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你還不夠認識的世界,一個內在世界──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光明、美善的世界。縱使內在世界存於無形,卻擁有強大的能量,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投影;展現於外在的事物,早已存在於內在世界,內在世界是因,它導致外在世界的果,要改變結果必須先改變成因。
任何外在世界可見的事物,皆由內在世界所創造出來;內在世界擁有無窮的智慧、無限的力量,它孕育著一切,也正等待著你來發現。絕大多數的人都只關心外在世界,只有極少數人會去經營內在世界,當你知道兩個世界之間的關聯,並開始探索內在世界,將會有一股力量引領你邁向富足圓滿的人生。
作者簡介:
陳瑋
‧安嵐居工作坊創辦人
‧性喜自然,淡泊名利,寄情田園
‧以身心靈教育為志業,經常四處行腳與有緣人分享健康與快樂之道。
章節試閱
前 言
在一個科技如此進化的世界,人們怎麼越來越繁忙?就現代物質生活來說,相較於人類的祖先,應該可以說是不虞匱乏,為什麼覺得幸福的人越來越少?
許多人為了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已經身陷勞碌的泥沼,讓自己彷彿置身於壓力鍋,根本過的不快樂,身體也逐漸失去健康了,哪裡來的生活品質!對現代人而言,擁有悠閒自在的生活幾乎是一種奢侈的夢想,原因出在哪裡?
由於,我們生命的驅動程式,已經設定成以自我和競爭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把人生當成一場競賽。小時候比誰長得高、比誰功課好;長大之後,比車子房子、比財富地位,生活好像在行走江湖,隨時準備與人一較高下。
我們被這個社會價值觀所恐嚇,不進步將被淘汰,不夠快速會被打敗。為了成為贏家及擔心失敗,每天過著緊張的節奏,忙得團團轉,不斷的快跑,問題是跑的方向對嗎?
其實,在我們起跑的當下,就等於捨棄了快樂!我們一直往外尋找快樂,這是在緣木求魚,方向如果不對永遠不可能達到目的。外在的金錢、權力、名望、美貌等等,這些只會帶給人們短暫的開心,真正的快樂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幸福則來自於內心的安寧。
很多人總覺得趁著年輕,為了功成名就,犧牲個幾年時間沒關係,等到成功再來享受甜美的果實,可是欲望的世界是個無底洞,物質上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有兩位非常出色的雕塑家,他們的工藝不分上下。
有一天,這裡的國王突發奇想:「我想知道哪一個才是最厲害的雕塑家?不如就來舉辦一場比賽,然後將勝者封為天下第一雕。」
接著國王把兩位雕塑家找來,請他們各自雕塑一隻老鼠,限時三天,看誰做的老鼠最逼真,不但可以得到冊封,還可以獲得一塊土地。
這三天裡,第一位雕塑家,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幾乎快累倒;第二位雕塑家卻跟往常的生活一樣,一派輕鬆地喝著茶,似乎不在乎這場競賽。
很快的,三天時間到了,他們分別獻出作品,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當評審。
第一位雕塑家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精緻到連老鼠的鬍鬚都會抖動;第二位雕塑家的作品則是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只有三分像。
當下,勝負立刻分明,國王和大臣都一致認為第一位雕塑家獲勝。此時,第二位雕塑家跟國王表示有點意見,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正。」
國王問:「怎麼說呢?」
雕塑家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老鼠,應該由貓來判斷,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正確呀!」
國王想一想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吩咐人到後宮帶來幾隻貓,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想到,幾隻貓一放下,都不約而同地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像老鼠的「老鼠」,使勁的咬、啃、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眼前,國王只好把「天下第一雕」名號冊封給了這個雕塑家。
事後,國王把他找來,問說:「你究竟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塑造的是老鼠呢?」
雕塑家說:「大王,這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而是那味道呀!」
我們每一天都在雕塑自己的人生之作,幸福美滿的關鍵,並不是聰明才智,而是生活的智慧。多數人都像第一位雕塑家,在打造作品的同時,反而犧牲了過程中的樂趣。
生命的重心不只在於追求外在的物質世界,而且要豐富內在的精神世界;忙碌的你!何妨停下來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將努力的方向調整一下。雖然,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獨特的,但是希望生活幸福這一點卻是共通的。
事實上,人生要尋找的答案早已深藏在生命裡,任何人都無須外求,我們只要去探索生命的本質,自然就會得到解答。
生命的原本狀態有如鑽石般的燦爛,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潔淨無瑕,與生俱來就擁有智慧與富足的能力,只是出生以後我們開始接收大量的外在知識,逐漸把這種天賦的光芒給包覆住,然後自我發展的一套生存模式,這種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讓人一直要掌控世間的一切,這是人類煩惱的源頭,因為它違反了自然法則。
人們後天養成與真理顛倒的思想,就像黑暗的烏雲,把我們原本光明的靈性遮蔽了,帶來的往往就是痛苦。世界上所有問題原本都是中性的,當我們洞悉宇宙本質的時候,它顯現出來的就是正面;在還沒有理解的時候,它顯現出來的就是負面。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幾次轉型的機會,或許你正面臨這個時刻,在這趟生命自我探索的旅程,可以試著從寧靜開始,察覺大自然的變化,緩慢體會生命的律動,盡看世間百態,往內觀照自己心性,應該就會發現一切問題的所在。
寫這本書是因為曾經在生活中迷航,所以提醒自己別重蹈覆轍;寫這本書是發現人生其實有一套美好的模式,希望透過文字來分享給你。這裡引用了一些小故事,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來認識人類的內在世界,能協助你在追尋真理的道路,更容易發現真實的本性,找到生命之根源。
在人生旅途中的有些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指引,此書就像心靈之旅的路標,期望你在深入了解自我之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從容自在地生活。
一、向壓力說再見
人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動物,我們突破了身體的極限,發明各種工具上天下海,甚至進行太空之旅;可是,當人一旦陷入痛苦,卻沒有辦法用任何東西幫忙消除。
物質文明一日千里,精神文明依然原地踏步,隨著科技的發展,幾乎人手一支手機,家家戶戶有電腦,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網路搞定,生活如此便利不是應該讓人擁有更充裕的時間?
