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本身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事情的本身。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你睜大眼睛看對方,總可以發現對方有許多的缺點。拿尺去量人,尺寸總會有差距。睜一隻眼,即是多看對方的長處,閉一隻眼,即是少看對方的缺點,唯有如此,才能永遠保持處事的樂趣。人無完人,事無完事,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擇善而從,不善則包容或棄之,如此而已。
人活在世上最基本的兩點就是做人和做事,把人做好是把事做好的基礎,把事做好則是人做得如何的直接表現。
愛迪生說:「沒有放棄就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發展。」人生並非只有一處風景如畫,別處風景也許更加迷人。當你失意的時候,不妨好好的品味這句話所包含的哲理。
看清一個人何必去揭穿,討厭一個人又何必去翻臉;活著,總有看不慣的人,就如同別人看不慣我們一樣。笑看得失才會海闊天空,心有透明才會春暖花開,人生如此而已。
作者簡介:
不凡
曾經從事教育工作,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人性探討、職場訓練,並經常性地研究國內外暢銷書,對市場有敏銳的洞察力,文字功底扎實。著有「做人還是輕鬆一點好」、「做人要有手段」、「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等多部作品。
章節試閱
第一章做人還是簡單的
做人不要太複雜,還是簡單一些好。人做得簡單,事情也就不再複雜。所謂簡單做人,並非不顧周邊的環境,無視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是說在對人情世故有著充分認識和必要準備的前提下,在做人的方式上刪繁就簡,有意識地跨越許多約定俗成,跨越害多利少的做人羈絆,把原先複雜的做人之道簡單化。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
對任何人來說,不管自覺或不自覺,始終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做人;不論有意或無意,也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在做事。正因為做人與做事無時無所不在,似乎人人都會,所以許多人並沒有把做人與做事當作一個問題來研究;另一方面,做人有層次,做事有成就又是如此困難,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有的人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做人與做事是個天大的學問,窮盡畢生的經歷也未必能略窺一二。
當你選擇了人生目標並準備為之奮鬥時,你一定要記住:要聰明,而不要過於追求精明。聰明的人一般不計較眼前的小小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在長遠的目標。雖然他們的很多行為讓別人看起來都是沒有多大好處,甚至於是吃虧的;但是,他們心裏清楚,自己的努力肯定在將來會得到回報。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於精明,並且處處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也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很好,有些人則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生活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面樹敵,很難與周圍的人相處。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因為,社會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而每個人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這些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迴避但又需要正確對待的問題。
有些人在與他人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佔,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不如他們聰明,因此可以從中揩點油,討點便宜,好像這樣做就會比別人能過得好些。這種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所以他們的日子會過得很累、很緊張。因為,這樣的人會經常遇到許多「庸人自擾」的事情。比如說,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做的一件事,也許沒有什麼別的目的,但對於那些所謂的精明者就會浮想連篇,晚上回到家裏,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陰謀會使自己吃虧,這種人往往最被人看不起,甚至會招致他人的冷言譏諷。
相反,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儘量不去與他人計較瑣碎的利益,做到目光長遠、寬容大度,為自己和他人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氛圍,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別人的敬佩和歡迎呢?
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人際關係的產生。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還是要本著「寬以待人、胸懷大度」的原則,吃點小虧未必是壞事,適當「讓利」,吃點小虧,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體現了你的能力,也會加深你和他人的感情,「將要取之,必先予之」,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吃虧」。
有的人與他人的關係不好,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的得失,甚至是錙銖必較,老是爭取種種的「好處」,久了難免惹起周圍其他人的反感。而那些暫時得到的利益未必能夠帶給你很多的好處,反而弄得自己精神疲憊,並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對那些不會影響自己前程的好處多謙讓一些,這種豁達的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
為人處世,你來我往,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總是要有人來承受不公平和吃虧。既然吃虧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麼無論如何的抱怨也是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到別人,避免與別人比較這比較那,而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一個人若想要讓生活過得快樂、舒適,單靠東撈一點,西佔一點,靠算計別人是無法長久的,我們生活得是否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太過計較,也不必擔心自己會失去些什麼。大家需要相互謙讓、相互奉獻,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在為人處世中不要太精明,但應該要擁有智慧。在生活中,許多人並非真的糊裡糊塗的過日子,他們是簡單的智者,是聰明地做人。一個聰明的智者是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困在世俗的雞毛蒜皮事情中而無法自拔,這樣的人心胸開闊,為人豁達,他的人生也一定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有心計,而不攻於心計
從前,有個商人買了許多鹽,馱在驢背上,驢不小心掉進了河裏,鹽被河水給溶化了,上岸後只剩下空空的袋子,驢感到很輕鬆。過了不久商人又讓驢子去馱鹽,當要經過河的時候,驢子故意掉進了河裏,牠又一次輕輕鬆鬆地回了家。商人發現後內心非常的生氣,第三次的時候給驢裝了兩袋子海綿,驢子再次故意掉進河裏,結果牠差點被淹死。這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諷喻了自作聰明,最終給自己帶來加倍懲罰的「蠢驢」。
人活在世上最基本的兩點就是做人和做事,把人做好是把事做好的基礎,把事做好則是人做得如何的直接表現。怎樣做人的態度決定著做事的原則和取向,一個不會如何做人的人,他做任何事都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不論他如何投機取巧,也不論他付出怎樣的努力,其結果總會適得其反!
