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要與印刷廠經理搞好關係,還是做出一本對人真正有益的雜誌?我們到底想要取悅誰?
◎我們總在互相評價,彼此批評。這樣,我們又怎能互相友愛呢?
◎小小的犧牲……真令人討厭,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以至於沒有人會說自己做不到!
◎我們應該變成小孩子。孩子的財富在於:確信無疑地知道會由愛得到一切。
皮爾.高山,一個生於廿世紀初(1914年)的法國平信徒,活躍於當時的電影圈與媒體界,卻在將近八十年的歲月中,以他的生命和教導燃起身邊世俗男女的熱忱,影響無數的人皈依,從吸引一兩個人,體驗到兄弟姊妹之情,到成為厄瑪奴耳團體的創立人,領導著神父、信友走一條成聖的道路。而他酵母般的生命,為教會及人靈所帶來的影響與貢獻,已得到普遍的肯定與敬意(教會正在為他申請列為聖人的過程中)。
一位平信徒領導一個由神職人員、獨身奉獻者,以及一般過婚姻生活的信友所組成的團體,這在現代社會看起來不算什麼,但在廿世紀卻是教會內的創舉,打破一般人對天主教會的刻版印象:什麼!神父們聽他的教導並尋求他的意見?
究竟他有何魅力竟能讓這些神職人員渴望聆聽他的話語,甚至連先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向他說:「謝謝你創立了厄瑪奴耳團體。」他應該是一位與眾不同、有過非凡壯舉、或者靈魂超拔、語出驚人的人吧?!因為他是一個團體的創始人啊!
事實上,在他身上看不到什麼特別的。他沒有古代修行人士會做的克苦修行,說令人感到驚訝的奇言異語,或者施行吸引人群的奇蹟,他在教會內也沒有什麼響噹噹的頭銜……,他只是一位生活簡單、衣著陳舊、態度謙遜、說話結巴不清楚的平凡人,許多人見到他的樣子,總是帶著疑惑的眼神說:「這就是你們的創立人?!」
皮爾年幼時父母離異;十一歲時唯一的弟弟死了;十八歲時染上肺結核,自此體弱多病,看起來他的身心條件並不是太好。十九歲時,他在病榻上遇見了基督,看清自己的罪惡與不完美,感到深深需要天主的憐憫。自此皈依後,他保持忠誠的祈禱,每天都朝拜聖體。他渴望努力靈修好讓自己配得上基督的愛,但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軟弱與無能,雖然渴望成聖,卻又常常重蹈覆轍,因此他常常說自己是個可憐的傢伙,需要天主更多的恩惠,才能進步一點點。
五十七歲那年(1972年),他在全球神恩復興運動的潮流中領受了聖神充滿,他經驗到聖神的力量,看到聖神所能做的比人更快更好,於是明白了要依靠聖神,於是他讓自己完全給天主,讓祂帶領一切,包括自己修德成聖的渴望。從此他成為天主的僕人,聖神透過他工作,於是以他為首的祈禱組迅速成長,最後變成一個以兄弟友愛為核心的奉獻團體,並像《宗徒大事錄》所描述的,眾人喜樂地一起宣講福音。
當大家推舉他做祈禱小組的負責人時,他經過一番掙扎後,最終接受了,他說:「當人們看到像我這樣不起眼的負責人時,人們就會明白,我什麼也沒做,真的是天主在工作。」這一切正應驗了聖保祿所說的:「所以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林多人後書》十二章9、10節)
就像小德蘭一樣,皮爾並不局限於自己的不完美,他選擇了依賴天主,只為了愛耶穌而做一切的大小事,跟隨著小德蘭走上自我交付和信賴耶穌的道路,這就是他的祕訣。
本書收錄了皮爾許多重要的談話,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看到皮爾與天主來往的生命歷程,以及他的靈修思想與要點。他跟我們一樣在柴米油鹽中度日,了解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因此他給我們的勸勉相當簡單清楚,並沒有深奧的神學理論;他所建議的靈修道路是非常簡單而喜樂的,適合在世界中生活的普通人。他的道路是根植於傳統的,同時具有小德蘭及其愛的小徑所帶來的新穎性。每一個生活在世界中的基督徒,都可以從皮爾的經驗中得到啟發,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成聖之路。
作者簡介:
瑪婷.拉菲特(Martine Laffitte)
1942年生於法國西南部。19歲上大學時經驗到基督是活著的,並且深愛著她,於是開啟了個人與基督的關係。
之後在巴黎的醫院擔任腸胃科醫生,也曾在文立光(Jean Vanier)的方舟團體(l’Arche)做醫療服務。
1972年與皮爾.高山相遇,一起在祈禱中領受聖神充滿,此後懷著喜樂和熱火為基督的愛作證,1976年二人一同創立了厄瑪奴耳團體。目前團體在全球六十個國家有上萬名的團員。
1976年與Hervé Marie Catta結婚,成了瑪婷.卡達,育有三子。
章節試閱
「與兩位德蘭的競賽」
皮爾具有熱情的氣質,常常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能為此作證,因為他的言談舉止都顯示了這一點。
我剛一皈依……就熱烈地愛上了耶穌聖心。(88-I)
當我皈依的時候,是很徹底的(86-I)。那位與我談過話的樂卡耶神父(與皮爾在同一個療養院休養的神父),幫助我一點一點地認識了天主教會,否則,我就會陷入極端中。透過他我明白了教會的智慧。從那以後,我始終愛著教會。
