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坑裡不是人,出了坑才是人!
那一段黑暗與繁華交織的歲月
如果不回頭去尋覓
我們不會知道自己遺忘了什麼
吳念真/導演,作家,礦工子弟
陳方中/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礦工子女
王新衡/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曾經有一群人,承受現代人無以想像的勞苦,在地底下搏命只為求生存。
在濕熱暗黑的狹窄坑道中,埋伏著重重危險,有時生死就在一瞬間被決定,而死亡對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
「只要有一個找不到,就用聞的,哪邊最臭,就挖那個磐石,就在裡面!」
然而,即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們依然堅忍度日,無分性別,撐持著自己寶貴的家,盼望更好的明天,更幸福的下一代。
「當年懷孕到快生了還是在篩仔腳輸送帶邊撿石頭,那時肚子很大不能彎腰,工作時要側著身子,越到孕期末越痛苦,一直做到陣痛的那一天。」
大家都是為了謀求生路來到礦場,在這裡結合成緊密的社群,形成一個產業的文化。異鄉變成了他們歸屬的家園,也成了他們孩子的故鄉。
「整個礦場就是他們的大遊樂園──無論是在坑木場追逐跑跳、推著空台車攀上爬下、趁大人不在跑到礦場浴室玩水,或嫌浴池太小就到洗煤水塘玩個夠……那是孩子們一方自在的天地。」
如今,曾經繁盛的礦業已成過往雲煙。那段堅苦卓絕的年代,那一種生活的樣態,跟著煤田一起荒廢。礦工們曾在地底下奮鬥,而他們的生命史現在彷彿也澱積於地底,等待被發掘。
作者朱健炫為昔日臺灣煤業的風華拍攝了許多珍貴照片。他以這些影像為線索,尋找當年碰巧入鏡的礦區工人與居民,遊走於過去與現在,在因緣際會下串起煤礦歲月的情感與記憶。
這些受訪者之中有當年的礦工、女礦工、原住民移工、周邊工作者及礦區的孩童,還有礦災受難者的遺屬。他們的回憶讓礦區的歷史甦醒過來,讓我們認識煤業環境下特有的生活與工作文化,也省思時代留下的傷痛與不公。透過時間的距離回望,煤礦文化史更顯珍貴。
各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又男/台灣礦業經濟文化促進會理事長
朱天心/作家
周朝南/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
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翁庭華/資深攝影家
徐添福/台灣攝影學會名譽理事長
張偉郎/臺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陳次雄/攝影家
陳碧岩/攝影家
陳慶隆/新北攝影學會名譽理事長
陳識仁/前輔大歷史系主任
劉興欽/漫畫家
鄭怡雯/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蕭道中/輔大歷史系主任
賴克富/前海山煤礦礦業所副所長
簡永彬/攝影家
顏麗華/台北攝影學會副理事長
龔俊逸/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董事長
※本書榮獲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作者簡介:
朱健炫
基隆人,臺灣煤礦攝影家。80年代初,赴土城海山煤礦尋找攝影題材,看到黝黑的礦工影像,大受震撼,就此栽進這塊領域幾近十年歲月。在那段黑白攝影生涯,目睹了海山慘絕人寰的礦難,也親見基層礦工血汗搏命的苦活,和他們於關場封坑後困頓流離的慘況。期間亦回北海岸拍攝建基、瑞三及基福等礦場,同時前往平溪煤鄉,流連於菁桐、十分、東勢格一帶,又遠赴尖石的煤區攝影,前後跑過不下一二十處礦場,攝存了一百多捲的黑白礦工底片。
現任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曾任臺大、政大、北醫、北護等校的攝影講座及攝影社指導老師。作品曾獲台灣影展黑白組金牌、台北市攝影學會會員影展金牌、日本文部省二科會獲選……等多個獎項。著有《礦工謳歌:台灣煤業奮鬥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感動昇華之後
吳念真
二○一八年朱健炫先生出版了《礦工謳歌》這本攝影集,這是他在一九八○年代之前,那個煤礦依然存在的歲月裡,走過臺灣許多煤鄉,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煤礦礦工動人的影像,和那背後訴說不盡的血汗心聲。
《礦工謳歌》出版後,給我了很深刻的感受,我曾在FB上寫下:
裡頭每一張影像對我來說,都是生命的印記,是記憶的召喚,是極深沉的緬懷。
嚴格說,這是一種用感動去昇華另一種感動的影像創作,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拍攝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幀幀都是汗與淚的攪合,幅幅皆為血與靈的重現!
