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主要講亞洲過去50年間的重新崛起和「亞洲世紀」在未來40年可能的演變趨勢。第二章簡要追溯亞洲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現在這段時期的經濟史。第三章討論了將會推動亞洲從現在到2050年這段時期內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包括人口結構、資本深化、城市化、中產階級的增長及通訊革命。第四章回顧展現「亞洲世紀」的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條件的背景和假設。第五章警告政治和經濟領導者們不要自滿,並強調了這些國家在向「亞洲世紀」行進的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巨大挑戰。
第二部分一開始提出了一個戰略框架以及實現「亞洲世紀」的政策議程的關鍵要素。這一部分包括九個章節︰促進增長、包容和平等;推進生產力、創新、企業家精神和增長;發展實現城市化的新方法;金融改革;節能減排及加強安全管理;治理全球氣候變化;轉變政府治理和體制;確保區域合作和避免衝突;擴大亞洲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治理中的作用。結論部分總結錯過「亞洲世紀」的成本及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哈瑞爾達•考利(Harinder S.Kohli),新興市場論壇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暨聖坦尼集團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同時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雜誌全球版主編,亞洲理工學院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曾在世界銀行工作25年,擔任不同的高級管理職務。在新興市場經濟、金融、資本流動和基礎設施發展等方面著述頗多。曾主編《2039年的印度》、《2040年的拉丁美洲》、《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亞洲》和《伊斯蘭世界金融》等重要論著。
阿肖克•夏爾馬(Ashok Sharma),亞洲開發銀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高級處長、區域合作事務委員會主席及金融事務委員會聯席主席,曾任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局高級顧問及該局負責金融、公共管理和貿易事務處處長。曾主管金融部門發展、財政與治理改革、基礎設施融資及促進公私合營等多個領域的項目與知識產品開發。《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亞洲》主編之一。
阿尼爾•索德(Anil Sood),聖坦尼集團首席運營官。曾在世界銀行工作30年,擔任負責戰略與資源管理事務的副行長和常務副行長特別顧問等高級職務。曾為非洲開發銀行、伊斯蘭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多家國際發展機構的首席執行官與高級管理人員提供發展戰略諮詢。《2039年的印度》、《2040年的拉丁美洲》主編之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隨著世界經濟的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以及該地區國際地位的提升,亞洲各經濟體肩負著更多更新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保護全球共有資源,尤其是採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減輕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是完全符合亞洲自身利益的。
──德國前總統 霍斯特‧科勒
《2050年的亞洲》大膽地為亞洲勾勒出了一個美好的願景。本書極其客觀、全面地探討了亞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 渡邊博史
完成亞洲潛在的且包含部份人道主義精神的歷史性轉型,對全球政治、經濟及工商界領袖來說都具有絕對非凡的意義。本書引人入勝地展現了釋放亞洲不可忽視的巨大潛力的發展進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本書相信亞洲有望在未來四十年達到當今歐洲的繁榮水平,但同時也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無法達到目標的情景敲響了警鐘,為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印度政府計劃委員會副主席 蒙特克‧辛格‧阿盧瓦利亞
本書的及時出版提醒我們,亞洲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亞洲各國充分利用好科技進步、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所帶來的巨大潛力。本書還就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一系列明智而實用的政策建議。
──韓國企劃財政部部長 尹增鉉
本書從國家、區域、世界三個層面闡述了亞洲如何在2050年實現讓30億亞洲人達到富裕生活水平的宏偉構想。我衷心地祝願亞洲領導人能實現亞洲世紀的偉大目標。書中用大量篇幅探討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強調了亞洲在國際組織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興市場論壇聯席主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主席 米歇爾‧康德蘇
本書的適時出版,清晰地描繪了亞洲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發展軌跡,極具說服力。本書毫無疑問地將成為亞洲政治、經濟領導人的必讀經典。
──孟加拉國財政部長 阿布‧馬‧阿卜杜勒‧穆西斯
本書全面分析了亞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勾勒除了未來四十年該地區的發展藍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政策建議。爲了實現亞洲世紀,亞洲各國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協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最終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與繁榮作出貢獻。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 李勇
該書突破傳統,用開創性的眼光看待處於重大變化中的亞洲和世界,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亞洲的現在與未來。這都歸功於作者們和亞洲開發銀行的遠見卓識。該書的各種分析有助於促進亞洲及世界在2050年實現一個繁榮、公平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社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學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凱特勒教授 傑弗里‧薩克斯
名人推薦:隨著世界經濟的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以及該地區國際地位的提升,亞洲各經濟體肩負著更多更新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保護全球共有資源,尤其是採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減輕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是完全符合亞洲自身利益的。
──德國前總統 霍斯特‧科勒
《2050年的亞洲》大膽地為亞洲勾勒出了一個美好的願景。本書極其客觀、全面地探討了亞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 渡邊博史
完成亞洲潛在的且包含部份人道主義精神的歷史性轉型,對全球政治、經濟及工商界領袖來說...
