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談
幸福需要「閒暇」中的一點「驚奇」
領悟人生的靈性智慧,
體解人生的活性思考,
知曉人生的意義把握。
人生的哲學無非兩個問題:做人與做事。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繫、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做事實際上是做人的延伸,做人必須透過做事展現出來。因此,沒有所做的事,也就無法談及做人。
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貴在自知,即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優越所在,還要能了解自己的限度範圍,並在此過程中認識、把握和創造自己。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深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自身的心靈力量,你會發現,這種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當記住,當一個人一旦以堅定的態度對自己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於入卑微貧困的境地。
這種態度和力量會幫助我們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達到這種超越,需要我們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文化型態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需要一雙能在「閒暇」中發現「驚奇」的眼睛。
本書題旨為「人生」,以求從人生的體悟之中發掘出對人生的多重思考,讓一個人不僅懂得一番道理,更能知曉如何做好一件具體的事。同時,能夠具有超然的視野和詩意的存在情態,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作者簡介:
臧峰宇教授
1978年生,遼寧瀋陽人,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曾於法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學術交流,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及文化隨筆百餘篇,為《當代中國價值論與相關問題研究》副主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做人、做事與境界
從文化累積的角度而言,書無非有或兼有三種功能,即或明物,或知理,或識人。「明物」即為掌握物之本質,計算如何挖掘物所蘊涵的自然能量,使之為人類服務。所謂「知理」,就是對道理的知曉。世上所存在的不僅是可見之對象,還有關於對象的道理,道雖無形卻又能體認與認知,因此讀書也可明理。從境界的層面上看,無論「明物」或是「知理」,都是為了「識人」。「識人」就是懂得做人,明白如何學著成人。「識人」是分辨,指清楚什麼是為人之道,做人之本,也就是從根基上識認人之為人的依據。對人生的態度與力量、求索與跋涉、文化與領悟的探討從正面的意義上看理所當然地包括上述相關的內容。我認為,臧峰宇教授所著的這本書大致達到了這個目的。
本書題旨為「人生」,以求從人生的體悟之中發掘出對人生的多重思考,這是全書的綱領所在。在文化的意義上,書的真正意蘊是讓人領悟到人生的靈性智慧,體會到對人生的靈活思考,知曉到對人生的意義把握。態度與力量、求索與跋涉、文化與領悟,是構成本書人生思考邏輯中不可分割、同時又是依次遞進的幾個環節。
這樣幾個環節最終關涉的實則做人、做事與境界的問題。做人或許是立於人生思考中最具衝突力的問題,做人意味著人出生之後未必成為「人」,他只是有了以後將可能成為人的某種潛能。而制約他成人的一個根本性條件就是他如何選擇做人的方向,確認做人的價值,理解做人的意義。人無論在哪個發展階段上,都存在著如何做人?怎樣做人?為什麼這樣或那樣做人的問題?而且正是這些問題構成了人生哲學乃至人生智慧的思考內容。做事實質上是做人的延伸,因為做人如果不是空泛的,就必須透過做事展現出來。做人是在做事之中不斷實現的。做人首先要做事,沒有所做的事,也就無法談及怎樣做人。做人與做事都貴在自知,即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優越所在,也能了解自己的限度範圍,並在此過程中認識、把握和創造自己,在自知的前提下才能使做人做到一定程度,使做事做到一定步驟,從而確認做人與做事所追求的某種理念。倘若暫時拋開世俗意義上的觀念束縛,做人與做事或許從個性化角度說來乃是為了達到某種境界。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抑或探求某種情懷或境界,談的都是人生的智慧。做人涉及道理,做事涉及技巧。前者可以稱為大智慧,後者則為小智慧。一個人不僅要懂得一番道理,而且還能知曉如何做好一件具體的事情。同時,能夠具有超然的視野和詩意的存在情態,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本書的意圖以及所作的全部努力都為了達成此目的。在我看來,作者的初衷在本書中已經達到了盡情充分的發揮。
也正是為了這一點,特撰短序以推薦之。
(本文作者陸傑榮為北京大學倫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遼寧大學副校長)
名人推薦:做人、做事與境界
從文化累積的角度而言,書無非有或兼有三種功能,即或明物,或知理,或識人。「明物」即為掌握物之本質,計算如何挖掘物所蘊涵的自然能量,使之為人類服務。所謂「知理」,就是對道理的知曉。世上所存在的不僅是可見之對象,還有關於對象的道理,道雖無形卻又能體認與認知,因此讀書也可明理。從境界的層面上看,無論「明物」或是「知理」,都是為了「識人」。「識人」就是懂得做人,明白如何學著成人。「識人」是分辨,指清楚什麼是為人之道,做人之本,也就是從根基上識認人之為人的依據。對人生的態度與...
章節試閱
第一部、態度與方式
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內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身體力量的源泉,便會發現,這種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一個人一旦能對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陷於卑微貧困的境地。
創造藝術的生活方式
「好好活著」,這是令很多人度過艱難時期的心理慰藉;藝術地活著,為平淡的人生提出了審美要求,它並非藝術家的專利,每個人對人生的意境都會有獨特的感受,可能質樸如農家的一株麥穗,可能時尚如都市的一款香車,也可能高貴如象牙塔頂的一顆明珠。
當然,藝術家對人生的理解可能有更明顯的藝術韻味,每個人也有可能對藝術做最「傑出」的表達,藝術生活存在於各人中間,而非刻意營造的空間裡,傳播因此產生交流的意義。
歌德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內在聯繫著的能力統一體。藝術必須向人的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豐富的統一,單一的雜多。」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意境層面可以得到綜合的表達,即使純粹的體驗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雜多」的結合,作為「整體」的存在,人的情感與渴望是共通的,之所以在生活中找到不同的位置,大概在於不同的追求和機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明星經歷著觀眾夢想的輝煌,明星期望著觀眾擁有的簡單,大家在生命的交流中平視彼此,找到人生追求的蹤影。交流並不複雜,它是藝術的真誠對話,這種真誠源於我們內心的無限嚮往,藝術地生活,是每個人應該張揚的權利。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需要藝術的調色盤不斷加以潤色,觀眾對自己喜愛的明星表達的問候和祝福是沉甸甸的,就如寄自??的??,跟舞台上的忸怩作秀比起來,藝術多了。
對人生的回憶可以用藝術的方式減少遺憾,這種方式固然有整理與剪裁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確立思考的習慣。錢鐘書先生說:「生來是個人,終免不得做幾樁傻事錯事,吃不該吃的果實,愛不值得愛的東西;但是心裡自有權衡,不肯顛倒是非,抹殺好壞來為自己辯護。他了解該做的事未必就是愛做的事。這種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緊張時產生了悲劇,鬆散時變成了諷刺。」
