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2100
優惠價: 7 折, NT$ 1470
套書含:
《憂鬱:牛津非常短講007》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藥:牛津非常短講009》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痛:牛津非常短講012》
《「牛津非常短講II」趙恩潔導讀別冊》
21世紀,科學的發達、知識的進步,關於人生,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也發現有更多解決不了的。比如,什麼是愛?
我們為什麼會愛一個人?愛作為一種欲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關於愛情,科學告訴我們什麼?有了愛,痛往往隨之而來。所以,痛一種身體的感受、是情緒,是文化建構,還是一種可能的同理?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許多人的憂鬱來自焦慮,焦慮是人類基本情緒之一,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一種病?所以,你用藥嗎?
藥、毒,其實難分。20世紀藥物研究及治療層面取得重大進展,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但我們似乎仍然「相信」些什麼,比如迷信(還是信仰?)。
21世紀,我們面對的難題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更多時候,是每一個人對同一個名詞的不同定義、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接受方式。21世紀的人生難題是一串曖昧難分的關鍵字;或許,解方也是。
《憂鬱》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本書討論憂鬱症的概念演變及其治療,檢視某些爭議,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這不是一份患者指南,這是一本對一個既複雜又有挑戰性的論題進行非常(非常)簡短介紹兼選擇性評論的書。
《焦慮》
就像快樂、悲傷或憤怒一樣,焦慮是一種基本情緒,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如果要你回想上次覺得焦慮的時刻,毫無疑問,不必回溯到太久以前。不過形式較嚴重的焦慮,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隨時都會受到影響。
21世紀,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病?
《藥》
過去兩百年來,我們社會對藥物的態度有過幾次巨大轉變:鴉片和古柯鹼從好東西變成壞東西,尼古丁也是如此。大麻雖然違法,每年有數十萬人因此被捕入獄,卻也有許多政府開始認為,大麻並不比酒精或菸危險。有些國家已經將大麻合法化,像菸酒一樣只做有限度管制。
21世紀,我們該如何用「藥」?
《迷信》
你會避開13樓的飯店房間、擔心打破鏡子會招厄運、認為黑貓不祥?還是隨身攜帶幸運小物、或是在人生重要事件前會有個人專屬的好運儀式?
迷信的發展經歷許多轉折,但從文明之初延續至今,背後始終有個一致的脈絡。過去人之所以迷信的理由,大部分在今日依然可見。人類對迷信如此著迷,部分原因在於迷信難以理解,以及伴隨著迷信的矛盾。
21世紀,我們「相信」什麼?
《愛》
我們會為了什麼「愛上」一個人?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我們可以用科學討論愛嗎?
本書從哲學家的觀點書寫。哲學熱愛處理謎團,而「愛」提供了各種雜亂無章的謎團。書中將會討論愛的基本哲學問題、分辨不同類型的愛、檢視各種愛情意識形態,也會加入(或許)試圖透徹解析愛情的科學。
21世紀,我們更懂愛了嗎?
《痛》
什麼是「痛」?我們很常假定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疼痛的存在直覺上似乎能被隱約理解,但實際上(尤其是對醫學界),痛是個神祕又令人挫敗的謎團。
沒有人可以不證自明地化約痛的本質,因為痛總有其所處脈絡。
21世紀,我們不只該從生理學角度認識疼痛,也該思考我們是如何理解疼痛、理解他人的疼痛,以至於思考我們看待疼痛、苦難、悲慟和哀痛的方式。
========
【套書專屬‧導讀別冊】
趙恩潔,〈沒關係,就算妳忘了怎麼正常呼吸──論21世紀人類的六大煩惱〉
「當我們懂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
作者簡介:
《憂鬱》
瑪麗‧珍恩‧塔契(Mary Jane Tacchi)
一般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曾接受認知療法的訓練,長期從事憂鬱症認知療法及躁鬱症依從治療(adherence therapy)的研究。她在紐卡索發起了危機評估和家庭治療團隊,並因此獲頒2002年英國「年度最佳醫院醫生獎」。
珍‧史考特(Jan Scott)
紐卡索大學精神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憂鬱症和躁鬱症。除了本書,史考特與塔契尚合著有:Improving Adherence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s(2005)。
《焦慮》
丹尼爾‧弗里曼(Daniel Freeman)
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臨床心理學教授、醫學研究委員會(MRC)高級臨床研究員,同時也是牛津健康NHS基金會信託基金的臨床心理學家顧問及英國心理學會會員。
傑森‧弗里曼(Jason Freeman)
大眾心理學及自助書作家、編輯。
《藥》
萊‧伊維森(Les Iversen)
