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叫我「媽媽」,自古以來,
母親的工作就是聽取孩子的問題,
並且設法幫他們解決。
1948年,樂生療養院的病患自殺、無人理會的悲哀,讓孫理蓮開始在樂生療養院的救助工作。
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
本書除了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之外,也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困境。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不是醫師或護士,卻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
期望在這日漸冷漠的社會,有更多的人能從《愛在樂生》的故事中感受到那純淨無私的愛,重新尋得愛主愛人的勇氣。
誠心推薦:
財團法人台灣痲瘋救濟基金會董事——趙榮發醫師
作者簡介:
孫理蓮
孫理蓮宣教士被稱為台灣「山地之母」、「盲胞之母」、「孤兒之母」、「痲瘋病人之母」。
1901年1月29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27年與孫雅各牧師結婚來到台灣。她在1952年創立「芥菜種會」,從當時台灣最需要的面向著手,幫助困苦疾病貧乏者,開啟了她深耕在台灣土地上的慈善工作。
從關懷漢生病人開始,接續服務原住民、偏遠山區產婦、肺病患者和烏腳病患等,設山地診所與巡迴醫療,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鼓勵他們完成教育。
在全國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家,給予完善的安置與教育,幫助過的人接近百萬。一生都為貧苦失依的人們需要竭盡所能地付出,孫理蓮為台灣奉獻達五十一年,以82歲高齡,在工作中辭世。
章節試閱
第1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們又回到福爾摩沙,然而,我們發現自己比從前更加忙碌。基督教的事工全面開展,經過多年戰爭所帶來的害怕和憂傷,人們熱切地想聽到福音。「豐收!豐收!這裡必會有豐收!」我們熱切地想著,急忙到各處去宣揚福音。露天福音佈道會帶來驚人的結果,所以每天晚上我們都由不同的教會支持,舉辦露天聚會。
露天主日學也非常成功。無論是在空曠的廣場、庭院,甚至是人跡較少的街道,只要是有許多兒童的地方,我們就會以音樂做開場白,聚集這些孩子來聽聖經故事或是唱詩歌。因著這個事工,我們內心充滿喜樂。然而就在此時,有一個牧師悶悶不樂地來拜訪我,而他所提的要求,也與我現在所做的事工大異其趣。
他是在公立樂生療養院服務的蔡牧師。樂生療養院,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地方;我只去過基督教的「樂山園」,而那地方比較小。當他來拜訪我時,臉上毫無笑容。他陳述他的要求時,好像在下命令一樣。他說:「你必須到樂生療養院來。」他講話時像是一個背負沉重的負擔,有著迫切的需要。我告訴他:「我太忙了,沒時間去。每天早上及晚上我都有聚會,我不可能再多做些什麼。」但他無動於衷,固執地重複地說:「妳一定要來,妳一定要來!」
當他離開時,我仍覺得很不高興。每次他來找我,情況都一樣。最後,由於另一位宣教士的太太有汽車,因此我問她說:「妳可以一個月跟我去一次樂生療養院嗎?」她有車,我們兩個人都有手風琴。我建議說:「我們買一些餅乾和糖果帶去。我們先用手風琴的聲音將他們聚攏,然後一起唱詩歌、講聖經故事,並分送糖果。」
我們到了樂生療養院,發現惟一能聚會的地方是一個破舊的大廳。我們在走道上彈手風琴,牧師和一些基督徒的漢生病人陪同我們,宣佈聚會即將開始。當看到這些病人前來時,你幾乎會昏過去。因為在這些人當中,有些人沒有手,有些人沒有眼睛、鼻子,臉部浮腫,皮膚變色。有些人爬著來,有些人則撐著拐杖。我們按著原定計畫,開始這個聚會。