當我們做過「傻事錯事」之後,固然感到遺憾,但沒必要用過去的錯誤折磨自己,只是提醒今後的生活「自有權衡」即可,我們不歡迎「悲劇」,也不願意領略「諷刺」,而要藝術地活著。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的時候,應自覺地沉思美國詩人艾略特所稱的《波士頓晚報》讀者:你們像一片成熟的玉米在風中搖晃。欣賞為了交流,我們應該呵護螢幕和自我的美感,看看別人手中的「果實」到底值不值得愛。
林語堂先生不惜以整本書的筆墨來探討「生活的藝術」,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盡可能「天然去雕飾」,沈從文的「邊城」意境融會頂真的生活詩行,人們沉浸其中,感受樸素與真實,領略朦朧與通暢,吟哦生命的歌謠。生活的藝術並非單調之音,她淳樸的抒情不失博大,邊歌唱邊擺渡,「不僅把自己集中在自己身上,還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如同詩人舒婷念誦的從冬到春的誓言:「國家阿/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你新刷出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從冬到春的誓言從未遠離我們,我們在交流中成長,在「黎明」的「噴薄」中呈現青春的勇氣和力量,格調之超然與踏實耐人尋味,而生活之真實正是在這樣的格調中成就的。
彈奏真愛的華章
人不能承受情愛的匱乏,正如生命不可以長久無意義地漂流,對情愛深淺體驗的人們痴迷於豐富多彩的美妙瞬間。作為一種事實,一百個人對情愛會有一百種以上不同的理解,但是維繫種種理解的注定是穿越世俗觀念的人生境界。情愛的境界無疑自然在激情燃燒的座標上,讓人們將生活理解為幸福而激昂滌蕩的生命河流,如歌的歲月之所以浪漫,鸞鳳和鳴、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情愛之所以令人神往,在於這種探求永遠「在路上」,輝映美好溫暖的光環,每個路標都讓人激情澎湃,當探求不再可能,情愛的意義漸漸淡漠。
有一個題目值得追問,如果情感生活有一個中心,那會是什麼?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坐在頗有品位的茶館,碧螺春釅釅的氤氳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清新,這是一個思考超過猜測的話題,沉默了半分鐘之後,我提議大家把答案寫在紙條上。按照常規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紙條被打開的刹那,我們驚訝地發現,所有的答案都是一個字:愛。時空彷彿暫停了,這時,平時活潑而開朗倔強的眼角噙滿了淚水,淚水包涵著回憶中美好的情愫。我們要他講一個故事,勉強點了頭。
「我是妻子的第12任男朋友,我們曾同在一所大學讀書,當遇見她那一刻,我就明白了世上有一見鍾情。那時的她儼然一個快樂的小公主,幾乎不諳世事。我不打算太早地表白,怕打擾她平靜的生活。於是,默默關心照顧她,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的周圍不缺少男孩,男孩們熱情的玫瑰讓她的笑靨綻放,直至有一天,我發現她談戀愛了。這個發現對於我來說,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至少我知道那個男孩不適合她,這個判斷不久被證實了。後來,她周圍的男孩走馬燈似的換,也就在那時,我學會了酗酒和抽菸。
在臨近畢業的一個寂靜黃昏,她在校園的湖邊踱步,我跑了過去,看見她滿是淚痕的臉。她說打算一個人走走,我默默地跟著她。她止步,我也止步;她走,我就走。她問我總跟著她幹什麼,我說:『想把四年的感覺告訴你,如果你不拒絕,再送你一泓藍色港灣。』她回頭問我,為什麼四年從未提起過?我說愛一個人是把對方放在自己的心中,她終於明白,我這哪裡是在追,簡直是固執地等。於是,我們戀愛了。畢業後,我們被分配到同一個區域,由於不同的工作性質,兩個人幾乎一個月才能夠見上一面。後來,她患病住進醫院,診斷的結果是:右腎切除。為了方便照顧她,我換了一家公司工作,也就在那一年,我們登記結婚了。兩年之後,我們可愛的女兒降生了,我也考上了研究所,到外地學習,我們過著兩地分隔的生活,孩子靠她一個人照料,她辛苦地操持家庭……」
一直低頭講述的強抬起頭,看見了周圍女孩眼中的淚和男孩心中不易察覺的痛。他們是幸運的,曾經的荒蕪與坎坷漸漸領略如今的溫暖,追求是生命豐富的判斷。據說文學的永恆主題是愛情,哲學的永恆主題是人,在做人的同時,我們還得擁有真正的愛情,否則,人生是不完整的。愛是無法解釋的也是無法抗拒的,正因為其無法抗拒,我們才不停地圓滿自己的生活。對視真愛為生命的人來說,愛情不是衡量得失之後的選擇,一旦進入最佳的愛情狀態,只能有兩個結果,或者擁有,或者失去。因為那時我們都已經忘記了自己,面朝大海以感受春暖花開,置身於一泓藍色的港灣中,不停地旋轉。那是情感生活的中心,擁有著極強的磁場,吸引每個激越活著的人。
人們對情愛的激昂體驗,是擺脫庸俗生活的證明,離開愛戀的情欲無疑是沉淪之舉。當聒噪構成較為時尚的景觀,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情愛便實質地成為華美的樂章,但這種「神話般的漫遊」並不輕鬆。因為「真愛之路絕非坦途」,當情愛的花朵扭曲地開放,戀愛中的人們不再懂得珍惜,真愛大概只能艱於呼吸,但我們不能不去表達情感的祕密:呼吸真愛,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做新生活的開拓者
遠方是人們不熟悉的世界,人們對不熟悉的世界有所好奇,認為其孕育了超越目前生活的可能,於是遠足跋涉,以鴻鵠的眼界觀察遠方,在奮鬥中改變現狀。作家三毛寫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遠方是無止境的,當真正把足印踏在遠方的時候,你也成了遠方。
撒哈拉沙漠裡有個小村莊叫比塞爾,「棲居」在1.5平方公里的綠洲旁,從這裡走出沙漠需要三天三夜。但在西元1962年以前,全村的人都不知道遠方是什麼?其情形大概如同房龍描述的「無知的山谷」,「對山那邊的世界我們應該一無所知」,貧困籠罩。當英國學者肯萊文帶著指南針等工具為當地人指點迷津之後,比塞爾人靠北方那顆最亮的星的指引,到遠方探索致富之途。如今,比塞爾已成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觀光,並品讀著開拓者塑像上的文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遠方並非遙不可及地存在,每一次跋涉都可能趨近遠方,生活周圍有很多開拓者。比如一位資深記者的兩個兒子,分別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留學,父子感情深厚,彼此不稱「父子」,父親稱兒子為「老兄」,兒子叫爸爸「阿胖」,老記者引為樂事,並揮灑在紙背上,真摯感人。老記者的兩個兒子在國外都有不錯的成績,始終在對遠方的探尋中超越現在的生活,對追求的艱難無怨無悔。老記者的老伴讀家書念遊子,想得很長遠:家鳥長大還往外飛呢?何況自己的孩子?她不是不想念兒子,而是把對遊子的思念轉化為憧憬,她相信兒子會在異國他鄉開創新天地,這片天地是廣闊的,懷抱滿腔抱負,走得越遠越好。
老記者的老伴的心態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如今的父母並不都能如此超脫,常聽說有父母願意把孩子拴在身邊。「父母在,不遠遊」,古訓的道理毋庸置疑,但對古訓的理解應從長遠角度著眼,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長的人難以立世。人們應以蓬勃的事業心自立自強,無所畏懼地走在邁向遠方的大道上,這條路上有陽光、有歌聲、有笑臉……你逐漸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對父母的依靠與對朋友的依靠頗有差別,後者對個人的能力與涵養有起碼的要求,自立是與朋友交往的前提。
梁曉聲寫過一封感人的家書,原因是他的親戚希望利用他的關係辦點事,言辭實惠也懇切。但被梁曉聲婉拒了,原因是「我們」應該「過小百姓的生活」,用汗水實實在在地做點事情,如果實在貧窮,我先寄去一部分稿費,求人辦事還是免了好,因為「我們的父親」一輩子不求人,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拒絕的話句句有理,讓人頻頻點頭,可是生活中為子女通融的父母大有人在,其初衷在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孩子在這種呵護中成長,如何在遠方獨立自處?
