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年代以一曲〈心酸酸〉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的音樂家姚讚福,傳記報導故事首次出版!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典藏臺中」系列,紀錄音樂人姚讚福的一生,包括他的音樂創作、人生軌跡,以及時代背景。
◎作者林良哲繼《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後,將焦點聚集在臺中音樂人姚讚福身上,藉由唱片收藏、子女親友訪談紀錄,以及成長軌跡的田野調查,融合當時流行歌背景與社會現象,圖文並茂,娓娓道出姚讚福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隨書附贈姚讚福音樂故事CD。
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策劃、臺灣流行歌研究學者暨臺語流行歌詞曲創作者林良哲年度力作!
向那個時代,寫出臺灣心聲的流行歌創作者姚讚福致敬!
附贈姚讚福音樂故事CD
一九三○年代,姚讚福以一曲〈心酸酸〉,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成為當時歌壇上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作曲家。
但他從一九三三年入行到一九六七年過世的三十四年間,只發行過四十多首的曲目,從戰前的〈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送君曲〉,到戰後的〈日落西山〉、〈青春嘆〉、〈苦酒滿杯〉等歌曲,無一不是臺灣人民所不斷傳唱與思憶的臺語流行歌經典。
然而,被傳誦的還有姚讚福所屬的苦悶、悲愁年代,他窮困潦倒的人生,就像是唱片上又窄又細的溝槽,唱針只能循著溝槽旋轉前進,直到片尾曲終……
就讓我們循著這個音樂行軌,慢慢沉浸在音樂人姚讚福的人生樂音中吧!
姚讚福(1908-1967)
出生於臺中牛罵頭(清水區),幼年時居住於墩仔腳(后里區),後隨父親移居宜蘭以及臺北松山等地,因家中信奉基督教,進入臺北神學校就讀,並於1931年奉派前往臺東「新開園」(池上鄉)傳道。但他因疾病纏身,離開傳道工作回到臺北,投身於臺語流行歌的創作,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後又到奧姬、勝利、日東等公司,創作出〈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等歌曲,成為當時知名的作曲家。
戰爭期間,他遠赴香港謀職,並在此娶妻生子。戰後全家返回臺灣,卻因時運不濟而謀職不順,多年顛簸且痼疾難治,加上生養眾多,致使家境貧寒。他獨自前往臺北奮鬥,冀望靠著作曲的功力再度於臺語流行歌壇揚名,然因時代變遷、市場轉換,雖有〈日落西山〉、〈青春嘆〉等優秀作品,卻不敵市場走向的轉變,最後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0507713.pdf
作者簡介:
林良哲
1968年出生於臺中市,1991年開始創作臺語流行歌曲,陸續發表〈無花果〉、〈玫瑰〉、〈鵝媽媽要出嫁〉等曲,之後又與陳明章、朱
約信等人合作,迄今仍從事臺語流行歌曲創作,已創作歌詞、歌曲超過百首。
1995年進入《自由時報》擔任記者工作,並開始搜集及研究臺中市的地方歷史,先後出版《臺中酒廠專輯》、《臺中公園百年風華》、《手術刀與照相機的故事》、《臺中電影傳奇》、《何春木回憶錄》、《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等書籍,多數和臺中市歷史相關,2004年考入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08年以《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為碩士論文題目,並取得學位,目前為自由時報彰化新聞小組特派員。
陳彥斌 總策劃
南投中寮人,長居臺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臺臺長、臺灣日報採訪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及立委林佳龍服務團隊執行長、顧問。著有《填補地球裂縫的人》,發行《臺中風華》,主編《走讀雲林》、《講予全世界聽》、《臺中媽祖蔭臺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等。現任: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6)。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臺中市長 林佳龍
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最純淨而直接沁人心脾的感情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動的血液。
擁有「鋼琴之王」美名,匈牙利籍的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如是說過。
聲音是一種奇妙的人類特質。化作語言,就成了溝通的工具;焠煉成音樂,就更深入一層,觸及了靈魂。
臺中是個美好的國際都市。漫步臺中街頭,如果你稍微細心聆聽,一定會聽見一種專屬於臺中的城市音符。
今日的流行音樂多元寬廣又充滿豐沛的生命力,但我們也常須提醒自己,音樂若是一個時代的生命血液,那麼,那些曾在臺灣傳唱的美好聲音,在新的時代裡能否喚回屬於臺灣人生命精神中那些獨一無二的音軌?
