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邊境禁區位於新界北部,毗鄰中國深圳,範圍由沙頭角海伸展至后海灣,面積達2,800公頃。自1951年禁區設立以來,成為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間邊界的緩衝區域,並能防止非法入境及其他邊境罪案。近年來,港府提議縮減禁區範圍,將有超過20條村落被釋出禁區範圍。
因應禁區開放對深港關係的意義重大,且此區仍保留許多未受破壞的自然及生態環境、鄉村文化及歷史建
築,故本書以明清時的新安縣發軔,敘述了該區在港英、日治及大陸文革等歷史階段裏,深港邊界在保安
對抗、鄉村沿革、風俗民情、經濟教育、自然及人文景觀等方面的不同歷史面貎;並附有掌故軼聞,以村
民作為主體去透析他們怎樣再創造文化特性,勾勒出香港邊境禁區六十多年的歷史脈絡。
作者簡介:
趙雨樂,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甲級榮譽文學士畢業,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碩士,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專研東洋史學。現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講授中國人文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等課程。教研興趣為中國中古史、中國近世史、中國近代史、香港史及日本研究。著作包括《國家建構與地域關懷: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的文化視野》、《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文化中國的重構:近現代知識份子的思維與活動》、《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合著) 、《香港地區研究史之一:九龍城》、《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等。
章節試閱
導言
邊境禁區(Frontier Closed Area)位於新界北部,毗鄰中國內地深圳經濟特區,範圍由沙頭角海伸展至后海灣,面積共2,800公頃。據政府的解釋,設立禁區是出於邊防保安需要。有關邊境走私,可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量難民湧入,而且韓戰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大量走私活動便在邊境進行。因此,香港政府在與內地接壤的陸地邊境(即以深圳河為界)加強管制措施,包括:設置邊境禁區、為限制進入該區而按需簽發禁區通行證、加設邊界鐵絲網及在禁區內進行保安巡邏等。
1951年,香港政府因意識形態的對立及中英政治關係的逆轉,並且出於保安需要和遏止過境走私犯案,遂決定沿中港邊界設立禁區。現仍生效的邊境禁區,是香港政府透過法律及行政方式將部分與中國大陸接壤的土地列為非持許可證人士禁止進入的區域。
儘管如此,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邊境禁區的需要逐漸減少。因此,香港特區政府於2006年9月提議縮減邊境禁區的範圍,由原來的2,800公頃減少至大約 800 公頃。經過第一輪諮詢後,於2008年1月,香港特區政府落實縮減邊境禁區範圍,由2,800公頃進一步縮小至400公頃。因應這項措施,共有超過20條村落會被釋出禁區範圍,該項建議從2012年開始逐步實施。
雖然各方普遍歡迎禁區開放,但有關建議提出後仍引來社會各界及團體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在環境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建設之間的平衡,以至於保安角度上的考慮。
禁區解禁究竟對香港市民有什麼意義?筆者多年來搜集關於禁區的歷史檔案、口述資料、民間文獻及鄉村考察資料等,發現此區仍然保留有未受破壞的自然及生態環境、許多值得珍惜的鄉村文化及歷史建築,故筆者希望透過本書,以不同的角度介紹該區,讓社會大眾認識當地的自然景觀、鄉村文化、歷史遺迹和邊境保安等各方面範疇,並發掘邊境禁區內香港與深圳的不同面貌。
儘管禁區整整封閉了六十年,但關於邊境禁區的成立及其對鄉村社會的影響,長久以來未受到本地學者的關注。對新界鄉村素有研究的人類學及歷史學學者,均鮮有觸及禁區設立後鄉村生活的變化,過往的研究重點主要着眼於清末以前這些鄉村作為華南宗族聚居地的其中一個部分。從影響鄉村生活的角度而言,禁區設立應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因為原居民依然可自由進出本村且其他權益亦未被剝奪,所以問題似乎未得到解決。
此外,以往學者就香港人口流動與身份認同的互動關係研究,多集中討論內地新移民對香港經濟所起的作用,以及「香港人」這一概念的形成與都市化的發展關係等等,但對於個別村落或族群,特別是邊境居民,在民族意識及身份認同等問題上的探討則較少。
對代表新界居民權益的諮詢機構新界鄉議局來說,禁區研究的重要性亦未及新界小型屋宇政策、雙村長制或新市鎮發展而引發的土地政策問題。整體而言,有關邊界問題在過往香港史的研究中一直被忽略。即使是研究香港邊界的問題,亦很少涉及中英租借新界後對邊境村落所造成的衝擊。
本書將從邊境居民在禁區內的生活問題、保安政策、鄉村文化變遷等方面,來闡釋禁區六十年的歷史。
導言
邊境禁區(Frontier Closed Area)位於新界北部,毗鄰中國內地深圳經濟特區,範圍由沙頭角海伸展至后海灣,面積共2,800公頃。據政府的解釋,設立禁區是出於邊防保安需要。有關邊境走私,可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量難民湧入,而且韓戰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大量走私活動便在邊境進行。因此,香港政府在與內地接壤的陸地邊境(即以深圳河為界)加強管制措施,包括:設置邊境禁區、為限制進入該區而按需簽發禁區通行證、加設邊界鐵絲網及在禁區內進行保安巡邏等。
1951年,香港政府因意識形態的對立及中英政治關係的...
目錄
導言
01 邊境歷史篇
明清時期/004 港英早期(1842-1941)/014 日治時期(1941-1945)/026 戰後至禁區成立(1945-1951)/031 小結/032
02 禁區發展篇
港英為什麼要設立邊境禁區?/039 邊境禁區的設立及初期發展(1951-1959)/046 禁區政策的擴展及邊境局面(1960-1969)/049 逃港潮及邊界鐵絲網(1970-1997)/055 禁區保安設施/063 小結/075
03 鄉村沿革篇
禁區的鄉事組織/081 沙頭角區/084 打鼓嶺區/096 上水區/109 新田區/113 小結/116
04 民間風俗篇
祭祀/122 風俗/128 飲食/139 歲時節令/147 神誕節慶/155 小結/163
05 經濟民生篇
農業/171 工業/179 墟市/182 交通/194 學校教育/201 社區設施/207 小結/216
06 人文及歷史遺迹篇
沙頭角區/221 打鼓嶺區/233 元朗區/240 宗教廟宇/241 自然遺迹及物產/253 小結/261
07 人物軼事篇
經歷沙頭角事件的警員——葉秋平/265 蓮蔴坑礦場的工潮/271 過境耕作的客家婦女/274 被監視的禁區村民是誰?——葉關保/281 國際橋是由誰興建的?/289 在禁區服務的日子——黎碧潔修女(Sr. Fintan Ryan)/291 小結/297
結語
附錄:邊境村落歌謠
參考書目
後記
一、 鳴謝南渡與北伐的再思: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派軍事理念
二、 唐宋軍政研究的專論與變革期觀念的構築
導言
01 邊境歷史篇
明清時期/004 港英早期(1842-1941)/014 日治時期(1941-1945)/026 戰後至禁區成立(1945-1951)/031 小結/032
02 禁區發展篇
港英為什麼要設立邊境禁區?/039 邊境禁區的設立及初期發展(1951-1959)/046 禁區政策的擴展及邊境局面(1960-1969)/049 逃港潮及邊界鐵絲網(1970-1997)/055 禁區保安設施/063 小結/075
03 鄉村沿革篇
禁區的鄉事組織/081 沙頭角區/084 打鼓嶺區/096 上水區/109 新田區/113 小結/116
04 民間風俗篇
祭祀/122 風俗/128 飲食/139 歲時節令/147 神誕節慶/155 小結/163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