用跋涉丈量遠方,應當具備獨立的思考。據說猶太人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特別,他們會在孩子前方挖個淺坑,然後叫孩子往前快跑,孩子如果乖乖掉在坑裡,一定遭到嚴厲的責備:「在這個世界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你自己。」如果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了會哭者有糖吃之類成見,如何面對將來的世界?摔倒的猶太孩子大都會自己爬起來,他們知道哭鬧無濟於事,他們的父母知道孩子最應該得到什麼?
人們對遠方的跋涉當然要勤奮而執著,「不畏浮雲遮望眼」,在真正有追求的人看來,安逸和享樂沒有任何意義可言,重要的是踏實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因為,探索與超越是人生意義的呈現方式,「笨鳥先飛」,「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這樣的道理人們不知說了多少遍?
一則禪宗故事更為醒人:有個年輕人問高僧,「為什麼念佛時要敲木魚,而不敲木雞、木馬呀?」高僧聽後笑道:「魚是世上最勤快的動物,整日睜著眼睛,四處尋覓,這樣勤快的魚尚且要敲打,何況懶惰的人呢?」高僧的「敲打」亦可稱為對人生意志的鞭策,意在執著地探索遠方,對人生的奮鬥至關重要。
掙脫世俗煩惱的桎梏
當人們因寂寞而感到乏味的時候,可能嘗試與他人進行無意義的溝通,由於這種溝通缺乏意義,結果可能加重寂寞和乏味,甚至令他人感到很無聊,對無聊的判斷出於人們對世俗的紛擾的厭惡。生活中有多少世俗的紛擾,人們就會感到有多麼無聊,當乏味侵擾人們精神的領空,可以有很多拋棄的方法,無聊實則是人們對紛擾的參與,即加入世俗的紛擾,或曰以自己的無聊構成對他人的紛擾,實則不是什麼益事。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雕塑就是在材料上去掉多餘的部分。」無聊正是人們精神系統多餘的部分,確實應該去掉。
一部反映無聊生活的電視劇演繹了某種獨特的活法,個別跋涉者懷抱明星夢漂流,為求得出鏡的機會而付出人格的代價,劇中主人翁坦誠背後難以言喻的艱辛。據說有類似經歷的人承認該劇的真實,希望父母別看這部戲,如果他們知道其中的某些真實,會很難過的。主人翁渴望成名無可厚非,問題是以什麼方式成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成名的道理與之相似,放棄了人格的高貴,很多事情都難以談及。一位導演曾斥責某些同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我瞧不起你!」何以瞧不起?完全出於對人格的評價。
人格不值錢,用錢衡量人格本身就說明問題,為何不問錢值多少人格?面對倏忽而至的機會,「撞上最要緊」的心理使反思成為必然,當一舉成名的事情多起來,塑造明星可能會成為令人矚目的行業,問題是塑造出來的明星很難有生命力,而且這種塑造伴隨著紛擾,如果靠調侃和水準不高的幽默來迎合觀眾,影視文化就會成為缺乏靈魂的文化。文化固然應該有多種包容,但其前提是可以促進各包容要素的價值提升。高尚的影視作品賦予我們理想和熱情,對某部影視作品的重溫往往成為我們成長的回憶,何也?曾經在淚眼朦朧中解讀的影視畫面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這是俗不可耐的荒誕鬧劇不可能呈現的價值。
從某國塑造的角度理解明星塑造可知,某國塑造的意思並非塑造某國,而是某國廠商製造的商品。在人生旅程中,主語不能輕易地被置換為賓語,主體必須承擔發展自我與奉獻社會的雙重責任。民諺云:「人是鐵,飯是鋼。」飯對人的意義毋庸置疑,問題是人何以是鐵呢?人身上的鐵元素聚合起來,大致相當於一根鐵釘,人之所以是鐵,在於鐵是複數的組合,主體對各元素組合得不恰當,人也就成為碎鐵,經過雨水沖刷和陽光晾晒,飄揚到空氣中了。人與人的合作絕非無聊的溝通,磁鐵具有兩極,互相排斥抑或互相吸引,選擇排斥或吸引完全緣於你的判斷。換言之,主體對無聊的拋棄至關重要。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中,選擇出現失衡,即使是一塊鋼也難以健康,應看准遠方的風景,不必為暫時做不了鐵人而煩惱。
人格是拋棄無聊紛擾的重要標準,人不是隨風搖擺的浮萍,而是會思維的蘆葦,人生轉向是慎重選擇的結果,人們贏得機會的水準與其人格境界等值。當機會尚未來臨的時候,可以作充分的準備,沒必要感受無聊的紛擾,而應具備踏實的進取意識。承擔大任之前的準備絕非輕描淡寫之舉,而要在承受苦楚的過程中經過艱辛的摸索,從而獲得超越自我的可能,無聊當然不能代替這種必要的準備,擔憂與焦慮同樣無益。
俄國作家契訶夫講過「小公務員」的悲劇:「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時突然打了個噴嚏,唾沫不慎濺到坐在前排看戲的將軍身上,「小公務員」連忙道歉,將軍當即諒解,但「小公務員」頗為不安,中場休息時再次道歉,次日又專程到將軍府上賠罪,之後再向將軍解釋自己的無意之舉,將軍因無法忍受這種無聊而吼道:「滾出去!」這個「小公務員」為此膽戰心驚,回家竟然死了。這個故事頗具啟示意義,「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事情出於某種情緒的困擾,在把握人生的過程中,切莫在無聊中渾渾度日,應挺直身軀散發成長的活力。
真愛需要勇敢地付出
感情是一件說不清楚的事情,因為愛恨之間並非界限分明。在緣故之間,有一根感情的絲弦牽扯著你的心,「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戀愛中的男人對女人承諾時,往往表白使對方永遠幸福,但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雙方的理解不盡相同,比如幸福就是多賺錢;幸福就是擁有;幸福就是享受……曾讀到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深沉的述說:「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總會有一個人渴望知道你在哪裡?做著什麼事情?有沒有吃飯?身體怎麼樣?然後聽你無聊的牢騷和海市蜃樓般的抱負,任由你發脾氣,容忍你的一切缺點,用整整一生的時間愛你,證明你的價值,這難道不幸福嗎?」話語間飽含人生滋味,真正的幸福孕育在日常生活世界,「無情卻有情」。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演繹的正是這種「有情」的故事。沒有擁抱,沒有接吻,卻表達了天荒地老的境界,令人感受到久違的質樸與柔情,紅棉襖,花髮夾,等待的焦急,相見的幸福,滿山的野花,漫天的情愛……構成一場完整的愛情。她演繹的不可抗拒的美,讓人們寧願把營造的劇情當做「真的」生活,為掩飾與虛無大哭一場:所有辛苦的求證,真善美的回答絕不會無解,我們終究感動了自己。正如「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痛就痛在「說不出」上,因為純真的痛讓人們失語,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傷害戀愛的對方,倒出去的水,滲入土地,跟石頭、沙礫融為一體,收回覆水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電影《一聲歎息》的主人翁說,「就是一個仙女,也不要去碰。」
