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全球性象徵,它指得不單單是紐約市那條有名的街,而是分佈在全世界的大型金融機構,以及為這些機構服務的保險公司。華爾街的煉金師,結合了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創意的會計手法,以及靠放款無中生錢的能力,製造虛幻的金融資產,再拿來當作抵押品,去支撐更多借貸,這些玩家們用純熟的技藝,毋須生產任何有真實價值的事物,便能創造出「財富」─幽靈財富,這裡的金錢並非財富,它只不過是一筆會計記錄、一個表示價值的數字。
根據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世界上最富有的2%人口,擁有這個世界51%的資產。而最窮的一半人口,擁有的資產卻只有1%。華爾街的金錢遊戲讓私有財富與權力極端集中化的情況愈演愈烈,把這個世界一刀切割成揮霍國度與絕望深淵。隨著所得和財富的差距愈大,自我價值是以我們能賺多少錢或能花多少錢來衡量,我們想要有錢人有的那些東西,卻沒有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這個由華爾街主導的經濟制度只是設計來幫富人賺錢,維繫他們奢華無度的作風,讓無數民眾深陷絕望,更使地球淪為有毒垃圾傾倒場。
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而現在正是時候。未來的新經濟必須存在於真實財富經濟中,以真實的資源,創造真實的財富去滿足真實需要的小鎮大街。科登擘劃出引領我們邁向新經濟的綱領─在地的、社區導向的、專心致志於為眾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非一心想要謀利。透過科登開出的處方,激勵我們所有人採取行動,人人都可以成為翻轉世界的力量,並為自己以及後代子孫建立一個更為恰當而永續的世界。
作者簡介:
大衛.柯登(David Korten)
「人本發展論壇」(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Forum)總裁暨創辦人、《YES!》雜誌理事會主席,也是「在地生活經濟商業聯盟」(Business Alliance for Local Living Economies)理事,著有《大轉向》(The Great Turning)、《企業理想國》(The Post-Corporate World)、《當公司統治世界》(When Corporations Rule the World)等書。
譯者簡介:
曹嬿恆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及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序
第1篇 為何需要新經濟?
第1章 追本溯源
第2章 現代煉金師的賺錢遊戲
第3章 真實市場這個選項
第4章 光是修補還不夠
第2篇 終結華爾街這件事
第5章 華爾街到底要什麼
第6章 海盜與私掠船
第7章 幽靈財富的昂貴代價
第8章 帝國末日
第3篇 擘劃真實財富新經濟
第9章 人們到底要什麼
第10章 基本優先事項
第11章 解放大街
第12章 真實財富的金融服務
第13章 活在真實財富經濟中
第4篇 改寫故事,改變未來
第14章 盼歐巴馬有朝一日能對全國發表的演說
第15章 民眾領軍,領導人跟隨
媒體推薦: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許振明
得獎紀錄:序
第1篇 為何需要新經濟?
第1章 追本溯源
第2章 現代煉金師的賺錢遊戲
第3章 真實市場這個選項
第4章 光是修補還不夠
第2篇 終結華爾街這件事
第5章 華爾街到底要什麼
第6章 海盜與私掠船
第7章 幽靈財富的昂貴代價
第8章 帝國末日
第3篇 擘劃真實財富新經濟
第9章 人們到底要什麼
第10章 基本優先事項
第11章 解放大街
第12章 真實財富的金融服務
第13章 活在真實財富經濟中
第4篇 改寫故事,改變未來
