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臺灣各地建置了許多書院,雖然大部分在日治時期改建或消失,但至今全臺各地仍有許多尚在營運或改制的書院,有些也被列為古蹟。而《臺灣教育碑記》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在民國四十八年出版,收錄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志稿》中有關臺灣書院的碑記作品,又收錄《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中部份碑文及《明志書院案底》。
本書首先介紹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沿革與發展,再針對《臺灣教育碑記》做校注,並整理該書院的沿革及不同版本。讀者可從中了解臺灣書院在教育史上輝煌興衰的一頁。
介紹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沿革與發展,針對《臺灣教育碑記》做校注,並整理該書院的沿革及不同版本,相互比較作校記,盡可能做到觀此一書即知他本所載狀況。
作者簡介:
陳恬逸
1980年生,臺北人。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畢業,
目前就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語系博士班,
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清代文學及文獻學。
課業之外,也對於整理臺灣文獻史料充滿熱忱,
並積極從事相關工作。
章節試閱
(一)明志書院
◎ 現址:(泰山明志書院)臺北縣泰山鄉明志路2段276號
(新竹明志書院)現已不存,舊址約在今西大路與西門街交會附近
◎ 沿革:
乾隆十一年(1746) 八里坌巡檢虞文桂於新莊街設置義學,後改為衙署所在地。
乾隆二十八年(1763) 貢生胡焯猷捐地充作義學。
乾隆二十九年(1764) 書院命名為「明志書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監生郭宗嘏捐租呈請准建淡水廳學宮。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同知宋應麟同意淡水廳生童學額得以就廳考送。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同知宋學灝將廳屬生童仍歸彰化考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同知成履泰撥出廳庫積穀作為書院移建的費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 泰山明志書院遷移至新竹。泰山舊址仍存。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同知馬鳴鑣將學租充為新竹明志書院的膏火。
光緒元年(1875) 淡水廳劃分成淡水、新竹兩縣,學租重新劃分。
光緒十七年(1891) 董事陳霞林在廣東病故,引發學租爭議。
光緒十八年(1892) 由淡水、新竹兩縣士紳代表協商解決方案,並留下《明志書院案底》。
光緒二十一年(1895) 臺北知府管元善取消泰山舊明志書院的書院之名,改稱「新莊山腳義塾」。
明治二十八年(1895) 日本軍隊進駐新竹,以明志書院充作陸軍衛戍病室。
明治二十九年(1896) 新竹明志書院設立國語傳習所。
明治三十一年(1898) 新竹明志書院改設新竹公學校。
明治三十八年(1905) 因市區改正計劃,新竹明志書院為新規劃之道路。
明治三十九年(1906) 新竹公學校搬遷,原新竹明志書院拆除並拓建道路。
大正九年(1920) 胡焯猷之後人胡全發起募捐重建泰山明志書院。
大正十年(1921) 新莊山腳義塾新建完工,余逢時題書「明志書院」匾額。
民國九十年(2001) 新竹市政府在明志書院舊址新建立體停車場,並命名為「明志書院停車場」。
民國九十二年(2003) 泰山明志書院傾塌。
民國九十四年(2005) 泰山明志書院修建完工。現為國家三級古蹟。
1.明志書院碑記
楊廷璋
乾隆二十九年(1764)
碑在新竹縣明志書院內