然而,我們卻過得比古人更緊迫,即使時代進步了,人們的煩惱依然有增無減,困擾我們的不再是物質的問題,而是人的心理問題,甚至有越來越複雜化的趨勢。
當前已有高達百分之十的人正承受憂鬱之苦,而超過百分之十的人飽受焦慮折磨,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有長期失眠的煎熬;許多人表面上或許沒有上述問題,卻有各式各樣的精神困擾。
工業化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把人類從大自然分離出來,深刻地影響了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成為經濟活動巨輪的一個小齒輪,社會制度建立起規則性的秩序,日復一日,一週七日,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來分配,從此人們過著機械般節奏的步調,為了運轉高效率的人生,生活環境充滿著緊湊的氛圍。
為了成功致勝,需要跟時間賽跑,人們必須忙碌不停的工作,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在維持一定的成就水準,生命被當成是競爭與謀生的工具,眼睜睜看著與幸福漸行漸遠。該是停下來思索的時候了!現代的生活裡,凡是有意識的人都備感壓力,很多人白天時常處於筋疲力竭的狀態,晚上也無法好好入睡。
「壓力」(Pressure)原來的意思是承受壓擠之下的狀態,後來心理學家用來表達發生在人類身心上的「扭曲」狀態。
壓力已經是現代人生活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揮之不去的無形負擔,常令人喘不過氣來,壓力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就像一把野火,稍未注意便會焚毀生命的殿堂,把平靜的生活化為烏有。
醫學研究也證實,過大的壓力將造成免疫力失調,對個人身心健康產生莫大的傷害,人在生理方面的壓力,實際上多是由心理引起的。身心是一體的,身與心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內心被問題所困,行為也同時被束縛,心靈受到創傷時,身體會記憶在細胞裡!
人在承受壓力時,肌肉會跟著緊繃起來,身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外在環境的持續威脅,我們的肌肉一輩子可能都處於緊縮狀態。
常態性勞累會演變成慢性疲勞,而且落入慣性緊張的生理模式,限制住身體許多機能的正常運作,譬如:血液循環不良、自律神經失調、干擾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而引發憂鬱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便祕、痔瘡、消化不良、癌症等各種慢性文明病。
幾年前,台灣票選出來的年度代表字是「憂」,顯示壓力令人產生憂心、不愉快、焦慮不安的情緒,儼然已造成社會多方面的問題。
日常生活裡不斷發生的小狀況,遠比人生中的大事件,更容易造成我們的壓力。比方職場中與上司互動不佳、同事間相處不愉快、夫妻感情不睦、情侶吵架冷戰、交通堵塞不暢、朋友意見不合、小孩不聽話等等。
每一天,生活中總有無數惱人的小事,在觸發神經系統數百次的微型壓力反應,讓身體持續處於「戰」與「逃」的警戒狀態,實在令人心煩意亂。這些日常困擾的持續累積,長期下來漸漸形成巨大壓力,時時刻刻都在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情緒會左右生命的方向盤,憂慮會毀掉生活的品質,憤怒更可能造成終生遺憾。
不少人面對生活龐大壓力的困擾,不是慣性採取壓抑的策略,就是不懂得如何正確的宣洩。如果你把壓力視為常態,那要特別留意了,一個從未生氣的人終究會得內傷,但是若一再讓情緒暴走,則是使身邊的人很受傷。
若不從根本層次上獲得有效的紓解,惡性循環的結果,終將累積成無法收拾的大麻煩。正視壓力的存在,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找出它的根本原因。
許多人認為壓力來自於四面八方,可能是工作職場、家庭婚姻、人際關係等外來因素,但是為什麼面對同樣一種壓力情境,對不同的人來說,卻有非常大的差異性情緒反應。
追根究柢,壓力產生最主要的根源其實在於個人的思維方式,這怎麼說呢?
壓力發生的原因叫「壓力源」;由壓力源造成的生理、心理反應叫「壓力反應」;兩者之間還有一種對壓力源的想法叫「壓力認知」。
例如,下雨天出門很不方便,心情整個就是不開心;這時「下雨天」就是壓力源,「出門很不方便」就是壓力認知,「不開心」就是壓力反應。但是,面對同一種壓力源,由於承受者壓力認知的不同,就會讓感受到的壓力變得不一樣。
換句話說,壓力源是人不能完全掌握的因素,壓力反應是壓力認知所造成的結果,其中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壓力認知」,你只要能夠巧妙的轉換思維,就可以跟壓力說再見。
羅斯福還未當上美國總統之前,家中曾遭竊損失慘重,有一位朋友寫了封信安慰他。
羅斯福回信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心中很平靜,感謝上帝!」
「因為,第一、竊賊只偷去我的財物,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竊賊只偷走部分的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人可以因為心態改變而使生命轉變,只要轉變心態就能改變人生,這種幸福的換算方式,不僅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超脫的處世智慧。
可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總有一種觀念:在沒有恆常且無法預測的世界中,我們凡事要求明確掌控;在不能完全作主的生活中,我們要求喜歡的事物長期擁有,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出現。實際上,人生本來就充滿著變數,我們不願接受順其自然,就無法保持自在的平常心。
許多人或許認為犧牲現在沒關係,只要努力達成目標,當未來願望實現時,壓力就會自動消失,就可以快樂的享受生活。然而,人的欲望只會倍增,你不論擁有多少,只會想要獲得更多,當你得到了更多,你還是不會滿足,即使等到成功的那一刻,我們還是無法逃脫壓力重重的世界。
想要快樂很簡單,得到的人卻很少,因為快樂不在外面,它是一種身心全然放鬆的狀態,一個在生命旅途上快步急走的人,永遠找不到幸福。
生命不應該只是為了生存競爭,我們習慣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人的慣性喜歡控制一切,這些都是引發負面情緒的元凶,評斷比較形成的分別心,也造就是非與得失。
人類的心理有一種攀附現象,想要掌握一切正顯示內在的恐懼,這是形成執著和焦慮的因素;這種心理狀態會使我們被外界的事物牽著走,製造出各種煩惱與痛苦。因此,人們經常深陷於日常的瑣碎困擾,無法活在當下,細細品味生活。
一個人要去認識生命的真相,否則我們會誤以為唯有擁有足夠的物質,不斷地改變和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才能獲得快樂幸福。我們從來不問問自己,這樣努力追求的人生意義在哪裡?
印度聖雄甘地說:「找到你的目的,意義就會隨之而來。」
當無法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時,你就會用物質欲望來填滿你的生活,現代社會經濟變富裕了,但物質不能轉為完全的安全感。很多人其實是不太快樂的,雖然上班面對客戶時,掛著滿面的笑容,可是回家後卻是一臉無奈!