他接著說:
我給你們一個個人的例子。當我十九歲時(我十九歲皈依)……我看著小德蘭,於是我說:「太好了,她廿四歲逝世,我還有五年就能趕上她」。於是我與她做計時賽。你們看到,我輸了,完全地輸在起跑點!另一方面,由於我跑得太猛,我氣喘吁吁,真的是氣喘吁吁。然而,我還有一個德蘭!我對自己說:「我沒趕上那個德蘭,但我要贏這一個——亞味拉的德蘭,她花了廿年的時間。」於是我說:「廿年!廿年住在修院裡都沒有進步,這令人太不爽了。」之後,我看到自己竟花了四十年,仍然沒有什麼進步。然後我對自己說:「我做不到了……」啪!事情反而有了變化。所以呢,你們有很多的機會啊!最重要的是,等待上主召叫你們。(77-E25)
他稱這個故事為「與兩位德蘭的競賽」,皮爾多次講過這個故事。他從中學會有必要讓上主來引領我們。天主的時間不是我們的時間。他在別處也說過:「基督用他的時間,慢慢地獲取我們。那麼,讓我們也使用祂的時間吧!」(77-E25)
很努力,但沒有進步
皮爾如此地渴望謙卑,他在皈依的時候,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卑微。我自己什麼也做不了。(88-I)他甚至頗為嚴厲苛刻地看待自己。真的需要等到接受聖神的充滿,他才真正地接受了自己。
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我年輕時,曾對我的神師說:「我真是一個糟糕的傢伙,真的是一個糟糕的傢伙,一個糟糕的傢伙,一個糟糕的傢伙。」他卻慢慢地跟我說:「不要說:『我是個糟糕的傢伙』,要說:『我是個可憐的傢伙。』」我說:「就是這樣的,真是棒!那麼,現在我是屬於耶穌的可憐的傢伙!」(80-E47b)
我花了卅或四十年的人生在原地打轉。我對上主說:「我希望祢在那兒」;於是我去參加一次避靜,情況有些好轉,但過後,一切又再度惡化,總是如此惡性循環……(76-E12)
他還說: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曾經瀕臨死亡,我經驗了好幾次。我對上主說:「我在生命中都做了些什麼?啊!真令人難以置信。」每次我都說:「啊!我要改變」,然後,砰!又是重蹈覆轍。
皮爾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可以肯定的是,這麼多年來,他總讓上主位於生命中的首位,並且忠實地跟隨祂。
小德蘭:愛的榜樣
現代世界中有一位傑出的聖女,我們對她很熟悉,然而,我們是如此的熟悉,以至於不再注意她了,她就是里修的小德蘭。(82-E61)
小德蘭真是我們的榜樣。她的生活看似平凡純樸,却又充滿愛情,因為她藉著愛轉化了一切。(80-E45)
皮爾非常的欽佩她。他自己仿效小德蘭指出的愛德之路,而這愛德之路,也恰好回應了他內心急切的熱情。
小德蘭之路:因愛而做
小德蘭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她渴望成為偉大的聖人,她說:「上主,我有很大的渴望,但我沒有力量……那麼,我就做些小小的犧牲。這些真的是非常小的犧牲:我撿起一個別針,撿起一張亂放的紙,我整理一個歪斜的桌布……」
皮爾予以解釋:「如果我們因愛而做,那就是愛德。意願很重要。」
此外,就是這些小犧牲能使我們重新回到天主的面前。我們說:「啊,耶穌!我要為了你做這個、做那個。」(82-E62)
這樣,做個「小犧牲」,就是為了愛天主而自願做的小行動,並且將它奉獻給天主。也可以為了某個意向、煩惱或是衝突,因著愛而將這些奉獻給祂。逐漸的,我們在與耶穌結合中活出我們全部的生命,並且我們學習與祂一起藉著愛自我交付。
有時我們會說:「好的,上主,但是,我終究還是做不到,這讓我變得很緊張,我好累。」(82-E62)那麼小德蘭會說:「我是以小犧牲開始的。」這是非常小的犧牲,是你們所找到的最小的犧牲。一旦你們找到一個稍大些的,就說:「不行,這個還是太大了!」那麼,你們再接著找,選一個最小的。最小的是不會累人的!然後你們培養這個習慣!例如,你們避免嚼舌根,而是默想上主;或做一項小服務,如收拾了一條毯子或別的東西,不讓任何人知道,因為這是為上主做的。有成千上萬像這樣的小事……(80-E46)
皮爾想要使我們相信:小德蘭非常簡單。她說:「請聽著,我是個小孩子。你們不要把生活複雜化了。讓我們簡單些,那麼一切都會順利的。」(82-E61)他開玩笑的說:「小小的犧牲……真令人討厭,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以至於沒有人會說自己做不到!」(81-E53)因此,在學習愛的同時,我們也在學習謙遜。
重要的是:要開始
萬事起頭難。這是習慣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一些犧牲,就會繼續做下去。尤其是如果我們因著愛而做。
但不是為了犧牲而做些小犧牲:因為我是個優秀的人,我是意志主義者,那麼我靠自己的力量做一切,如此我就是聖人,因為我試著做一切的事。
皮爾回憶,小德蘭筋疲力盡,無論她的意願如何都無法做任何事,但仍可以做些很小的犧牲。她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孩子般的精神。這不是裝傻,而是變得簡單,因著愛去做。(82-E62)
太容易,所以不可靠?
