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杜拉克最後關注課題:無知的管理。
從認清無知開始,才有機會全面探索所有可能。
身處AI時代,必須學習從上游端發現問題。
跳出既有視角,超越思考界線。一直在解決問題的人,不可能發現問題。
發現並定義存在於「未知」領域內的問題,是未來需要的基本能力。
我們往往被「解決問題型」的價值觀所支配,在已知的範圍內努力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然而,「靠知識量取勝」和「解決既有問題」已不再是我們該努力的課題,發現並定義存在於未知領域內的問題,才是我們更應該做的。理解「發現問題的思路」,意識到「無知、未知」,就能獲得打破「知識之牆」的創意。
◎先來測試一下,你擅長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問題?
.擅長團隊合作,受前輩青睞?還是強調個人觀點,也會跟前輩或朋友起衝突?
.即使身處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也一定會努力擺脫困境?還是會立刻尋找其他新環境?
.會認真完成所有工作?還是如果覺得工作本身毫無意義,就會將其推翻?
.不管在學校或社會,總是遵循「主流」?還是喜歡遵循「支流」甚至反道而行?
.總是比常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還是總在拚命想著怎樣可以「更輕鬆」?
◎向「螞蟻」和「蟋蟀」學習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螞蟻和蟋蟀」來比喻、分析「解決問題型」和「發現問題型」這兩種思考方式的差異和特徵。擅長解決既有問題的人並不擅長發現問題,反之亦然。理解這兩種思考方法的機制,學會根據不同場合加以區分、運用,才是重要關鍵。
.從「存量」到「流量」
.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
.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你需要提升思考的維度
藉由以下三種提升視角或思考「維度」的方法,協助讀者於未知領域中,更清晰地發現問題,從而做到真正地解決問題。
.抽象/類推:從大量不同的事物與現象之間找出共同法則,從不同領域借用思維
.思考的軸:針對個別事項確定思考的基準視角,找出思維盲點
.詢問Why:重複詢問為什麼,抓住問題的本質,發現真正應該解決的新問題
作者簡介:
細谷功(Isao Hosoya)
細谷功,商業顧問。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曾就職於東芝公司,後來進入永安諮詢公司(Ernst&Young Consulting,QUNIE前身)負責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戰略制定,以及業務改革計畫的制定、執行與定義。現任QUNIE顧問研究員,並另於多家企業、大學進行演講和講座,提倡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高維度思考法。著有《鍛鍊你的地頭力》《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具體與抽象:換個角度,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等書。
章節試閱
內容連載 【試閱】「螞蟻的思維」VS.「蟋蟀的思維」,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節錄)
從「存量」到「流量」
首先闡述第一點「存量」與「流量」的差異。
《伊索寓言》裡「螞蟻和蟋蟀」的故事,描寫了在夏天辛勤儲存糧食以備冬用的螞蟻,以及在夏天有什麼就用什麼,結果到了冬天沒有任何積累的蟋蟀。也就是說,螞蟻重視「存量」,蟋蟀重視「流量」。
●當螞蟻的美德瓦解時
在這則寓言裡,「螞蟻是好,蟋蟀是不好」的這個層面,暗喻得非常明顯。然而在當代環境中,這個關係有時會發生逆轉。例如,為了產生能夠擺脫因循守舊狀態的「破壞性創新」,需要將以往的積累歸零,在「零基礎」上思考。要想實現「在白紙狀態下思考」,關鍵剛好就在於能否將以前作為存量所累積的資產全部拋棄。