柏拉圖在其文章《會飲》中講述了愛情的理念,宙斯不希望曾是「圓球狀的」的人失控,就把他們分成了兩半,「在醃製野櫻莓之前把它剖開,或是用一根頭髮切開雞蛋那樣」,這樣製造的人的力量當然減半,問題是人們不僅失去了曾經的力量,同時失去了曾經的幸福,他們渴望找到曾經的擁有,「都急切地撲向另一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真正的戀愛雙方在感情進入佳境時,不考慮門第出身之類。即使是一個乞丐,只要值得愛,哪怕一輩子要飯,也寧願伴隨;即使是一個富翁,每天都錦衣玉食,執意扯來強扭的瓜,也不免憂鬱終生。
現實的愛情可能沒有這麼浪漫,周圍擺放著「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心靈的草地上釋放自己的感動。更何況,愛情是一種力量,瓦西列夫斯基說:「愛情的實質是精神的自由振奮,是主體的自我實現。」沒有愛情的人生當然是不完整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這是人生無法缺失的自然形態,但自然形態的獲取也無法擺脫緣分的左右,緣是人生的偶然,生命的火花讓它在刹那間成為必然。
人生當隨緣,很多事情不能強求,因為其中蘊涵著錯綜複雜的歷史積澱;當得到緣分青睞之時,愛情在某個瞬間來臨,一定要珍惜,因為錯過的事情往往不再擁有,措手不及的際遇往往隨風而逝。愛情是一個動詞,我們要為她提供平靜的產生環境,著眼於當下亦關注將來。當一個人老之將至的時候,沒有與曾經的戀人白頭偕老,那種孤獨感是明顯的,而擁有陪伴一生的知心妻子,那種幸福感也是明顯的。
「覆水難收」,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最好不要製造「覆水」,即使費力收回了「覆水」,也要經過艱難的提純,否則無疑等於吃泥巴。愛情固然要展開令人激動的情節,但不必刻意營造五光十色的故事,因為人生對大起大落的悲歡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但愛情也絕非平庸的,她要在可能的範圍內投入而忘我,而在忘我的過程中找到柏拉圖意義上的曾經的擁有,正如巴斯卡所說的:「偉大的靈魂,並不是愛得最頻繁的靈魂,它應當是愛得最強烈的靈魂。」愛情的甜蜜與投入的強烈成正比,她承載著厚重的人生意義,塑造日常的高尚,而頻繁地更換對象的存在,會在疲憊中失魂落魄。
抵制惡俗的侵擾
當很多戲說歷史的劇作風靡螢幕,很多歷史事實與歷史風俗遭到恣意改編的時候,評論家展示了抵制惡俗的力量,但他們的聲音還不夠響亮,觀眾對這種評論還不夠重視,盡管絕大多數影視作品被稱為「遺憾的藝術」,這主要是從服化道、攝錄美等角度確立,若從精神意蘊層面決意,不同「遺憾的藝術」之間的差別還是明顯的。當拼湊情節與話語乏味令人難以忍受,當演繹者對生活事實的理解陷入惡俗的境地,嚴肅的評論至關重要。人們的追求可能不夠崇高,但不能容忍惡俗對文化環境的汙染,更不能無所謂地走進惡俗的行列,主創者更應將歷史事實等知識性要素加以客觀表達,而將藝術發揮的重點放在情感等心理活動上,這樣才能避免惡俗的侵蝕,使藝術作品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時尚娛樂並非惡俗的搖籃,時尚促進人們心靈的舒展,使人們在自由自在的娛樂中感受閒暇時光的欣慰,但螢幕上引領大眾目光的若只是蹦蹦跳跳的存在,沒有深刻的思想,不會表露生活的意志,則讓我想起外婆說過的話,「唱戲的是瘋子,聽戲的是傻子」。時尚娛樂同樣應該表明智慧的態度,體認時代認可的負責方式,陽光般地展示自我並感染他人,應該用不輟的攀登燃燒生命,用誠摯的愛心回饋社會。藝術創作者不僅要懂得光與影、冷與暖、明與暗,還要知道情節的紋理與線路、人物的心理與性格以及歷史的演繹與真實,不能以庸俗的迎合之舉贏得觀眾的眼光,不能在觀眾無所謂的欣賞中洋洋自得。
人們面對金錢的態度很能說明其與惡俗的距離,金錢是重要的,但因為金錢而產生的世態炎涼令人難以忍受,如果「有錢走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的悖論得到認同,生活與追求的價值取向便不得不令人深思。某些有錢人之所以讓人感到俗,原因就在於其令昂貴的金錢在傲慢的言行中成為「沒文化」的表徵。金錢不是人們生活的目的,只是超越自我的物質手段,當手段成為目的,人們必然會在「為什麼賺錢」之類問題面前困惑不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盈利不應成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更不應該成為人們品行低劣的資本,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如果人類喪失道德,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體的。
人們應該透過創富的方式感受人格的高貴,而非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不能讓眼中透出別樣的光,被人指責為「勢利眼」之類。金錢是有價值的生活仲介物,卻並非生活意義本身。成熟的企業家之所以崇拜哲學、珍愛生命、熱愛藝術,以慈善之舉為初涉社會的不墜青雲之志者提供生活的路標,在於其懂得不能在鳥的翅膀上捆綁黃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錢難買六月雪」,與其迷信金錢的萬能而陷入惡俗的境地,不如以金錢的能量奉獻社會,以完善有價值的人生。
當我們對時間、感情、健康等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加倍珍視的時候,可以清楚地看到惡俗之無意義,把握金錢的意義與限度,若能讓心靈在坎坷中高歌,幾經挫折仍然奮力前行,更會對惡俗之舉視而不見,絕不會陷入惡俗的困境,在忙碌與疲憊中度過庸庸碌碌的一生。藝術作品若要獲得長遠的生命力,務必避免以惡俗的方式暫時吸引觀眾,這種與觀眾之間的速食式互動於人於己都是浪費時光之舉,其獲得的有限價值必然在觀眾的重複欣賞中黯淡無光。經典藝術作品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在於剔除了渣滓,拋棄了惡俗的侵擾,以高貴的精神力量推動人們前進的腳步。人生創作同樣應該如此,只有嚴肅對待生命中不可輕鬆視的問題,才能灑脫地感受生命的藝術存在,秉持抵制惡俗力量,獲得超越自我的可能。
開弓沒有回頭箭
人生沒有終點,卻有很多起點,每個原始起點都很重要。挑戰世界的豪爽與騎虎難下的尷尬構成了生命的兩極狀態,對於雄心勃勃的人來說,事情在運作的早期往往披荊斬棘,主角因此自鳴得意,可是事情慢慢地發生變化,懷疑、猶豫等令人三心二意,耐力遭遇挑戰。「開弓沒有回頭箭」,因而,必須嚴肅看待開弓的過程,方向一旦確立就難以改變,不要畏首畏尾,在射箭之前要弄清楚自己為什麼開弓?選擇怎樣的方位?這支箭到底能夠射多遠?並為此謀劃盡可能完美的方略。