但是,這真的有效嗎?難道這不是一條打了折扣的道路嗎?對我們這些認真的人,它真的可靠嗎?皮爾預見到反對的意見,在它們尚未被表達出來前,他就已經做出了回應。
人們說:「哦!做犧牲毫無意義,這非常可笑,像以前的童子軍做善事一樣。到底,他們是些孩子啊!」恰好,他們是孩子,我們呢,也應該變成孩子,上主一直這樣對我們說。我們應該認真地看待孩子們做的犧牲,通常,這些犧牲將他們引入聖德。那麼,我們應該效法他們的純樸、祈禱和小小的犧牲。(82-E61)
此外,應該注意到孩子們是如此的慷慨,他們真的以我們所沒有的誠實與慷慨來做犧牲。(81-E53)
因此,如果我們純樸且慷慨,這便是一條通往聖德的道路。人們所渴望的徹底的承諾,是具體顯現在愛人的決心以及自我的忠信。
事實上,我們怎樣才能是徹底的呢?藉著學習小德蘭,像她一樣的徹底,經常做最小的犧牲:犧牲自己的自尊;在說話前先聆聽別人;聆聽他人……關於這些,你們都能領會。真的很奇妙,這讓我們存留在上主內,並且履行我們的義務,而且把我們的義務做得更好。上主要求我們做某件事嗎?那好,我們要做好,而且為祂而做……這樣,上主要保守我們;保守我們在愛內,在祂的愛內。(78-E31c)
所以,愛是每時每刻的。就此意義,有天皮爾這樣說:「一切(我們的時間)都是重要的。我們——因著對上主的愛——精準地過著日子。」(79-E34)
這需要悔改:我們決定去愛,這愛不斷地更新;我們具體地活出來,這樣我們就會悔改。
小犧牲成就大渴望
小德蘭告訴我們:「我因著成百上千的小犧牲攫取了上主,如此,我一定會受到祂熱情的接待。」因為這些小犧牲是愛的犧牲,而愛能改變一切。重要的不是我們所做的事,而是我們做事時所懷有的愛。(82-E61)
因此,偉大的渴望與小小的愛德行動並不是對立的,相反的,藉著這些微小的行動,偉大的渴望可以獲得滿全。
每日平淡無奇的生活可以轉化為對上主的愛。小德蘭說:「我寧願每日平凡度過而非神魂超拔。」聖衣會裡既寒冷又陰沉,還有那些正在"修習全德"的修女們,你們清楚,這樣的平凡並不有趣!……德蘭將一切轉化成愛,這是多麼棒啊!那麼,我們也應該轉化一切,在家庭生活中、辦公室、地鐵裡,各個地方……。如果我們這樣做(這是習慣問題!)這些小犧牲可以使上主臨在於我們內,逐漸的,我們就能持續不斷的祈禱了。
這是真實的祈禱,而不再是那種情緖性或感覺式的祈禱、或以自我為中心的祈禱了;它僅僅是愛的祈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會讓自己燃燒起來。這真是不可思議,並且具有感染力!我感謝祢,上主!(81-E51)
我們也許記得皮爾在晚年時(一九八八年)說的話:
我們可以說:「我接受這個小犧牲」,這是瑪利亞的「是」。如果我們經常這樣說,我們的生活將會改變,而且,我們也將變得像小孩子一樣。
「與兩位德蘭的競賽」
皮爾具有熱情的氣質,常常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能為此作證,因為他的言談舉止都顯示了這一點。
我剛一皈依……就熱烈地愛上了耶穌聖心。(88-I)
當我皈依的時候,是很徹底的(86-I)。那位與我談過話的樂卡耶神父(與皮爾在同一個療養院休養的神父),幫助我一點一點地認識了天主教會,否則,我就會陷入極端中。透過他我明白了教會的智慧。從那以後,我始終愛著教會。
他接著說:
我給你們一個個人的例子。當我十九歲時(我十九歲皈依)……我看著小德蘭,於是我說:「太好了,她廿四歲逝世,...
