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
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七國戰亂平息
吳、楚二王聽說糧道被斷,都很驚慌,想冒險西進,又害怕被梁軍截住,進退兩難。這時吳王劉濞打定主意,決定移兵北行,攻打周亞夫。到了下邑,與周亞夫的軍隊相遇,兩軍紮定營盤,準備交戰。周亞夫前次駐紮在昌邑,原是以退為進,暗派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繞出淮泗,截擊吳楚糧道,使吳、楚二軍後無退路,只有向前進攻。然後自己移師下邑,以逸待勞。看到吳、楚士兵到來,周亞夫堅壁相持,只守不戰。
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帶著一腔怒氣前來,恨不得將周亞夫的大營頃刻踏破,所以三番五次前來叫戰。周亞夫號令士兵不准輕舉妄動,只在四周布好弓箭手,見有敵兵猛撲,便用硬箭射去,把敵人射退就停止,好像那些箭都十分寶貴似的,不肯多發一枝。吳、楚士兵每次衝鋒,都白白受一陣箭傷。吳、楚二王非常焦灼,日夜派遣人偵察,探視周亞夫的軍營。
過了兩天,吳兵竟乘夜劫營,直奔東南角,喊殺連天。周亞夫軍紀嚴明,事前都做好了準備,所以也不驚慌。再加上周亞夫隨機應變,料知敵人大喊著前來,定是聲東擊西的詭計,於是派遣將吏防禦東南,自己領著精兵,在西北整裝待敵。部將還以為他是避危就安,哪知吳、楚二王率領精兵強將竟悄悄地繞到西北,想乘虛踹營。距營不到一百步時,被周亞夫窺見,只聽他大喊一聲,營門大開,前面是弓弩手,連環射擊,後面是刀矛手,嚴密加防,周亞夫親自指揮。當時正值深夜,月色無光,吳、楚士兵是來偷襲的,未曾多帶火炬。所以箭已射到,人還不知閃避,只落得皮開肉裂,疼痛難熬,傷重的立即倒斃,傷輕的也暈翻在地。人都有貪生怕死的本性,怎肯再往死路裡鑽?所以吳兵和楚兵爭相逃跑。吳、楚二王本想來個攻其不備,不料周亞夫開營迎敵,在西北布滿人馬,並且飛箭如雨,很是厲害,只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東南角上的吳兵,擺明是虛張聲勢,不待吳王下令,早已退回營中。周亞夫也不追趕,關閉營門,檢點士兵,竟然沒有損傷一兵一卒。
又相持了幾天,周亞夫探得吳、楚士兵將要絕糧,為了挫損敵人的銳氣,於是派遣潁陰侯灌何等人率領幾千兵馬前去叫戰。吳、楚士兵出營應戰,雙方戰鬥多時,仍然不分勝負。這下惹惱了漢軍校尉灌孟,他舞動長槊,一馬當先,衝進敵軍。灌孟的兒子灌夫見老父身陷敵陣,忙率部下一千多人,上前接應。可他的父親只知向前,想一勞永逸,把吳王殺死。吳王左右都是歷年豢養的敢死之士,看見灌孟殺來,慌忙並力迎戰。灌孟雖然老健,終究眾寡懸殊,所以身負重傷,危急萬分。等到灌夫上前營救時,他的父親已經翻倒馬下。灌夫急忙指示部下將父親救回,自己在馬上殺開吳軍,衝出一條血路。再看看自己的父親,已經毫無鼻息了。灌夫悲痛欲絕,一心想為父報仇,回馬向敵軍殺去。灌何瞧見後,忙出來勸阻,然後招呼部下退回大營。
周亞夫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很悲傷,並依照漢朝定例,令灌夫回去安葬父親。灌夫不肯從命,邊哭邊說:「我定要取吳王和吳將的首級,為父親報仇。」周亞夫也不勉強,就讓他留在軍營,只勸他不必操之過急。可灌夫報仇心切,從部隊中挑選出幾十名壯士,等到半夜,便帶領著他們前去劫營。才走了幾步,身後的壯士多數散去,只有兩個人跟隨。灌夫報仇心切,也不管人數多少,來到吳王大營前,策馬衝進去。吳兵未曾預防,都嚇得左逃右躲,任由灌夫闖進後帳。後帳是吳王住宿的地方,有很多人把守,這些人看到灌夫,急忙防守。灌夫毫不膽怯,挺戟亂刺,戳倒了好幾人,但自己身上也受了好幾處重傷,自知不能濟事,隨即大喝一聲,拍馬退走。吳兵從後面追趕,多虧兩個壯士斷住後路,灌夫才得以逃脫。
灌夫走出吳營,兩個壯士戰死一人,只有一人得以逃脫。灌何聽說灌夫襲擊敵營,急忙派士兵出去接應。士兵才走出營門,就與灌夫碰著,見他戰袍上全是血痕,忙扶他下馬入營。但灌夫能深入吳營,九死中博得一生,也算是身手不凡、亙古罕聞了!
