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當代思想家對人生最精深的思考
當心靈習慣於這種深邃的平靜與快樂,從而超越了情感的兩極,擺脫了物質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極端化的時候,它便保持著超脫,沉浸於體驗、靜默與注意之中。
你要在專注的狀態下生活,在痛苦與歡娛的經歷中體驗內心的感受。不要去追逐、尋找和強求歡娛,也不要躲避抗拒和逃避痛苦。
人類曾經在巨大的不幸與逆境中尋找到平靜、快樂與滿足;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巨大的成功與財富之中卻沒能尋找到幸福。
從凡俗的意義上說,生活的意義表現在生存的需要和欲望的滿足。我們的生活表現在我們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追求上。我們謀求可口的食物,尋求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尋求並參與那些能夠帶給我們愉悅感受的活動。我們尋求愛情、婚姻、友誼、娛樂、財富、權力、地位和其他的方面。欲望的原始力量,給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前進的動力。
人類曾經在巨大的不幸與逆境中尋找到平靜、快樂與滿足;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巨大的成功與財富之中卻沒能尋找到幸福。
從凡俗的意義上說,生活的意義表現在生存的需要和欲望的滿足。我們的生活表現在我們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追求上。我們謀求可口的食物,尋求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尋求並參與那些能夠帶給我們愉悅感受的活動。我們尋求愛情、婚姻、友誼、娛樂、財富、權力、地位和其他的方面。欲望的原始力量,給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前進的動力。
作為人類,我們有某些特定的需要:空氣、食物、水和其他東西。這些是能夠讓我們活著的必要條件。在可以感知的需要與欲望之間,不同的人們可能有著巨大的差別。從生理的角度出發,需要與欲望之間是存在著差別的。需要的滿足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無法健康地生存。而欲望的滿足則可能給予我們快感與歡樂,即使不能給予這些,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與健康。
作者簡介:
Ashok Gollerkeri,1965年1月2日生於印度班加羅爾市。1985年參軍,擔任印度海軍無線電聯絡官,退役後進入印度政府公用事業部門的ONGC石油公司擔任職員,並在業餘時間博覽群書,嘗試寫作,迄今已經完成了四百多篇關於人生哲理的隨筆。2003年,第一本三十五篇的隨筆,由倫敦Truborn出版社出版。此後,他的隨筆文集陸續在美國的文學雜誌《THOUGHT》和《THE STORYTELLER》上發表。在德國和巴西以德文和葡萄牙文出版,並且正在被翻譯成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法語等二十餘種語言。本書內容是作者從數百篇已發表的隨筆中精選出來的。他在網上擁有的讀者,遍及世界四十多個國家。
章節試閱
為什麼而活著
你要在專注的狀態下生活,在痛苦與歡愉的經歷之中,體驗內心的感受。不要去追逐、尋找和強求歡愉,也不要躲避、抗拒和逃避痛苦。
我為什麼而活著?我的出生就是為了吃、喝、繁衍、睡覺、衰老和死亡嗎?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是的,我得到良好的教育,以確保我的生存;我找到工作,找到配偶,生兒育女,賺錢,花錢,吃美食,喝佳釀,住好房,周遊世界,捐款給慈善機構,與朋友聚會,養育孫輩並與之嬉戲,盡享天年;然後,當我老得不能活的時候,我就死了;我死得心安理得。
這聽起來像是一段幸福的生活嗎?是的。但是,所有的生活都是平靜而快樂的嗎?生活都像一簇盛開的玫瑰嗎?如果失去親人,如果夫妻反目,如果失去工作,如果父母離異,如果小孩殘疾,如果戀愛失敗EF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那又會如何呢?
為什麼要上學?我上學是為了學習,找一份工作並且養活自己,我所接受的教育,確實是為自給自足做好基本的準備。但是,當我有了工作,有了妻子、孩子、房子、小車以及一點或許多金錢,接下來是什麼?是不是失去這一切的恐懼?為什麼?為什麼會存在恐懼?