第14章 盼歐巴馬有朝一日能對全國發表的演說
第15章 民眾領軍,領導人跟隨
媒體推薦: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章節試閱
第2章 現代鍊金師的賺錢遊戲
資本家的理想是賺錢於無形,不需要生產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東西就有收入。華爾街把這個理想變成高額賭注的競技賽。計分的工具是金錢,《富比士》雜誌(Forbes )則是地下記分員,以他們的金融資產總額排序,定期進行「大富豪」報導。資產最多的參賽者就是贏家。由於這是個相互較勁的比賽,只要場上別的參賽者擁有更多,就不會有人認為自己的錢「夠了」。
不勞而獲的賺錢經驗會讓人上癮。我回想起在60 年代中期的一次刺激經驗,當時內人和我首度在一個共同基金做了適量的投資,接下來,我們什麼事也沒做,便看到我們的儲蓄像變魔術般地多了幾百元、幾千元。我們覺得自己好像發現了一顆煉金石,可以把破銅爛鐵變成黃金。我們當時所染上的華爾街熱,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當然,所謂的魔術,絕大多數都是幻覺。信貸市場崩盤,掀開了華爾街的簾幕,內部運作模式就此曝光,大家都看到這個詐欺、扭曲、內線交易的世界,裡面的人專門製造幽靈財富,從不相對貢獻有實質價值的東西。這是多麼醜陋的畫面啊!華爾街那些嚴重腐敗的機構,甚至不願意彼此借貸,因為他們有不相信任何人的財務報告這個絕佳理由。
幽靈財富
我在商學院時,學習把財務報酬極大化這門評估投資選擇的藝術。我的老師從沒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學的,是如何極大化那些有錢人的報酬,換句話說,就是讓富者愈富。老師們也沒提到,這些方法機械化地運作下去,結果就是製造出幽靈財富。當時,這個觀念還不存在。
大家埋首計算細節,沒有人抬起頭來問:金錢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假設賺到最多的財務報酬,就能創造出最多的實質價值?我忘記這樣的問題是否曾浮現腦海,即便有,我也不敢說出口,深怕被人認為自己愚不可及。
老師也從未曾指出,金錢不過是記帳工具,離開了人的大腦便不存在,也不具有任何內在價值。也許,連他們自己也沒能認清這一點吧!當然,他們也不會告訴我們,金錢是一種權力系統,人際關係愈仰賴金錢為媒介,握有這個權力的人便愈容易製造金錢、放縱擁有者濫用金錢權力。
只要稍加留心,便會發現許多人會致富,都是因為金融投機、詐騙、政府補貼、銷售有害產品,以及濫用獨占權的關係。但這件事卻少有人提。
金錢,很容易便跟可用來交換的真實財富混淆,像是勞力、創意、土地、黃金、健康照護、食物,以及其他具自有價值的事物。幽靈財富這樣以假亂真,大多數華爾街玩家竟真的以為,他們在創造真實的財富。他們待在遠遠的上游那端,看不見自己服務的系統,正在把嬰兒往水裡丟,讓他們一路漂到下游。
當然,市場無法分辨送到眼前的鈔票,是因富足社會而來、剝削社會而來,還是無中生有而來。錢就是錢,你手上的錢愈多,市場會愈熱切回應你的各種奇思異想。只是,若未能認清紙鈔或電子貨幣只是一紙兌換券,用來取得有真實價值的商品與服務,而以為那些就是真實的財富,便是分不清真實與幻象。
那些製造幽靈財富的人,那些從投資幽靈財富的共同基金或退休基金受惠的人,恐怕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正把對他人生產的實質財富主張權,交到基金持有者的手上,而無中生有的幽靈鈔票,卻稀釋了每個人對既有實質財富存量的主張權。他們可能也無法明白,華爾街與它那些國際同行製造出來的幽靈財富主張權,遠超過全世界所有實質財富的總價值,因而永遠無法滿足眾人對安全與舒適的未來期望。
艾德蒙謬誤
