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新譯,經典重現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顧頡剛(著名歷史學家)
它既不是「純文學」,也不是「雅文學」;它不是純歷史,又沒有虛造歷史……一部好的歷史實錄,何嘗不可當作一部小說和文學作品看?——二月河(著名歷史小說家)
其規模之宏偉,卷帙之浩繁,內容之豐富,不僅在我國歷史演義中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國通史都無法代替的。——裴效維(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副會長)
蔡東藩的通俗史學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義史書當中出版發行歷時最長、數量最大的一種。——李志庭(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唐太宗親征高麗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早晚侍奉太宗,格外盡孝。太宗喜愛他恭敬孝順,當面答應立他為太子。中書侍郎岑文本和侍中劉洎等人也都勸太宗立李泰。唯獨長孫無忌請求立晉王李治,太宗笑而不答。
魏王李泰擔心太宗會立晉王,就對晉王道:「你和李元昌關係那麼好,現在李元昌被處死,能不連累你嗎?」晉王聽了這話,不禁憂心忡忡。偶然間被太宗看出來了,問他為什麼憂愁,晉王就說了實話,太宗這才省悟道:「李泰原來有這麼深的心計,朕現在才知道。」隨後,太宗出了兩儀殿,讓晉王跟著,又召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禇遂良等人,向他們轉述了李泰的話。太宗皺著眉頭說:「我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弟弟,竟然為了王位做出這種事情,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到這從腰間拔出佩刀要自刎。長孫無忌等人急忙上前阻攔,禇遂良把刀奪下來遞給晉王。長孫無忌建議:「立儲事大,皇上中意誰,不妨直接冊立誰,免得夜長夢多。」太宗道:「我已經決定立晉王了。」太宗又召群臣徵求意見:「承乾謀反,李泰城府過深,都不可立。卿等以為誰可以立為太子?」大家都說:「不如立晉王。晉王仁孝,理應立為太子。」太宗大喜,第二天就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又命禇遂良等人為東宮幕僚,輔佐太子李治。
太子李治只有十六歲,經驗還很欠缺。太宗讓他每天侍候自己起居,以便遇事加以訓導。吃飯時就告訴他:「你要知道,有了艱辛的耕作,我們才能有飯吃啊。」看見他騎馬,又對他說:「騎馬要知道馬的辛苦。要愛惜馬力,才能常乘此馬。」看到太子坐船,就對他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好像水,君好像舟,不能不慎重。」太子有時在樹下休息,太宗又用「木從繩則正,君從諫則聖」這樣的話來教導他。太子只是默默地聽,從不發言。
吳王李恪善於騎射,能文能武,英武的樣子很像太宗。太宗見太子李治柔弱,又喜愛起了李恪,打算改立李恪為太子,私下裏對長孫無忌道:「李治柔弱,恐怕不能主持社稷,我想改立吳王。」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太宗冷笑道:「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親外甥,所以才不願意改立呀?」長孫無忌叩頭說道:「太子仁厚,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仁慈的皇帝,願陛下不要懷疑!舉棋不定往往導致失敗,何況立太子這樣的大事,怎麼能改來改去呢?」太宗這才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後來太宗又教太子用兵打仗的事,每天上朝都讓太子跟著,學著處理朝政,煞費苦心。
貞觀十七年秋季,高麗侵略新羅國,新羅國請求大唐發兵支援。高麗在中國東北,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半島,島中分為三國,東北為高句麗,簡稱高麗,南邊是百濟,百濟東南是新羅。其中高麗最強,它和百濟結為同盟,密謀瓜分新羅國。隋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高麗出兵侵略遼西,多次和隋軍交戰,隋文帝父子連討多次都不能攻克。高麗於是更加橫行霸道,接連侵略新羅。後來聽說大唐建國,兵勢強盛,這才派使臣進貢,高祖李淵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和新羅也相繼進貢特產,大唐又冊封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三個國家同受大唐的封賞,卻仍然互相攻擊。新羅王金真平憂慮而死,只留下一個女兒叫善德,被國人擁立為王,勉強支持危局。
後來,高麗國發生政變。原來,高麗東部有個首領叫泉蓋蘇文,此人兇殘暴虐,狂傲自大。高麗王高建武與臣下商量,準備誅殺泉蓋蘇文。泉蓋蘇文得知此事後,竟然帶兵殺進王宮,斬了高建武,又殺光了一起策劃的大臣,然後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王,自封為莫離支,相當於中書令兼兵部尚書。從此,泉蓋蘇文在朝中專橫跋扈,又與百濟和親,再次出擊新羅。新羅女王金善德嚇得束手無策,急忙派人向大唐求救。