章節試閱
01 導論
哈瑞爾達‧考利(Harinder S. Kohli)
阿肖克‧夏爾馬(Ashok Sharma)
阿尼爾‧索德(Anil Sood)
看到本書標題,讀者們也許會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為什麼要硏究亞洲未來40年的情況?第二,如何界定「亞洲」一詞?它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域,還是一個實體?或者是由許多僅僅在地理上毗鄰的所有民族和國家的集合?是什麼將這些民族和國家凝聚了在一起?第三,鑒於亞洲過去幾十年的傑出表現,「亞洲時代」是不是已經到來?
本章將回答以上三個問題,然後列出本書結構。
為什麼要研究「2050年的亞洲」?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亞洲範圍的高級政策制定者、頂尖商業領袖以及主要的意見領袖,目的是推動國際社會就亞洲在2050年前歷史性崛起的願景和戰略達成一致共識。
本書從長期發展的視角把亞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而非僅僅是選擇一些國家、地區或者熱點問題進行中短期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大幅度減輕了代際衝突問題的影響,而代際衝突是影響一國經濟長期增長和其民眾福祉的關鍵因素。
本書研究了以下五個方面:
◆ 本書質疑亞洲經濟必然迅速崛起的觀點,強調了可能導致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各方面不穩定等重要風險,這些風險反過來會使得經濟發展和增長脫離常軌。這些風險包括:持續或不斷增長的社會分化和不公平,困擾中國、印度等許多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相關機構(政治、經濟、司法或執法部門)的素質及可信度逐步下降。鑒於其他所謂曾經成功的地區或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的經濟史,亞洲的政策制定者和商業領袖們需要審慎,不可自鳴得意。
◆ 本書強調了當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比如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在今後40年要克服的新挑戰。過去的40年中,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沒有經歷這些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對有限自然資源的激烈競爭、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以及需要超越目前全球最佳實踐的壓力。
◆ 本書概述了亞洲作為一個整體繼續快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戰略(除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和城市化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增長模式),同時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 本書探討了亞洲區域合作和一體化的前景。本書支持:進一步加強國家間的合作,亞洲徹底巿場化,貿易和投資順暢流動,最終實現共同繁榮。
◆ 伴隨著亞洲崛起,亞洲會日益在全球展示其存在。本書突出強調亞洲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責任。為實現亞洲以和平與和諧的方式崛起,需要亞洲主要的成員國具備耐心和謙遜的品質與能力。
為討論各種重大的挑戰、討論解決這些挑戰的政策,本書從亞洲長期發展的角度設置了兩種可能的場景。但是這兩種場景只是從許多可能場景中選出的而已,並非抽樣估計或明確的預測。
什麼是「亞洲」?
