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君琦、廖瑩芝、譚佳等
定價:NT$ 350
優惠價: 95 折, NT$ 33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文化研究》為半年刊,自2005年創刊以來,秉持超越學科界限並且鼓勵批判對話的理念,針對文化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期待能夠促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對話,並且呈現具有導引性與當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經被納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歷年來,《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來自台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美地區,成為跨地區之重要國際性華語學術期刊。除了展現了多重地理空間的交錯,本刊亦成為多元學科空間交會的連結點,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網際空間的「路由器」(Router),讓多重思想網域得以並存。這些學術功力紮實而思想活潑的研究論文挑戰學科界限,面對文化議題,開闢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顯了Router的古典意義:「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徑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也替《文化研究》這份刊物不斷重新界定自身。
本刊論文與論壇的議題涵蓋面廣泛,包括性/別議題、都更爭議、外勞移工、離散族群、失能者、身心障礙、生命政治、觀看台灣、兩岸關係、東亞現代性、東亞疆界、情感亞洲、國際政治、醫療倫理、國家倫理、公共人類學等等。為了能夠打開更多對於當代文化議題關注與論辯回應的空間,除了研究論文之外,本刊也持續徵求並且規劃不同形式的專欄,包括思想論壇,思想翻譯,影像書寫,田野筆記,專題訪談,評論(書評、展評、影評、會議報導、政治事件或文化事件評論)等。
作者簡介:
王君琦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南加大電影電視理論與批評博士。著作散見於《藝術學研究》、《電影欣賞學刊》、《文山評論》等。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同志電影、台語電影、新移民女性再現政治。
王遠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班。現為獨立譯者,譯有2013女性影展《真實之美:探索愛麗絲沃克》、2014高雄電影節《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等多部紀錄片字幕。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在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近年研究涉及中、日、臺民族主義,探討東亞現代性中戰爭、情感與價值觀諸問題。研究成果散見國內外主要期刊與專書,主編有《戰爭與社會》、合編有《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與黃金麟、黃崇憲合編)等書。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〇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高橋哲哉 (Takahashi Tetsuya)
1956年生於福島縣。1983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哲學專攻修畢。曾任南山大學講師、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及第八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教授。專精西歐當代思潮,同時富於社會實踐,在市民運動及跨國學際間皆享有盛名。對二次大戰前後日本的政治社會狀況投以批判性眼光,從歷史認識的角度討論日本戰後責任、慰安婦問題、靖國問題等,並長期關注「犧牲」的議題,用以討論國家將個人收編的權力構造。著書眾多,代表作有:《逆光的邏輯》(逆光のロゴス、未来社、1992)、《記憶的倫理學》(記憶のエチカ、岩波書店、1995)、《德希達:解構》(デリダ―脱構築、講談社、1998)、《戰後責任論》(戦後責任論、講談社、1999)、《歷史/修正主義》(歴史/修正主義、岩波書店、2001)、《靖國問題》(靖国問題、筑摩書房、2005)、《國家與犧牲》(国家と犠牲、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5)。
柄谷行人(Karatani Kōjin)
日本當代重要思想家、文藝評論家。曾獲得伊藤整文學獎 、群像新人文學獎。1960年日本的安保鬥爭中,為「全學連」成員。曾先後受邀在耶魯、哥倫比亞、康乃爾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美國名校擔任客座教授。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主要研究面向包含:社群關係、社區營造、地方社會、土地的文化政治、遷移的文化政治。
唐慧宇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向包含當代中文文學、當代藝術、美學政治、生命政治、批判理論。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論文見於《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以及專書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客座主編臺灣國家臺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
崔愫欣
現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環境運動工作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作品與經歷:2004年製作紀錄片《貢寮,你好嗎?》,2009年入選雲門舞集第五屆的「流浪者計畫」,參訪日本社會運動的重要事件如三里塚(反成田機場抗爭)、反核(福島、六所村、祝島)、水俁病(熊本縣水俁鎮)等,2010年7-8月舉辦【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2005年~至今,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專職工作,負責核能議題,綠盟為非營利的民間環保組織,長期致力於台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期望達到永續的生活環境。
廖瑩芝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文化研究博士,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幫派電影、暴力美學、文化唯物論、性別研究以及前衛劇場。
劉永晧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 (意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所博士-L’E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著有《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專研電影理論、當代歐洲思潮與美學研究、家庭電影研究、日記電影研究等。
劉紀蕙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84)。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召集人,《文化研究》主編。
譚佳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理論博士。近期論文包括Tan, Jia. “Provincializing the Chinese Mediascape: Cantonese Digital Activism in Southern China.” In China’s iGeneration: Cinema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Matthew D Johnson, Keith B. Wagner, Kiki Tianqi Yu, and Luke Vulpiani,
197–214, 2014.