然而,「心計」卻並非純粹是貶義詞,攻於心計不好,但並不是說人生在世完全不需要心計。應該說只要不是以欺騙與愚弄他人為前題的心計,還是多多益善的。因為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不多動些腦,不多想些方法是不可能處理好的。萬花筒般的世界不斷地處於變化之中,沒有心計是應付不了的。這種平和的心計與蓄意險惡的攻於心計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概念。
為人處世要有心計,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人聰明的表現,但需要強調的是: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如何使用。那些脫離正道的聰明,最終帶來的只能是悲慘的結局。在現實中,競爭是激烈的,如果太攻於心計,把心思放在「算計別人」上,是一件費時、費力,而且不道德的事情。這樣做的人最終所得到的是兩個字:「失敗」。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在賈府算是一個精明之人。在一個複雜的環境裏,勢必要攻於心計,才能生存。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在賈家的地位,王熙鳳很清醒地對各種人採取不同策略。對賈母承順,對王夫人聽從,對刑夫人應對,對地位高的大丫環稱姐道妹,對下人嚴厲,對沒地位的妾苛刻,對情敵死磕,置之死地而後快。結果到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最終落得個草席加身、不得善終的悲慘結局。
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後,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寵信,被任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害怕他下山到魏國後影響自己的前程,更擔心他到別國後成為自己的對手,於是決定設計陷害孫臏。不久,龐涓派人上山,以同朝為官為由,勸孫臏赴魏。孫臏不知是計,欣然允諾。不料一到魏國,便落入了龐涓的圈套,被誣告私通齊國。魏惠王聽信龐涓讒言,無端處孫臏以臏刑,挖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之終身殘廢。按當時的慣例,刑徒是不能為官的。龐涓試圖以此斷送孫臏的政治前途,消除一個潛在的對手。
然而事情並未如他所願。孫臏雖身處危境,卻顯示出卓越的智慧。他佯狂自晦,並設計歸齊,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透過著名的「田忌賽馬」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為齊國的軍師。
西元前三五四年,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擊魏救趙,伏擊龐涓大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十二年後,魏國攻打韓國。齊威王採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痛擊魏國十萬大軍。智窮力竭的龐涓在馬陵憤愧自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畢竟大多是由樸素、真實、平凡的事組合而成,偶爾也有長虹落日,但更多的是面對柴米油鹽,因此,應該從從容容是為上,平平淡淡才是真。雖然我們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難免有些忙碌和苦累,但做人不應該太攻於心計,而應該是以一顆平常心去期盼、去對待、去體諒、去關懷、去面對身邊所有的一切。
把自己看得笨拙些
當今世界變化之快,使得我們免不了有時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可是,如果硬要戴上時髦的面具去提高自己的身價,那一定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狼狽。世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看透,我們的視野畢竟有限,如果硬要拿憤世嫉俗的感慨來掩飾自己的淺薄,那一定會演出蹩腳的鬧劇。
把自己看得太聰明的人,往往被生活所嘲弄,而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或許還會給人們一個驚奇。承認自己笨拙的人很容易放下什麼都懂的假面具,有勇氣坦誠自己的無知,毫不隱瞞地表示自己的疑惑,不再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而且能培養起健康的心態。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一切。如果小有成就,也無需太得意;如果遇到挫折,也不要消極失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讓你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工作,並集中精神做好它。此外,做人不可自以為是,做事切忌急於求成。事業的成功需要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急於求成可能導致功敗垂成。
拿破崙是從炮兵做起的,卓別林是從跑龍套開始的。人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不是任何文憑、學位可以縮短或替代的,否則就會出現斷層,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這是一句話,也是一條真理。「隨便」是指浮躁、空想,只有去掉這些,發揚務實的精神,萬丈高樓才能平地而起。初入社會是一個人的品質和生涯定格的時期,如果你能在這個時期建立起務實的精神,扎扎實實地練就基本功,那麼還有什麼能阻礙你成功呢?由此可見,越是那些別人不屑於去做的事情,越要做好,只有從基礎做起,處理好小事,才能打好基礎,培養起處理大事的能力。
有人曾經問香港富商李嘉誠做生意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時,他回答道:「那就是誠信,也就是不妨把自己想得笨拙一些,而不是投機取巧……」好一個「笨拙」精神!這句話貫穿在李嘉誠的經商活動中,而做人何嘗不是這樣?
