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和更新了中世紀以及教義創始者所建立的基督默觀傳統。――湯默士‧基汀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Thomas Keating, OCSO)
二十世紀西方密修主義寓意最深、最優美的著作。――安東‧法佛,索邦大學現代歐洲密修史教授(Antoine Faivre, professor for the History of Esoteric and Mystical Streams in Modern Europe,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和更新了中世紀以及教義創始者所建立的基督默觀傳統。――湯默士‧基汀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Thomas Keating, OCSO)
二十世紀西方密修主義寓意最深、最優美的著作。――安東‧法佛,索邦大學現代歐洲密修史教授(Antoine Faivre, professor for the History of Esoteric and Mystical Streams in Modern Europe,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親愛的不知名朋友: 第一段主耶穌的話語如同鑰匙一樣開啟了「魔法師」的門,而「魔法師」又是進入其他大阿卡納之門的鑰匙,因此我特別選它作為第一封信的開場白。接著我引述了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在《靈魂之歌》(Songs of the Soul)裡的一段詩句,原因是它能喚醒心靈深處的東西,而這正是第一張以及後續所有大阿卡納的主旨。
如果說奧祕比祕密更崇高,那麼神祕又更超越了奧祕。神祕的密契體驗不只是激發心靈成長的酵素,更可以說是一件生死大事。處在密契體驗裡,一切心理與精神的動機都會改變,也就是意識產生了徹底蛻變。教會的七件聖事(the seven sacraments of the Church)就是從同一道神祕淨光放射出來的七彩光芒,而進入這淨光便是「重生」,也是耶穌啟發尼哥德慕(Nicodemus)的那個深夜裡所談到的「神聖啟蒙」(The Great Initiation)。
基於此理,關懷人類的隱修士是不會擅自為別人做這件事的。真正的隱修士不會自稱為他人的「大師」或「啟蒙師」,因為每個人都是彼此教學相長的靈修夥伴。若要舉例,應該找不到比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Great,又譯聖安當)的為人處事更佳的典範:他以最真摯的心去對待他所探訪的虔誠信徒,在每個人身上他都能發現自認不足的熱情和自制力。從某個人身上他觀察到和藹,從另一個人身上他看到祈禱時的認真;他學習他們的平和與仁慈,留意他們如何徹夜禱告、研讀聖經;他讚嘆某人的堅忍毅力,欽佩另一個人能夠斷食和席地而臥;他也仔細觀察他們的溫順和節制;在所有人的身上他都看到了對主耶穌的忠誠皈依,以及彼此之間的愛。他滿載而歸後,回復到節制慾望的生活,將這些人身上的美德全心實踐出來。(St. Athanasius, The life of Saint Anthony, ch. 4; trsl. R. T. Meyer, Westminster, 1950, p. 21)
同樣地,隱修士也不吝於讚揚像亞西西的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這樣的「顯教」派信仰者。他們很清楚所有的虔誠信徒都有潛力成為聖方濟。只要是虔信者、科學家或藝術家,無論男女都是優秀的學習對象。這樣的隱修者不會自認是更優越、更虔誠、更精通或更有能力的人。他們不會以自己認同的密教取代現存的顯教、以特定的科學觀點取代現有的科學理論,也不會以某種藝術派別取代昨日或今日的主流藝術。他們的知識不具備任何現實利益,也不帶有凌駕於現有的宗教、科學或藝術之上的超越性。他們擁有的僅僅是與人分享的精神,但這份精神的使命究竟是什麼?守護它有什麼意義?我想拿以下的例子來說明。
聖十字若望和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都不厭其煩地重覆告誡信徒,唯有淨化後的意志力才能為靈性祈禱帶來專注力。你的意志力如果被迷惑,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專注。意志本身如果不投入到靜默裡,你那「不斷活動的腦子」是無法靜止的。只有靜下來的意志能夠讓思維和想像安歇。因此所有卓越的克己修行者都是精通專注這門藝術的大師。這些道理相當清晰易懂,但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一般所指的專注,而是不用力的專注。這究竟是什麼呢?
