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引爆人類智慧光芒的198個人性法則
行為心理學家:人都有某些共通天性,順著這些天性做事最不費力
200個人性法則拆穿行為背後動機,還你最赤裸真實的「心」真相
本書將:
◎ 幫助我們瞭解、掌控自己,提高自制力、型塑好習慣。
◎ 幫助我們更好地處世,提供人際交往的規律和小技巧。
◎ 幫助我們認識社會、看清人性、杜絕騙局與心理盲點。
本書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讀物,它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用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理論來闡釋,讓讀者能在輕鬆的閱讀中,瞭解到許多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讓讀者對生活的觀察,從此增加一個心理學的角度與方向!
打開這本書,仔細閱讀它,你就會瞭解支配人類行為的人性法則,最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
作者簡介:
林懷恪
七○年代出生,大眾傳播系畢業後,先後從事記者、編輯、行銷策劃等工作,中年起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熱中於將心理學理論與現實經驗相對照,從其中歸納出可供利用的心理學智慧,本書是其花費數年心血精簡濃縮後的精華版本。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人際篇
001 互惠原則
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行為,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的友好姿態。否則,我們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就會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在問他人能給與我們什麼之前,先問自己能給與他人什麼?
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情感的動物。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這就有了互惠原則。
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行為,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的友好姿態。否則,我們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就會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002 翹翹板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翹翹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在某一高度,只有高低交替,整個過程才會好玩,才會有趣,才會快樂!
一個永遠不願吃虧、不願讓步的人,即使得到不少好處,也不會快樂的。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做了最貼切的詮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翹翹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在某一高度,只有高低交替,整個過程才會好玩,才會快樂!
一個永遠不願吃虧、不願讓步的人,即使得到不少好處,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翹翹板頂端一般,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來說,都是一種遺憾。
所以,「翹翹板原則」是我們在同僚、朋友、夫妻……之間相處時,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學會此原則將可增添人生上的種種優勢。
003 照鏡子定律
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看你。你是怎樣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你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你不喜歡別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你愛錢,錢也會愛你;你不愛錢,錢也不會愛你。
看人就像照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說別人的是非就像是對著山谷罵,罵聲總會反彈到自己耳邊。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遇到天使般熱情善良的人,為自己帶來幸運和快樂,而不喜歡和冷漠兇惡的人打交道。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天使和魔鬼同在,有時候,善良的天使也可能會變得魔鬼似的,而兇惡的魔鬼也可能會像天使一般。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自己多遇到一些天使,而少遇到一些魔鬼呢?
在生活與工作中,常有人抱怨環境或周圍的人與自己不融洽,所以就想藉由換個工作環境,或結交新朋友來改變尷尬的境遇。但是他們卻很少反省:自己人際關係的不順暢或職場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還是別人的因素所造成的呢?
把別人想像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
004 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家庫利、戈夫曼
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只要神志正常,沒有不要面子的,都想在人前保持「形象」,他願意為此付出一定代價。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彼此留下的印象,對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有著直接的影響,心理學家稱這種影響為「首因效應」,亦稱「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是雙方再次交往的依據,如果當下留下的是正面、良好的印象,人們會希望繼續交往,增進關係;而若是負面、不好的印象,人們則拒絕繼續交往。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眾人皆知的道理。根據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家庫利、戈夫曼等人提出了印象管理。他們認為一個個體總是希望獲得別人或社會的贊同,並想控制社會交往的結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場合中的形象。這種形象包括語言、儀態、穿著、動作等。
我們知道第一印象效應在生活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透過提高自身修養來裝飾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懂得「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和「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道理,防止犯上「印象病」。
005 模仿效應
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掌握了這個原則,我們要取得別人的好感就有捷徑可走。我們只需模仿他人的行為就能增進情感,並能鞏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下意識裡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他們是在行為、觀點、興趣愛好,還是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似,又或者僅僅是共處於同一個區域,這些都會使我們對他們心存好感。
許多研究證實,相似性與喜歡之間有直接聯繫。受試者認為,他人越是與自己相似,自己便越是喜歡這個人。在一項研究中,研究開始時那些在信念、價值觀和個性品質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結束時都成為了好朋友。
心理學家對相似性原則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相似的人肯定了我們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個性品質。相似的信念、價值觀和個性品質發揮了正強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價值觀和個性品質則產生負強化的作用。這種正負強化作用透過條件反射過程與具有這些特點的人聯繫起來,結果就造成了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
不管心理學家做什麼解釋,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是毋庸置疑的。
006 視網膜效應
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看到自己的優點,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
卡內基先生很久以前就提出一個論點,那就是每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百分之八十是長處或優點,而百分之二十左右是我們的缺點。當一個人只知道自己缺點是什麼,而不知發掘優點時,「視網膜效應」就會促使這個人發現他身邊也有許多人擁有類似的缺點,進而使得他的人際關係無法改善,生活也不快樂。有沒有發現那些常罵別人很兇的人,其實自己脾氣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就是「視網膜效應」的影響力。
一個人要人緣好、受人歡迎,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因為在「視網膜效應」的運作下,一個看到自己優點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態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所以,從現在起,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吧!