1997 年,我在進行撰寫《企業理想國》這本書的研究工作時,在《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上讀到〈證券:新型財富製造機〉(Securities:The New Wealth Machine )這篇文章;作者是貝伯森學院(Babson College) 暨理特管理學院(Arthur D. Little School of Management) 財務管理教授約翰.艾德蒙(John Edmunds )。像《外交政策》雜誌這樣評價很高的專業期刊,我很驚訝這篇邏輯明顯錯誤的文章,怎麼會通過編輯審查流程。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節錄:
在今日的世界經濟中,發行高品質債券與股票的證券化,已經成為創造財富最有力的引擎。金融證券現在的價值,已經成長到超過全世界一整年的貨品與服務生產總值,而且很快地就會超過兩年的生產總值。儘管政治人物把注意力放在貿易平衡及智慧財產權上,但只有這些金融工具,才是今日財富及財富快速成長製造機中最重要的元素。
從歷史上來看,繁榮興盛來自製造、出口與直接投資創造出來的所得。一部分所得從消費中挪出來,移轉到對建築、機器與技術變革的投資,從而創造了財富。社會世世代代緩慢地累積財富。而現在,許多社會(更確切地來說,是全世界)已經學會如何直接創造財富了。這個新方法,只要一個國家找到途徑,能提升它生產性資產存量的市場價值(原文特別強調)就行了。而來自國內外的金錢,流入國家的資本市場,提高國內有價證券的價值,也可以創造出財富。
現在,企業經理人把回饋報酬給股東及債券持有人,當作他們的第一要務,財富就這麼產生了。回饋愈大,這些在金融市場的股票與債券就可能愈有價值。..這麼一來,任何想透過創造財富來追求成長的經濟政策,不用企圖去增加貨品與服務生產,除非那是他們的次要目標。
艾德蒙教授告訴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想創造真實的財富,大可不必費心提高那些有實質效用的貨品與服務,在國內生產的比例。這些應該統統丟在一邊。只要把實質資產證券化,放到金融市場上,讓投資者吹捧它的價值,製造出龐大的資產泡沫,就可以用比較省力的方式,讓國家經濟成長更快速。
我很少遇見這麼鮮明的例子,是對華爾街抱持一個廣為流傳,而且看來四處瀰漫的信念,以為膨脹資產泡沫便是在創造真實財富。顯然,就連《外交政策》的編輯與審稿人,也未能認清我所說的「艾德蒙謬誤」。資產泡沫只能製造出幽靈財富,提高持有者對社會的實質財富主張權,進而稀釋其他人的權利。這個謬誤並非艾德蒙獨創,但《外交政策》刊登了他的文章,增添這個謬誤在學術上的威望,就像我以下要談到的,顯然激起了華爾街內部的想像。
艾德蒙的文章,讓我想起幾年前與馬來西亞林業部長的一段對話。他慎重地告訴我,只要砍掉所有的樹木,再把收益存入計息帳戶內,馬來西亞的經濟就會變好了,因為利息成長的速度比樹木還快。我腦海中閃過一幅景象,馬來西亞的國土一片荒瘠、毫無生氣,上頭布滿了銀行,銀行裡的電腦正快樂地呼呼運轉,計算著存款的利息。艾德蒙謬誤帶來的,正是這樣的災難。
新聞記者、前共和黨政治策略家凱文.菲利浦斯在他2008 年的新書《壞錢》中,提到艾德蒙的文章在華爾街廣為討論,意指這篇文章給了他們把次級房貸證券化的靈感。若果真如此,它就是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文章了。
不管是誰或什麼激勵房屋貸款的證券化,艾德蒙的邏輯,就是華爾街的根本邏輯。不事生產,漠視勞動大眾、社會,以及大自然的利益,只想一心一意、無所不用其極地哄抬金融證券的市場價格。潰不成軍的次級房貸,就是這個有著極大缺陷的理論一次代價高昂的測試。
次級房貸證券化
自2001 年的911 恐怖攻擊後,美國聯準會便試圖以降息對抗隨之而來的經濟亂局。到2003 年7月,利率已降到1%, 比通貨膨脹率還低。借貸成本是負的,吹起了房地產泡沫,也引發毫無節制的融資併購(Leveraged buyout )行為。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發明各種創意工具,合理化自己從中收取費用的行為,也藉此把風險移轉給他人,讓自己在帳面上始終不受後來稱為「有毒資產」的汙染。
低廉的房貸唾手可得,刺激了房地產市場,又回過頭來抬高房屋價格。輕鬆獲利的泡沫成長得愈快,新的錢便流入得愈快,因而更形膨脹。自命為有識之士的人與政客們擁抱艾德蒙謬誤,歡慶住者有其屋的普及化,以及絕大多數的幽靈財富創造。銀行以佣金為酬,徵召獨立仲介商招攬房貸業務。這些銀行把房貸證券化後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又把這些證券