擁有笨拙精神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設定高不可攀、不切實際的目標,也不會憑著僥倖去瞎碰,不敢為了玩瀟灑去放縱,而是認認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地用好每一分鐘,並且樂於從不起眼的起點出發,還能時時看到的是自己的差距。那份笨拙感,催化起的是實實在在的上進。
對於那些把自己看得笨拙些的人,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坦誠自己的無知,可以毫不隱瞞地表示自己的疑惑。未被污染的純真好奇,激盪起的是真切癡情的嚮往。那份笨拙感,喚起的是明明白白的找尋。
笨拙是解脫巨大心理打擊的巧妙安慰,更是要求自己振作的有力理由,那份笨拙感,帶給人的是不驕不躁的清醒。把自己看得笨拙些,更能使人坦然處世,同時平靜自省。如果成功了,因為笨拙的彰顯,自己沒有情緒上的得意;如果失敗了,因為笨拙的襯托,自己也沒有必要太失望。
做人不要太精明,把自己看得笨拙些,不是拿自卑削弱鬥志,更不是用軟弱替無為辯解,而是為了從笨拙出發開創一個不笨拙的境界。而自作聰明只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正如一句所說的,你想「了不起」,其實是「起不了」。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有段名言:「你可以在某一時刻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某一些人,但你永遠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所有的人。」
欺騙就像未感光的膠片一樣,只要見到一丁點光就會全部作廢。欺騙只要被一個人識破,周圍人便都識破了它。欺騙對自己的蒙蔽與傷害,遠勝於他人。
一個人要想在某方面成功,他不需要說謊也不需要利用,只要言行一致,虛懷若谷,貫徹正確的人生觀,腳踏實地做下去就可以了。倘若心靈一旦丟掉了良知和責任,天堂瞬間就變成了地獄。
誠實是財富。我們都無法想像與一個滿嘴謊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形;同樣,我們每個人要想擁有別人的真誠,就必須先守住自己做人的根本─誠實。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許多人經不起金錢上的誘惑,而詐騙他人,並且不擇手段地達到個人的目的。在他們腰包鼓起的同時,是否感受到一個人的悲哀呢?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誠實不但是一種美德,而且它還有可能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不誠實的人是不能信任,更不能被委以重任。你永遠必須努力分辨他人是不是在騙你。這裡為大家講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位賢明而受人愛戴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國王的年紀逐漸大了,但膝下並無子女,這件事讓國王很傷心。終於他決定了,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個孩子收為義子,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國王選義子的標準很獨特,給孩子們每人發一些花的種子,並且宣布誰如果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誰就能成為他的義子。
孩子們領回種子後,開始了精心的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
有個名叫雄日的男孩,也與其他人一樣用心的在培育花種。但是十天過去了,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花盆裏的種子連芽都沒冒出來,別說開花了。苦惱的雄日去請教母親,母親建議他把土壤換一換,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到了。無數個穿著漂亮衣裳的孩子們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國王環視著爭奇鬥豔的花朵與精神煥發的孩子們,並沒有像大家想像中的那樣高興。
忽然,國王看見了端著空花盆的雄日。他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裡,眼角還有淚水,國王把他叫到面前,問他:「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雄日哽咽著。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擺弄,但花種怎麼也不發芽的經過說了一遍,還說,他想這可能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花園中偷摘過一顆蘋果吃。沒想到國王聽完臉上卻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來,高聲地說:「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為什麼會是這樣?」大家不解地問國王。
國王說:「我所發下的花種全部是煮過的,根本不可能發芽開花。」捧著鮮花的孩子們都低下了頭,因為他們全都是另外去找花種來播下的。
這則故事可以說明,誠實才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一個歪曲事實,隱瞞真相的人終究是要敗露的。有一個古老的諺語說:「一個人講了一個謊言,就不得不講更多的謊言。」欺騙別人就是欺騙你自己,欺騙自己的結局是害了你自己。就像《伊索寓言》裏的「狼來了」故事中的牧羊人一樣。
古往今來,凡在學識上有成就的人,無不是誠實的。但眼下如何呢?學生中有的抄作業,有的考試作弊……大人們爾虞我詐,朋友之間都可以相互欺騙,甚至有透過欺騙感情來達到騙錢的目的……這些人是否感到可悲呢?
