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自主學習及自信
工作場所不定、生活中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的孩子最後將進入一個比現在還要艱辛的職場。想到我們的孩子必須面對這樣的職場,相信很多父母一定憂心不已。在他們的一生當中,大概會歷經三到四個,甚至五個事業發展過程,而且還必須在這個嶄新的「獨立自主的文化」中,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應變能力。也許他們還得為自己創造一份工作和職位。
說到這裡,您是不是心裡想著:「多恐怖呀!」可是,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您不妨反過來想,我們的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已經做好更萬全的準備了。
「未來,需要的不是只會完成單一機械式工作的人,而是需要一個能夠在新的環境下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的人。」
…………阿爾文.托福勒(Alvin Toffler) / 未來學家
「從發展到成熟」,這個句子不僅可以用來描寫我們的工作,也可以用在整個人類發展巨大的交替上。生命不再只是不斷向前進,也向四面八方展開來,裡面充滿驚喜,以及自我改變這樣不可思議的奇蹟。今天,我們的孩子不再需要被「完整教育」,他們的一生都將是一直在學習。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我們將會在這個學習的宇宙間不斷和自己的孩子相遇;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在70歲的時候,因為好玩再到大學註冊,然後在學校裡和孩子一起成為同學!
不管世界怎麼改變,關鍵在於人也要跟著改變。
在以「勞動」為主的工業社會裡,「苦讀」或「死記」是在學校求學時適合的學習方法。在這樣的時代,讀書主要是要傳承文化技能,以及以維持紀律為主要目標。因為在工業社會的分工過程中,勤奮、耐勞工作的人才是工廠或辦公室裡需要的人。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學校還是習慣規定30個活潑的年輕人要抬頭挺胸、乖乖地坐在老師的面前。他們的學習目標是:安靜坐好、專心聽講。
實際上,只要是對孩子,或者應該說只要是對人有一點概念的人就知道,這種規定基本上是很弔詭的。我們每個人,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是藉由身體、活動,以及實際操作來學習事物的。我們的大腦只有在經由探索、嘗試、提問、實驗以及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才能學得最快;尤其是在充滿「肯定文化」下的學習,效果最好:
肯定個人珍貴而獨特的特質,啟發並促進個人獨特性的發展。
肯定學習是在理解一件事情,所以每件事情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肯定老師和學生站在同為學習者的角度,一起「從實際操作中學習」,在這當中,老師只是帶領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引導者,而不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傳道者、授業者。
在許多英語系國家、北歐國家,以及一些勇於嘗試的德語系國家,都已經將「肯定文化」落實為小學的文化核心──原有被動的上課方式已被主動、積極的小組方式打破;戲劇、辯論、實驗、演出,都成了自主式教育的代名詞。當然,每個學生還是都要具備一「套」基本能力,如:閱讀、寫字、算數,只不過不再是專注於糾正錯誤(目前老師為學生打成績的依據),而是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也就是走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很幸運地可以跟著我的老么享受另一種學習方式。
在他5歲時,唸的是私立德英雙語幼稚園。在這所幼稚園裡,孩子們可以不急不徐地學習字母,不過他們也學習「平衡」、「傾聽」、「安靜」等這類的事情。孩子班上的 S. 老師是一位目光炯炯有神的自信英國女子。她在半年內成功地教會我那個有點膽怯的兒子三件事情:
溜冰刀
幾乎會認所有的字母
合宜的自信
畢業的時候,每個孩子都獲頒一個獨一無二的「冠軍獎章」。我兒子得到的是「勞作創意及想像力超級冠軍」。沒錯,這一點他真的是無人能及!
