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順利接住人生變化球,成功揮棒?劉哲雄老師教我們最佳的易經時位打擊法。
從年少、壯年、老年至死亡。易經教你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關卡如何面對及抉擇,進一步做出最好的詮釋。
人生不斷變化中,如何以平穩清明的心站在易經最佳的時位,找到答案,迎接每一個變局。
劉哲雄老師身體力行,結合易經與佛法,分享參悟的生命真諦。
劉哲雄老師自從完成《用易經閱讀人生》、《用人生閱讀易經》的電子書及實體書之後,繼續鑽研易經,白天從職場汲取實務經驗,體驗印證易經64卦384爻所解析描述的人生百態,晚間及假日奔波在南台灣社區大學與講堂講授易經,並於教學生涯的空檔擇期禪修,甚至前往馬來西亞短期出家,體證佛陀的教示,孜孜不倦地透過佛法經義結合易經義理,尋找生活種種考驗與難關的解決及解脫之道。
從2011至2015年持續五年的筆耕,劉哲雄老師透過易經課程中師生的對話,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探討親子關係、職場退休、生存死亡、禪修內觀、危機管理、變局適應等人生面相,一篇篇文稿或在課堂中師生靈犀相通撞擊思想的火花,或驅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捕捉心靈的吉光片羽,更多的生活驗證是在台南的老樹下自然之旅、高雄的農場土地上實際耕作,及禪修中心的內心觀照修行,所實踐凝鍊的易經哲思天理,劉哲雄老師認真地生活,無私地分享實踐易理的心得,更提筆為文剖析易經如何提供智慧的建議與殷切的叮嚀,文稿完成後定期發表在天行書苑網站的經典講堂,深入人心,感動無數讀者網友,如今集結成冊,命名為《人生變化球》,期使人們在人生一場場賽局中,做好接應變化球揮棒出擊的準備,以行動易經完成自我實現。
作者簡介:
劉哲雄
在1960年出生於臺南縣白河鎮;出生之際原本務農的父親,為了供養一家八口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捨農就商,踩著腳踏車,離鄉背井遠從白河到高雄就業,為記錄此冒險壯舉,特將作者取名為劉哲雄。後來,作者全家更搬遷到屏東定居,童年及高中的求學過程,就在屏東悄悄地渡過,直到1978年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人生有了另一階段的開始。
在知天命之年,作者簡單的將學習歷程分為「學建築、入荒野、習易經」三個階段。青壯時建築系科班畢業後,從事工程行業,並與友人合作共同經營建設事業,步入36歲之時,事業顯現疲困的樣態,尤其是在占問:「建設事業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竟得「遇鼎之蠱」,驚嚇出一身冷汗後,作者有所覺知後,逆向思考強化心理建設,為求更豁達的看待其間可能出現的人生起伏變化,遂有1997年「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並在家人的護持之下,投入心力,自節的進行善後工作,更徹底的改變了生活態度及對生命的看法—凡事皆有其因緣條件的限制,臨事之時,人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能力高強,人應該更謙虛的看待自己的一切行止。
在往後的十餘年間,作者除了對於挫敗之事業處理善後工作之外,「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也同時豐富了作者的生活。作者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野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訓練之後,得以更親近臺灣的土地,北從急水溪出海口,南到墾丁之社頂公園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都會公園及小丘陵地生態都在作者觀察學習及導覽解說的範圍中,甚至結合易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及天道四時運行的法則,帶領易經班同學登上陽明山,導覽地理環境暨解說心境轉折。隨著年歲的增長及人世間之歷練,作者逐漸從易經的領悟進入佛法的世界,在2014年曾於馬來西亞尼樂塔禪修中心隨緬甸禪師短暫出家修行。
於1999年開始易經的推廣教學,真正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更在2008-2009年兼任「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一職,與工作夥伴們致力於公民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推動及建構。在易經的推廣教學過程中,作者除了「將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之關係」深入闡發,更期待能夠將日漸參悟「易經的生命智慧」之心得著書立說,分享於世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啟動良善生活的易經學