誠實在今天應該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處事的原則和求知的唯一途徑。哪個不誠實的人能獲得永遠的財富呢?作為一個誠實的人而言,即使是沒有多少物質財富,但起碼可以做一個精神上的富有者!
不要犯「比別人正確」的錯誤
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生氣,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無論你採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語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別人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感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會進行反擊。這時,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得的邏輯也無濟於事。
所以,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走著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是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的,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擾呢?
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作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真是句絕妙的話語。一般而言,如果讓人們相信自己比別人喜歡你,就應該做到比別人更深沉。在你的襯托下,他們會覺得自己了不起。
如果你還想知道一些有關做人處世、控制自己、加快人格成熟的知識的話,不妨看看本傑明.佛蘭克林的自傳。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絕不正面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准自己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絕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像』。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也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穫。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五十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別人的重視。儘管我不善於言辭,更談不上雄辯,遣辭用句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其實,佛蘭克林在這裡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觀念─這只不過顯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寬容、忍讓、和善。
當你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討論不同的意見作為開始,而是要以雙方同意的事作為開端。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指出:「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已經行動起來,要求把『不』堅持到底。事後他也許會覺得這個『不』說錯了,但是他必須考慮到自尊心而堅持說下去。」因此,使對方採取肯定的態度,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
這的確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是它被許多人所忽略了!許多人,一開口就提出別人不能接受的事物,使別人立即採取反對的態度,因而弄得無法實現自己所想要的目標。洩露真實的智力往往得不償失,你應該養成善於隱藏自己的習慣。如果人們不經意地發現了事實─實際上你比表現出來的聰明得多,他們會更加佩服你,因為很少有人能謹慎地不去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
與人相處不要怕吃虧
古人說:「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被世人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留下兩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難得糊塗」,另一句是「吃虧是福」。
鄭板橋是康乾年代「揚州八怪」之首,詩壇名士,書畫名家,他康熙年間中秀才,雍正年間中舉人,乾隆年間得進士。他任范縣、濰縣縣令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逢災之年,盡封積粟之家,開倉放賑,活民無算;他當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因而體恤平民,改革弊政,勤政廉潔,「無留積,亦無冤民」,深得百姓擁戴。然而居官十年,他洞察官場黑暗,自覺大丈夫「立功天地,滋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時,他辭官回到故里,靠賣書畫為生。鄭板橋以「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為最高處世哲學,並身體力行。這兩句飽含人生哲理,代表他畢生智慧的名句,雖歷經三百多年,卻依然膾炙人口。
放著父母官不當,在聰明人的眼裏,這不是糊塗是什麼?當官時,放著油水卻不撈,在聰明人的眼裏,這不是虧大了嗎?從古到今,聰明人何其多,他們爭權奪利,生怕當傻子,生怕吃虧上當,處處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無時無刻不在顯示自己的聰明才華,處心積慮地執著追逐「權」與「利」。在他們眼裏,鄭板橋就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蛋」。
鄭板橋說「吃虧是福」的時候,沒說什麼虧吃,什麼虧不吃,多大虧吃,多大虧不吃。但他在跋語中寫道:「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在解釋「難得糊塗」時,他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可見,鄭板橋吃虧不是為了獲得報酬。自己受損失,有利他人,他人不嫉妒,自然對我心平氣和;我沒有因為獲得私利而去損害別人,所以也心安理得。平安,就是福。
平民出身的鄭板橋,不似所謂的「精明者」,他即使當官,也拿得起、放得下,十分灑脫。鄭板橋當官時擅自開倉賑濟黎民,明知會得罪朝廷,會被罷官,但是「糊塗」的他,為了百姓卻不顧危險,做了讓自己吃大虧的事;當看透官場腐敗後,他不肯與貪官同流合污,做了讓自己更「吃虧」的事,他寧願辭官歸田,賣畫為生,清貧度日,也不肯與「聰明」的達官貴人狼狽為奸,享受骯髒的榮華富貴。鄭板橋是清正廉潔、關心百姓疾苦的七品芝麻官,他的「吃虧是福」是為勸說文人雅士潔身自好,勸其棄惡揚善而寫的。