而且這裡所說的存量,一般是指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即人力資產、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在內的品牌、技術訣竅等。
在解決問題的階段,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問題的解決方案確定之後,要想落實到執行並取得成果,「人力、物力、財力」自然不可缺少,而且通常是「愈多愈好」。所以,螞蟻才會有在平時把能累積的東西儲存起來的想法。
再加上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存在本質上的結構差異,使得商業中智慧資產的知識定位,也正從「重視存量」轉變為「重視流量」。
環境變化對此影響很大。首先能夠舉出的一大原因,是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由於網際網路和雲端儲存技術的突飛猛進,能夠在網路上隨時搜尋知識和資訊這些共同財產的趨勢,變得愈來愈明顯。這是因為,「作為存量的知識」不再由企業個體和個人把持,而是由共同倉庫的雲端和網際網路來儲存。也就是說,對於企業個體和個人而言,知識和資訊從「儲存」變成了「使用」。
SNS(社群網路服務)的普及,也使得交流中的資訊從存量變成流量。社群軟體的「時間軸(timeline)」是把資訊當成流量,「在過去的存檔中尋找曾經問過的問題答案,」是存量型的思維,而「再問一遍能更快得到答案」則是屬於流量型的時間軸的思維。
此外,當代商業環境的變化顯著加快,也加速了「知識的流量化」。在變化極少的環境裡,以「因循守舊」的方式思考,大多能得到好的結果,所以存量型的思維是有利的。而在變化激烈的世界裡,「過去知識」的價值會相對降低,如此一來,需要在各方面把知識和資訊當作流量的場合就會增多(「新鮮蔬菜」不可能儲存到整個冬天的量)。
當然也有人認為,透過網路得到的知識沒有什麼大不了。這種意見自然不無道理,但尤其是關係到「事實」或「可重現」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網路上肯定會非常快速地增加,所以,確實存在著往這種方向發展的趨勢。
●「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區別
存量思維與流量思維的不同,會呈現出以下的差異,不管在哪方面,一方是從「現有東西」來思考,另一方則是從「現在沒有的東西」來思考。
重視存量的思維,就是所謂「有產者」的思維。不管是知識或物品,總之螞蟻已經累積了一分財產,所以會思考「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運用現有的東西」。這自然就成了「重視守護」的思維。以知識的世界來說,這樣的思維很難朝向顛覆既有定論的方向發展,因為一旦那樣做,自身地位這個存量就會受到威脅。
在商業世界中,最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活用既有的顧客、技術、工廠設備等「現有的東西」,所以很難產生引入全新結構的想法。由於重視「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無時無刻都會意識到「去年的成績」和「競爭對手的例子」,將一切事物的「積累」都視為美德,所以總是因循守舊地思考問題。
目前已在業界內建立起一定地位的企業,自然是「螞蟻型思維」,即使在同一家企業內部,比起弱小的事業部,擁有強大產品的事業部,也會有更明顯的螞蟻型思維。品牌也一樣。已經擁有「口碑和名聲」的組織或個人,會想方設法地守護這些東西。因此,「無法從過去的成功經驗跳脫出來」也是螞蟻型思維的弊端之一。
螞蟻始終認為,自己現在所屬的組織或業界,其規則、常識、社會規範都是「理所當然」。對於螞蟻而言,它們就是思維的「牢籠」。
相反的,流量型的蟋蟀是「無產者」的思維,他們的意識都是從「現在沒有的東西」出發,指向未知的事物。蟋蟀對「囤積」毫無興趣,總是覺得「使用才有意義」。對於蟋蟀而言,儲存在網際網路上的存量資訊大概是絕佳的「食物」吧。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兩者的結構未必一定會簡單地分成「螞蟻型思維的人(或組織)」和「蟋蟀型思維的人(或組織)」。例如,光以個人來說,即使他(姑且不論好壞)在自己的「外行」領域裡能夠進行蟋蟀型的思考,一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有東西要守護」的領域中,往往就會不可避免地變成「螞蟻型思維」。