如果你是徹底地活著,忙著過好日子,完全沉浸於每一個瞬間,從這個瞬間到下一個瞬間,為什麼會害怕將來失去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人?當盛宴結束,客人全都離去,為什麼主人會感到寂寞?為什麼我們終究會覺得孤寂、恐懼與不安?即便處在災難、衝突、病痛與死亡之中,我們能夠泰然處之嗎?我認為: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只要你完全專注於事件的過程,便會使之成為可能。
這個完全專注的過程,要求你完全專注於悲哀、衝突、痛苦、恐懼與不安之中。這就要求你扭轉心靈的自然傾向,要有尋求歡愉和避開痛苦的傾向。我不是建議你尋求痛苦和避開歡愉,那是愚蠢的。你要在專注的狀態下生活,在痛苦與歡愉的經歷之中,體驗內心的感受。不要去追逐、尋找和強求歡愉,也不要躲避、抗拒和逃避痛苦。
當你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時。你的心靈要處於完全的專注,體驗著歡愉或痛苦的時候,你才能完全感受到相關的刺激和反應,感受到整個過程。在這完全專注、完全靜默、觀察與徹底體驗的時刻,心靈才會變得自由與輕鬆,才會超越歡愉與痛苦的兩極分化,停留在一種清靜平和的狀態,只有這樣才不會對歡愉產生強求,才不會對失去歡愉產生恐懼,才不會對痛苦產生躲避,才不會對痛苦侵入生活產生擔憂。在這種完全沉浸於純粹感受的狀態中,你的心靈才是完全輕鬆與清靜的,它才能得到解放與自由。
當心靈習慣於這種深邃的平靜與快樂,從而超越了情感的兩極,擺脫了物質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極端化的時候,它便保持著超脫,沉浸於體驗、靜默與注意之中。這樣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改造與治癒生命中的各個方面。它重新創造了生命,活躍了每一個瞬間,具有非常的靈敏度和感受力、清晰度與深度,成為生命本應具有的無限智力的一面反射鏡。
生活的目的就是滿足欲望嗎
人類曾經在巨大的不幸與逆境中尋找到平靜、快樂與滿足;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巨大的成功與財富之中,卻沒能尋找到幸福。
從凡俗的意義上說,生活的意義表現在生存的需要和欲望的滿足。我們的生活表現在我們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追求上。我們謀求可口的食物,尋求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尋求並參與那些能夠帶給我們愉悅感受的活動。我們尋求愛情、婚姻、友誼、娛樂、財富、權力、地位和其他的方面。欲望的原始力量,給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前進的動力。然而,欲望這東西卻有著一些奇怪的特性。
首先,一個欲望滿足之日,便是另一個欲望產生之時。你無需努力創造欲望,因為只要你還活著,欲望就會自發地產生出來。
其次,一個欲望的滿足,只能實現一種特定的需要或需求。然而,我們最終所渴求的,卻是?久的幸福感與平靜、快樂與滿足。這種?久的幸福感,似乎不像是任何一種具體欲望的滿足所能夠帶來的自然結果,它是一種基本的欲望,這種欲望產生於每一個人的內心,而不管他或她的社會環境與條件、年齡與性別、宗教與國籍等有何差別。因此,這種對於?久的幸福感的欲望,及對於?久的快樂、滿足與平靜感的欲望的要求,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我們發現,幸福是一種心境。你可能經常會感到快樂,也許是因為一件事情的進展正好如你所願;也許是因為一個期望或欲望得以實現;也許是因為一次行樂的機會和一筆飛來的橫財;也許是因為身體的康復和體能的增強,或者是因為權力的加重、收入的增長、地位的提高。但是,幸福本身不一定就是以上任何一項的產物。
人類曾經在巨大的不幸與逆境中尋找到平靜、快樂與滿足;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巨大的成功與財富之中,卻沒能尋找到幸福。我們內心極度的平靜、祥和、歡樂與滿足,似乎來自於我們所處的某種心境之中,來自於我們的感知與知覺的品質,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與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