亞洲是個廣泛和多樣化的地區,涵蓋體制、社會、政治和經濟各方面。亞洲包括世界上某些最大、最具競爭力、最複雜的經濟體,比如日本、中國香港、韓國和新加坡。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正在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重要的成員。所有這些國家都與眾多小型、欠發達、且往往脆弱的經濟體(比如阿富汗、尼泊爾和一些太平洋島國)共存。
由於這種多樣性,若把亞洲定義為超越地理概念的一個地區,既困難又常常存在爭議。即使亞洲日益被認為是一個崛起的經濟、政治力量,但它通常被視為,個經濟共同體(特別是東亞地區),並不具備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共同身份認同。
那麼,什麼是亞洲?鑒於亞洲的規模和多樣性,認為亞洲僅僅是一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集合的概念是不正確的,因為亞洲還是一個同質的實體。「區域可以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可以其有不同的功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被賦予什麼樣的含義及具有什麼樣的功能,既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也同樣取決於被觀察到的現象」(Camilleri, 2003)。亞洲的內涵是逐漸演變形成的,取決於「什麼是亞洲」這個問題是如何、何時及何人所提出。
任何時候,亞洲概念的內涵都是歷史、政治、經濟聯繋、演變的制度框架、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集體認同的綜合反映。學者們根據上述特點「重繪」亞洲,提出了「區域聯絡網絡」(webs of region connectedness)的概念。從貿易網絡到各種利益集團聯盟都包含在這個概念裡(Pempel, 2005)。
鑒於亞洲幅員遼闊(最初歐洲人認為,作為一個地理實體而言,亞洲就是歐洲邊界以東的一切區域),民族眾多,具有多元的文化和語言傳統,這使得我們很難去界定一種明確的亞洲文化或價值觀。儘管如此,亞洲還是有許多共同的特點。
歐洲人到來之前,亞洲已經演化出高度的社會文明,它是幾大宗教的搖籃(Langguth, 2003)。亞洲灌溉水稻農業的盛行引出了亞洲的另個特點:自給自足的鄉村是農耕社會的社會及政治單位,是農耕社會的核心(Miller, 2004)。在這樣的社會,村莊的需求常常優先於個人需求。
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亞洲大部分地區都落入了外強的控制之下,這一經歷催生了共同的區域認同和價值體系。泛亞認同的提法起源於亞洲學者間的交流。早期亞洲認同的提議者包括岡倉天心(Okakura Tenshin)、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和孫中山(Sun Yat-sen)。岡倉天心和泰戈爾通過其作品呼籲一個共同的東方文明,一個不受西方文化、政治和軍事影響的東方文明。
20世紀90年代,亞洲共同價值觀復甦,並因亞洲經濟的成功(即被許多人稱道的「亞洲奇跡」)而加強。亞洲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歸因於:尊重權威、勤奮工作、節儉、自律、社會和諧及組織至上(個人服從組織)。然而,亞洲經濟成功的基礎十分脆弱。這是由於亞洲的經濟成功(開始只限於東亞地區)部分源於其學習和採用西方的一些成功經驗,比如強調技術創新和貿易自由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Mahbubani, 2008)。
亞洲制度建設的進展表明,共同規範(特別是互不干涉的理念、軟制度主義和共識決策)正在興起,成為亞洲地區認同的主要特徵(Acharya, 2005)。
近年來,許多人引用亞洲內部增長的貿易和投資聯繫作為亞洲的特徵。然而,這種聯繋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可以追溯到前殖民時期。當時,絲綢之路經新疆把中國西部和中亞聯繋起來,或經由印度與伊朗聯繫起來。東南亞因其處於連接中國和西方海上航綫的戰略要衝,既促進了中國與西方間的洲際間貿易,也促進了中國與印度的亞洲洲內貿易(Shanker, 2003)。
東亞的朝貢貿易制度(tribute-trade system)也是亞洲貿易網絡的組成部分。這一制度導致了中國人向海外移居,因此亞洲出現了各種貿易社區。這些商人主宰了東亞大部分地區的商業和金融,並將當地的經濟相互連接起來(Arrighi等,1996)。
因此,亞洲國家的共同經歷(被外強佔領、獨立後的國家建設、以及最近 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把亞洲各國以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方式團結在了一起。
目前的重點是,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是泛亞經濟共同體的核心。泛亞經濟共同體未來會擴員,把中亞和南亞也包含進來。亞洲國際組織的「可變幾何」結構使得亞洲概念的界定具有可變性。亞洲現在已有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東盟+3(ASEAN Plus Three)及其衍生集團、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東盟地區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和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等區域國際組織。這些亞洲區域組織和安排說明,界定亞洲時不能以共同的傳統或者領土接壤來定義,而應基於共同的目標來定義。