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建立第一個統一王朝
全名:嬴政
別名:趙正、趙政
尊號:皇帝
史稱:始皇帝
生卒:西元前二五九∼前二一○
在位:西元前二四六∼前二一○,共三十七年,稱王二十五年,稱帝十二年
享年:五十歲 皇后:不詳 子女:七子、十女 出身:王子 嗜好:尋找仙藥 名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經過春秋戰國長達三百多年的諸侯割據之後,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事業,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開創了中國二千多年帝國的不朽事業,為整個中華帝國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呂不韋的佈局
秦始皇出生的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各據一方,連年爭戰,居於中原地區(今陝西)的秦,就是七雄中充滿生機的後起力量。 秦始皇出生前,正值曾祖父秦昭王在位。秦昭王採取范雎「遠交近攻」的兼併方針,大力進攻與秦國毗連的韓、魏二國,而與趙國達成聯盟。按慣例,秦趙成盟之後,秦始皇的父親子楚被送到趙國作人質。
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名柱,妻妾很多,有子二十餘人,子楚排行居中。子楚的母親名夏姬,得不到安國君的寵愛,子楚自身又非長子,所以被作為質子發送趙國邯鄲,成為一個流落異國的寒酸公子。 這時,有一位名叫呂不韋的大商人來到邯鄲。呂不韋長年從事投機生意,往來賤買貴賣,家累千金,是當時著名的富商。呂不韋在邯鄲見到了窘迫落魄的子楚,頓時兩眼放光,認為子楚是一件稀奇貨物,「奇貨可居」。
他往來各國都市,對各國政局都很熟悉,對秦國太子宮闈的內幕更是瞭若指掌。他知道子楚不得志,而秦昭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又膝下無子,便想以他們為突破口,透過華陽夫人扶持子楚得到王位,而自己以「定國立君」之功大撈一把政治財。有了這種打算以後,呂不韋便去和自己的父親商量。 呂不韋問父親:「耕田能夠獲利多少?」父親回答說:「獲利十倍。」「如果投資經營珠寶呢?」「獲利百倍。」「如果投資於政治,立君主定國家,那麼又能獲利多少?」「那就無法計算了。」 呂不韋把自己的盤算告訴父親,說:「定君立國利大無比,而且可遺傳後人。我決心結交子楚,去為他謀取秦國的君位。」
於是,呂不韋將五百金交與子楚,改善他的處境,廣交賓客;同時另拿出五百金選購珍奇玩物,自己帶上西遊秦國。呂不韋來到秦國,沒有直接求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拜訪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巧舌如簧,滔滔不絕地對她說起子楚的賢慧和聰明,說子楚交結諸侯賓客,朋友遍天下,是一個胸懷遠大的青年。
還說他身居異國,日夜思念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常說「夫人就是子楚的天」,往往到深夜還在流淚,不能成眠。最後,呂不韋拜託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子楚的禮物和問候轉呈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聽了姐姐的轉述,又見到子楚給自己送的厚禮,不禁心花怒放,對子楚開始有了好感。
接著,呂不韋又策動華陽夫人的姐姐去遊說華陽夫人:「我聽說,用美貌侍奉男人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男人對她的愛也就懈怠了。現在夫人侍奉太子,雖深得其愛,卻沒有兒子,應該趁此時早定主張,在群公子中選擇一位賢孝者作為自己的兒子,把他正式立為繼承人。這樣,丈夫在世時則享有雙重尊重,丈夫死後兒子為王,永遠不會失勢。這就是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
不趁自己風華正茂時樹立根本,等到年老色衰愛弛後,即使想開口說一句話,還能夠做到麼?當今諸子中子楚最為賢孝,他自知排行居中,按次序當不上繼承人,他的母親又不為安國君所愛,他自願依附夫人,夫人若能在這個關鍵時刻把他扶持為繼承人,就可終生在秦國得寵了。」華陽夫人正為無子苦惱,姐姐這番肺腑之言,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癥結。於是,在華陽夫人不斷催促下,安國君終於點頭答應,並與華陽夫人刻符為信,約定立子楚為合法繼承人。
接著,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子楚送去大批錢財,並請呂不韋作為師長扶助子楚。從此,子楚名聲日盛,譽滿諸侯。 呂不韋為子楚取得王位繼承權後,就返回邯鄲,終日與子楚飲酒作樂,廣泛結交天下豪傑,專等秦國王位輪到子楚來坐,好一展宏圖。呂不韋有一位能歌善舞、姿容美麗的小妾,叫趙姬,甚得他寵愛。一日,呂不韋請子楚到住處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呂不韋讓趙姬出來給子楚斟酒。
