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臉書大量散布的信息,究竟是「事實」、「推論」還是「判斷」?
為什麼僅僅三十秒的電視廣告就能讓人買下昂貴的名牌包?
語言,讓人為理念走上街頭,也讓人因偏見拿石頭砸向遊行者。
★全新譯本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瑜──專文推薦
★評論家/南方朔‧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輔仁大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順孝‧文化觀察家/詹偉雄‧名作家、英語教育者/鄧海珠──鄭重好評
★亞馬遜4.5顆星典藏評價
★「每月一書俱樂部」選書(Book of the Month Club)
★享譽六十五年、全球累銷百萬冊、經典語言學著作最新修訂版
★名列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百年千書」電子書出版計畫書目
本書分為兩部:「語言的功能」、「語言與思想」,援引大量歷史事例與各領域研究案例,探討語言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並看待語言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如何形塑人類文化。而我們又能如何藉由這項與生俱來的天賦,用以改進溝通誤差,促進社會和諧?
人們使用字詞來粉飾最污穢的動機和最惡劣的行為,卻也使用字詞來擬定理想和抱負。
我們說出口的字詞是思想的體現,或我們的思想受我們習得的語言系統決定?
曬黑的肌膚原本象徵「勞動」,被視為醜陋,如今卻象徵「休閒」,成為美麗的代表。「猶太人」是指一個種族,卻可能帶有歧視的意味。
「語言」能促進溝通合作,記載人類文明,卻也導致爭端。大部分人未能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來自網路與媒體的大量語言,能夠煽動群眾的情緒、影響人們的政治想法,也可以使消費者產生購物的慾望……
每分每秒影響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代表事物的「字詞」。
我們必須承認,即使想減少紛爭,也還是得透過說話與書寫,當眾人的意見獲得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人類社會才能運行不輟。
促進合作、減少衝突的關鍵,即在於透過語言學觀點,深入檢視人類的語言天賦。藉此,我們得以再度省思說與聽之間的盲點,不僅有助於消弭爭端,日後亦能更加冷靜地面對商業廣告與政治話術。
語言學不只是一門學科,它是解決社會爭端的關鍵。
本書享譽六十五年,被翻譯成八種外語版本,全球暢銷超過百萬冊。「認識語言如何運作、語言隱藏何等陷阱及語言的可能性,正是去了解人類生活複雜情狀的核心部分。」在通訊手段益發多元、網路訊息愈顯複雜的今天,其中提示的經典原則,值得每一個仍然仰賴著語言的人深刻思索。
作者簡介:
S.I.早川
(1906~1992)
一九○六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知名日裔美籍語言學家、心理學家、作家、政治家。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後,曾經任教於伊利諾技術學院、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州立學院。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三年間曾任美國參議員。一九九二年逝於美國加州。