007 刺蝟定律
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要把握分寸,堅持適度的原則,防止和克服不顧分寸、盲目衝撞的思想和行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既保持理想的熱度。
心理學研究認為:經營者要處理好工作,應該與員工保持心理距離,如此既可以獲得員工的尊重,也可以避免員工之間的嫉妒和緊張,。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感情容易滋養人心,也會輕易傷害人心,不管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還是海誓山盟的愛情,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刺痛對方。就像刺蝟的相處,當牠們相隔遙遠時,會感到寒意襲人,使牠們不由自主的靠近,彼此取暖。但當牠們緊緊的靠在一起,以為可以得到安全和溫暖時,卻又難以忍受彼此的長刺,那椎心的疼痛,竟是來自於自己信任和期待的對方,於是牠們又會各自分散。
留出距離就是為彼此的感情空出一個足以盛放的空間。為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遠方的距離承載了更多的嚮往和更多的牽掛,距離換取的是更多的珍惜,而不是摩擦。
你總有想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別人也有不喜歡被打擾的時候,留出一點距離,讓彼此在各自的空間中,享受獨處的靜謐吧!
008 親和效應
人們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在心理定勢作用下,「自己人」之間的相互交往與認知,必然在深度、廣度、動機、效果上,都會超過「非自己人」之間的交往與認知。
人們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人際交往與認知過程中,較為親近的對方,稱為「自己人」,指的是那些與自己有著某些共同之處的人。這種共同之處,可以是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業緣關係,可以是志向、興趣、愛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處於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更喜歡將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利益一致,或者同屬於某一團體、組織的人視為「自己人」。在其他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所謂「自己人」之間的交往效果,往往會更為明顯,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通常也會更大。
在交際應酬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某種共同或近似之處,感到彼此更容易接近。而這種接近,通常又會使彼此之間萌生親切感,相互體諒。交往雙方由接近到親密、由親密再到進一步接近的這種相互作用,就是所謂的「親和效應」。
009 投射效應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的將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
投射效應經常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當別人各方面的條件與自己相似時,如年齡、性別、學歷等,就會產生一種「試比高低」的衝動或欲望;二是當自己有不稱心的事時,就把一些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
由於「投射效應」,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
由於人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對別人做出正確的推測,不少商家也利用人們的投射心理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別,因此,推測也是會有出錯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的將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因此總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飛醋;父母也總是喜歡依自己的意願來為子女鋪設前途、選擇學校和職業……
只是,當我們錯誤的將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時,不但會為自己帶來麻煩,同時也為別人帶來無窮的煩惱和痛苦,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第二章 心理篇
010 旁觀者效應—心理學家巴里、拉塔內
為什麼一樁樁旁觀者眾多卻「見死不救」的事件會頻頻發生?這種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旁觀者效應」。若單純將「見死不救」的心態歸結為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的社會風氣,或旁觀者集體性格缺陷的結果,是片面的、孤立的,也是不科學的。
多一點責任感,少一點推卸責任的藉口,悲劇也許就能避免了。
兩位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簡而言之,就是「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正是因為在一種緊急事件中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於衷,旁觀者更可能是在觀察其他旁觀者的反應,因此人們不能主觀的判斷這些人存在病態的性格缺陷。」
如此一來,便不難解釋為什麼一樁樁旁觀者眾多卻「見死不救」的事件會頻頻發生了。這種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旁觀者效應」。若單純將「見死不救」的心態歸結為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的社會風氣,或旁觀者集體性格缺陷的結果,是片面的、孤立的,也是不科學的。