太宗派使臣帶著詔書命令高麗撤兵,泉蓋蘇文拒絕唐使,太宗於是決定出征。太宗封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四萬三千兵馬、戰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奔平壤。又任命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兵、騎兵共六萬人馬,以及蘭州、河州投降的番兵,殺奔遼東。太宗又親自寫下詔書,聲討泉蓋蘇文,詔書中列舉了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敵勞、以悅當怨五條大義,說得理直氣壯,慷慨激昂。年輕人紛紛應徵入伍,百姓獻上大量攻城的器械。太宗正要從洛陽起程,京師忽然傳來急報,說副留守李大亮病故,並遞上遺書,原來是諫阻東征的。太宗沉痛哀悼,又追封李大亮為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賜諡號為懿公,陪葬在昭陵,只是遺奏上諫阻東征的意見沒有採納。太宗親自率領各路軍馬從洛陽出發,一直來到定州。下令太子留在定州城處理朝政,太傅高士廉、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和侍中劉洎等人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當時尉遲恭年事已高,也不同意太宗親征,勸阻道:「陛下親征遼東,太子又在定州,長安、洛陽腹地空虛,如果有緊急變故如何抵擋?而且高麗不過是一個偏僻小國,何必勞煩陛下?不如另外派人討伐,用不了多久就能掃平他們。」太宗道:「朕已經留房玄齡守長安,蕭瑀守洛陽,你大可以放心。愛卿如果還能從軍打仗,可以隨朕一起東征。」尉遲恭不便違抗聖命,只好一起出征。
太宗親自佩帶弓箭,並在馬鞍後準備了雨衣,日夜兼程,很快來到幽州。當即向李世勣面授機宜,讓他表面上出師柳城,虛張聲勢,暗中渡過遼河,直搗蓋牟。李世勣遵旨出發,安全抵達蓋牟城下。高麗兵毫無防備,突然聽說唐軍到來,慌作一團,當即被李世勣攻破城池,俘虜敵人兩萬多,繳獲糧草十多萬石。既而張亮也率領水軍成功渡海,襲擊卑沙城。卑沙城靠近海岸,四面都是懸崖,只有西門可以出入,右驍衛將軍程名振和副總管王大度趁夜登上西門,砍死守兵幾十人,唐軍殺進城中,八千多名敵兵被俘。
兩路大軍的捷報傳到幽州,太宗非常高興,決定親自到前線督戰。中書侍郎岑文本掌管軍中糧械,因為過度勞累,死在了幽州,太宗淚流滿面,親自前去安葬,然後起駕東征。途中接到李世勣軍報,說已經圍住遼東城,高麗派四萬人來援救,也被江夏王李道宗打敗。太宗更加放心前進,走到遼河灘一帶,前面有二百多里沼澤,太宗命令士兵用簸箕裝土填埋,到了沼澤最深處,又下令架橋通過。兵馬渡過之後,太宗再下令拆掉大橋以堅定軍心。
到了馬首山,江夏王李道宗率兵來迎接太宗,太宗慰勞一番。第二天,太宗親自帶領幾百騎兵抵達遼東城下,看見士兵背土填壕,也下馬親自背土,左右官兵一擁而上,瞬間就填平了護城壕溝。然後太宗與李世勣合兵,把遼東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一時間殺聲震天,又趕上南風大作,太宗命精兵爬上竹竿,放火燒毀城樓,將士乘勢登城,守兵抵擋不住,紛紛敗退。李世勣帶兵殺進城中,斬殺一萬多人,俘虜四萬多人,大獲全勝。
太宗改遼東城為遼州,繼續進攻白巖城。城上弓箭和石頭像雨點一般砸下來,右衛大將軍李思摩臉上中箭,頓時血流滿面,太宗親自為他吮吸血跡,將士們看了更加奮勇。高麗烏骨城主派兵一萬來援助白巖城,大唐將軍契苾何力率領精銳騎兵八百名衝入敵陣,被敵人團團圍住。大將薛萬備單槍匹馬前去營救,敵兵前來攔阻,薛萬備大喝一聲,好像打雷一般,嚇得敵兵紛紛倒退。薛萬備當即殺入陣中,看見契苾何力腰部受了槊傷,就讓他跟在自己後面,自己當先開路,手持長槍左挑右撥,殺開一條血路,與契苾何力一同回到大營。契苾何力雖然受傷,但勇氣未衰,簡單包紮一下,再次衝入敵陣。太宗派兵策應,殺死烏骨軍兵無數,又追殺了幾十里,殺敵一千多人,看看天色將晚,這才收兵回營。白巖城守將孫代音聽說援兵敗退,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派人請降。太宗親自接收投降的俘虜,改稱白巖城為巖州,仍然命孫代音為刺史。
契苾何力受了重傷,太宗親自為他敷藥,並且捉住刺傷契苾何力的仇人高突勃,讓契苾何力自己動手殺死仇敵,以解心頭之恨。契苾何力卻說:「兩軍交戰,各為其主。高突勃冒死刺臣,忠勇可嘉,臣與他本不相識,並無仇恨,不忍心把他處死。」太宗連聲說好,於是赦免了高突勃,接著進攻安市城。
高麗北部首領高延壽、高惠真率領大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太宗對將士道:「高延壽如果把城池連成堡壘,再多儲備糧食,搶我牛馬,令我軍疲乏,這是上策。如果他不用上策,把安市城內的軍民一律遷走,再乘夜逃跑,也不失為中策。如果他不自量力,要與我軍抵抗,這就是所謂的下策了。朕料他必出下策,卿等不信,看著,高延壽必定被我活捉!」