一九四一年,他發表《行為中的語言》(Language in Action),該書旋即成為「每月一書俱樂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選書,並躍升為全國暢銷書。一九四九年,他繼續將前作擴寫為《語言與人生》,並持續修訂,最新版本為第五版,由早川博士及擔任記者、作家的兒子艾倫‧R‧早川共同修訂,加入許多當代事例,於一九九一年出版。另著有《選擇正確字詞》(Choose the Right Word)、《符號、處境與性格》(Symbol, Status and Personality)等書。
一九六八年早川博士因與抗議的學生強硬對峙而成為全國性知名人物,甚至曾被歌手史提夫‧汪達寫進歌詞中。
艾倫.R.早川
原波特蘭《奧勒岡人報》駐華盛頓記者,現為居住賓州的自由撰稿人。
譯者簡介:
林佩熹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水牛城大學語言學碩士、博士肄,現兼職翻譯。
Ich liebe Linguistik.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昭示我們,這個時代該如何走向理性生活。早川告訴我們該如何善用我們最人性的那部分,即對於抽象語言和認知語言的天賦,來使自己不再好鬥,斷除畏怖,成為更具互助心且理性的人。」——美國知名新聞主播、記者、作家/羅伯特‧麥克尼爾
「該領域裡最棒的一本書,也是最值得讀的一本!」──《國家》雜誌
「早川以無比的耐心及敏捷的思維探討了語言的功能、用途,以及誤用!」──《新共和》雜誌
【推薦序】
珍惜生命裡滔滔湧現的「字詞巨瀑」
文◎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在寫這篇推薦序的同時,為了更了解這本書的作者早川教授的生平,我上網查詢了他的資料。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看到了一些與台灣時事類似而有趣的巧合。二○一四年三月至四月,台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太陽花三一八學生運動,而早川教授在一九六八年擔任舊金山州立學院的代理校長時,該校的罷工活動風起雲湧,學生大力支持並參加此活動,與其他團體共同提出「十五項無可商量的要求」,包括必須設立種族研究課程等,這個學潮也是美國歷史上創下新頁、學生要求停止越戰的大規模示威活動中的一個縮影。
接著,以下這一幕猶如電影的情節:早川教授以代理校長身分在示威活動中,拔掉抗議者的廂型車喇叭電線,造成示威活動被迫終止……。但他後來態度轉趨溫和,設立了全美第一個種族研究學院。
這個大事件使早川成為全國性的知名人物。然而,早川教授一生中最大的貢獻與影響力,多數人均認為是他於一九四一年寫的《行為中的語言》,和之後於一九四九年將之擴寫的《語言與人生》。《行為中的語言》成為「每月一書俱樂部」選書,並成為暢銷書。相較於他在政治立場上相對保守的態度,《語言與人生》的內容即使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都具有相當進步而發人深省的立論。
語言學的書要成為暢銷書,在整個美國的語言學歷史上並非易事。原因是美國從早期的結構主義發展到後來一九五○年代中期由「現代語言學之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所主導的形式語言學,一直到今天的語言學主流仍以形式語言學為主。形式語言學著重於探討語言的形式結構,讓語言學的理論呈現出較為抽象的詮釋,不容易接近一般的大眾讀者。
然而,部分「語意學」、「社會語言學」或「認知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者跳脫語言學的形式主義主流,試圖將社會、政治、媒體、思想、認知等因素融入語言學的探討,大大拓展了語言學的廣度與深度,使得語言學成為西方世界中一門非常具有威力與影響力的科學。
