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
曾經榮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一等獎
是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最好的導論性著作
本書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數十年心血。本書不僅考察了近代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革,而且考察了城鄉基層組織的演變,以及不平等條約激起的社會變化;不僅研究了中國近代社會變化的內部因素,而且尋找出外部衝擊引起的社會習尚的改變;不僅論述了政治思想、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變革,而且分析了歐風美雨影響下的社會心態的變化。全書充滿激情而又思辨的論述、勾畫出中國近代社會百年的新陳代謝和急遽變革。
作者簡介:
陳旭麓(1918—1988)
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史學家。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副理事長。一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著稱。
著有《辛亥革命》《近代史思辨錄》《浮想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其中《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浮想錄》被譽為新時期「中國本土史學的標誌性文本」。另外,不少論著被譯成俄文、英文、日文等。
除學術研究外,悉心培育學術後進,其不少學生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骨幹。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漫長的封建社會
近代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的。歷史的分期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之中,近代社會的變遷只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與此聯繫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識和說明。按照時下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分類,「古代」一詞同時包括了上古和中古,但與近代直接榫接的,畢竟是中世紀封建社會。因此,為了勾勒近代社會嬗遞的脈絡,不能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輪廓作一種概略描述。
一、漫長的盤旋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漫長的。漫長,是與西方相比所得的結論。其含義可以歸結為兩點:
就時間跨度而言。西方的封建社會,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起到1640年英國革命為止,前後一共一千一百六十四年。在中國,這段歷史年限的計算要複雜一些。封建社會的起點,目前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算法。一種,從春秋戰國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種,從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還有一種,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即公元前221年算起。應當說,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據的。分別以這三個年份為起點,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兩千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如果按照西周封建說來計算,則還要向前推一千年,有三千年之久。
就歷史進程而言。在西方,1640年英國革命的勝利,標誌着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取代封建制度,由此,世界歷史進入了新的時期。當時的中國,正是明清之際。舊的封建王朝在農民戰爭的烈火中倒塌了,隨之,滿洲貴族的鐵騎橫掃南北,在兵燹的餘燼中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交錯重疊留下了斑斑血跡。出自那一代人之手的《虎口餘生記》、《汴圍濕襟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等紀實文字,至今讀來,還會使人驚心動魄。但那多半是一種身世家國之變,歷史仍在舊圈子裏徐徐地盤旋而行。
從1640年到1840年,在這兩百年中,西方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産力呢?」與之相比,同一時間裏的中國卻景物依舊:成千上萬胼手胝足、輾轉溝壑的小農背負着一代一代歌謳唐虞盛世、高談名物考據或性心理義的士人。一面是,
布穀屋檐喚早耕,農夫驚起多歎聲。
瓶儲無粟誰負耒,徵稅煎迫難逃生。
商賈握錢列市肆,舉債償息什加四。
且救眼前貪入手,半供縣官半胥吏。