當要發糖果時,我決定走到他們當中親自發。我想:「假如我是個漢生病人,被別人避而遠之是最讓我心痛的事情。」所以我到他們當中,我的內心雖然激動卻很堅定。但當我發糖果時,我震驚地發現我還是沒有考慮周全。你要怎麼把糖果發給沒有手的人?他沒有辦法拿這些糖果。
下一次我們去的時候,我帶著四方型的紙把糖果放在上面,但這樣還是很不方便。後來我們就改用紙袋,事先把糖果裝好。在這些病人中,有一個人總是想幫我們忙。當我們帶著手風琴來時,他會拿出舊的長號奏樂。而他惟一能演奏的樂曲似乎就是〈十字架頂耶穌受釘死〉。
有一天我們到的時候,他沒有帶樂器來。我問他:「你的長號在哪裡?」他回答時沒有看著我,只是不斷地盯著他的手。目光低垂,他回答道:「我沒有辦法再演奏了!我沒有手指頭了!」在他悲傷的語調中,我淚眼矇矓。當我沮喪地回到家後,我心裡想著這個悲劇,回憶著他演奏優美的那首詩歌。我深信在他把長號收起來之前,一定做了最後一次的演奏。那首聖詩的最後一句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榮光祂的名!」
在這些沉思中,也有一些安慰。我想:「很多人有錢、有地位,但他們的人生結局並不如這個病人榮耀。到他斷指之前,他仍在讚美主。」
每個月我們都固定一個時間去樂生療養院。然而有一天,既不是原訂的時間,且宣教士的太太也無法陪我前往,但我突然就有一股難以抗拒的衝動想去樂生療養院。或許這樣的衝動可以有許多解釋,但我相信「這是主在動工」。天使摸了我的肩膀,告訴我要往哪裡去。去到樂生療養院時,我還是有點疑惑為何這個時候要來。但我此時決定要開始聚會,我想之後,上帝會告訴我原因。
那些在病患中領頭的人,給了我很不悅的臉色。他們簡短地告訴我:「早一點結束聚會,因為我們五點鐘有另外一個會。」我問說:「另外一個聚會?」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事有蹊蹺。「是抗議的聚會。」答案令人害怕起來。「你們抗議什麼呢?」我問道。他們心酸地回應:「缺食物、缺衣服、缺藥、缺醫生、缺護士;什麼都缺。」
他們沒心情平靜地討論事情。我們開了一個會,然後我叫三個領頭的人跟我走。我們越過一個小山丘到其他人看不見的地方。我敦促他們:「取消這個抗議聚會,這對你們沒有好處。你們無法透過政府的管道得到你們要的東西。」(此時,二次大戰剛結束,政府機構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而碰巧樂生療養院的主管也非常貪污腐敗。)
「假如你們抗議的話,可能會有人被殺。他們可能會在樂生療養院外纏繞鐵絲網,安排帶刺刀的軍人駐守。他們也會說:這裡對外國人來說,太危險了。這樣,我可能好幾年都不能再來這裡。你們這樣抗議得不到你們要的東西。」「如果你們取消這個抗議,我承諾會透過基督徒的管道,把你們要的東西給你們。」他們繃著臉好像不情願的樣子,但最後他們還是同意,抗議聚會取消了。當下,令我喜悅的是他們從那一天起創造了歷史。
那天晚上我回家時,雖感到害怕卻很堅定。現在我知道神為什麼派遣我去,祂將一個事工託付給我。當我不顧危險地做這些承諾時,我想到有一個宣教士醫生可以幫忙,就是在宣教醫院幫忙的白信德醫師(Dr. Signe Berg)。她的先生也是一位醫生,是第一批被中國共產黨殺害的宣教士。白信德醫師是一個虔誠而熱心的基督徒。
當我向她報告完這些事,我問她:「妳願意跟我去樂生療養院嗎?」我們都已聽說,在貪污腐敗的樂生療養院院長的管理下,一切是那樣地絕望和無助。一週有三個人自殺是常態。病人無法離開樂生療養院透露內情,他們惟一的希望是藉著暴動引起外界注意。自殺事件總是被隱瞞,屍體也很快地下葬。
白醫生同意跟我去,所以隔天早上我用我所有的錢,買了兩籃子的藥。我們坐計程車去樂生療養院。我記得我們一起禱告,在前去的路上尋求主的幫助。當到達樂生院時,我們遲疑了一下。兩個女人帶了兩籃藥,去平息暴動。而我們要從哪裡開始呢?