認真想想,「吃虧是福」的道理還真對。舉個例子:有兩顆氣球,一顆好大喜功,總想勝人一籌。當看到同伴的個頭和它一般大的時候,它很不服氣,因此它努力吸更多的空氣。為不使同伴超過它,它貪得無厭地吸食著氣體,把軀體撐的又肥又胖,皮膚薄得透明,顯得光潤有澤。就這樣,它還不滿足,又把自己的氣嘴紮緊,怕漏了一絲空氣。當一隻手來壓迫它時,它仍不肯鬆口,結果它不堪重負,「砰」地一聲破碎了。而另一顆氣球,不似同伴那樣爭強好勝,它吸食的空氣並不太多,總是保持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它的膚色當然不如同伴那麼光亮,氣嘴紮得也不太緊,當那隻手來壓迫它時,它就毫不吝嗇地釋放一些空氣,雖然損失了一些空氣,但保全了自己,所以這顆氣球仍然健在。
在古代民間,百姓家的楹聯有「能守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的句子,這和鄭板橋的「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是相吻合的。
吃虧,雖然意味著捨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一個人如果不擇手段地得到錢財,追名逐利,他在做人的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人格與尊嚴。但是吃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這需要能容忍、有氣量。能吃虧,是寬容大度、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象徵。
歷史上很多的賢士君子,他們也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古時有一位林退齋尚書,他福德頗多,子孫滿堂。在他臨終的時候,子孫跪在面前請求訓示,林退齋道:「沒有別的話,你們只要學會吃虧就行了。唉!自古以來,許多的英雄,只因為不能夠吃虧,而壞了多少的事啊!然而從古以來,也有許多的英雄,只因為他能夠忍辱吃虧,反而成就了多少的事啊!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說是吃虧吃到了極點,後來韓信才能夠登壇拜將,被劉邦策封為三齊王;而當時辱侮他的淮陰少年們,後來都投奔於他,成為他的屬下了。」
能否吃虧,甚至於成為古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之一。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經說過:「我不識何等人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人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用「學吃虧」一語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這也是明朝儒士薛敬軒所奉行的。在與人相處中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廣大、坦蕩、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好些時候好人鬥不過壞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壞人的暗算與偷襲。即便這樣,貪圖蠅頭小利者最終將「聰明反被聰明誤」,必然吃大虧。
沒有人願意選擇和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沒有人願意和唯利是圖的人共事,沒有人看得上在瑣事上糾纏不清的男人,沒有人瞧得起得理不讓的女人。不怕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的吃虧,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且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低調做人,不等於低人一等
也許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對待成功的渴望太急切了,所有的人都希望找到一種成功的捷徑。大家都如此急切,甚至導致了心態扭曲,由「急切」變成了「急躁」。事實上,因為「急躁」導致失敗的事例舉不勝舉。但是人們很少反省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很少變換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難道人們取得成功的辦法僅僅就是這一種嗎?答案是否定的。高調出擊,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成功;相反,低調並不一定就意味著失敗。關注低調的理由是:它可能實際上是一種比高調更高明的策略。
「低調」含有:隱藏自己的能力,不顯示出來的意思。這其中蘊涵了一個前提,低調的人是有能力的,只是不顯示出來罷了。佛家的禪語中有這樣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大概是對低調最貼切的描述了。低調意味著「高」,但同時是「深」藏不露,「高」是「藏」的前提,只有這樣,才稱為「低調」。正是這種「深藏不露」,使低調擁有了特殊的魅力。
對低調具有的這種特殊魅力,如果你不留意,可能無法察覺。對於高調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低調卻像一杯清茶,一抹幽香,只有你細細品味,才可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低調的人之所以低調,其實來自於他對自己一種正確的認識。他的低調,決定了他的冷靜。在低調者看來,驕傲是很荒謬的事情,因為無論自己過去做了什麼事情都不太重要,而自己將要做的事,比已經做了的事總是要重要得多。過去的價值,僅僅就在於它能幫助自己將來做什麼。所以,低調者永遠不會傲慢、自負,因為他沒有傲慢和自負的理由。他總是很謹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他知道,自己的成功,離不開這一切外在的條件,自己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
低調是一種古老的智慧。古漢語中,「智」與「知」本來是同一個字,可以互相通用。知識與智慧當然就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無知」當然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與豐富的知識聯繫在了一起。
在中國的歷史上,舜是第一個被稱為「大智慧」的人。根據史料記載,舜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後母生了一位弟弟叫「象」。孝順的舜儘管小心地侍奉後母,但還是遭受了無數次的毒打。最後實在無法在家裏繼續待下去,於是舜選擇了離家出走,一個人流落到歷山腳下開荒種地。
舜與當地的農夫和山林中的鳥獸生活在一起,他觀察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溫馨和睦。於是舜觸景生情,製作了一首首感人的樂歌。他的德行影響了周圍所有的人,農夫相互謙讓已開墾好的農田,漁民相互謙讓自己打魚的場地,陶匠則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人們從四面八方扶老攜幼遷移過來,希望和舜成為鄰居。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他的周圍就聚成了村落,然後就擴大為城鎮。後來天子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做妻子,這兩位聰明美麗的妻子給了舜無窮的力量。「無知」的舜總能逢凶化吉,順利地透過了堯對他的能力所進行的考驗。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於舜。