耕場磷磷稻芒垂,共道年豐慰宿期。
那知獲罷未入屋,已被商賈催納速。
一面是,
長安富人多似昔,九陌三衢馬連跡。
不為大賈非行商,謁選銓曹新貴客。
往來氣概終粗豪,衣冠炫人僮僕驕。
那須幾日相馳逐,金水橋邊掣籤速。
名州太守大邑宰,腐儒小生敢相觸。
擔夫觀者馳擔驚,多金遂成仕宦名。
舊世界因成熟過度而在慢慢腐爛之中。即使在1840年之後,中國也並未進入資本主義,而是進入了一個變態的社會。這個時間表記錄了歷史的差距。沒有社會形態的質變,歷史只能在漫長的歲月中盤旋。
從20世紀30年代起,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就幾度成為吸引眾多中國人思考和論爭的題目。這個問題,固不妨見仁見智各有一得,但是,歸根結底,只有對社會構造既分析又綜合,才能說明社會的外觀。
二、土地的私有和買賣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産資料和主要財富。它同勞動的結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為前提的:佔人口少數的地主擁有最大部分土地;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少量土地。雖說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會有張有弛,但在一個王朝的休養生息之期過去之後,土地集中日漸成為南北東西的普遍現象。《東華續錄》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記載了畢沅的一封奏摺,其中說:「豫省連歲不登,凡有恆産之家,往往變賣糊口。近更有於青黃不接之時,將轉瞬成熟麥地賤價準賣。山西等處富戶,聞風赴豫,舉放利債,藉此準折地畝。貧民已經失業,雖遇豐稔之年,亦無憑藉。」地主隔省佔田,說明了他們在空間上的膨脹。在另一頭,則是「有恆産之家」失去土地的悲哀。這雖是一個例子,但它代表的趨向卻是封建社會的常態。這種分配驅使缺乏土地的農民同地主結成租佃關係;而後,佃農和自耕農一起,在零切碎割的土地上耕耘勞作,繁衍不息,組成了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土地提供了生存資料,但被割碎了的土地同時又限制着小農的視野、活動和發展。因此,小農經濟總是,以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為基本的生産單位,這種生産單位同時又是自我消費單位;周而復始的簡單再生産;以家庭手工業附屬於農業。三者構成了自然經濟的內涵和本色,這就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本經濟構造。顯然,它的穩定性就存在於它的保守性之中。
當然,處在自然經濟中的小農並非與商品全然不發生關係。《皇朝續文獻通考》說:「夫農民之常困於他途者,他途貧,謀口而止。而農民不但謀口而止,一畝之田,耒耜有費,籽種有費,罱斛有費,僱募有費,祈賽有費,牛力有費;約而有計,率需錢千。」這裏提到的種種「有費」正是各類買賣。但在很多場合,這些用途又常常被「糊口」節樽掉了。
同西歐封授世襲的莊園經濟、印度的農村公社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構造的顯著特點就在於土地的私有和買賣。這種特點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土地在不斷集中的同時又不斷地分散。集中,是指地主階級通過兼併握有越來越多的土地。這一點是易見而又為人熟知的。但是,對這個階級中的個人來說,土地的集中又是不穩定的。皇室、貴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經濟的或非經濟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風波,都會在短時間內引起所有權的大規模轉移。顧炎武讀《舊唐書》,因此感歎說:「世變日新,人情彌險,有以富厚之名而反使其後人無立錐之地者,亦不可不慮也。」
更為常見的,則是因土地私有而發生的分家析産。漢代以後,中國在財産繼承方面長、幼、嫡、庶之別已趨淡化。《大清律例》中與此相關的條文說:「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産,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多産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孫,而再多的田産也經不起一析再析,幾代之後,集中的土地又會化整為零。這是和土地集中同時存在的另一種趨向。
第一章 漫長的封建社會
近代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的。歷史的分期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之中,近代社會的變遷只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與此聯繫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識和說明。按照時下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分類,「古代」一詞同時包括了上古和中古,但與近代直接榫接的,畢竟是中世紀封建社會。因此,為了勾勒近代社會嬗遞的脈絡,不能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輪廓作一種概略描述。
一、漫長的盤旋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漫長的。漫長,是與西方相比所得的結論。其含義可以歸結為兩點:
就時間跨度而言。西方的封建...
