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從北京到吉隆坡到雪梨,從台北到溫哥華到紐約,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聆聽她的聲音……
牽動華文世界各地無數聽眾的心,為不同記憶與情感、不同立場與世代,搭建一個人文思想的溝通平台。
龍應台寫作四十年來,應邀至兩岸三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發表過逾百場演講。面對每一次演講,她必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了解現場聽眾來自何方,調整不同切入主題的方法。這是她對來聆聽演講的人表達尊重的方式,亦是她演講感染力極強的原因。
《龍應台演講集》由作家費心梳理、一一檢視,捨棄了百分之八十,留下的講稿是經時光淘洗後,讀來意義非但不減,反而相當程度見證了世局的氛圍轉變,為過往時空畫出許多重要的歷史剪影、也為不確定未來提供思索問題的關鍵,一篇篇可深思可慢讀的好文章,結集成上、下兩冊。
▍沙漠玫瑰,怎麼開花 ▍上冊
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使你在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座,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
那麼史學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點,
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龍應台
龍應台歷年演講精粹,有關人文素養、文學價值、公民教育與未來世代等議題。本書內容大多是到各大學與年輕世代的接觸和談話。她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強調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此形成了你的價值判斷,決定了我們真正是什麼樣的人。她談學生的公民教育,應該與世界接軌。面對全球化、網路化新局,她發表關鍵性演說,提出世代之間的不信任問題,將來如何傳承歷史經驗、重塑信任的支點,是好幾代人必須努力以赴的奔向。
本書特色
◆寫作生涯第一套演講集作品,呈現出一個文化人對各種議題的思考脈絡。
◆演講透過現場及轉播,聚集上萬名讀者同時聽講,是建立華文世界溝通平台的一種模式。
◆每篇文章都有演講背景簡介,有助於讀者了解當下現場氣氛,感受講者魅力。
◆講稿廣為流傳,堪為人文素養的教育讀本。
作者簡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為照顧母親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與母親移居台東都蘭山中,開始在太平洋畔生活。
章節試閱
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案: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主講嘉賓,在新亞書院戶外的圓形廣場,對上千名學生演講。晚霞滿天、秋風徐徐,講者認真,聽者凝神。
……講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我好像給錯了題目,「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應該是「中年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年輕人固然迷惘,你走到中年的迷惘,更複雜。
假設時間是一條流動的大河,今天的你們站在大河上游,我站在下游,已經走過中間的夾岸桃花也看過漩渦深處的黑洞;你們有一天會走到我今天的位置,那時我已不在,就如同當我走向素書樓去修復它的時候,錢先生早已不在。
可是在中年迷惘之後,我覺得我比從前更有能力理解錢穆。所以今天要跟你們分享的十三件事,很可能也要等你們親身經歷時代性的迷惘之後,才明白;所以今天就姑且聽聽吧。我會比較多地提到錢穆先生,作為我從素書樓走到新亞書院對他的個人致敬。
好,青春迷惘後龍應台發現的十三件事:
1不要跟第一個你愛上的人結婚。但是不妨愛上你後來結婚的人。
2隨時準備對讚美你的人說Thank you, No.
如果有人對你說,因為「你特別棒,譬如聲音特別好聽、觀念特別正確、信仰特別純正,所以請你出來帶領呼口號」。說:Thank you, No.