這麼做他一定會立刻摔下來。若是不想摔下來,他就必須排除思維或想像之類的大腦活動,這樣才有機會發揮早已熟悉的技藝。當他在表演特技時,身體的自律神經本有的智慧——呼吸與循環系統的配合——必須取代頭腦的活動。從理智和想像的角度來看走繩索的特技,簡直就像聖德宜(St. Dionysius)(註1) 展現的奇蹟。聖德宜是高盧人中的第一位傳教士,也是巴黎的第一位主教,傳統上人們經常將他和聖保羅的門徒亞略巴古的丟尼修(St.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註2)混淆成同一人:聖德宜坦白承認了對三位一體的信仰,在墨丘利(Mercury)的雕像前被斬首。據說他被斬首後身體筆直地站立起來,用雙手捧起被砍下的頭顱;在一位天使和一道光的引領下走了兩英里路,從蒙馬特到達另一個他自己選擇的、也是天意安排的休憩之處。他就在那裡安息了。(Jacobus de Voragine, Legenda aurea; trsl. G. Ryan and H. Ripperger, The Golden Legend, New York, 1948, pp. 620-621)
上界如是,下界亦然: 天上的日子充滿著天人的賜福, 地上的日子也充滿著正義之士的祝福。("Waera", Zohar 25a; trsl. Sperling-Simon-Levertoff, London-Bournemouth, 1949, vol. iii, p. 84)
類似的說法也出現在印度隱修箴言裡,如《維施瓦薩拉.譚崔》(Vishvasara Tantra)所描述的:在這裡的,也在別處。不在這裡的,則不在任何一處。(Vishvasara Tantra; trsl. Arthur Avalon, The Serpent Power, London, 1919, p. 72)
至於在推理性哲學或形上學的探討上,類比法也扮演著相同的角色。所有具備形上本質的結論都是藉由類比法,在人類、大自然、超覺和形上世界裡找到共通性而獲得的。最講求方法、最守紀律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界(Scholastic philosophy)的兩大權威,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與聖文德(St. Bonaventura)(一位代表亞里斯多德哲學,另一位代表柏拉圖哲學),不但採用類比法,更讓它成為教誨的理論根據。聖多瑪斯提出過宇宙萬物類比法,聖文德則將整個有形界詮釋成無形界的表徵;對他而言,有形世界就是另一本聖經,另一種天啟:
整個宇宙如同一面代表上主智慧之光的鏡子,又像是一整塊發光的黑炭。(Bonaventura, Collationes in Hexaemeron ii, 27)
魔法師是能夠在「無意識的自發性」(spontaneity of the unconscious)( 榮格﹝C. G. Jung﹞ 的說法) 和有覺知的行為之間達成平衡與和諧的人。這種和諧的意識狀態是源自於無意識與意識的整合,亦即統合了自發的創造力與刻意謀劃的執行力。這也是榮格心理學派所謂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整合人格中的意識與無意識元素」或揭露「本我的完整性」。這樣才可能出現「不用力的專注」和「不用力的洞見」,而我們也才能在實修和理論的學習上有所收獲。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和更新了中世紀以及教義創始者所建立的基督默觀傳統。――湯默士‧基汀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Thomas Keating, OCSO)
二十世紀西方密修主義寓意最深、最優美的著作。――安東‧法佛,索邦大學現代歐洲密修史教授(Antoine Faivre, professor for the History of Esoteric and Mystical Streams in Modern Europe,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發現和更新了中世紀以及教義創始者所建立的基督默觀傳統。――湯默士‧基汀神父,特拉普會(Trappist abbot Thomas Keating, OCSO)
二十世紀西方密修主義寓意最深、最優美的著作。――安東‧法佛,索邦大學現代歐洲密修史教授(Antoine Faivre, professor for the History of Esoteric and Mystical Streams in Modern Europe, the Sorbonne University)
親愛的不知名朋友: 第一段主耶穌的話語如同鑰匙一樣開啟了「魔法師」的門,而「魔法師」又是進入其他大阿卡納之門的鑰匙,因此我特別選它作為第一封信的開場白。接著我引述了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在《靈魂之歌》(Songs of the Soul)裡的一段詩句,原因是它能喚醒心靈深處的東西,而這正是第一張以及後續所有大阿卡納的主旨。
如果說奧祕比祕密更崇高,那麼神祕又更超越了奧祕。神祕的密契體驗不只是激發心靈成長的酵素,更可以說是一件生死大事。處在密契體驗裡,一切心理與精神的動機都會改變,也就是意識產生了徹底蛻變。教會的七件聖事(the seven sacraments of the Church)就是從同一道神祕淨光放射出來的七彩光芒,而進入這淨光便是「重生」,也是耶穌啟發尼哥德慕(Nicodemus)的那個深夜裡所談到的「神聖啟蒙」(The Great Initiation)。