可惜,臺灣的聲音或許仍被傳唱著,但極少人真正認識聲音的原創者。
1908年底,姚讚福在臺中牛罵頭(清水)的基督教家庭出生,而後進入臺語流行歌壇,從戰前到戰後創作未曾間斷。
1957年左右,為了養家活口,他隻身離開臺中到臺北教唱和「推銷」作品給唱片公司。辛苦掙來的錢,省吃儉用後,全部寄回臺中補貼家用。為了回家探視家人,他省下車資,騎著一臺腳踏車往返臺北、臺中,在碎石路上一趟趟顛簸往返,從清晨微光騎到滿天星斗才到家。如此勞苦地為生活與創作打拼,最後不到六十歲就病逝臺北,
墓碑竟只是北投山區一處公墓裡的兩塊石頭,上面還沒有他的名字。
這故事每每讓我看得鼻酸。
我小時候常在父親工作的裁縫工廠裡,跟著離家來當學徒的大姊姊、大哥哥們一起聽〈孤女的願望〉、〈港都夜雨〉等充滿思鄉情懷的臺灣歌曲,臺灣的味道彷彿自然而然就儲存在血液裡。在聆聽姚讚福創作的〈心酸酸〉、〈我的青春〉、〈悲戀的酒杯〉、〈黃昏城〉、〈送君曲〉、〈日落西山〉、〈英俊少年家〉等流行歌曲時,我彷拂再次觸碰到他那個年代的生活紋路。
姚讚福辛苦為家人與創作奔波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父親。
父親是一位裁縫師,他國中畢業就赤手空拳從雲林麥寮離鄉背井到臺北艋舺工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父親和姚讚福一樣,為了家人日夜不停地工作,日子很苦、很累,但他們的內心不曾貧窮。
困苦的環境讓性格堅毅的人更能留下光明的寶貴資產,若沒有姚讚福這種為創作打拼的堅毅意志,那個時代的臺灣聲音必定會失去一大塊美好的傳奇。
美國CNN電視臺記者曾在CNN官網發表一篇題為「為何臺中是臺灣最適合居住的都市」(「Why Taichung is the most livable city in Taiwan?」)的專欄文章,羅列臺中擁有九點適合居住的魅力,而其中之一便是大讚臺中是臺灣的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在2016年啟用了,我相信,臺中未來也可以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音樂之都,音樂不但會成為臺中人血液中引以為傲的成分,音樂創作者也會在臺中獲得最多的尊重與掌聲。
音樂抒發了個人情感,承載了時代的內涵與人們的共同記憶。一個偉大的城市,必定都會留下在地與當代特質交融的樂音。
臺灣的聲音,還有許多消失在唱盤末端的「軌跡」等待我們去發掘,期待看見更多文化與藝術原創者的故事。臺中市文化局會繼續挖掘,讓這些故事被看見、被傳頌,這是向創作者致敬的最佳方式。
本書作者林良哲先生也是一位音樂創作者,我很佩服他投入許多心血,把音樂界前輩們的故事寫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見,那些你或許熟悉、或許能朗朗上口的臺灣音樂背後,那個堅毅不饒、意志堅定的創作者身影。
音樂為我們留下屬於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曲調,還有大時代裡的樂章。
大家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沒錯!好的音樂會讓人聽進血液裡,成為靈魂的一部分,讓人更加美好。
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臺中市文化局局長 王志誠
自20世紀以來,流行歌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影響了人類的文明。
流行歌是藉由留聲機、唱片、無線電收音機等科技,才能儲存、大量複製、販售以及傳播。從1877年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發明留聲機及唱片開始,配合著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及資金的募集,唱片市場逐漸成形;之後,又隨著全球資金的快速流動及貨物的運輸便利,唱片及留聲機可以在短期間遠渡重洋,將這些音樂及新的流行文化散布於全球。
