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破案如神」嗎?
影視劇中的情節,究竟有多少真實成分?又蘊涵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紅樓是本政治書》、《戰國殺》、《南明那些事兒》,新生代歷史小說家洪兵最新力作。
●以深厚的文史功力,撥開重重迷霧,用犀利、幽默、深邃的文筆,對狄仁傑的一生,進行全方位的精彩解讀。
【武則天生性多疑,打擊異己不擇手段,為何偏偏對狄仁傑信賴有加?】
【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狄仁傑,為何成為武則天篡唐立周的幫兇?】
久視元年(西元700年),狄仁傑在洛陽的府邸溘然長逝。噩耗傳入宮中,77歲的武則天雙眼緊閉、神情恍惚,一句話也沒有說。沉吟半晌之後,兩行熱淚從眼瞼之間掙脫出來,劃過布滿皺紋的臉頰,滴落在皇袍之上。武則天強撐著病體,在侍臣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挪步前往大殿。她艱難地挪動著沉重的雙腿,腦袋不聽使喚地搖晃著,皇冠上的垂簾嘩嘩作響,乾裂的嘴唇輕微地蠕動著。垂簾的響聲並不大,侍臣還能依稀聽見,武則天反復念叨的是四個字:「朝堂空矣!」
本書從狄仁傑的從孩提寫起,從初入仕途,到嶄露頭角,最後宦海浮沉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歷盡坎坷,他是傳奇,更是一個謎。作者憑藉深厚的文史功力,撥開重重迷霧,以犀利、幽默、深邃的文筆,對狄仁傑的一生,進行全方位的精彩解讀。
作者簡介:
洪兵
1982年生於貴州安順,畢業於上海交大。酷愛文史,寫作風格幽默犀利,擅長以理工科的思維剖析歷史。著有《紅樓是本政治書》、《戰國殺》、《南明那些事兒》等。
章節試閱
【第五回 趕考路上仗義救美 華山腳下醫術驚人】
狄仁傑跟著父親狄知遜四處輾轉,中原大地的一望無際,江南水鄉的煙波迷離,秦嶺南麓的山川縱橫,三峽兩岸的峭壁險峻,都讓狄仁傑增長了不少見識。這些年裡,狄知遜的仕途依然不見任何起色,一切顯得平淡無奇,狄仁傑卻愈加雄姿英發。
光陰荏苒,倏忽之間已是唐高宗永徽年間。這些年來,大唐經二十多年的「貞觀之治」,國力大為增強。唐高宗李治於永徽元年繼位後,在長孫無忌、褚遂良、蘇定方、李績、薛仁貴等一班文臣武將的輔佐之下,將貞觀時期的盛世景象較好地延續了下來。至永徽三年,全國的戶數已從貞觀初期的不足三百萬戶,增至三百八十多萬戶,舉國上下一片承平景象。
春去秋來,年復一年,昔日既聰慧又調皮的狄仁傑,如今已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公子。至少從容貌上而言,狄仁傑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的狄知遜,終於沒有什麼起色,因年歲漸衰而退「二線」,調到夔州都督府擔任長史的閒職。
狄仁傑既然出身宦門,將來通過科舉入仕,子承父業,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科舉有「進士科」與「明經科」之分,到底該走哪扇門,父子倆的意見一直存在嚴重分歧。
狄知遜是靠「明經科」入仕的,儘管有父親狄孝緒的暗中運作,開端倒還差強人意。但隨著狄孝緒致仕、離世,狄知遜的日子便一天不如一天。這麼多年來,一直在五品以下打轉轉,勉強遷任夔州長史,雖然官居從四品下,卻是個可有可無、了無意趣的閒職,數著日頭等致仕。
狄知遜覺得,自己一生落魄,才能不濟是一個原因,更關鍵的還是囿於「明經科」的出身。看看那些「進士科」及第的官員,升官比長頭髮還快,幾個有真才實學,又有幾個政聲頗著?不過是仗著「進士及第」的出身,擠進官場投靠個光鮮的門庭,入了上面的「法眼」罷了。
鑒於自己一生的際遇,狄知遜當然不希望兒子「重蹈覆轍」。一直以來,狄知遜都希望狄仁傑向「進士科」發起挑戰。當然,「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並非笑談,想通過「進士科」及第,絕非朝夕之事,其難度可想而知。可畢竟「物以稀為貴」,「進士科」的含金量為世人所認可,將來若是投靠門庭,「士族」出身倒不在話下,「庶族」非得有「進士科及第」這塊「金字招牌」不可,否則也會像狄孝緒、狄知遜這樣,平庸一生。
狄仁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儒家經典雖是治國之道,然墨守成規,終將難成大事。既然「明經科」相對容易,為何還要捨近求遠?