「我們去『天堂之門病房』」。我會這樣建議是因為那裡有最需要的病人。在這個病房裡,醫生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一個病人都需要關心,需要用藥,需要被注意。我為她翻譯,因為這些病人都是台灣人。
即使有許多人無助地躺在床上,仍然有一些病人是能自己行動的。這些病人們既快樂又興奮,因為我們帶著藥來。過去因為腐敗的院方對病人的漠不關心,使他們當中有些人從來沒有看到醫生或護士來過。
雖然我穿梭在病人之中,但當我幫著醫生照顧每個人時,我仍可察覺到在大廳裡面,有幾個高大而安靜的人正目不轉睛地注視我們。最後他們叫我出去。他們是我幾天前才見過的幾個領頭。他們原先的怒氣已經消失了。此時他們冷靜、安靜,肯面對事實。
他們實在地說:「我們有650個病人,你們分身乏術,不可能一床一床、一個一個地去看每個病人。我們要組織一個診所,這樣每個能來診所的人就能拿到他們需要的藥。我們也會事先調查有多少躺在病床上的病人需要醫生,這樣每天妳們到診所看完診後,我們再帶妳們去看他們,這種方式比較節省時間。」
我聽他們這樣講時,心中充滿感恩。這些有頭腦的人,現在將事情簡單化,讓我們的服事更有效率。從此以後,每個早上我們帶著醫藥箱到診間看診。診間從前是佛教徒用來聚會的地方,現在他們讓我們用這個地方。這個診間看起來很髒,所以我們要把它刷洗乾淨。
原先他們並未好好刷洗,只是灑水在地板上。因此我後來帶來了熱水、肥皂、清潔劑和刷子好用來刷地板。由我看來,從樂生療養院建成到現在,這地方已經20年沒刷洗過了。病人們知道我希望能徹底把這地方刷乾淨,所以他們也學我們的樣子,每天都把診間刷洗得非常乾淨。
我們沒有必要煩惱。我們只要稍作暗示,這些領頭的人就會嚴陣以待,大做改善。起初,我們每天來,後來我們兩天來一次,看診的時間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4點。看診開始前,我們會有一小段時間的敬拜,因為這些藥是主所供應的,這些病人必須認識祂、感謝祂。
我們三個人會給病人們藥物,而他們常常都會大排長龍。身為媽媽的我,可以照料一些小症狀:頭痛就給A.P.C;胃痛就給蘇打;有傷口就給藥膏,這些都是居家的醫藥護理。樂生療養院的病人除了漢生病也會有其他的病痛,他們也會有頭痛和其他小小的不舒服,吃一些藥就可以幫助他們解除這些不舒服。
當病人輪到進診間看病時,他們通常會滑坐在前面的椅子告訴我們需要什麼。但偶而會有一位病人耐心排隊,當輪到她時,她會害羞地說:「我不是來要任何東西,只是來說聲『謝謝』。」
第1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們又回到福爾摩沙,然而,我們發現自己比從前更加忙碌。基督教的事工全面開展,經過多年戰爭所帶來的害怕和憂傷,人們熱切地想聽到福音。「豐收!豐收!這裡必會有豐收!」我們熱切地想著,急忙到各處去宣揚福音。露天福音佈道會帶來驚人的結果,所以每天晚上我們都由不同的教會支持,舉辦露天聚會。
露天主日學也非常成功。無論是在空曠的廣場、庭院,甚至是人跡較少的街道,只要是有許多兒童的地方,我們就會以音樂做開場白,聚集這些孩子來聽聖經故事或是唱詩歌。因著這個事工,我們...
作者序
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1927年,孫理蓮與夫婿孫雅各牧師甫到台灣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是在台北的馬偕醫院度過。當時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醫生,在醫院內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癩病專門診療所」,孫理蓮在那裡第一次見到漢生病患,心中深感震撼。20多年後,政府成立的樂生療養院情況轉趨惡劣,在聖望教會擔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長老上門提及病患自殺以及無人理會的悲哀,再次震動孫理蓮的心。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接受蔡信生的請託,開始在樂生療養院展開救助工作。
在實際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 因此她寫下《Loving the lepers》一書,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希望讓更多的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困境。
如今,由於醫藥的進步以及治療方式的改進,漢生病在台灣幾乎已經絕跡。而這些早期受到感染的漢生病患,也在藥物的使用下獲得痊癒或是病情得以控制。然而,這些老患者並未就此離開樂生療養院,有些是搬遷至樂生療養院的新院區療養;有些對舊院區已有感情的病患則不願搬遷,至今仍住在原本院區的平房式院舍中。
因此,《Loving the lepers》一書中所描述的,絕對不僅僅是已經過往的歷史;書中所描寫的病患、所描繪的老建築物,至今仍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為此,芥菜種會將《Loving the lepers》全書翻成中文,以《愛在樂生》為名讓台灣讀者能一窺在樂生療養院中發生的動人篇章;另外,我們深知人非萬能,孫理蓮能在樂生療養院留下如此美好的腳蹤,與她一起同工的醫療宣教士或贊助者們也同樣功不可沒,因此,我們在書中也新闢數篇短文,來紀念這些犧牲奉獻的人們。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也不是醫師或護士,卻能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芥菜種會期望透過《愛在樂生》的故事,讓許多人感受到孫理蓮那悲天憫人的胸懷,進而學習「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成為弱勢族群的天使,幫助失去生命力量的人們重拾信心與希望。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