011 短缺效應
物品的稀少性和唯一性會提高其在人們眼中的價值;所以當一樣東西非常稀少或者即將變得稀少時,它的價值就會上升。
當人們知道什麼產品可能買不到時,就將會搶購它,以留下永久的紀念。
二○○五年四月二日晚,梵蒂岡天主教教宗保羅二世與世長辭。保羅二世一生成就顯赫,從對抗消費主義到反對墮胎,他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消息一經發表,就發生了一件讓人無法解釋的怪事:人們紛紛湧向商店,把咖啡杯和銀勺之類的紀念品搶購一空。
一般來說,稀少的東西會變得更有價值。心理學研究也證實,物品的稀少性和唯一性會提高其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當人們得知某樣東西很稀少,並且限時限量供應時,就越渴望擁有該物品。搶購的人們就是抱著這種心理才去購買的。
通常來說,稀少的東西在人們眼中更有價值,愈稀少對人們就顯得愈更有吸引力。
012 凡勃倫效應—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凡勃倫
有時,消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產品的實際功能,而更多是為了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這類商品價格訂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願意購買,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出購買者的富有、地位,令他們有優越感。
有一位珠寶店經理在旅遊旺季進了一批瑪瑙石珠寶,售價也不貴,可以說是物超所值。然而,商店裡雖然顧客盈門,但那批瑪瑙石珠寶卻怎麼也賣不出去。她想了各種方法來吸引顧客,以進行促銷,但是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
後來,她有事要離開,臨走時她給店員留了一張便條,讓店員將那批瑪瑙石珠寶以1/2的價格處理掉,卻因字跡潦草,使店員誤將便條上的「1/2」錯看成了「2」。誰知提價後的瑪瑙石珠寶反而受到顧客的熱烈歡迎,很快銷售一空。
其實這些顧客只是受到「凡勃倫效應」的影響。凡勃倫效應是指存在於消費者身上的一種商品價格越高,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由於消費者可能是想要透過使用價格高昂、優質的精品來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因而這種現象又被稱作「炫耀性消費」
由於人們普遍存在著這種炫耀與「昂貴=優質」的心理,精明的商家便抓住人們的這種心理,提高定價,厚利也可多銷。
013 莫非定律—美國上尉莫非
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我們在做事之前應該盡可能想得周全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損失,就笑著面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莫非定律緣於美國一位名叫莫非的上尉,他認為他的一位同事是個倒楣鬼,於是莫非不經意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糟。」
結果這句話迅速流傳,並擴散到世界各地。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原本的意思,延伸出成各種含意,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麼發達,事故都會發生。當你妄自尊大時,莫非定律會讓你知道厲害,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解決問題的手段愈高明,面臨的麻煩就愈嚴重。反之,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莫非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盡可能想得周全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就笑著應對吧!
014 懶螞蟻效應
當斷絕螞蟻的食物來源,破壞螞蟻窩後,那些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不知所措,反而是懶螞蟻「挺身而出」,帶領夥伴向牠發現到的新食物源轉移。
生物學家發現,在成群的螞蟻中,多數螞蟻都很勤快的尋找食物、搬運食物,只有少部分螞蟻整日東張西望,無所事事。
生物學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們在懶螞蟻身上做記號,並斷絕螞蟻的食物,破壞螞蟻窩,然後觀察,結果發現,在此環境下,勤快的螞蟻變得一籌莫展,反而是懶螞蟻「挺身而出」,帶領夥伴向牠發現的新食物轉移。
大多數的螞蟻都勤奮忙碌的工作,但牠們的勞動卻離不開小部分的懶螞蟻,可見懶螞蟻在蟻群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懶螞蟻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偵察」和「研究」上,牠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擁有讓蟻群在困難時仍然能存活下去的本領;牠們善於運用頭腦觀察,因此能在環境的變化中發揮引導的作用。
經濟學家認為,蟻群中的「懶螞蟻」與一般的螞蟻相比更為重要。因為懶螞蟻可以看到事物的未來,正確的把握當前的行動,所以能使自己在蟻群中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015 三分之一效應
當顧客走進一條商店街時,通常不會在逛第一間商店時便成交,他總要走走看看,貨比三家。等走得差不多了,才會找一間店成交,但一般都不是第一間或最後一間。如果這條街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多數人也不會特意選擇最中間的商店,反而是三分之一處的機會最大。
如果你想在一條商店街承租一間店舖,那麼,哪個位置的店面最好呢?或許很多老闆都有這樣的想法:租下靠近路口或街口的第一間店,截住顧客,生意一定最好!