曾任牛津大學藥理學系客座教授、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神經化學藥理學部主任(1970-1983)及美國默克藥廠神經科學副總裁(1983-1995)。尚著有:The Science of Marijuana(二版,2007)、Speed, Ecstacy, Ritalin: The Science of Amphetamines(2008)。
《迷信》
史都華‧維斯(Stuart Vyse)
行為科學家,任教於羅德島大學、康乃迪克學院等。他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也經常獲邀在諸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提供專業見解。尚著有:The Uses of Delusion: Why It’s Not Always Rational to Be Rational(中譯本:《妄想的力量》)、Believing in Magic: 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1997),後者於1999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著作獎。
《愛》
羅納德‧德‧索薩(Ronald de Sousa)
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研究主要集中在尋求理解心靈的哲學領域:情感、演化論、認知科學、美學、倫理學和性。尚著有:The Rationality of Emotion(1987)、Why Think? Evolution and the Rational Mind(2007, 2011)、Emotional Truth(2011)。
《痛》
羅伯‧布迪斯(Rob Boddice)
曾任職於哈佛大學、麥吉爾大學、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學,並獲得德國研究基金會和歐盟委員會「地平線2020」計畫資助。著作領域含括醫學史、科學史和情感史,另著有:Edward Jenner(2015)、The Science of Sympathy: Morality, Evolution and Victorian Civilization(2016);主編:Pain and Emotion in Modern History(2014)。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看見自己受的傷》、《洞見》、《哲學能做什麼?》、《哲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譯有《敞墳之地》、《衣裳哲學》及《自由》等書。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小說作品《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聲音與憤怒》;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瑪麗.珍恩.塔契、珍.史考特、丹尼爾.弗里曼、傑森.弗里曼、萊.伊維森、史都華.維斯、羅納德.德.索薩、羅伯.布迪斯
優惠價: 7 折, NT$ 1470 NT$ 2100
套書含:
《憂鬱:牛津非常短講007》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藥:牛津非常短講009》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痛:牛津非常短講012》
《「牛津非常短講II」趙恩潔導讀別冊》
21世紀,科學的發達、知識的進步,關於人生,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也發現有更多解決不了的。比如,什麼是愛?
我們為什麼會愛一個人?愛作為一種欲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關於愛情,科學告訴我們什麼?有了愛,痛往往隨之而來。所以,痛一種身體的感受、是情緒,是文化建構,還是一種可能的同理?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許多人的憂鬱來自焦慮,焦慮是人類基本情緒之一,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一種病?所以,你用藥嗎?
藥、毒,其實難分。20世紀藥物研究及治療層面取得重大進展,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但我們似乎仍然「相信」些什麼,比如迷信(還是信仰?)。
21世紀,我們面對的難題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更多時候,是每一個人對同一個名詞的不同定義、不同感受,以及不同的接受方式。21世紀的人生難題是一串曖昧難分的關鍵字;或許,解方也是。
《憂鬱》
憂鬱,可能是21世紀最嚴重(而且沒有疫苗)的疫情,但憂鬱真的存在嗎?本書討論憂鬱症的概念演變及其治療,檢視某些爭議,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這不是一份患者指南,這是一本對一個既複雜又有挑戰性的論題進行非常(非常)簡短介紹兼選擇性評論的書。
《焦慮》
就像快樂、悲傷或憤怒一樣,焦慮是一種基本情緒,是人之所以為人相當核心的一部分。如果要你回想上次覺得焦慮的時刻,毫無疑問,不必回溯到太久以前。不過形式較嚴重的焦慮,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隨時都會受到影響。
21世紀,什麼樣的焦慮才能稱之為病?
《藥》
過去兩百年來,我們社會對藥物的態度有過幾次巨大轉變:鴉片和古柯鹼從好東西變成壞東西,尼古丁也是如此。大麻雖然違法,每年有數十萬人因此被捕入獄,卻也有許多政府開始認為,大麻並不比酒精或菸危險。有些國家已經將大麻合法化,像菸酒一樣只做有限度管制。
21世紀,我們該如何用「藥」?