作者序
初版序/馮契
在老友陳旭麓辭世兩年多以後,他的遺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經過他的學生的整理,出版了。這是對中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貢獻。
我在讀這本書稿時,不禁想起了許多往事,也頗增感慨。老友的聲音笑貌不時浮現,他和我在校園中麗娃河畔邊散步邊交談的情景宛在眼前。那種談天時「相忘於江湖」,而困難時「相濡以沫」的友情,是終生難忘的。我們的交談雖總是天南地北,沒一定範圍,但談得最多的還是學術問題。旭麓搞歷史,我搞哲學,兩人專業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卻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互相切磋。我認為哲學演變的根源要到社會史中去找,他認為歷史演變的規律要借助哲學的思辨來把握;所以,我們常把自己正在研究、思考的問題提出來向對方請教。往往是通過無拘無束的討論,得到對方的啟發和詰難,令問題更深入。1987年夏天,我寫完了《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一書,請旭麓把全部書稿通讀一遍,他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我基本上都採納了。他說等他把《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下面簡稱《新陳代謝》)一書整理出來,也要請我通讀一遍,聽聽我的意見。沒料到1988年12月1日,他竟拋下凝聚了數十年心血的手稿,猝然與世長辭。現在我遵守諾言,通讀了這部書稿,但已無法和他進行討論了。這真是終生憾事!
下面我着重就「史識」問題談一點「讀後感」。
劉知幾謂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而世罕兼之。旭麓卻是當之無愧的「三長」兼具的史家,《新陳代謝》一書足以證明這一點。此書把史與論有機結合,通過對精練的史實的分析,以闡明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規律,並用生動的文筆表達出來,引人入勝,處處顯示出作者的「才、學、識」融為一體的風格。「三長」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史識」。旭麓說:「史識是治史的眼睛。」又說:「不為歷史現象所迷惑,不為議論家捉弄,要有一雙治史的眼睛。」正因為他有一雙敏銳的治史的眼睛,所以能透過史實的種種現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質聯繫,寫成這部才氣橫溢、情文並茂的著作。
那麼,怎樣才能有治史的眼睛?先決條件是要「解蔽」(荀子、戴震語)。只有解除種種蒙蔽,思想獲得解放,才能有明澈的眼力,以洞察歷史的真相。旭麓說:「解放思想就是對自己實行民主。」這是什麼意思呢?民主意味着人人自作主宰。在學術上,解放思想,自作主宰,自尊其心,也尊重別人,正是民主的態度。有了這種民主態度,思想上的束縛解除了,眼睛不受蒙蔽,才能發揮史學家的良知來寫信史、說真話、自由討論,史學才能真正成為科學。
而在中國近代史這一研究領域,多年來確實存在着一些蒙蔽眼睛、束縛思想的東西,所以亟需做「解蔽」的工作。自50年代開始,從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形成了一個以階級鬥爭為軸心,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遞進為主線的構架。這種構架標誌着一定歷史階段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水平,然而積久不變,便成了束縛人的框框。正如旭麓所指出的,按這種框框編纂的兩百多部近代史,「只有肥瘦的差異,很少有不同風格和個性的顯現,而且被大家援用的三次革命高潮也未必都稱得上具有完全意義的革命高潮。這就促使人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再認識,由原來認同的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線索之外探討新的線索」。
《新陳代謝》一書,就是作者解放思想,敢於摒棄舊的僵化的框框而代之以新的生動的線索的産物。這無疑包含有「史識」上的躍進。階級鬥爭(政治鬥爭)簡單化、絕對化的傾向被克服了,但不是拋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而是真正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把階級鬥爭的事實同生産方式的演變聯繫起來進行考察研究。作者以為,和中國古代那種靜態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會不同,近代中國是一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和西方從中世紀到近代是通過自我更新機制來實現社會變革也不一樣,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接踵而來的外力衝擊,又通過獨特的社會機制由外來變為內在,推動民族衝突和階級對抗,表現為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迂迴曲折地推陳出新(即推封建主義之陳而出民主主義之新)。所以,中國近代社會的演變有很大的獨特性,這需要通過對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各方面作具體深入的研究來說明。在本書中,作者在社會結構方面,不僅考察了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革命變革,而且考察了農村社會組織、城鎮中的行會組織在近代的演變,近代社會中特有的會黨組織的作用,不平等條約制度化引起的社會變化等;在社會生活方面,不僅研究了物質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而且研究了與之密切相關的人口問題,以及政治革命和外來影響如何引起社會習尚的改變等;在社會意識方面,不僅論述了政治思想、哲學、文學等方面的變革,而且分析了歐風美雨影響下的種種社會心態,並表現為語言構造上的變化等。這樣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考察研究,就使得本書主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展現為非常豐富多彩的內容,而作者傑出的史識也就憑藉其深厚的學力和長袖善舞的才能而得到具體生動的體現。