如果你是這樣選擇,那就錯了。因為老闆的心理與顧客不同,老闆想多賺錢,而顧客想少花錢,兩者的心理恰恰是相反的,要想生意好,就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去分析。
當顧客走進一條商店街時,通常不會在逛第一間商店便成交,他總要走走看看,貨比三家。等走得差不多了,才會找一間店成交,但一般都不是第一間或最後一間。如果這條街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多數人也不會特意選擇最中間的商店,反而是三分之一處機會最大。但若是價格幾乎相同的日常小攤販,如菜攤、雜貨攤之類的情況則與此相反,這類攤販應該選擇顧客愈方便的地點愈好。
016 狼群法則
狼有著很強的責任心和紀律性,牠們依照規則組成了嚴密的組織,這種內部有效的溝通、協調和整體作戰的力量,能產生強大的捕食能力和威懾力。
在茫茫的非洲草原上,如果見到一群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獅子來了;如果見到獅群在躲避,那可能是象群發怒了;但是如果見到成百上千的獅子和大象集體逃命的景象,很可能就是狼群來了!
狼的個體力量在動物界中是公認的強者。雖然單獨一匹狼鬥不過獅子、大象,但狼群卻能所向披靡,讓其他動物見到牠們的團隊,感到心驚。這就是狼群團隊合作精神和旺盛鬥志的完美結合。
狼群從來不會漫無目的地圍著獵物胡亂奔跑、尖聲狂吠。牠們總會制訂適宜的戰略,透過不斷的溝通將戰略付諸實現。關鍵時刻,每匹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並準確的領會到團體對牠的期望。
研究人員以目擊狼群捕獵實況的人,都會被狼群捕獵的場景嚇得目瞪口呆。
狼與狼之間的默契配合成為狼群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幾匹分散的狼在捕獵中變成一個合作、有力量的隊伍,知道自己必須執行的部分,無論做任何事情,牠們總能依靠團體的力量去完成。為了實現團體目標,牠們完全可以犧牲自己。
017 馬太效應—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累積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贏家通吃。不要抱怨這個世界為什麼不公平,因為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公平過。二十世紀六○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一個名人與普通人做出同樣的業績,對於前者來說,榮譽和桂冠會接踵而來,而後者卻可能無人問津。對於朋友多的人而言,他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報酬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
與馬太效應類似的還有滾雪球效應:一旦獲得了起始的優勢,雪球就會愈滾愈大,優勢也就愈來愈明顯。
馬太效應替人們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它是影響個人事業成功和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法則。在這個贏家通吃的社會裡,富人享有更多的資源:金錢、榮譽及成功,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018 破窗效應—政治學家威爾遜、犯罪學家凱琳
如果一棟建築物上的窗戶玻璃被人打破了,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種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於一九六九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將車牌摘掉,頂棚打開,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汽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將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被人打破了,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及時的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戶。」
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已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在社會其他領域同樣存在著破窗效應,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把握環境的暗示和誘導作用。
019 定型效應—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
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根據人的外表及行為特徵,結合自己腦中的定型,進行歸類,以此評價一個人。
一九一○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的跟隨在牠第一眼見到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牠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動物,如貓、狗或玩具鵝,牠也會自動的跟隨在其後面。這是因為: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牠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後來這種現象被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稱為「定型效應」,指的就是人們在見到他人時,常常會根據人的外表及行為特徵,結合自己腦中的定型,進行歸類,以此評價一個人。譬如知識份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