「明經及第,飽受排擠,你跟著阿爹輾轉各地,難道還沒看出個中玄機?」狄知遜對狄仁傑的執拗甚為光火。
「阿爹,進士及第者,大多咬文嚼字、賣弄才學,卻未必有治世之能。」狄仁傑一語中的。
「放肆!」狄知遜雖性格隨和,每每談及此事,卻難免動怒,「縱有才學,憑你這狂傲之性,也是枉然。」
「兒子並無狂傲之意。」狄仁傑見父親發怒,遂解釋道:「只是不想在這科考之上空耗時日。與其懸樑苦讀,倒不如早日及第,學以致用,以期造福蒼生,報效朝廷。」
「你口氣倒不小,可明經及第,又能有何作為?」狄知遜想起自己的遭遇,不禁難掩悲情。「你弱冠之時,阿爹為你取字『懷英』,是希望你心懷英氣,光耀狄氏門庭……」
「阿爹大可放心,兒子定不負厚望,幹出一番事業來!」狄仁傑不待狄知遜說完,便躊躇滿志地立志道。
......
------
【第十二回 太子暴亡謎影重重 懷英敏銳勘破天機】
在司法、刑獄系統做了十幾年的基層官員,狄仁傑對大理寺自然是耳熟能詳。
秦朝和漢朝初期,「廷尉」是主管刑獄的朝廷官員,漢景帝時期改稱「大理」。「理」源自「掌刑曰士,又曰理」的古意,漢景帝取「天官貴人之牢」,加了一個「大」字。北齊時期正式設立「大理寺」,遂延續至今。
根據唐朝官制,大理寺是直屬於朝廷的審判機關,但所斷之案,須報刑部批准。唐代的刑罰從低到高分為「笞刑」(鞭子抽)、「杖刑」(棍子打)、「徒刑」(有期徒刑加勞改)、「流刑」(流放)和「死刑」(處死)五個等級。大理寺主要負責審理中央官吏「徒刑」及以上的案件,另外還要審理各地呈送的疑難案件,並奉旨意派遣使臣,到地方勘察具體案件和指導工作。
凡遇重大案件時,為提高辦案效率,往往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會審,這三個部門並稱為「三法司」。因「三法司」的主官皆在衙署大堂辦公,坊間又形象地稱之為「三堂會審」。
大理寺的最高長官是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大理寺卿之下,設有六名大理寺丞,分工負責各地、各方面的案件審理工作。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上任,還在熟悉日常工作流程,便遭遇了一樁驚天動地的大事―太子李弘,死了!
說起這個太子李弘,狄仁傑並不陌生。李弘是武則天的長子,差不多就是狄仁傑科舉入仕的時候,他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
不過,李弘做上太子之後的狀況,品級不高又身處邊塞的狄仁傑並不清楚。只是當年為父親守孝,鄭崇質前去探望,言及朝廷政局變化時,無意中提了這麼一句,說皇太子奉聖上之命,每五日前往光順門「聽政」,裁決日常政務,接著便惹出了上官儀的案子。
對於皇太子英年早逝,朝廷頒布的文告稱,李弘身染「瘵疾」,在陪同李治、武則天巡幸東都洛陽合璧宮時不幸暴亡,時年二十四歲。
自從李弘暴亡,各種說法在洛陽、長安兩地傳得沸沸揚揚。一時之間,無論是各級衙門還是街頭巷尾,都在私下悄悄地議論此事。狄仁傑初任京官,便一頭扎進陳年積案的處理之中,雖然對李弘之死深感震驚,但他為人穩重,既不參與議論,也未感覺到有何蹊蹺之處。
在這兩三個月裡,各種傳聞不脛而走,很多人都將李弘之死歸因於皇后武則天「毒殺親子」。正在此時,時任甘州刺史的鄭崇質經屆滿考核,轉任揚州都督府長史,回京覆命、領命之際,順便拜訪了老朋友狄仁傑。
鄭崇質的到來,讓狄仁傑不禁喜出望外。光陰似箭,天各一方,兩位故知已多年未曾謀面。各自暢談這些年的經歷之後,鄭崇質不無好奇地打探道:「狄老弟身在京城,何曾聽到什麼風聲?」
「風聲?什麼風聲?」狄仁傑深感不解。
「怎麼?甘州這麼遠的地兒都傳得風生水起了,狄老弟身在皇城根下,竟無所耳聞?」鄭崇質以為狄仁傑打著埋伏,遂存心「挖苦」道。