作者以「新陳代謝」作書名,當然意味着他要探索中國近代歷史的辯證法。他在書中多次提到要「借助辯證思維」,「離開辯證思維和歷史主義是難以解釋其本來意義的」等等,正說明他是一個自覺地運用辯證法作為「治史的眼睛」的史學家。例如,書中關於「中體西用」說的分析,關於中國近代史中的革命與改良、愛國與賣國、侵略與進步等關係的研究,關於會黨在近代史上的雙重作用的考察等等,都充滿着辯證法的光輝,並由於其中某些問題先已寫成單篇論文在報刊發表,所以早就産生了廣泛影響。辯證法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本書對所涉及的事件,不論是重大史事(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到新文化運動等),或是和一般人生活有關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剪辮子、禁纏足、廢跪拜等),都能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對所涉及的人物,不論其角色如何,也絕不是簡單地扣個政治帽子了事,而是力求通過具體分析,把他寫成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譬如說,第六章中對那位「不戰不守不和,不死不降不走」的葉名琛的刻畫,對當時處中西折衝之局者三種類型的分析;第十八章中描寫二次革命失敗後的國民黨人和進步黨人的痛苦心情如何因人而異;……這些篇章都寫得形象生動,人物具有個性特色,使讀者很自然地聯想起《史記》、《漢書》的列傳中所運用的筆法。
作者在第十九章論述新文化運動時寫了一段帶總結性的話:「八十年來,中國人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認識世界同時又認識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隨着古今中西新舊之爭。」這裏所列舉的是1840年以來中國先進人物在文化意識上所經歷的主要環節,這些環節構成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新舊之爭的辯證發展線索,反映了中國人在奔向近代化過程中認識的逐步提高。經過許多志士仁人艱苦探索,人們終於認識到了應以「民主和科學」為評價文化的標準,「而後才可能有完全意義上的近代中國和近代中國人」。所以說:「中國人認識世界同時又認識自身。」而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當然都需要「史觀」。上述文化意識的每個發展環節實際上都以一定「史觀」為視角,而「史觀」也有其新陳代謝的運動。從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洋務運動中的早期改良派,都持「器變道不變」或「中體西用」說,他們為採納西學找根據,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歷史變易觀取代頑固派的形而上學不變論。到了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把公羊三世說的歷史變易觀改造為歷史進化論;嚴復批判了「中體西用」說,把西方的進化論系統地介紹到中國。這以後,中國的先進人物,不論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在歷史觀上都主張進化論,並認為歷史進化的方向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社會。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高揚民主和科學之旗,他們本來都是進化論者,不過隨後發生了分化,陳獨秀和李大釗首先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用社會存在來說明社會意識,用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來說明社會歷史進化過程,於是民主和科學的要求就被安放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了。所以,同上述文化意識上的發展線索相聯繫,「史觀」也經歷了由歷史變易觀到進化論、再到唯物史觀的辯證發展過程。「五四」以後,中國的先進分子以唯物史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便促使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這就是中國人所作的「歷史的選擇」(本書最後一章即以此為標題)。
旭麓所用「近代中國」一詞,是指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以「五四」(1919年)為界可劃分為兩個段落:前八十年和後三十年。本書所寫,主要是前八十年的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過程,而對後三十年,只是在最後一章中附帶勾畫了幾筆而已。旭麓原計劃要寫一百一十年,但天不假年,只留下了前八十年的講稿。關於後三十年,雖然他主編過書,發表過許多文章,有很多獨到見解,但生前未能寫成系統化的講稿。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事!