講到孫理蓮與樂生療養院,我是感觸很深的。我原本於馬偕醫院服務,然而當時漢生病患日漸增多,台灣也相當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我便在美援會獎學金的資助下至國外進修,學習成為一位專門的皮膚科醫師,以及漢生病相關知識與最新的治療方法。回台後,由於政府規定要先在公家機關服務兩年,因此我便到當時迫切需要幫助的樂生療養院服務。
我在樂生療養院擔任預防科主任,開辦門診,並透過新藥為患者治療。但我當時碰到兩個難以克服的困境:第一個困境,是樂生與一般的醫院相當不同,院內自成一格,你很難打入他們的世界。對漢生病友來說,我只不過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醫師,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到門診看病拿藥。第二個困境,是當時樂生療養院幾乎什麼都缺,缺人力、缺藥品、缺經費、缺物資。因此,孫理蓮牧師娘與眾醫療宣教士的來到,對我與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是太重要的幫助,可以說因為有了這群上帝派來的天使,才使得漢生病患從絕望與痛苦中走出來,並使樂生療養院成為充滿愛與溫暖的場所。
雖然我在樂生療養院服務兩年後,便回到馬偕醫院及戴仁壽博士創辦的樂山園。但《愛在樂生》一書中所描寫的許多故事我都親身經歷過,例如像書中第七章提到的職業治療室啟用、第八章希望之家的落成,對我來說都彷如昨日。我還記得孫牧師娘由於工作繁忙,因此每週只有禮拜天能來到樂生,她除了參加聖望教會的禮拜,教患者們唱聖詩及讀聖經外;也會盡可能地探訪每一位漢生病患,這時我總會跟在她身後,順勢幫患者們做檢查及治療。
如今,《愛在樂生》終於翻譯成中文,並即將要付梓出版。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 孫牧師娘過去所做的救助工作實在太多,漢生病患僅僅是其中之一,我想這是因為她不單純是「愛在樂生」,更是「愛在福爾摩沙」。相信讀者看完本書後,必然會有極深的震撼與感動,也希望過去宣教士們對台灣無私的愛,能被你我繼續傳承下去。
財團法人台灣痲瘋救濟基金會董事——趙榮發醫師
代序 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 瑪莉安
我的媽媽孫理蓮曾很堅定地說:「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因此她將故事寫下,希望大家都能看到這些被遺忘的人。
這是敘述一位母親經歷艱難,照顧一千個絕望的病人的故事。在本書中,她要親自說出當她幫助這些漢生病人時心中的感受。
請您跟理蓮一同走入「天堂之門病房」,和她一同為漢生病嬰兒之死而哭泣、感受漢生病人生命中的困苦和屈辱;也讓我們為他們因心中認識神而綻放曙光歡喜。
今日的漢生病人已比昔日少。磺胺劑(Sulfa)使許多人能病得醫治,安然返家。台灣的皮膚科診所已能治療輕度的漢生病,所以現在這種病例已經很少了。
六百多個漢生病人受洗歸主。許多人都比理蓮早一步見主,他們會在天堂歡迎理蓮,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理蓮曾伴他們度過無數個早晨與黃昏。
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1927年,孫理蓮與夫婿孫雅各牧師甫到台灣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是在台北的馬偕醫院度過。當時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醫生,在醫院內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癩病專門診療所」,孫理蓮在那裡第一次見到漢生病患,心中深感震撼。20多年後,政府成立的樂生療養院情況轉趨惡劣,在聖望教會擔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長老上門提及病患自殺以及無人理會的悲哀,再次震動孫理蓮的心。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接受蔡信生的請託,開始在樂生療養院展開救助工作。
在實際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
目錄
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趙榮發
代序 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瑪莉安
導讀 境遇好壞是主所定/鄭睦群
第一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章 食物、衣服與藥物
第三章 耶穌派來的安慰者
第四章 直到白晝到來
第五章 平安喜樂之家
第六章 大不幸中的安慰
第七章 最快樂的地方
第八章 將惡意驅走
第九章 上帝差派戰車
第十 章 你爸爸是痳瘋病人
第十一章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第十二章 領受豐盛的愛
第十三章 還有任何希望嗎?
第十四章 我只有一個身體
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趙榮發
代序 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瑪莉安
導讀 境遇好壞是主所定/鄭睦群
第一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章 食物、衣服與藥物
第三章 耶穌派來的安慰者
第四章 直到白晝到來
第五章 平安喜樂之家
第六章 大不幸中的安慰
第七章 最快樂的地方
第八章 將惡意驅走
第九章 上帝差派戰車
第十 章 你爸爸是痳瘋病人
第十一章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第十二章 領受豐盛的愛
第十三章 還有任何希望嗎?
第十四章 我只有一個身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