推薦序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歷史博士 伯爾納德.沛護
天主教會於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曾遭遇危機。這些危機有各種原因:內部的分裂、福音價值的淪喪、為順應時代不得不做出的改變…然而,她卻成功地克服上述的各項危機,走出困境,向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發聲。
天主教會究竟是如何得以出離危機,逐步邁進?人們注意到,儘管危機發生的時代不同,天主卻每次都以類似的方式令教會脫困。通常祂會使某些人悔改,向他們顯示祂自己,一個一個的召叫他們投身服事祂和服事人的工作,然後藉由這些人,祂要掀起靈修運動和建立修會團體。
只消提及幾個人名就可印證:比如歐洲中世紀(十三世紀)的聖方濟各.亞西西(Francesco d'Assisi,1182-1226),其個人曾親自與基督相遇,之後他漸漸了解,即將有重大事件發生;天主要藉著他完成一項計畫,他必須積極投身其中,因此隨後誕生了方濟各會,該修會散播「天主因愛造萬物,吾人應愛受造物」的靈修精神,並對教會改革做出貢獻,發展至世界各地。方濟各會的會士立時希望能跨過歐洲邊界。當時的教宗所派遣的方濟各會士若望.柏朗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1180-1252)甚至毫不猶豫地穿越整個西伯利亞,來到現今屬於外蒙古的喀拉昆侖城,覲見韃靼國王大汗。其他方濟各會士亦長征伊斯蘭教國家;聖方濟各.亞西西本人還遠赴埃及探訪。
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另一位大聖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創立了耶穌會。耶穌會革新了西歐的福傳,並派遣無數的傳教士抵達南美。此外,依納爵也派遣聖方濟各.薩威前往亞洲,直到日本,最後死於澳門,未能進入距離僅一線之隔的中國。然不久後,耶穌會士利瑪竇即成為首位深入了解並愛慕中華文化的歐籍神父,不只如此,他還要向中國人介紹基督信仰。
相似的例證不勝枚舉。但吾人必須了解,時至今日,同樣的情況正持續發生。西方世界自十八世紀以來,已經進入劇變。西方文明的改變,在宗教方面形成了某些後果。傳統的宗教受到質疑,並須接受新的挑戰。再者,不同文明之間,正經歷一場前所未見的交流,天主教會更應順應此一重大之新興現實。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為了回應這些挑戰,並與現世對話,特地於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間,召開梵諦岡第二大公會議。此次會議為一重大事件,在會議中主教們做出許多明智決定,但會議本身卻不容易被人接受。梵二會議使許多教會內的事務獲得革新,但偶而在執行上欠缺明智,甚至因此遭遇危機。儘管如此,眾人皆見證了天主再次召喚聖者組織新興運動和現代團體,使能向當代的人們介紹基督信仰。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至少有超過八百個新興團體在教會內誕生。部分團體擁有為數眾多的成員。其中約兩百個團體出自義大利,另外兩百個團體源自美國,有一百六十個團體來自法國,其他團體則散見世界各國,而且這股潮流仍在持續。在教會內,大量的新興運動和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可謂史無前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此現象極度敏感,曾數度召集新興團體齊聚羅馬,每次總要召見成千上萬名相關人士。他洞見天主教會藉著新興團體得以再度更新,重拾年輕活力。
在諸多團體中,部份隸屬於神恩復興運動。神恩復興運動起源於美國,受到基督新教的啟發,於一九六七年開始在天主教會發展。以喜樂、活潑的祈禱會為方式,以讚美的祈禱為中心,接受聖神的引導。在神恩復興運動的祈禱會中,《宗徒大事錄》中所記載有關初期基督徒的種種,歷歷在目。天主向人顯示祂自己,祂臨在於一股不可置信的喜樂當中,不僅於人的靈魂做工,有時也於人的身體做工。後來,部分神恩復興運動團體的參與者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他們渴望繼續一起生活、一起讚美天主、一起傳福音,因而誕生了神恩性的團體。最早的神恩性團體源自美國,其形式變化繁多,有些頗接近傳統的修會團體,另有些團體則聚集了平日各自工作及生活的成員,於固定時間經常聚會。
法國的神恩復興運動始於一九七二年。巴黎是其中一個最早開始的都市。其中皮爾.高山和馬婷.卡達兩人創立了一個祈禱會,從五個人開始,一年以後,聚集了五百人,因著上主的臨在和祂所賜予的無窮喜樂,無數的悔改、皈依、靈命的轉變與日俱增。參加的人都覺得重新尋回初期教會的清新活力。和美國的神恩復興運動同出一轍,部分參與者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都希望能夠有更長遠的發展,厄瑪奴耳團體於是誕生,皮爾.高山是第一任團體負責人。厄瑪奴耳團體於巴黎開始,迅速發展到全法國,然後延及歐洲其他國家,最後到達世界各地。二○一五年,團體擁有約一萬名團員,分布於全世界六十餘國,團員中有年輕人、夫婦、司鐸、獨身奉獻男女等等。皮爾.高山於一九八五年因身體健康因素卸任,並於一九九一年逝世。