3學會玩,培養幾個終身的嗜好。否則,有一天你退休了或者工作被人工智慧拿走了,你就一無所有,是一口乾涸龜裂的池塘。世界上最窮的人,是一個不會玩、沒有嗜好的人。當你老的時候,就是一個最讓人不喜歡的孤獨老人,因為你像一支乾燥的掃把一樣,徹底無趣。
4年輕時找幾個求知欲強的人結成終生摯友。愈老愈難交朋友,愈老求知欲愈低,所以,結交幾個求知欲強大的摯友,只有「青春正好」的現在可能做到。
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在就讀北大的時候,曾經描述一個大學生的寢室:「他房間裡住了四個同學,一個顧頡剛,靜心研究他的哲學和古史,對人非常謙恭;一個狄君武,專心研究他的詞章,有時唱唱崑曲;一個周烈,阿彌陀佛在研究他的佛經;一個就是大氣磅礡的傅孟真……在高談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大家都說大學四年是人生的「黃金」四年。我年輕的時候以為,這指的是,我們終於有了談戀愛的自由。後來發現,我錯了,戀愛隨時可以談,到老都可以,但是,人生中唯一的自由時段,容許你義無反顧、赴湯蹈火、全身燃燒地瘋狂求知,就只有這四年。
這段時間一過,人生的種種責任像一條看不見的繩索,緊緊套住你,相信我,這一套就是一輩子。
5一個人一株樹,把「孤獨靜處」當作給自己的獎賞。
錢穆教小學生寫作文,把學生帶到松林間的古墓群裡,要每一個學生選一株樹坐下來,然後開始孤獨地「靜」。片刻之後,他問學生是否聽見頭上的風聲?學生說沒注意。他要他們再度靜聽。過一會兒,他跟學生說,這裡上百株松樹,風穿松針而過,松針很細,又多空隙,「風過其間,其聲颯然,與他處不同,此謂松風。」
我喜歡看星星。不看星星的人以為,只有在特定的日子,譬如流星雨,才看得到流星。事實上,任何一個晚上,你挑一片沒有光的草原,躺下來凝視天空,只要凝視得夠久,你就會發現,流星很多、很多,每天都有。
離開青春校園之後,你會踏上一條電扶梯,電扶梯有個名字叫做「努力」。這個電扶梯一直往前,不斷向上,沒有休息站,沒有迴轉站,沒有終點站。在名為「努力」的電扶梯上,你的心不斷地累積灰塵,努力和忙碌的灰塵,一層一層在不知不覺中厚厚地蓋住你青春時明亮如清水的那顆初心。
唯一可以除塵的時刻,就是你孤獨靜處的時刻。
流星其實一直在那裡,誰看得見、誰看不見,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你有沒有為自己保留一片孤獨寧靜的田野。
6華歆還是管寧,是有選項的。在沒有聲音的時代裡,多做華歆;在聒噪喧譁的時代裡,多做管寧。
一九四四年底蔣委員長發表《告知識青年從軍書》,王鼎鈞和很多同學讀到文告,邊讀邊放聲大哭,眾人哭成一團,大家決定立刻投筆從戎。
那天其實是個正常上課的日子,他在外面和摩拳擦掌的同學奔走了一整天,然後「頭上冒著蒸汽」、熱血沸騰地回到教室。一進教室,他看見「冷冷清清、空空洞洞的教室裡有三個女生、兩個男生,伏在書桌上鴉雀無聲、文風不動。」
然後很快地,那些熱血學生因為意見分歧,開始分派,「造反派」和「保皇派」陷入激烈鬥爭、打架,打得昏天黑地。
六十年以後回顧歷史,王鼎鈞說,那段歲月,給自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的,是那幾個「在騰騰殺氣中守著那方寸清淨,晨讀晚修,分秒不輟」的人。
一九三七年,北大文學院遷到湖南南嶽衡山。錢穆跟馮友蘭吵了一架。學校有兩個學生決定輟學去延安,學生開歡送會。馮友蘭致詞,對兩個學生倍加讚許。輪到錢穆致詞,他竟然對那兩個被馮友蘭大大讚美的學生不假辭色,反而勉勵那些留下來繼續讀書的學生,說,國家所需要的棟梁是「努力求知」而「未來有用」的人,現在沒有得到知識的青年根本不是「棟梁」。
回到宿舍之後,馮友蘭對錢穆說,勉勵學生讀書可以,但你不該責備那兩個熱血學生。錢穆反駁說,你怎麼可以又認同學生應該讀書,又讚美學生輟學去延安。這是模稜兩可,是非不分,「余決不以為然。」
熱情奔放,本來就是青春的特徵,當然是天經地義的,美好而值得愛惜,但是要發燒的時候,不妨先自澆一桶冰水,冷一片刻,再做決定。大家知道《世說新語》裡「管寧華歆」的故事。兩個人一塊讀書,外面一有風吹草動,華歆就跑出去看了,管寧跟他「割席」而讀。最後兩個都很有成就。
不是說不能做那個放下書本去湊熱鬧的華歆——我自己就比較是個不專心的華歆吧,但是你至少得知道,這世界也存在「八方吹不動」的管寧一個選項。
7為了「正義」,衝出去。衝出去之前,先彎腰綁個鞋帶。綁鞋帶的時候,你就有半分鐘可以想幾個問題:
「正義」和「慈悲」矛盾時,你怎麼辦?兩種「正義」牴觸時,你怎麼辦?
