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更生日報親子閱讀專欄推薦書
中央日報副刊推薦書
名人推薦:
譯序/充滿禪意的故事/林敏雅
這是第三次翻舒比格的書,翻譯他的每次都是非常愉快的經驗。(除了這次出了意外,不小心把幾乎譯好的稿子在電腦裡弄丟了)《大海在哪裡》這本書承繼他前面兩本書《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我和她》的風格,沒有嚴正的說教,沒有循循善誘,沒有諄諄教誨,有的只是新鮮有趣出人意料的童真。
翻譯他的書和其他的書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彷彿置身其中。有時好像自己也在故事裡插了一腳。在所有短短的故事裡,他只敘述了故事的架構,也因為這樣給了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我想像自己是〈到過海邊〉裡那隻想去看海的母豬,有「那人」結伴同行,經歷途中的分合,最後到達想望的海邊。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應該到這裡結束,但是母豬和「那人」面對浩瀚的大海,除了讚嘆事實上都覺得有點無聊,很多時候我的心情和母豬一樣。看到〈地毯〉這一個故事我大笑,我就是那張地毯,在家待膩了想出門,出了門捨不得花錢,遠遠走一趟受了罪乖乖回家,就嫌旅行不好玩。〈女巨人〉的故事讓我感到一點點的悲哀(雖然我的婚姻堪稱美滿幸福),它似乎隱喻了一個強勢的現代女性在愛情中的遭遇。在《大海在哪裡》這一本書裡一共有二十八個故事,有的只有短短幾行,有的長長幾頁,有的故事輕快幽默讓人打從心裡笑,有的故事卻讓人有難以釋懷的悲傷。〈酢漿草和母牛〉讓我體會到另一個愛情悲劇。舒比格的故事向來隱含著哲學的思考,在《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一書中,他用小孩子童稚的觀點思考宇宙世界的形成,物種的由來以及命名的問題,這也就是認識論的起源。在《媽媽、爸爸、我和她》這一本書裡,他用小男孩的眼光來觀察週遭的世界,從自我的觀點,藉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地發出「為什麼」的問題;無論是關於自然現象,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終究要問的無非是人在宇宙中定位的問題。舒比格用奇想做答案,而且常常出人意外,其中有些嘲諷縱使大人和小孩解讀層次不同,但卻同時能讓不同的讀者進一步思考。他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說充滿禪的意境,在一次座談會中他也提到禪的故事在過去二十年對他的寫作影響深遠。在翻譯《大海在哪裡》這本書的時候,不時讓我想起蘇軾的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人生有多少時候不是這樣?禪家不講名言知識,只直接訴諸親身體驗的事實,而親身體驗正是生活,亦即生命的本質。書中的故事不管要說的是什麼;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對愛情的質疑?舒比格的每一個故事是一個直接的生活體驗,他絕不是艱澀難懂的語言,在他的故事裡,透過意想不到的結局,我常常可以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悲與喜。這也是舒比格的特色之一:沒有勵志,沒有說教,但是讓人學著用不同的角度體悟人生,這是我喜歡舒比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