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秦紀二(西元前二二七年)至漢紀四(西元前一八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七(節錄)
秦紀二 起閼逢閹茂(甲戌 西元前二二七年),盡玄黓執徐(壬辰 西元前二○九年),凡十九年。
【題 解】本篇寫了秦始皇二十年(西元前二二七年)至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共十九年的秦國歷史,其中的前七年是寫秦始皇逐個消滅東方諸國,最後實現了全國統一;隨後的十年是寫秦始皇在全國統一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種種活動,主要是修長城、修直道、馳道,伐匈奴、伐南越,巡遊、求仙,以及焚書、坑術士,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等等;其中的倒數第二年是寫秦始皇在東巡的返程中突然身死,趙高、胡亥、李斯篡改詔書,殺扶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最後是寫胡亥上臺後變本加厲地推行秦始皇的錯誤政策,倒行逆施,迅即引發全國農民大起義的過程。
始皇帝下
二十年(甲戌 西元前二二七年)
荊軻至咸陽,因王寵臣蒙嘉1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2,設九賓3而見之。荊軻奉圖4而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5,因把王袖而揕6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7。荊軻逐8王,王環柱而走。羣臣皆愕9,卒起不意10,盡失其度11。而秦法12,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13,左右以手共搏14之,且曰:「王負劍15!」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16,乃引匕首擿17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18,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19!」遂體解荊軻以徇20。王於是大怒,益發兵詣趙21,就王翦22以伐燕,與燕師、代師23戰於易水24之西,大破之。
二十一年(乙亥 西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25,王翦拔薊26,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東保遼東27,李信28急追之。代王嘉29遺燕王書30,令殺太子丹以獻31。丹匿衍水32中,燕王使使斬丹,欲以獻王,王復進兵攻之。
王賁伐楚33,取十餘城34。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35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36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37。
二十二年(丙子 西元前二二五年)
王賁伐魏38,引河溝39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
王使人謂安陵君40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雖然,臣受地於魏之先王41,願終守之,弗敢易42。」王義而許之43。
李信攻平輿44,蒙恬攻寢45,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46,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47。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48,大敗李信49,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50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51。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52,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53。」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王送至霸上54。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55,故及56大王之嚮臣57,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58,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59。或曰:「將軍之乞貸60,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61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62,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63,顧64令王坐而疑我矣。」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秦王政二十年(西元前二二七年)至二十六年的天下大事,主要是秦國滅魏、滅趙、滅楚、滅燕、滅齊,統一六國,秦王政改號皇帝,以及廢分封、行郡縣、統一度量衡等等。