這些目標要包含亞洲首要的共同特點,即佔世界近60% 1的亞洲人民所追求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經濟快速增長的願景和實現這種願景的能力首先在日本實現。日本經歷一 代人就轉變成為發達國家。後來,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倣效日本這一壯舉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馬來西亞和泰國曾經是最窮的國家,現已經完全是中上等收入2的經濟體。亞洲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現在正以極快的步伐朝著富裕國家的行列邁進。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和越南也正在迅速增長。因此,儘管相互間存在差異,但是整個亞洲都渴望倣效這些成功的案例。
思考亞洲經濟和社會前景時,亞洲的許多悖論就凸顯出來。亞洲既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卻也同時有世界半的絕對貧困人口(人均每天收入低於1.25美元)。亞洲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但大部分人民卻仍是文肓或失業。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人口迅速老齡化已備受關注,而巴基斯坦、菲律賓和許多東亞共和國卻仍然有著較高的人口增長率。亞洲有世界上最高的儲蓄額,是工業國家最大的淨債權人,但同時國內大量的投資需求卻未得到滿足,特別是基礎設施和城市化方面的投資更為缺乏。與製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方面的發達相比,其金融部門欠發達:往往由歐洲和北美的金融中心媒介其儲蓄比投資其自身的金融市場更為有效。
儘管存在著這些悖論,但在過去40年裡,亞洲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速度和程度不可否認的。確實,亞洲的發展前所未有。在許多方面,亞洲令全球羨慕。
----------------------------------------
1.在本書中,亞洲的概念包括三個亞洲次區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包括朝鮮)、南亞以及中亞(包括伊朗)。所覆蓋的49個經濟體是: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庫克群島、朝鮮、斐濟、格魯吉亞、中國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日本、哈薩克斯坦、基里巴斯、韓國、吉爾吉斯共和國、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緬甸、瑙魯、尼泊爾、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湯加、土庫曼斯坦、圖瓦盧、烏茲別克斯坦、瓦努阿圖和越南。
2.人均收入在3,946美元到12,196美元之間。
「亞洲世紀」注定會實現嗎?
亞洲正在蓬勃發展。在許多方面,亞洲於21世紀的發展是其迄今為止最好的10年。以2010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Percapita income)達到了近5,000美元,2001-2010年的十年間年均增長9.4%。其投資率達到新高,在過去十年中平均佔GDP的35%,這也表明大家對該區域未來發展的巨大信心。出口年均增長11.4%,私人資本淨流入平均每年830億美元,外債下降到佔GDP的14.5%,亞洲的累計外匯儲備達3.5萬億美元。
亞洲國家在2005到2010年間大約減少了4.25億貧困人口(人均每天收入低於1.25美元),佔同期全球貧困人口減少額的93%(Chandy & Gertz, 2011)。亞洲正在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地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僅有8個亞洲國家在2010年的人均收入低於1,000美元。1
雖然總體數據受兩侗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強烈影響,但是每個國家確實經濟在發展。2000年以來,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每年增長都超過 3.5%。照此速度發展,每20年收入便可翻一番。2根據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五個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中有四個來自亞洲:中國上海、中國香港、韓國和新加坡(OECD, 2010)。3從另一個指標來看,中國、日本和韓國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註冊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
----------------------------------------
1.阿富汗、孟加拉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尼泊爾、塔吉克斯坦和東帝汶。
2.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和越南。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0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阿富汗的高增長是由不斷增加的援助所推動的。
3.此方案評估15歲大的孩子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水平。