子楚幾杯下肚,有些頭重腳輕,見如此美妙女子,不禁豔羨不已,就仗著幾分酒意,厚起臉皮要求呂不韋將她送給自己。呂不韋一聽先是惱火,但轉念一想,為了一個女人得罪子楚,可能功敗垂成,再說此時趙姬已懷孕在身,若為男兒,或許能夠釣條大魚,於是轉怒為喜,慨然應允。趙姬隱瞞身孕,歸屬子楚之後,甚得寵愛。
不久趙姬生下一子,就是嬴政。因他生於趙都邯鄲,故以趙氏為姓;又因正月出生,故起名為正,一作政。後來趙政歸秦,他才從秦姓,更為嬴政。趙姬生子以後,子楚把她立為夫人。 這時,秦趙失和兵戈相向,趙國割地求和。窮急之中,趙國打算殺死子楚,以解對秦的痛恨。子楚得到消息,與呂不韋商討對策,向防守官吏行賄六百金,逃出邯鄲城,返回了秦國。
秦昭王五十六年(西元前二一五),昭王死,太子安國君繼位,是為秦孝文王。子楚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時間甚短,他先服喪一年,然後正式即位,即位三天就死了。接著子楚繼承王位,是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在位時間也很短,三年後就去世了。這樣,秦莊襄王三年(西元前二四七),十三歲的少年嬴政登上了秦國的王位,王政由母親趙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執掌。
拔除呂氏集團
秦王政繼位後,呂不韋的權勢進一步擴大。他官居相國,並取得作為國君長者的「仲父」尊號,不但食封大邑十萬戶,而且家僮萬人,財力雄厚,成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富翁和政治暴發戶。同時,他還招養門客三千,讓他們著寫見聞,結集成書,就是著名的《呂氏春秋》。 趙太后在秦莊襄王死後,難耐寂寞,與呂不韋舊情復發,二人時常私通。秦王政日漸長大,呂不韋恐隱私暴露,禍端臨頭,想與太后斷絕關係,又怕其怨恨,就為自己找了替身嫪毐假充宦官,進入太后宮中,侍奉太后,嫪毐深得太后寵愛,所掌政務悉由其決斷。
不久,趙太后懷孕,恐被人發覺,就詐稱神靈指示應當隱居,於是移居雍地故宮。在這裡,趙太后先後生下二子,在宮中秘密撫養。嫪毐勢力日益強大,擁有賓客一千餘人,家僮數千人,朝中官員爭相交結,不少重要官員都成了他的黨羽,嫪毐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又一股政治勢力。 嫪毐依靠趙太后的權勢,被封為長信侯,先得到山陽(今太行山東南地區)作為封地,後來又把河西(今陝西東南部)和太原(今山西中部)二郡更為毐國。嫪毐還與太后密謀,秦王一死,就扶私生子繼承王位。在趙太后的支持下,嫪毐在後宮為所欲為,毫無忌憚,眼中根本沒有國家和君主。
面對呂黨和后黨兩集團的囂張氣焰,秦王政未動聲色。秦王九年(西元前二三八)四月,他按預定計畫到秦故都雍城的蘄年宮舉行冠禮。當時,嫪毐常與貴臣飲酒博奕,鬥酒醉後就與大臣摔跤,稍不如意就瞪眼吼斥貴臣說:「我是國王的假父,窮小子怎麼敢與我抗爭!」貴臣向秦王政告發了嫪毐與太后隱私的陰謀。嫪毐得到消息後,遂乘秦王政至雍加冠之機假借秦王玉璽和太后璽捏造屬文發動暴亂,企圖進攻蘄年宮殺害秦王政。
秦王政早有戒備,立刻命令相國昌平君等人率軍鎮壓,活捉嫪毐。九月,車裂嫪毐,誅滅其三族;黨羽骨幹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皆梟首示眾;舍人都被判處服刑,受牽連的四千餘家全部奪爵流放蜀地。秦王政還殺死了趙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同時把她隔離於雍城宮中監視。 嫪毐一案牽連到相國呂不韋。
秦王政早已深感呂氏集團對秦國君權的威脅,就打算乘嫪毐案件誅殺呂不韋,一併清除呂氏集團。但是呂不韋輔佐先王繼位的卓著功勳眾所周知,在秦國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過急,難免敗事,因而秦王政暫時沒有追究呂不韋。 秦王十年(西元前二三七),秦王政已經牢握國政,站穩腳跟,於是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位,將他趕出秦都咸陽,遷居封邑洛陽。呂不韋在洛陽居住期間,關東六國君主頻繁地派人到洛陽向他請安。
為防止呂不韋與關東六國的勢力變亂,秦王十二年,嬴政果斷地決定除掉呂不韋,根除禍患,於是派人給呂不韋送去一封書信,信中說:「君對秦國有何功勞?卻封土洛陽,食邑十萬。君與秦國有何血親?卻號稱仲父,妄自尊大。快帶家屬滾到西蜀去住!」呂不韋受到這番凌辱,自度免不了一死,於是服毒自盡。呂不韋死後,秦王政還嚴懲了他的家人和賓客。 秦王政親政不久,就先後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敵對勢力,徹底肅清行施君權的嚴重障礙。接著,他開始了統一山東六國的事業。
荊軻刺秦
秦國到秦王政繼承王位時,無論在經濟力量、軍事力量還是地理形勢上,都具備了統一山東六國的條件。而且為了加快統一步伐,嬴政在清除國內敵對勢力的同時,發揚先王雄風,禮賢下士,搜羅人才,重新組織文武骨幹,並制定出新的戰略方針。他繼續奉行先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同時又採用了新的策略,即間諜活動。
秦始皇組織好骨幹力量,明確了戰略方針之後,便加大了進攻山東六國的步伐。 秦國首先向韓國起兵。韓國不堪一擊,於秦王十七年被滅。 秦王十八年,秦軍又分兵兩路,大舉攻趙,俘獲趙王;趙公子嘉帶數百人逃奔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自立為代王。 秦軍在追逐趙公子嘉時,到達燕的西南邊境,兵臨易水,震動燕國。燕國的太子丹,曾為質子入秦,剛從咸陽逃出回國,對秦恨之入骨。