射箭是一個過程,其出發點內蘊精神境界,不能穿縞素的即使射出去,也無多大意義,關鍵是爆發能夠射穿戈壁的力量,並不間歇地衝擊,直指前方的勝利。人生亦為射箭的過程,個體衝擊多遠,在於其耐力與爆發力,有開弓射箭並執著進取,不難得到認同,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在中途放棄計畫,最後無路可走,或者在進取的過程中突然怠惰,「死豬不怕開水燙」,問題是「坐吃山空海也乾」。始終保持拚搏的韌性,在關鍵時刻亦不後退,「置之死地而後生」,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有些看似「死地」之處充滿生機。
逆水行船,不進則退。站得高,看得遠,必須擺脫懦弱的糾纏,好開弓是成功的一半,在射出利箭的刹那,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那是與曾經訣別、與未來握手。嚴謹的求實精神貫穿在生活歷程中,使一滴滴水聚成遼闊的海洋,使一支支箭射向遠方,「滴水見太陽」,箭達到路途的長短與射箭者的力量累積、射箭技法、弓箭品質都有重要關聯,射箭的過程是展示細節力道的過程。細節有時就是生命的全部。構築目標的具體環節至關重要,認定方向之後,射箭者應該謹慎地發揮自己的累積,繼而著眼長遠。
開弓之前的準備與開弓之後的堅守同樣重要。成功在於累積,一年長不成一棵大樹,得到仰慕的目光要付出代價,其意義在於超越自我並令仰慕者把價值賦予自己。當堅守遭遇命運的坎坷,射箭者務必獨具勇氣且站得更直,因為「人生來不是為著給打敗的」!箭之力追求渾厚與長久,在這個意義上,射箭者應該自覺加重其承受力,讓負重的自己站得更好。射箭的志向不可以不高,心態卻不能過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射箭者應該考慮到自身條件的強弱,用示強或示弱的方法爭取有利的位置,對射箭亦有益處。
成為高超的神箭手,應該懂得「引而不發」的妙用,必要時又能一錘定音。神箭手要保持「哲別」箭鏃的稱號,務必與時俱進,在有益於射箭的最佳點上撐起穿越戈壁的強弓,神箭手不僅要了解射擊目標的具體情況,還要了解射擊對手的短長,「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彼此的基礎上,射箭應以「道」行之,射箭者氣宇軒昂,威風凜凜,「該出手時就出手」。從射箭的過程中感到快意,他們的追求是健康的,從射箭的意境中感受挺拔的文化氣質,一旦射出強勁的利箭,神箭手就不再回頭,他們在執著進取中不悔初衷。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射箭的難易或曰人生的歷程無不如此,射箭的選擇因而十分重要,或者頗有自知之明地放棄射箭的努力,或者以充分的準備力撐強弓,切忌成為拉封丹的毛驢,徘徊在兩堆青草之間,最後竟然餓死。
選擇射箭是值得讚賞的,但伴隨讚賞而來的是擔當的責任,時刻考驗射箭者的耐力、勇氣和智慧,世間本無難易之事,「為」且用心則「難者亦易」,「不為」且無所事事則「易者亦難」,成為神箭手當然不可缺少必要的天資,但後天的錘鍊與修養至關重要,只有憑勇氣、智慧與力量踏實尋求,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哲別」箭鏃,無所畏懼地挺起生命的脊梁,以有力的雙手撐起生活的強弓,射中遠方的目標,把握追求的生活意義,從容地迎接周遭讚賞的目光,並使鼓勵的目光照亮周遭的世界。
百事宜早不宜遲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詩中的道理在很多俚語亦得到說明,比如「磨洋工」、「懶驢上磨屎尿多」,以警示的方式說明「百事宜早不宜遲」。「時間就是速度,效率就是生命」,很多事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因此,很多聲稱「笨鳥先飛」的人並不笨,他們做事情積極主動,從來不等待天上掉禮物,日積月累,很多事情自然發生變化。瞬息萬變的社會存在著太多不確定因素,在激烈的競爭中馬不停蹄,驅使追求加速度,切實地訴求未來憧憬的圖景,才可能避免生命的遺憾。
時間對人們是平等的,「曾經的」輝煌如果不持續地鑄就,很可能掉入無奈,人生的道路筆直或迂迴地向前方延展,切不可使前方長滿野草,否則,醒悟時已晚。「將軍趕路,不追小兔」,何也?「兵貴神速」! 只有使速度成為加速度,才不會失去戰機,全力以赴打拚時,不能有私心雜念,否則前途茫茫。「百事宜早不宜遲」,處事之前當未雨綢繆,消解拖延等機動因素,處事時雷厲風行,必要時「出其不意」,處事的法則一環套著一環,到什麼時候辦什麼事,只有避免拖沓或心猿意馬,才不至於南轅北轍、蹉跎人生。
生活中不乏樂於遲誤之人,以遲到為身分的象徵,證明自己是繁忙的人,實乃惡習,誤人亦誤己。在遲誤得到文化認同的場所,遵守時間的人可能被視為不成熟,因為有些「著急」,從而不甚「沉著」;以「沉著」的方式延誤他人進取的環節,據說展現了智慧,因為等不及的人可能做出不智之舉,使「沉著」者受益。事情有實效性,這樣的「著急」與「沉著」令人深思,「沉著」者長此以往,成為影響周圍的怠惰之人,把耽誤的樂趣渲染開來,這種誤人之舉應該得到改變,「沉著」者以延誤的方式自降人格,實則走向沉著的反面。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他人聞雞起舞的時候,「沉著」者仍在做黃粱美夢,結局可想而知,「聰明鳥」往往在「笨鳥」成功時茫茫然不解。其實,天資聰穎和資質駑鈍都處在變化中,才華之水天上來?事實未必如此,真知往往在實踐中產生。
時間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在時間的流淌中成為「可能」,但萬能鑰匙隱身於市井中,忽視萬能鑰匙的人難以開啟生命的鎖。「乳酪」之所以在一夜甚至眨眼間消失,正是時間的流淌與他人的所為改變了停頓的你,使原來的生活世界快速改變,在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珍惜時間的人,另一種是浪費時間的人。前者將可能浪費的時間融進血液和生命,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後者在消磨中喪失了意志,使「可能」成為「不可能」,兩者的差異無疑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道出生命的意義:「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若不想虛度年華或碌碌無為,必須自覺地提升時間的利用率,不斷超越既往的人生。我們在童年都讀過《龜兔賽跑》的童話,奔跑如飛的兔子打了個盹,讓烏龜得了冠軍,當生活在多倍速的「高速公路」上行駛,忽視時間之舉十分危險,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在「第一時間」完成的,生活節奏不等人,落伍往往在方寸間,人生的緊要處只有幾步……
對事情及早處理反映了人們的從容,從容產生快樂。人們曾經或正在心懷夢想,坐在奔向目的地的車上,尋找生活的意義,以挑戰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可缺少從容的風度。