定型效應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全體。
020 海恩法則—飛機渦輪發動機發明者德國帕布斯.海恩(可做3頁)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二十九次輕微事故和三百起未遂先兆,以及一千個事故隱患。(在樹底下生火做飯,總有一天會點燃整個森林。)
當巴西海順遠洋運輸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達事故地點時,「泛大西洋號」海輪已經消失了,二十一名船員不見了,海面上只有一個救生盒發著求救信號。救援人員看著平靜的大海發呆,什麼事?使這艘最先進的船沉沒。這時有人發現救生盒下面綁著一個瓶子,有一張紙條,二十一種筆跡,寫著:
一水理查:三月二十一日,我在奧克蘭港買了一盞檯燈,想在給妻子寫信時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見理查拿著檯燈回船,說了句這小檯燈底座輕,船晃時別讓它倒下來,但沒有干涉。
三副帕蒂:三月二十一日下午船離港,我發現救生艇施放器有問題,就將救生艇綁在架子上。
二水大衛:檢查時,發現水手區的閉門器損壞,用鐵絲將門綁牢。
二管輪安特爾:我檢查消防設施時,發現水手區的消防栓鏽蝕,心想還有幾天就到碼頭了,到時候再換。
船長麥凱姆:起航時,工作繁忙,沒有看安全檢查報告。
機匠丹尼爾:三月二十三日上午,理查和蘇勒房間的火災警報器連續警報。我和瓦爾特進去後,未發現火苗,判定警報器誤報。
機匠瓦爾特:我就是瓦爾特。
大管輪惠特曼:我說正忙著,等一會拿給你們。
服務生斯科尼: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一點到理查房間找他,他不在,坐了一會兒,隨手開了他的檯燈。
大副克姆普:三月二十三日一點半,帶蘇勒和羅伯特進行安全巡視,沒有進理查和蘇勒的房間,說了句「你們的房間自己進去看」。
一水蘇勒:我笑了笑,也沒有進房間,跟在克姆普後面。
一水羅伯特:我也沒有進房間,跟在蘇勒後面。
機電長科恩: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二點點,我發現跳閘了,因為這是以前也出現過的現象,就將閘關上,沒查明原因。
三管輪馬辛:感到空氣不好,先打電話到廚房,證明沒有問題後,又讓機艙打開通風閥。
大廚史若:我接馬辛電話時,開玩笑說:「我們在這裡有什麼問題?你還不來幫我們做飯?」然後問烏蘇拉:「我們這裡都安全嗎?」
二廚烏蘇拉:我也感覺空氣不好,但覺得我們這裡很安全,就繼續做飯。
機匠努波:我接到馬辛電話後,打開通風閥。
管事戴思蒙:二點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崗位的人到廚房幫忙做飯。
醫生莫里斯:我沒有巡診。
電工荷爾因:晚上我值班時跑進了餐廳。
最後是船長麥凱姆寫的話:七點半發現火災時,理查和蘇勒房間已經燒穿,一切糟糕透了,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情況,而且火愈燒愈大,直到整艘船上都是火。我們每個人都犯了一點錯誤,卻釀成了人毀船亡的大錯。
第一章 人際篇
001 互惠原則
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行為,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的友好姿態。否則,我們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就會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在問他人能給與我們什麼之前,先問自己能給與他人什麼?
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情感的動物。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這就有了互惠...
作者序
序言 心理定律的198個人性法則
在這個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時代,你讀了什麼樣的書,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維,進而決定了你未來的命運。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智慧精華的鉅著,這「二百則的黃金定律」,像人類的一面鏡子,透過它,你可以瞭解人類的種種「陋習」。
本書選取的「二百則的黃金定律」,涵蓋個人的發展目標及公司發展的指標,這些定律就像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透過它,你可以瞭解紛繁複雜的智慧真相,
在茫茫大海的經商叢書中,能打開本書是你的幸運,想想看這世界有多少人在茫然中辛苦學習,縱然他們翻閱了無數成功學的經商書籍,尋遍各種導引成功的道路,仍毫無方向。真正對你有價值的是這些知識,它們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無數人的經驗而成為亙古不變的「黃金法則」。因此有了它你將……
可以輕易地完成工作,獲得晉升。
可以享受簡單生活,讓生活更豐富,充滿活力。
可以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贏得更多得利潤。
可以避免慘痛的錯誤、讓自己的團隊和諧且高效率地運作。
經過無數的事實證明,只要你能掌握並運用本書中的二百則黃金定律,它將會改變你的命運,突破你一生的頓悟,並使你的命運發生無窮的變化!