做自己、認識自己也了解別人,這就是未來世界所要傳遞的中心主旨。
記得我們在揮別青少年時期時,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還是那麼地壓抑、憂愁和青澀!而 S. 老師,這位以新式方式教學的「英雌」,在前一個聖誕節寫給父母們的信中,以深具未來的眼光寫道:
「我們看見孩子如何建立他們的自信及克服困難。當孩子在發展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賦及人格時,我們都是他們的見證人。當孩子有輝煌的成果時,我們與他們同歡。我們何等榮幸能成為這個過程的見證者。我們非常以這些孩子們為榮!」
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自我認知能力
到了2020年,傳統的家庭模式將會消失,人類的生活模式將大大不同。未來的家庭模式可能變成──「拼布家庭」(夫妻各自帶著前一段婚姻所生下的孩子,再組合成另外一個家庭)、結婚或同居、早則18歲晚則45歲才生小孩、同性結婚並領養小孩、像調色盤一樣調配出各種可能的新式再造家庭形式……
未來,一切都有可能。例如:夫妻關係將變成「階段性合約」的模式,而且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大部分夫妻雙方會擬定一份書面合約,協議兩人在一起的期間,並明訂兩人所享有的特定權利和義務,如:協議雙方應負的經濟責任、對彼此的忠誠度以及如何履行兩人在性方面的需要……然後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再重新訂定合約。這樣的情形可能發展成和同一個人在下一個5年到10年有個「二度戀愛」,或是「重新結婚」,當然也有可能是「全面性修正」,也就是離婚。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會是這個樣子,因為現今的社會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儘管我們喜歡幻想浪漫愛情、兩人漫步在雲端的美好畫面,但是現在的夫妻關係已經變成一種複雜、一生都在不斷重複的協商遊戲,伴侶關係也不再是長久的,而是一種階段式的模式。「暫時性的伴侶」是個帶點諷刺意味的名詞──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見夫妻如何在一段時間裡共同生活,然後可能在進入下一個階段前觸礁、分離,當然也有可能繼續下去。我們會發現:傳統的夫妻關係正在迅速瓦解中、夫妻關係的型式變得愈來愈繁雜、雙方會提出愈來愈多的條件、要求也愈來愈高。
未來的兩性關係和愛情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孩子呢?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必須懂得如何協商。
今天,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社會上,女孩子們的成就早已不輸男性。從社會機能的角度來看,女孩子們無論在精神上或肢體上的發展,都已經大大超越以往。這些今天還只是個小女孩、充滿自信的女生,將會成為和我年輕時所遇到的女孩子完全不同的女性──她們的成績好到可以輕易地申請到法律系或醫學系;她們符合今日職場的需求;她們所具備的社會能力,將使她們在工作上有朝一日能飛黃騰達;她們性感的自信,使她們在挑選對象時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在21世紀的戀愛世界中,
我們特別需要認識自我的能力。
我們應該認清自己心靈上的缺乏。
我們應該用伴侶所能了解的「情感語言」相互溝通。
我們應該學會與自己相處。
上面這些能力在商場上人們稱之為──EQ。
而對未來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門生意就是──伴侶關係。
今天,所有的孩子,不論男生或女孩,都已經開始在為改變中的兩性關係預做準備。在我的朋友圈中,許多孩子都已成年的父母們提到,他們的孩子沒有交男女朋友的時間愈來愈長。這些年輕人在20到30歲這段時間大部分都單身,他們迴避複雜的愛情關係,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身分、地位、背景相同的同性團體上;男孩子和男孩子建立可靠的男性友誼,女孩子則跟女孩子溺在一起。或許這又是一種新的性別自主的建立、最後可能發展成一種堅固而真摯的戀愛和伴侶關係的文化。
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合群與公平
「爸爸,你可以給我買一把雷射劍嗎?」
「可是現在還沒有人製造雷射劍。如果有的話……你要拿來做什麼?」
「我要威脅學校裡所有比我小的同學把他們的糖果給我。」
「那比你大的呢?」
「一樣。如果他們沒有雷射劍的話。」
孩子都是小小的自私鬼。當我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正聽到孩子們在遠處花園裡吵鬧的聲音。碰!噠噠噠噠噠!「你這隻豬!」其中一個聽起來應該是我的孩子的聲音罵道,「我要把你的雞雞剁掉!」「賤豬!」「豬屁股!」我並不打算下樓罵人。他們正處於野蠻期,這不是用一兩堂鋼琴課就可以改掉的。我的第六感以及最新的研究告訴我,禁止孩子玩戰爭遊戲只會造成反效果。而且,我也從朋友孩子的身上見識到,一個人是如何從整天手裡拿著巨大玩具機關槍的孩子變成一個喜愛赫曼赫塞和爵士樂、聰明又酷的年輕人。
我們還可以觀察孩子在吃飯時的表現。
有時候我得煮飯給4到6個孩子吃。孩子的朋友班基本上不吃肉,但也不吃蔬菜、麵、白飯和馬鈴薯(他到底都吃些什麼是個謎;他真的非常瘦)。我的小兒子現在願意吃青豆了,但是除了薯條和雞肉之外,其他東西他也都不吃。我的大兒子雖然喜歡吃沙拉,可是他拒吃麵。小兒子只吃蛋白,大兒子則只吃蛋黃,但至少他們井水不犯河水。他們都是雅痞,沒有一個例外。幫他們煮飯就像是中國的御廚在幫皇帝煮飯一樣辛苦。搞到最後還是會變成:只要番茄醬就好!10分鐘後他們又去跟鄰居要糖果……
每個人小時候腦子裡都是充滿了奇奇怪怪的念頭。我們必須先了解、接受這一點,然後以此作為和孩子協商的基礎。可是……真的只有小時候嗎?當我分析自己的飲食習慣時,我在自己身上發現一個經過20年美食文化薰陶、不過是個以別於孩子的標準挑食的雅痞:我喜歡吃有機食品、喝優質甘醇的葡萄酒、只用義大利托斯卡納區所產的橄欖油。
想一想,我們自己又有多無私,有資格說我們的小孩是「自私鬼」?當我們抱怨孩子瘋名牌的時候,他們也不過只是和我們所愛的牌子不同而已?我們做父母的在生活上又有多高尚呢?竟要求他們在經濟、政治和公共事務上必須做到正確?
