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作的態度是針對一般的入門者,在鑑賞的範圍作一全盤性申述,寫作的方式,採取論文的型態,注明各種引文的出庭,其目的是說明有所本源,也望讀者有興趣時,可進一步查閱,追尋原典,作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王耀庭,出生於臺灣鹿港,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中國藝術史)。曾任教職於中小學,及東吳、清華大學兼任講師。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研究員,從事中國美術史及相關博物館事物之研究。歷年來的研究著述計有:《華夏之美?繪畫》及〈漢唐之間的繪畫發展〉、〈故宮藏宋夏珪溪山清遠卷研究〉、〈從故宮藏器探討郎世寧的畫風〉、〈彰化縣書畫藝術發展概述〉、〈日據時代臺灣傳統書畫概述〉、〈懷鄉大陸與臺灣山水〉、〈從閩習到寫生:臺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桃花源與花谿漁隱〉、〈古畫裡的桃花源與歸去來辭〉、〈近四十年臺灣地區山水畫發展之研究〉等論文三餘篇。
作者序
【總序】
中國是世界古文明國家之一,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產,以及不同民族多樣的文人景觀,交織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資產。其中最令人目眩神馳的各種古文物,不但早已在人類藝術史上大放異彩,它們所蘊涵的先民智慧,更是令人贊歎不已;睹之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歷史情懷?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國人卻已逐漸忘卻先民締造的優雅文化。是由於時空的阻隔?還是由於無從認識、了解而產生的漠視與輕視呢?經過不斷的思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以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達給廣大的群眾。也鮮有人告訴我們只要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藝術,任何人都具有感受美的天賦,都能培養出品賞藝術的能力,就像先民一樣,以平凡素樸的心,自然就能渾然天成的創造出精巧無比的藝術品,也能無礙的享受藝術所帶來的喜悅。雖說藝術並非生存所必須,然而,少了它,整個歷史文化將呈現一片死寂與空白,個人生活也將因之單調無趣。基於此,身為炎黃子孫且從事文化工作的我們,自應責無旁貸的負起這傳承歷史與美化人生的文化使命。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從時代洪爐中所淬鍊出的人,要有建設時代、開創新局的抱負;從社會的賜與中成長茁壯的人,當具關懷文化、回饋人群的心願。因此,我們精心策畫了「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結合了海內外古文物方面最權威的專家共同撰寫,除了幫助讀者培養品賞古文物的素養,增加精緻生活的素質外,也提供文物收藏者作為鑑別參考之用,當然,這更是展現中國人高深智慧與追求真、善、美的一大創舉。
做為一個文化機構,幼獅公司的一貫目標即是「以服務散播書香,以書香美化社會」。我們衷心希望這套「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能為現代人開啟一扇認識歷史的大門,引領讀者步入泱泱華夏的文化殿堂。
【序】
民國七十四年筆者曾為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寫作《華夏之美--繪畫》一書,該書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說明中國古代繪畫之美的基本要素,一方面也以簡要的方式,對中國繪畫史作一敘述。本書命題為:《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古畫》,寫作思考的範圍與前書難免有少許部分的重疊,但是,「鑑與藏」是偏重於理性的分析,讀者有興趣,自可取前一書作為更基礎知識的參考。
筆者的工作領域,常有機會被詢及對古畫的看法,最常見的問題無非是真假、年代、水準的優劣,乃至價值判斷、流通訊息。答問的交談中,也常被要求解釋何以如此?又何以不如此?我所表達的意見,祇是就個人認知領域裡的簡短結論,當然也不敢自以為是:然而,溝通的過程中,一些無可奈何的因素,常使雙方無法完全契合。我想,人生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語文的學習,使人與人的溝通容易得到共識。相對的,對於繪畫語言--「形與色」的認識與表達,其所受的教育,恐就無法得到等量的比較。我們常說,,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學校設立美術課的目的,就是發揮這種特性;然而檢討教育體系裡的美術科目,在追求功利的壓抑下,可能沒有得到適切的發展,而中小學的美術課程設計,也是以創作技巧的養成居多。畢竟,成人之後以繪畫為業的畫家人口,比率中總是少數;但是,生活中美的欣賞,卻是人人能受用的,近年來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的修訂,增加了鑑賞的時數,就是有感於此;大學課程裡的通識課程,也有許多院校列有藝術欣賞,都是意會到這一個問題。我想,不可能人人是畫家,但是人人都應該具有一份或多或少的鑑賞能力,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社會。