亞洲從2007-2009年大衰退(或全球經濟危機)中快速V型恢復表明亞洲經濟具有實力和彈性。
亞洲作為一個區域的概念,多年來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演 變。亞洲最近發展路徑的變革及其社會和政治結果確定了亞洲未來的發展道 路。這次關鍵區別在於,亞洲正在自主決定未來如何發展。
在此背景下,大家普遍都在談論「亞洲世紀」,以致讓人覺得亞洲的優勢好像是天賦的,唯一的問題是中國和印度何時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 體,就好像這些國家是無人飛機,會自動順利滑行到它們正確的既定目的地。
因此,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亞洲面臨的數個大挑戰:一些國家內部巨大的不平等,某些國家的不平等和差距甚至不斷擴大。這有可能改變該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的原因,一些國家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因為未來40年,亞洲會增加30億的富有人口,他們會努力爭取更好的生活水平,所以會加劇對有限自然資源(能源、肥沃土地、水和其他礦產資源)的激烈競爭;如果亞洲內部的國家或地區間不同的經濟增長率持續到 2050年,那麼未來它們之間的不平等程度會加劇,可能使得一些國家和地區發生動盪;全球變暧和氣候變化。
除此之外,首要的挑戰是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是克服其他挑戰的關鍵。如果目前政府機構質量不斷下降以及政府腐敗程度持續上升的勢頭不能有效遏制,將會危及經濟的持續增長。
因此,亞洲國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如果它們要實現和保持經濟快速增 長,就必須要在國家或區域的層次(或同時在兩個層次)處理好這些挑戰。
這些挑戰不能彼此區分開來。它們相互影響,加劇現有的緊張狀況和衝突,甚至在亞洲創造出新的壓力點,會威脅到亞洲的增長、穩定和安全。如果領導者們不能以一種協作和團結的方式來解決代際問題,會增加失敗的可能。
本書重點強調了以上這些問題。本書的中心思想是:雖然亞洲正處於根本的經濟和社會變革,但是要再經歷另外40年的持續發展卻絕非是必然的。因為亞洲在實現「亞洲世紀」時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亞洲的領導者們必須意識到,未來的繁榮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實現,正像過去40年發達經濟體努力取得其成功一樣。亞洲的命運掌握在亞洲自己手中。
本書結構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並在最後得出研究結論。本章之後,第二至第五章是第一部分,主要講亞洲過去50年的重新崛起和「亞洲世紀」在未來40年可能的演變趨勢。為討論亞洲的未來,第―章簡要地追溯了亞洲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現在這段時期的經濟發展史。第三章討論了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人口結構、資本深化、城市化、中產階級的增長及通訊革命。這些因素可能驅動亞洲從現在到2050年間保持經濟增長。第四章探討了「亞洲世紀」時期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條件的背景和假設。第五章警告政治和經濟領導者們不要自滿,強調了這些國家邁向「亞洲世紀」時需要迎接的巨大挑戰。
餘下章節為第二部分。第六章首先提出了一個實現「亞洲世紀」需要的戰略框架和關鍵政策。其餘九章的內容分別是:促進增長、包容性和平等;提高生產力、創新、企業家精神,和經濟增長;提高城市化的新路徑;金融改革;節能減排和加強安全管理;治理全球氣候變化;政府和體制改革;確保區域合作和避免衝突;擴大亞洲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治理中的作用。通常,每章都先簡要介紹40年前的亞洲情況,簡要介紹其如何演變到今天,然後討論該章的主題對亞洲下述問題的重要性:亞洲的長期經濟和社會前景、關鍵問題、對其他議題的啟示、應對挑戰的政策的先後次序。
第十六章結論部分強調了本書重要的研究結果和建議,也從經濟和人文的 角度簡要地分析了錯失「亞洲世紀」的成本。未來40年,如果亞洲能成功地維持目前的增長勢頭,2050年,會再有約30億的亞洲人變得富裕,享有與今日歐洲人相似的生活質量。但如果亞洲的發展磕磕絆絆,如果亞洲的主要經濟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那時亞洲的總GDP會不到預期的一半。數十億亞洲人就不得不再花費一代人的時間,或者更多代人的時間,才能享受到富裕的成果。本章重點強調政策制定者們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必須要面臨的戰略問題。
01 導論
哈瑞爾達‧考利(Harinder S. Kohli)
阿肖克‧夏爾馬(Ashok Sharma)
阿尼爾‧索德(Anil Sood)
看到本書標題,讀者們也許會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為什麼要硏究亞洲未來40年的情況?第二,如何界定「亞洲」一詞?它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域,還是一個實體?或者是由許多僅僅在地理上毗鄰的所有民族和國家的集合?是什麼將這些民族和國家凝聚了在一起?第三,鑒於亞洲過去幾十年的傑出表現,「亞洲時代」是不是已經到來?
本章將回答以上三個問題,然後列出本書結構。
為什麼要研究「2050年的亞洲」?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亞...
目錄
序言
內容提要
01 導論
為什麼要研究「2050年的亞洲」
什麼是「亞洲」
「亞洲世紀」注定會實現嗎?