因此,我試著不用普遍的「價值」或「行為規範」來教育我的孩子。我只讓他們清楚了解想要自由自在地過日子,合群才是上策。
其實,孩子們自己早就發現到這一點。當您觀察他們玩遊戲時,您會很驚訝地發現他們是如何以一套精心設計的遊戲規則來進行。不論是在玩比劍或玩球時,他們總是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和界線,這樣,小的孩子不會被欺負,大的也會有所節制。雖然還是會有一、兩次有人會被弄哭(特別是當他們累了的時候),但是已經比本來應該有的次數少很多了!對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完全合邏輯且具革命性的解釋──如果遊戲終止,就不好玩了。說明白一點,這是一種自私心理逼著他們要合群,也是一種想滿足遊戲樂趣的心理,以及尋求自身利益的一種心理。
在我生長的那個年代,一般人對於「理想人格」的養成方式太過極端了。我們應該摒除「人有臻於高尚的使命」這種過於理想的觀念,而且要避免將這種觀念用在孩子身上,在他們的頭上扣上一頂道德的大帽子。父母應該停止這種以道德為孩子定罪的管教方式、這種已經存在數百年的不當方式。
要為孩子的將來做準備,我認為應該是以「價值教育」來教導孩子,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才不會把個人的獨特性摒除在一般的「價值標準」之外。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的未來社會會是一個充滿各種獨特個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大家都在追求高度自我的快樂和利益。為了能夠達成這樣的願望,這個世界需要有更大的包容力、公平、正義和真誠。自己關起門來實現自我和享樂是很無趣的。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正是這個世界的多元所帶來的,因此,可靠、真誠的友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將決定未來世界的道德與價值觀。
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需要具備媒體使用能力
今日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項未來社會的中心關鍵技能:科技網絡的應用。他們使用手機和網路,融入他們的團體或朋友圈中。這種仍然被許多父母視為洪水猛獸的趨勢,實質上應該說是一種好現象。
儘管多年來有許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免於受電子科技的誘惑,而將抵制網路科技的應用列在他們的作戰清單中,但是未來從個人、家庭到社會,裡裡外外都將會是一個媒體的世界。這讓我想起60年代末,當電視占領了每個家庭時所引起的第一波抵制浪潮:我們隔壁鄰居家就沒有電視,而他們也覺得不該要有電視。他們的兒子馬丁當然也不准來我們家或到其他鄰居家看電視。他的父母選擇落實閱讀計畫,而且是從馬丁下午上完直笛課就開始。我依稀還記得那笛聲、那透過花園徐徐傳來無力又單調的笛聲。
5年後,當我在同學會上發現馬丁變成一個超級媒體迷的時候,我一點都不驚訝。他是驚悚片和鬼片的專家,房間裡全被音響和錄放影機占滿(如他在照片中給我們看的一樣)。後來他和一位護士結婚,不過婚姻維持不長。
小孩子會變成愚蠢的電視迷和瘋音響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用來和世界聯結的那條感情線變得輕薄而脆弱。孩子都喜歡電子媒體。這是好的。因為他們的大腦需要刺激、需要神經絲聯結的物質,以及激發想像力的養分。根據我的經驗,實際上小孩子並沒有像大人說的那麼熱愛這些電子媒體。他們小的時候其實比較喜歡跟爸爸媽媽玩,直到他們覺得沒意思了才會跑去對著電視。當他們大一點的時候,他們會想要以電腦遊戲或進入網路的互動世界來試試自己的大腦反應速率。根據調查,德國的大人1天平均看2.5個小時的電視!但是小孩子反而看得少,而且明顯有愈來愈少的趨勢。所以,會不會是我們對媒體過分盲目在意,導致我們對孩子看電視的問題如此嚴格看待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反過來和孩子一起學習控制這項最重要的未來媒體呢!?像是開關一樣。
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幽默感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家人和E及F這對來自漢堡的夫婦很要好。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是較晚才當父母的,E和F就是屬於這樣的夫妻,但他們反而是更盡責的父母。
E,孩子的媽媽,生下大眼、豐唇的小安娜時是41歲。這三個人的家庭生活非常講究。家裡的擺設完全依照風水,還點上香精油。門上掛著具有神聖宗教意味的鈴噹。他們討論的話題不是全球絕種的生物就是文化資產的流失。
我還記得有一天晚上,F,孩子的爸爸,和安娜一起做學齡前兒童遊戲的情景。整個晚上F就在沙發、椅子和櫃子前面跳來跳去,一面拿著單字卡對著13個月大、吸著奶嘴的安娜說:汽車、爸爸、向日葵、氣球。我永遠不會忘記當F不斷地重複朗誦汽-車-、爸-爸-,還有向-日-葵-的時候,安娜是張著多麼大的眼睛看著他。F這麼做的理由是:「人類對數字和字母的認知學習從8個月開始,4歲的時候這個能力就會消失。」這是一位以色列的大腦研究學者最新發現的!