世俗的成功不保證會帶來健康與安心,有不少高成就人士就領悟到,其實自己從未真正擁有成功,而是被追求成功的欲望所擁有,不要只看到成功的表相,我們雖然贏了某一部分東西,但也失去更多的東西。
實際上,幸福是一種平靜安寧的心理狀態,假如不認識深層的自己,到處向外尋尋覓覓,一生可能都無法發現幸福。
一般人很少會去留意自己的內在世界,去探索人類的精神層次,除非遇到人生重大的事件,困難超越人類智慧的時候,或者是遭遇身心出狀況而現代的醫學無解,才會往靈性的方向找答案,尋找生命的價值跟意義。
許多人雖然有宗教上的信仰,但通常僅限於上教堂、跑廟宇,把生活難題或願望交給上帝、神佛來做主。人們有一種慣性思維,就是希望藉由神蹟讓自己的難題憑空拔除,或者有些人喜歡去追求一種可以馬上解決眼前困難或創造成就的方法。
這樣的做法會產生負作用,因為這樣不符合大自然法則,眼前所有的困難都是我們自己過去累積,及多種因緣集合而來,我們往往忽略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很久從前有個苦惱人,他聽說達摩祖師曾一葦渡江,神通廣大且能滅一切苦難,就背起包袱上山找達摩祖師開示。
祖師聽完他的訴說之後,對他說:「把你的苦拿出來,我幫你滅掉。」
苦惱人:「我找不到苦!拿不出苦來啊!」
祖師:「真正能解脫苦的人,只有你自己。」
苦惱人:「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
祖師:「你想一想,眼前的苦惱和困惑,是誰放進去的?」
此時這個人沉默不語,當他抬起頭來,注視著眼前這位覺悟的人。
祖師對他慈悲的微笑:「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需心藥醫,苦惱與困惑都從內心生起,任何其他人不可能將它從我們的內心取出來,尋求解脫一定要靠自己才行。
「我的生命無他,唯真理實驗而已。不管這條道路有多難行,我憑藉著手上的亮光一路前行,路途上我經常瞥見微弱的亮光,指引著絕對真理。」
─甘地
二、思想創造世界
天地的活動瞬息萬變,但是人類的身心運行之道,數千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你的思想了打造你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所有矛盾衝突,都是我們內在反映出來的結果。我們把生命深層的問題投影到生活上,每一個事件、每一種壓力不論正面或負面,都只是如實呈現你的內在。
造物者知道人類並不喜歡探索內在,所以讓問題以煩惱、痛苦、疾病,甚至災難等形式投射出來,唯有這樣子,人們「或許」能夠看清楚真實的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只有我們自己,與其汲汲營營向外追求答案,不如向內調整思想與觀念。
文學家詹姆斯.艾倫(James Allen)說:「只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指導我們正確的行為;只有正確的行為,就會給予我們正確的生活,有了正確的生活,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思想是主要力量,它能鑄造我們,決定著我們的一切。思想造就了世界,思想永遠是人類的工具,我們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實現自己的想法,帶來無數歡樂,或無數的禍害。
「人們看不到我們的思想,但是,思想卻能以物質的形態表現出來,環境不過是一面鏡子,映射出思想的內容而已。」
自古以來人類的戰爭不曾停過,真正的戰役從來都不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內在。然而,我們似乎沒有準備要處理衝突真正的地方。
今天人類有能力發展最新的科技,讓世界形成地球村,但是,我們卻無法徹底解決內在大大小小的障礙,問題出在哪裡?因為我們只相信科學,認為人定勝天,不願意認清生命的真相。
印度一句諺語說:「認識是一個人,指的是認識他的身、心、靈 (To know oneself is to know body, mind and soul)。」人不只有身和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靈。
「靈性」不是一個宗教或哲學名詞,對於理性的頭腦來說,不認識靈性的存在,因此科學家一直否定靈魂的真實性;科學的歷程就是不斷地在探索未知,宇宙之大仍有許多事物是人類未知的,所以我們接受了這樣的理念有什麼損失?
無論是物質或精神上,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就像地心引力本來就一直存在,並不是牛頓發現以後才出現的。
我們的感覺器官所接收的訊息,經過大腦所呈現的,並非是完全真實的世界樣貌,因此不能凡事都依賴科學。我們的內心若要真正得到自由,就必須先擺脫科學知識與主觀意識所帶來的束縛,這些束縛與現代化的教育息息相關。
普遍來說,遠古的人類祖先都能接受靈性的世界,畢竟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個人的心靈,決定生命的喜怒哀樂,人的內心得不到滿足,就會過度依賴外物(境),生活中一點點無常的變化,都會讓身心不得安寧。
靈性是生命能量的主要來源,唯有心靈富足的人,才能獲得平和、喜悅以及愛的能力。
大自然運作的複雜度,遠遠超過人類心智的想像,靈性超越科學範疇,無法研究理解,只要願意相信即可;每個人都有靈性,只因日常的喧囂忙碌而冰封沉睡。相對於地球的壽命,人的生命極為短暫,從誕生到死亡就是人的一生了,那麼中間這段過程,何不快快樂樂的活著!