一位朋友說:「生活考驗人們對時間的把握。」「吃要少,睡要早,事要了,心要好」,簡單幾句話頗為醒人,「事要了」正是及早處理周圍事物的踏實之舉。踏實是從容的代價,從容要付出汗水,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會感到踏實。這種狀態的兩端都是向上的,人們在這種向上的張力中思考和行動,成長著自己的見識,提升著自己的品位。
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時務者之所以聰明,在於其知道如何防患於未然並轉危為安,但這種變通的能力往往為固執者所厭惡,因其「見風使舵」。殊不知,變化的時代對人的適應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應有迎刃而解的本事,使生活平穩地化險為夷。由於能夠輕鬆地解決周圍的問題,識時務者被稱為「俊傑」,他們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懂得梳理直接的現實關係和間接的未來關係,因而散發某種魅力。可見,「時務」乃是中性詞語,應該對其加以健康的理解,務實地汲取他人的智慧營養,才會根深葉茂。
識時務者能夠把握重要的文化希望,具有足夠的洞察力,他們考慮問題從不好高騖遠,處世比較實際,因而能夠避免固執者的得不償失之舉,他們不願意務虛名而處逆境。識時務者大都比較穩重,「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識時務者「隱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大概因為謙虛而內斂,在很多人張揚的時候苦練內功,體認人生樸實的美德與智慧。識時務者往往執著,他們致力於在陡峭的山峰中,「披荊斬棘、摧枯拉朽」,時光如流水,他們能夠快馬加鞭,從不莫名其妙地猶豫、迷路抑或增添煩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何也?務實者也!如果不識時務地追求單向度,三百六十行的專業分工則難以成立。如今,不識時務者越來越少了,人們知道板著面孔蜻蜓點水式交往,很可能證明自己無價值,甚至逐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青年才俊知道處理實際問題的必要,他們把握現實關係以使事業平穩,把握未來關係以使事業更上一層樓,他們扎實的基本功令人折服,在複雜險惡的生存環境中,他們保持謙虛的態度,在和風細雨的生存環境中,他們仍然保持謙虛的態度,在這個意義上,識時務使他們取得雙倍的價值。
識時務者不急於求成。事實上,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到什麼時候辦什麼事,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識時務者深知「好飯不怕晚」,他們為人處世懂得掌握火候,不會因為著急而吃生飯,而「大蔥蘸醬」與「小雞燉蘑菇」的差別是不可忽視的。相對於南轅北轍者「累死也無功」,他們深知「釣魚不在急水灘」,始終能夠保持「平地行走」,從而一路暢然。識時務者在和風細雨之處收穫甜美,他們不願意「耍雜技」,而有養精蓄銳的涵養以及把握時機的智慧和勇氣。
識時務者懂得韜光養晦,金子遲早會發光,踏實進取對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踏實肯幹和懶散怠惰帶來的不同結果極易分辨,一旦構成差距,就會「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只有踩對變動的關節點,才能發揮身上的潛力,識時務者不忘本,不知天南地北者往往處境尷尬,他們為成功提供了反面教材,務實者的作為則日積月累使然。百丈禪師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抱負使之然,務實者不會將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因為明天已經是另一天。識時務者沒有過多的熱情,往往十分冷靜,「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他們不乏《菜根譚》的智慧,「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他們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識時務者為俊傑」,在踏實進取的過程中,他們不哀歎坎坷和磨難帶來的苦惱,他們手中拿著望遠鏡,登上適宜眺望遠方的山頂,踏實地走在地平線上,因而或多或少降低了遺憾的指數。他們表面上比較冷靜,有時甚至還有點冷酷,但進取者的熱情大都不寒冷,他們的冷與暖出於對事態的考慮,同時用心提升自己,「一天不學自己知道,兩天不學對手知道,三天不學誰都知道」。成為俊傑之後,他們更加成熟,生活並不是寧靜的湖水,「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為了改變周遭的環境,他們首先醞釀和創造自己,他們深知人生苦短,遠方無限,當真正把足印穩健地踏向遠方的時候,他們也成了遠方。
喝水不忘打井人
懷舊是對眷戀的往事的懷念,往往是唯美的,而對曾經的品讀於當前的生活有難言的意味,人們歡迎曾經震撼心靈的影視作品重播,在螢幕上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中悲喜交加,原因正在於此。懷舊有多種方式,對懷舊作品的重拍同樣意味著懷舊,但這種懷舊是以創新為前提的,經典作品的重拍極有可能超越原有作品的品質,但能不能如經典作品一樣佔據人們的心靈,則很難說,因為經典在那時那地的藝術影響力並非重拍能企及的。當很多事物都在加速,懷舊不妨保持原有的恬淡,以平和的方式緩緩展開,人們之所以為對方的懷舊而深深感動,在於以往的真善美忽又觸及心靈,繼而改變人生。
對以往老友的懷念是懷舊的重要內容,憶及老友的鼓勵與幫助,讓我們感到由衷的溫暖,老友的期待與企盼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感到生活的品質與意義,因為很多事情都要共同成就,一個人的聲音無法在真空中傳播。
「喝水不忘打井人」。喝水是人的本能,但弄清楚到底哪裡有水與如何飲用,則展現了人的能力。挨餓時誰給的饅頭?飢渴時誰給的水?令人難以忘懷,知恩圖報而非以怨報德是值得堅守的生活原則。即使打井人不圖回報,喝水者也應該有基本的態度,水有源,樹有根,如果沒水的時候知道求人,有水的時候忘了報恩,喝水者的人品便值得質疑了,更何況,打水是勘測、試驗、深挖等構成的系統工程,打井並非挖坑,特別是打深井尤其考驗人們的耐力和智慧,喝水者應該向打井者學習生活經驗,「喝水不忘打井人」因而具有雙重含義。
但生活中卸磨殺驢者亦非罕見,他們可能是「巧使喚人」的專家,在不知不覺利用打井人的資源「造勢」,在打井的前後,他們的臉色變幻莫測。可是人們畢竟知道,猴子的屁股是紅的,狐狸有條藏在後面的尾巴,鼠目寸光的人遲早顯現出一個「小」來,忘記打井者的喝水人因而離主流人生比較遙遠,在這個意義上,忘記打井人與牢記打井人構成喝水者兩種不同的人生軌跡。前者過於在意自己,卻事與願違,以「人情薄似輕雲」的心態遊戲人生,無視人們對其「忘恩負義」的指責,很難感知生命的終極意義,後者懂得珍惜打井者的恩惠,他們未必表露什麼,但很多事情不會忘記,奮鬥時承載的支持因而並不空洞,與老友重逢時對酒當歌,的確是難言的生命佳境,這種快樂是前者從未感受過的,生活的真實總會以特有的方式懲罰某些人,從而展現生活幸福或曰人生價值層面的公平。