而早川教授的《語言與人生》也可算是連接語言與社會現象的一個美好成果。雖歸類為「語意學」的書,但絕對與一般所謂的傳統「語意學」的書不同,他採用了波蘭裔美國哲學家暨科學家阿爾佛烈特‧科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通用語意學」觀點,以貫串全書的譬喻「語彙世界之於外向世界,正如同地圖之於其所劃定的疆土」,極盡全力闡述「地圖不等於疆土」的概念。正因為大眾容易將詞彙世界誤以為外向世界,於是引發了諸如溝通不良、語言誤用、價值偏見、刻板印象、二元價值取向、媒體操控欲望、文化遲滯等社會問題。
早川教授在書中第一部分著重於說明語言作為象徵符號的功能,第二部分進而探討語言如何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第一部的論點固然吸引人,但我個人覺得本書的第二部更是精采,將詞彙的抽象化過程詳細論述,除了沿用科斯基的「抽象化階梯」概念,更將此概念擴展到生命的每一層面,提出「在高低階梯間不斷互相作用」的妙用對於政治演說家、文學作品寫作者的重要性。
而第十三章將「詩與廣告」並列,分析兩者的相同與相異性也十分耐人尋味。尤其,將詩歸為「無贊助詩歌」,而廣告為「贊助詩歌」的分類,進而造成兩者內容的差異性之部分有精采的論述。
雖然早川教授花了許多篇幅闡述語言隱藏何種陷阱的可能性,但讀者看完整本書後,會覺得語言果然非常具有威力,不但能凝聚合作的力量、傳達訊息,也是非常具有創造力和操控力的工具。這本以豐富譬喻串連起來的作品,可以讓我們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字詞巨瀑」。如果能更從本書淬鍊智慧的話,那我要以下面的話語做為結論:了解語言的本質可以讓人類既能享受語言的美好,又能看穿語言如何成為控制我們思想的媒介,進而能以更寬容的態度破解偏見與二元對立價值,如此我們對待自己與別人就會更慈悲。我們不妨想像這些美好的期待是本書可以帶來的「幸福包裹」。
名人推薦:「本書昭示我們,這個時代該如何走向理性生活。早川告訴我們該如何善用我們最人性的那部分,即對於抽象語言和認知語言的天賦,來使自己不再好鬥,斷除畏怖,成為更具互助心且理性的人。」——美國知名新聞主播、記者、作家/羅伯特‧麥克尼爾
「該領域裡最棒的一本書,也是最值得讀的一本!」──《國家》雜誌
「早川以無比的耐心及敏捷的思維探討了語言的功能、用途,以及誤用!」──《新共和》雜誌
【推薦序】
珍惜生命裡滔滔湧現的「字詞巨瀑」
文◎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在寫這篇推薦序的同時,為...
章節試閱
◎我們該模仿什麼動物?
自認意志堅強且現實的人通常深信人類天性自私,生存即戰鬥,適者生存。根據此理論,即使表面上以文明妝點,人類必須遵從的基本法則仍是叢林戰鬥。所謂「適者」就是具有優越武力、卓越智謀和絕對無情進行爭鬥的人。
「適者生存」的哲學廣為傳布,使得那些在個人鬥爭、企業競爭或國際關係上行為無情自私的人可以安撫個人良心,說服自己不過是順從了自然法則。但公正的旁觀者可以用自身的人類經驗捫心自問,是否老虎的無情、狐狸的狡猾及遵從叢林法則,確實適於佐證人類的適者生存?如果人類非得從低等動物中尋找仿效對象,除了猛獸之外,是否還有能夠師法的對象?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效法兔子或小鹿,並將「適者生存」定義為快速逃離敵人的能力。我們也可以效法蚯蚓或鼴鼠,將「適者生存」視為躲藏及逃躲。我們還能參考牡蠣或家蠅並將其適者生存能力定義為大量繁衍以免被天敵吃光。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描摹了將人類當作群居螞蟻的世界。世界在菁英團隊的管理下,或許像蟻群一樣的團結、和諧、有效率,但就像赫胥黎所昭示的,那也沒有任何意義。若單純以動物為目標來定義所謂「適者生
存」,我們可以設計出無數不適合人類的行為系統:我們可以師法龍蝦、狗、麻雀、鸚鵡、長頸鹿、臭鼬或寄生蟲,因為牠們很明顯在各特定環境都生存得很好。然而我們也該問問,是否人類的「適者」真與低等動物的「適者」相同?