舜用低調的方式成為天子,那真是「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卻沒有使用什麼心計,事實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調」來行事的。舜從未有意識地去獲取民心,也沒有處理任何複雜事務的知識。但是,他的純樸、堅強、虛心才保證他最終取得了所期望的勝利。舜的勝利說明低調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世界上所有的哲人都指出了這個道理。無論是伊斯蘭教的聖人,還是基督教的聖人,無不認為:「低調」是最接近智慧的,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低調是必須經過的道路。雖然說低調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都是低調的。
在這裡,我們不僅僅是從人生觀上來說低調,其實,低調接近的智慧,不僅僅是使人幸福,使人內心得到安寧,這種智慧還可以運用到實踐之中,幫助你完成現實中的事業。
鋒芒不要太露
做人不要太複雜,也不要太自作聰明,歷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樹敵。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採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
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
鄭莊公準備討伐許國。戰前,他先在國都舉行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只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六個人來參加下一輪的比賽。
第二個項目:比箭。勝出的六名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前四位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只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瞄了後面那位射手一眼,退了下去。後面這位射手的鬍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他不慌不忙,三箭射出,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最後的選拔只剩下他們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馬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外,同時來搶這輛戰馬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便去搶車,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底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裡服氣,便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車來就跑。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於是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登雲梯攻上許國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的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了下來。另一位大將賈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攻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藉由這些人的才華來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華卻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殺功臣之事,正所謂「卸磨殺驢」。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在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因為劉備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斗繼位。劉備臨終前曾當著群臣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江山拱手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誰知道有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當今社會,與人交往的技巧之一就是「故意裝傻」。這也就是指不過分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其實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掌握得恰到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李廣,漢之飛將軍也,是令匈奴兵聞之喪膽的大將,但終以自刎了卻此生,細想之下,這與李廣平日處事作風有很大的關係。他與將士同甘共苦,把他的軍士視如子弟,真正作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得到眾屬下的擁戴,而且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卻不知韜光養晦,讓漢家軍幾乎成了李家軍,不遭到皇帝的猜忌才怪。而且他性格自負,為人處事之異於同僚,也沒有人幫他說好話。
其實,古代社會與現代頗有相似之處,一個人,如果太鋒芒畢露,大都不會有所善終,一個人不能融於集體,畢竟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李廣之死,追根究底,與其鋒芒畢露的性格和名聲很有關係。作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機智,且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將領而言,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贊同,且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這時候獲得的民心和名聲,反而對他是不利的。李廣一生與匈奴進行七十多次戰爭,卻未被封侯,就是最好的證明。做人雖然應該正派,剛正不阿,但大丈夫亦需要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才能使自己不至於落伍於時代。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要有效保護自己,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人生也是這個道理,當你志得意滿之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那樣你就註定成為別人的靶子。因此,做人應該不要鋒芒太露,這應該就是為人之道吧!