人生是一趟發現真理的旅途,一個人的快樂不在於追求物質的富裕,而是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逐漸啟發喚醒靈性,實踐生命價值的同時也豐富了這個世界。
「人類靈性的真理,超越了任何單一的宗教信仰。心靈的力量,超越任何國家的力量。智慧、愛和療癒的能量,始終在這個宇宙間運作著,它超越了人類心智。當我們在自己內心能夠找到那份平安之時,我們就接觸到了這個宇宙的力量,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塔唐祖古(Tarthang Tulku,藏密上師)
跟古代比起來這個社會不缺乏物質,也不缺少知識,在某些層面上,現代人可以算是非常聰明。然而,現代人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做什麼事速度都要求快,一刻也不得清閒。
尤其是住在城市的人,把工作當成競技場,害怕自己被淘汰出局,內心充滿浮躁不安,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一再重複前一天的生活方式。人到底一輩子在忙什麼?或許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對人生方向茫然迷失,只好盲目地跟著社會潮流走,繞著金錢、車子、房子打轉,將生命的價值建立在鈔票上,迷戀一種虛幻的充實感。此時,何不運用一下心靈指北針,走出迷霧的叢林。
我們一生當中接受了很多種教育,不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上的。現今教育的方式嚴重傾向於知識的傳授,以功利為核心本質,偏重學科不重視品德的培養,更助長利己價值觀的形成。
現代化教育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社會謀生,特別是學校及社會的專業訓練,一旦你改行換業就派不上用場了。
世界上還有一種教育稱為「心靈教育」,它的目的在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生活,可是很少人接受過這種教育。心靈的教育不管你處在什麼環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它,無論你轉換在哪個跑道上都用得到,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
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心靈教育為一切教育之母。
人類生活的障礙來自於自己觀念的障礙,造成壓力、情緒、煩惱,以及痛苦,想要改善生活應該從提升生命狀態著手。宇宙之間最偉大的力量就在你身上,心靈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寶藏,一個極具智慧的內在本性,可以為自己指點迷津,只是你還不知道如何連結它。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有生之年,有機會透過心靈來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開啟自己的天賦能力,去發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重新定位生活的目標,自然能過著無悔的幸福人生。
所以無論你現在正在做什麼、背景和經歷如何,只要你願意啟程心靈之旅,生命確實可以變得不一樣,過去的就讓它翻頁過去,昨天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是全新的一頁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尋回平靜自在的生活。
有一個我們還不夠深入認識的世界,外在物質的世界你看得見,就像房子、樹木、書本等;另一個內在的精神世界你摸不著,比如思想、情緒、意識等。多數人都清楚有形的物質世界,相對於生活的意義,卻很難明白無形的精神世界,相對於生命的影響力,有些人甚至不曾關注過自己的內在世界。
內在世界為因,它會導致外在世界的果,要改變結果必須先了解成因。我們的生活是否快樂,不在於我們的身分背景、財富地位,而是取決於我們內在的活動。
人們的婚姻關係總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
妻子經常向好友訴苦,抱怨說先生很自私、不體貼,只重視朋友,從來都沒有關心過她,兩個人經常吵架,還鬧著要離婚。
好友問她:「那你先生怎麼說?」
她說她先生總是回答:「結婚前我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我改不過來!」
然後回頭來指責她說:「妳自己不是也一樣,情緒這麼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誰會喜歡待在家裡啊!」
每個人對於自己行為的解釋,大多是源自於過去一向如此,人為什麼會輕易就定型,我們對於改變自己真的那麼無能為力嗎?
回想過去的種種,許多人可能自覺說:「其實,我知道問題就在哪裡,但是我不知道真正有效的方法,我總在同樣的問題上,重複地繞來繞去,我覺得很煩悶、挫敗;如果知道如何改變行為態度,重新定位自己,生活上的問題就會改善許多。」
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擁有完全自由的意志?
事實上,所有人性的問題關鍵就在「意識」當中,根據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類的行為模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活動,都是由深層意識在主導。
我們所說的「我」,不單純只是我們知道的「我」,在意識底層還藏著許多你不認識的「我」!我們的生命是由意識所組成,人體是意識存在的工具,就像人與汽車的關係,所謂「開車」是指人操控著汽車,人和汽車是一體的。
同樣的,生命體是指精神體與肉體,精神體驅動著肉體,這個精神體就是由意識組成,所以又稱為「意識體」。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識,尤其是深層意識。
幾千年以來,關於意識和心智的問題,過去一直被認為藏在大腦的黑盒子裡,如今經過一些科學家、心理家、哲學家的努力,逐步地解開那個神祕且深不可測的奧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我」的真實面貌。
只有正確的思想,
才能指導我們正確的行為;
只有正確的行為,
才會給予我們正確的生活,
有了正確的生活,
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三、生命的資料庫
坐落於希臘德爾菲山中的阿波羅神殿,是古希臘世界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其前庭石階上刻著一句箴言:「Know Thyself」表達著人在開始去了解其他事物之前,必須先認識自己,要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智慧的開端,這也是幾千年來,哲人畢生追尋的方向。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
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服膺於這句格言,他謙虛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什麼都不知道。認識自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能夠自認為確實不完全了解自己更是一件困難的事。
人類生活上的障礙絕大部分來自於生命,然而生命是什麼?卻是一個常常讓人不知道怎樣回答的問題。
我們的大腦與意識的關係,至今在科學界仍是一個謎,雖然過去許多科學家宣稱─思想只是大腦的活動產物。但是近年來一些腦神經專家的研究明確指出,我們的精神與神經活動之間其實是相互對應的,思想不屬於物質而是精神。