既然普遍認為競爭是世界運行的力量,那麼就該確認一下現今科學中所謂「適者生存」為何。生物學家將生存競爭分為兩類:其一,「種間競爭」(intraspecific struggle),即不同物種間的鬥爭,如狼與鹿或人類與細菌。其二,「種內競爭」(interspecific struggle),同一物種成員間的爭鬥,比如老鼠相鬥或人類相爭。現代生物學有大量證據顯示藉由種內競爭來進化的物種,往往使自己不利於種間競爭,因此那些物種要不已經絕種,就是瀕臨絕種。孔雀的尾巴雖然有利於和其他孔雀進行性競爭,但處於整個大環境或跟其他物種競爭時卻只會礙事而已。因此孔雀很可能因為突發的生態平衡變化而在一夜之間消失。也有其他證據顯示,無論種間或種內的競爭,動物之間暴烈而猛力的廝殺都對物種存續沒有幫助。許多備有強大防禦和攻擊能力的巨大爬蟲動物,早在數百萬年前就於地球絕跡。
雖然已認定人類必須爭鬥求生,但如果要探討人類求生,首先還是得區別哪些特質有益於對抗環境和其他物種(諸如洪水、暴風雨、野生動物、昆蟲或細菌等),而哪些素質(如侵略性)是用於對抗其他人類。也有一些對人類求生很重要的素質與爭鬥無關。
如果我們無法團結合作,就只能被各個擊破,這法則遠在被富蘭克林訴諸文字前就為人所知。對大多數生物來說,要求生存,物種內的合作(有時包括跨物種合作)至為重要。
人類是會說話的動物。任何關於人類生存的理論若無視此前提,就會像探討河狸生存理論之際卻無視河狸使用牙齒和扁尾的有趣習性一樣,不夠科學。讓我們看看「說話」,也就是「人類的溝通」意味著什麼。
◎知識之淵
除了發展語言,人類還借助黏土板、木材或石頭、獸皮、紙和晶片,製造出或多或少的永久記號和畫痕藉以「表記」語言。這些符號能讓我們與發聲所不能及的對象溝通,跨越空間與時間障礙。從刻畫在樹皮上的印地安人足跡直到現代都會報紙,演化過程如此漫長,然而其共同點是:為其他人的方便(廣義上或可說是為了引領他人),傳達個人所知資訊。今時今日,許多加拿大的木材上仍可找到印地安人多年前留下的痕跡。阿基米德已逝,我們仍擁有他的物理實驗觀察結果報告。濟慈已逝,他留下的詩句仍可以告訴我們他初次讀賈浦曼譯荷馬時如何感動。伊麗莎白.巴雷特已逝,但我們仍可得知她對羅伯特.白朗寧的情感。我們藉由書籍和雜誌獲知數以百計我們應無從得見的人們所思所感。而衛星將我們所居世界的種種藉由報紙、收音機及電視傳遞出去,這些資訊終有一日能用以解決我們的問題。
因此,從沒有人能夠只依賴自身的直接經驗過活。原始文化中的人也能透過語言溝通來利用鄰居、朋友、親戚或祖先的經驗。與其因為受限自身經驗和知識而徒留無助、發掘那些其他人早已發現的、重複別人已犯過的錯,不如根據別人留下的經驗繼續向前。也就是說,語言促成進步。
任何文字文化只要持續幾世紀,人類累積的知識,便會遠遠超過該文化中任何人一輩子可閱讀或記憶的量。透過印刷、電腦資料庫等機械手段,或經由如出版業、報社、雜誌社、圖書館系統,或電腦網路等傳播媒介,這些持續增加的知識能公開給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我們只要有能力閱讀任何歐洲或亞洲的主要語言,就有機會接觸到數世紀以來文明世界各處人類所累積的智識資產。
語言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機制,以之塑造、引導、豐富並藉由累積我們族類的過去經驗形成今日的生活。我們從逝者身上無償獲贈歷代文化成就,包括關於烹飪、武器、書寫、印刷、建築工法、遊戲和娛樂、交通工具上的發明,人文與科學上所有發現。我們不勞而獲的贈禮不只讓我們有機會得到比先人更豐富的人生,也讓我們有機會對人類成就總和有所貢獻,就算貢獻十分渺小。
因此,學會讀寫就是學會使用這份龐大的人類成就並有所貢獻,同時也促成他人成就。
◎字詞巨瀑
這一切如何影響你我及「路人甲」,或曰「TC米特先生」呢?長島大學的莉莉安.李柏和休.李柏在他們的著作《TC米特先生的教育》中為米特先生命名。從早上米特先生扭開晨間新聞廣播的那一刻,到他閱讀一本小說或看著電視睡著為止,他就像現代社會中所有人一樣浸淫在字詞中。報紙編輯、政治家、推銷員、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午餐會演講者和教士、同事、朋友、親人、老婆孩子、市場報告、郵寄廣告、圖書、廣告看板、脫口秀節目,這一切終日都以字詞對他窮追猛打。每當米特參與廣告宣傳活動、發表演說、寫信或和朋友聊天,他自己也持續對大量語言造成的字詞巨瀑(the Niagara of Words)有所貢獻。