《易經》的詮釋與應用,乃以中心義理切於事象而決於當下之機,故有儒家之易、道家之易或諸家之易,其中心義理隨著事象展開,飽滿深厚,繁花盛開,得以就各爻辭之境與互相關聯的轉換之可能,予以當下的提點或原則的肯定,而成為面對當下的智慧。
哲雄兄《人生變化球》為多年易經教學的實績,其心念所繫,正是依其禪修實踐和《易經》的深觀玩味,將易經與正念學整合,成就正念的易學,以使人的生命體驗向前推進,向上提昇。「正念」之「念」,今心也。我們學習有意識且不帶價值判斷的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本來面目,正念就會從直接體驗世界的全心全意狀態中自發生起,改變內在的景觀,以嶄新的角度看待煩惱、欲望、挫折和失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今心,即當機也,易之教導,乃開啟新的視界,衡審當下,而有所決斷也。正念為前行,易為決斷,故不失價值觀之指引,又不為散亂慣習之心所牽綁,而為啟動良善生活指點自悟之道。人生即變化球,每一瞬都是當體察的當機,然變化球仍有其因緣軌跡,故可以誠實面對、不逃避、不加累,而有清明喜悅之道。
正念的易學不只在易理的切磋上,也在臨事時自我的現身,在作者的現身中,清楚標示著其中生命的歷程和相應的易理的體會,此非學者之作,而是現身以明作者的位置,建立起易和人生之座標。
正念和易學的結合,正是止觀之道和時中之道的契合,正念以專注和聆聽內心的藝術和修習的方法,開啟活在當下之自在,易之道則在當下的清明,重新歸零,整體觀照生存的處境,以開啟德性的智慧,以保護良善的生活。其中,哲雄兄更以其佛教聖典四念處的教導,提示心理健康之道。
本書之作,鼓舞每個人面對當下,學會安然生活,以體會人我之際,自處之道。對讀者來說,當是一本對話之書,易學當代詮釋之書,大有益也。
林朝成
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2015.06.02
名人推薦:啟動良善生活的易經學
《易經》的詮釋與應用,乃以中心義理切於事象而決於當下之機,故有儒家之易、道家之易或諸家之易,其中心義理隨著事象展開,飽滿深厚,繁花盛開,得以就各爻辭之境與互相關聯的轉換之可能,予以當下的提點或原則的肯定,而成為面對當下的智慧。
哲雄兄《人生變化球》為多年易經教學的實績,其心念所繫,正是依其禪修實踐和《易經》的深觀玩味,將易經與正念學整合,成就正念的易學,以使人的生命體驗向前推進,向上提昇。「正念」之「念」,今心也。我們學習有意識且不帶價值判斷的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本...
章節試閱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生活中,當我們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或衝擊的時候,所產生之內在感覺的呈現,即是一般稱之為情緒的東西;而在情緒的推波助瀾下,所表現於外的各種善或不善、適當或不適當的反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所謂的「情緒反應」。現實世界,個人的各種心理情緒及其不同狀況的強度,影響、左右著情緒反應的樣式及強度,同時於顯之於外之後,又影響了接收到訊息的一干人等;人世就在此等的渦流中轉動著…,其中,唯有「覺知」者,才能夠不隨波逐流的善處之。
在現實人生的歷程中,我們所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其意義的創生,主要取決於我們是用何種角度去詮釋它。而我們理應更清楚的瞭解到:「詮釋的角度,在在都受到當下個人的背景知識、動機、情緒、反應模式及外部環境等種種情境條件所左右,因此會有著因人而異的各式各樣的解讀;而且,於解讀之後的下一個剎那間,我們又會讓所詮釋出來的意義,回頭影響我們的思維、左右我們的所作所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若無法正確有效的「善解」各類資訊(註1),或妥善的藉由良善動機的引導,用最適當的反應模式處置好我們後續的行為,則恐有「覆舟」之虞!
事實上,個人的「動機、情緒與反應模式」,皆如水一般,「能載舟亦能覆舟」。而且,其間的發展還有著一定的脈絡可循,那就是「動機影響情緒,情緒又左右著反應,並在日積月累之後,形塑、制約著反應模式,最後我們極可能便被慣性的反應模式牽著鼻子走,任其擺佈,甚至於做出令親者痛心不已的舉止」。對此,中孚卦之六三爻,有著非常有趣、又令人生起驚恐之心的描述: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居六三之時位者,在得到各類可意或不可意的結果、或受到各種衝擊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或受到鼓勵、鼓舞,或沮喪自棄,或飲泣自憐,或歡欣高歌」的行為表現?那究竟是一種臨事之時情緒的自然舒展?或是受到能力未備所導致自信心不足,而有著役於人、事、物之變遷的反應?或是受到「欲愛」所牽引的動機,在得到滿意答案、或未能滿足之下,而形之於外的反應?或僅是個人單純受到慣性之反應模式的制約,而有的不同表現的形式?抑或只是作《易》者,在面對變易無常、錯綜複雜又糾纏不清的狀況,亦有著無法一一釐清的情形下,對於後世之習《易》者,一個善意的提醒而已?