吳王經他一嚇,魂飛魄散,於是日夜不安。再加上糧食已盡,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太子劉駒和幾千人連夜向東逃去。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二十多萬饑餓的士兵看不到吳王,當然潰散。楚王劉戊孤掌難鳴,也想率眾逃走,不料漢軍此時殺來。楚兵都餓得渾身乏力,怎能上前迎戰?一聲驚叫,四面狂奔,只剩下楚王劉戊落在後面,被漢軍團團圍住。劉戊自知不能脫身,拔劍自刎。周亞夫指揮將士,蕩平吳、楚大營,又下令招降敵軍,說繳出兵器者可以免死。吳、楚士兵無路可歸,爭相投降。吳王父子過丹徒,走東越,沿途召集士兵,還有一萬人。東越就是東甌,惠帝三年,曾封東越君長搖為東海王,後來子孫相傳,與吳國的交情很好。吳王起兵時,東越王曾撥兵相助,駐紮丹徒,作為吳國的後援。等吳王父子來奔,東越王見他勢窮力盡,已有悔心。正在兩難境地時,周亞夫派人前來,囑令他殺死吳王,並承諾給予重賞。東越王樂得聽命,便引誘吳王劉濞前來,暗中派人將劉濞殺死。只有吳太子劉駒僥倖逃脫,奔往閩越。
周亞夫討伐吳、楚,先後不過三個月,便凱旋班師,然後派遣弓高侯韓頹當帶兵到齊國圍攻膠西諸國。膠西王劉卬,讓濟南軍守衛糧道,自己與膠東、菑川合兵,把齊城團團圍住。齊王劉將閭曾派路中大夫入都告急,景帝已將此事委任竇嬰,由竇嬰調派將軍欒布領兵東援。路中大夫再次覲見,景帝又派遣平陽侯曹襄前去幫助欒布,並令路中大夫回去告知齊王,讓他堅守城池,等待援軍。
路中大夫晝夜兼程趕往齊國,走到臨淄時,卻被敵人抓住,推著他去見三國主將。三國主將問他從哪裡來,路中大夫直言不諱。三國主將對他說:「齊王已派人乞降,近日將達成協議,你如今由都中回來,最好通報齊王,說漢兵被吳楚所破,齊國不如速速投降三國,免得受屠。如果你這樣說,我將重賞於你,否則就別怪我們無情了!」路中大夫假裝答應他們,然後從容走到城下,說有要事向齊王稟報。齊王登城向下問,路中大夫大聲說道:「漢朝已發兵百萬,派太尉周亞夫攻擊吳、楚軍隊,不久就會領兵前來支援。欒將軍與平陽侯也快到了,請大王堅守數日,切不可與敵兵通和!」齊王才回答一聲是,路中大夫的頭顱已被敵兵削去。齊王觸目生悲,恨得咬牙切齒,立刻命令將士固守城池。
不久,漢將欒布率兵殺到,與膠西、膠東、菑川三國人馬大戰一場,不分勝負。又過了幾天,平陽侯曹襄也率兵抵達,與欒布兩路夾攻,打敗三國將士。齊王劉將閭乘勢開城,率兵殺出,三路並進,把三國人馬掃得精光。濟南軍不敢相救,逃回本國去了。
膠西王劉卬逃回高密,向王太后謝罪。王太后本叫他不要造反,如今看到兒子戰敗而回,憂憤交並,也無話可說。太子劉德從旁獻計,想召集敗兵,襲擊漢軍。劉卬搖頭說道:「將領害怕,士兵受傷,怎麼能再用呢?」話未說完,外面已遞入一書,是弓高侯韓頹當派人送來的。劉卬看完之後,痛哭流涕,隨即拔劍自刎。劉卬的母親和兒子見劉卬已死,相繼自盡。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南王辟光得到膠西王自盡的消息,已是心驚肉跳,又聽說漢兵逼近,自料難以抵敵,也相繼自殺了。
七國已平定了六國,只有趙王劉遂守在邯鄲。漢將酈寄率兵圍攻,打了好幾個月也沒有取勝,於是寫信給欒布,請他援應。欒布早就想班師回朝,只是查得齊王劉將閭曾與膠西各國通謀,所以上疏請求討伐齊王,自己留在齊地待命。齊王劉將閭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害怕,竟喝毒酒自盡了。欒布接到酈寄的來信後,決定移兵趙國。趙王劉遂求救於匈奴,匈奴已探知吳、楚戰敗的消息,不肯發兵,趙國的局勢越來越危險。酈寄、欒布二軍合力攻打邯鄲,趙王劉遂無路可走,只有一死。七國戰亂就此平息。