當米特的生活中出了差錯,比如他感到擔憂、困惑、或緊張,或他的家庭、事業、國家大事有什麼發展不如他預期,他會抱怨若干事物:天氣、健康、神經狀態或他的工作同僚。如果事態較嚴重,他可能轉而責怪環境、經濟體系、其他國家或其他社會文化。
若他人遭遇困境,他也會歸責於前述原因或「人性」。但他絕少思及日常字詞巨瀑的本質或許是這些困境的源頭。
事實上,米特遇到某些狀況時也會認為語言是徵結所在。他時不時在某個語法點停頓下來。偶爾他留意到廣告所說「如何增進你的字詞力量」,並思考他是否該成為更有效率的發聲者。面對字詞巨瀑,比如他從沒時間追上進度的雜誌,或他知道他必得一讀的書,他也想知道速讀課程是否幫得上忙。偶爾他會被某些人(總有那麼些人)扭曲字詞意義所擾,尤其在爭論過程中,而這些字詞往往刁詭難懂。有時他惱怒地留意到某些字詞別有所指,此時他深覺,如果人們能遵從字典學習詞彙的「真正涵義」就能改正這一切。然而他也知道別人不會這樣做,因為連他自己也不太樂意,最後他會把這一切歸咎於人性弱點。
可惜米特的語言學思辯能力有限。而米特並不只是普羅大眾的典型代表,也是科學家、政論家和作家的典型代表。像大多數人一樣,他視字詞如同他所呼吸的空氣一般自然,對它的想法也與對待空氣沒什麼不同。
即使如此,米特其實也深刻涉入他日常吸收和使用的字詞。報紙上的字詞會讓他的拳頭落在餐桌上;主管吹捧他或敦促他的字詞會讓他工作更賣力;偷聽到別人私下對他的議論使他憂思成疾;幾年前他在牧師面前說的一席話讓他對一個女人承諾終生;寫在幾張紙上的字詞讓他保有工作,也月月帶來令他付了又付的帳單。字詞編織的綿密網絡幾乎涵蓋米特所有人生,但他對字詞的想法卻有限地驚人。
米特或許會留意到那群人(比如生活在極權制度下的人),他們只能聽見和閱讀經過刻意篩選的字詞,因之行徑古怪到他只能當他們是瘋子。然而,他有時也當某些和他受相同教育、同樣多樣化資訊的人是瘋子。聽著鄰居的觀點,他不禁納悶:「他們怎麼會這樣想?我都發現了他們沒發現嗎?他們一定瘋了!」「這種病態」,他自問,「是否再次顯示出『人性必然的脆弱』?」米特先生身為美國人,喜歡設想所有可能,而非以「無計可施」作結,但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自這狀況抽身。
米特對語言的思辯總無法深入並以失敗作結,原因之一是人們本就深信字詞並不重要,字詞所承載的「想法」才是重點。但腦中的騷動如果不化為詞語,要如何稱之為「想法」?米特幾乎不這麼想。事實上某組字詞或許無可避免會引人進入死胡同,但另一組字詞就不會。某些字詞容易引發歷史或感傷聯想因而難讓人冷靜討論。語言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誤認使用方式會導致極大誤解。使用諸如日文、中文或土耳其語等結構和英文截然不同語言的人,或許他們思考的方式根本和說英語的人不同。前述概念對米特來說都十分陌生,他總認為重點在於讓人表達他的想法,至於字詞就順其自然。
無論米特是否有自覺,不只他聽見和使用的字詞,連他無意識間對語言預設的態度也影響他人生的每分每秒。比如說,如果他喜歡艾伯特這名字,且想用它幫孩子命名,但可能會因為認識一位曾企圖自殺的艾伯特而放棄這念頭。無論他是否有自覺,他都依照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係所形成的假想推論而行動。無論明智與否,這些無意識推論決定他的行動模式。字詞、他使用字詞的方式,及別人使用字詞時他如何判定,皆大幅形塑他的信仰、偏見、理想和抱負。字詞構築他所在之處的道德和學術氛圍,簡而言之,他的「語意環境」。
本書主要研究語言、思想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旨在檢證語言和人們的語言習慣如何透過思考(十之八九都關於自己)、說話、傾聽、閱讀和書寫來揭露自我。
本書的基本假設為人類生存的基礎機制乃透過語言進行的種內合作。同時也假設若語言使用引致或加深歧見或衝突,說者、聽者,或兩者身上必然有語言學上的錯誤。人類生存係仰賴語言書寫傾聽和閱讀能力,以之增近你和同類一起生存下去的機會。
◎我們該模仿什麼動物?
