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出救恩源頭,統整聖經真理;
神跡生命留痕,學得謙卑領受。
近兩千頁、百萬字的篇幅,宛如面對一個神學長河注入汪洋,江海匯聚與撞擊發出轟隆巨響;作者並非企圖撰述一本百科全書式的神學教科書,亦非在本地神學環境猶待耕耘之際,刻意展現獨樹一格的觀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只會失焦;企圖迎合讀者走普及與趣味路線,最終可能只是眾聲喧嘩,流於虛空。作者獨鍾歷經五百年,信仰之中流砥柱――改教家加爾文,效先賢其《基督教要義》之大意並追求簡潔與平衡為旨趣,回歸聖經教導,不圖另闢蹊徑,而在眾多神學主題中,探問最基本原則,終究聆聽真理齊奏和諧的樂章。
作者簡介:
林鴻信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台灣神學院、美國富勒神學院與耶魯大學碩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自一九九四年《神學人基本英文字彙》開始,於神學園地筆耕不輟,著有《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認識基督宗教》、《聖神論》、《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以上皆由校園出版。另撰寫過《教理史》、《邁向覺醒:自我概念的探討》、《莫特曼神學》、《忘我之域》系列三冊、《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基督宗教思想史》兩冊,並主編《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兼論對華人文化的意義》等書,除此另有譯作以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也期許、提醒自己,終生是神學人亦是福音啟蒙者,察覺自身的局限與不足,因為,真正的故事尚未說盡,還留待我們一起來書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我見證了華文神學界的里程碑
終於,筆者和許多華文神學界同仁引頸以待的系統神學大作出現了!
林鴻信老師把他多年修習的神學、長期實踐的靈性、持續宣講的福音、不斷深化的信念,一字一句地寫成百萬多字,編成近兩千頁、以上、下兩冊出版的《系統神學》。在普世福音教會歡慶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同時亦是基督教傳到東亞近兩百年歷史之際,林老師的鉅著於此重大時刻為華人神學界奠定歷史性的里程碑!
面對深層的文化衝突
華人教會長期從西方教會汲取神學的養分。然而,自唐代景教來華就一直面對東西方文化「水土不服」的窘境。即便基督教接觸華夏文化的兩百年,華夏文化仍存有被西方殖民的陰影,一方面經歷被西方軍事與經濟的殖民,另一方面擔心更深層的文化與思想的殖民。不幸的是,身處殖民時代的華夏世界視基督教信仰為西方文化滲入本土文化的頭號嫌疑。
當然,西方教會廣傳福音到萬邦,是基督門徒回應大使命的行動,無可厚非。兩個世紀來,為了將福音帶給給華人世界,西方教會發動人力、物資、財力,前仆後繼地差派出無數的宣教師,他們付出一生最寶貴的歲月、才幹、資源,甚至犧牲自己性命和家庭,為要與華夏民族分享基督拯救世人的大好消息。不過,使西方教會情何以堪的是,為何華夏社會對外來文化的疑慮情結如此之深?