他認為:用燕軍去抗秦,簡直是以卵擊石,不堪設想;合縱諸侯,也為時已晚,因為韓國已經滅亡,趙國也基本不存在了,其餘各國都朝不保夕,難於聯兵;唯一的辦法就是派敢死壯士刺殺秦王,以延緩秦國的進兵,然後再合縱諸侯自保。於是,他不惜任何代價,到處訪求刺客,導演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驚險悲劇。 秦王十九年,壯士荊軻在易水慷慨悲歌,別過太子丹及好友高漸離後,和秦舞陽一道,帶著秦將樊於期的人頭和裹藏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以向秦王獻地的使者身分,來到秦都咸陽。
秦王召見荊軻的那一天,荊軻捧著裝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兩人一前一後地走進了咸陽宮。等兩人到了大殿的台階前,秦舞陽已經嚇得面容失色,渾身顫抖。秦國的群臣都覺得奇怪。荊軻回頭笑著看了一下秦舞陽,上前謝罪道:「這是個鄉下人,從來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才會嚇得發抖,請大王別介意。」秦王便對荊軻說:「把他捧著的地圖呈上來。」
荊軻將地圖呈給秦王,秦王把地圖展開,圖卷展到最後便露出了匕首。 荊軻趁機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抄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見匕首刺來,挺身站起,向後躲去,掙斷了半幅袖子。秦王慌忙伸手去拔佩劍,誰知劍身太長,卡在劍鞘裡邊抽不出來,只好繞著大殿的柱子奔逃,荊軻緊追不捨。 群臣嚇住了,全都慌了手腳。按秦國的法律規定,群臣上殿,都不得攜帶任何武器,而手持兵器的侍衛們又都守衛在殿下,沒有秦王的旨意不許上殿來。此刻情況危急,來不及召喚殿下的衛士,群臣倉皇間也沒有合手的東西能夠擊打荊軻,只好徒手和他搏鬥。
正在此時,侍從醫生夏無且將他的藥囊擲向荊軻,稍微阻擋了一下。而秦王正繞著柱子奔逃,一時慌張,不知道怎樣才好。群臣見狀叫道:「大王把劍推到背上拔!」秦王恍然大悟,把劍推到背上,一下子拔劍出鞘,砍向荊軻,將荊軻的左腿砍斷。荊軻斷了腿,無法再接近秦王,便舉起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匕首擊中了柱子,沒有擲中秦王。秦王又再用劍砍向荊軻,片刻之間將荊軻砍傷了八處。
荊軻知道刺殺失敗了,便倚著殿柱坐在地上大笑,罵道:「大事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想劫持你,逼你訂下和平條約來回報太子!」侍衛們一擁而上,殺死了荊軻。 秦王政大怒,大舉征伐燕國,燕王被迫殺了太子丹,將他的頭顱獻給秦軍求和。從此,秦王政加緊了滅六國的步伐。 秦王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率軍攻魏,掘引黃河、鴻溝,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被俘,魏國滅亡。
秦王二十三年,秦王政想一舉滅楚,他問年輕將軍李信需用多少軍隊,李信回答:「不過用二十萬人。」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政說:「王將軍老了,那麼怯懦。李將軍果然氣勢壯勇,所言極是。」於是派李信和蒙武率軍二十萬南下滅楚。王翦見秦始皇不採納自己的意見,便謝病歸老,回到老家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閒居。結果,李信所部秦軍被楚將項燕打得大敗,陣亡七個都尉,狼狽撤回。
秦王政接到報告,大為惱火,立即騎馬馳奔頻陽,當面向王翦道歉,於是將六十萬軍隊如數交予王翦率領,並親自為他送行。臨別之時,王翦請求秦王賜予田宅美池,秦王政說:「將軍放心走吧,難道還擔憂貧困嗎?」王翦說:「為大王領兵出征,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還看重老臣的時候,老臣也及時請求些田產作為子孫的基業。」秦王政聽後大笑。王翦告別秦王政,一路上又派回五批使者叮囑此事。
有人覺得他身為將軍,三番五次向君主討賞,像個要飯的,有點過分了。王翦說:「不然。大王為人多慮,不相信人。現在掏空秦國精兵專門委交給我,我不多為子孫請求田宅表明自己,反要大王坐在朝中懷疑我嗎?」
王翦率軍深入楚境,穩紮穩打,連連擊敗楚軍,楚將項燕自殺,楚王負芻被俘。秦王二十五年,王翦又平定楚的江南地區,設置了會稽郡。王翦用兵三年,楚國全部滅亡。 滅楚的同年,秦派王賁進攻燕的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接著回兵進攻代郡,俘代王嘉,趙國滅亡。 齊國長期屈服於秦,苟且偷安,當秦國吞併山東各國的時候,既不援助別國抗秦,也不修整本國戰備。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山東其他五國已經無一存在,齊王與相國后勝才派兵防守西界,與秦斷絕來往。王賁大軍由燕南下,一舉戰勝齊軍,俘齊王建,齊國滅亡。 秦始皇從秦王十七年滅韓開始,到始皇二十六年,歷經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合理化統一行為