從這個重要的觀點出發,幸福似乎只與我們的內心有關,而不是與欲望的實現有關。我們當中許多人因受社會的影響而認為:幸福的產生,可以並且只能通過各種欲望的實現來獲得。然而,欲望本身是無窮無盡,永遠不可能全部實現的。因此,關於幸福需要來自實現的欲望,顯然是一個概念的誤解,這需要給予認真的審核與研究。
作為人類,我們有某些特定的需要:空氣、食物、水和其他東西。這些是能夠讓我們活著的必要條件。進一步來說,我們需要住所,以便生存。那麼,我們的生理需求需要滿足到什麼程度,才能上升到心理需求──即滿足欲望的層次,這是很難界定的。在可以感知的需要與欲望之間,不同的人們可能有著巨大的差別。
從生理的角度出發,需要與欲望之間是存在著差別的。需要的滿足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無法健康地生存。而欲望的滿足則可能給予我們快感與歡樂,即使不能給予這些,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與健康。
不過,談到健康,還必須涉及心理的健康。這正是問題的複雜所在。假如一個特定的人認為,性的愉悅對於他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那麼,他的這種想法,就可能使他的性欲變成生活中壓倒一切的欲望。性欲不能滿足,很可能會使他在某種程度上生病,因為我們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令我們生病或健康、快樂或悲哀、愉悅或鬱悶。然而,這也僅僅是一種感知的轉換,是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問題。
大量的欲望幾乎全都產生於我們的心靈。因此,心的本性,及其傾向於產生各種欲望的特點,便值得我們去關注。欲望僅僅是內心的躁動嗎?欲望是基於感覺的印象與記憶而產生的行為的衝動嗎?欲望是我們內心自我調節的思維產物嗎?我們的欲望是否反映了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是否還反映了我們內心的局限性?
舉例來說,在一個消費主義的社會中,女人的身體不斷地被用於產品和服務的廣告上。廣告經常向我們展示一個美麗的或者穿著暴露的性感女人,以便用她的美貌或者暴露的魅力來吸引我們的注意。我們的注意力似乎成了解開欲望之謎的鑰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女人看成是性欲的對象。從肉欲或美感的角度來看著女人的身體,這與野獸有多少區別?我們隱晦的動機,是由先天的遺傳與後天的教養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所激發的。不就是要銷售一種產品嗎?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的心靈不是在微妙地欺騙著別人和我們自己嗎?
一個商人有銷售產品的欲望。他將顧客的注意力激發起來,並且集中於一個穿著暴露的模特兒身上。他是在欺騙顧客嗎?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我們也是在利用自己的思維模式,來實現自己的欲望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在所謂的倫理道德方面,欺騙著別人和我們自己嗎?我們是在強化著固定的思維模式,做出機械的、不假思索的反應,在許多行動中表現得好像是不會思考的野獸嗎?欲望的傾向往往是強化的反應,是來自我們所處的社會與文化持續不斷地增強的根深蒂固的反應。我們審查過自己的欲望的根源嗎?我們真正研究過自己的欲望的對象及其原因嗎?
欲望的滿足能夠成為生活的目的嗎?我們滿足了心中的一個欲望,另一個欲望便又產生了。我們的心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它會不斷地、沒完沒了地產生欲望?我們試圖實現自己的每一個欲望,豈不是正在進行一番無望的追求,和一次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我們的哲學,我們對於榮譽、名望和財富的需求,豈不成了新瓶?的舊酒?我們的心靈不是正在以冠冕堂皇的、社會認可的方式,巧妙地蘊含著隱晦的欲望嗎?我們審查過自己欲望的真正根源嗎?我們審查並觀察過它的真實本性嗎?某個特定的欲望,是否僅僅是我們內心躁動不安的跡象?我們是否正在將跡象當成根源?所有的欲望背後的欲望是什麼?