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汲取營養,而對後繼的學者來說,是只有通過它才能超過它的。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著作。我相信,它的出版,將會使廣大讀者得益;同時我也期待着青年史學家通過它來超過它。
1991年5月
初版序/馮契
在老友陳旭麓辭世兩年多以後,他的遺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經過他的學生的整理,出版了。這是對中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貢獻。
我在讀這本書稿時,不禁想起了許多往事,也頗增感慨。老友的聲音笑貌不時浮現,他和我在校園中麗娃河畔邊散步邊交談的情景宛在眼前。那種談天時「相忘於江湖」,而困難時「相濡以沫」的友情,是終生難忘的。我們的交談雖總是天南地北,沒一定範圍,但談得最多的還是學術問題。旭麓搞歷史,我搞哲學,兩人專業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卻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互相切磋。我認為哲學演變的根...
目錄
初版序
第一章 漫長的封建社會
一、漫長的盤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買賣
三、官僚政治
四、宗族和行會
五、儒學定於一尊
第二章 東方與西方
一、東西對視,隔霧看花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
三、強韌持久的進取與保守防範的抵拒
第三章 由盛轉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經過去
二、人口、移民、會黨
三、「洋貨」與「洋害」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一、開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條約制度下的社會變化
第五章 天國的悲喜劇
一、白蓮教、天地會和拜上帝會
二、洪秀全的思想
三、天國的悲劇
四、留給歷史的餘響
第六章 十二年之後
一、「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二、「庚申之變」
三、地主階級的分化
四、革新思潮的萌發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一、洋務衙門
二、自強與求富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開始
四、「中體西用」
五、「決理易,靖囂難」
第八章 城鄉社會在演變
一、新的社會力量
二、農村的社會變化
三、教會與會黨
第九章 日本衝來了
一、日本的崛起和迫來
二、從外交到戰爭
三、民族精神的亟變
四、強敵成為榜樣
五、三個方面的反思
第十章 變與不變的哲學
一、變的哲學
二、不變的哲學
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湧盪
第十一章 庚子與辛丑
一、三種力量
二、義和團的社會相
三、庚子事變的最後一幕
四、半殖民地的深化
第十二章 歐風美雨馳而東
一、「莽莽歐風捲亞雨」
二、哲學、電影、戲曲、小說
三、複雜的社會心態
第十三章 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一、殘局與變法
二、「新政」五面觀
三、兩點歷史思考
第十四章 「中等社會」
一、一個複雜的社會實體
二、「破壞上等社會」與「提挈下等社會」
三、「中等社會革命」:承先啟後的歷史環節
第十五章 變革中的兩大動力
一、相互交替的兩個歷史階段
二、共和與立憲:兩種模式的爭奪
三、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
第十六章 民變與革命
一、亂世眾生相
二、民變與革命的交互激盪
三、民主革命的基石
第十七章 「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一、從國歌說起
二、「皇帝倒了,辮子割了」
三、社會習尚的改革
四、實業的推進
五、南孫北袁之間
第十八章 山重水復
一、還是「亂黨」
二、兩種復辟勢力
三、軍閥割據在形成
四、孔教會和靈學會
五、民國初年的社會危機
第十九章 新文化運動
一、觀念形態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衝突與論戰
三、科學和民主
四、各色各樣的「主義」
第二十章 歷史的選擇
一、社會主義思潮的湧來和中國人的選擇
二、歷史的矛盾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三、曲折的歷史軌跡
後記
初版序
第一章 漫長的封建社會
一、漫長的盤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買賣
三、官僚政治
四、宗族和行會
五、儒學定於一尊
第二章 東方與西方
一、東西對視,隔霧看花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
三、強韌持久的進取與保守防範的抵拒
第三章 由盛轉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經過去
二、人口、移民、會黨
三、「洋貨」與「洋害」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一、開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條約制度下的社會變化
第五章 天國的悲喜劇
一、白蓮教、天地會和拜上帝會
二、洪秀全的思想
三、天國的悲劇
四、留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