濟北王劉志,以前曾與膠西王相約起事,雖由郎中令設法阻撓,但也參與了謀劃。後來聽說齊王難免一死,就與妻子訣別,決定自盡。妻子悲聲痛哭,一再勸阻,劉志對她說:「我死了,或許還能保全你們的性命。」說完就取過毒藥,準備喝下去。多虧僚屬公孫玃從旁阻止,並懇請梁王向天子求情,濟北王才得以保全。
各路將帥陸續回朝,景帝論功行賞,封竇嬰為魏其侯、欒布為鄃侯。周亞夫、曹襄等人早已封侯,不再加封,仍任以前的職務,不過賞賜給他們很多財物。其餘隨征將士,也都有封賞。齊王服毒身亡,景帝說他是被人逼迫,罪不至死,於是賜諡劉將閭為孝王,命齊太子劉壽承襲爵位,然後準備冊封吳、楚後人。
竇太后得知此事,對景帝說:「吳王是造反的主謀,罪在不赦,怎麼能封賞他的子孫呢?」景帝於是將此事擱置不提,只是封平陸侯劉禮為楚王。劉禮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兒子,命劉禮襲封,是不忘元王的意思。景帝又把吳地分為魯、江都二國,命淮陽王劉餘為魯王,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二王都是景帝的兒子。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徹為膠東王、劉勝為中山王。封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江王賜為衡山王,不再設置濟南國。
第二年,景帝立劉榮為皇太子。劉榮是景帝的愛姬栗氏所生,年紀很小,因為他的母親得寵,所以他被立為儲君,當時人們稱他為栗太子。栗太子冊立後,栗姬更加得勢,暗中設法,想將薄皇后除去,好使自己正位中宮。薄皇后既無子嗣,又不討景帝喜歡。皇上只是看在太皇太后薄氏的面子上,才將她冊立為皇后。
薄皇后本來就是個宮中傀儡,有名無實,栗姬又從旁傾軋,怎能保得住中宮位置?景帝六年,景帝一道詔旨,將薄皇后廢去。栗姬滿心歡喜,以為皇后的位置唾手可得,就是六宮粉黛也以為景帝廢后,無非是為了栗姬,雖然因羨生妒,但也無可奈何。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栗姬始終沒被立為皇后,連太子劉榮的地位都被動搖,貶為了藩王。可憐栗姬多年的苦心經營,付諸流水,最終憂憤成病,香消玉殞。
七國戰亂平息
吳、楚二王聽說糧道被斷,都很驚慌,想冒險西進,又害怕被梁軍截住,進退兩難。這時吳王劉濞打定主意,決定移兵北行,攻打周亞夫。到了下邑,與周亞夫的軍隊相遇,兩軍紮定營盤,準備交戰。周亞夫前次駐紮在昌邑,原是以退為進,暗派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繞出淮泗,截擊吳楚糧道,使吳、楚二軍後無退路,只有向前進攻。然後自己移師下邑,以逸待勞。看到吳、楚士兵到來,周亞夫堅壁相持,只守不戰。
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帶著一腔怒氣前來,恨不得將周亞夫的大營頃刻踏破,所以三番五次前來叫戰。周亞夫號令士兵不准輕舉妄動,只在...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
目錄
七國戰亂平息
金屋藏嬌
梁王害朝臣
少年漢武帝
歌女衛子夫
因禍得福的衛氏一族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朱買臣求官
灌夫下獄
夜郎自大
老妻少夫
飛將軍李廣
平步青雲的衛青
劉安造反
張騫出使西域
李廣自刎
公報私仇
七國戰亂平息
金屋藏嬌
梁王害朝臣
少年漢武帝
歌女衛子夫
因禍得福的衛氏一族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朱買臣求官
灌夫下獄
夜郎自大
老妻少夫
飛將軍李廣
平步青雲的衛青
劉安造反
張騫出使西域
李廣自刎
公報私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