本書結構
02 1700-201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交代背景
衰退與復興:1700-1970年
收穫全球化紅利:1970-2010年
三類經濟體
03 2011-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的主要驅動力
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
亞洲社會轉型的新驅動力
從經濟增長到社會福利
04 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
基本假設
「亞洲世紀」
亞洲經濟增長的足跡
「亞洲世紀」的引擎:七大亞洲經濟體
05 實現「亞洲世紀」:主要挑戰和風險
國家內部的不平等
「中等收入陷阱」
有限自然資源的競爭
亞洲國家和次區域間的差距
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
政府管理與機構能力
衝突的風險
亞洲在全球的擴張足跡
06 實現「亞洲世紀」:戰略框架
三個維度
國家行動
區域合作
全球事務
07 增長和包容性
引言
亞洲已經取得了怎樣的進步?
進口替代、出口導向、貧困和不平等
貧困的減少與千年發展目標(1990年至今)
什麼是包容性增長?
為何要關注包容性和公平?
亞洲的現狀是怎樣的?
行動綱領
08 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增長
引言
為什麼要關注生產率和企業?
亞洲的生產率和企業家
實現企業家創新和革新:中國和印度
企業創新和革新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
整體政策框架
優先次序和行動議程
09 城市化的新路徑
回顧過去40年的亞洲城市化進程
亞洲城市化浪潮
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的互補性
未來的城市
需要管理的主要風險
邁向美好城市未來的優先議程
結語
10 金融轉型
亞洲金融崛起:過去和現在
2050年亞洲金融的可能前景
「亞洲世紀」對亞洲金融的啟示
金融的傳統理念:2007-2009年的大蕭條
當前的改革建議和亞洲情況
國際金融架構下的亞洲
全球儲備貨幣
未來的亞洲金融系統: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轉型服務實體部門
亞洲金融體制結構的商業模式轉型
區域合作和亞洲的全球金融領導力
亞洲金融2050年優先行動計劃
11 節能和能源安全
歷史的視角:40年間的演變
對能源安全的啟示
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通過效率和多樣化來提高能源安全
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性供應中斷的損害
國內行動的優先事項
區域合作的優先事項
12 為了亞洲自身利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新興經濟體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貢獻」
氣候變化的影響:「一切照常」情形
僅發達國家採取措施緩解氣候變化的情形
亞洲發展中國家採取補充緩解措施的情景
向低碳經濟過渡
適應性與風險管理
分擔全球責任
13 政府治理轉型與制度轉型
分析框架
過去40年亞洲國家的管理體制
當今亞洲面臨的政府管理挑戰
政府管理和制度轉變的驅動力
制度變革的關鍵因素
原則和優先事項
14 區域合作和一體化
亞洲未來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而不是衝突
40年前:1970年混亂的亞洲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展的40年:1970-2010年
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
經濟進一步一體化的前景
未來合作和一體化的框架
促進區域合作的優先領域
區域合作組織
發展前景和制度的選擇
15 實現「亞洲世紀」:亞洲的世界地位
亞洲在全球化足跡中的巨大變化
亞洲全球角色的影響
國家和區域政策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16 結論:錯失「亞洲世紀」的代價
應對轉型
國家行為議程
區域合作議程
改變亞洲在世界的角色
各國間的優先權
錯失「亞洲世紀」的代價
無形因素
附錄一 2050年亞洲的人口變化情況
附錄二 全球經濟增長發展模型
附錄三 亞洲的技術前景
附錄四 提高生產率和增長
附錄五 城市化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主編、作者和貢獻者簡介
致謝
序言
內容提要
01 導論
為什麼要研究「2050年的亞洲」
什麼是「亞洲」
「亞洲世紀」注定會實現嗎?
本書結構
02 1700-201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交代背景
衰退與復興:1700-1970年
收穫全球化紅利:1970-2010年
三類經濟體
03 2011-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的主要驅動力
經濟增長的傳統驅動力
亞洲社會轉型的新驅動力
從經濟增長到社會福利
04 2050年全球經濟中的亞洲:「亞洲世紀」
基本假設
「亞洲世紀」
亞洲經濟增長的足跡
「亞洲世紀」的引擎:七大亞洲經濟體
05 實現「亞洲世紀」:主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