不過從那天開始,我太太和我倒是決定要多多注意幽默感的問題。我們發現,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周圍的父母們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岌岌於將3歲小孩送去做語言矯正、4歲學打鼓、5歲報名資優生閱讀課程;最好6歲就可以進哈佛,這樣才能讓小孩未來有最好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好了!
我的太太是英國人,我必須承認這點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確很有幫助。她會叫我們的孩子,這兩個未來世界的希望,「野獸」或「怪物」,如果他們表現地像野獸或怪物的話。與其閱讀有關哺乳孩子至5歲的好處(沒錯,真的有這種書!)或如何幫幼兒按摩的教養書,她花更多的時間在閱讀小說上。她不像許多狂熱的母親,但卻非常懂得幽默──幽默感才是未來真正必備的能力!
我們的小孩並不會因為我們把他們訓練成考試機器就會遇到比較少的困難。在未來的生活和職場中,高材生未必是贏家,真正的贏家反而是那些異軍突起的黑馬;也就是那些能夠接受為了達到目的偶爾得繞繞遠路的人。
能把失敗視為是個美好的失敗,才是未來根本的生存藝術。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辦法在痛苦的現實下,偶爾把眼光放在一些好笑的事情上,將來他們長大後,又如何能夠對生活中複雜的人生起伏釋懷呢?
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重視身體
我的體育老師是屬於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人。這些人對「鍛鍊體魄」都特別有一種情結,似乎非得像軍隊一樣,而且一定要搞得很痛苦才行。
我從來就沒什麼運動細胞。我還記得游泳池裡氯刺鼻的味道、體育館內橡膠和汗水的味道,還有數不清的攀繩練習,以及不斷對著一個有皮革墊的跳箱做跳馬練習。「身體」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好玩」。(我的身體當時就知道這一點,而且在我40歲開始慢跑以前,早已經是既僵硬又不健康。)
「傾聽身體的聲音!」我每天都得這樣要求我的孩子,指望他們會改掉狼吞虎嚥和一直塞零食的壞習慣,但總是徒勞無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句話將成為未來一句重要的口號。我們的孩子會比過去的任何一代都活得長。根據估計,到這個世紀末,男性的平均受命會達87歲,女性則達93歲。未來,人們的生活是否協調、是否注重營養,將是影響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未來的人愈來愈重視身體保健不只是一種趨勢,也是一項優勢,但也會面臨到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例如:食品工業盡其所能地使用人造香料來刺激孩子的味覺神經,使得現在的孩子常常吃下許多垃圾食物。
又如:現在的孩子都非常地靈活、好動!運動對他們來說是遊戲、發洩、享樂,也是鍛鍊身體。他們不再被要求只能安安靜靜地坐好,這點他們倒是做得很好,但也帶來了一些困擾──我們幾乎不再考慮去必須要長途開車才到得了的地方。因為要他們安靜坐好,真是難上加難。可是這樣做是對的。因為這樣我們才是照著我們自然的生物法則在過日子。套一句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話──使人性發展窒息的「鐵籠」正在瓦解。
生活已經變成是一種活動,不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身體上,在工作中或是戀愛中。我們用行動代替靜態的計畫、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他人的決定。生活中重要的是維持平衡,而不再是直線式的生涯計畫,也不再是一站接著一站必須用盡心力「修業完畢」的階段。在知識社會中,生活除了就是為了自己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其他目的了;也就是,除了成長和學習以外,還是成長和學習。最後,我們也許可以達到一個成熟的烏托邦吧。這就是未來──一個開放的發展世界。
「爸爸,什麼是生活的意義?」
「飆車、馬丁尼和金髮美女,還有擺平流氓,就像我們在007裡面看到的。昨天我們才看的呀!」
「爸爸,那是騙人的啦!那怎麼會是生活的意義!」
「當然不是。可是我也沒有答案。我們一起來找出答案吧。」
「找到的話,你會給我糖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