統一後,國內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地域差異依然存在,秦始皇以鞏固統一為核心,以秦國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行全面改革,創立空前龐大和統一的帝國。 始皇二十六年,戰爭剛一結束,秦始皇就宣佈吞併山東六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理由是韓、趙、魏、楚背叛盟約,燕、齊敵視秦國,所以要全部消滅。同時,他還展開宣傳,在輿論上使秦王朝的統治名正言順。除此之外,秦始皇又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告祭天神地祇,把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正統地位進一步確立起來。
君王權位的問題對於泰始皇來說可是個重要的大問題。嬴政認為自己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繼續稱「王」不足以稱成功,於是命令臣下議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而尊稱嬴政為「泰皇」。嬴政不滿,於是把「泰」字去掉取「皇」,採用上古時「帝」位號,稱「皇帝」。又下令取消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依次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皇帝自稱「朕」,大印稱「璽」,命稱為「制」,令稱為「詔」。
秦始皇平定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可是原來的六國都有著不同的制度、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如果想要保持國家的長久統一,就必須先將這些事情統一起來。於是,秦始皇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即三公九卿制及郡縣制。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以郡、縣為基本行政單位,下分鄉、亭、里、什、伍。郡設郡守,郡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朝廷管轄。
秦始皇設置的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層層控制、權力向上集中的作用,從朝廷到地方,從郡縣到鄉里,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統治網,最後集中到朝廷,再通過朝廷集中於皇帝手中。這套行政制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法制外,秦始皇還採取其他統一措施。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頒佈「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詔書,規定依秦制劃一全國度量衡標準,度量衡器由官府遵詔書負責監製,民間不得私造。凡製造度量衡器,皆需鑄刻詔書全文。結束了戰國以來度量衡制不一的局面。
秦下令廢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國刀、幣、錢及郢爰等,以秦制統一貨幣: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重二十兩;銅幣為下幣,重半兩;規定珠、玉、龜、貝、銀、錫等物只做器飾珍藏,不能充做貨幣。金、銅貨幣成為行通全國的法定鑄幣。 戰國時,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各國文字不統一,不但字體不同,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秦統一六國後,「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於是秦始皇責令丞相李斯負責對文字進行整理,除去和秦國文字出入較大的,制定出新字體作為官方文字。李斯取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大篆,創造小篆,並使之成為秦代官方文字。
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並便於政令軍情的傳送和商旅車貨的往來,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國各地修築馳道。築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陽為中心向各地輻射,東至燕、齊(今京津地區及山東),南達吳、楚(今江蘇與兩湖地區),北抵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西至隴西(今甘肅臨洮),形成較為完整的交通網絡。馳道寬五十步,路基均用鐵錘夯實,較為堅固;道中央寬三丈,為車馬專用道路,每隔三丈植松樹一株,作為標誌。馳道兩旁輔以小徑,為百姓行走之途。繼這項工程之後,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二一二),秦始皇又命令大將蒙恬主持拓築從九原至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間鑿山填谷一千八百餘里,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難題。