「不瞞鄭兄,狄某赴任以來,一心處理陳年積案,哪有閒暇打聽傳聞。」狄仁傑知道鄭崇質「誤會」自己了,於是辯解了一番。
「狄公依然如當年一般,克己奉公、兢兢業業,鄭某欽佩之至!」
「鄭兄過譽了。」狄仁傑擺了擺手,「不知鄭兄所說傳聞,是為何事?」
「太子!」鄭崇質壓低聲音,擠出兩個字。
「太子?」狄仁傑不禁大吃一驚,「太子因病暴亡,朝廷已昭告天下,又有何傳聞?」
「眾人皆言,此乃欲蓋彌彰之舉。」
「欲蓋彌彰?這是從何說起?」
「狄公當年在並州法曹,斷過的疑難案件成百上千,難道沒看出這裡面有何蹊蹺之處?」
「鄭兄此言差矣,太子乃病亡,又不是什麼案件,大理寺無頭案堆積如山,哪還有心思理會這些捕風捉影之事!」
「鄭某在法曹供職也有一些年頭,這太子之事,在下倒覺得有些『無風不起浪』的韻味,傳聞雖說荒誕,但也有幾分道理。」
「噢?說說看!」一說起「辦案」,狄仁傑立馬來了興趣。
「狄公還記得當年上官儀之案嗎?」
「嗯,」狄仁傑點了點頭,「當年狄某在河陽為父親守孝,鄭兄受藺長史之托,前來探望,咱們聊過此事。」
「此案因『廢后』之議而起,『廢后』的背後,則是太子在光順門聽政。」
「你是說,皇后想專權,勢必要除掉太子?」
鄭崇質聽得此言,不禁輕鬆地笑了幾聲,身子往後靠了靠,笑道:「看看,我怎麼說來著,狄公天生就有斷案的稟賦!這四處風傳的流言,說的便是皇后『毒害親子』。」
「荒謬!」狄仁傑突然正色道:「虎毒尚不食子,豈有堂堂皇后對子嗣痛下殺手之理?」
「狄公莫惱!」鄭崇質見狄仁傑有些動怒,又婉轉說道:「流言未必可信,但皇后與太子的矛盾,早已天下共知。」
「是啊,」狄仁傑深吸一口氣,「皇后招攬的那群文人,著書不斷,去歲又擬定十二道建言,掌權之勢頗見端倪。」
「還有一件事,狄公恐怕還不曾知曉。」
「什麼事?」狄仁傑迫不及待地問道。
鄭崇質正要答話,只聽見屋外有人叫了一聲「老爺」,緊接著響起急匆匆的腳步聲。鄭崇質剛打住話頭,狄仁傑的管家狄虎便火急火燎地跑進來稟道:「老……老爺,恩公府……府上……出事兒了。」
「出什麼事兒了?」狄仁傑知道狄虎口中的「恩公」,便是當年從汴州大獄裡將自己救出來的閻立本。
「恩……恩公的侄子閻莊……死了!」
「什麼?」狄仁傑猛然一驚,剛想站起來,卻又跌坐在椅子上,久久未發一言。
......
------
【第十五回 彈劾紅人懷英立威 投鼠忌器仁軌借力】
御史台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源於西漢時期御史大夫的官署―御史府,隋唐沿其設置,「掌糾舉百僚,推鞠獄訟」,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在那個時代,御史是確保政治清明的重要手段。大到犯上、貪汙、瀆職、失察,小到衣冠不整、隨地吐痰、邊走邊吃,一旦被御史查實,都有可能遭到彈劾。
為了解除御史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工作起來沒有顧慮,朝廷律法專門對御史的「豁免權」作了相應規定。也就是說,如果彈劾的內容經查不屬實,御史一般是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御史可以逮誰咬誰、不計後果。搞錯一次不要緊,如果總是捕風捉影最後查無實據,說明此人要麼工作能力低下,要麼動機不純,甚至心裡陰暗,有報復社會、唯恐天下不亂之嫌。一旦被打上這樣的標籤,考核、升遷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面臨著調離甚至罷黜的危險。
狄仁傑在權善才案中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權、剛直不阿,讓李治深深地感覺到,這樣的官員,正是侍御史的不二人選。讓他監察百官,勢必會有好戲看!