一位老友在感恩節給我發簡訊說,「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得少!感謝生活,感謝坎坷,使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受精彩,體會人生。」感恩是懷舊之舉,實為人性高貴的表達,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地佔滿視線時,感恩的心靈穿越覆蓋而直抵陽光,使生命不至於單調為物理過程,並從容地充滿活力。感恩不僅是自我人格的昇華,也是對他人恩德的告慰,為溫暖的傳遞提供理由,喝水人有朝一日成為打井人,使其他喝水人受益,使個人的發展成為他人發展的條件,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憧憬。
當然,懷舊也使人們徒增幾分無奈,那是對於逝水年華的留戀與歎惋。當「花樣年華」漸漸遠去,很多歎息之聲依稀可聞,眼中湧出不易察覺的情感,曾經的年輕已悄然化為臉上的斑點和皺紋。
懷舊有時候令人傷感,但懷舊的妙處在於傷感的內容與當前的存在並未全然斷裂,既然曾經在昏暗的甬道裡抑或台階上擦肩而過,如今很多機會不再來,但能夠把握的則不能再錯過,埋藏在心底的激情應當綿延而非飄散,我們應該從益處著眼審視曾經的人和事。在懷舊中有所感激,在感激中有所回報,在回報中惠及更多的人,在對話與合作中成就人生。
雪萊詩曰:「我若是一朵浮雲能與你同飛,我若是一片落葉你所能提攜……」在奔波的腳步中流走多少時光之後,我們能否還有這樣的心境?可能是個問題。
與小人劃清界線
很多事情說起來讓人感到奇怪,可是奇怪的事情流傳幾千年卻綿延不絕,比如說傳播流言蜚語。每個有這種愛好的人,都知道做這種事沒有人給你一分錢,當他們做起來就是不知疲憊,特別是這種行為速度之快確實令人咋舌,即使網際網路也難以望其項背,因為它是全方位地覆蓋,「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於是,從古至今,人們視謊言如洪水猛獸,唾液淹死人的事情,絕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傳播流言蜚語是一項業餘職業,它給傳播者最大的回報就是聽眾對討論者「見多識廣」的評價,但他們若遇到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人,受到鄙視繼而失去名聲是無疑的,因此,這種事情還是不做為好。「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是令人贊同的人生修養口訣,只要作風正派,就不要擔憂流言蜚語的困擾,因為害怕不能保護自己,反而給長舌之人以可乘之機,使其變本加厲,有違拒斥長舌之人的初衷。當然,除了固守自我的道德準則之外,還要講求交往的藝術,找到對付長舌之人的辦法,繼而在高品質的操作中與之保持距離。
在生活中常見兩種人:一種人對長舌之人採取忍耐的態度,當然他也很生氣,可是他「不願意跟你一般見識」;另一種人則針鋒相對,弄得彼此難堪。前一種人幾乎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後一種人與無聊的人計較,缺失生活的藝術品位。其實,還有一種聰明人,他們也吃五穀雜糧,也可能做出讓人背後議論的事,可是他們的技巧高超得很,做事光明磊落,讓人覺得他們身正影子也正,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來不與小人交朋友,由於沒有不堪之舉助人談資,長舌之人對他們就只有敬畏了。
孔夫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近與遠都不討好,看來難度不低。孔夫子所說的「小人」是與「大人」相對而言的,大人者,大人物是也,《易經》所言出門所怕有三,其中之一就是「見大人」;小人者,身邊從事服務者是也,對於這些服務者,古人很注意與之交往的態度與分寸,熱情和冷漠都不合適,即採取不遠不近的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小人」之謂並非出於倫理評價,而當今所言之「小人」則出於對被評價者的道德考量,即缺德、陰損、混帳之類人等,余秋雨先生說:「令人最痛恨的並非明目張膽的仇家,而是出於陰暗角落裡放冷箭的小人。」此話很有道理,小人在暗處,或者戴著面具,令人很難提防。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力量和時間多於君子,知道怎樣蠱惑人心,不道德並不意味著沒有力量。
不與小人交朋友,實乃聰明之舉,這樣使他們缺少可乘之機,但小人有時候如同黏膠,黏在好人身上不願意走,這時就得盡力擺脫,以求擦肩而過,達到邪不勝正的結果。一般來說,對付小人不容易,小人最初應該是謀求損人利己的,一旦目的未遂,他們寧願損人不利己,甚至露出猙獰的面目,與小人的戰爭有時候可能是拉鋸戰,讓對方陰暗的心理灰飛煙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人大都屬於長舌之人,論人之是非最可能給不在場的「他人」的社會評價蒙上一層陰影,這陰影往往都是在「莫須有」的言談中形成的,這正是小人的能量所在。
民主氣氛濃厚的時候,小人的能量仍然不減,他們不願放棄自己的「權利」,盡管這權利的社會意義是負面的,他們仍然堅守並樂此不疲。與小人劃清界線,應從提高自身素質著眼,不把流言蜚語當回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讓一切謊言在陽光裡銷聲遁形,踏實地過一種坦然的生活。坦然出於勇敢,更何況,小人或有改過的可能,應該給他們一點時間,塵埃遲早落定,不要與小人爭一時之短長。與小人劃清界線,必須使自身的修養蘊涵君子之風,讓小人的事業在深刻的文化批判中破產,使文化修養成為治療小人之精神疾病的良藥,小人遲早因為以往肩負的業餘職業了無成就而與之揮手告別,剩下不多的人也因為聲音得不到回應而難成氣候,長此以往,君子無憂。
第一部、態度與方式
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內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身體力量的源泉,便會發現,這種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一個人一旦能對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陷於卑微貧困的境地。
創造藝術的生活方式
「好好活著」,這是令很多人度過艱難時期的心理慰藉;藝術地活著,為平淡的人生提出了審美要求,它並非藝術家的專利,每個人對人生的意境都會有獨特的感受,可能質樸如農家的一株麥穗,可能時尚如都市的一款香車,也可能高貴如象牙塔頂的一顆明珠。
當然,藝術家對人生的理解可能有更明顯的藝術...
