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新版後記〕
2010年宇宙光有幸出版合一弟兄會發行兩百八十年的《每日箴言》靈修手冊。從那時開始,宇宙光便承襲合一弟兄會的傳統,在每天的晨更,朗讀這本書中經由合一弟兄會同工依據過去二百八十年的傳統,禱告尋求、精挑細選出來的新舊約經文,配合每日的禱詞嘉言,開始一天的事奉。五年於茲,從未間斷。奇妙的是,這些經文禱詞嘉言,每在我們的生命事奉的關鍵時刻,適時出現,成為陪伴我們跨越艱難、進入豐盛的及時助力,我們想這恐怕是這本《每日箴言》靈修手冊能持續發行、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我也要特別感謝盧怡君、李國隆兩位譯者持續多年字斟句酌,將這些禱詞嘉言從德文譯成中文的匠心與辛勞。
這本《每日箴言》距合一弟兄會出版第一本已有二百八十六年,也是宇宙光中文版第六年,我們特予以改版,以方便更多人閱讀。
快打開這本書吧!想想看每天早上都有五十多種不同語言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與你一同共享上帝的恩言賜福,並且同心低下頭來,向上帝祈禱,是多麼奇妙的恩典祝福啊!
2015年10月29日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代譯序
在恩典中學習公義/盧怡君
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寄居的。——〈申命記〉10章19節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年輕的歲月可以重來,我真希望再回到學校、再聽一次那位老教授的法律哲學課。
那個深秋上午,我不安的坐在教室裡,望著台上滔滔不絕講課的教授,努力想補捉他語音中釋放的訊息,但沒多久就無法專注,開始偷瞄周遭振筆疾書抄筆記的同學,不一會兒眼光又投向窗外,望著田野盡頭小山丘上已轉為深紅淺褐的樹林,以及偶而掠過樹稍的雀鳥;更遠處蔚藍的晴空下,還有幾朵色彩鮮豔的滑翔翼在天幕中揮灑繽紛。再回過神時,我心裡隱約知道,自己走錯教室了,在德國大學裡第一學期的第一堂課,原本要去上「比較文學概論」的菜鳥,卻誤闖了法律系的課堂,又不好意思在眾目睽睽之下拎起書包走人,只好繼續坐著等下課。然而,九十分鐘之後,當我走出教室時,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堂課。
教授在解釋德國的憲法精神,一個我完全陌生的領域。「憲法是怎麼制定的?為什麼是這樣訂定?」當時的我德語不太靈光,聽不懂許多艱澀的法學名詞,然而教授接下來引述的〈申命記〉經文卻令我精神一振:「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寄居的。」「所以,」教授解釋,「當一個人在他自己國家因為政治、宗教迫害,生命遭受危險而逃到德國來時,憲法規定,我們要接待他,不能把他趕出去。」我第一次聽到一個憲法教授這樣解釋法律的哲學基礎,覺得很特別,而他接下來的說法,更讓我感到訝異。「上帝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從這裡我們看到,平等自由是上帝賦予人類的基本權利,法律必須保障這個權利不受侵害⋯⋯」,然後,教授拋出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法律的精神是公平正義,問題是,什麼是『公平正義』?」台下學生們開始嘰嘰喳喳的發言,似乎聽到「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可收賄賂」、「不可做假見證」、「賞善罰惡」⋯⋯之類的語句,而我自己從小到大為了考試在腦袋裡塞進一堆又一堆的「知識」,很少有時間思考「什麼是公平正義」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漸漸安靜下來,教授開始解釋法律所謂「公平正義」的哲學基礎時,我幾乎要認為這根本不是一門憲法課,而是「申命記導讀與實踐」的課了。
以色列民族離開埃及進入迦南地之前,上帝在約但河東再次透過摩西告誡百姓,要他們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典章,恐怕百姓「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牛羊加多,金銀增添,並所有的全都加增,就心高氣傲,……心裡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上帝不僅要以色列人明白得貨財的能力是祂賜給的,且要他們牢記,四十年的曠野漂流,祂的帶領、保護與供應無處不在,還有那應許之地及其中的一切美物—水泉、大麥小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蜂蜜—也都是祂的賞賜,並且其中的城邑、屋宇、水井、果園,本非以色列人所建造、裝修、鑿出或栽種,他們得以居住享用,完全出於神的恩典。「你心裡不可說,耶和華將我領進來得這地,是因我的義。其實,耶和華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去,是因他們的惡。」因此,上帝要