包裝成比較複雜的證券商品,賣給避險基金,而裡面的數學巫師再包裝成更為複雜、沒有人真的搞得懂的證券商品。
這些證券都向美國國際集團(AIG )這些其他高財務槓桿機構投保損失險,而這些機構認定房價只會愈來愈高,就把收來的保險費放在口袋裡,只保留最小程度的準備金來支應潛在損失。發明這些證券化商品的投資銀行與避險基金,透過保險索賠,消除持有這類證券的風險,並聘用信用評等機構為它們背書,以確保索賠權利。接著,這些證券化商品又賣給了退休基金、捐贈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高收益、無風險的投資。這一路下來,每一關的玩家都靠著收取服務費與佣金賺了大錢,再把風險轉移給下一個傢伙。
早年在房地產貸款這一行,地區性銀行貸款給當地借款人,並把風險表現在自己的帳簿中。如果屋主無法支付貸款,損失由銀行來承擔。這麼一來,銀行才會謹慎地審查房貸申請,確保借款者擁有償債能力。
而在「現代化」的金融體系中,銀行透過借款業務收取服務費用。由於違約的潛在風險傳給其他人,銀行毫無執行盡職審查的誘因,這是很明顯的系統設計瑕疵。根據知名國際金融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的說法:「信用標準跨台了,房屋貸款廣泛提供給那些信用評等低的人(從而有了「次級房貸」這個名詞)。……在房貸經紀商與貸款銀行的屢次縱容下,只需少量或不需要證明文件的「Alt-A 」貸款(或稱騙子貸款)四處可見,其中還包括情況最為極端的「忍者貸款」(無工作、無所得、無資產)。」這中間的規矩很清楚,只要拿到房貸合約的簽名,收到手續費便好了,貸款的金額愈高愈好。不用煩惱借款人付不出錢來,那是下一個傢伙的問題。
當然,萬一情況糟到不能再糟,政府很可能迫於壓力而紓困,因為假使政府不承受這些損失,銀行會停止貸款,經濟也會崩盤。
實際發生的細節,遠比我在這裡概述的複雜,但本質就是這樣了。當那些明顯不合格的借款人違約,整座由紙牌搭建的房子開始搖搖欲墜,華爾街透過房貸證券化創造出來的幽靈財富,消失的速度會比當初變出來時更快;而政府跟著投進去的上兆紓困金,也會就此石沉大海。
泡沫就是泡沫
與艾德蒙的「邏輯」完全相反,不管是房地產或其他資產泡沫,並不能創造出財富。一棟房屋的市價從20 萬美元上揚到40 萬美元,不會讓房子的功能更好或更舒適。房地產泡沫真正產生的結果,是與無殼蝸牛相比,那些有房有產的人,在財務面的權力更大了。華爾街鼓勵屋主利用房屋貸款,將他們的市場收益貨幣化,接著再把房貸轉換成證券,廉價脫手給那些粗心大意的買方,包括許多房屋持有人退休後仰賴的退休基金。
房市泡沫無可避免地破滅了。許多不知所措的屋主陷入了財務危機,他們拋下所積欠貸款比市價還高的房地產轉身走開了。以這些房屋貸款為基礎的證券化商品價值下跌,槓桿過度的華爾街玩家便無法履行他們承諾的財務報酬。環環相扣的債權結構瓦解,華爾街轉而向納稅人要求紓困,警告說除非政府能概括承受,否則會出現信用枯竭(credit dry up ),整個經濟也會因為缺乏金錢而崩盤。
我們永遠不知道,銀行提出的警訊是否威脅意味更勝於警告,但這個方法確實有效。政府公開提出上兆美元的緊急救援金。得到紓困的機構舉辦豪奢宴會、發放獎金與紅利給管理階層,然後又用來融通收購案。紓困金似乎消失得跟房市泡沫創造的幽靈財富一樣快,而信用依舊凍結,原因無人交代。
華爾街的債奴
我們為什麼要忍受華爾街這麼不知節制的魯莽與濫用權力?部分原因來自這麼多有影響力的人相信艾德蒙謬誤。許多人積極頌揚華爾街製造的幽靈財富,而我們消費的貨品與服務,又愈來愈仰賴其他國家的生產。套一個當前盛行的說法,我們美國人最擅長的就是製造金錢,以及消費別人生產的產品,用這些來為全球經濟服務。在華爾街的夢幻國度裡,這一切再有道理不過了。
華爾街邏輯在許多經濟學與財務的課堂上傳授,如果你有理解上的困難,恐怕是因為你比較貼近現實。無論華爾街如何鼓吹,不良貸款就是不良貸款,不管直切、橫剖、重新包裝成更複雜的衍生性商品,並經過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 )認證為最高信用等級多少次都一樣。