每次當我們思考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產生了變化,腦細胞是大腦的基本單位,腦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大腦活動最主要的細胞是神經元,負責處理和儲存與腦功能相關的訊息。
人腦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具有許多分枝,藉由樹突和軸突,與許多神經元綿密地連接起來,形成錯綜複雜約一百兆個神經連接的網絡;就像一個電腦網路是由一百兆個電晶體所組成的,在腦內形成複雜的網路,神經纖維攜帶訊息,大腦對一切訊息的傳遞,都是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光電效應」。
當人思考、感覺和行動時,神經元就會在腦中傳遞訊息。這些訊息的流動藉著電流及化學物質,以極快的速度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讓大腦可以很快地反應。
神經元和神經傳導物質之間的活動,是建構人類心智活動的基礎,心智是身心一系列認知能力組成的總體表現,這些能力可以讓個體具有感知、思考、決策、行動、記憶以及學習等功能。
基本上,大腦是人類意識活動的指揮中心,心智是意識活動的代言人,心智及頭腦是一體不可切割分離的。
傳統的科學理論認為心智與意識,純粹是神經細胞與一些化學分子的綜合表現。近幾十年來的神經科學與精神學逐漸整合,則提出完全相反的論點,表示人類不只是機械化的動物─人類的意識從心智階段開始,意識能夠形塑大腦。
從量子物理學觀點來說,物質其實是心靈或是意識的產物,人在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很容易被先入為主的理論高牆所阻擋,看不見應該看到的真相。
一百多年來,研究心智的科學家專注於意識對思考與行為的影響。以深入對潛意識的研究分析,影響二十世紀人文思想甚巨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其中心思想指出,決定我們每日思考、情感及意志的心智模式,大多發生在無意識狀態,人類心智運作背後具有錯綜複雜的關聯因素,對人的身心具有細微卻又巨大的影響力。
佛洛伊德將「潛意識」引薦給世人,接著分析心理學創始者─榮格提出了「集體潛意識」概念,它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包括人類各種族及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的遺傳痕跡。
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集體潛意識是對佛洛伊德個體潛意識的發展延伸,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屬於個體資料庫,作用要比顯(表)意識大,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潛意識跟夢境會產生關聯結合,人在現實中的不滿足藉由夢境抒解出來,所以夢中的許多景象都可能是一種真實事物象徵。
集體潛意識則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的大型資料庫,所有的人內在深處都有這些共同的東西,這些心靈的產物並非得之於個人的過去經驗,而是來自人類祖先共同的「精神遺產」,人與人之間在某種程度上是共用一個資料庫。
榮格認為人類潛意識的資料庫裡儲藏著生命百思不解之答案,還存有創意、靈感、直覺和感應力等高層次的意象。這些資訊並不存在於意識表層,也不是從經驗中獲得的,在正常的狀況下無法被隨意運用。
「你的潛意識是一間你專屬的大暗房,是沖洗出你的外在生活的祕密處所;因此塑造出你這個人的,並不是你的名字、你的穿衣風格、你的父母、你的鄰居、你開的汽車……你是在這間地下暗房裡一張圖像接一張圖像地沖洗出來、在光與影的組合下逐漸成形的信念。」
─約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哲學博士)
意識有誰看過?意識看不見卻像風一樣,強而有力且難以捉摸。意識川流不息變化多端、無形無相,並且具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特性,例如,我們可以回想幾年前出國旅遊的美景,明天想要去哪裡買東西,或者夢中變成會飛的人諸如此類。
意識雖然看不到,卻可以時時感受它的存在,並且影響著所有生命體每一分、每一秒的身心狀態。人體的生理機能不經由表層意識來控制,而是透過深層意識來調控,譬如呼吸、荷爾蒙的分泌、免疫系統的防禦功能等等。
人體有一種神經系統分布於全身,掌管內臟及血液循環、負責調節心臟搏動、腸胃蠕動及唾腺分泌等,這類反應是自主性的,它不為大腦所控制,這套系統稱為自律神經。因此當我們睡著時,身體還能正常運作,這一切都由深層意識統籌管理。
《聖經》上說:「我未成形的身體,你的眼睛早已看見;為我所定的日子,我還未度過一日,都完全記在你的冊上了。」
這個「冊」指的是我們生命的資料庫─意識體,即從極微小的原始細胞開始,設計、塑形所有器官的生命藍圖;意識與生命結合為意識體,也稱為「精神體」。
人類的生命體是由肉身與意識結合成一體並相互作用,如同電腦是由硬體與軟體組合而成,沒有意識人就不叫做活著,沒有肉體人也不能存在。意識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無論是完全清醒或沉浸在夢鄉中,意識就像是電腦的軟體程式,意識體是建構生命的資料庫,也是生命的驅動程式,若未能正視它的存在,我們將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人類意識的層次可分三大類:顯意識(表意識)、潛意識(無意識)、以及超意識;並細分為五種:個人意識、家族意識、社會意識、人類意識、天地意識。
1.個人意識(自我):個體從出生到成長歷程的意識,個人意識涵蓋了
表意識及潛意識。
2.家族意識(祖先):歷代祖先累積的集體意識,包括父系與母系祖先
意識。
3.社會意識(種族):國家、社會、種族形成的集體意識。
4.人類意識(物種):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累積形成的集體意識。
5.天地意識(無我):大自然、宇宙超意識,一切造化的源頭。
你或許會感到驚訝,從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至今仍舊深植在心中,甚至影響你對事物的喜好觀感。人只要活著,意識體就不停地在接收和傳遞訊息,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遺忘的記憶,其實這些資訊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隱藏在潛意識的深處。
原生家庭是生命旅途中,第一個學習成長環境。在這段期間,我們開始對世界產生了認知與感受,並在家庭成員的耳濡目染下,塑造人的個性特質,建立了人格發展的基礎,在家庭養成的一些習慣,同時奠定我們日後人際互動的模式。
在我們兒時成長歷程之中,接收過許多負面的暗示,且經歷一些失落與創傷,這些經驗就像一張張相片,被忠實的被記錄在意識深處。
人和人的關係並非孤立,生命之間存在著一個連結的系統,家族意識是一種無形的牽引力量,尤其原生家庭是最重要的階段,對一個人影響最早,也是最大、最持久的。
每個人生命的歷程都曾受過傷,從一個需求的落空,到失去親情的溫暖與呵護,或者受到言語與肢體上暴力行為等等經驗,都可能在我們內心造成傷害留下陰影。
如果這些傷口未適時療癒,很容易形成日後生活上的負面效應;這些陰影是誰造成的,有可能是父母、師長、兄弟、姊妹,以及同儕,然而更多則是來自各種「誤解」所產生的自我傷害。
一般父母教導子女的處世原則,通常會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他們的經驗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上一代的傳承,上一代又源自於上上一代,這樣代代相傳的結果肯定會保留一些特有的家族文化。
家族集體意識是我們思維的一部分,其中有正面也會有負面的,負面的部分會造成思想上的盲點。任何人幼時都曾受過負面的傷害,太多陰影會影響到健康和人際關係。父母的童年可能也曾經受過心理創傷,如果並不清楚如何自我療癒,很可能就會讓這些陰影遺留給後代。