序言 心理定律的198個人性法則
在這個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時代,你讀了什麼樣的書,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維,進而決定了你未來的命運。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智慧精華的鉅著,這「二百則的黃金定律」,像人類的一面鏡子,透過它,你可以瞭解人類的種種「陋習」。
本書選取的「二百則的黃金定律」,涵蓋個人的發展目標及公司發展的指標,這些定律就像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透過它,你可以瞭解紛繁複雜的智慧真相,
在茫茫大海的經商叢書中,能打開本書是你的幸運,想想看這世界有多少人在茫然中辛苦學習,縱然他們翻閱了無數成功學的經商書籍,...
目錄
第一章 人際篇
1.互惠原則 / 11
2.翹翹板原則 / 12
3.照鏡子定律 / 13
4.第一印象效應 / 14
5.模仿效應 / 15
6.視網膜效應 / 16
7.刺蝟定律 / 17
8.親和效應 / 18
9.投射效應 / 19
第二章 心理篇
10.旁觀者效應 / 21
11.短缺效應 / 22
12.凡勃倫效應 / 23
13.莫非定律 / 24
14.懶螞蟻效應 / 25
15.三分之一效應 / 26
16.狼群法則 / 27
17.馬太效應 / 28
18.破窗效應 / 29
19.定型效應 / 30
20.格雷欣法則 / 31
21.路徑依賴 / 32
22.激勵的倍增效應 / 33
23.從眾效應 / 34
24.權威暗示效應 / 35
25.吞鉤現象 / 36
26.槓桿原理 / 37
27.富翁和狼效應 / 38
28.狐狸法則 / 40
29.空白效應 / 42
30.約拿情結 / 44
31.修路原則 / 45
32.貝勃定律 / 46
33.觀眾效應 / 47
34.費斯諾定理 / 48
第三章 管理篇
35.狄德羅效應 / 50
36.倒U形假說 / 51
37.競爭優勢效應 / 52
38.基利定理 / 53
39.冰淇淋哲學 / 54
40.水壩式經營 / 55
41.標竿管理/ 56
42.自吃幼崽效應 / 57
43.巴菲特定律 / 58
44.哈默定律 / 59
45.大拇指定律 / 60
46.最大笨蛋理論 / 61
47.宇宙法則 / 62
48.二八定律 / 63
49.戈森定律 / 64
50.阿爾巴德定理 / 65
51.自來水哲學 / 66
52.杜拉克原則 / 67
53.熱爐規則 / 68
54.日清日畢定律 / 69
55.多米諾效應 / 70
56.波特定理 / 71
57.雷尼爾效應 / 72
58.古狄遜定理 / 73
59.拜倫法則 / 74
60.赫勒法則 / 75
61.吉德林法則 / 76
62.百人規則 / 78
63.柯希納定律 / 80
64.奧卡姆剃刀 / 81
65.彼得原理 / 82
66.俄羅斯套娃定律 / 84
67.蘑菇管理原則 / 85
68.帕金森定律 / 86
69.華盛頓合作定律 / 87
70.需求層次理論 / 88
71.洛克忠告 / 90
72.共生效應 / 92
73.霍茲華斯法則 / 93
74.史密斯原則 / 94
75.韋爾奇原則 / 95
76.海潮效應 / 96
77.橫山法則 / 97
78.溝通的位差效應 / 98
79.霍桑效應 / 99
80.藍斯登定律 / 100
81.布羅克法則 / 101
82.吉伯特定律 / 102
83.德尼摩定律 / 103
84皮京頓定理 / 104
85.手錶定律 / 105
86.薩迪定律 / 106
87.參與定律 / 108
88.霍布森選擇效應 / 109
89.瑪麗法則 / 110
90.酒井法則 / 111
91.克倫特定理 / 112
92.斯隆法則 / 113
93.德西效應 / 114
94.菲米尼論斷 / 116
95.女褲理論 / 118
96.比馬龍效應 / 120
97.柯美雅定律 / 122
98.馬蠅效應 / 123
99.鯰魚效應 / 124
100.犬獒生存法則 / 125
101.木桶定律 / 126
102.目標置換/ 128
103.南風法則 / 129
104.二五○定律 / 130