這疑慮的其中一個癥結,在於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華夏文化崇尚整體、圓融、和諧、大同、共存的思維模式,不同於西方文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嚴加區分理論與實踐、理性與信心、歷史與信仰,從而突出矛盾的張力和辯證的兩極。因此,西方神學在面對華夏文化而言,兩方的差距猶如鴻溝間隔的兩岸,兩間相隔,望而卻步。
搭橋者的視野
神學是信仰上帝的個體與群體在自身的歷史處境中,實踐聖道與信仰逐漸孕育而成的智慧。華人基督徒個體或群體都不可能切斷西方兩千年的神學資源,另闢蹊徑、自成一格。中西兩方之間的鴻溝仍然需要由每一代的神學工作者(如同作者所定義的「神學人」)搭建橋梁。就這一點,林鴻信老師曾於台灣修讀哲學與神學,後遊學於美國、德國及英國,先後完成神學碩士、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具備了深厚的東西方哲學與神學的根底,讓他能夠駕馭西方神學並按照華文神學界的處境做思維與信仰轉化的工作。
林老師長年累月教導神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學術心得,如今以中文寫出《系統神學》這大作。本人有幸,可以預讀此作。在閱讀之間,發現自己有如置身於課堂內,享受著林老師的講課,任由他逐步領我進入瑰麗的神學殿堂,感受作者的思緒自由奔放於聖經文本、教會歷史、社會處境、文化思潮、屬靈傳統、個人信仰、牧職事奉、宣教使命、文化關懷……在思潮起伏之間匯合而成為充滿生命感悟的神學智慧。
系統神學的「正」、「方」、「圓」
對筆者這從事神學工作的後輩而言,林老師在此書娓娓道出的系統神學,儼然是過渡中西兩岸的神學典範。我個人認為此作是華人神學的典範,因為它具體地給出系統神學的「正」、「方」、「圓」的三個面向。容我分述如下:
「正」指的是此書忠於使徒的教訓及全本聖經的教導,提出基督徒的信仰傳承――正信(orthodox),以此正信培育基督徒當有的屬靈情操――正情(orthopathos),進而指導基督徒的成聖生活――正行(orthopraxis),充分地表達了聖經為本、基督中心、福音宣講與靈性造就的正統信仰。
「方」指的是此書梳理與各個教義相關的多方多面的關係,除了傳統的聖經、歷史、經驗與理性這四大神學資源外,還縱覽實踐神學、東西方哲學及其他學科的關聯,充分地展現了系統神學在陳述各種教義之餘,必須在論述中兼顧「個別」與「整體」、見樹亦見林的思考工作。
「圓」指的是此書嚴謹地檢視各大宗派的神學傳統,深入點評古今中外神學家的論述,並實際地審核在華文神學界至今仍然爭論不休的神學課題。難能可貴的是,此書點評各家論點之餘,亦給予現實處境與實踐做出深度反思,可謂鉅細靡遺又不失情理,正是適切華人處境的思維模式。
四大突破與貢獻
我認為林老師給華人教會做神學這努力有著四大突破與貢獻:
第一,作者雖繼承了改革宗神學的傳統,卻在二十一世紀的哲學與神學脈絡中重讀聖經與加爾文的神學經典,給這一代人指出忠於聖經與三一上帝的神學方向。
第二,作者雖一生深得西方神學的造就,卻為華人教會做神學,跳出西方偏重客觀性論述的學術表達,以豐富的屬靈經歷、生命故事、事奉體驗、生活經驗甚至講道例證說明教義的內涵。
第三,全書雖然汲取各大神學傳統及個別思想家的智慧, 卻堅持回到聖經的文本,以扎實又簡潔的解經工夫審核各個教義的內容與原則,讓系統神學建構的教義不淪為哲理的分述,而是聆聽聖經真道並順服真理的踐行。
最後,作者雖參照各方觀點以說明矛盾與衝突的教義,卻不避諱地在重大的爭論上提出個人的神學立場。令人驚訝的是,他交待歷史上幾場重大的神學爭論,也見證了那些各持己見的神學家,因堅守基督裡愛的真理,而踏出求弟兄饒恕的一步,至終在愛裡彼此接納與和睦。這些神學家的生命故事完全符合林老師《系統神學》此書導論部分提出的「信望愛」原則:神學以信開始、以望持續、以愛成全。
感謝林鴻信老師奠定了華人神學新的里程碑,讓神學界後進由此出發,再立標竿,能以繼續為教會及福音禾場做神學。祈願三一上帝使用此作造就華人教會的信仰!也在宗教改革五百年之際,願教會與信徒回應神學的最終目的:「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謝木水牧師(博士)
新加坡神學院院長
寫於二〇一七年 復活節前夕
名人推薦:推薦序
我見證了華文神學界的里程碑
終於,筆者和許多華文神學界同仁引頸以待的系統神學大作出現了!
林鴻信老師把他多年修習的神學、長期實踐的靈性、持續宣講的福音、不斷深化的信念,一字一句地寫成百萬多字,編成近兩千頁、以上、下兩冊出版的《系統神學》。在普世福音教會歡慶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同時亦是基督教傳到東亞近兩百年歷史之際,林老師的鉅著於此重大時刻為華人神學界奠定歷史性的里程碑!