狄仁傑果然沒有辜負李治的厚望,昔日處理陳年積案很積極,如今監察百官更積極。在所有的侍御史中,狄仁傑的彈劾奏章遞得最勤,而且言之有據、劾之有度,既不包庇縱容,也不落井下石。
武則天一句玩笑話,卻不幸言中,李治剛開始還能應付,但畢竟身體孱弱、體力不支,漸漸感覺到心力交瘁。於是,狄仁傑遞上來的很多奏章,都是由武則天代為處理。通過一道道義正詞嚴、不卑不亢的奏疏,武則天對這個「同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侍御史的任上,狄仁傑兢兢業業,李治、武則天深感欣慰,但有時也顯得頗為無奈,因為狄仁傑這個人,太固執!他認定的事情,根本不容任何商量。
侍御史彈劾官員,李治有選擇性地「護短」,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每到這個時候,狄仁傑哪怕爭執得面紅耳赤,也絕不退讓一步。李治往往是厲聲痛斥之後自覺理虧,三五個回合便敗下陣來,不得不承認「狄愛卿說得對」。
有時,李治被狄仁傑頂得下不了台,只能以自嘲開解,邊笑邊說:「你狄懷英就是撿了權善才案的便宜!」
可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狄仁傑總是頂撞李治,李治雖然每次都服了軟,但在內心深處難免有些不快。日積月累,李治的怒火已如同一座蠢蠢欲動的火山。只要狄仁傑還在這個位置上,大規模的噴發,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儀鳳四年初,伴隨著狄仁傑的一封彈劾奏疏,李治心中的火山瞬間噴發,而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日,李治火冒三丈,將狄仁傑彈劾的奏疏扔出幾步遠,被前來探視的武則天撞了個正著。
「陛下何故發怒?」武則天問道。
「這個狄懷英,越來越不像話了!」李治怒氣難消。
「怎麼了?」武則天追問了一句。
李治無言,陪侍的黃門早已將扔出去的奏疏撿拾起來,遞到武則天手中。武則天略掃了一眼,笑道:「原來這次彈劾的是他啊!」
武則天口中的「他」,是時任尚書省左司郎中的王本立。此人恃寵弄權、貪贓枉法、無惡不作,已不是一日兩日了,不僅民憤極大,官憤也極大。這一切,武則天早有耳聞。不過,王本立善於察言觀色,很能揣摩李治的心理,因而深受恩寵。
其實,御史台官員早就對王本立切齒痛恨了,只是礙於聖上的顏面,一直投鼠忌器。狄仁傑入職這些日子,一彈劾一個准,李治經常被頂得沒了脾氣,幾乎是「招招見血」,實在是羨煞同僚。羡慕之餘,御史台的官員們暗中商議,王本立這個混帳東西,咱們惹不起,可如果交給狄仁傑去收拾,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些言官說幹就幹,大量關於王本立的線索、證據,紛紛彙集到了狄仁傑的手中。狄仁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如此目無王法之徒,竟然逍遙法外多年,朝廷法度何存?
狄仁傑沒有辜負同僚們的信任與期待,一封奏疏就把王本立給告了。
「陛下打算如何處理?」武則天看完狄仁傑羅列出的若干罪狀,抬首問道。
「處理……」李治差點蹦出「個屁」兩個字來,想到是天后,又趕緊縮了進去,改言道:「處理的事情,容朕想想再說。」
武則天心裡明白,李治是想「護短」,打算將狄仁傑的奏章「冷處理」。不過,李治嘴上沒說「不處理」,武則天也不便多言。
數日過去,這封彈劾的奏章既無批示也未駁回,猶如石沉大海。狄仁傑不甘心,又遞了一封,依然是杳無音訊。狄仁傑一封一封的遞,李治卻始終不發一言。
轉眼一個月過去,狄仁傑實在忍無可忍。這日早朝,狄仁傑懷揣兩份彈劾奏疏,當廷遞了上去。
「狄愛卿今日所劾何人?」李治明知故問。
......
【第五回 趕考路上仗義救美 華山腳下醫術驚人】
狄仁傑跟著父親狄知遜四處輾轉,中原大地的一望無際,江南水鄉的煙波迷離,秦嶺南麓的山川縱橫,三峽兩岸的峭壁險峻,都讓狄仁傑增長了不少見識。這些年裡,狄知遜的仕途依然不見任何起色,一切顯得平淡無奇,狄仁傑卻愈加雄姿英發。
光陰荏苒,倏忽之間已是唐高宗永徽年間。這些年來,大唐經二十多年的「貞觀之治」,國力大為增強。唐高宗李治於永徽元年繼位後,在長孫無忌、褚遂良、蘇定方、李績、薛仁貴等一班文臣武將的輔佐之下,將貞觀時期的盛世景象較好地延續了下來。至永徽三...