皮爾.高山因其個人對天主及教會的熱愛,以及他渴望令人認識基督信仰、渴望更新教會、及其喜樂與智慧而著稱於時。吾人察覺他絕大多數的直觀、直覺都很正確,並結出正向的果實。他洞悉世代的演變、當代人的需要,以及天主教會可以做出的回應。他希望司鐸、獨身奉獻男女、未婚男女、夫婦和家庭能夠一起祈禱、一起傳福音,於此他的確深具先知遠見。因此,二○○八年,人們開始為其封聖做準備。他屬於梵二之後的重要教會聖賢之一,與他同期的有德蕾莎姆姆、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及普世博愛運動的創始人盧嘉勒等等。皮爾.高山雖然較不為人知,他獨特的個人影響力卻普及世界各地。學習他的智慧,必有其用,因吾人將從中與天主相遇。
我們需要平信徒的教會運動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狄剛
鮑立仁神父(Fr. Francois Baumann)是厄瑪奴耳團體成員,我們台北總教區詔安街聖維雅納天主堂主任司鐸。去年他送我一本書《火與希望》,這是關於厄瑪奴耳團體創始人及該團體創始與發展情形的一本書,不是嚴格意義的傳記或歷史書。最近鮑神父又寄給我《我是可憐的傢伙:厄瑪奴耳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書稿,要我寫一篇推薦序。
我不會寫序--一般人心目中的序,也不喜歡寫。我比較喜歡寫讀後感。但是為這本書,我只想告訴讀者,我只想寫一點,我對像厄瑪奴耳團體這一類,教會內許多新興的,從廿世紀初到梵二前後成立的,經過教會當局批准的「平信徒運動及團體」,談談它們在教會內的定位、意義、功能,以及跟教會的生命及使命的密切關係。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梵二前後聖神所興起的「平信徒運動及團體」中,看到了在我天主教靈修歷史上開始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他把傳統的靈修視為「個人靈修」,這並不意味著個人不重視團體,或認為團體不必一定能對個人有甚麼影響,而是說,從個人到團體,或團體之於個人,個人常是出發點、中心及歸宿;一句話:我個人的靈修操之在我,我的靈修是我個人跟天主之間的關係。
而新興的平信徒運動或團體的成員,他們的靈修,聖若望保祿二世稱之為「團體靈修」或「集體靈修」。這一類靈修是在教會當局--教廷教友委員會批准的平信徒運動或團體內,成員們度合一共融的基督徒生活,透過該運動或團體共同享有的神恩,以他們特別的方式、方法及精神,互愛互助,相輔相成,實踐信仰,共修此生:成員們在團體內一起修德成聖。比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及榮休本篤教宗,兩位都曾在談「團體靈修」時特別指出盧嘉勒(Chiara Lubich)創立之普世博愛運動、董久沙尼蒙席(Don Luigi Giussani)的共融與釋放運動、齊考.阿古埃勞(Kiko Arguello)的新慕道團等等。本書所談及的厄瑪奴耳團體、神恩復興運動等等都是。
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把他對平信徒的運動或團體的重視及鍾愛,以大陣仗的行動展現出來。
一九九八年聖神年,在聖神降臨節前,五月廿七至廿九日,教宗召集了一個「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共同見證大會」,教廷的教友委員會受命負責籌備並實施這件聖神年的一項超級大事。教友委員會及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一起合作進行了籌備工作。教宗並邀請五十多個運動及團體,不但要派代表參加大會,還請這些運動及團體盡量邀請所屬成員,在大會結束後,於五月卅日聖神降臨節參加教宗在聖伯鐸廣場的盛大感恩祭,懇請天主聖神實實在在像在耶路撒冷晚餐廳那樣,降臨到聖伯鐸廣場聖化、活化基督的聖教會。
被邀請參加共同見證大會的人士計有三百五十人,除了五十多個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代表若干人,也特別邀請幾位健在的創立人外,尚有教廷中樞部會代表、普世教會負責平信徒工作的主教代表、若干平信徒事務專家學者,還有幾位我天主教會及友教教會特派觀察員參加。教廷教義部拉辛格樞機主講平信徒運動的神學定位,之後由大會特邀五位專家,對平信徒教會運動的各主要面向,從不同觀點切入,闡述教會的這一重要實體。拉辛格的這篇主講非常精彩,有人竟譽為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的經典之作。
以後兩天,大會安排了分組討論、圓桌交談,還有特殊的經驗分享,及見證報告,這是我教會史上第一次平信徒教會運動,在普世教會的平台上可以近距離接觸、互相認識,探討初步日後合作的可能性,加強彼此作為基督妙體肢體,使教會運動能對內深化教會應建設與發展的意識,對外廣傳福音的使命也應加強。