第一章做人還是簡單的
做人不要太複雜,還是簡單一些好。人做得簡單,事情也就不再複雜。所謂簡單做人,並非不顧周邊的環境,無視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是說在對人情世故有著充分認識和必要準備的前提下,在做人的方式上刪繁就簡,有意識地跨越許多約定俗成,跨越害多利少的做人羈絆,把原先複雜的做人之道簡單化。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
對任何人來說,不管自覺或不自覺,始終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做人;不論有意或無意,也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在做事。正因為做人與做事無時無所不在,似乎人人都會,所以許多人並沒有把做人與做事...
作者序
【前 言】
人,從出生到成熟,直到從世界上消失,除了純真的童年時代,其餘的成長階段、過程中都戴著各式的臉譜生活與存在。是因為存在於社會需要各式的臉譜嗎?為什麼現在人感覺活得很累呢?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祂肯定沒有想到幾千年後的人生活先進了,卻比祂當初造人之時變得複雜,變得難懂了許多。
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生活過得很累以及緊張,只要別人隨意的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都會生怕別人是不是有什麼目的而使自己吃虧。因此,他們在為人處世上就顯得不夠誠實以及大方,他們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的過日子。
其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真正的聰明人,是簡單做人。簡單是一種美,一種境界。置身其中,便會忘卻工作的疲憊,生活的煩惱,人生的憂愁,而且能減少許多的紛擾和糾纏。少了心中的雜念和私慾,也就沒有了各種的顧慮和爾虞我詐以及勾心鬥角的心態。卸掉了複雜的想法,人就會如釋重負,心靈便會長出翅膀,飛翔起來也就能變得更自由自在和無牽無掛。
事情本身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看待事情本身。其中的深刻和艱難,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更要摒棄一切奢求、貪慾和妄想,卸掉一切的外衣、面具和偽裝。要學會崇尚返璞歸真,讓心靈變得純樸、自然、厚道,才是做人的本質。用一個簡單的微笑,一聲柔和的問候,一次深情的擁抱,一次默契的配合來表達情懷,溝通心靈,才是人生的自然。
【前 言】
人,從出生到成熟,直到從世界上消失,除了純真的童年時代,其餘的成長階段、過程中都戴著各式的臉譜生活與存在。是因為存在於社會需要各式的臉譜嗎?為什麼現在人感覺活得很累呢?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祂肯定沒有想到幾千年後的人生活先進了,卻比祂當初造人之時變得複雜,變得難懂了許多。
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生活過得很累以及緊張,只要別人隨意的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都會生怕別人是不是有什麼目的而使自己吃虧。因此,他們在為人處世上就顯得不夠誠實以及大方,他們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的過日子。
其實...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做人還是簡單的好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
有心計,而不攻於心計
把自己看得笨拙些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不要犯「比別人正確」的錯誤
與人相處不要怕吃虧
低調做人,不等於低人一等
鋒芒不要太露
第二章 心底無私天地寬
做人應該懂得從善的道理
把奉獻當作一種快樂
切忌「趨炎附勢」
在給予中享受快樂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猜疑是信任的大敵
化解來自內心的嫉妒
每天都心存美好的期盼
第三章 用「糊塗」的行為處世
採取寬容、「糊塗」的態度
「糊塗」中屈,「糊塗」中伸
沈默有時是種最佳的選擇
無「心」的順其自然
學會睜一眼,閉一眼
運用「打圓場」的技巧
學會忘記與銘記
擁抱你的敵人
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
第四章 放下包袱,保持超然的態度
守住樂觀的心境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摘掉面具,保持個性
甩掉自私的包袱
憂慮是致命的殺手
別讓自卑作祟
看到苦難後的彩虹
幽默是一種智慧
失敗是最好的試金石
懂得在必要的時候放棄
學會與自己交談
從容應對生命中的改變
前言
第一章 做人還是簡單的好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過於追求精明
有心計,而不攻於心計
把自己看得笨拙些
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不要犯「比別人正確」的錯誤
與人相處不要怕吃虧
低調做人,不等於低人一等
鋒芒不要太露
第二章 心底無私天地寬
做人應該懂得從善的道理
把奉獻當作一種快樂
切忌「趨炎附勢」
在給予中享受快樂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