「相由心生」,萬種心念將產生萬種結合及結果的呈現。而特定的自我感及需要在形塑完成之後,執著不捨的心將更加的固著在「自我」之一切欲求的滿足上,扭曲、變易本應是「增上善」的動機,產生負面的惡性循環,及無窮盡的輪迴流轉!由此可見,未經訓練又善變易的心,將帶引每一個人不能自己的走向隨境而轉的境遇之中,遭受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的追擊摩盪;反之,「相隨心轉」,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的心,令其具足平衡性,放下「或鼓、或罷,或泣、或歌」等情緒的牽引,好讓我們從不同觀點來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世界,那麼你我的感知就會隨之轉變,並令自己以日新又新的心態,逐一的、漸進的改變我們的所作所為,日有所進的趨於良善的境界,則我們不但能夠破除「覆舟」之虞,更可以如輕舟行千里般,建樹自己的良善人生。
覺知之功夫的訓練
易經的卦爻辭,絕少如中孚卦之六三爻般,將可能的情緒反應做如此直接的闡述的,一般而言,大多數都是以一種潛藏不顯的模式存於卦爻辭之中,必待有心人、或事件的撞擊之後,才可能彰顯於外的。檢視易經中384爻的第一爻——乾卦之初九爻的描繪,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答案。
初九,潛龍勿用。(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古之時,「龍」字,於人事而言,有著「極變化之能事者」的象徵;全世界的華人,亦在此一文化底蘊的影響下,往往都以「龍的傳人」自居。由此,我們亦可以就初九爻所示現的語辭,進行如下的推演:「如果我是一個具足能力者,是一個『極變化之能事者』,在任事之時,或礙於別人認為我們經驗尚不足,或由於時機未成熟,或因為尚居於基層,所能夠做的事情受到局限,而不得不自潛自藏己能的話,個中『因不平不滿而生的憤怒,因能力不為人所知所用的悲傷、自怨自艾、驚慌、尷尬、羞慚』等情緒,是必須一一去平衡的」;或許,我們也會不禁自問:「其間,究竟要有多大的自抑、自律、自節的力量,才可能具體的呈現出『潛龍勿用』的行止?而隱藏於心中的『憤怒、悲傷、自怨自艾、驚慌、尷尬、羞慚』等情緒,又要在怎樣的因緣下,才能夠逐一的獲得平衡?」就像醫生醫治病人一樣,唯有了知真實狀況的存在,才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由此可見,「覺知真實情況為何」是開展正確行動的第一要務;我們亦可以清楚的知道:「於別人認為我們經驗尚不足,或時機未成熟,或尚居於基層,所能夠做的事情受到局限之時,『潛龍勿用』的自藏自蓄,真的是最合於時宜的做法」。
若以六經皆史的角度來看易經,卦爻辭是前人於任事之時,經歷、經驗與智慧的縮影,經由仔細的探究,我們會發現:易經之爻辭的言說,有著「闡明事實情況,提出應對策略,並用『吉、凶、悔、吝、無咎』等評斷之語,督促我們革變向善的作用」,而藉由上一段的描述,我們應可以歸納出一套透過易經「覺知真實情況為何」的方法:即「藉由對384爻之爻辭的瞭解,與個人具足同理心之想像力的開啟,結合當下之個別事件的撞擊,我們可以探測、覺知到潛藏於事件衝擊之後,所可能衍生的種種情緒、情緒反應與可能的作為為何」,然後,做出最適切的選擇和行動。