自認意志堅強且現實的人通常深信人類天性自私,生存即戰鬥,適者生存。根據此理論,即使表面上以文明妝點,人類必須遵從的基本法則仍是叢林戰鬥。所謂「適者」就是具有優越武力、卓越智謀和絕對無情進行爭鬥的人。
「適者生存」的哲學廣為傳布,使得那些在個人鬥爭、企業競爭或國際關係上行為無情自私的人可以安撫個人良心,說服自己不過是順從了自然法則。但公正的旁觀者可以用自身的人類經驗捫心自問,是否老虎的無情、狐狸的狡猾及遵從叢林法則,確實適於佐證人類的適者生存?如果人類非得從低等動物中尋找仿...
作者序
<作者自序>
文◎S.I. 早川
學習如何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率地言語及書寫,並以更深刻的理解去聆聽及閱讀,這些都是語言學習的目標。本書嘗試以現代語意學指向這些傳統的目標,意即,透過了解生物上及語言功能上的術語來詮釋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且透過了解語言的不同用途來達成前述目標。包括用以說服並控制行為的語言、傳遞訊息的語言、創造並表達社會凝聚力的語言、及詩意並富有想像力的語言。
字詞若不傳達資訊,就無法像廣告上的貨車一樣運送刮鬍泡或蛋糕粉。字詞能讓人上街遊行,也能讓人拿石頭砸向遊行者。於散文中毫無意義的字詞能在詩中傳達巧妙的詩意。對某些人來說簡單而清楚的字詞,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是令人費解或晦澀的。我們使用字詞來粉飾最污穢的動機和最惡劣的行為,卻也使用字詞來擬定理想和抱負。(我們說出口的字詞是思想的體現,或我們的思想受我們習得的語言系統所決定?)
認識語言如何運作、語言隱藏何等陷阱及語言的可能性,正是去了解人類生活複雜情狀的核心部分。關注語言和現實之間的關聯、探索字詞和說者\聽者想法情緒所表達含意之間的關聯,亦即同時將語言視為知性和德性的學科。
舉例或許可以講得更清楚,如果有人對你說「今年土豆不咋好哦?」你會有什麼反應呢?使用傳統思考方式研究語言的人會恪盡職守矯正說話者的文法、發音及用詞,使其符合語言素養的標準。然而受過語意學訓練的學生會優先注意其他問題。他們或許會問:「你指哪些馬鈴薯呢?你家農場的,或是全郡的?你怎麼知道的呢?是個人觀察?或有可靠消息來源?」簡而言之,語意學的老師自己僅關切、並教導學生也僅關切語句中的事實、資訊是否充足,及該論述的可信度。
現今大眾或許前所未有地深刻關切著「溝通」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的意識多半因為在這迅速變遷重組的世界中,國家、階級和個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急迫提升,連社會中最不受影響的邊緣分子,也被那股亦善亦惡的強大力量波及。那股力量就出自大眾媒體:出版業、電影、廣播及電視。
真空管及晶體管 造就了二十世紀的通信革命,其影響甚至比迎來文藝復興的印刷術更為深遠。東歐、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人眼界不斷提升,都拜交通及通訊進步所賜:飛機、吉普車、直升機、報紙、雜誌、電影,特別是廣播電台。我的非洲學生曾告訴我,在上以千計偏僻鄉鎮中,只能從鄰村打聽消息而未經任何文化洗禮的人,如今能藉由收音機收聽到來自倫敦、紐約、東京及莫斯科的新聞,而且開始渴望能在這個比以往所知更加遼闊的世界中成為一介公民。