上述兩項工程均極為浩大,歷時數年,花去大量的人力財力。 馳道、直道修成之後,大大方便了整個國家的陸路交通,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這些工程作為秦始皇「車同軌」的大一統政策的主要措施,更是迅速促進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聯繫,有效地維護了秦朝的統治。 為了抗擊匈奴,他還在帝國的北疆大規模修築長城,有效地促進了秦王朝的鞏固。 秦始皇的全面改革,樹立了皇帝的至上權威,確定了秦朝的正統地位,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制度,頒佈了各項統一法規,劃定了統一的國家疆域。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秦王朝誕生了。
焚書坑儒
面對這些巨大的成就,成為「皇帝」的秦始皇躊躇滿志,不可一世,於是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嚴刑峻法,橫徵暴斂。極端殘暴的統治搞得全國哀鴻遍野,怨聲載道。 秦始皇在兼併六國時,每滅一國,就命人把該國宮殿繪製出圖樣,在咸陽仿造。 統一後,他更是大興土木,在秦始皇興修的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宮殿是阿房宮。這項宏大的工程,常年用工七十萬人,沒有等到建成,秦始皇就去世了,後來項羽入關放火焚燒,大火綿延,竟然一連三月還沒熄滅。
驪山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項宏大工程。秦始皇剛即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造墳墓,統一後擴大規模修造,常年使用刑徒七十二萬人,一直修到秦始皇身故為止。 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宏大工程,加上北築長城、南戍五嶺、修馳道、造離宮,以及其他兵役雜役,常年動用民力多達三百餘萬,丁男全被徵發服役,部分丁女也裹入服役隊伍。沉重的兵役徭役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於是海內虛耗,民窮財盡。秦始皇為人刻薄寡恩,用刑殘酷,殺人如麻,使秦政的殘暴達到高峰。
長城腳下、阿房宮中、驪山陵墓,以及五嶺路上,處處堆積著白骨。使秦帝國成了一個恐怖世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引起了社會的普遍不滿。一直對秦恨之入骨的六國貴族多次暗殺行刺秦始皇;士人得不到任用,紛紛指責秦的統治政策;廣大百姓剛剛脫離戰爭之苦,本來是擁護統一的,但秦的暴政又引起了他們的反抗,轉而詛咒秦始皇早死、秦朝快亡。
士人的指責,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滿。當時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決定打擊士人的議政之風,就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奏書,建議「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毀。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人殺頭,尚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即判刑。保存醫藥、卜筮和農書不毀。如果有人想學法令,拜官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書,秦國各地便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焚書」活動。一時間,全國煙塵滾滾,不知有多少珍貴的古書被付之一炬。
焚書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幹了一件備受責難的殘酷之事,那就是「坑儒」。秦始皇稱帝後,迷信於長生不老,於是重用一些方士,其中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極得秦始皇信任。誰知,盧生雖然頗得始皇信任,卻也漸漸地想離開秦始皇。盧生找到一個叫侯生的人商議一番,那侯生也常在秦始皇面前吹噓能找到仙藥。二人談了一陣,都覺得秦始皇性情殘暴,專橫自用,一旦發現求仙是個騙局,二人都難免一死,於是二人連夜逃走。秦始皇聞知,大為震怒,說道:「這二人平常得朕賞賜甚多,竟敢背後誹謗朕,還畏罪潛逃。