作者序
遐思後的隨談
「人生之談」源於「人生之思」,正如人生之思出自人生之體驗,「思」及其後的「談」往往出自體驗時產生的疑問。思有很多方式,誠如海德格爾所說,「我們應該放棄任何直接理解的要求」而確定一種「思」,這種「思」不提供「實用智慧」或「幸福生活指南」,而關注人生「閒暇」中的「驚奇」。這是「林中路」上的遐思,可能基於某種具體的生活體驗,可能關乎長遠的生活展望,它與生活水乳交融,乃是「作為哲學的思」。人們不僅要表達智慧,還應該傾聽他者的智慧,這種智慧生長在「言說」的過程中,自由的精神在話語中開放,沉默的世界被人們遺忘或忽視,未經陳述的思辨進入未知世界,蘇格拉底在「言說」的過程中確認智慧的力量。
但應該有一種「言說」而且事實上已經存在,就是對生活的「隨談」。「談」有其產生的歷史,「談」延伸自古及今的「陳述」,「陳述」為「知識」所生產,為「權利」所運作,沒有「知識—權利」的聲音、符號或痕跡,「陳述」乃是不可想像的。「隨談」反映了這種看似簡單實則豐富的人生內涵,似乎是隨意的,卻也符合天然的文化意境。
本書對隨談所作的努力已踰越研究範疇,很多文字可能與哲學有關,但更多的來自生活世界所見所聞所感,以事實或哲理的方式呈現出來。本書的很多「言說」與久經人生滄桑的智者比較起來,還缺乏必要的厚重,更不能提供生活的資本之類的智慧見解,但這種隨談還算自然,因而可能呈現某種「思」。由於有這種「思」,筆者不憚露怯,將之呈現給讀者,希望提供微小的啟發,而我將進一步體驗生活的真實,使今後的隨談與遐思逐漸厚重起來。
本書收錄的文章有些在我的布落格上呈現過,其內容以課堂資訊與相關論文為主,間或也有一些體會和心得,這些心得此前曾有部分或完整或片段地發表於報刊,也有一些是新近的思考。過去的思考可能已不再是新近的思考,或如很多人所言,曾經關注的很多問題如今已經走出其研究視野了,但過去的思考畢竟是新近思考的廣義鋪墊,即如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及其標誌性的存在,應該在新近的思考中顧及以往的思考,以達成思考的貫穿。本書結尾附有「主要參考書目」,內容和形式與《人生三思》相似,它們曾在多個激動的閱讀瞬間啟發我對人生的思考。
在此感謝引領我走上「思」之路的陸傑榮教授,他的為人處世、求知授課及生活藝術令我受益頗多,本書序言是他多年前對我文思的鼓勵。對當時不成熟的文字以及不知深淺倉促而成的小冊子,先生亦曾鼓勵,對做人、做事與境界提供的啟示已超越文字的意義。這種深遠的鼓勵使我獲得前行的力量,也印證了教育延伸的久遠的文化價值,求知之路「漫漫而修遠兮」,「思」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笨想」而「慢慢來」,及至我開始從事教學與研究之後,意識到鼓勵較之批評有更重要的意義。
遐思後的隨談
「人生之談」源於「人生之思」,正如人生之思出自人生之體驗,「思」及其後的「談」往往出自體驗時產生的疑問。思有很多方式,誠如海德格爾所說,「我們應該放棄任何直接理解的要求」而確定一種「思」,這種「思」不提供「實用智慧」或「幸福生活指南」,而關注人生「閒暇」中的「驚奇」。這是「林中路」上的遐思,可能基於某種具體的生活體驗,可能關乎長遠的生活展望,它與生活水乳交融,乃是「作為哲學的思」。人們不僅要表達智慧,還應該傾聽他者的智慧,這種智慧生長在「言說」的過程中,自由的精神在話語中開放,沉...
目錄
第一部/態度與方式
1. 創造藝術的生活方式
2. 彈奏真愛的華章
3. 做新生活的開拓者
4. 掙脫世俗煩惱的桎梏
5. 真愛需要勇敢地付出
6. 抵制惡俗的侵擾
7. 開弓沒有回頭箭
8. 百事宜早不宜遲
9. 識時務者為俊傑
10. 喝水不忘打井人
11. 與小人劃清界線
12. 於無聲處聽驚雷
13. 學會放棄和承擔
14. 「令出如山」的管理態度
15. 與虛擬的愛切斷連接
16. 體會自然元素裡的生命力
17. 領悟來自民間的生活智慧
18. 擁有激情投入的心態
19. 敢於單純地面對生活
20. 成熟的愛需要理智
第二部/成長與力量
1. 人生應從六十始
2. 給膨脹的欲望畫上休止符
3. 用樂觀的態度理解生活
4. 用真正的知識改變命運
5. 數字理財觀念
6. 迎難而上的攀登哲學
7. 四兩撥千斤
8. 出手見高低的學問
9. 黑與白之間的辯證法
10. 山不轉水轉
11.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2. 口吃與解語花
13. 情到深處的溫暖與收穫
14. 自由時光裡的幸福過剩
15. 學會與磨難交朋友
16. 在休閒時光中舒展個性
17. 快樂視為生活的底色
18. 生活的「此處」與「別處」
19. 感受平凡生活裡的溫情
20. 血型的文化意義
第三部/文化與感悟
1. 真正的時尚源自天然
2. 虛擬世界裡的人文關懷
3. 時尚生活中的本與末
4. 鼓勵可以培育自信心
5. 預言與生命的潛力
6. 擁有健康的休閒生活
7. 成人世界的童話
8. 對話交流中的文化領悟
9. 俯瞰變遷的街道
10. 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
11. 嚴肅與戲說之間的平衡
12. 人生詩書滋味長
13. 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14. 強者所具備的意志和品質
15. 天然去雕飾
16. 追憶生命的情懷
17. 品味歷史的格調
18. 自我生活中的時尚世界
19. 遠離焦慮帶來的糾纏
20. 萬事皆有因緣
附錄一:人生勵志語錄
第一部/態度與方式
1. 創造藝術的生活方式
2. 彈奏真愛的華章
3. 做新生活的開拓者
4. 掙脫世俗煩惱的桎梏
5. 真愛需要勇敢地付出
6. 抵制惡俗的侵擾
7. 開弓沒有回頭箭
8. 百事宜早不宜遲
9. 識時務者為俊傑
10. 喝水不忘打井人
11. 與小人劃清界線
12. 於無聲處聽驚雷
13. 學會放棄和承擔
14. 「令出如山」的管理態度
15. 與虛擬的愛切斷連接
16. 體會自然元素裡的生命力
17. 領悟來自民間的生活智慧
18. 擁有激情投入的心態
19. 敢於單純地面對生活
20. 成熟的愛需要理智
第二部/成長與力量
1. 人生應從六十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