因此,並不是說「創業家」就能一直秉持蟋蟀型思維。一旦事業步入正軌,業績和組織規模擴大,自然就會變成「有產者的思維」,然後在不知不覺間徹底變成螞蟻的守護型思維,或是由於無法適應或不想適應而變成「連續創業家」,離開自己創建的這家公司,重新回到能夠活用蟋蟀型思維的創業階段。
也可以將兩者的區別解釋為,一種是喜歡定居的農耕型思維;另一種是不喜歡定居,喜歡不斷搜尋新獵物的狩獵型思維。
●從「未知」=「不知道」開始思考的蟋蟀
在安定的時代中,螞蟻的存量型思維是有利的,但是缺乏變化。一旦到了變化劇烈的時代,就像好不容易累積的金融資產瞬間化為烏有一樣,知識資產也有可能一下子變得毫無用處。
在環境變化迅速的世界裡,無法避免知識資產陷入過時退化的狀態。
對於某個時代或領域的專家而言有用的知識資產,到了下個時代反而會變成「負擔」。正如「行李多的人」搬家很麻煩,這與「動作遲鈍」的結構是一樣的。
像螞蟻這樣對變化表示抗拒,原因正在於「存量型思維」所導致的巨大「慣性力」。
在這一點上,流量型的蟋蟀更加靈活,能發揮「無產者的優勢」,靈活地因應變化。螞蟻的思維是「守」,蟋蟀的思維是「攻」。會有這樣的差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螞蟻有「要守護的東西」,而蟋蟀「沒什麼要守護的東西」。
螞蟻會從「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開始確實執行,但對於蟋蟀而言,「已經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便不再是感興趣的對象。蟋蟀之所以在旁人看來「缺乏毅力」,原因便在於此。
可以說,從「知道的事」開始思考的是螞蟻,從「不知道的事」開始思考的是蟋蟀。蟋蟀的好奇心總是朝向「新的未知事物」,即便在運用知識的時候,他的目標也非常明確,追根究底就是「為了創造出未知事物」。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知道,蟋蟀的思維更合適「在白紙上定義框架」,也就是更適合在發現問題的階段中進行零基礎思考。
對「現有事物」強烈執著的螞蟻態度,在解決問題時很有用,但在發現新問題的時候,反而會產生負面作用。
●累積「已知」=「知(識)」的螞蟻
對螞蟻而言,了解「現有巢穴的複雜結構」是他的最大優勢,而且巢穴的結構愈複雜,就愈能跟其他螞蟻拉開差距。如果將此類應用推到業界知識上,也可以說,洞悉受管制產業中的規則,是在那個領域生存下去的最佳方法。對於螞蟻而言,洞悉現狀的複雜結構就是生存技能。
組織中的規則、人脈、權力鬥爭愈複雜,熟悉「業界情形」「公司內幕」的人就愈強大,愈有機會晉升,這樣的封閉性組織,也非常吻合上述的類推概念。
對螞蟻而言,「存錢」很重要,除了以備將來之用,也能用來提高自己的地位。相對而言,蟋蟀則認為「使用才有意義」,會把現有的東西統統用光。這就是兩者在思路上的根本差異。
累積經濟物質的螞蟻與蟋蟀的性格差異,同樣適用於「累積智慧」,也就是累積知識。從螞蟻的思維來看,辛勤地不斷學習知識並累積起來,是對下個時代的最大儲備。也就是說,重視累積「知(識)」的螞蟻,看著過去的成功法則和經驗的「存摺餘額」時會暗自竊喜。
然而,認為「使用才有意義」的蟋蟀可不會這樣想。換個季節就會歸零的蟋蟀,可以說「連隔夜的知識也沒有」。
對螞蟻而言,「過去的來龍去脈」很重要。過去的事永遠不會忘記,因為現在就存在於過去的累積之上。相反的,蟋蟀不會留戀過去,他只會考慮「當前」的事,決斷總是不厭其煩地「變來變去」,做出符合當時最好的選擇。這裡也明確地呈現出「存量思維」與「流量思維」的區別。
內容連載 【試閱】「螞蟻的思維」VS.「蟋蟀的思維」,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節錄)
從「存量」到「流量」
首先闡述第一點「存量」與「流量」的差異。
《伊索寓言》裡「螞蟻和蟋蟀」的故事,描寫了在夏天辛勤儲存糧食以備冬用的螞蟻,以及在夏天有什麼就用什麼,結果到了冬天沒有任何積累的蟋蟀。也就是說,螞蟻重視「存量」,蟋蟀重視「流量」。
●當螞蟻的美德瓦解時
在這則寓言裡,「螞蟻是好,蟋蟀是不好」的這個層面,暗喻得非常明顯。然而在當代環境中,這個關係有時會發生逆轉。例如,為了產生能夠擺脫因循守舊狀態的...