流行歌文化在資本市場中生成、茁壯,在20世紀初期,歐美資金挾帶著新興科技而進入東方,原本屬於民間的民謠、俚曲,在商業唱片公司的運作下灌錄成唱片來銷售,之後又配合都市化社會的產生及市民階級的形成,讓唱片市場愈加穩固,而唱片公司為了滿足大眾之口味,推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流行音樂文化,並不時要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流行潮流。
在1920年代以降,流行歌又透過無線電臺的放送擴大了傳播的影響層面,讓流行歌時代就此誕生。臺灣自然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潮流,從1930年代之後,流行歌文化在臺灣生根、發芽,孕育出本土的臺語流行歌,也開創出不同凡響的黃金歲月,〈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四季紅〉、〈心酸酸〉、〈青春嶺〉、〈悲戀的酒杯〉等歌曲,迄今仍為人所傳唱,成為代表臺灣的「聲音」。
由於流行歌為平民百姓所傳唱,多年來不獲學術界所重視,相關研究付之闕如,直到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於本土文化開始重視,不只是音樂界開始研究,更有不少有心人士從歷史、文學、社會學或是人類學等方面投注心血,讓流行歌的研究大放異彩,尤其在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的原版唱片陸續被發掘出來後,我們對於當時的歌詞、歌曲,甚至是唱片公司的發展情況,才逐漸明朗。
近來,對於臺灣流行歌的研究也開始轉變,從原本的歌曲、歌詞研究更深一步,進入對於創作者或是歌手的探尋,例如作曲家鄧雨賢、許石、作詞家慎芝以及歌手文夏、紀露霞等人,都有相關傳記或回憶錄出版,而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也為鄧雨賢召開了相關的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而對於出身於臺中市的作曲家姚讚福而言,不但相關研究相當少見,對於其生平記載以及作品介紹也經常有誤,我接任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後,即有意出版姚讚福之相關傳記。
本書的作者林良哲曾與知名歌手陳明章、朱約信等人合作,創作臺語流行歌,在二十年前即開始蒐集臺灣的流行歌、戲曲、廣播劇等唱片,並以〈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論文,取得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對於臺灣的流行歌研究投注不少心血。而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與姚讚福的長子姚香山先生相識,經過一番勸說,讓姚讚福的八位子女同意加入「社團法人臺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MCAT)」,並與外界接觸,接受媒體、電臺的訪問。
此次,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即委託林良哲先生,將其對於姚讚福的一生故事以及作品加以整理,並發表出書,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世人更能認識姚讚福的歌曲以及生命歷程,也從中了解那段屬於臺灣流行歌的故事。
名人推薦: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臺中市長 林佳龍
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最純淨而直接沁人心脾的感情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動的血液。
擁有「鋼琴之王」美名,匈牙利籍的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如是說過。
聲音是一種奇妙的人類特質。化作語言,就成了溝通的工具;焠煉成音樂,就更深入一層,觸及了靈魂。
臺中是個美好的國際都市。漫步臺中街頭,如果你稍微細心聆聽,一定會聽見一種專屬於臺中的城市音符。
今日的流行音樂多元寬廣又充滿豐沛的生命力,但我們也常須提醒自己,音樂若是一個時代的...