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語辭;其中,「知」錯若是創生革變行動的先鋒,則「覺」察到心裡的種種感受及其後續的變化,將會是「知」的前導者;而乾卦九三爻及其《象傳》所言說的理序,適足以做為我們日用生活間實際自省的參考: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而居三,象徵「具足能力者,業已立於一定的制高點上,統領或影響著許多的人」,只要其就日常的言行,藉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提醒,如實的進行自我檢視,與如履險阻般的戒慎反省,則創生「覺知」真實情況的結果,乃是必然之事;當然,其後的「無咎」之語,所言說「在錯誤中學習及成長」的實際踐履,則是令我們向著「至善」之目標持續挺進的必要條件。追根究底,在現實生活中,如實的「覺知」到內心和外部各種訊息及其所演生之可能衝擊、影響的存在,將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並於其後施以既合情合理又合其時宜的最適當處置,創生更為理想的結果。《象傳》「終日乾乾,反復道也」的評議與建言,更清楚的說明了「終日乾乾」的作業,在假以時日的堆疊累積之後,其良善的運旋模式,將成為我們任事之時的本能。由此可見,「夕惕若厲」的自省功夫,正是開啟覺知功夫的方法之一。
其實,我們若能夠在熟習易經諸爻所匯藏的情緒底蘊之後,徹底踐行「夕惕若厲」的自省,除了透過親身體驗,獲得自覺及知彼知己的功夫之外,我們更可以在實際受到事件的撞擊之時,清楚覺知各式各樣情緒及情緒反應的存在,並可以於「評斷時,衝動發生時,和採取行動時」,令自己在情緒將導致破壞性行為或做出誤判時能夠有所選擇的做出適時的導正(註2),走在可以正確運行、創生「進而上」之成果的軌道上。
註1:善解者,係指「於臨事之時,在心完全覺知和警醒的情況下,以不偏不倚、毫無成見的的態度,如實的看待事情的發生。」
註2:《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丹尼爾.高曼 著/張美惠 譯/時報出版/頁52、53。
延伸性的探索
於乾卦,除了文中對初九爻之潛藏情緒的探索之外,其餘諸爻又可能存在何種的情緒?
除了透過自省來創生、圓實自覺功夫,以對情緒發展做出適當的引導之外,對於「情緒的自我管理」是否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如果有(相信一定還有),究竟為何呢?易經中是否有可資參考的其他訊息?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生活中,當我們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或衝擊的時候,所產生之內在感覺的呈現,即是一般稱之為情緒的東西;而在情緒的推波助瀾下,所表現於外的各種善或不善、適當或不適當的反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所謂的「情緒反應」。現實世界,個人的各種心理情緒及其不同狀況的強度,影響、左右著情緒反應的樣式及強度,同時於顯之於外之後,又影響了接收到訊息的一干人等;人世就在此等的渦流中轉動著…,其中,唯有「覺知」者,才能夠不隨波逐流的善處之。
在現實人生的歷程中,我們所接收到的一切...
作者序
自序
棒球場上,除了各個位置的守備必須達到滴水不落,與對手各類情報資訊的掌握之外,球賽勝負的基本歸結點仍在投手與打擊手的對決。投手將平常所練就從快速直球到能創生各種可能的變化球,依於需要與捕手合作做出最能使打擊手挫敗的調整。打擊手則於平日藉由各種餵球的打擊練習,訓練自己的眼力、判斷力及打擊技術,然後結合體力、強烈的決心與快速的回應力,希冀能有漂亮的一擊。但球是圓的,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說真的仍舊是盡人事、聽天命,因為有時候連天氣的冷暖乾濕都影響著結果!