基於此理,關懷人類的隱修士是不會擅自為別人做這件事的。真正的隱修士不會自稱為他人的「大師」或「啟蒙師」,因為每個人都是彼此教學相長的靈修夥伴。若要舉例,應該找不到比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Great,又譯聖安當)的為人處事更佳的典範:他以最真摯的心去對待他所探訪的虔誠信徒,在每個人身上他都能發現自認不足的熱情和自制力。從某個人身上他觀察到和藹,從另一個人身上他看到祈禱時的認真;他學習他們的平和與仁慈,留意他們如何徹夜禱告、研讀聖經;他讚嘆某人的堅忍毅力,欽佩另一個人能夠斷食和席地而臥;他也仔細觀察他們的溫順和節制;在所有人的身上他都看到了對主耶穌的忠誠皈依,以及彼此之間的愛。他滿載而歸後,回復到節制慾望的生活,將這些人身上的美德全心實踐出來。(St. Athanasius, The life of Saint Anthony, ch. 4; trsl. R. T. Meyer, Westminster, 1950, p. 21)
同樣地,隱修士也不吝於讚揚像亞西西的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這樣的「顯教」派信仰者。他們很清楚所有的虔誠信徒都有潛力成為聖方濟。只要是虔信者、科學家或藝術家,無論男女都是優秀的學習對象。這樣的隱修者不會自認是更優越、更虔誠、更精通或更有能力的人。他們不會以自己認同的密教取代現存的顯教、以特定的科學觀點取代現有的科學理論,也不會以某種藝術派別取代昨日或今日的主流藝術。他們的知識不具備任何現實利益,也不帶有凌駕於現有的宗教、科學或藝術之上的超越性。他們擁有的僅僅是與人分享的精神,但這份精神的使命究竟是什麼?守護它有什麼意義?我想拿以下的例子來說明。
聖十字若望和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都不厭其煩地重覆告誡信徒,唯有淨化後的意志力才能為靈性祈禱帶來專注力。你的意志力如果被迷惑,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專注。意志本身如果不投入到靜默裡,你那「不斷活動的腦子」是無法靜止的。只有靜下來的意志能夠讓思維和想像安歇。因此所有卓越的克己修行者都是精通專注這門藝術的大師。這些道理相當清晰易懂,但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一般所指的專注,而是不用力的專注。這究竟是什麼呢?
這麼做他一定會立刻摔下來。若是不想摔下來,他就必須排除思維或想像之類的大腦活動,這樣才有機會發揮早已熟悉的技藝。當他在表演特技時,身體的自律神經本有的智慧——呼吸與循環系統的配合——必須取代頭腦的活動。從理智和想像的角度來看走繩索的特技,簡直就像聖德宜(St. Dionysius)(註1) 展現的奇蹟。聖德宜是高盧人中的第一位傳教士,也是巴黎的第一位主教,傳統上人們經常將他和聖保羅的門徒亞略巴古的丟尼修(St.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註2)混淆成同一人:聖德宜坦白承認了對三位一體的信仰,在墨丘利(Mercury)的雕像前被斬首。據說他被斬首後身體筆直地站立起來,用雙手捧起被砍下的頭顱;在一位天使和一道光的引領下走了兩英里路,從蒙馬特到達另一個他自己選擇的、也是天意安排的休憩之處。他就在那裡安息了。(Jacobus de Voragine, Legenda aurea; trsl. G. Ryan and H. Ripperger, The Golden Legend, New York, 1948, pp. 620-621)
上界如是,下界亦然: 天上的日子充滿著天人的賜福, 地上的日子也充滿著正義之士的祝福。("Waera", Zohar 25a; trsl. Sperling-Simon-Levertoff, London-Bournemouth, 1949, vol. iii, p. 84)
類似的說法也出現在印度隱修箴言裡,如《維施瓦薩拉.譚崔》(Vishvasara Tantra)所描述的:在這裡的,也在別處。不在這裡的,則不在任何一處。(Vishvasara Tantra; trsl. Arthur Avalon, The Serpent Power, London, 1919, p. 72)
至於在推理性哲學或形上學的探討上,類比法也扮演著相同的角色。所有具備形上本質的結論都是藉由類比法,在人類、大自然、超覺和形上世界裡找到共通性而獲得的。最講求方法、最守紀律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界(Scholastic philosophy)的兩大權威,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與聖文德(St. Bonaventura)(一位代表亞里斯多德哲學,另一位代表柏拉圖哲學),不但採用類比法,更讓它成為教誨的理論根據。聖多瑪斯提出過宇宙萬物類比法,聖文德則將整個有形界詮釋成無形界的表徵;對他而言,有形世界就是另一本聖經,另一種天啟:
整個宇宙如同一面代表上主智慧之光的鏡子,又像是一整塊發光的黑炭。(Bonaventura, Collationes in Hexaemeron ii, 27)
魔法師是能夠在「無意識的自發性」(spontaneity of the unconscious)( 榮格﹝C. G. Jung﹞ 的說法) 和有覺知的行為之間達成平衡與和諧的人。這種和諧的意識狀態是源自於無意識與意識的整合,亦即統合了自發的創造力與刻意謀劃的執行力。這也是榮格心理學派所謂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整合人格中的意識與無意識元素」或揭露「本我的完整性」。這樣才可能出現「不用力的專注」和「不用力的洞見」,而我們也才能在實修和理論的學習上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