朕焚書之後,特地召來一批儒生方士,讓他們為朕興計獻策,煉求仙藥,不想他們竟如此待朕!現在咸陽還有許多儒生,朕一定要嚴加查問,看有沒有盧生那樣妖言惑眾之流!」秦始皇素來討厭儒生,這次方士騙了他,他卻不分青紅皂白,把儒生方士拉到一起算帳。官府奉命抓來咸陽的所有儒生,嚴刑拷打。有人經不住拷打,便自認曾妖言惑眾,官員抓住機會,又逼他誣供所謂同黨。就這樣,一供十,十供百,儒生們你咬我,我咬你,都成了有罪之人。
秦始皇接到稟報大喜,說道:「亂黨已經結成一夥,若不早除,必成大亂!」當下親筆圈了四百六十餘人的名字,命令將他們全部挖坑活埋。秦始皇採取的焚書坑儒,是一種殘酷野蠻的手段,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非常嚴重的摧殘。 不僅士人,黔首百姓也十分怨恨秦始皇。楚地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詛咒秦王朝滅亡。始皇三十六年,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落下一塊隕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後,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之人,由於無人承認,便下令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死,然後銷毀隕石。秦始皇的暴政,激起天下人共憤,他一手開創的強大帝國,此時也已外強中乾,虛弱不堪。
尋找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接連不斷地出巡。一方面是為了解下情,炫耀威風;一方面是尋訪仙山、希求長生。 早在統一之前,隨著兼併戰爭的勝利步伐,他就先後到過洛陽、邯鄲,以及楚國的首都郢、陳等地。統一的第二年,出於防禦匈奴的需要,他巡視西北邊郡隴西和北地二郡,越過雞頭山(位於今六盤山中段),由回中(今甘肅華亭南)返回咸陽。從統一的第三年起,他開始了全國性的大巡遊。
共巡遊四次,跋涉名山大川,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在巡遊途中,他到處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都是他遊歷全國的見證,這些刻石內容主要是歌頌自己的功德,宣揚結束戰爭、統一天下、制定國策,以及革除舊俗的正義性和優越性。他總以為神仙就在東海,要見神仙只有多去沿海之濱,所以他四次大巡遊,都是到沿海地區,一臨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兩登成山(今山東成山角),三次來到琅玡和之罘,這些地方是傳說中神仙出沒的地方。
在巡遊途中,秦始皇每到一地,便派遣大量的方士去尋找神仙,求取長生仙藥。其中比較活躍的方士有韓終、徐巿、盧生、侯生、石生等人,都是巧言似簧、鬼話連篇的吹牛能手。他們抓住秦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弱點,竭盡能事,對秦始皇大加欺騙。他們說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離海岸不遠,有人去過。仙人和長生藥都在那裡,山上的飛禽走獸都是白的,宮殿是由金銀造成。
遠遠望去,看著三神山像海面上的雲彩;及到近前,三神山反而坐落海面以下的水中;再向前走,大風就會把船颳走。神藥雖有,只是不易取來。徐巿給秦始皇上書,要求秦始皇沐浴齋戒,虔誠等候,讓他帶上童男童女入海,去求仙人換取長生藥。於是,秦始皇便派他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出海求仙。
秦始皇聽說周朝的巨鼎沉沒在泅水之中,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就齋戒祈禱水神,想把周鼎打撈上來,結果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連個影兒沒見。還有一次,秦始皇乘船到湘山祠,又遭到大風襲擊,幾乎把船掀翻,秦始皇問隨行博士官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秦始皇聞聽大怒,認為自己功兼三皇五帝,堯女舜妻算什麼東西,竟敢興風作浪賣弄威風,於是命令三千刑徒伐光湘山所有草木,一把火燒成了禿山。
一批批方士空手而歸,盧生、侯生甚至溜之大吉,山神、水神、湘君等仙人待他都不客氣,但這一切毫不影響秦始皇對於成仙的追求。他一面繼續派大批方士去訪求仙人,一面加緊驪山墓的施工進度。求仙人與修造墳墓同時進行,長生則歸仙,身死則入墓。秦始皇有著生死兩不誤的雙重打算。
南下祭祀二帝,是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大巡遊。他從咸陽出發,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今洪湖、洞庭湖一帶),在九嶷山祭祀了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今安徽當塗東)登陸,來到錢塘(今浙江杭州),打算由錢塘江南渡浙江(今富春江)上會稽山,由於水流湍急,於是繞道向西一百二十里,這才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舜和禹是五帝中的二帝,傳說死後分別葬在九嶷和會稽。