作者序
一生留下近四十本著作的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逝世的前兩年左右(二○○四年初),曾接受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的採訪,記者問他:「假如您還沒有寫的主題,會是什麼?」杜拉克答道:「是無知的管理。要是早寫出來,大概已經成為我的最高傑作了吧。」
無知的管理……對經營學早已瞭如指掌,預見了「知識社會」和「知識勞動者」的杜拉克,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說起無知,距今兩千多年,蘇格拉底曾提出「無知之知(自知無知)」這個非常著名的概念。當時,蘇格拉底聽說德爾菲神廟有一個神諭,稱「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可是他自己卻「完全不曉得為什麼」,於是他便與眾多「智者」交談,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自己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我知道『自己是多麼無知』」。這便是「無知之知」的由來。
奇妙的是,「經營學之父」和「哲學之父」摸索到最後的終點都是「無知」。也就是說,「無知」是孕育新智慧最重要的關鍵字。
這聽起來有點像問禪。「知識淵博」為好,「無知」為不好——這是世間「最基礎的常識」,但本書反而挑戰這個價值觀,在探究「杜拉克和蘇格拉底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的同時,也試著對實際用來發現問題的思維方法論進行解釋。
●「無知、未知」與解決問題的困境
「請寫下你對『租庸調法』的認識。」
這是一九○八年日本舊制第一高中(現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的入學試題。這個題目對考生的「填鴨式知識量」有著極高的要求。
如今,這樣的問題已經完全不適合用來甄選人才了,因為如果只是單純地比較「知識量」,人類是敵不過電腦的。
IBM 的人工智慧「華生(Watson)」,曾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戰勝人類冠軍。從人工智慧擊敗國際西洋棋世界冠軍開始,電腦已經逐漸在各種智力活動中淩駕於人類之上。「靠知識量取勝」和「解決既有問題」已不再是人類該努力的方向。
現階段,人類應該把努力的方向轉換至(廣義的)解決問題上,也就是發現並定義沒人察覺到的新問題這個「上游部分」。在商業、教育等多種領域上,均要求這種「從下游到上游」的需求轉換。
以商業而言,所有業界一致要求員工以「發現問題型」的方式工作,也就是說要能夠主動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而不是被動應付顧客的交易需求;不是在其他公司後面苦苦追趕,而是創造出業界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商品或服務;不是單純提供個別商品或服務,而是從需求中挖掘出顧客的根本需求並提出方案。用河流來比喻,就是不要在下游靜靜等待順流而下的獵物落網,而是應該站在險峻的上游,即便需要在岩石間反覆搜尋,也要找出隱藏於其間的獵物。
這裡的問題在於,「下游」和「上游」不僅各自所需的著眼點不同,各自要求的工作價值觀和技能也不相同,有時甚至完全相反。也就是說,擅長(狹義的)解決既有問題的人不擅長發現問題,反之亦然。這便是本書所要講的重點──「解決問題的困境」。
如今,社會、公司、學校所提倡的價值觀幾乎已統統被最佳化為「下游的價值觀」。因此,我們現在需要逆流而上,翻轉價值觀,將必要的思路轉換至「上游」。
「上游」所需要的思維方式,不是拘泥於舊有成見的思維,而是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來開拓新世界。換句話說,就是要將人類的「思考」能力完全發揮出來,僅此而已。為此,我們不能把知識當成「存量」來用,而必須將其視作「流量」來活學活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換價值觀,著眼於「無知」和「未知」,而非積存知識。
●「困境」的機制和解決方法
那麼,這種「困境」是由怎樣的機制(mechanism)產生,又需要如何解決呢?本書將以「無知、未知」為線索,從兩個角度分析。
第一個角度是將無知、未知「當作『知』的對立概念」來分析。「知」有時會成為阻礙新發現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書會將重點放在重新認識既有的「知」的這個概念上,也就是著眼於「無知的優點」上。
另一個是從「無知之知」這個角度來分析。蘇格拉底所提倡的重點不在於「無知本身」,而在於「無知的無知」(不知道自己無知)這種「後設層級(meta-level)」的無知。
正如前文所述,解決既有問題這個(狹義的)「解決問題」,與發現新問題這個「上游」的「發現問題」,兩者所要求的思路和價值觀剛好相反。然而到目前為止,極度受到重視的卻是(狹義的)「解決問題型」思路。本書將徹底對照和比較兩者,闡明如何活用無知以消除「困境」的思路。其核心便是「從知到無知的視角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三組關鍵字——「從存量到流量」「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本書會以「螞蟻和蟋蟀」作為比喻,來比較上述三種視角的思路,嘗試從「無知」的觀點出發,驗證一直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螞蟻是好,蟋蟀是不好」的價值觀,同時展開新的討論。
此外,為了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本書還提出「後設層級」這個跨越維度的高維度思考法,作為活用「無知」和「無知之知」的具體思考法。
就像這樣,本書將為大家介紹解決「困境」的方法,也就是著眼於無知和未知,然後從中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新視角的思考法。