二○一九年,朱健炫先生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的補助,他再度回到荒廢的礦區進行田調,試圖把《礦工謳歌》攝影集中的人物尋出以作專訪,進行「口述歷史」的志業!其中有搏命於第一線掘進、採煤礦工等生死交戰的茹苦旅路,也有堅韌耐勞女性礦工的辛酸心聲,更有原民礦工自原鄉漂泊至煤鄉的血淚行腳!他們忍受著艱苦的試煉,只為找尋那一絲絲遙遙無期的願景。
如今計畫完成並集冊出版;書中每篇訪談都是一個個椎心瀝血的故事,值得大家用心去品嘗和省思。
二○二三 孟春
名人推薦:推薦序──感動昇華之後
吳念真
二○一八年朱健炫先生出版了《礦工謳歌》這本攝影集,這是他在一九八○年代之前,那個煤礦依然存在的歲月裡,走過臺灣許多煤鄉,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煤礦礦工動人的影像,和那背後訴說不盡的血汗心聲。
《礦工謳歌》出版後,給我了很深刻的感受,我曾在FB上寫下:
裡頭每一張影像對我來說,都是生命的印記,是記憶的召喚,是極深沉的緬懷。
嚴格說,這是一種用感動去昇華另一種感動的影像創作,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拍攝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幀幀都是汗與淚的攪合,幅幅皆為血與靈的重現!
二○...
章節試閱
二○一九年二月,一通電話開啟塵封記憶。電話那頭的人,名叫陳政治,阿美族名Bi-Lai,三十五年前因緣際會,甫出礦坑的他偶一轉身,儘管面目黧黑,但面對鏡頭展現的爽朗笑靨令人動容,遂將豪邁而粗獷的身影收攝於底片,其影像亦隨之征戰無數攝影比賽,並成為前作《礦工謳歌》封面主角。多年來音信杳然,但透過多人輾轉聯繫,我們終於找到了彼此。
「你還能看到我,這是你的運氣好……」電話那頭傳來感傷卻又豪邁的回答。
「你知道嗎?」他說。「海山出事的那天,我在裡面!」
簡短一句話,令人心頭猛地揪緊。
「那天我們四個兄弟入坑,結果……」電話裡他停頓許久,而後語帶哽咽緩緩吐出:「只出來兩個。」
聞其言,時空瞬間凍結,電話這頭恍若失語,不知如何接話。
「喂?喂?」發現沒人答腔,他疑惑地喚著。
「我在聽。」緊接心存僥倖又不安問道:「是……親兄弟嗎?」
「是啊。」
陣陣寒意突地沿背脊上竄,哆嗦中,不禁愴然!
海山,新「原鄉」
一九八四年六月,土城海山煤礦災變吞噬了七十四條人命,每條人命的背後,代表著一個個家庭的毀碎,而其中半數以上是阿美族人家庭!
礦災在諸多海山人心中留下一道深深的陰影,海山礦人,從最高管理層到最底階的員工,特別是遠離花東家園移居土城、三峽的阿美族罹難者遺屬,每碰觸此話題,更是難抑身心的煎熬和悲戚。縱然已過去三十多年,許多久寡的阿嬤每思念故人,仍無法忍住奪眶淚水,難以自抑!