作者序
「狄懷英志慮忠純,英勇不屈,像這樣的人竟被逼走蠻荒、浪跡天涯,是朕失察,朕之過也,朕之過也。」
喜歡看《神探狄仁傑》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武則天這句略帶自責與感傷的台詞。當「平反昭雪」的聖旨傳到大漠,蒙冤出走、負屈查案的狄仁傑不禁老淚縱橫。
狄仁傑,既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更像是一罈洞府珍藏的老酒,散發著積年的芬芳。從久視元年(西元七○○年)到現在,狄仁傑辭世已經一三○○多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狄仁傑的名字不時出現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如唐代的《玉堂閒話》、《集異記》、《廣異記》、《定命錄》,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和清代的《狄公案》等等。特別是到了二○世紀五○年代,荷蘭人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面世之後,狄仁傑更是以「中國版福爾摩斯」的形象走出國門、享譽海外。
時至今日,隨著一部部影視作品的熱播,狄仁傑的人氣再度飆升。「元芳,你怎麼看」作為調侃躥紅於網路,梁冠華肥胖的身軀也逐漸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心目之中,「梁版狄仁傑」,就如同王剛演繹的和珅一樣,儼然成了狄仁傑的「標準形象」。
「人氣爆棚」是不爭的事實,影視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一般人都能略談一二。但是,當我們想把狄仁傑還原成真實歷史人物的時候,除了大名鼎鼎的「神探」之外,似乎又對他一無所知。
或許我們還知道,他是武則天時期的「第一重臣」,堪稱一代女皇的得力股肱,但具體是怎樣的情況,只能語焉不詳。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對「人氣爆棚」的狄仁傑實在是太陌生了!
武則天因狄仁傑的蒙冤受屈而悔悟,這不過是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加工。可以這樣說,武則天在狄仁傑的一生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那麼,武則天是否會給這位武周時期的「第一重臣」、「鎮國之寶」留下隻言片語的評價呢?當然,我們希望聽到的,並非空洞無物的華麗辭藻,而是武則天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
有一個真實發生的場景,或許能滿足我們的願望。
久視元年(七○○年)九月,狄仁傑在洛陽的府邸溘然長逝。噩耗傳入宮中,七十七歲的武則天雙眼緊閉、神情恍惚,一句話也沒有說。沉吟半晌之後,兩行熱淚從武則天的眼瞼之間掙脫出來,劃過布滿皺紋的臉頰,滴落在皇袍之上。
武則天強撐著病體,在侍臣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挪步前往大殿。曾經嬌美的身軀,如今已似垂楊敗柳,那縷縷銀絲,還有蹣跚的背影,令人不忍直視。
她艱難地挪動著沉重的雙腿,腦袋不聽使喚地搖晃著,皇冠上的垂簾嘩嘩作響,乾裂的嘴唇輕微地蠕動著。垂簾的響聲並不大,侍臣還能依稀聽見,武則天反復念叨的是四個字:「朝堂空矣!」
短短四個字,勝過千言萬語!
面對此景此景,我們不禁有些疑惑,無論是丈夫李治龍馭歸天,還是一個個兒女命喪黃泉,女中豪傑武則天都沒有如此悲傷。如今不過是一名臣子的離世,她為何一反常態、痛徹心扉?
你可以認為,武則天是聯想到自己來日無多,悲天憫地、多愁善感。但在我看來,這悲傷的背後,隱藏著眾多的謎團―關於狄仁傑一生際遇的謎團。
狄仁傑是武則天眼中的「股肱之臣」,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飽學之士,身處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又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器重,狄仁傑如何說服自己為一位女主子賣命,甚至成為她「篡唐立周」的左膀右臂?
武則天生性多疑,為打擊現存和潛在的「異己」無所不用其極,為何偏偏對狄仁傑信賴有加?
在「酷吏政治」的牢籠之中,狄仁傑是否能獨善其身,又將如何化險為夷?
狄仁傑身上的謎團,其實還有很多。
在武則天的眼裡,他是忠於武周的「第一重臣」。在李唐宗室以及後世的眼裡,他又是「匡復大唐」的首功之臣。復位之後的唐睿宗李旦,甚至追封他為「梁國公」。狄仁傑到底做過什麼,讓水火不容的「篡唐」、「復唐」雙方都對他如此倚重與青睞?