粵 惟世道遞升,文明日盛。國家奄有九有 百二十餘年,列聖相承,治隆化洽 。皇帝德媲 虞夏、道協殷周,甫飭 戎車,拓疆萬里;神武 丕 著,文教彌昭,寓內 同文 ,海外有截 。
興直堡者 ,遠隸 臺灣,僻處淡水 ;風土秀美、氣象鬱蔥 ,髦俊 萃臻 ,向 文慕學,實繁有徒 。夫結 想維殷,不如居肆 ;馳懷在遠,莫若連鑣 。使鼓篋 者樂群,擔簦 者時術;刱興講席 ,匪 緩圖矣。惟是志在聖賢,義利無淆於慮;志存經濟 ,王霸必究其原。爰 標「明志」之名,冀成致遠 之器。
於戲 !往昔荷蘭鳩據 、鄭氏螘 爭,斯固虎狼之窟宅 、鯨鯢之淵藪 也。今則海不揚波 、野皆樂土,易 戰攻以禮樂、化甲冑為詩書,摩義漸仁 ,山川換色 。聖朝愷澤 之敷、聲教 之遠,載稽史冊,未或前聞。
余備位 臺衡 ,恭膺 節鉞 ,遙遙臺海,統馭及焉。樂觀書院之成,惟拜手颺言 ,與多士 賡 歌太平之化而已 。是舉也 ,捨宅捐租,永定貢生胡焯猷 功不可泯 ;爰 書 以為來者勸 。
【按】:本文原在《臺灣教育碑記》頁26,其他可考版本有《臺灣教育志稿》頁250-251;《新竹縣志初稿》頁222-223;《續修臺灣府志》頁1020;《淡水廳志》頁497-498。《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教育志稿》、《新竹縣志初稿》、《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均題作〈明志書院碑記〉。又《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明志書院案底》內亦有此文,但內容與本文稍有出入,詳見本書所載《明志書院案底》。
楊廷璋:字奉峨,漢軍鑲黃旗人,諡勤愨。當時任閩浙總督,乾隆二十五年(1760)聘人用傳統中國「山水畫」法彩繪「台灣民番界址圖」,以釐清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乾隆二十六年(1761)曾上書奏請嚴禁渡台及禁攜眷。「明志書院」即楊廷璋所命名。
《臺灣教育碑記》稱此「碑在新竹縣明志書院內」,而今所存碑僅泰山明志書院處,即《明志書院案底》中所錄之文。
粵:句首發語詞,無義。
奄有:統治、擁有。九有:九州,即天下之意。奄有九有:語出〈詩經商頌玄鳥〉:「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化洽:教化薰陶。
媲:匹配、比得上。
飭:整頓、治理,音ㄔˋ。
神武:英明勇武。
丕:大、明顯的。
寓內:即「宇內」,天下之意。
同文:使用的文字相同。
截:整齊。
興直堡:清代至日治時代臺北縣新莊、三重一帶的行政區名稱,管轄今淡水河西岸平原,西以林口臺地為界。【按】:《續修臺灣府志》作「興直保」。
隸:附屬。
【按】:「處」,《淡水廳志》作「居」。
鬱葱:茂盛的樣子。
髦俊:才智過人之士;髦:音ㄇㄠˊ。
萃臻:聚集、匯集。
向:崇尚、景仰。
實繁有徒:人數眾多。
結:憂傷思緒糾纏難解之處。
肆:放縱、不加拘束。
連鑣:比喻並駕齊驅。鑣:馬口所含的鐵環,亦用以指馬。
鼓篋:擊鼓召集學生,然後打開書箱,取出書籍。篋:音ㄑ一ㄝˋ,小箱子。
擔簦:形容貧賤的生活。簦:有柄的竹笠。
【按】:「刱」,《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作「創」,義同。
匪:不。
【按】:「存」,《新竹縣志初稿》作「在」。
爰:於是。
致遠:到達遠方,指能影響後世,推行久遠。
於戲:感嘆詞,同「嗚呼」之語。於:音ㄨ。戲:音ㄏㄨ。
鳩據:引「鳩佔鵲巢」之語,指鳩不自築巢而強居鵲巢,藉此比喻荷蘭人佔據臺灣之意。【按】:「鳩據」,《臺灣教育志稿》、《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作「鳩處」,然對照《明志書院案底》中〈明志書院碑記〉一文,則應仍作「鳩據」為妥。
螘:蟻,音ㄧˇ。
窟宅:巢穴、根據地。宅:音ㄓㄜˋ。
淵藪:在此比喻異族聚集的地方。淵:魚所居之處。藪:獸所聚之處。
海不揚波:比喻太平無事。
易:改變。化:化解、改變。
摩義漸仁:或作「漸仁摩義」,指受仁義教化所習染。
【按】:「換」,《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教育志稿》、《新竹縣志初稿》均同,而《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作「煥」。
楷澤:恩澤。愷:和樂、和善的樣子,音ㄎㄞˇ。敷:散佈、傳佈。