我們無法選擇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除非我們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意識體的陰影,否則把過錯推諉給他人,仍舊無法擺脫童年養成的慣性,形成一些重複的錯誤行為模式。
「我們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意識若不是錯誤的解答,就是沒以正確的方式來嘗試,我想建議後者才是真確的。人性黑暗面的解答,唯一永久的解答,就是更高的意識,出錯的不是這個答案,而是它的應用方式。」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美國醫學博士)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一個由人所建構而成的群體,擁有一定的空間並具有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即稱為「社會」,它可以是群體活動和聚居的範圍,例如是城鎮、城市;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東方文化或西方世界。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都有共通的語言、文化、習慣、信仰等,因此,社會文化是什麼樣子,必然把個體培養成什麼樣子。人為了生存,避免被孤立,自然也被捲入於社會形態的規範中,這就是「社會集體意識」。
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個人為了適應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會在不同的社會環境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表現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因此,我們的人格是由許多「面具」組合成的,人格是一個人所使用過的所有面具的總和,人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無時無刻都戴著面具。
譬如說,擔任老師的人會在學校使用教育者的面具,老闆會在員工面前使用管理者的面具,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會角色,源自於社會的期待和幼年的教育。
人剛出世時只是個單純的接受者,然後開始在生長環境學習模仿,很多人都會給予教導,目的都是在如何適應這個社會。直到有一天便會發現別人的觀念,已經變成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這就是集體思維的影響力。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就需要與其他人相處來往,但是我們內心被需要取得歸屬感的力量牽引,於是我們害怕孤立,避免衝突而傾向認同多數人的觀點。
社會心理學家阿斯契(Asch Solomon)曾經進行一項「獨立與順從行為」實驗。
他讓一名受試者坐在一張九個人的桌子旁,而這些人都是實驗者安排的共謀者,這名受試者被安排坐在倒數第二個位子。
實驗一開始,實驗者讓每個人看一張卡片,卡片上有一條直線,之後再看第二張卡片,卡片上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直線,其中有一條很明顯地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接著這些人被要求回答第二張卡片上,哪一條直線的長度和第一張卡片的長度相等。
這個答案本來是很明確的,但由於實驗者刻意指示共謀者講出錯誤的答案,結果令人震驚:有三分之一比例的受試者會遵從團體的不正確答案,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受試者會至少遵從一次。
即使團體不夠大,只要有三到四個共謀者在其中,也會產生這種適應性態度或從眾行為,顯然群體的高度凝聚力或威脅性,將壓抑個體成員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使其提出的意見與群體一致。
對集體展現一致性的意見時,讓很多受試者放棄自己原來的觀點,這種順從行為的表現,有的受試者表示是「不自覺的」,有人則指出是對自己的意見「信心不足」,也有些人則認為只是為了「避免與眾不同」,雖然明知別人是錯的卻「不得不跟從」。
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群體聚合的力量越來越廣大,個人融入集體意識之後,集體思維將佔據領導地位。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這種思維產生的迷失,很容意制訂出錯誤決策,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人類天生有一種惰性,一旦遇到未曾接觸的事物時,會依循他人的經驗作為獲取資訊的來源,當作自己選擇判斷的指引,不幸的是別人不見得比我們了解實際的狀況,如果一昧地跟著別人腳步走,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
千萬別小看集體意識對個人的深遠影響,這是幾百萬年來支配人類活動的自然法則之一。每一個社會的負面重大事件都會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產生不安全感,如果我們不採取主動,便由集體意識來運作我們的生命,極可能導致遺憾的人生。
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一直想要征服世界,現代化的社會已經幫我們都歸納好,每一條可能通往成功的路徑、運作的模式,每個人只要學習複製它便能有所成就。因此,我們自小就被訓練教育著迎合社會價值觀,順應文化潮流,以為只要努力改變自己,模仿成功人士的特質,就能心想事成。
這些理念表面看似非常合理,其實人生沒有標準版本,社會價值觀賦予人們太多幻想,如果任由文化風氣牽著鼻子走,久而久之,我們將忘記自己有什麼特質,同時抹去自己的天賦才能。
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他為了謀得一份工作,就必須了解企業的需求,得知他必須取得什麼學歷證照,才能應徵進入公司,他必須扮演好職場上的角色,熟悉適應各種社會規則。
因此,我們慢慢地被社會意識同化,把真實的本性給隱藏起來,而阻礙了心靈的發展。隨著我們社會化的時間越長,人格及自我越來越堅固,相反的也就愈來愈失去自然天性,創造、改變能力也跟著停滯下來。
我們所處的現代化社會,集體形成的意識在引導我們如何經營欲望,如果我們沒有正見的話,就很容易受到誘惑。一個人耗費許多時間與精神,卻只在將生命訓練成謀生的工具,社會價值觀成了心靈的束縛,我們的思想逐漸被看起來很真實,實際上卻是虛幻的物質世界所佔據。
許多人其實在物質方面已有相當成就,後來卻開始感覺陷在功利的魔咒,也有些人雖然很努力工作,仍然感到茫然,日漸嚐到苦的滋味,種種的煩惱應運而生,於是過了中年後,才開始想要追尋自己真實的本性。
「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現在有近六十億人,就有六十億條正確的路。人的不幸在於他們不想走自己的路,而總是想走別人的路。」
─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奧地利詩人)
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都帶著一份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藍圖,天地意識會來引導,透過自己來施工。