章節試閱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1971年時,知名的臺語流行歌作曲家許石(1919-1980)在接受電腦音樂家林二的採訪,談及他與姚讚福的一些往事。許石在訪問中,除了稱讚姚讚福的音樂天賦之外,並提及曾以「接濟」的方式買下〈悲戀的酒杯〉之版權,還拿給他一個四百元的紅包作為酬勞。
身為知名臺灣流行歌作曲家的許石,其作品有〈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夜半路燈〉等歌曲。1952年時,他成立了中國唱片公司(其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全力推廣臺灣鄉土民謠和歌謠,對於臺灣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可說相當熟悉。這段許石與姚讚福故事與往事,林二隨後在報章上發表〈臺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八)窮困潦倒姚讚福〉一文,並收錄在1979年出版的《臺灣民俗歌謠》一書中。至於許石向姚讚福買下〈悲戀的酒杯〉之版權之後,也由「大王唱片」發行一張78轉唱片,依其唱片年代推算,應該是在1958年前後。
騎行腳踏車的窮途背影
許石除了說到曾經買下姚讚福的歌曲版權之外,在此一訪問中,他也提及姚讚福曾經在電臺彈奏鋼琴餬口,其後又因「帶病騎腳踏車而過世」。許石的此一回憶,應該是指1958年左右。姚讚福原本在臺中市的「中聲電臺」服務,但其後電臺因轉手他人經營而裁員,致使姚讚福失去了固定的收入。為了養家活口,他離開臺中的妻兒獨自北上,並在臺北市松山一帶租了一個小房間,平時教幾位學生彈奏鋼琴或演唱,卻不足以餬口。為此,姚讚福還得不時拿著自己的作品到各唱片公司「推銷」,以賺取一些「外快」,貼補家用。
就在此時,姚讚福將自己創作的歌曲拿來給許石,希望能獲得採用。許石所謂「曾以接濟的方式買下其〈悲戀的酒杯〉版權」一事,應是許石了解姚讚福的家庭狀況,最後將其日治時期的作品〈悲戀的酒杯〉版權買下,包了一個四百元的紅包給他。在當時,臺灣的著作權相關法律並不完備,對於以前已發行或是出版的音樂作品,沒有強制規定要給付使用費用給詞曲作者。甚至唱片公司還以「買斷」的方式,即可將創作者的著作權買下來。之後不管多次錄音使用,甚至是改編再製,都不用給付給原創作者任何費用。
在此情況下,姚讚福雖有音樂天賦,卻是時運不濟。甚至要靠著許石的同情,才能「賣」掉歌曲版權。至於〈悲戀的酒杯〉一曲,直到1960年代才改編為華語歌曲〈苦酒滿杯〉,由歌手謝雷演唱,沒想到一炮而紅。
然而,從1958年離開了臺中的家人,到臺北獨自奮鬥的姚讚福,卻始終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他為了省錢,不能搭乘火車或是公路客運往返於臺北與臺中間,而是騎著自己的那輛又破又舊的腳踏車,辛苦地「南征北討」,為生活來「打拚」。
當時,臺灣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西部交通主要是鐵路與公路。以姚讚福的腳踏車行程來說,應該是由省道「臺一線」南北往來。而這段路以單程計算約為180公里,來回就大約360公里。在那年代,臺灣部分路線還未鋪設柏油,都是碎石路面,腳踏車又不像現今裝有越野變速系統。估計這樣一趟的單趟騎程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長途騎車應該相當疲累。
林二在1971年於報章上發表〈臺灣民俗歌謠作家列傳(八)窮困潦倒姚讚福〉一文,介紹姚讚福的生平。雖然生活貧困,但姚讚福的音樂卻受到許石的肯定與稱讚。此時,我們不免要問:許石為何如此看重姚讚福、又對於他的人生遭遇如此不捨?
姚讚福,何許人也?