人世間的情狀,相通於棒球場上各類的操作狀況。但其變動的速度,有時候則讓人有無暇應接的慨嘆!因此,如何準備或如何做才能突破種種困難的糾纏,並有效地創生我們所希望的成果,就成為人人都必修的課題。
浸染於易經的修習與推廣的過程裡,透過觀察覺知到自己與學員們於修習後,任事時心越趨於沉靜祥和,及欲以所學助人離苦得樂的模樣,對於易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那就是易經不僅是讓我們認清事實、確認應興應革之事,並以吉凶悔吝等評斷、督促我們進行調整作業而已。易經,還可以改變每個學習者的心理狀態,讓學習者以平衡的心態完整的掌握人事的樣貌,同時用清晰的智見,抽絲剝繭地處理糾結的人情纏擾。書中一個希望能「做好兒子責任」學員的心得分享,徹底是如此體現的最佳例證。
今年新學期開學時的新舊學員學易經的緣由分享,有一學員還說:「學易經讓他戒除了香煙和檳榔,所以他繼續修習易經」。如此的結果,除了將之歸結於「易經,可以改變每個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從而讓生活起了「進而上」的良善變化外,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描繪那般的情況了。
佛教經典說:「食素、心、業、季節」影響修行的結果。食素,指的是「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食所含括的物質及精神糧食。心,指的是健康或不健康、覺醒或無法覺醒、有力或無力等的心理狀態。業,指的是從無始以來所堆積的各種良善或不良善的生命背景。季節,指的是足以影響心情與行為模式的各種天候狀況。事實上,前述四種因素的整備狀態,就是能否成就易經所言「與時偕行」的檢視標的。而完備「與時偕行」的基本要求,又落在所謂:「善之長、嘉之會、義之和、事之幹」四德具足「元亨利貞」的親身體證裡。而易經蘊含必須持續努力施行「善補過」的「无咎」之語,則是提醒我們人無法避免犯錯,但必須以「无咎」的行動,讓生命漸次地達於止於至善又了無遺憾的更高遠境界。
知識的學習是多元多面向的,但唯有透過親身體證,才可能檢驗出何者是足以激勵人心,引人向著「進而上」的良善變化步步為營地「高尚其事」的知識。此書,是筆者在易經的學習、推廣情形,與「四念處」佛法修習的心得在生活中的點滴記錄,儘管仍有未完備之處,但仍然祝願每位讀者,都能在閱讀與思辨後,擇取有利於令自身良善的方式,以「改變、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為起始,做好守備與打擊的各項準備,除了將每一次迎面而來的「人生變化球」有效地完成守備、穩固成就外,更要能漂亮地擊出足以向前推進的成果,最終都能獲得大有卦所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美善成果。
劉哲雄
2015.03.30
自序
棒球場上,除了各個位置的守備必須達到滴水不落,與對手各類情報資訊的掌握之外,球賽勝負的基本歸結點仍在投手與打擊手的對決。投手將平常所練就從快速直球到能創生各種可能的變化球,依於需要與捕手合作做出最能使打擊手挫敗的調整。打擊手則於平日藉由各種餵球的打擊練習,訓練自己的眼力、判斷力及打擊技術,然後結合體力、強烈的決心與快速的回應力,希冀能有漂亮的一擊。但球是圓的,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說真的仍舊是盡人事、聽天命,因為有時候連天氣的冷暖乾濕都影響著結果!
人世間的情狀,相通於棒球場上各類的操作狀況...
目錄
目次
作者簡介
啟動良善生活的易經學–林朝成校長序
自序
內文目次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覺知之功夫的訓練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二)
悔是覺知後的情緒之一
改變反應的模式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三)
具建設性情緒力量的開發
「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圓滿
從大有卦談忍辱之道
何謂「忍辱」?
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
具備正向影響力的良善「分享」
行動易經
再探「行動易經」
三探「行動易經」
復–行動易經的箴言
「天德不可為首」初探
「退休生活」的準備–去故取新
「退休生活」的經營
自我提昇之道–「觀」的訓練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觀是一切智慧之源
自我提昇之道–「觀我生」
「觀」的首要標的–自己的意念
行動中「觀」應無所不在
到底是關心?還是干涉?
「觀我生」以開啟轉化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
觀之要–內在學習
「緣起」初探
如何「反身修德」?
當心傾向於良知與善意
「無我」初探
轉化是改變的基礎
與改變共舞
酌損之
如是。如是?如是!
生命的意義?
遇井之坎
改變
革言三就
歸零
我的志願vs.厚德載物
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
真假人生
死亡–生命最後的一堂課
「競爭力」初探
都是陶淵明惹的禍?
從蔬菜水果到時尚精品談食安
偶然與巧合?
夏荷與易經大過卦的對話–卦象初探
豁達
禪修與「跳蚤」趣談
遏惡揚善
改善每顆心的狀態
學習與「去學習」
學習易經以革自己的命
變化的人生路~淺談我的知變行易之路
作者出版品簡介
著作權頁
目次
作者簡介
啟動良善生活的易經學–林朝成校長序
自序
內文目次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覺知之功夫的訓練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二)
悔是覺知後的情緒之一
改變反應的模式
易經與情緒的自我管理(三)
具建設性情緒力量的開發
「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圓滿
從大有卦談忍辱之道
何謂「忍辱」?
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
具備正向影響力的良善「分享」
行動易經
再探「行動易經」
三探「行動易經」
復–行動易經的箴言
「天德不可為首」初探
「退休生活」的準備–去故取新
「退休生活」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