然而,我們卻更百般忍耐華爾街,急忙伸出援手,只因我們活在一個幾乎無事不靠金錢的世界,而華爾街控制了信用的發行,也因此控制了我們接觸貨幣的管道。以下將簡單描述貨幣創造的運作過程。
蒙面鍊金師
大多數人認為,會計是一個頗為無聊的題目,但請注意,幾乎流通中的每一塊錢,都是私人銀行耍弄一個簡單會計花招製造出來的。了解其中的運作模式,便明白為什麼那些營利的私人銀行發明這套現行債務系統,能讓少數人無恥地取得不勞而獲的大量金錢,而留我們這些其他人困在帳單中。
我那些擔任經濟學教授的同事這樣教我們:銀行是存款人與借款人的金融媒介,存款人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再把錢貸給借款人去做生意或買房子。但實際運作卻不是這樣。
除非你持有的是長期性存款,否則應該能立即直接取得存在銀行裡的存款。又如果你向銀行借錢,一旦貸款成立,也能從銀行開給你的帳戶中直接取得資金。放款出去時,會計人員會在銀行的會計帳簿中記上兩筆數字:把借款人承諾償付的貸款記為資產,而把銀行放到借款人帳戶裡的金額記為負債。
乍看之下,這兩筆記錄是可以相互抵銷的,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沒錯。關鍵在於,這兩筆帳目之前並不存在。透過會計人員記帳,銀行憑空創造出一筆與貸款本金數量相當的貨幣,而讓整個經濟體的貨幣數量增加了。同時,借款人則有法律上的義務,必須償還本金與利息。
其實,除了硬幣與某些記名票據之外,所有貨幣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應該一提的是,銀行創造的貨幣純粹是電子化的,甚至連紙本紀錄都不是。你大可以這麼說:這些金錢脫離了人的大腦就不在了。
不用說,賦予銀行在電腦上敲敲打打創造出貨幣的權利,再把這些錢借貸出去賺取利息,使銀行業非常有利可圖,也給了擁有銀行的華爾街龐大權力。它同時造就金融體系的不穩定與不平等,使經濟成長成為唯一要務,也扭曲經濟的優先次序,就像我在第7章「幽靈財富的昂貴代價」中解釋的,所有後果都由社會承擔。而銀行為了這個獲利潛能,讓創造貨幣的權力,為製造幽靈財富的金融投機客與掠奪者所用,更是讓損害倍增。
不管華爾街是一個經濟系統,還是聯合集團,都非常擅長發揮設計它與駕馭它時想達到的功能:讓少數人不需要盡力生產任何有實質價值的事物,便能富可敵國。對從中獲利的人來說,金錢就是金錢,而有錢人就是能以連古代帝王都難以想像的方式縱情奢華。在華爾街既得利益者的眼中,現行金融制度最大的缺點,是資產泡沫總有倒台的一天,抹去他們資產表中大部分的財產,甚至逼得他們不得不賤價出售豪宅、遊艇與私人噴射機。
當泡沫不斷膨脹,華爾街的獲利,就是社會其他人的淨損失。成本落在那些沒錢的人身上,他們無法自外於這個麻煩星球上的社會與環境現實。經濟成長便能解決問題的想法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這所謂一路上揚的浪頭,舉起的只是富人的遊艇,卻讓絕望、一無所有的人落入深淵。華爾街的金融資產成長了,對贏者而言是好事,但不平等的情況愈演愈烈,卻葬送了社會上其他人。畢竟,沒有奴隸階級,哪來的富有階級呢?
拋開華爾街的幽靈財富資本主義,我們還有另外一種選項:真實市場經濟。
第2章 現代鍊金師的賺錢遊戲資本家的理想是賺錢於無形,不需要生產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東西就有收入。華爾街把這個理想變成高額賭注的競技賽。計分的工具是金錢,《富比士》雜誌(Forbes )則是地下記分員,以他們的金融資產總額排序,定期進行「大富豪」報導。資產最多的參賽者就是贏家。由於這是個相互較勁的比賽,只要場上別的參賽者擁有更多,就不會有人認為自己的錢「夠了」。不勞而獲的賺錢經驗會讓人上癮。我回想起在60 年代中期的一次刺激經驗,當時內人和我首度在一個共同基金做了適量的投資,接下來,我們什麼事也沒做,便看到我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