【注 釋】1因王寵臣蒙嘉 通過秦王寵臣蒙嘉的推薦、引進。因,通過;依靠。蒙嘉,秦王的寵臣,時為中庶子。中庶子是太子的屬官,秩六百石,主管宮中及諸吏嫡子、庶子的支系譜籍。其他事跡不詳。有說蒙嘉是蒙恬之弟者,無據。2朝服 穿朝服升殿以見使者,乃表示鄭重。3設九賓 意思是用最隆重的接待儀式。「九賓」之禮又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其制度不見於經傳,不知究竟云何。《集解》引韋昭語以為即《周禮》之「九儀」;《正義》曰:「設文物大備,即謂『九賓』,不得以《周禮》『九賓』義為釋。」《索隱》以為「九賓」即「九服之賓客」;《正義》引劉伯莊以為「九賓」為「周王之備禮,天子臨軒,九服同會」;中井積德曰:「賓,儐也。儐九人立廷,以禮使者也。」按,以上諸說都可以參考,唯獨不能解釋作設九個人依次傳呼,因為九個人依次傳呼是表現統治者所處地位的既高且遠,是在裝腔作勢,藉以嚇人,而不是意在禮賓。4奉圖 捧著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形圖匣。奉,捧。極言其恭敬小心之狀。5圖窮而匕首見 當展圖展到盡頭時,匕首就露出來了。窮,盡;最後。見,通「現」。6揕 刺。7袖絕 袖子被扯斷。8逐 追趕。9愕 驚;驚呆了。10卒起不意 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卒,同「猝」。突然。11盡失其度 全都亂了套。12秦法 秦朝的制度規定。13不得操尺寸之兵 不准攜帶任何兵器。操,持。尺寸,極言其小。14搏 擊,實即攔阻。15負劍 背劍;把劍推到背後再拔。據《史記‧刺客列傳》,秦王所佩之劍甚長,在向前逃跑中拔不出劍來,非常著急,故有人提醒秦王「負劍」。16廢 癱了下去。17擿 投刺。《索隱》曰:「『擿』與『擲』同,古字耳。」18不就 不能成功。19以欲生劫之二句 顧炎武《菰中隨筆》曰:「荊軻『生劫』一語乃解嘲之辭,其實軻劍術疏耳,錯處只在『未及身』三字之間。荊軻所以為神勇者,全在臨事時一毫不動,此孟賁輩所不及也。」中井曰:「『欲生劫』云者,是回護之言,非事實。」按,「生劫」之意,史公於荊軻「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處缺少交代,故啟後人「解嘲」、「回護」之疑,實則史公未必欲譏荊軻也。20徇 載其屍巡行示眾。21益發兵詣趙 更多地增派部隊到趙國,也就是滅燕的前線。詣,到。22就王翦 追加到王翦的軍隊中。就,湊;追加。有人疑此字應作「詔」,《戰國策‧燕策三》與《史記‧刺客列傳》皆作「詔」。23燕師代師 燕王喜與代王嘉的聯軍,據上卷,這兩支軍隊當時都屯駐在燕國的上谷郡,即今河北省之張家口、宣化、懷來等一帶地區。24易水 河水名,發源於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東流經易縣、雄縣入大清河,當時屬燕。25十月 當時秦國以「十月」為歲首,故敘此年之事皆在十月後。26薊 即今北京市,當時為燕國國都。27東保遼東 向東撤退,據守於遼東郡。保,據守。遼東,燕郡名,約當今遼寧之大凌河以東地區,郡治即今遼陽。28李信 秦將名,西漢名將李廣的祖輩。29代王嘉 代王趙嘉,趙悼襄王的太子,由於趙悼襄王寵愛趙遷之母,故廢趙嘉而改立趙遷。趙遷為王後,殺了趙國名將李牧,於西元前二二八年被秦兵攻破邯鄲,趙遷被俘。趙嘉逃到代郡,被趙國的殘餘勢力擁立為代王,苟延殘喘。30遺燕王書 寫信給燕王喜。遺,給;致。31令殺太子丹以獻 代王嘉錯估形勢,以為秦國之發怒只是恨太子丹派荊軻入刺秦王。以為燕國自己殺死太子丹向秦請罪,秦國就會放過燕國,同時也可討得秦國對代國的歡心。32衍水 河水名,即今所謂太子河,在今遼寧東南部,當時屬燕國的遼東郡。33王賁伐楚 時當楚王負芻二年(西元前二二六年)。王賁,王翦之子。34取十餘城 《史記》但稱「荊兵敗」,究竟取何城,史無明文。35度用 估計需要。度,忖度;估計。36蒙恬 秦將蒙驁之孫,蒙武之子。事跡詳見《史記‧蒙恬列傳》。37頻陽 秦縣名,縣治在今陝西富平東北。38王賁伐魏 時當魏王假三年。39河溝 即鴻溝,魏國所修的運河名,西自滎陽城北的黃河中引水東下,至開封折向南流,經淮陽入潁水。40安陵君 魏國國內的小封君,封地在今河南鄢陵北,前已見於〈秦紀一〉。41魏之先王 即魏惠王。42弗敢易 不敢拿來與你交換。易,交換。43王義而許之 此情節取自《戰國策‧魏策四》,《史記》不載。繆文遠以為「實辯士之寓言」。44平輿 楚縣名,縣治在今河南平輿西北。45寢 也叫「寢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沈丘東南。