譯者
李依真
台灣高雄人。2010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2013年取得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表象文化論碩士,目前為同研究所博士生。在高橋哲哉的指導下研究法國當代思潮、犧牲、暴力、殖民歷史等課題。譯有《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聯經2014。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〇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王君琦、廖瑩芝、譚佳等
優惠價: 95 折, NT$ 332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文化研究》為半年刊,自2005年創刊以來,秉持超越學科界限並且鼓勵批判對話的理念,針對文化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期待能夠促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對話,並且呈現具有導引性與當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經被納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歷年來,《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來自台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美地區,成為跨地區之重要國際性華語學術期刊。除了展現了多重地理空間的交錯,本刊亦成為多元學科空間交會的連結點,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網際空間的「路由器」(Router),讓多重思想網域得以並存。這些學術功力紮實而思想活潑的研究論文挑戰學科界限,面對文化議題,開闢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顯了Router的古典意義:「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徑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也替《文化研究》這份刊物不斷重新界定自身。
本刊論文與論壇的議題涵蓋面廣泛,包括性/別議題、都更爭議、外勞移工、離散族群、失能者、身心障礙、生命政治、觀看台灣、兩岸關係、東亞現代性、東亞疆界、情感亞洲、國際政治、醫療倫理、國家倫理、公共人類學等等。為了能夠打開更多對於當代文化議題關注與論辯回應的空間,除了研究論文之外,本刊也持續徵求並且規劃不同形式的專欄,包括思想論壇,思想翻譯,影像書寫,田野筆記,專題訪談,評論(書評、展評、影評、會議報導、政治事件或文化事件評論)等。
作者簡介:
王君琦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南加大電影電視理論與批評博士。著作散見於《藝術學研究》、《電影欣賞學刊》、《文山評論》等。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同志電影、台語電影、新移民女性再現政治。
王遠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班。現為獨立譯者,譯有2013女性影展《真實之美:探索愛麗絲沃克》、2014高雄電影節《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等多部紀錄片字幕。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在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近年研究涉及中、日、臺民族主義,探討東亞現代性中戰爭、情感與價值觀諸問題。研究成果散見國內外主要期刊與專書,主編有《戰爭與社會》、合編有《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與黃金麟、黃崇憲合編)等書。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〇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高橋哲哉 (Takahashi Tetsuya)
1956年生於福島縣。1983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哲學專攻修畢。曾任南山大學講師、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及第八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教授。專精西歐當代思潮,同時富於社會實踐,在市民運動及跨國學際間皆享有盛名。對二次大戰前後日本的政治社會狀況投以批判性眼光,從歷史認識的角度討論日本戰後責任、慰安婦問題、靖國問題等,並長期關注「犧牲」的議題,用以討論國家將個人收編的權力構造。著書眾多,代表作有:《逆光的邏輯》(逆光のロゴス、未来社、1992)、《記憶的倫理學》(記憶のエチカ、岩波書店、1995)、《德希達:解構》(デリダ―脱構築、講談社、1998)、《戰後責任論》(戦後責任論、講談社、1999)、《歷史/修正主義》(歴史/修正主義、岩波書店、2001)、《靖國問題》(靖国問題、筑摩書房、2005)、《國家與犧牲》(国家と犠牲、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5)。
柄谷行人(Karatani Kōjin)
日本當代重要思想家、文藝評論家。曾獲得伊藤整文學獎 、群像新人文學獎。1960年日本的安保鬥爭中,為「全學連」成員。曾先後受邀在耶魯、哥倫比亞、康乃爾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美國名校擔任客座教授。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主要研究面向包含:社群關係、社區營造、地方社會、土地的文化政治、遷移的文化政治。
唐慧宇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向包含當代中文文學、當代藝術、美學政治、生命政治、批判理論。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論文見於《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以及專書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客座主編臺灣國家臺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
崔愫欣
現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環境運動工作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作品與經歷:2004年製作紀錄片《貢寮,你好嗎?》,2009年入選雲門舞集第五屆的「流浪者計畫」,參訪日本社會運動的重要事件如三里塚(反成田機場抗爭)、反核(福島、六所村、祝島)、水俁病(熊本縣水俁鎮)等,2010年7-8月舉辦【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2005年~至今,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專職工作,負責核能議題,綠盟為非營利的民間環保組織,長期致力於台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期望達到永續的生活環境。
廖瑩芝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文化研究博士,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幫派電影、暴力美學、文化唯物論、性別研究以及前衛劇場。
劉永晧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 (意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所博士-L’E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著有《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專研電影理論、當代歐洲思潮與美學研究、家庭電影研究、日記電影研究等。
劉紀蕙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84)。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召集人,《文化研究》主編。
譚佳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理論博士。近期論文包括Tan, Jia. “Provincializing the Chinese Mediascape: Cantonese Digital Activism in Southern China.” In China’s iGeneration: Cinema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Matthew D Johnson, Keith B. Wagner, Kiki Tianqi Yu, and Luke Vulpiani,
197–214, 2014.
譯者
李依真
台灣高雄人。2010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2013年取得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表象文化論碩士,目前為同研究所博士生。在高橋哲哉的指導下研究法國當代思潮、犧牲、暴力、殖民歷史等課題。譯有《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聯經2014。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〇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