《迷信》
你會避開13樓的飯店房間、擔心打破鏡子會招厄運、認為黑貓不祥?還是隨身攜帶幸運小物、或是在人生重要事件前會有個人專屬的好運儀式?
迷信的發展經歷許多轉折,但從文明之初延續至今,背後始終有個一致的脈絡。過去人之所以迷信的理由,大部分在今日依然可見。人類對迷信如此著迷,部分原因在於迷信難以理解,以及伴隨著迷信的矛盾。
21世紀,我們「相信」什麼?
《愛》
我們會為了什麼「愛上」一個人?愛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愛有義務嗎?我們可以用科學討論愛嗎?
本書從哲學家的觀點書寫。哲學熱愛處理謎團,而「愛」提供了各種雜亂無章的謎團。書中將會討論愛的基本哲學問題、分辨不同類型的愛、檢視各種愛情意識形態,也會加入(或許)試圖透徹解析愛情的科學。
21世紀,我們更懂愛了嗎?
《痛》
什麼是「痛」?我們很常假定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疼痛的存在直覺上似乎能被隱約理解,但實際上(尤其是對醫學界),痛是個神祕又令人挫敗的謎團。
沒有人可以不證自明地化約痛的本質,因為痛總有其所處脈絡。
21世紀,我們不只該從生理學角度認識疼痛,也該思考我們是如何理解疼痛、理解他人的疼痛,以至於思考我們看待疼痛、苦難、悲慟和哀痛的方式。
========
【套書專屬‧導讀別冊】
趙恩潔,〈沒關係,就算妳忘了怎麼正常呼吸──論21世紀人類的六大煩惱〉
「當我們懂得想像憂鬱是一種疼痛、迷信是一種感覺被愛的社會支持,而藥物反映了我們潛在的焦慮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在高度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中了解21世紀六大煩惱的社會根源,建構適合每一個社群與每一個人的療癒文化。」
作者簡介:
《憂鬱》
瑪麗‧珍恩‧塔契(Mary Jane Tacchi)
一般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曾接受認知療法的訓練,長期從事憂鬱症認知療法及躁鬱症依從治療(adherence therapy)的研究。她在紐卡索發起了危機評估和家庭治療團隊,並因此獲頒2002年英國「年度最佳醫院醫生獎」。
珍‧史考特(Jan Scott)
紐卡索大學精神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憂鬱症和躁鬱症。除了本書,史考特與塔契尚合著有:Improving Adherence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s(2005)。
《焦慮》
丹尼爾‧弗里曼(Daniel Freeman)
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臨床心理學教授、醫學研究委員會(MRC)高級臨床研究員,同時也是牛津健康NHS基金會信託基金的臨床心理學家顧問及英國心理學會會員。
傑森‧弗里曼(Jason Freeman)
大眾心理學及自助書作家、編輯。
《藥》
萊‧伊維森(Les Iversen)
曾任牛津大學藥理學系客座教授、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神經化學藥理學部主任(1970-1983)及美國默克藥廠神經科學副總裁(1983-1995)。尚著有:The Science of Marijuana(二版,2007)、Speed, Ecstacy, Ritalin: The Science of Amphetamines(2008)。
《迷信》
史都華‧維斯(Stuart Vyse)
行為科學家,任教於羅德島大學、康乃迪克學院等。他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也經常獲邀在諸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提供專業見解。尚著有:The Uses of Delusion: Why It’s Not Always Rational to Be Rational(中譯本:《妄想的力量》)、Believing in Magic: 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1997),後者於1999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著作獎。
《愛》
羅納德‧德‧索薩(Ronald de Sousa)
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研究主要集中在尋求理解心靈的哲學領域:情感、演化論、認知科學、美學、倫理學和性。尚著有:The Rationality of Emotion(1987)、Why Think? Evolution and the Rational Mind(2007, 2011)、Emotional Truth(2011)。
《痛》
羅伯‧布迪斯(Rob Boddice)
曾任職於哈佛大學、麥吉爾大學、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學,並獲得德國研究基金會和歐盟委員會「地平線2020」計畫資助。著作領域含括醫學史、科學史和情感史,另著有:Edward Jenner(2015)、The Science of Sympathy: Morality, Evolution and Victorian Civilization(2016);主編:Pain and Emotion in Modern History(2014)。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看見自己受的傷》、《洞見》、《哲學能做什麼?》、《哲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譯有《敞墳之地》、《衣裳哲學》及《自由》等書。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小說作品《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聲音與憤怒》;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