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臺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理解當前世界局勢的必讀之書!
【2021年最新修訂版】
【特別收錄2022年6月作者新版序言】
★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走過數千年的荊棘之路
今天的烏克蘭民族,是在各種帝國勢力與文明範圍交會之處,從各種瓜分與苦難中生長出來的。烏克蘭國歌的開頭唱著「烏克蘭尚未滅亡」,是十九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心聲,更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烏克蘭位處歐洲的要衝,也是東西方文明的相遇之處,與臺灣同處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斷層帶,歷史上曾見證各種勢力的傾軋與競逐、戰爭與衝突,這些持續的動盪也形塑了烏克蘭的歷史與民族認同。
在《烏克蘭》一書中,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深度剖析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從希羅多德到奧匈帝國,一直到今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他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重建這段被許多人輕忽或遺忘的歷史,也為當下新聞事件,提供了更為深刻的脈絡。
★如何理解歷史?看見人物的選擇!
要真正了解烏克蘭這段歷史,而不流於史實的瑣碎堆砌,本書以各種歷史人物的選擇為中心,告訴我們這些選擇的伏筆與導火線,前因以及後果。
在眾多宗教中,十世紀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弗洛基米爾,最終為何選擇改宗東正教?十六世紀哥薩克國的統領赫梅爾尼茨基,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治下尋求自主,怎麼反而找上了沙皇幫忙?他的後繼者馬澤帕,又為什麼想脫離莫斯科的掌控?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有什麼方法能宣揚自己的理念?蘇聯統治七十年後,烏克蘭的議會代表為什麼壓倒性選擇獨立,進而為蘇聯敲響了喪鐘?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橘色革命的群眾,又是為何走向廣場抗爭?
透過解答這些謎題,作者帶領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烏克蘭的歷史,既看見當權者的合縱連橫,也看見受壓迫者的抵抗與無奈。
★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視角
本書討論涵蓋今日烏克蘭這塊土地上的豐富過往:政治運作、軍事抗衡、宗教變遷、族群互動、經濟貿易的轉變,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
烏克蘭位處黑海邊疆的肥沃土壤,怎樣吸引了許多族群的進駐爭奪?東正教如何在一連串與拜占庭的交涉中,被引入烏克蘭?當游牧者哥薩克人的訴求不被當政者採納,爭取自主的他們,怎樣反而啟動了一連串被分割、被削弱、被視為俄羅斯一部份的歷程?烏克蘭的作家們,在不同時期如何創作、又有怎樣的論戰?而烏克蘭史上最慘烈的飢荒,又是怎麼在名義上要推進農業發展的政策下發生?
★「民族」的分析軸線
在這樣豐富全面的討論背後,這本書也以「民族」的發展為分析主軸,讓我們看見各種歷史因素,如何影響這個民族的前世今生:
十六世紀,信仰東正教的貴族們,雖然隨著立陶宛併入波蘭,怎樣卻獲得了新的政治空間,更在文化上讓當代烏克蘭的雛型也於焉誕生?十八世紀,今日烏克蘭被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瓜分,邊境兩側的民族主義者又如何分進合擊,孕育出了一個關於烏克蘭未來的共同圖景?大戰期間,強敵環伺加上民族主義尚未成熟,如何使得短暫獨立的烏克蘭又再度被瓜分?而車諾比核電廠的事故又如何引發烏克蘭人的覺醒,讓歷史記憶被重新討論,學生走上廣場絕食抗爭,終於在戈巴契夫遭遇政變時,使得烏克蘭議會代表高票決定走向獨立?