對於現今臺灣的民眾來說,姚讚福是個陌生的名字。他雖是一位臺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者,但這個名字並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中,也不會出現在所謂「知名音樂家」的排名內。然而,他的音樂作品卻留在臺灣人的腦海中,在民間四處傳唱。甚至遠到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都可以聽見,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幾個角度來觀察或定義,以幫助我們了解姚讚福以及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
他是第一代的臺語流行歌曲創作者
說起臺語流行歌,不得不提到1932年4月發行的〈桃花泣血記〉。這首歌曲是配合電影上映所推出的同名「宣傳歌」,創下極佳的銷售量,成為當時臺語流行歌的「主流」,也開創臺灣流行歌的新世紀。其後,唱片公司又推出〈懺悔的歌〉、〈倡門賢母的歌〉、〈怪紳士〉等歌曲,而這些歌曲都與當時上映的電影相互搭配,造成轟動。並因此確立了臺語流行歌的經營方式,也開創了新的流行歌市場。
1933年,姚讚福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行列。在此之前,他身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師,在臺東池上一帶宣教。後來因故辭去原本的工作,轉而加入「臺灣コロムビア(Columbia,漢文譯音為『古倫美亞』)販賣商會」,成為該公司簽約的「專屬」作曲家。
這一年,正是臺語流行歌的黃金年代。新的歌曲、新的科技以及新的娛樂,滿足了人們的心靈需求。〈望春風〉、〈雨夜花〉、〈未來夢〉、〈月夜愁〉等歌曲的誕生,讓當時的人們有了新的「想像」,甚至將歌曲改編為新劇以及電影來上演。或許,上述歌曲現今已被視為老歌。但在當時,其歌詞中所勾勒出的自由戀愛、悲歡離合,不但觸動了年輕人的心弦,更撥動著其渴望自由的期盼。
一時之間,流行歌曲蔚為潮流、四處傳唱,銷售量節節上升。除了古倫美亞公司之外,「博友樂」、「文聲」、「奧稽」等唱片公司也紛紛設立,並投入臺語流行歌的發行,以搶攻這個新興市場。因而,開創臺語流行歌歷史上第一次的輝煌時期。就在此時,姚讚福放棄了宣教工作。進入當時臺灣最大的唱片公司「古倫美亞」,並擔任作曲以及訓練歌手的工作。
1930年代,不但是臺語流行歌曲的風華年代,也是姚讚福的風光時代。其後,他從古倫美亞公司到勝利公司,又在奧稽、日東等唱片公司,作品皆受到肯定。因此,在1930年代臺語流行歌崛起之際,姚讚福於因緣際會下,成為了第一代臺語流行歌的創作者。
〈望春風〉一曲不但風靡一時,還拍成電影及上演新劇。此為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望春風〉新劇唱片。
他在戰前與鄧雨賢齊名
1936年左右,姚讚福跳槽到「勝利」(Victor)唱片公司,遇上了他這輩子的「貴人」,也就是作詞家陳達儒,兩人因此展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陳達儒的歌詞搭配姚讚福的歌曲,二者宛如渾然天成,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也讓他的人生成就達到了頂峰。不管是〈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等膾炙人口、傳唱不墜的臺語流行歌,都是此一時期的作品。
在勝利唱片的階段,奠定了姚讚福在臺語流行歌壇的地位。此時,他的作品受到民眾的歡迎,銷售成績極佳。尤其是1936年發行的〈心酸酸〉一曲,不但創下臺語流行歌有史以來最佳的銷售量,還外銷到南洋諸國的華人社區,為唱片公司賺進了大把的鈔票。值得一提的是,〈心酸酸〉不但極為暢銷,更奠定了臺語流行歌新型態的創作模式,讓流行歌市場更加豐富、澎湃。