大量的欲望都表明,我們的心靈是膚淺的,注意是分散的。心靈的深處,有一所記憶與印象的倉庫。從這?出發,我們能夠賦予某種事物極大的可取性。「情人眼?出西施」,在多數情況下,應該是情人「心」?出西施。欲望缺乏完全的注意和清晰的意圖,如果它帶著完全的注意與清晰的意圖,它就變成了目的。只有目的,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和方向。
「目的」這個詞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目的。我們所宣稱的目的,往往只是經過強化的反應,只是強化訓練所產生的復述。一個深沉的欲望,伴隨著完全充分的注意力和清晰的意圖,可以成為真正的目的,成為解放與引導我們生活的力量。這些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欲望,能夠聚集和積蓄我們的精力與智力,使得我們在生活中處事果斷、目標明確。對這些欲望的追求,可以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更重大的意義和更明確的方向,因而它的實現可以帶給我們巨大的歡樂與幸福。
而這一切,也只是強調了一個不可以迴避的事實,即博愛、和平、歡樂與滿足才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本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潛在的無限歡樂之間築起屏障的,正是我們後天習得的複雜理念、思維與行為的固定模式、頭腦中的紀想、分散的注意以及模糊不清的意圖。因此,要回歸到我們的真實本性,尋覓到無限的博愛、和平、歡樂與滿足,我們需要在完全的靜默中待命,需要在無思的知覺中保持完全的清醒。
欲望有盡頭嗎
欲望的滿足能夠給心靈帶來持久的滿意與平靜嗎?顯然,事實往往與此相反。當一個欲望被滿足的時候,另一個欲望隨即產生,然後又一個。
孩提時期,我們想得到一個氣球,一塊巧克力,一個霜淇淋,或者一件玩具。當我們得到這些東西之後,我們很快又受到其他東西的吸引並想要得到它。追求在繼續,欲望方興未艾。
長大以後,我們的玩具變了。我們想得到小車、房子、晉級、金錢、權力等等。當我們得到這些東西之後,我們很快又受到其他東西的吸引並想要得到它。
從童年到成年,發生了很多變化嗎?很少。我們只是學會了自己生存,或許已經安家立業,正在養家糊口,並為明天而儲備。我們對世界的存在方式不再無知,我們不再是無知、無助和易受傷害的人。我們的身體與心理都變得更加堅強,因此我們能夠生存。
我們的身體成熟了,長大了,衰老了。我們從小孩變成有小孩。我們的心靈,曾經是天真無邪、未遭玷污、無拘無束的心靈,現在正在接受著環境的約束與調節,正在受到成功與失敗的經歷的調節。我們的思維,曾經是鮮活的思維,現在或許要按照某些固定的模式演繹發展。我們在這期間學會了許多思維、感覺與行動的方式,形成了機械反應的模式。
我們學會了許多東西,但我們失去了固有的自覺。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就是重歸學前狀態,重新回歸到不受記憶、經歷、環境和理念調節的自發、歡樂、現時的生活中。我們曾經具有孩童般的幼稚,我們或許已經克服了許多幼稚,而現在的挑戰,卻是重新回歸我們孩童般的本性,來結合我們現時的成熟。
誠然,許多東西確已改變。但是仍有一件東西沒變,這就是我們的欲望。我們仍然想要一個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資,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承認,更長的假期,更大的房子。滿足欲望的努力是沒有止境的。
問題是:欲望的滿足能夠給心靈帶來持久的滿意與平靜嗎?顯然,事實往往與此相反。當一個欲望被滿足的時候,另一個欲望隨即產生,然後又是一個。顯然,心靈的本性就是不停地產生欲望。
即使我們尋求的是平靜與滿意,我們的心仍然陷於欲望的不停產生中。不管追求的目標是金錢還是解放,歸根結底總是心中的欲望。欲望的心是不安靜的心,是躁動的心,它不斷地渴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樣看來,莫非所有的追求都是徒勞無功的嗎?莫非所有的欲望,不管是對於平靜的欲望,還是對於權力的欲望,全都來源於心中的不安與躁動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怎樣才能停止欲望?出路何在呢?尋求擺脫欲望的欲望仍舊是一種欲望。
我們注視著自己的心靈,看它如何渴望、喧鬧、要求、躁動、製造混亂,然後疲憊、停止、安靜。我們注視著整個過程,沒有採取行動或產生反應,便是平和與滿足,便是處於一種不間斷的體驗狀態。我們既不煽動欲望,也不壓制欲望;既不使之昇華,也不尋求替代;既不主動接近,也不避而遠之;既不尋求控制,也不鼓勵縱容。我們保持著關注的靜默、平靜的體驗狀態注視著欲望,看著它如何萌發,如何積蓄能量,如何要求滿足,如何糾纏一段時間,然後減弱,最終消亡。