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被俗化主義奴化的世界,人們生活的任何模式幾乎都難再找到天主了,包括我們的教會在內,多少人在唯物及消費主義嚴苛的挑戰及考驗下,動盪不安、猶疑不決、信仰削弱,心靈都快窒息了,我們急需一種強有力的福音宣報、堅實的陶成,使我們的生命毅然革新,我們更需要一批成熟的基督徒意識到我們救世的使命,用基督精神裝備我們自己,我們需要的就是基督徒的基督化運動,也就是我們平信徒的教會運動。我們的教會本質原本就是運動,我們有聖統制的聖善結構,同時也具有神聖性的本質。平信徒的教會性運動,本質就是我們教會本有的幅度,因此聖若望保祿二世曾歡欣地強調、指出,我們平信徒的教會運動是跟教會同質的運動,這也是所以我們的運動同時屬於普世教會領袖--教宗的管轄,也從屬於地方教會首領的領導。在本堂、在教區、在普世教會,我們應欣然努力與各個層次的神長合一共融,而且具備了安全的保證與保障。
人既然是依照天主的肖像造成,享有三位一體天主的性質。天主是愛,人也是愛者,愛那造生養育他的天主造主、救恩主是他的天職,尊天主命、愛人與人互愛,是他無可旁貸的重責大任;任重道遠,談何容易?天主仁愛無量,派遣聖神喚起各式各樣的教會運動,使人與人結伴同行、有恃無恐、有備無患。教會運動多采多姿,任君選擇,各取所需。
切望牧者仁兄,開放心扉,排除偏見,虛心探尋;並放眼所牧需求,始得適宜協助。
最後願與讀者共勉:懇求聖神降臨,廣施宏恩與我中華教會,人人得充沛聖神活力神能,並賜福傳熱忱,體會師主基督,臨終哀呼渴望救靈之聲。
虔祈上主報答鮑鐸兄,帶來厄瑪奴耳團體並賜贈《火與希望》與《我是可憐的傢伙:厄瑪奴耳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二書。求主福佑兩書作者、譯者、出版者及讀者。
仰望聖母--聖神的淨配,懇求他幫助我們學習她,常會向天父懷著赤子之心說:「爾旨成行,阿肋路亞!」
二○一五年四月復活節
本文作者:
狄剛總主教,一九二八年生於河南省修武縣,一九五三年晉鐸,一九八九年起擔任台北教區總主教,對於平信徒團體相當支持,一九九五年邀請厄瑪奴耳團體前來台灣,二○○四年榮休,目前於基隆聖心中學靜養。
願我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瑪奴耳團體鮑立仁神父
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認識到聖神仍在今日的世界工作。今天的社會絕對的物質主義,對於基督徒來說,並不容易為天主的愛作證。
皮爾年輕的時候受到了驕傲的誘惑,但是由於結核病的關係,他的智力受到了些許損傷,因此無法好好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皮爾的生活看起來似乎也不怎麼樣,他了解那是天主在淨化他,為了使他變得謙虛。
就像陶工將泥土塑型一樣,皮爾讓天主在他內工作,並且改變他,如此一來,他就能變成天主手中一個有價值的工具。
皮爾的生命完全地被天主的愛改變,他了解到生命的真實意義就愛天主以及愛他人,於是放棄了從前引以為傲的職業,變成了一個照顧別人靈命成長的人。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長期以來對耶穌聖心的信任與祈禱,以及自己對天主的奉獻。
五十七歲,這個大部分台灣人從職場上退休,並享受自在生活的年歲,皮爾卻在此時讓天主引導他進入一個更大的冒險。他拋下一切,為了以一種新的方式跟隨基督:離開自己的家與兩位年輕人住在一起,一起分享友愛的生活並幫助他們歸向天主。他也接受了厄瑪奴耳團體負責人的職務,雖然起初他並不願意,但終究在對聖神的順服中接受了。他形容這種經驗就像開著快車,真是可怕,但還好駕駛車輛的是耶穌,所以一切都很好。
這本書能啟發我們,幫助我們像在陶工手中的泥土一樣,讓聖神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未知而全新的生命。
一九九五年四月於台北
本文作者:鮑立仁神父,一九八二年加入厄瑪奴耳團體,認識了皮爾.高山,一九八九年在巴黎教區晉鐸,一九九五年來台灣,曾在輔大法文系和英文系教書,之後在總修院服務十年,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聖經課程超過七年,目前是台北市聖維雅納天主堂本堂神父。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歷史博士 伯爾納德.沛護
天主教會於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曾遭遇危機。這些危機有各種原因:內部的分裂、福音價值的淪喪、為順應時代不得不做出的改變…然而,她卻成功地克服上述的各項危機,走出困境,向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發聲。
天主教會究竟是如何得以出離危機,逐步邁進?人們注意到,儘管危機發生的時代不同,天主卻每次都以類似的方式令教會脫困。通常祂會使某些人悔改,向他們顯示祂自己,一個一個的召叫他們投身服事祂和服事人的工作,然後藉由這些人,...