聲教:天子的聲威和教化。
備位:自謙充數之詞。
臺衡:握有宰相之權柄,當時楊廷璋為閩浙總督。【按】:《臺灣教育碑記》原作「臺銜」,今據《臺灣教育志稿》、《新竹縣志初稿》、《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改。
膺:承擔、接受。
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
拜手颺言:非常恭敬的樣子。
多士:即眾士。
賡:連續、繼續,音ㄍㄥ。
【按】:「歌」,《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教育志稿》原無,今據《新竹縣志初稿》、《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補。
是:此。舉:行為、動作。
永定貢生胡焯猷:胡焯猷,字攀林,福建永定縣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寄居興直堡的永定籍貢生胡焯猷捐出舊宅與水田八十甲做為義學。【按】:「胡焯猷」,《臺灣教育碑記》原作「朝焯猷」,今據《臺灣教育志稿》、《新竹縣志初稿》、《續修臺灣府志》、《淡水廳志》改。
泯:消除、消滅。
爰:於是。
書:動詞,記載。
勸:鼓勵、獎勵。
(一)明志書院
◎ 現址:(泰山明志書院)臺北縣泰山鄉明志路2段276號
(新竹明志書院)現已不存,舊址約在今西大路與西門街交會附近
◎ 沿革:
乾隆十一年(1746) 八里坌巡檢虞文桂於新莊街設置義學,後改為衙署所在地。
乾隆二十八年(1763) 貢生胡焯猷捐地充作義學。
乾隆二十九年(1764) 書院命名為「明志書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監生郭宗嘏捐租呈請准建淡水廳學宮。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同知宋應麟同意淡水廳生童學額得以就廳考送。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同知宋學灝將廳屬生童仍歸彰化考送...
作者序
清領時期,臺灣各地建置了非常多的書院,雖然大部分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改建為孔廟甚或衰頹消失,但至今全臺各地仍有許多尚在營運或改制的書院。近幾年臺灣歷史與文化逐步受到重視,其中許多的書院也被列為三級甚至一級古蹟,還有非常多的人持續付出心力修建書院、舉辦各種講學與祭祀活動。書院的設置,目的在落實社會教育,保存臺灣優良傳統的習俗,它們伴隨臺灣經濟的起飛、教育的發展,它們的興盛與衰頹更代表了臺灣的進步與革新。筆者希望透過這本小書,能讓大家對臺灣書院有所認識,並進而親臨書院參觀、學習,一起努力維護這些曾經致力於臺灣教育的場所。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沿革、發展,做一簡單的介紹;第二部分則是對《臺灣教育碑記》的校注,並包含該書院的沿革與版本的整理,而原載於《臺灣教育碑記》書前的〈弁言〉,仍予以保留。
《臺灣教育碑記》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出版,主要是收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志稿》第七章第四節中有關臺灣書院的碑記作品,另外又收錄《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中的七篇碑文以及《明志書院案底》。目前此書的版本有很多種,以電子版本最為廣泛,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也有收錄。
然而《臺灣教育碑記》與其所稱引用版本在文字上互有出入,與其他志書也有許多異同之處,至今未有人加以校注,並針對不同版本之異同加以比較,造成其中尚有諸多舛誤未加校正。本書除了附上註釋以方便讀者閱讀之外,並利用各版本以及現存碑文相互校訂。筆者盡可能蒐集各主要志書以及碑刻,相互比較,並作校記,盡可能做到觀此一書即知他本所載狀況,然而對於文字異同之處,若非有確證可考,則僅錄異文,而不遽改。