中國繪畫的鑑賞由來已久,五世紀末期提出「六法」,歷代以來畫論,藝評不可謂少,正如許多中國人的文藝批評,成書的內容,著重於即興隨筆的舉例,其中雖可領略先賢們累積的智慧,然而,如何串珠成集,演繹成為有始有終,脈絡分明的系統著作,則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美術本身是視覺性的,中國古人說「畫為心形」,近代的西洋學者則說「美術是時間的形狀」。一個先決的條件,它是可以看得到形狀顏色。古代受到印刷技術的限制,論畫不能見盡,僅憑文字的描述來體認,而文圖形象的差距,印證難免捕風捉影,終隔一層。近代以來多種學科的建立,中國繪畫一門的論著裡,中文版的鑑賞研究著作,大多數是單篇專題,或者純對某一件繪畫作品的真偽斷代研究,至今尚未見到一部以鑑賞為題的入門著作。在西方學者的中國繪畫史研究領域裡,如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 H. Van Gulik)著有《書畫鑑賞彙編》(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含括中日兩國鑑藏知識,惟以英文出版,此間雖見有翻版本,流行恐亦不廣。
本書寫作的態度是針對一般的入門者,在鑑賞的範圍作一全盤性申述,寫作的方式,採取論文的型態,注明各種引文的出庭,其目的是說明有所本源,也望讀者有興趣時,可進一步查閱,追尋原典,作更深入的探討。培養繪畫的鑑賞能力,管道是多方面的,本書所述,繪畫的鑑賞也正如其他人文學科一樣,並不因其本身是藝術,而脫離一般常態性的理則,何況,即使是藝術,也有其本身法則可循。一般論藝術鑑賞,第一可由創作者本身了解起,從畫家創作的用心,生活背景、思想、心理、技巧來推斷,理出一個共同的標準。這是否完整呢?時代空間的隔閡,難免無法完全掌握。因此,第二個途徑,反過來由鑑賞者的觀點入手,從眾多的反應歸納出法則,但是,究竟又以那一個時代,那一個層次的人物為基準呢?做為個人的品味取捨,採取那一方面都無可厚非,事實上,兼顧與融合,方是上乘。本文的寫作,也盡量地能博採眾說,祇是心嚮往之,力有所未逮,還期方家有所指正。
個人從事公職,祇能利用零散的假期寫作,斷續之間,思緒的連貫是一大困擾,所幸承主編劉良佑教授鼓勵,幼獅公司同人協助。初稿完成,黃麗香小姐、故宮書畫處同仁張華芝、童文娥兩小姐,費心校讀,而內人李月雲一直承擔我的研究資料之整理與電腦輸入。對於直接,間接能促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者,都是我要深致謝意的。
【總序】
中國是世界古文明國家之一,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產,以及不同民族多樣的文人景觀,交織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資產。其中最令人目眩神馳的各種古文物,不但早已在人類藝術史上大放異彩,它們所蘊涵的先民智慧,更是令人贊歎不已;睹之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歷史情懷?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國人卻已逐漸忘卻先民締造的優雅文化。是由於時空的阻隔?還是由於無從認識、了解而產生的漠視與輕視呢?經過不斷的思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鑑的意義
第一節 裁判的批評(judicial criticism) 第二節 印象批評(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第三節 科學化的批評(scientific criticism) 第四節 本質層面的批評(intrinsic critisism)第三章 傳統的評鑑方式:六法與四品
第四章 風格的意義
第五章 時代風格的比較:以宋元為例
第一節 寫實與寫意
第二節 崇山峻嶺 湖光山水
第三節 大山堂堂 一丘一壑
第四節 宮廷畫家 文人畫壇
第五節 文人畫傳承
第六節 人物畫遺緒
第七節 畫裡知名
第六章 相對的風格形態
第一節 簡約與繁豐
第二節 剛健與婉約
第三節 絢爛與平淡
第四節 嚴謹與疏放
第七章 古畫贗品的問題
第八章 作偽的方式:傳移摹寫與代筆割裂
第一節 摹
第二節 臨
第三節 仿
第四節 代筆
第五節 割裂與移易
第九章 鑑別與斷代
第一節 風格
第二節 筆、墨
第三節 紙與絹
第十章 收藏與維護
第一節 收藏
第二節 修裱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鑑的意義
第一節 裁判的批評(judicial criticism) 第二節 印象批評(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第三節 科學化的批評(scientific criticism) 第四節 本質層面的批評(intrinsic critisism)第三章 傳統的評鑑方式:六法與四品
第四章 風格的意義
第五章 時代風格的比較:以宋元為例
第一節 寫實與寫意
第二節 崇山峻嶺 湖光山水
第三節 大山堂堂 一丘一壑
第四節 宮廷畫家 文人畫壇
第五節 文人畫傳承
第六節 人物畫遺緒
第七節 畫裡知名
第六章 相對的風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