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是很突出的研究取向,陳世驤先生首先提出中國文學傳統在本質上是一個抒情傳統,並由此展開抒情傳統與西方敘事傳統的並立。高友工先生接著就以「抒情精神」對應「悲劇精神」的理論架構來稱說中西文學傳統各自的底蘊與理想:「抒情精神」是以中國抒情詩為範例,代表藝術創作中個人心境所能體現的和諧一體。既然詩的創作是以詩人的情志為主軸,詩的語言經營有其獨立自足的意義層面,但詩的意義總不免是浮現在詩的語言表層之外,而指向詩人主體情性的表露。緣此,中國古典詩歌論述傳統在情感意念此一面向上的思考,就具體表現在「情感的內容與品質」這個論題。再者,就古典詩論的歷史發展而言,詩人或批評家所亟欲宣示的批評觀念或理論術語,為數頗多。然而,這些看似不同的批評觀念或理論術語,其實深切反映古典詩論傳統中對於詩歌審美特質此一議題的追尋與探問,而在這些看似不同的提法中是可能有著某種程度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因此,不論是「境界」、「沉鬱」或「神韻」,其目的都在於為古典詩歌標示一種獨特的審美典式,甚至藉此闡明詩歌所得以完成的一種理想的審美旨趣與審美效果。
依據高友工先生的說法,則此種理想的審美旨趣與審美效果即是「美典」一詞所指稱的具體內容。高先生創製了「美典」這一術語與觀念,用來概括既代表作者的態度和理想,也包括了同一文化社會欣賞者的審美態度和知覺觀念,可在人們的感受與實踐中不斷的成長與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分殊的「傳統」。本書探討經驗與語言在文學研究方面的層次,試圖透過美感經驗帶入「觀念、結構、功用」三個層次,來說明「美典」是如何在「創造的想像在內在觀照中體現」,而反對在「知識」的架構中討論「價值」。他將抒情傳統的視界從古典文學拓展至音樂、文學、詩歌、書法、繪畫等諸多藝術品類在內的廣闊美學領域,以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建構起一個中國抒情美學的宏大體系。
本書首先確立了中國抒情美典與西方敘述美典的兩極對立,前者為內化的、象意的,後者為外觀的、代表的。借此二元劃分,他將中國傳統歸結為抒情美典所攜帶的特徵,即通過內化與象意的方法來保存抒情性的經驗。又以此為文化樞機,從先秦至六朝美典的萌芽,經漢魏文學理論,至唐代律詩及草書二美典之對立,終達五代及宋繪畫美典的合流,展現出抒情美典之萌芽、發展、發達的歷史圖景,把抒情傳統從潛在的可能推向了各種文體的現實。
作者簡介:
高友工先生(1929-)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後赴美深造,196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自該年9月起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迄1999年6月榮休止。為當代重要的美學家與中國文學的詮釋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高友工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已售完,補貨中
近三十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是很突出的研究取向,陳世驤先生首先提出中國文學傳統在本質上是一個抒情傳統,並由此展開抒情傳統與西方敘事傳統的並立。高友工先生接著就以「抒情精神」對應「悲劇精神」的理論架構來稱說中西文學傳統各自的底蘊與理想:「抒情精神」是以中國抒情詩為範例,代表藝術創作中個人心境所能體現的和諧一體。既然詩的創作是以詩人的情志為主軸,詩的語言經營有其獨立自足的意義層面,但詩的意義總不免是浮現在詩的語言表層之外,而指向詩人主體情性的表露。緣此,中國古典詩歌論述傳統在情感意念此一面向上的思考,就具體表現在「情感的內容與品質」這個論題。再者,就古典詩論的歷史發展而言,詩人或批評家所亟欲宣示的批評觀念或理論術語,為數頗多。然而,這些看似不同的批評觀念或理論術語,其實深切反映古典詩論傳統中對於詩歌審美特質此一議題的追尋與探問,而在這些看似不同的提法中是可能有著某種程度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因此,不論是「境界」、「沉鬱」或「神韻」,其目的都在於為古典詩歌標示一種獨特的審美典式,甚至藉此闡明詩歌所得以完成的一種理想的審美旨趣與審美效果。
依據高友工先生的說法,則此種理想的審美旨趣與審美效果即是「美典」一詞所指稱的具體內容。高先生創製了「美典」這一術語與觀念,用來概括既代表作者的態度和理想,也包括了同一文化社會欣賞者的審美態度和知覺觀念,可在人們的感受與實踐中不斷的成長與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分殊的「傳統」。本書探討經驗與語言在文學研究方面的層次,試圖透過美感經驗帶入「觀念、結構、功用」三個層次,來說明「美典」是如何在「創造的想像在內在觀照中體現」,而反對在「知識」的架構中討論「價值」。他將抒情傳統的視界從古典文學拓展至音樂、文學、詩歌、書法、繪畫等諸多藝術品類在內的廣闊美學領域,以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建構起一個中國抒情美學的宏大體系。
本書首先確立了中國抒情美典與西方敘述美典的兩極對立,前者為內化的、象意的,後者為外觀的、代表的。借此二元劃分,他將中國傳統歸結為抒情美典所攜帶的特徵,即通過內化與象意的方法來保存抒情性的經驗。又以此為文化樞機,從先秦至六朝美典的萌芽,經漢魏文學理論,至唐代律詩及草書二美典之對立,終達五代及宋繪畫美典的合流,展現出抒情美典之萌芽、發展、發達的歷史圖景,把抒情傳統從潛在的可能推向了各種文體的現實。
作者簡介:
高友工先生(1929-)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後赴美深造,196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自該年9月起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迄1999年6月榮休止。為當代重要的美學家與中國文學的詮釋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