原《臺灣教育碑記》中,出自《臺灣教育志稿》者在篇題後多半會附上時間以及碑刻所在位址,但取自《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及《明志書院案底》的作品則無。由於碑刻必晚造於文本實際創作時間,有時碑刻所記年月據文本創作時間,有時又是據碑刻實際建造時間,因此便會產生碑末所記年月與文本所載內容出現時間差的問題,加上某些碑刻已佚,某些又經過後來重修,而各志書之間所載亦有出入,造成彼此內容上有所異同。因此本書以碑文所載年月為主,若碑刻已佚,無法確知時間,則據可知之實際創作文本時間,若亦無法得知,則唯從缺。碑刻所載文字,有時採用俗寫字,有時亦會有錯誤之處,故本書原則上以碑文為主要依據,但若有上述情形,則改為正確或常見用字,並加註說明。註釋的部分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主,另參考民間祭祀習俗、經典引用出處等加以擴充說明。
《臺灣教育碑記》各篇原僅以時間順序排列,書院編排零散,本書則先依地區及書院分類,再依時間排序,各書院之首則略述其現今所在位置與沿革。
此書的完成,首先感謝國家教育研究院以及台灣書房的支持,更要感謝編輯在撰稿過程中的指導與協助。
筆者不才,加以倉促成書,其中錯誤疏漏之處,祈請專家學者海涵,更由衷地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之後,能親自去參觀這些保存下來的書院、學宮,如此定能深切感受到它們在臺灣教育史上輝煌興衰的一頁。
清領時期,臺灣各地建置了非常多的書院,雖然大部分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改建為孔廟甚或衰頹消失,但至今全臺各地仍有許多尚在營運或改制的書院。近幾年臺灣歷史與文化逐步受到重視,其中許多的書院也被列為三級甚至一級古蹟,還有非常多的人持續付出心力修建書院、舉辦各種講學與祭祀活動。書院的設置,目的在落實社會教育,保存臺灣優良傳統的習俗,它們伴隨臺灣經濟的起飛、教育的發展,它們的興盛與衰頹更代表了臺灣的進步與革新。筆者希望透過這本小書,能讓大家對臺灣書院有所認識,並進而親臨書院參觀、學習,一起努力維護這些曾經致...
目錄
導讀 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 1
第一節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發展概述 2
第二節 清領時期臺灣的考試制度 4
第三節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特色 7
臺灣教育碑記 11
◎弁言 12
第一節 臺北—新竹 13
(一) 明志書院 13
(二) 芝山文昌祠 62
(三) 大觀書社 67
(四) 新竹孔子廟 74
第二節 臺中 82
(一) 大甲文昌祠 82
第三節 彰化 86
(一) 彰化縣學 86
(二) 鹿港文祠、武祠、文開書院 107
(三) 螺青書院 122
第四節 南投 127
(一) 藍田書院 127
第五節 嘉義 132
(一) 諸羅縣學 132
(二) 玉峰書院 137
第六節 臺南 141
(一) 府學 141
(二) 縣學 191
(三) 海東書院 209
(四) 崇文書院 218
第七節 高雄 223
(一) 鳳山舊城孔廟崇聖祠 223
(二) 鳳儀書院 247
第八節 澎湖 259
(一)文石書院 259
導讀 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 1
第一節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發展概述 2
第二節 清領時期臺灣的考試制度 4
第三節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特色 7
臺灣教育碑記 11
◎弁言 12
第一節 臺北—新竹 13
(一) 明志書院 13
(二) 芝山文昌祠 62
(三) 大觀書社 67
(四) 新竹孔子廟 74
第二節 臺中 82
(一) 大甲文昌祠 82
第三節 彰化 86
(一) 彰化縣學 86
(二) 鹿港文祠、武祠、文開書院 107
(三) 螺青書院 122
第四節 南投 127
(一) 藍田書院 127
第五節 嘉義 132
(一) 諸羅縣學 132
(二) 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