46信又攻鄢郢二句 中井曰:「先是白起既『拔鄢、郢』矣,不聞楚復之,此乃云『攻鄢、郢』何也?蓋考烈王東徙,命壽春曰『郢』,唯『鄢』未審所謂。」梁玉繩曰:「『信又攻鄢、郢破之』,七字衍。《大事記》曰:『鄢、郢,白起取以置南郡,是時不屬楚久矣,傳之誤也。』」按,秦簡《編年紀》始皇十九年有所謂「南郡備敬」,楊寬以為「敬」字應讀作「警」,並說「南郡原為秦昭王時白起攻得楚都鄢、郢及其周圍地區而設置,因為南郡為楚貴族盤踞之地,楚亦常謀克復其地。〈秦始皇本紀〉記秦王政初併天下後,宣布所以滅楚之原因,謂『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云云。」又曰:「蓋是時鄢、郢已為楚貴族所反覆,並已為楚軍所克復,原為秦所徙居而監禁於『郢之口山』的昌平君,也已出山主持反秦之戰事,因而李信必須引大軍南下而攻破之。」楊說似可信。47與蒙恬會城父 梁玉繩曰:「此前後三稱『蒙恬』,考〈六國表〉及〈蒙恬傳〉,是時恬未為將,當是『蒙武』之誤。」按,現代戰國史研究者皆同意為蒙武。城父,楚縣名,縣治在今安徽亳州東南。48頓舍 息宿。《漢書‧李廣傳》有「就善水草頓舍」語,師古注:「頓,止也;舍,息也。」49大敗李信 楊寬曰:「(當李信進擊鄢、郢時),鄢、郢之楚軍未作堅決抵抗而退出;待李信引大軍回師東進,與蒙武在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會合,以便向楚新都壽春進攻時,楚軍即跟蹤追擊,三日三夜不頓舍,從而大破李信軍。」50謝 道歉;請罪。51果辱秦軍 果然給我國軍隊帶來恥辱,意即打了敗仗。52謝病不能將 稱說有病不能為將統兵。53為聽將軍計耳 「為」似應讀作「唯」,《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九引正作「唯」,意即一切都聽你的。楊樹達《詞詮》以為「為」字之義同「將」,「將要」,相同用法又見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匈奴列傳〉、〈韓信盧綰列傳〉。可作參考。54霸上 也作「灞上」,即日後劉邦進關後的駐兵之處,在當時咸陽城東南,今西安東的霸水西側。55有功二句 秦國之功臣將相,能封侯者向來較少,王翦之前豐功偉績如張儀、司馬錯、白起;王翦後立有殊勳之李斯、蒙恬,皆未聞封侯。56及 趁著。57嚮臣 親近為臣。嚮,親近;寵用。58關 指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國本土東出的門戶。59五輩 五批;五撥。60乞貸 討要東西。61怚中 性情粗暴。怚,通「粗」。62空國中之甲士 調動全國的軍隊。空,全部;一個不剩。63自堅 使其對自己堅信不疑。黃震曰:「王翦為始皇伐楚,而請美田宅;既行,使使請美田者五輩。後有勸蕭何田宅自汙者,其計無乃出於此與?」馬非百曰:「《陝西通志》及《富平通志》均載王翦尚華陽公主事,略謂始皇二十三年,李信伐楚敗歸,時王翦謝病家居。始皇疾駕入頻陽,手以上將軍印佩翦身,授命二十萬。後三日,翦發頻陽,始皇降華陽公主,簡宮中麗色百人為媵,北迎翦於途,詔即遇處成婚。翦行五十里相遇,列兵為城,中間設錦幄,行合巹禮。信宿,公主隨翦入都,詔頻陽別開公主第。今名相遇處為『華陽』。其事不知所出,而兩書皆言之鑿鑿。然則翦之多請美田宅園池為子孫業者,殆亦利用獨生女情深以為自堅之地耶?」64顧 反;豈不。
【校 記】1宮廷 原作「宮庭」。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宮廷」,《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廷宮」。今從諸本改。
【語 譯】始皇帝下
二十年(甲戌 西元前二二七年)
荊軻到了咸陽,通過秦王寵臣蒙嘉的引進,用謙卑委婉的言辭請求拜見秦王。秦王政聽說燕國來進獻地圖,很高興,就穿上朝服,集合文武百官,按照外交上最隆重的儀式接見前來獻圖的燕國使臣荊軻和他的隨從。荊軻手捧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形圖進獻給秦王,當地圖快要完全展開的時候,藏在裡面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抓過匕首,趁勢用左手一把拉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將匕首刺向秦王政。但在匕首還沒有刺到的時候,秦王已經驚慌地跳了起來,由於用力過猛,竟然把衣袖掙斷了。荊軻追殺秦王,秦王情急之下,只知圍繞著殿中的柱子躲避。由於事出突然,群臣也都被嚇得目瞪口呆,全都亂了套。當時秦國的制度中規定,群臣上殿議事的時候不准攜帶任何武器,秦王身邊的人只能赤手空拳地攔截荊軻,一邊高喊:「大王,把劍推到背後再拔!」秦王這才反應過來,於是拔出寶劍,死命地向荊軻砍去,一下子將荊軻的左腿砍斷。荊軻一下子癱倒在地上,但他仍然竭盡全力地把匕首投向秦王,卻投在了銅柱上。荊軻知道事情已經沒有成功的希望,索性大罵起來:「我今天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我只是想劫持你,讓你歸還侵佔各諸侯國的土地,然後回報太子!」於是當場把荊軻分屍,然後將屍體裝在車上巡行示眾。秦王受此驚嚇,更加憤怒,於是派出更多的兵力前往趙國,交給王翦,讓他統領著去攻打燕國;王翦在易水之西與燕軍、代軍展開激戰,燕、代兩國被打得大敗。