105.沃爾森法則 / 132
106.卡貝定律 / 133
107.啤酒效應 / 134
108.機會成本 / 135
第四章 謀略篇
109.零和遊戲 / 137
110.認知對比原理 / 138
111.奧狄思法則 / 140
112.居家效應 / 142
113.回報性原理 / 144
114.歐弗斯托原則 / 146
115.逆向操作原則 / 148
116.停損法則 / 150
117.博弈規則 / 152
118.納許均衡 / 154
119.限額理論 / 156
120.冷熱水效應 / 157
121.承諾效應 / 158
122.托利得定理 / 160
123.沉默效應 / 161
124.門面效應 / 162
第五章 廣告篇
125.布里特定理/ 164
126.伯內特定理 / 165
127.拉圖爾定律 / 166
128.赫斯定律 / 168
129.錢的問題 / 169
130.羅密歐茱麗葉效應 / 170
第六章 教育篇
131.鴕鳥理論 / 172
132.尊重效應 / 174
133.甘地夫人法則 / 176
134.沉沒成本 / 178
135.天賦遞減法則 / 180
136.強化定律 / 182
137.奇妙的「7」 / 184
138.棉花糖實驗 / 186
139.培哥效應 / 188
140.期望效應 / 190
141.超限效應 / 192
142.自然懲罰法則— / 193
143.野鴨子定律 / 194
第七章 勵志篇
144.幸福公式 / 196
145.攀比效應 / 197
146.弗洛姆效應 / 198
147.蘭塞姆定律 / 200
148.瓦倫達心態 / 201
149.魯尼恩定律 / 202
150.巴拉昂遺囑 / 204
151.迪斯忠告 / 206
152.卡瑞爾公式 / 208
153.杜利奧定理 / 210
154.青蛙效應 / 212
155.吉寧定理 / 213
156.塞里格曼效應 / 214
157.比倫定律 / 216
158.威克效應 / 218
159.踢貓效應 / 220
160.摩斯科定理 / 222
161.冰山定律 / 223
162.鳥籠邏輯 / 224
163.思維定勢 / 225
164.鰷魚效應 / 226
165.比林定律 / 228
166.小池定理 / 230
167.列文定理 / 231
168.王安論斷 / 232
169.蛻皮效應 / 233
170.佛洛斯特法則 / 234
171.巴納姆效應 / 236
172.舍恩定理 / 238
173.一分鐘效應 / 240
174.納爾遜原則 / 242
175.盪秋千原理 / 243
176.臨界點效應 / 244
177.吉格勒定理 / 245
178.貝爾效應 / 246
179.毛毛蟲理論 / 248
180.燈塔效應 / 250
181.跨欄定律 / 251
182.電通原則 / 252
183.古特雷定理 / 253
184.隧道視野效應 / 254
185.布利斯定理 / 256
186.蔡戈尼效應 / 257
187.分馬啟示 / 258
188.藍斯登原則 / 259
189.六度分離理論 / 260
190.十羊九牧定律 / 261
191.心理暗示效應 / 262
192.盧維斯定理/ 263
193.酸檸檬效應 / 264
194.章魚規則 / 265
195.洛克定律 / 266
196.跳蚤效應 / 267
197.傷痕實驗 / 268
198杜根定律 / 269
第一章 人際篇
1.互惠原則 / 11
2.翹翹板原則 / 12
3.照鏡子定律 / 13
4.第一印象效應 / 14
5.模仿效應 / 15
6.視網膜效應 / 16
7.刺蝟定律 / 17
8.親和效應 / 18
9.投射效應 / 19
第二章 心理篇
10.旁觀者效應 / 21
11.短缺效應 / 22
12.凡勃倫效應 / 23
13.莫非定律 / 24
14.懶螞蟻效應 / 25
15.三分之一效應 / 26
16.狼群法則 / 27
17.馬太效應 / 28
18.破窗效應 / 29
19.定型效應 / 30
20.格雷欣法則 / 31
21.路徑依賴 / 32
22.激勵的倍增效應 / 33
23.從眾效應 / 34
24.權威暗示效應 / 35
25.吞鉤現象 /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