譬如在饑荒的時候,你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少年搶一個老婦人手裡的一小袋米,老婦人摔倒在地上悲傷地哭泣,而少年,因為飢餓,他的腿浮腫,幾乎站不住,全身發抖,也拿不住米袋。
逮捕那個少年是不是正義呢?
譬如你旅遊時當街被搶了一百塊錢;你可以指認那搶你的人,可是你也知道在那個國家裡,搶劫一百塊是要被槍斃的。你要不要指認?
譬如,對一個惡人沒法可治,於是索性用另一個惡人去打死他,這是不是正義呢?
譬如,一個政黨清算另一個政黨曾經犯過的罪,但是為了達效而使用不符合程序正義的手段,你接不接受這個正義?
譬如,如果正義其實夾雜著偽裝的復仇,你該不該支持呢?
如果正義同時存在兩種,而且兩種彼此尖銳牴觸,那麼正義的最終依靠究竟是什麼,你有沒有個定見?
如果鞋帶綁好了而對這些問題你一概不知答案,那就……再綁一次鞋帶?
8真有本事的話,方和圓不矛盾。
蔡元培在一九一七年開始擔任北大校長。那一年學校裡有個聰明又認真的大二學生叫做傅斯年。他發現教文心雕龍的那位老師不太懂《文心雕龍》,錯誤很多,學生就商量怎麼把情況告到校長那裡去。
你覺得學生應該怎麼進行舉報?
首先要有證據。聽課做的個人筆記不能當作客觀證據,於是有人輾轉取得老師的全本講義,交給傅斯年,傅斯年一夜看完,摘出三十九個錯誤,作為呈堂供證,由全班簽名上書校長。
這是學生集體對付老師了,你覺得校長蔡元培應該怎麼處理這個衝突?
傅斯年自己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學生們判斷,校長有可能懷疑這三十九個挑錯不是來自學生,所以學生就組織起來,分組備課,把三十九個錯誤的說明模擬個清清楚楚,等著校長召喚。
果然,蔡元培擔心這個行動會不會是教員之間的攻訐,學生只是棋子。他把傅斯年和其他學生全部找來校長室,針對那三十九個錯,當場一一考試,學生對答如流。
接下來呢?
校長立刻給教授難堪?或者看見校長不立即處置,學生開始鼓譟?
結果是,蔡元培按兵不動,學生也耐心等待,那位老師繼續上課,但是調課的時間一到,老師就被調走了。
這件事,無處不是尖銳的衝突,無處不是可爆燃的乾柴,可是你看到幾件事:一、學生冷靜地準備證據,二、學生信任而耐心地等候結果,三、校長依證據辦事,四、校長做到改革的結果卻又未傷人尊嚴。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圓內方」。
9容忍比自由重要,真的。
年輕的時候,譬如寫《野火集》的時候,當我說「容忍比自由重要」,那是對權勢者說的,呼籲掌權的人對異議者、反對者要容忍。
這句話,對今天的掌權者,還是要不斷地說,不斷地說,不斷地說。
但是同時,「青春迷惘」之後,發現很多異議者、反對者,即使身在牢獄也相信自己擁有強大的道德力量,而正是這分對自己道德力量的強大自信,既支撐了他,也同時使得他往往對與他意見不合、他自己的異議者無法容忍。
從青春走向初老的路上,看到太多曾經被壓迫的反對者以「自由」的旗幟來排斥反對者的反對者。也就是說,我的「中年迷惘」其實就重複了胡適之的發現,他在一九五九年《自由中國》的十週年紀念會上回答殷海光的問題,說,他主張容忍比自由重要,不僅只是對壓迫言論自由的人說的,也是對「我們主持言論自由」的人說的。
容忍是雙方面的,絕非單方面。
10下山比上山難,下台比上台難,退場比進場難,結束比開始難。
我才剛剛去登了屏東的大武山,三○九二公尺。上山的時候,雖然艱辛,大家還可以邊走邊笑邊看風景。下山的時候,卻一片安靜,因為你要看著你的腳每一步落在什麼地方,每一個石頭都是滑的,每一塊土都可能鬆塌,一不小心就會墜落山谷。
同樣一條山路,下山需要上山好幾倍的注意力。
至於下台和退場,曾經在台灣一次大型的群眾示威運動裡,這個我很尊敬的發起人在風起雲湧的時候曾經來邀請我加入。我說,我百分之百支持你的主張,但是請問,你的退場機制是什麼?