二十一年(乙亥 西元前二二六年)
冬天,十月,王翦佔領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和太子丹率領部分精兵向東撤退,據守遼東,秦將李信隨後緊追不捨。代王趙嘉一看形勢不好,就寫信給燕王喜,勸說他殺掉太子丹,把太子丹的屍體獻給秦國請罪。太子丹聞訊後逃到衍水躲藏起來,燕王喜還是派人把太子丹殺死,準備獻給秦王,秦王又下令繼續攻打燕國。
秦將王賁率軍攻打楚國,佔領了十多個城邑。秦王向將軍李信詢問:「我想徹底征服楚國,你估計需要多少軍隊才夠用?」李信回答:「二十萬人就足夠了。」秦王又去問王翦,王翦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王將軍確實是老了,膽量怎麼變得這麼小啊!」於是不用王翦攻楚,而是派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推說有病回頻陽。
二十二年(丙子 西元前二二五年)
秦將王賁率領秦軍攻打魏國,掘開河溝之水灌魏國的都城大梁。三月,大梁城牆被泡塌。魏王假投降,被秦軍殺死,秦國徹底滅掉了魏國。
秦王政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和你交換安陵。」安陵君回覆說:「承蒙大王給以恩惠,用大地方交換我這塊小地方,我非常感激。但我這塊土地是從魏國先王那裡繼承的,我願意始終守著它,不敢交換。」秦王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不再堅持與安陵君交換土地。
秦將李信攻打楚國的平輿,蒙恬攻打寢丘,兩處都將楚軍打得大敗。李信又去攻打鄢、郢,取得了勝利,於是率領部下向西進發,準備到城父與蒙恬會師。楚國的軍隊隨後追擊了三天三夜,李信的軍隊不得休息,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李信兩個營壘被攻破,七個都尉陣亡;李信逃回了秦國。
秦王政聽到李信戰敗的消息非常生氣,他親自到頻陽向王翦道歉說:「我沒有採納將軍的意見,李信果然打了敗仗,使秦國的軍隊遭受了侮辱。將軍你雖然有病在身,難道就忍心拋棄我不管了嗎!」王翦推辭說有病不能為將統兵。秦王說:「算了吧,不要再推託有病了。」王翦說:「如果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必須讓我帶兵,那非得給我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說:「就依將軍。」於是王翦率領秦國的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王政親自到霸上為王翦送行。臨別時,王翦向秦王請求多多的賞賜給他良田和美宅,秦王說:「將軍只管出發吧,難道還擔心貧窮嗎?」王翦說:「擔任大王的將軍,功勞再大,也不能再加官進爵,所以就想趁著大王親近我的時候,多向大王討些封賞留給我的子孫。」秦王聽了大笑起來。王翦率軍出發,當走到武關的時候,又陸續派回五次使者向秦王請求賞給自己好田地。有人說:「將軍的要求也太過分了吧。」王翦說:「說得不對。秦王性情粗暴而又猜忌人,現在他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我指揮,心中一定放心不下;我多多的向他為自己的兒孫請求田宅,為的是使秦王對我堅信不疑,不然的話,秦王豈不是要對我產生懷疑。」
卷第七(節錄)
秦紀二 起閼逢閹茂(甲戌 西元前二二七年),盡玄黓執徐(壬辰 西元前二○九年),凡十九年。
【題 解】本篇寫了秦始皇二十年(西元前二二七年)至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共十九年的秦國歷史,其中的前七年是寫秦始皇逐個消滅東方諸國,最後實現了全國統一;隨後的十年是寫秦始皇在全國統一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種種活動,主要是修長城、修直道、馳道,伐匈奴、伐南越,巡遊、求仙,以及焚書、坑術士,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等等;其中的倒數第二年是寫秦始皇在東巡的返程中突然身死,趙高、胡亥、李斯篡改詔書...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冊
卷第七 秦紀二 西元前二二七至前二○九年 一
卷第八 秦紀三 西元前二○八至前二○七年 八一
卷第九 漢紀一 西元前二○六至前二○五年 一五三
卷第十 漢紀二 西元前二○四至前二○三年 二二一
卷第十一 漢紀三 西元前二○二至前二○○年 二八三
卷第十二 漢紀四 西元前一九九至前一八八年 三五一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冊
卷第七 秦紀二 西元前二二七至前二○九年 一
卷第八 秦紀三 西元前二○八至前二○七年 八一
卷第九 漢紀一 西元前二○六至前二○五年 一五三
卷第十 漢紀二 西元前二○四至前二○三年 二二一
卷第十一 漢紀三 西元前二○二至前二○○年 二八三
卷第十二 漢紀四 西元前一九九至前一八八年 三五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