只要你注視著欲望而不參與其中,漠然相對,既不與之為友,也不與之為敵,僅僅作為一名觀察者,只要你扼制住了衝動,不採取行動,不去滿足它,不拋棄、否認或壓制它,你也就扼制住了衝動。你僅僅保持著體驗的狀態,體驗著你的心跡,體驗欲望所經歷的一系列動作;你僅僅觀察著欲望,觀察它如何被創造,然後你才能再要求滿足自己的創造欲望。因為在你觀察著心靈的把戲之中,在你純粹的體驗過程中,欲望被理解和化解,因而心靈變得清晰、平靜、安寧、滿足,這樣心靈可以保持穩健,因為它實現自我。
這樣,欲望,整個欲望的過程,它的開始與發展,它的各種形式,心靈施予它尋求實現的壓力,以及心靈在創造與追求欲望中的整個作用,就都被觀察與理解。惟有對欲望的理解,而不是欲望的任何滿足,才能有徹底的實現與滿足、平靜與歡樂的心境。
為什麼而活著
你要在專注的狀態下生活,在痛苦與歡愉的經歷之中,體驗內心的感受。不要去追逐、尋找和強求歡愉,也不要躲避、抗拒和逃避痛苦。
我為什麼而活著?我的出生就是為了吃、喝、繁衍、睡覺、衰老和死亡嗎?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是的,我得到良好的教育,以確保我的生存;我找到工作,找到配偶,生兒育女,賺錢,花錢,吃美食,喝佳釀,住好房,周遊世界,捐款給慈善機構,與朋友聚會,養育孫輩並與之嬉戲,盡享天年;然後,當我老得不能活的時候,我就死了;我死得心安理得。
這聽起來像是一段...
作者序
泰戈爾和釋迦牟尼的故鄉,歷來「盛產」思想家、哲學家與文學家。他們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卻名垂青史。然而,近幾年來,阿肖克‧高勒克里的隨筆文集,越來越多地在世界各地被各階層人士廣為誦讀。他是當代活著的文學家與思想家。他透過自己寫的多達四百餘篇的文論隨筆,對人生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了精深的思考與辨析。他的讀者遍及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如今,中國又成為第四十六個擁有其讀者的國家。作為他的譯者,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
本書並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有親身的體驗與內心深處的反思。
第一篇(生命),談論的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幾個重大問題,包括生存的目的,欲望與幸福,內心衝突問題,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生存與生活有什麼不一樣,金錢、逆境與競爭問題,創新的基礎等。
第二篇(愛情),談論的是愛情的自然、生理與心理基礎,純潔的愛的本質,愛與性、愛與理解的關係等。
第三篇(美德),是第二篇的擴展,因為一個完善的人,除了應該具有愛心,還應具備其他相關的品德。
第四篇(感悟),則從個人擴展到社會的某些關係,包括社會承認與拒絕、個人價值、認可、物欲、攀比、暴力等等。
第五篇(感知),剖析了某些基本的精神觀念,包括時間與空間,守舊與創新,知識與智慧,幸福與追求等。
第六篇(自我),探究了個人的精神存在與發展,包括個性、自我體驗與分享,自我接受,環境與認可,什麼是真實的自我等等。
由於此書含蓄雋永,極其耐讀,普通人不可能一眼看清作者的本意,需要反複揣摩、細細品味。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讀者,對本書亦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我建議讀者珍藏此書,以便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反復吟讀,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真正把她視為永久的良伴與人生的寶典。
泰戈爾和釋迦牟尼的故鄉,歷來「盛產」思想家、哲學家與文學家。他們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卻名垂青史。然而,近幾年來,阿肖克‧高勒克里的隨筆文集,越來越多地在世界各地被各階層人士廣為誦讀。他是當代活著的文學家與思想家。他透過自己寫的多達四百餘篇的文論隨筆,對人生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了精深的思考與辨析。他的讀者遍及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如今,中國又成為第四十六個擁有其讀者的國家。作為他的譯者,我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
本書並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有親身的體驗與內心深處的反思。
第一篇(生命),談論的是人生普...