透過這些故事,浦洛基娓娓道出烏克蘭所走過的荊棘之路何以如此崎嶇,又如何影響烏克蘭直到今日的發展。
作者簡介: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烏克蘭史教授,專長為東歐知識、文化、國際關係,研究主題包含烏克蘭史、俄羅斯民族主義、二戰與冷戰史等,2018年獲頒表揚對烏克蘭文化卓越貢獻的「國家謝甫琴科獎」。其著作《最後的帝國:蘇聯的末日》得到外交政策界重要獎項「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車諾比》獲得頒發給年度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的「巴美列.捷福獎」。
譯者簡介:
曾毅
自由譯者,譯有《古典學為什麼重要》、《耶魯美國小歷史》、《奥德修斯的世界》(合譯)等。
蔡耀緯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叛國英雄:雙面諜O.A.G.》、《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合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 創辦人)
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
張翠容(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全球媒體讚譽
對於歐洲最少為人知的大國,(一部)堪稱典範的記述……閱讀《烏克蘭》的樂趣之一在於,關於久遠事件的敘述看似緻密,又涉及陌生地點與人民,卻因其中的軼事與精準陳述而生色。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確鑿而可靠的一部概述,從古希臘時代一直講到今天。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部)令人讚賞的新歷史著作……對於烏克蘭的包容歷史以及法制史所抱持的信心,使得希望能夠長存,而包容與法制則皆根植於歐洲基督宗教文明。在對烏克蘭過往簡練而認真的闡述之中,浦洛基先生也為未來提供了一些預示。
——《經濟學人》(Econnomist)
若不先對千年來形塑東歐的複雜交錯影響有些認識,就無法理解今日烏克蘭悲傷又糾結的衝突。關於那段歷史,讀者的最佳參考莫過於浦洛基的新書……浦洛基優雅又沉著地駕馭這個主題。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浦洛基和他之前的作者有個重大區別,那就是他運用國族認同這個現代概念詮釋烏克蘭歷史,這一概念在後蘇聯共和國中尚未廣泛使用。
——《新聞週刊》(Newsweek)
一部簡明扼要、可讀性高的烏克蘭史……生動的敘事有著多采多姿的角色,包括北歐和蒙古盜匪、任意劫掠的哥薩克人、君王、征服者和獨裁者,還有矛盾的十九世紀知識份子:他們熱烈信奉烏克蘭文化認同,卻在文化認同如何演變為國族認同的問題上致命地分裂。
——《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去買這本書……送給子女和孫子女,人手一本。買來送給朋友們。要確定他們真的讀過。
——《烏克蘭人週報》(Ukrainian Weekly)
一部步調緊湊的歷史著作,充滿了精練的描述和提點……有力駁斥了普丁及其朝臣的狂妄臆斷,以為烏克蘭是大俄羅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也低人一等,弱小疲弊。
——(英國)《泰晤士報》(Times)
《烏克蘭》將我們帶回希羅多德的時代,述說……(烏克蘭)長年奮鬥,贏得自身命運掌控權的糾結故事。
——(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浦洛基是烏克蘭歷史的精妙測繪者,他並不過分強調他所描述的諸多恐怖;他也不需要,嚴酷的事實不言自明。
——(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浦洛基細心又迷人的歷史,是關於一個幽靈般的國家一連串的故事,這個國家自古至今一再出現又消失……要是理智真能獲勝,浦洛基的這部佳作應當設法呈上普丁案頭,但願能讓這個帝國主義者看清楚:烏克蘭絕未完蛋,更不會滅亡。
——(英國)《蘇格蘭前鋒報》(Herald Scotland)
浦洛基對烏克蘭哥薩克人的描述最是精彩,這些自由人來自不馴大草原的僅存部分。
——(英國)《旁觀者》(Spectator)
《烏克蘭》詳述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爭奪領土和認同的持久衝突……(並)解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及其何以致此。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可讀性極強,為一個注定成為民族、軍隊、文化和文明交會之處的國家,說出了扣人心弦的故事。
——《俄羅斯評論》(Russian Review)
浦洛基的這本書不盡然是學術著作,它試圖應對當前地緣政治爭論中提出的某些問題,包括烏克蘭是否屬於……俄羅斯世界。
——(波蘭)《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