作者序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二十世紀後期,教會經歷了嚴重的危機。世界遺失了基督徒的表率,面臨重大危險。天主藉一項屬於聖神、特別的歷史性恩賜予以救援:「神恩復興運動」,或者更準確地講,是「五旬節復興」(Renewal of Pentecost)。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閉幕後,首先於一九六七年出現在美國的天主教會,然後於一九七一年蔓延到法國,隨後如同森林之火一般,在各地傳播開來。
一九七○年,一個巴黎人,皮爾.高山,從法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Catholic Office for French Cinema)祕書長的職位退休下來。他對教會和世界的情況有著強烈的意識,也為此甚感失望。當時到處都在談論教會的冬天。在法國,朝拜聖體和祈禱消失了,許多神父放棄了聖職,基督宗教被簡化為單純的社會活動和道德化的人文主義。
「我感覺到一切開始坍塌,」在一次訪談中他這樣說,「人們費盡心力再也沒有用,天主應當做點什麼了。於是就在那時候,神恩復興這件事就發生了。」
他表示:
我對天主說:「上主,祢終究做點什麼吧,我請求祢,做點什麼吧!」我們正在自我毀滅,然而人們卻還覺得這樣很好,這實在令人恐懼。我們都被蒙蔽了。(77-I2)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已經五十七歲的皮爾,從加拿大三位一體修會(Ordre des Trinitaires)的李然跋神父(Jean-Paul Regimbal)那裡聽說了關於神恩復興的事,及其所產生的皈依和影響力。皮爾立刻意識到這是天主對當時情況的回應:天主來救助祂的子民和孩子了。
在法國,皮爾.高山是首批允許自己被聖神愛火完全攫取的一位。當時,各式各樣渴望效法初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沒人會料到,他將成為其中一個團體——厄瑪奴耳團體的創始人。
皮爾.高山的生平和厄瑪奴耳團體的初期歷史都在《火與希望》一書中有所介紹。目前這個作品既不是傳記,也不是歷史書,而是一本關於皮爾的教導和神修的介紹,我們的寫作依據是他給的忠告,以及我們從他的座談中所蒐集到的資料:他如何引導每一個人更依附於基督,並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喜樂地成長?他如何鼓舞人們奉獻自己、毫無遲疑地福傳,並且依賴弟兄姊妹們的支持?
關於自己的一切,皮爾總是顯得格外低調。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從他難得吐露的一些心聲中,發現了一些關於他的生活,以及神修經驗的事。
無論如何,誰能説自己真正瞭解某人呢?特別是在他與天主的關係上。當我們面對天主內在的奧祕時,猶如站在一扇微啟的門前,在天主聖三的心裡,我們只看到這奧祕中極小的部分,並將這當作天主的恩賜和生命的話而領受。
我會嘗試在這本書中,不過多地講論涉及皮爾的事,而是讓他自己來表述。
資料來源
我們有哪些資料呢?
皮爾並不是個作家。我們只找到一些手稿(在他的遺物中被忘掉的),數量很少,因此尤顯珍貴。我這裡所要講的內容,大部分是來自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八年間的錄音資料(品質並不好),因此所用的是口語而不是書寫文體,風格相當直接。
我們同樣也有一些他晚年時期的訪談。在本書中,我們只局限於透過錄音方式收錄的談話。友人們、同事們,以及他家人的見證將是以後研究的對象。
為了更容易理解皮爾的話,我想針對他的表達方式做些說明。
所有從他年輕時期就認識他的人一致指出:他很靦腆,而且口頭表達能力不好。他也因這點而苦惱,並受到影響。一九七二年起,由於受到愛的活力的驅使,以及渴望將自己的一切盡可能傳遞給別人,他不再被這種天生的缺點所束縛了。然而,皮爾在公開場合一直有表達自己的困難,有時也難以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思想深處。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很難理解他;也因為沒人會懷疑他的聰慧,有些不熟悉他的人甚至會覺得他在故弄玄虛,故意難為他們……。儘管如此,他的思路是清晰的。
皮爾.高山的特徵
一般說來,他會精心地準備將要表達的內容(那些為了一封信、或一個教導而寫的大量草稿可以為此作證)。
對於每次的教導,皮爾都會花很長的時間準備,為此祈禱,甚至有時與別人一起準備,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傳達什麼,朝向哪個方向,即使有的時候他會增加一些附帶的話。
某些時候,當他明顯地受到聖神的感動而由內心深處發言時,他會即刻發表言論,那時他的發言更加有力而且準確,不帶任何猶豫,而且無懈可擊,所講的內容無論意義和深度都令人讚賞。
皮爾喜歡說笑而且幽默,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認同這點,並且會想起皮爾的某些故事。有時他會用「文字遊戲」這種有趣的表述方式來表達自己:或是在他累了或覺緊張時,為了找回自己的想法;或是為了喚醒聽眾,或在吐露一些心聲後,用以掩飾內心的激動……。透過說笑,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想法上,並且使聽眾不要關注於他。此外,說笑也流露了他頑童般的喜樂。許多人也會記得,他開始說話前擺弄麥克風的嗜好,好像是為了克服開頭的困難,又或許是為了試著與聽眾建立關係。