陳政治的兩位哥哥,也在這次事故中遇難。
二○一九年二月,一個霪雨霏霏的週日,陳政治在桃園大溪「撒烏瓦知部落」的「牧人教會」,娓娓訴說著塵封往事……
一九六○年代,每逢溽夏,土城的海山跟深澳的建基兩座煤礦場總面臨季節性缺工,海山缺工原因是平地人受不了坑底酷熱,都選擇去打零工;而建基逢五至十月,平地礦工都跑船去了,因此礦主李家便遠赴花東原鄉招募人手。在礦工優厚工資的吸引下,當時陳政治的父母遂帶著全家人,跟隨其他族人揮別了台東鹿野瑞和家園,搬到土城住進工寮,開始投入煤業生產的行列。
為安頓這些自花東大量招募來的阿美族工人及其家屬,礦方特地在場區內蓋了工寮。當時負責庶務跟炭務的前海山煤礦辦公室主任羅隆盛如此描述:「先是在選煤場右後方斜坡的最上面蓋了木造屋約五、六棟,讓原住民住,平地人都叫它『番仔寮』……後來,搬進來的阿美族人越來越多,公司就在下面又蓋了一整排磚造的工寮,就是人稱的『十三棟』。」那是一整排磚造建築,共十三間,因此大家習稱十三棟。而隨著阿美族員工急速增長,後來礦方更在十三棟旁加蓋了四排工寮,稱作「四座寮」。而陳政治一家,就住在首建的「番仔寮」。
地底下搏命討生活
一九六九年來海山,陳政治十三歲。四年後,他也隨著家人進坑,並體會了坑內猶如煉獄般的艱苦工作。
「真正進坑是十七歲,那時候規定十七歲才可以工作。」或是耳濡目染,或是生活逼著成長,他說連練習都不必,「一進去就挖了!」
從一九七四年入坑至一九八九年海山熄燈,陳政治斷斷續續在海山也經歷了十六年。他說坑裡工作真的很辛苦,又熱又危險:「人才到坑底就開始流汗,很難受……」由於很熱,所以「我們挖煤炭的,上衣都不穿的。」那如果到了習稱「烏龜尾」的坑道盡頭,豈不是都要脫光光?他說:「除非是推車的。採煤礦的,不可能脫光光的……坑洞那麼窄,人都要躺著挖了,地面那麼粗糙,光著身體很容易磨傷!」
炙熱如煉獄的坑底,一直是礦工的夢魘!儘管空壓機不斷把風送進去,且按規定坑內溫度不得超過攝氏三十二度,但實際體感溫度恐怕都超過四十度。所以大家水都喝得很兇。礦工下工後,首先到坑木場挑選適合的坑木,那是用做支撐坑道防止崩塌,是保命用的;接著再到維修場磨銳機具,以便明天工作順利進行;最後再到茶水間裝滿熱水,等一夜放涼後,隔日攜至坑內飲用。
酷熱不僅是礦工難耐的天敵,不時發生的落磐、瓦斯氣爆、坑道火災、一氧化碳中毒、坑道灌水等,每項都足以致命!對初下坑的陳政治而言,礦坑環境又髒又危險,於是就開始出去打零工,也到工廠當司機。但,都市對來自花東的阿美族人並不友善,「外面不好混」,所以「最後還是回到礦坑」。他自己粗略算了算:「在海山大概有七、八年吧!」
在那種不見天日,生死難卜的工作環境,轉業是許多礦工的普遍心理,但很多人選擇回頭就是因為工資。陳政治說:「當時土城工廠工資一天才四十五塊,那挖煤礦多少?六百、八百!你看,差多少!」以海山煤礦為例,都是一個片道(採煤點)統包給小頭(包工頭),由其負責採煤人員招募和機具器材準備,並與煤礦公司談妥每天的採煤量,譬如每日採煤四十台車,就由小頭分配給該班的礦工分攤。假設一班十人,則每人一天需挖四台車,每車再依重量計資。通常一車平均約在一百五十至二百元之間,因此,挖滿四台車,一天的工資至少六百甚至超過八百。無怪,許多人如陳政治,最終還是回到礦坑搏命。
世間罕見的海底煤礦場
位於瑞芳的建基煤礦,和海山煤礦同屬瑞芳李家產業。礦主李建和,是瑞芳李家兄弟的老么。一九三○年,日商三井基隆炭礦轉讓,李家兄長李建興承接之,並成立瑞三礦業公司。瑞三礦業在採煤全盛時期,產量占全臺七分之一,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礦業公司。其後,李家兄弟合營「海山煤礦」、「建基煤礦」等礦業公司,漸次拓展事業版圖而成礦業鉅子,瑞芳李家遂成北臺灣望族之一。
在海山工作期間,陳政治也曾到過建基煤礦支援。
「建基那邊缺人,我們這一班去那邊幫忙……在大斜坑。」
建基的兩個礦坑:「海底大斜坑」和「本坑」,是臺灣甚至世界少有的「海底坑」(深入海底土層下開採的海底煤田)。其開鑿結構和技術,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譬如採用「雙軌制」(雙向式纜繩,礦車可以雙線同時進出)直通海底,這是臺灣從未有過的。而為了承受雙重負荷,建基的「天車間」還擁有全臺最大的「天車」(捲揚機,捲動連結鋼纜以拖放礦車進出礦坑的機具)。
「『大斜坑』是雙向的,直通到海底。」陳政治形容將入坑時情景:「先看海,然後那台車慢慢慢慢……噠噠噠噠地下去……」他用表情帶手勢形容:「很恐怖!看著外面,看著那台車,慢慢往下鑽到洞裡面、鑽到海底裡面……」
「很恐怖!」他再次強調,彷彿回想起什麼,他不自覺地笑了出來,但笑聲中有著苦澀。
礦坑裡還有人,遲遲未歸……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日,對很多「海山人」而言,是個血淚交織、永生難忘的日子;對陳政治來說,更是刻骨銘心!