在一本烏克蘭兩千年歷史的概述中,注入適切的細微差異與複雜性並非易事,但浦洛基靈巧嫻熟地善盡這份責任……對於烏克蘭的族群和國家歷史,浦洛基的著作是令人歡迎的入門書。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涵蓋的時間範圍與主題不同凡響……對烏克蘭具有基本知識的學生、學者和讀者都能心領神會。或者,本書各章也可各自獨立閱讀,對相關主題興趣強烈的人們,得以聚焦於烏克蘭歷史的特定時代。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沿著東西分裂的脈絡,從肯定的角度出發,記述烏克蘭的歷史,從古代的分裂說到現今的動盪……一部淺顯易懂的有用著作,坦誠地思索面對俄國這個貪得無饜的動盪之源,烏克蘭所持續付出的「自由之代價」。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詳實、迷人、資訊最新的烏克蘭歷史,莫過於浦洛基這本書名貼切的《烏克蘭》(原書名:歐洲之門)。浦洛基的這部權威著作,對學者、學生、決策者和要有足夠知識的大眾都價值非凡,能讓他們理解當前烏克蘭的困境。
——諾曼.奈馬克(Norman Naimark),史丹佛大學
這是著眼於當下、最切合現時所需的歷史。想理解俄羅斯與西方何以為了烏克蘭前途而彼此對峙的人們,都會想要一讀浦洛基對於烏克蘭處於歐洲門戶的歷史作用,合理、慎重卻又熱情的敘述。
——葉禮廷(Michael Ignatieff),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終於:一個引領新聞走向、太多人對其所知卻少得令人難堪的國家,有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精要史書。再也沒有無知的藉口了。
——彼得.波莫蘭契夫(Peter Pomerantsev),《俄羅斯.實境秀》(Nothing Is True and Everything Is Possible)作者
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謝爾希.浦洛基為烏克蘭寫出了一本完美的新歷史著作。本書兼具權威性與創新性,同時又保持了一貫的明晰和易讀,令人難以釋卷。
——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倫敦大學學院烏克蘭研究教授
謝爾希.浦洛基為我們寫出了一本簡潔而全面的烏克蘭史。本書提供讀者脈絡,呈現普丁先生的現行政策何以既違背了烏克蘭人民意願的侵略行為,同時也破壞了冷戰後建立起來的秩序。這本書不但好讀,而且對熟稔莫斯科敘事的人們而言,更能拓寬思考,踏上一段關於烏克蘭歷史的旅程。
——約翰.赫布斯特(John Herbst),前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
本書複雜又精微,修正過去對歷史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清楚明白,是這片一再淪為戰場,又是歐洲糧倉的染血之地扣人心弦的短篇歷史。《歐洲之門》結合了學術權威與敘事天賦──今天想要理解俄國和烏克蘭的人們必不可少的讀物。
——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Red Tsar)作者
名人推薦:專文導讀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合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 創辦人)
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
張翠容(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全球媒體讚譽
對於歐洲最少為人知的大國,(一部)堪稱典範的記述……閱讀《烏克蘭》的樂趣之一在於,關於久遠事件的敘述...
章節試閱
蘇格蘭人和其他一些民族,常常誇耀一些書籍肯定了他們對改變人類歷史作出的貢獻,烏克蘭人也許同樣有理由為自己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而自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烏克蘭公民紛紛湧向投票站,選擇了獨立,同時也將強大的蘇聯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那時在烏克蘭發生的事件,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迴響,也確實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烏克蘭公投之後一個星期,蘇聯就解體了,美國 總統喬治.H.W.布希(George H. W. Bush)更宣布,西方在漫長而艱難的冷戰中取得了最後勝利。
烏克蘭下一次出現在全世界的電視螢幕上是二○○四年。這一年,身著橙衫、情緒高昂的群眾 擠滿了基輔的廣場與街道,要求舉行公平的選舉,他們最終達到了目的。由於這次橙色革命,從塞爾維亞到黎巴嫩,從喬治亞到吉爾吉斯,搖撼威權統治的革命都被稱為「顏色革命」。顏色革命並未改變後蘇聯時代的世界,但它們留下了遺產,也留下了「改變終將到來」的希望。接下來,烏克蘭人又在二○一三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們再次走上基輔的大街,支持國家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此時正值歐盟各成員國對聯盟的熱情降至低點,烏克蘭人卻不顧零度以下的氣溫,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在街上遊行、堅守,令西歐和中歐國家的公民們感到震驚、也深受鼓舞。