電視也對世界變遷大有助益。藉由購買牙刷、洗衣粉和汽車,藉由對國家和國際事務的興趣,藉由在娛樂節目中分享情感、夢想、理想,和價值觀,美國商業電視台使所有人成為工業和民主文化的獲益者。不只對本國所有經濟階層的人,電視也透過美國節目轉播一視同仁地提供這一切給全世界其他城市和偏遠鄉鎮的人。無論是渴求那更廣闊世界的知識,或渴望參與物質世界,我們根本不清楚電視究竟釋放了多強大的力量,溝通模式和技術的革命通常比引進倍受期待的新發明引發更多後續效應。國內和世界溝通網路的密度隨科技進步而增強,這意味社會變遷節奏加速,也因此人們對語義辨析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本書原始版本《行為中的語言》(Language in Action)從許多角度來說都是對於某些危險宣傳的反響,特別諸如希特勒用以成功說服數百萬人那瘋狂而具破壞性的觀點。對於他人和自己的言語,我們必須一貫持有批判態度,那曾是我個人信念,而今如故。這一方面是為了自己好,同時也確保我們能善盡公民職責。希特勒已逝,但倘若我們大多數人較容易受到引發恐懼和種族仇恨的口號驅使,而非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妥協和相互理解,我們的政治自由仍會受到那些煽動者的詭辯和不擇手段所擺布。
我在一九三八到三九年的冬天寫下油印、線圈裝訂的《行為中的語言》,做為威斯康辛大學英文系新生課程大綱。這本書雖然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興趣,仍然直到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獲選為「每月一書俱樂部」 非小說類選讀書後,讀者群才有所擴展。選書公告後,我才得知近代小說家、評論家暨教育家桃樂絲‧肯非爾德‧費雪是俱樂部審書委員的主導者。此後,本書不斷編修及擴增,在一九四九年以新標題《語言與人生》面市。本作至少被譯為八種語言:中文、芬蘭文、法文、德文、日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瑞典文。
語義學藉由溝通研究人際往來。溝通有時導向合作,有時導向衝突。語義學的基礎道德假設與醫學假設類似:健康易患病,而合作易生衝突。這假設也隱含在《行為中的語言》中,當作《語言與人生》之統合中心要旨,直到第五版它仍是中心主旨。
各種學科都著眼於象徵行為和象徵機制下的人類互動,除語言學、哲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還包括問卷研究及民意調查、心理治療新技巧、數學生物學及控制學。要如何匯集整合各領域的見解呢?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已找到答案,但我確實檢證此事已久,並深信必須使用科斯基的通用語義學所發現到的那些廣泛而富教育價值的法則才能成功。
文◎S.I. 早川
學習如何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率地言語及書寫,並以更深刻的理解去聆聽及閱讀,這些都是語言學習的目標。本書嘗試以現代語意學指向這些傳統的目標,意即,透過了解生物上及語言功能上的術語來詮釋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且透過了解語言的不同用途來達成前述目標。包括用以說服並控制行為的語言、傳遞訊息的語言、創造並表達社會凝聚力的語言、及詩意並富有想像力的語言。
字詞若不傳達資訊,就無法像廣告上的貨車一樣運送刮鬍泡或蛋糕粉。字詞能讓人上街遊行,也能讓人拿石頭砸向遊行者。於散文中毫無意義的字...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