他很誠實地說,沒想。
我倒是愣住了。沒想?那麼那些熱情澎湃的群眾,為了一個理想而站出來的善良的人們,留在廣場上,日子久了,太陽曝曬、風雨交加,然後上班上學的人開始對他們抱怨的時候,怎麼轉彎?當他們最後被狡猾的權力打敗的時候,你豈不是毀了他們最純潔的信仰?
他沒法回答我,他還在忙著進場的布局。
進,需要勇氣;退,需要智慧。缺一不可。
11做一個終身的人類學家。
人類學家,不會急著做價值批判;他一定先問「這是什麼」,「這是為什麼」;就是夜半叢林遇到鬼拍肩膀,他也要抓著鬼的衣袂飄飄,問清楚這鬼的陰界來歷。
如果我們對所有我們堅決反對的事、仇恨的人、無法忍受的觀念、不共戴天的立場,都有一個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決定要反對和仇恨之前,先問清楚「這究竟是什麼」,「你這是為什麼」,整個世界可能完全不是你所想像的。
小王子畫了一頂帽子,如果你願意打開,你會發現裡頭其實是一隻大象,如果你願意看得更深一點,原來是一頭被蟒蛇吞在肚子裡的大象。
一七五六年在歐洲開始的七年戰爭,一方的法國死了二十萬人,另一方的普魯士死了十八萬人。當法國的軍隊打進了法蘭克福、法國占領軍進駐歌德家的時候,歌德還不到十歲。歌德一家人,跟占領軍之間,不該是一個你死我活、相互仇恨的關係嗎?
可是,真正發生的卻不是這樣的。這個法國的指揮官,在歌德家看見了當地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問,「這些藝術家在哪裡?我想認識他們。」他熱愛這些敵國藝術家的作品,在藝術的面前,國界突然毫無意義。而小小的歌德,對七年戰爭最重要的記憶,竟然是一個敵國軍官對藝術的尊重,而他自己的美學啟蒙,竟然來自一個他應該要仇恨的敵人。
只要懂得先問「這是什麼」、「這是為什麼」,你就會發現,帽子裡面其實有大象、戰爭裡面其實有遠比戰爭重大而長久的價值。
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案: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主講嘉賓,在新亞書院戶外的圓形廣場,對上千名學生演講。晚霞滿天、秋風徐徐,講者認真,聽者凝神。
……講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我好像給錯了題目,「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應該是「中年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年輕人固然迷惘,你走到中年的迷惘,更複雜。
假設時間是一條流動的大河,今天的你們站在大河上游,我站在下游,已經走過中間的夾岸桃花也看過漩渦深處的黑洞;你們有一天會走到我今天的位置,那時我已不在,就如同...
目錄
序:一道浪不是一個海洋
特別收錄: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期待人文港大
葉子不離樹
文學有用嗎?
比夜還黑的心
醫生和喇嘛
我們的村落
一九一二那一年
多走三里,你就會看見
半價的鞋──談公民教育
在沉船上搶最好的位子?──談今日大學生的「準備」
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什麼都不相信之後
序:一道浪不是一個海洋
特別收錄: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期待人文港大
葉子不離樹
文學有用嗎?
比夜還黑的心
醫生和喇嘛
我們的村落
一九一二那一年
多走三里,你就會看見
半價的鞋──談公民教育
在沉船上搶最好的位子?──談今日大學生的「準備」
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什麼都不相信之後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