就在〈心酸酸〉獲得成功之後,姚讚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音樂特色,成為當時臺灣歌壇上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作曲家,與古倫美亞唱片的鄧雨賢得以分庭抗禮。而這種帶有傳統民謠風格流行歌,也開始流行了起來,成為當時勝利唱片的主流,其他的唱片公司也紛紛仿傚。
他的創作生命從戰前延續到戰後
姚讚福從1933年進入臺語流行歌壇,直到1967年過世為止,前後總共有三十四年的創作生涯。以目前所知,
在此期間其作品發行唱片的只有四十多首,但卻有許多精典之作留存世間,直到現在仍在傳唱。
1960年代,臺灣的唱片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大量採用日語流行歌的曲調來填寫臺語歌詞,並製成臺語流行歌唱片發售,這種經營模式讓「原創」的臺語歌曲幾乎絕跡。但在此時,姚讚福仍堅持創作理念,繼續寫作臺語流行歌。因此,他的創作年代橫跨日本統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甚至一度有意跨界,直接進軍華語歌壇。
從戰前到戰後,姚讚福對於臺語流行歌曲的創作並未間斷。甚至在年老之時,他仍然開班授課、培養新進。例如知名的唱片製作人陳和平,在年輕時與姚讚福便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並且在姚讚福的實際指導下,慢慢了解臺語流行歌的「氣味」,建立日後發展的基礎。
他從傳統戲曲中找尋臺灣的「聲音」
西方古典音樂的樂理以及其記譜方式,雖在清代末期透過基督教會體系引進臺灣,但直到日治時代,才開始普及並納入教育體系。
1908年,臺灣籍的張福興獲得推薦保送「東京音樂學校」,是臺灣首位留日的音樂系學生。他學成返臺後,熱中於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以及漢人傳統戲曲。並在1924年自費出版《支那樂東西樂譜對照──女告狀》一書,將臺灣民間音樂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是臺灣整理傳統戲曲之始。
張福興在1935年到勝利唱片擔任文藝部長工作,極力推展較富傳統曲風的「流行小曲」。隨後,姚讚福也進入該公司。受到張福興影響,其音樂作品朝此一方向進行。再加上其個人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創作出〈心酸酸〉一曲,獲得極大的成功。
之後,姚讚福即認為在傳統的戲曲中,隱藏著代表臺灣的「聲音」。尤其是極受民間喜愛的歌仔戲、布袋戲,其音樂曲調更是值得研究。因此,他開始到戲臺下觀看,每當發現戲臺上唱著不同的曲調時,便記下曲譜。據說,姚讚福整理出不少臺灣傳統戲劇的樂譜,分存於幾只大皮箱內,不幸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進其住處,他在逃命之餘,只能隨手拎起了一只小皮箱。因而有不少戲曲樂譜以及其創作手稿,都被洪水沖走了……
以上內容節錄自《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林良哲◎著.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0507713.pdf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1971年時,知名的臺語流行歌作曲家許石(1919-1980)在接受電腦音樂家林二的採訪,談及他與姚讚福的一些往事。許石在訪問中,除了稱讚姚讚福的音樂天賦之外,並提及曾以「接濟」的方式買下〈悲戀的酒杯〉之版權,還拿給他一個四百元的紅包作為酬勞。
身為知名臺灣流行歌作曲家的許石,其作品有〈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戀花〉、〈夜半路燈〉等歌曲。1952年時,他成立了中國唱片公司(其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全力推廣臺灣鄉土民謠和歌謠,對於臺灣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可說相當熟悉。...