皮爾的話既堅定又直接,相稱於他對人們皈依、彼此相愛的要求。然而,他的話即便嚴肅,卻滿含著詼諧和輕盈,細膩而又真實,使得人們能夠馬上應用。聽的人總不覺得有壓迫感,或是產生罪惡感,而是被激勵,從而導向與基督更加親密的靠近,並對弟兄姊妹產生更大的愛。
皮爾的談話主要是針對初期的厄瑪奴耳團體成員,但更為普遍的,也是給那些來參加活動或公開聚會的人,不論他們的年齡和身分如何。
在與皮爾親近的人們中,有一些感到被召叫與上主度更為親密的生活。皮爾在論及他們時說:「從一開始,我們感覺到就像是耶穌與祂的兄弟們在一起。我們真的是耶穌的兄弟。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兄弟會』這個名字,會這麼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這本書理所當然是寫給由皮爾‧高山創立的厄瑪奴耳團體中的所有成員,為幫助他們深化這項也屬於他們的神恩。但是,透過這位「天主的僕人」以及他所傳達的,其他人將會發現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一條既簡單又深刻、既徹底又喜樂,適合現代生活,但同時又深深紮根於天主教傳統的成聖之路。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二十世紀後期,教會經歷了嚴重的危機。世界遺失了基督徒的表率,面臨重大危險。天主藉一項屬於聖神、特別的歷史性恩賜予以救援:「神恩復興運動」,或者更準確地講,是「五旬節復興」(Renewal of Pentecost)。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閉幕後,首先於一九六七年出現在美國的天主教會,然後於一九七一年蔓延到法國,隨後如同森林之火一般,在各地傳播開來。
一九七○年,一個巴黎人,皮爾.高山,從法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Catholic Office for French Cinema)祕書長的職位退休下來。他對教會和世界的情況...
目錄
法文版原序 這是一份給眾人的禮物
中文版序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推薦序 我們需要平信徒的教會運動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狄剛
推薦序 願我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瑪奴耳團體鮑立仁神父
推薦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蔣祖華老師
作者前言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第一部分:在世界中朝拜上主的平信徒
第一章:從皈依到創立一個團體
第二章:對耶穌保持忠誠
第三章:聖神使一切成為新的
第四章:厄瑪奴耳團體是什麼?
第五章:人們眼中的皮爾.高山
專欄一:皮爾.高山生平大事紀
專欄二:皮爾.高山關於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的一些談話
第二部分:談祈禱與朝拜
第六章:上主在祈禱中給予一切
第七章:朝拜聖體:與耶穌談心
第八章:忠誠而規律的祈禱生活,可能嗎?
第九章:關於祈禱的實用原則
第十章:神枯時,怎麼辦?
第十一章:與耶穌合一的生活
專欄三:皮爾.高山喜愛的例子:與耶穌合一的瑪麗閏雅修女
第三部分:談聖神充滿與讚美
第十二章:領受聖神充滿
專欄四:九世紀天主教會頌歌:懇求聖神降臨頌
第十三章:在聖神內生活
專欄五:一個讓天主做工的小故事
第十四章:請你們全心讚美
第十五章:用舌音祈禱
第十六章:聖神的恩賜--成為兄弟姐妹
專欄六:皮爾.高山對厄瑪奴耳團體成員的教導:成為兄弟姐妹的恩寵
第四部分:談愛德與福傳
第十七章:以「愛的小徑」實踐生活中的愛德
第十八章:福傳,在各地傳播天主的愛火
專欄七:聖神的愛火燃燒瑪麗閏雅修女:跨越修道院的圍牆,擁抱世人
第十九章:同情,讓天主的愛火增長
第廿章:向瑪利亞學習同情
第五部分:談謙卑與信德
第廿一章:沒有謙卑,怎能靠近耶穌?
第廿二章:用信德的眼光看待一切
第廿三章:我們在教會中
專欄八:法國耶穌聖心朝聖地:巴萊毛尼亞
跋
法文版原序 這是一份給眾人的禮物
中文版序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推薦序 我們需要平信徒的教會運動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狄剛
推薦序 願我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瑪奴耳團體鮑立仁神父
推薦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蔣祖華老師
作者前言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第一部分:在世界中朝拜上主的平信徒
第一章:從皈依到創立一個團體
第二章:對耶穌保持忠誠
第三章:聖神使一切成為新的
第四章:厄瑪奴耳團體是什麼?
第五章:人們眼中的皮爾.高山
專欄一:皮爾.高山生平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