二○一四年初,烏克蘭國內形勢出現了意外而悲劇性的轉折,抗議者與政府部隊之間發生衝突,將先前抗議中那種熱烈得近乎街頭派對的氣氛一掃而空。二○一四年二月,就在電視臺攝影機 鏡頭的全程記錄下,鎮暴警察和當局的狙擊手向抗議者實彈開槍,導致數十名親歐盟抗議者死傷,這樣的畫面震驚了世界。同樣令人震驚的還有二○一四年三月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吞併,以及同年春末莫斯科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策動的混合戰。這一年七月,親俄的分離主義者擊落了載有將 近三百人的馬來西亞航班,更是將這場俄烏衝突變成了一場真正的國際衝突。烏克蘭局勢的發展對 歐洲和國際事務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以致政治人物們開始談論「為歐洲的未來而戰」,以及冷戰再臨,而在一九九一年,這裡正是冷戰宣告落幕之地。
烏克蘭危機的起因是什麼?歷史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是什麼讓烏克蘭人不同於俄羅斯人?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何烏克蘭採取的行動會造成巨大的國際影響?近年來,這些問題被一再提出,理應得到全面的解答。對於當今烏克蘭局勢及其對世界的衝擊,若要瞭解背後的各種趨勢,我們需要對其根源進行考察。粗略地說,這就是這本書的主要任務。我寫作這本書,正是希望歷史能為我們提供對當下的洞見,進而影響未來。無論是預測當今烏克蘭危機的結局及其長遠影響,還是預測作為烏克蘭這個國家的將來,即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十分困難。然而,踏上探索歷史的旅程,仍有助於我們從每日新聞的密集轟炸中理出頭緒,並能讓我們在面對事件時思考更深,從而改變事件的後果。
本書在「長時段」(longue durée)尺度上呈現烏克蘭歷史,內容起自希羅多德時代,終於蘇聯的崩潰和當下的俄烏衝突。烏克蘭和法國差不多大小,現擁有接近四千六百萬人口,歷史上在此生活的人們更是數以億計。如何才能將它超過千年的歷史濃縮到短短數百頁的篇幅之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所取捨,這也是歷史學家的一貫做法,然而歷史學家們採用的方法卻各不相同。現代烏克蘭史學的奠基者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Mykhailo Hrushevsky)是本書中將會出現的一個人物,哈佛大學的烏克蘭歷史教席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赫魯舍夫斯基將他的研究主題視為一個起自渺茫遠古,歷經繁榮、衰落和復興的民族的歷史,其復興的頂點,則是烏克蘭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的創生。
烏克蘭歷史在赫魯舍夫斯基的手中成為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然而他的許多批評者和繼承者對他的方法提出了疑問。赫魯舍夫斯基的學生們側重烏克蘭國家地位的歷史;蘇聯歷史學家將烏克蘭歷史描述為一部階級鬥爭史;一些西方作者強調烏克蘭的多族群特徵;而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則轉向了跨國研究。這些後起寫作潮流,對烏克蘭和其他民族歷史的處理方式,也影響了我的歷史敘事,晚近史學中的文化轉向以及身份認同史研究也為我提供了養分。我所提出的問題都是從當代出發的,對此我並不避諱,但我也盡力不用現代的身份認同、歸屬、觀念、動機和情感來曲解過去的歷史。
本書的原文書名「歐洲之門」當然是一個隱喻,但這樣的比喻並不能輕率以待,也不應被視為一種行銷的花招。歐洲在烏克蘭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烏克蘭在歐洲歷史上同樣如此。烏克蘭地處歐亞大草原的西緣,許多個世紀以來都是通往歐洲的門戶。在某些時代,戰爭和衝突會導致「門戶」的關閉,此時烏克蘭就是阻擋東來或西來侵略者的一道屏障。而在烏克蘭歷史上的大部份時間裡,門戶是開放的,此時的烏克蘭就成為歐洲和歐亞之間的橋樑,使得人群、商品和思想的交流得以發生。在漫長的歲月中,烏克蘭也充當了各大帝國的交會點(以及戰場)——從羅馬帝國到鄂圖曼帝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到羅曼諾夫王朝。在十八世紀中,烏克蘭被聖彼德堡、維也納、華沙和伊斯坦堡輪流統治,到了十九世紀,烏克蘭的統治者就只剩下了前兩個。二十世紀下半葉,莫斯科成為大部份烏克蘭土地上唯一的最高統治者。每個帝國都曾佔有烏克蘭的土地和財富,在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群特徵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同時也幫助塑造了烏克蘭獨特的邊疆身份和民族氣質。
蘇格蘭人和其他一些民族,常常誇耀一些書籍肯定了他們對改變人類歷史作出的貢獻,烏克蘭人也許同樣有理由為自己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而自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烏克蘭公民紛紛湧向投票站,選擇了獨立,同時也將強大的蘇聯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那時在烏克蘭發生的事件,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迴響,也確實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烏克蘭公投之後一個星期,蘇聯就解體了,美國 總統喬治.H.W.布希(George H. W. Bush)更宣布,西方在漫長而艱難的冷戰中取得了最後勝利。
烏克蘭下一次出現在全世界的電視螢幕上是二○○四年。這一年,身著橙衫、...