看到別人有好車,我們也跟著想要;別人有豪墅,我們也要一棟;別人賺很多錢,我們也想要;別人很成功,我們也要跟他一樣成功。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何必複製別人的特質與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唯有拿著自己的工程圖來施工,才能蓋出適合你住的房子,如果拿著別人的藍圖要叫大自然來施工,那是行不通的。
人一出生就已經攜帶來資源,如果放著不用,然後看到人家很好,就想跟他一樣,因此而一直生活在學習、模仿別人的生活中,結果遍體鱗傷,甚至去強取豪奪,最後帶來災難。
多數人不曾察覺自己的生命擁有巨大的力量,宇宙間存在一個具大的智慧寶藏,天地意識就是「超意識」,或稱「純粹意識」。超意識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是一切造化的源頭;這是一股無所不能的能量,它讓日月星辰運行、大自然生生不息。
在古印度的吠陀哲學經典,超意識的梵文叫Satcitananda,這是描述對宇宙意識的體驗。這個字分別由「Sac」(真實)、「cit」(智慧)、「ananda」(極樂)共同組成,意思是指天地之間有一種微妙存在,它是智慧與喜樂的源頭,它超越了個人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也是人類心智無法理解的範圍。
它擁有無限創造的能力,非凡神奇的力量,最不可思議的是超意識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意識體,可是我們卻渾然不知它的存在,為了讓人們認識它的真實存在,古代先知會將超意識神格化,外顯為「造物主」或內化為「神靈」。
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體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那麼浮出海面的部分就是顯(表)意識的範圍屬於冰山一角,沉潛在海平面下是肉眼看不見的部分,則是潛(無)意識,包含集體無意識,而一望無際的大海則是宇宙(超)意識。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底層是「心如」(Psychoid),集體無意識是個限制性的概念,它是人類意識之光掃射不到的禁區,而「心如」還比集體無意識的層面深邃,它是一個無限的概念,其性質根本無法分析。
各種跡象皆顯示,宇宙意識超越精神與物質之上,時空結構對它已不適用,因此可以將這種純粹的存在,視為天地智慧的力量展現,這就是東方思想的「道」。簡單來說,超意識就是超越自我的「本性」或「無我」。
一九九五年,發生於日本神戶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當時使得神戶成為人間煉獄,六千四百多人罹難、四萬多人受傷,鐵公路、橋樑、建築物損毀不計其數。
其中發生了一起引人關注的事件:一位身高約一百五十公分左右,當時和孩子一起睡的母親,在地震發生時用瘦小的身軀,擋住不斷崩塌的房屋,因此保住孩子的性命。這些倒塌的土石重達數噸,一個人竟然能夠用肉身抵擋,這是超越常人能力所及的事情。
當人遇到非常危急的事件時,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身體分泌一種叫腎上腺素的荷爾蒙,刺激人體產生爆發力,讓一位柔弱的女子變得力大無窮,甚至讓年老的長輩突然健步如飛。
人的生命潛能是無限的,指的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攜帶的天地意識。你、我體內都有一個沉睡的靈性,那就是我們的超意識,隱藏著你所無法想像的力量!從認識到喚醒啟發它,你將會發現一個完整的自己。
這個智慧傳承自古以來已經流傳了千百年,但真正擁有這種能力的只有極少數人,無論是佛陀、耶穌、老子、穆罕默德等聖哲,還是古老原住民的長老,都宣揚過這樣的真理。
他們的意識層次已經修煉達到一定高度,因此足以啟發好幾世紀的人類。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大腦跟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差異不大。
開悟聖者只是跟著大自然的引導,走向大腦(身)、心智(心)與意識(靈)合而為一的旅程,這就是為什麼每位偉大的精神導師,都表示任何人皆可以跟他們一樣,完成這趟豐富的心靈之旅,他們的工作只是在指引當事人恢復本來真面目。
心靈是天地之間最柔,也是最強的力量;天地意識擁有大能、大愛,而且原本就儲存於每個人的意識體,你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上帝並未偏愛偉大的聖者與先知,他們也是生出於平凡,只是他們比一般人勇敢,願意放下外緣並跟隨著覺識的引領,尋求真理找到生命的源頭。
人們生活所受的苦痛,是因為沒有將生命之樹的根部,深入連結到超意識,而無法吸收到大自然的營養;因為我們只顧著接收物質與欲望的養分,過著患得患失、虛度光陰的生活。
如果人生像一部電影,生命就像是演員,意識是動態的劇本,靈性就像是導演。原本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是一部圓滿喜劇片,但是人們一輩子都習慣於自導自演,不願放手讓擁有大能的靈性來執導,才會脫稿演出變成一齣泡沫肥皂劇,這種情節不知道生生世世要輪迴幾次才能解脫。
「在你身上,一如在每個人身上,有個遠比思維更為深邃的覺識層面。那就是真正的你的核心本質,我們可稱之為臨在、覺性,或不受制約的覺識。在古老的教義之中,它就是你心中的上帝或佛性。」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作家)
有位農夫在展覽會場向大家介紹一種四方形的西瓜,參觀的人見了都嘖嘖稱奇,追問是用什麼方法種植的。
農夫解釋說:「當西瓜長到乒乓球般大小的時候,我便用透明四方形的框罩著它,一旦它的空間佔滿,便停止生長了。」
人的成長歷程也是這樣,大量吸收外來的知識自我設限,就像四方形框罩住的西瓜一樣,把自己關在心智的框架,放棄讓靈性成長的機會,生命的發展自然受限。
意識對一個人的影響從母體受孕那一刻開始,人在嬰兒時期身心的活動都由超意識在主導。因此,孩童總是過著天真無邪的生活,然而出生後隨著生命的成長,不斷地接收外界的知識,這些資訊都被儲存起來,就像磚塊般逐漸把心靈封閉起來。
人類的習慣與知覺反應,大部分都在童年階段養成,孩童時期學習過程持續接收多種的常識、知識、教育及生活經驗,潛移默化逐步累積儲存在潛意識的記憶庫。
所以,從父母、師長,同儕與社會環境等,在每個人的生命形成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以「小我」為中心的集體意識同化了我們的個人意識,因而將宇宙超意識關閉鎖碼,讓我們離開了生命本來的狀態。
我們的意識在不知不覺中製造新的潛意識,而潛意識又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意識,無限循環形成習慣迴路,人一輩子就這樣被個人和集體意識所困住而失去自由。
人很容易不自覺地對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進行分類,這種無法察覺的慣性化思考,將會轉化成我們的基本態度,形成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模式,生命活動中的每一種重複的實踐,無論是好或壞的就會變成習慣。
人類是習慣性的動物,任何事物當建立起固定路徑後,就會依循它不太容易去改變,這種惰性形成的慣性思維,將原本不受時空和物質限制的意識框住,人們也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失去好奇心及創造力。
從嬰兒時期一直到成年時期不斷接受外界的刺激,一些經由不斷重覆執行產生思考的直覺反應,形成一種自動化反應,像輪子的滾動一樣,一轉就停不住,一旦養成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習慣,意識的程式都會自動去執行。
我們是怎樣的人,便是在潛意識重播機制下形塑的,不幸的是,在這種模式運作之下,整個自動化的知覺與判斷等心智活動,使我們思想越來越狹獈、人格越來越僵化,讓我們變成心智的奴隸,無法認識真實的自然本性。
「真實的心是神聖的禮物,理性的腦是忠實的僕人;然而我們建造的社會卻只榮耀僕人,反而遺忘神聖禮物的存在。」