以色列人在恩典中學習祂公義的典章律例,要求他們「使城內無分無業的、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吃得飽足」、「要施行債務豁免」、「要釋放奴婢」、「要按照窮乏弟兄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要照著各人能力奉獻」、「在收割莊稼、打橄欖、摘葡萄時要留下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耶和華怎樣賜福與你、你也要照樣給他」……,最後,教授用保羅的話為「公平正義」做了結論:「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換言之,「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無論人性再怎麼敗壞軟弱,做為政治社會運作最高指導原則的憲法必須擁有崇高的道德標準;無論平凡百姓是否甘心樂意遵行,做為國家立國精神的憲法必須彰顯不同於世俗的價值理念。步出教室時,教授的話還在耳邊迴盪。果真如此,那麼從1989年至今,在這個國家發生的一連串令我側目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先是東德在一夕之間垮台,西德為了促成統一,決定用1比1的匯率扛起東德沉重的財務包伏。「唉,誰叫他們跟我們是兄弟呢。」西德人不太樂意,但也概括承受。統一後的德國積極推動歐盟以及貨幣統一,這使得許多德國百姓憂心忡忡。「換了歐元之後帳戶裡的數字只有原本馬克的一半,但商品價格會跟著變一半嗎?」「德國人自己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不同的民族扯進來!」「說不定會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勞工來跟我們搶飯碗。」而基督徒則習慣把問題和責任推給上帝:「我們並不是真的想要歐盟或歐元,但是既然《聖經》上預言說『他們要用同一種貨幣』,這就沒辦法了。」擔心歸擔心,不多久,在德國的主導下,歐盟統一了。接下來,愛爾蘭和地中海沿岸國家一個接一個瀕臨破產,歐盟只得不斷的借貸,其中借出最多的就是德國,儘管德國社會為此罵聲連連、爭論不休,但稀奇的是,每次國會的紓困投票,仍然是一面倒的通過。德國朋友向我解釋:「富強的國家去幫助急難的國家,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另一個則說:「有能力借錢給別人,表示我們是受祝福的。」我瞪視著朋友,一邊想著〈申命記〉上寫的:「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一邊卻仍懷疑這兩個人是否心口不一。
最令人驚嘆的,是最近收留敘利亞難民的決定。德國社會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務實的人認為:「就算我們長久以來有接待難民的經驗,但忽然湧入這麼多人,社會局該如何處置,老百姓又該如何與他們交往?」小心眼的人抱怨:「他們周圍有錢的阿拉伯兄弟國家一個也不收留,卻要我們來收!」謹慎提防的人則說:「他們跟我們的信仰習俗都不同,很可能造成社會問題,當中說不定還隱藏恐怖分子會帶來破壞。」還有排外的保守主義者堅持:「德國必須是『日爾曼的德國』」,甚至連法國極右派分子也調侃德國是因為需要廉價勞工才收容難民。這些聲音國會議員都聽到了,然而,令人意外卻也不意外的,國會裡無論執政黨或反對黨,幾乎全數支持總理梅克爾收留難民的決定,「憲法的精神就是如此。還有,許多德國人自己在二次大戰戰敗後也做過難民,也受過他人的恩惠,對難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一個議員說出了關鍵。
其實,遠在威瑪憲法制定之前兩百年,遠在德國社會邁向富足之前,〈申命記〉上所頒布的上帝公義的律例典章已經在薩克森地區一個小莊園裡實現。莊園的主人名為欽岑多夫,是一位敬虔愛主、才華洋溢又家道豐富的公爵,他將外婆贈予他的伯特利莊園作為庇護宗教難民的處所,不僅提供他們物質上的需要,更引導這群來自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的難民在基督信仰上合一,這個莊園就是後來的主護屯,而這群難民在接受聖靈的復興之後建立了合一弟兄會,並從1731年開始每年出版《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後來,因著弟兄會宣教事工的拓展,欽岑多夫收容難民的事蹟以及主護屯合一弟兄會的由來漸漸為德國教會熟悉,《每日箴言》也成為最多基督徒使用的靈修書,開始對德國社會發揮影響力。
在翻譯第二百八十六年版 (2016) 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時,我對8月1日的禱詞特別印象深刻,原來教會為社會國家與百姓禱告,能帶出如此大的果效!上帝樂意我們在祂的恩典中學習公義的典章律例,〈申命記〉上說:「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他們聽見這一切律例,必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我不清楚當年聚集在威瑪小鎮制定憲法的那一群法學專家之中有多少基督徒,我也不確定當年那個憲法教授是否聽聞過欽岑多夫和《每日箴言》,但是他們所有人肯定都熟讀《聖經》,尤其是〈申命記〉。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年輕的歲月可以重來,我真希望再回到學校、再聽一次那個老教授的法律哲學課。
主後2015年深秋於中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