更神奇的是,狄仁傑還留下了一部流傳於後世的《宦經》,連信奉「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王安石都頂禮膜拜,感慨「不知《宦經》,無以為官也」。狄仁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宦海沉浮,才能寫下這部享譽官場的「葵花寶典」?
另外,歷史上的狄仁傑,真的「破案如神」嗎?影視劇中的情節與人物,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蘊涵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神探」的背後,一個理想與現實激烈衝突的人物,期待著我們細細地品味……
洪兵
「狄懷英志慮忠純,英勇不屈,像這樣的人竟被逼走蠻荒、浪跡天涯,是朕失察,朕之過也,朕之過也。」
喜歡看《神探狄仁傑》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武則天這句略帶自責與感傷的台詞。當「平反昭雪」的聖旨傳到大漠,蒙冤出走、負屈查案的狄仁傑不禁老淚縱橫。
狄仁傑,既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更像是一罈洞府珍藏的老酒,散發著積年的芬芳。從久視元年(西元七○○年)到現在,狄仁傑辭世已經一三○○多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狄仁傑的名字不時出現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如唐代的《玉堂閒話》、《集異記》、《廣異記》、《定命錄》,宋...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孩提時代
第一回 創盛世李藥師獻俘 憶飄蓬狄知遜得子
第二回 享天倫爺孫論牧誓 傷別離京官作參軍
第三回 新官上任辦案無暇 身無羈絆偶遇高僧
第四回 梁州之劫有驚無險 少年老成交惡小吏
第二篇 初入仕途
第五回 趕考路上仗義救美 華山腳下醫術驚人
第六回 年少輕狂險遭落榜 母儀天下一語成讖
第七回 小鬼難纏身陷囹圄 因禍得福相見恨晚
第八回 行仗義代友使吐蕃 感恩德宿敵推心腹
第九回 征百濟劉仁軌成名 送軍糧狄仁傑望親
第十回 河陽街巷巧遇故知 長安深宮暗流湧動
第十一回 征吐蕃薛仁貴敗北 樹威權武則天建言
第三篇 嶄露頭角
第十二回 太子暴亡謎影重重 懷英敏銳勘破天機
第十三回 清積案狄仁傑發飆 論平恕劉仁軌折服
第十四回 誤斫陵柏聖上震怒 犯顏直諫將軍獲免
第十五回 彈劾紅人懷英立威 投鼠忌器仁軌借力
第十六回 穩西線循吏出奇招 收錢袋郎中話妒女
第十七回 捕風捉影李賢被囚 意氣用事新皇遭廢
第十八回 議七廟重臣觸天威 歎身世文豪寫檄文
第十九回 塞翁失馬禍福難定 韜光養晦履新寧州
第四篇 宦海沉浮
第二十回 傳言四起撲朔迷離 巡察江南暗藏天機
第二十一回 慮安危越王突起兵 除餘孽懷英使豫州
第二十二回 心繫蒼生痛斥奸佞 作惡多端報應不爽
第二十三回 隨波逐流聯名請願 廢唐立周君臨天下
第二十四回 履薄冰狄仁傑忌言 顯身價來俊臣構陷
第二十五回 例竟門內險象環生 一波三折化險為夷
第二十六回 令彭澤懷英施善政 續暴行酷吏殺流人
第二十七回 宮闈驚魂李旦涉險 契丹南犯懷英定邊
第五篇 底定乾坤
第二十八回 懷陰謀武氏圖廢立 行大義酷吏說二張
第二十九回 北伐突厥保境安民 進諫造佛面折廷爭
第三十回 慧眼識人終就大業 匡復廬陵聲名永存
序言
第一篇 孩提時代
第一回 創盛世李藥師獻俘 憶飄蓬狄知遜得子
第二回 享天倫爺孫論牧誓 傷別離京官作參軍
第三回 新官上任辦案無暇 身無羈絆偶遇高僧
第四回 梁州之劫有驚無險 少年老成交惡小吏
第二篇 初入仕途
第五回 趕考路上仗義救美 華山腳下醫術驚人
第六回 年少輕狂險遭落榜 母儀天下一語成讖
第七回 小鬼難纏身陷囹圄 因禍得福相見恨晚
第八回 行仗義代友使吐蕃 感恩德宿敵推心腹
第九回 征百濟劉仁軌成名 送軍糧狄仁傑望親
第十回 河陽街巷巧遇故知 長安深宮暗流湧動
第十一回 征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