作者序
就美國總統彈劾案來說,美國眾議院在二○一九年十二月對唐納.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提出的彈劾案是獨一無二的。在美國歷史至今為止的四次總統彈劾案之中,只有這次特別關 注總統涉及某一外國的行動,這個國家就是烏克蘭。
近幾年來,我多次被人問起同一個問題:「為什麼烏克蘭在世界政治上變得這麼重要?」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是在二○一三和二○一四年廣場(Maidan)抗爭的背景下,俄國隨即併吞了克里米亞,並侵略烏克蘭其他地區,美俄關係與歐盟對俄關係也隨之急遽惡化。而同樣這個問題之後又再度被提起,先是針對烏克蘭在彈劾過程中的角色,接著是在二○二○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
我的答案從那時到現在都不變。烏克蘭在歐洲的舞台中心現身,隨後又在美國政界現身,絕非偶然。烏克蘭是蘇聯解體後,僅次於俄羅斯的最大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如今則是俄國侵略的目標,近幾年來成了戰場。烏克蘭不同於俄國和白俄羅斯這兩個東斯拉夫(East Slavic)鄰國,在後蘇聯轉型的動盪年代裡,仍維持著民主機制與政治,地緣政治上的取向與社會文化價值觀也都面向西方。
俄國在烏克蘭頓巴斯地區未經宣告的混合戰爭,過去七年來已造成超過一萬四千人喪生,成為 民主與專制全球鬥爭最顯著的表現之一,為此引起了美國與西方的關注。烏克蘭境內持續進行的軍衝突,不只是政治價值觀的競逐而已。俄國力圖阻止其帝國衰落而奪取克里米亞、占領頓巴斯部分地區,對國際秩序及其基礎所在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構成了重大威脅,程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所僅見。
儘管烏克蘭不久前才引起舉世注目,它卻擁有漫長、驚心動魄又迷人的歷史,而它的歷史往往 被統治其領土數世紀的帝國大敘事遮蔽。從帝國的層層歪曲之下,發掘這段直到最近數十年來在西方仍鮮為人知的歷史,不僅有助於更深入理解這個舉世關注焦點所在的國家,更有助於深入理解整 個歐洲,東歐與西歐皆然。我把握了出版社為本書發行更新版的機會,為烏克蘭最近的歷史增補一章——也就是本書二○一五年初版發行後的這些年,為這個國家和這一區域的故事提供了新見解。
就美國總統彈劾案來說,美國眾議院在二○一九年十二月對唐納.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提出的彈劾案是獨一無二的。在美國歷史至今為止的四次總統彈劾案之中,只有這次特別關 注總統涉及某一外國的行動,這個國家就是烏克蘭。
近幾年來,我多次被人問起同一個問題:「為什麼烏克蘭在世界政治上變得這麼重要?」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是在二○一三和二○一四年廣場(Maidan)抗爭的背景下,俄國隨即併吞了克里米亞,並侵略烏克蘭其他地區,美俄關係與歐盟對俄關係也隨之急遽惡化。而同樣這個問題之後又再度被提起,先是針對烏克蘭...
目錄
推薦序
新版序言
前言
導言
卷一 黑海邊疆
第一章 世界的邊緣
第二章 斯拉夫人的到來
第三章 聶伯河上的維京人
第四章 北方拜占庭
第五章 基輔的鑰匙
第六章 蒙古治世
卷二 東方與西方的相遇
第七章 烏克蘭的誕生
第八章 哥薩克人
第九章 東方的變革
第十章 大叛亂
第十一章 分裂
第十二章 波爾塔瓦的裁決
卷三 帝國之間
第十三章 新的邊疆
第十四章 起源之書
第十五章 多孔的國界
第十六章 前進
第十七章 未完成的革命
卷四 世界大戰
第十八章 一個國家的誕生
第十九章 破滅的夢想
第二十章 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
第二十一章 史達林的堡壘
第二十二章 希特勒的「生存空間」
第二十三章 勝利者
卷五 獨立之路
第二十四章 第二個蘇維埃共和國
第二十五章 再見,列寧
第二十六章 獨立廣場
第二十七章 自由的代價
結語:歷史的意義
致謝
歷史年表
烏克蘭歷史人物表
術語表
延伸閱讀
推薦序
新版序言
前言
導言
卷一 黑海邊疆
第一章 世界的邊緣
第二章 斯拉夫人的到來
第三章 聶伯河上的維京人
第四章 北方拜占庭
第五章 基輔的鑰匙
第六章 蒙古治世
卷二 東方與西方的相遇
第七章 烏克蘭的誕生
第八章 哥薩克人
第九章 東方的變革
第十章 大叛亂
第十一章 分裂
第十二章 波爾塔瓦的裁決
卷三 帝國之間
第十三章 新的邊疆
第十四章 起源之書
第十五章 多孔的國界
第十六章 前進
第十七章 未完成的革命
卷四 世界大戰
第十八章 一個國家的誕生
第十九章 破滅的夢想
第二十章 共產主義...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