作者序
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1991年,我進入唱片發行的商業體制並參與臺語流行歌詞創作工作,作品先後在水晶、寶麗金、滾石、魔岩唱片等公司發行。在創作之餘,我對於臺灣流行歌產生興趣,從1995年開始蒐集日治時期所發行的臺灣流行歌及戲劇唱片 期盼能以此資料來建立研究之基礎。然而在投入流行歌壇之後發現,在臺灣的學術研究中,流行歌曲常被視為大眾文化之一,長期以來不受重視,且在國家機器的壓制下,經常受到扭曲與牽制,甚至必須配合國家政策來發展。
2005年,我進入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就讀,並以〈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做為論文主題取得學位。在我看來,流行歌的歌詞其並非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配合歌曲的旋律、配樂的鋪陳、歌手的演唱技巧等條件。更重要的是,流行歌曲為唱片商業體系之產品,在商業行銷的考量下,歌詞的結構與內容必須顧及大眾之需求,才能符合商業利益的考量。
而在研究所就學期間,我也對臺語流行歌的創作者以及歌手產生興趣,因而認識了第一代的女歌手「愛愛」(周簡月娥)女士,在訪談中,她多次提及〈心酸酸〉的作曲家姚讚福之往事,希望能找出其後代。此時因一個偶然的巧遇,我又認識了姚香山先生,從中得知了在姚讚福過世之後,姚家子女的心路歷程。
姚讚福早期的作品,因其教育、宗教背景之影響,被比喻為「讚美歌式的作風」,無法符合當時臺語流行歌所需要的曲調。經過一番調整與努力,才能大放異彩,確定了自己的作曲風格,也獲得唱片市場的肯定。對於姚讚福來說,這一段過程不但刻骨銘心,且收穫頗豐。但隔著時代的轉變,他的命運受到牽連與影響,不但漂泊到香港謀生。娶妻生子之後又遭遇重重困難,罹患痼疾未能痊癒,加上戰後臺灣流行歌市場的轉變,致使其有志難伸,一生充滿波折與不幸。
然而,多舛的命運並未將他擊敗,姚讚福仍然醉心於創作,在重重困難下不斷有新的作品誕生。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呼吸了最後一口氣,倒臥在貧窮與困苦中。沒想到,命運竟然如此捉弄人生,在姚讚福過世之後,他的一首歌曲改編為華語,竟然唱得全臺皆知。各大電臺每日播放,讓他的名聲在一夕間爆紅,報章媒體、電視新聞開始追逐,大幅報導著其悲慘的命運與一生的坎坷。
在姚讚福過世半世紀之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有意為其出版傳記,希望能為其一生留下紀錄。我有幸參與此工作,除了感謝王志誠局長對於本土音樂家的熱心推薦外,也要感謝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綜合規劃課長葉鍬賢及施嘉旻小姐等人的全力協助,以及文化局林承謨編審、國立臺灣文學館廖振富館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徐麗紗教授、臺灣歷史博物館黃裕元博士,以及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任徐玫玲教授等人之指正,才能讓本書順利完成。
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1991年,我進入唱片發行的商業體制並參與臺語流行歌詞創作工作,作品先後在水晶、寶麗金、滾石、魔岩唱片等公司發行。在創作之餘,我對於臺灣流行歌產生興趣,從1995年開始蒐集日治時期所發行的臺灣流行歌及戲劇唱片 期盼能以此資料來建立研究之基礎。然而在投入流行歌壇之後發現,在臺灣的學術研究中,流行歌曲常被視為大眾文化之一,長期以來不受重視,且在國家機器的壓制下,經常受到扭曲與牽制,甚至必須配合國家政策來發展。
2005年,我進入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就讀,並以〈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詞之研...
目錄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引言、偶然的巧遇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貳、基督教家庭
參、求學過程
肆、短暫的傳道生涯
伍、血液中的自我
陸、作曲的困境
柒、一曲〈心酸酸〉
捌、縱橫流行樂壇
玖、遠走香港謀生
拾、人生轉機
拾壹、深陷困局
拾貳、生命的熱情
拾參、苦酒?美酒?還是甜酒?
拾肆、曲終人不散
結語、人生藏寶圖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姚讚福創作目錄
姚讚福年表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苦酒,運命嘆心酸
引言、偶然的巧遇
壹、那個時代、那段歲月
貳、基督教家庭
參、求學過程
肆、短暫的傳道生涯
伍、血液中的自我
陸、作曲的困境
柒、一曲〈心酸酸〉
捌、縱橫流行樂壇
玖、遠走香港謀生
拾、人生轉機
拾壹、深陷困局
拾貳、生命的熱情
拾參、苦酒?美酒?還是甜酒?
拾肆、曲終人不散
結語、人生藏寶圖
市長序、聆賞臺灣樂音,撫觸時代紋路
局長序、探尋原創故事,追索臺灣流行歌文化
作者序、人生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