面對深層的文化衝突
華人教會長期從西方教會汲取神學的養分。然而,自唐代景教來華就一直面對東西方文化「水土...
章節試閱
引言
系統神學是學習神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藉由系統神學整合聖經神學、歷史神學以及實踐神學以避免形成支離破碎的神學畫面。然而長久以來,以中文寫作的系統神學並不多見,經常需要倚賴費解的西方系統神學著作之翻譯,這對於廣泛的中文神學讀者而言往往造成障礙。東方人在成為基督徒後其神學養分幾乎全來自西方並非正常,況且翻譯的東西讀來總是有些陌生、隔閡之感,尤其不少翻譯文字實在生硬難解。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中文系統神學呢?
按筆者設想,大概暫且不會急切需要從純學術角度寫作的系統神學吧!試想在我們當中能夠閱讀這種著作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大概也不會很需要單單按照西方傳統寫作的系統神學吧!那種著作與翻譯西方作品究竟有什麼不同呢?西方式的系統神學著作往往以大量材料告訴讀者某些神學家如何、某些派別如何,那些題材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似乎少了一些連結來使我們明白為什麼他們會那樣想、需要那樣想,而那些源自西方的神學主張究竟與我們有什麼關聯。有些西方系統神學著作從特定立場出發,斷然預設唯獨自己主張的一派是好的,東方讀者不明白其寫作源由,只是納悶為何全書花費篇幅去介紹的各門各派幾乎全是不好的呢?難道真的只有作者一派是好的而其他全都是壞的嗎?
另外,在西方有一些著名神學家的系統神學著作,其寫作目的是為了呈現自己獨特的神學觀點而非廣泛地介紹系統神學,在我們這邊普遍神學素養仍有待提升會需要那種主要為了表達個人觀點而寫作的系統神學嗎?在一片荒蕪、寸草不生的地帶,會需要有人展示使用高等技術、細心栽培的奇葩嗎?
當面對一連串的疑惑時,或許應當反過來問說,我們到底缺乏什麼呢?我們缺乏許多神學經典的可靠翻譯,我們缺乏完整一些的系統神學教科書,我們缺乏對神學具有基本常識、做深刻一點的神學反思、普遍傳達神學成果的大環境。總之,我們還沒有做好許多必備的基礎功課、下過足夠必須付出代價的基本工夫。
那麼,處於我們四處有缺乏的處境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系統神學呢?我們需要凡願意以神學人自我期許的人都能看懂的系統神學,也需要凡願意在學習神學的路上做些努力者都是神學人的共識。
筆者使用的神學定義:神學是信仰的投入性反思,這是人人可為而非人人為之的。神學人就是做神學的人,亦即做信仰的投入性反思者。對於神學人而言,每當面對一個問題、判斷或抉擇時,最首要的是回到神學觀點,問說信仰的投入性反思究竟告訴我什麼,而非優先去做理性思考、分析判斷或評量計算,更非急著跟隨大家的想法―不論那是如何合乎流行潮流,而不怕被視為不合時宜、古怪落伍,只因為我是神學人,我做信仰的投入性反思。
神學是信仰的投入性反思,而信仰的一個重要特質是具有群體性,因此神學也應當是群體性的信仰投入性反思。只要這樣的反思一開始,有形無形的信仰群體性對話隨之啟動,不論藉由禮拜頌讚、講道禱告、服事行動、交談討論,乃至跨越時空的閱讀思考,共同形成信仰群體的信仰投入性反思。
一、神學旅行記錄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系統神學呢?這是一個始終需要努力的目標,寫作此書提供的只是一場努力追尋真理的神學旅行記錄。歷世歷代有許多真誠的神學人在尋找真理,沒有任何一個神學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完全不值得學習的神學人,每一趟真理之旅多少都留下一些智慧的印記。