正說著,便有探馬來報,說高延壽帶兵來攻,距離安市城只有四十里了。太宗大喜道:「果然不出朕的意料,朕還怕他半道上逗留,正要設法引誘,沒想到他這麼快就來送死。」於是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帶領一千突厥兵前去誘敵,只准敗,不准勝。阿史那社爾領命去了,剛走三十多里,就見敵軍氣勢洶洶地殺過來,當時交起手來,戰了不到幾個回合轉身逃走。高延壽笑著對高惠真道:「人人說唐軍強盛,哪知道這麼沒用,真是有名無實啊。」於是率大軍追趕,一直追到安市城東南八里。太宗正在登高遠望,看見高麗兵馬快到了,立即返回大營,命令李世勣率領騎兵一萬五千人在西嶺列陣。長孫無忌率領精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出峽谷,準備衝擊敵後。太宗親自率領四千人馬,偃旗息鼓,悄悄地登上北山,埋伏在那裏。太宗剛到北山,就望見李世勣的軍隊已經在西嶺列好陣,正與敵兵對峙,兩下裏躍躍欲動,準備交戰。這時,敵陣後面塵土飛揚,太宗知道是長孫無忌的人馬已經包抄到敵後,當即命令擂動戰鼓,吹起號角,高舉大旗,各路人馬齊搗敵陣。高延壽和高惠真仗著人多勢眾,正要分軍抵擋。突然間,一位白袍將軍,手持一支方天戟,盤旋飛舞,只見戟,不見人,一片白光閃過,殺倒高麗兵無數。唐軍紛紛跟進,眼看著高麗兵東倒西歪,陣勢大亂,轉眼間逃得無影無蹤。
太宗得勝回營,眾將前來報功,共殺敵兩萬多人。太宗問眾將:「朕剛才看見一位白袍將軍,衝鋒陷陣,勇猛無比,你們快去把他找來,朕要重賞!」
唐太宗親征高麗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早晚侍奉太宗,格外盡孝。太宗喜愛他恭敬孝順,當面答應立他為太子。中書侍郎岑文本和侍中劉洎等人也都勸太宗立李泰。唯獨長孫無忌請求立晉王李治,太宗笑而不答。
魏王李泰擔心太宗會立晉王,就對晉王道:「你和李元昌關係那麼好,現在李元昌被處死,能不連累你嗎?」晉王聽了這話,不禁憂心忡忡。偶然間被太宗看出來了,問他為什麼憂愁,晉王就說了實話,太宗這才省悟道:「李泰原來有這麼深的心計,朕現在才知道。」隨後,太宗出了兩儀殿,讓晉王跟著,又召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
目錄
序 言 ................................................... 002
賢后遺言 ................................................. 008
恩威並施平西域 ........................................... 017
劣跡斑斑的太子 ........................................... 025
唐太宗親征高麗 ........................................... 033
民族大融合的盛世 ..........................................042
收服天竺和龜茲 ........................................... 050
病榻前的私情 ............................................. 059
虎毒亦食子 ............................................... 068
鳩占鵲巢 ................................................. 077
劉仁軌勇平百濟 ........................................... 085
三箭定天山 ............................................... 094
「大義滅親」 ............................................. 103
高宗病逝 ................................................. 112
徐敬業伐武氏 ............................................. 121
奸人當道 ................................................. 131
武則天稱帝 ............................................... 140
惡貫滿盈的和尚 ........................................... 149
序 言 ................................................... 002
賢后遺言 ................................................. 008
恩威並施平西域 ........................................... 017
劣跡斑斑的太子 ........................................... 025
唐太宗親征高麗 ........................................... 033
民族大融合的盛世 ..........................................042
收服天竺和龜茲 ........................................... 050
病榻前的私情 .............................................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