上午六點多,天才剛亮,他就跟著三個哥哥陸續進坑。一個哥哥和他同一班在二斜坑工作,另外兩個哥哥則下到三斜坑。
直到中午十二點多,他們本來要出來了,「結果為了那個進度,火藥用得太大(編按,指負責拓深坑道的『掘進工』,為加速深入坑道使用過量炸藥),落石太多,一定要給他清完,到了一點多……」陳政治續道:「一點多的時候,就聽到裡面爆炸的聲音,兩聲——啪!啪!」
爆炸聲是來自三斜坑,由於兩個斜坑之間都有風道相通,因此「三斜坑那邊爆炸的時候,那個壓力會跑到通道那邊,然後(兩斜坑之間)那個安全門,就是封閉那個門的木頭都被炸開!」
要命的是爆炸後,整個礦場全部停電。陳政治無奈地說:「沒電了,我們用走路的回去──兩公里!」他苦笑著。
海山進坑後的「電車路」是條平坦的「平水坑」道(俗稱「平巷」,由地面水平入坑),長約二公里,與二斜坑相交於一.三公里處,而二斜坑的坡度近四十五度,所以在二斜坑工作的一群人,從乍聞啪啪聲響、瞬間停電失去照明,就急忙摸黑爬著陡峭的斜坡,上接電車路後一路艱辛摸索走出坑口。
回返工寮,過了一陣子,發現住宿處怎麼一反往常、人影稀落,陳政治當下覺得怪怪的。他逐漸意識到事態嚴重,火速跑去事務所問,結果事務所的人不敢講。他心想,就算發生爆炸,除非人死了,否則總會回來的啊。他越想越不對,一再追問,最後事務所的人終於鬆口,並認為沒出來的人肯定活不了。
陳政治很沉痛地說:「我們非常了解裡面的情形,那個爆炸好像在炸魚一樣,『噹』一聲,人在零點幾秒就死了!爆炸的破壞,還產生不知幾千度的熱度!」
當天,在公司組織下,每四到六人一組,自行組隊下坑救人。陳政治說:「進去兩個小時,不管找不找得到人,就要出來休息,再換一組人下去,大家輪流……」
陳政治與同事們輪番焦急入坑,赴肇事點救援同事——更多還是親人!
人間地獄變相圖
陳政治形容,坑裡簡直亂七八糟。落磐很嚴重,岩層有些掉下來,有些還吊掛著。
「有的屍體被掉下來的石頭壓得都看不見!」他再度強調:「那洞裡簡直亂七八糟!」
目睹現場,猶如人間煉獄,十分凌亂不堪!陳政治無奈地形容救援非常困難,人員必須從落磐造成的狹小石縫慢慢鏟挖敲開,才能進入坑內,掘進的速度異常緩慢。加上坑內高熱悶窒,救援者的身心煎熬可想而知。
直到深夜,陸續挖通封住三斜坑的幾顆大石,空氣中即可嗅到難聞的屍臭味!逐步踏入每個片道,頭燈微光下都是橫陳燒焦的屍體,在如此黯黑的狹隘空間裡,一個不留神就踩到癱軟的身軀!