─愛因斯坦
意識體是一個無限量的儲藏庫,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鉅細靡遺的訊息全部儲存在這裡。這些資訊源自於我們日常中所到接觸外界環境的人事物,正如我們所吃的食物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經驗也決定我們的心智。
心智是意識與身體結合產生的心理活動,意識不是你的大腦,意識是大腦的主人,你的大腦不是創造者,它只是一個翻譯工具,真正的創造者是意識。
大腦並不是念頭、思想或感覺的創造者,就像我們不會說音響創造了音樂。大腦的角色就像音響裡的電晶體,它提供了一個傳遞意識的生理結構,就像音響能讓你聽音樂一樣,而音樂就是心智,意識則是詞曲創作者。
生命的存在是意識的結果,宇宙的一切圍繞著意識存在,人的生命活動主要是為了意識的存在。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資訊流,在我們一生當中,每一天的每一秒鐘,無意識的頭腦都不停在工作,怎樣的意識就有怎樣的人生。
大腦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意識的訊息流動逐漸塑造我們的大腦,同時也塑造心智,身和心的溝通是雙向互為影響。
心智是意識與身體合成的產物,人類的思考別完全依賴心智,心理活動只是大腦的活動表徵,如同相片不是實景,菜單不等於佳餚。我們身心所能感知到的世界是有限制的,並非完全地相等於真實的世界。
譬如,我們到一座森林裡,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到的視野,蝙蝠能聽到人所無法聽見的聲音,狗能聞到人所聞不到的氣味,而我們的感覺也跟其他動物不一樣。
森林的實境應該只有一種,但是對人、鳥、狗或蝙蝠而言,不同層次的心智狀態,卻產生認知上的差異。就像同樣一件事,如果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心智形成個人的主觀意識,同時也建構我們對於這世界的看法,即使擁有正常的心智,仍勿執著於自我認知的感受。
肉身是一個體,所以肉身稱為身體;心也是一個體,叫做意識體或精神體。當一個人身心遠離了大自然的活動,我們的思想就會遠離真理,忘記人類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卻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而一直想要控制世界,想要掌握一切,希望周遭的人事物都能依照我的意思來運作進行,這樣的意識狀態就稱為「汙染」。
心靈學家洪寬可老師在《開悟不難》書中指出,汙染的意識體就是我們一般人的無明習性,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充滿陰影的生命狀態。人們的苦惱就從這裡開始,心智的光明也就這樣變得昏暗,如果這樣的意識狀態一直持續到我們面臨死亡的那一刻,當意識游離出來的時候,就稱它為「靈魂」。
沒有淨化、沒有解脫的意識體叫做「靈魂」;淨化了、解脫了以後的意識叫做「靈性」。
我們的意識就是我們的思維,它如同是一間房子,如果我們不清理,經常亂丟垃圾,幾年之後,屋子裡會成為一個垃圾場,沒有人願意住在裡面。同樣,如果我們的意識受汙染,思維就會不正確,我們的內在會變得負面,這時就像帶著墨鏡看世界,總覺得人生烏雲密布。
一個人不論地位多高、收入多好,只要內心經常處於「不安寧」的狀態,就不能稱為幸福。
心智的不安會造成人對於現狀不滿足,其根本原因是心不平靜,汙染形成的負面意識如同海底暗礁、海溝,外面的環境就像風,當我們跟外界互動的時候,這些暗礁、海溝就會濺起浪花,產生亂流,而浪花、亂流就是負面心智、思想及情緒。
我們要認識到在生活中,所有不樂於見到的事物,都無法從外面進行有效的改變,因為這些物與境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呈現,我們必須先改變內在的東西,然後外在的事物會自然產生變化。
人生所有的問題都要往內在尋找答案,想要改變世界必須由內而外。
如果我們清楚生命的資料庫─「意識體」運作的機制的話,你會發現改變心智的過程,並不會帶來多餘的負擔;你不需要跟任何人競爭,你只是在跨越過去「自己」所設定的障礙,這個過程不適合稱為「改變」,因為這意味著掙扎,應該叫做「還原」,恢復生命本來的狀態。
人的終極理想不在於向外探索,而是在於恢復本來就存在的真實面目,生命不只是有身和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本性。
身局限於大腦與感覺,心局限於思想與情緒,本性則是超越這兩者;而靈性是連接著心與本性的橋梁,因為從頭腦無法不經過心智而直接跳到本性。
每個人都有一個沉睡的靈性,我們可以效法佛陀等聖哲,擴大自我意識,唯有心靈才能引導我們通往的恢復本來真面目的道路。人類的智慧會隨著意識的擴張而進化,唯有當靈性解碼之後,喚醒這個天賦本能,人才能看清事物的核心本質,也才能具備正確生活的條件─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跨出第一步。
當我們有勇氣面對過去生命的陰影,事情就會浮現光明。放手讓超意識同化潛意識,將人生劇本轉換為幸福圓滿,導演由心智變成心靈,演員即是過去戴著面具的你。
本性是純粹的超意識─它沒有思想、沒有情感,無法研究。所以頭腦無法理解本性,心靈是一個中繼站,人唯有連結真實的本性,才算真正具有了靈性。
因此,你必須放下理性的知識,真如的本性就像太陽,生命中所有的傷害和煩惱,猶如天上的烏雲。太陽原本就一直存在,只是烏雲遮住了陽光。當一個人想不通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就是烏雲遮住了心中的太陽,淨化意識才能走出陰影,把自己的心扉打開,陽光就可以照亮生命,活出光明燦爛的人生。
前 言
在一個科技如此進化的世界,人們怎麼越來越繁忙?就現代物質生活來說,相較於人類的祖先,應該可以說是不虞匱乏,為什麼覺得幸福的人越來越少?
許多人為了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已經身陷勞碌的泥沼,讓自己彷彿置身於壓力鍋,根本過的不快樂,身體也逐漸失去健康了,哪裡來的生活品質!對現代人而言,擁有悠閒自在的生活幾乎是一種奢侈的夢想,原因出在哪裡?
由於,我們生命的驅動程式,已經設定成以自我和競爭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把人生當成一場競賽。小時候比誰長得高、比誰功課好;長大之後,比車子房子、比財富地位,...
目錄
前 言 / 5
一、向壓力說再見 / 13
二、思想創造世界 / 21
三、生命的資料庫 / 29
四、意識汙染的源頭 / 53
五、回應內在的召喚 / 63
六、現代教育扼制天賦 / 73
七、超越科學性思維 / 89
八、全息宇宙 / 95
九、場的奧祕 / 105
十、微妙存在 / 109
十一、提升神的質地 / 119
十二、靜心凝神 / 129
十三、寂靜是一種生命狀態 / 137
十四、正思維的重要性 / 145
十五、學吃虧 / 155
十六、得失從緣 / 163
十七、平常心是道 / 173
十八、所有權的錯覺 / 181
十九、師法自然 / 191
二十、珍貴的禮物 / 203
二十一、愛的光輝 / 215
二十二、認識守護神 / 225
二十三、懺悔與感恩 / 231
二十四、回家之路 / 247
二十五、集體場域 / 257
二十六、後記 / 265
參考資料 / 269
前 言 / 5
一、向壓力說再見 / 13
二、思想創造世界 / 21
三、生命的資料庫 / 29
四、意識汙染的源頭 / 53
五、回應內在的召喚 / 63
六、現代教育扼制天賦 / 73
七、超越科學性思維 / 89
八、全息宇宙 / 95
九、場的奧祕 / 105
十、微妙存在 / 109
十一、提升神的質地 / 119
十二、靜心凝神 / 129
十三、寂靜是一種生命狀態 / 137
十四、正思維的重要性 / 145
十五、學吃虧 / 155
十六、得失從緣 / 163
十七、平常心是道 / 173
十八、所有權的錯覺 / 181
十九、師法自然 / 191
二十、珍貴的禮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