目錄
譯者的話╱
第一篇 生命
1.為什麼而活著╱
2.生活的目的就是滿足欲望嗎╱
3.欲望有盡頭嗎╱
4.什麼是幸福╱
5.痛苦是幸福的前兆嗎╱
6.衝突╱
7.成就╱
8.幸福來自金錢嗎╱
9.逆境對人有好處嗎╱
10.競爭╱
11.走出生存網╱
第二篇 愛情
1.為什麼會墜入愛河╱
2.愛可以沒有承諾嗎╱
3.愛,必須是無條件的╱
4.「無性婚姻」也有愛嗎╱
5.愛是自我犧牲嗎╱
6.愛的力量╱
7.理解與愛╱
8.活著並愛著╱
9.無私的愛的本質╱
10.無限之愛,存之於心╱
第三篇 美德
1.謙卑╱
2.樸實╱
3.坦率╱
4.耐心╱
5.寬恕╱
6.滿足╱
7.慷慨╱
8.溫和╱
9.獨立╱
10.歡笑╱
第四篇 感悟
1.我們為什麼以貌取人╱
2.認可的需要╱
3.獲取的渴望╱
4.奢華的淺薄╱
5.平凡之美╱
6.比較強迫症╱
7.證明我們的價值╱
8.害怕拒絕╱
9.人對人的殘忍是什麼造成的╱
10.一個普遍的盲點╱
第五篇 感知
1.知識與智慧╱
2.我們正在否認自己的完美嗎╱
3.隱匿的感知╱
4.永久幸福的夢想只能是空想嗎╱
5.努力是白費勁嗎╱
6.克服習得觀念的盲目性╱
7.掙脫羈絆╱
8.不滿足導致發現╱
9.時間是一個謎╱
10.超越恐懼,超越悲哀╱
第六篇 自我
1.體驗真實的自我╱
2.自我的表達╱
3.我問自己「我是誰」╱
4.個性之謎╱
5.分享自我發現的快樂╱
6.環境是一面鏡子╱
7.真理的不言自明與似非而是╱
8.自我接受╱
9.認可的追尋與致富的夢想╱
10.我與非我╱
11.我就是我╱
譯者的話╱
第一篇 生命
1.為什麼而活著╱
2.生活的目的就是滿足欲望嗎╱
3.欲望有盡頭嗎╱
4.什麼是幸福╱
5.痛苦是幸福的前兆嗎╱
6.衝突╱
7.成就╱
8.幸福來自金錢嗎╱
9.逆境對人有好處嗎╱
10.競爭╱
11.走出生存網╱
第二篇 愛情
1.為什麼會墜入愛河╱
2.愛可以沒有承諾嗎╱
3.愛,必須是無條件的╱
4.「無性婚姻」也有愛嗎╱
5.愛是自我犧牲嗎╱
6.愛的力量╱
7.理解與愛╱
8.活著並愛著╱
9.無私的愛的本質╱
10.無限之愛,存之於心╱
第三篇 美德
1.謙卑╱
2.樸實╱
3.坦率╱
4.耐心╱
5.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