第二天清晨,除了李家所屬瑞三與建基礦場的人趕來支援,其他鄰近礦場的救難隊伍也陸續到達,並支應發電機、空壓機、照明設備及其他救難機具。但「只有在那邊(海山)工作的人才可以(可能)進去把屍體拿出來,要不然,外面的人進去,根本不知道那個洞(片道)在哪裡,因為裡面被炸得亂七八糟!那個支援只是待在裡面而已,真正去拿屍體的,就是我們原本的員工。」陳政治說。因爆炸落磐,斜坑內各片道已面目全非,只有熟門熟路的海山人有辦法摸黑判斷各片道正確位置,並尋找遇難的同仁,將遺體妥善扛搬運出。
他進一步說明:「那是騙不了人的,那個坑裡我們都很熟悉,這個班有幾個人我們都知道啊。拿出來幾個人(遺體)都知道……只要有一個找不到,就用聞的,哪邊最臭,就挖那個磐石,就在裡面!」
關於遺體運出的困難,陳政治如此描述:「坑裡上面都在漏水。那個洞都小小的,哇──那封住的袋子(屍袋)都要用拖的才能拉出來……」靜聽他的敘述,令人陣陣鼻酸。
事發隔天早上約十點多,首批遺體(五具)終於被運出坑口,焦急的家屬們紛紛圍攏過去,最後的期待和希望終告破滅。一聲聲力竭的哭嚎與呼喚,那種喚不回摯愛家人的怨恨,那種滿心的悲戚和絕望,令在場所有人無不慘然!
大體一具一具地排列整齊,家屬心急如焚屈身圍繞忙著指認;媒體記者也蜂擁向前,只聽到人聲與快門聲此起彼落。間歇傳來陣陣椎心的淒厲呼喊,多半來自認出罹難親人遺體的家屬。現場交織著喧騰與哀戚的氣氛,仿若地獄變相圖中的夢魘場景!
每次救難人員入坑,眾人總寄予一絲希望;而當台車再次出坑,卻見一具具黧黑的遺體,伴隨著萬般絕望!現場空氣無比凝滯,盡是讓人無以忍受的淒涼,和抹滅不去的瑟瑟愁雲。即令物換星移,坑口那未曾間歇的啜泣聲,以至救援煤車回返時呼天搶地的悲嚎……時至今日猶難令人釋懷,那是種無以言喻的悲憤、不平和失落!
災後第三天,中午時分,地底傳來三斜坑落磐處終告打通的消息。隔天,陳政治兩位哥哥的遺體在第三斜坑被找到,身體嚴重灼黑。講到這裡,他已難掩心中的不捨和刺痛!
二○一九年二月,一通電話開啟塵封記憶。電話那頭的人,名叫陳政治,阿美族名Bi-Lai,三十五年前因緣際會,甫出礦坑的他偶一轉身,儘管面目黧黑,但面對鏡頭展現的爽朗笑靨令人動容,遂將豪邁而粗獷的身影收攝於底片,其影像亦隨之征戰無數攝影比賽,並成為前作《礦工謳歌》封面主角。多年來音信杳然,但透過多人輾轉聯繫,我們終於找到了彼此。
「你還能看到我,這是你的運氣好……」電話那頭傳來感傷卻又豪邁的回答。
「你知道嗎?」他說。「海山出事的那天,我在裡面!」
簡短一句話,令人心頭猛地揪緊。
「那天我們四個兄弟入坑,...
目錄
出版緣起
吳念真 推薦序
陳方中 推薦序
戴伯芬 推薦序
王新衡 推薦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在坑底,命是土地公的
01 海山礦工的歷劫與重生
02 菁桐礦區的鐵道記憶
03 地上開出的路與地下挖出的路
第二部分 默默撐起煤業半邊天
04 穿梭礦區拚搏的女性身影
05 悠晃山間的電車女駕駛
06 尋找生路的阿美家族
第三部分 工寮裡的童年歲月
07 礦場原住民的世代故事
08 重回煤鄉尋根的女子
09 文化部落的礦工兒女
第四部分 當煤鄉變原鄉
10 海底礦場的傳奇
11 深澳族人的後礦工人生
12 礦災遺孀的命運難題
13 尖石煤業的見證者
第五部分 礦區廢墟或文化遺產
14 猴硐有貓還有煤
15 上有天燈下有煤坑的平溪
礦場用語說明
參考文獻
網路資料
出版緣起
吳念真 推薦序
陳方中 推薦序
戴伯芬 推薦序
王新衡 推薦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在坑底,命是土地公的
01 海山礦工的歷劫與重生
02 菁桐礦區的鐵道記憶
03 地上開出的路與地下挖出的路
第二部分 默默撐起煤業半邊天
04 穿梭礦區拚搏的女性身影
05 悠晃山間的電車女駕駛
06 尋找生路的阿美家族
第三部分 工寮裡的童年歲月
07 礦場原住民的世代故事
08 重回煤鄉尋根的女子
09 文化部落的礦工兒女
第四部分 當煤鄉變原鄉
10 海底礦場的傳奇
11 深澳族人的後礦工人生
12 礦災遺孀的命運難題
13 尖石...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