以往秦始皇很少把五帝放在眼裡,除了天和祖先也很少有所祭祀,現在卻趕到南方連祭二帝,似乎已經意識到儘管自己這位皇帝功蓋千古,恐怕最終也難免一死。 祭罷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留念,然後下山,經吳中(今江蘇吳縣)北上。秦始皇一行從江乘(今江蘇鎮江)渡江,一直沿著海邊向北,又來到琅玡。
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穫,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一直靠著海岸走,然而仍一無所獲,方士徐巿等人入海求仙,歷經數載,耗費巨資,恐怕遭到譴責,這時就又對秦始皇胡說:「蓬萊仙藥是可以取到手的,只是海中的大鮫魚常搗亂,不能靠近仙島。請陛下調給一些射術高超的弓箭手使用,再遇見大鮫魚搗亂,就用連駑射它。」秦始皇聽到後在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與海神打仗,海神的相貌與人一樣。
他讓卜者解夢,有人為了迎合秦始皇的求仙心理說道:「水神不會輕易露面,陛下所夢見者乃是給水神站崗的大魚、蛟龍等惡神。只要把它們除去,就可以見到善良的水神了。」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方士攜帶擊捕巨魚的工具,自己也準備了連駑,打算一旦大魚出現,就親自射擊。從琅玡到成山,一路也沒見到大魚的蹤影,走到之罘時發現巨魚,於是射殺了一條。秦始皇沿膠東半島北岸繼續向西行進,眼看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咸陽。連日旅途勞累,加上心情沮喪,到沙丘(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當時,跟隨秦始皇出遊的有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人,還有秦始皇的少子胡亥。雖然秦始皇已經病危,但由於他最懼怕死亡,忌諱「死」字,所以李斯等無人敢向他問及後事。不過,隨著病情加重,秦始皇自己也明白死到臨頭了,於是給在北邊監軍的長子扶蘇留下璽書,讓他急赴咸陽主辦喪事,明確地安排由扶蘇來繼承帝位。璽書封好後,放在中車府令趙高處。璽書還沒有來得及交予使者,行輿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就病逝了。時為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七月。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稱王二十五年,稱帝十二年,終年五十歲。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結束了古代中國持續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他施行的一系列政策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由於他橫徵暴斂、苛法重刑,使百姓苦不堪言,「傳於萬世」的豪言也變成了黃粱一夢。
史家觀點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賈誼〈過秦論〉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論〉
你知道嗎?
傳國玉璽的下落
傳國玉璽在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為秦始皇下令製作。傳國玉璽用「和氏璧」雕鑿而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西元前二○七年十月,秦滅亡,傳國玉璽歸劉漢所有。 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未立,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無奈,擲璽於地,摔壞一角。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得傳國玉璽。
後袁術奪璽。袁術死後,傳國玉璽又歸漢室。西元二二○年,曹丕篡權,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下隸書「大魏受漢傳國之寶」。 隋朝一統中國後,傳國玉璽入了隋宮。西元六一八年三月,隋亡。蕭后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突然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唐末,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北宋哲宗時,農人段義犁地時發現傳國玉璽,送至朝廷。
經過多方論證,最終確認為始皇帝所製的傳國玉璽。 西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玉璽,最終還是空手而返。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玉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