杜拉克在其一九九四年的著作《後資本主義社會》中,對「知識提高生產力」做了以下的論述,可供參考。
「偉大的英國小說家福斯特(E.M.Foster,一八七九~一九七○年)提倡『聯結』的概念。(中略)聯結所需要的,是用來定義問題的方法論,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當今主流之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中略)需要『未知事物的系統化』(Organizing Ignorance)。事實上,這也是我從四十年前便已開始寫的書的標題,但至今仍未完成。」
這裡的「定義問題」,接近本書所說的「發現問題」。而從這段話中,也能看出杜拉克一生的問題意識。
●本書全貌
本書大致上由四個部分構成。
PART1是對「未知的未知」加以闡述,同時提出本書對於「知」和「無知、未知」的定義框架。
PART2是針對「『解決問題』的困境」,透過對比「河的上游和下游」,闡釋「解決問題與發現問題的思路差異」,在何種場合需要何種思路,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存在怎樣的「困境」,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困境。發現問題居於解決問題的上游,但兩者之間並非一路暢通,而是存在不連續的裂縫。很多時候,人們正是因為沒有察覺到這一點,才難以發現問題。世人往往被「解決問題型」的價值觀所支配,本書會在這個部分提及該現象的原因,並探求困境的解決辦法。
PART3是透過「螞蟻和蟋蟀」的類推,明確對比兩種思路,思考兩者的對立結構和「共存共榮」的方向性,同時指出基於「奇異點」的發現問題和用以預測未來的著眼點。任何領域均存在螞蟻思維的人和蟋蟀思維的人,關鍵在於理解這兩種思路的機制,根據不同的場合加以區分,各盡其用。
最後的PART4是講解三種後設層級,打破屏障的後設思考法,也就是為了能夠像蟋蟀那樣「跳躍思考」,「用以發現問題的後設思考法」。
這裡的關鍵字是「上位概念」和「後設視角」。本書將透過三種上位概念的用法,講解螞蟻思路與蟋蟀思路的差異,也就是講解「只用下位概念思考,或是配合上位概念思考」的差異,將可以產生具體創意的思考方法介紹給讀者。
本書是直接舉出「無知」「知」等抽象概念,尤其在PART1、2中的論述非常抽象,部分讀者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若出現這種情況,建議讀者可以先掌握PART1、2「重點」即可,從相對容易理解的PART3開始讀起,然後再回頭去讀PART1、2。
希望讀者能理解「用來發現新問題之思路」的機制,並注意到「無知、未知」;「上位概念」和「後設視角」。只要讀者能產生可以打破舊有「常識與屏障」的創意,朝向新領域不斷躍進,本書就算達成目標了。
一生留下近四十本著作的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逝世的前兩年左右(二○○四年初),曾接受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的採訪,記者問他:「假如您還沒有寫的主題,會是什麼?」杜拉克答道:「是無知的管理。要是早寫出來,大概已經成為我的最高傑作了吧。」
無知的管理……對經營學早已瞭如指掌,預見了「知識社會」和「知識勞動者」的杜拉克,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說起無知,距今兩千多年,蘇格拉底曾提出「無知之知(自知無知)」這個非常著名的概念。當時,蘇格拉底聽說德爾菲神廟有一個神諭,稱...
目錄
前言
PART1
「知」與「無知、未知」
闡明其結構
1.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未知」的盲點
1.2「知」是「事實和解釋的組合」
1.3「無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迴圈
1.5 蘇格拉底和杜拉克提倡的「無知」的兩種視角
PART2
「解決問題」的困境
能「解決問題」的人不能「發現問題」
2.1「 知(識)」的困境
2.2「 封閉體系」的困境
2.3「解決問題」的困境
PART3
「螞蟻的思維」VS.「蟋蟀的思維」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
3.1「螞蟻思維」與「蟋蟀思維」的差異
3.2 從「存量」到「流量」
3.3 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
3.4 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3.5 從「奇異點」出發的問題發現法
3.6 螞蟻和蟋蟀是否能共存共榮?
PART4
發現問題所需的「後設思考法」
提升維度發現問題
4.1 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
4.2 透過「抽象化、類推」升維
4.3 透過思考的「軸」升維
4.4 透過「Why(上位目的)」升維
4.5 如何活用「後設思考法」
後記
附錄 「無知」名言錄
參考資料、引用文獻
前言
PART1
「知」與「無知、未知」
闡明其結構
1.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未知」的盲點
1.2「知」是「事實和解釋的組合」
1.3「無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迴圈
1.5 蘇格拉底和杜拉克提倡的「無知」的兩種視角
PART2
「解決問題」的困境
能「解決問題」的人不能「發現問題」
2.1「 知(識)」的困境
2.2「 封閉體系」的困境
2.3「解決問題」的困境
PART3
「螞蟻的思維」VS.「蟋蟀的思維」
從解決問題到發現問題
3.1「螞蟻思維」與「蟋蟀思維」的差異
3.2 從「存量」到「流量」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