當下我們最急切需要的並非挑精揀肥,而是廣納百川,讓眾多神學人一起形成一幅壯觀的畫面,讓不同的聲音互相呼應而匯聚成和諧的和聲,讓那樣的畫面與和聲鼓勵我們也在自己的真理之旅中得到啟發與亮光,在認識上帝和認識人的道路上得到長進。
學神學的人最大夢想就是寫一部《系統神學》,筆者也有這個夢想。早在1996年出版《小教理》就懷著有一天要寫《大教理》的夢,在書中序言自稱:「盼望《小教理》提供追尋真理者一個小小的出發點。」當時以僅僅擔任神學老師六年的經驗,確實也只能提供讀者一個出發點。
轉眼間又過了20年,擔任神學教職已經26年,研習神學的心得已能有一個比較正式的交代,於是下筆寫作《系統神學》。它不可能太大,因為我喜歡簡要的表達;而它也不會太小,因為需要處理的神學題材眾多。一開始我想,大約五十章、一百萬字左右是一個合理的數字。
在寫作中多次讓我想起近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人生的一次重要轉變,1944年4月22日他在獄中寫信給好友貝特格(Eberhard Bethge, 1909-2000)說:「我想我並沒有改變許多,或許除了在第一次出國的印象時期以及第一次有意識地受到父親人格的影響,那時我從堆砌詞藻轉向實事求是(It was then that I turned from phraseology to reality)。」是啊!應當放下詞藻,而轉向務實。讓一切用詞盡量簡要純樸吧!然而,想要做到這一點真不容易,當思想具有深度而觀念又確實複雜時,必要的文辭往往是為了捕捉那些難以捉摸的意義不得已之惡;有時,想要簡化一些卻未能如願,因為許多神學討論都有來龍去脈,若是去頭去尾的話,看似簡單,卻可能因失去脈絡而失焦;又有時,想要跳過一些學術研究出處,卻又心中不安,彷彿若未清楚交代來源的話,就像是沒有產地證明、生產日期的食品,讓人食不下嚥。
於是,我開始明白宗教改革者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所說:「我天性喜歡簡潔,也許假如我想寫得更多也不會成功,儘管讀者們對於更詳細的教導接受度很高,我卻仍無意這樣做。」其實他的《基督教要義》英譯版1734頁,中譯版則有1620頁,不少讀者被這樣的「簡潔」嚇了一跳。其實關鍵並非在於文字長短,而在於其用詞遣字是否皆為必要,基督教教義本身的範圍原本就非常龐大,就比較與其相近年代的神學著作而言,可見《基督教要義》真的非常簡潔。
事實上加爾文這段話有其脈絡,是在進入討論基督徒生活之前寫的,他的意思是,已有許多著作詳細而完善地教導有關基督徒生活的細節,而他只想追求「一個普遍的準則」,這是基於他的自知之明,了解自己不擅長鉅細靡遺式的寫作,反倒對於基本原則比較有興趣,他說:「具體而言,我目前的寫作計畫只要求給一個盡量簡潔的教義大綱。」
事實上,這也是本書設定的目標,並未期待面面俱到地涵蓋大小神學主題,僅僅期盼對於重要神學主題有所引介,並且希望在每一個討論中都能盡量聚焦在最基本的原則。
引言
系統神學是學習神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藉由系統神學整合聖經神學、歷史神學以及實踐神學以避免形成支離破碎的神學畫面。然而長久以來,以中文寫作的系統神學並不多見,經常需要倚賴費解的西方系統神學著作之翻譯,這對於廣泛的中文神學讀者而言往往造成障礙。東方人在成為基督徒後其神學養分幾乎全來自西方並非正常,況且翻譯的東西讀來總是有些陌生、隔閡之感,尤其不少翻譯文字實在生硬難解。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中文系統神學呢?
按筆者設想,大概暫且不會急切需要從純學術角度寫作的系統神學吧!試想在我們...
目錄
推薦序一:謝木水 院長
第一部:緒 論
第1章:導論
第2章:愛
第3章:信
第4章:望
第二部:認識人
第5章:導論
第6章:上帝形像
第7章:人是什麼?
第8章:關係中的性別
第9章:點與線:神學家的生命故事
第10章:主體與主題
第11章:發展中的人
第12章:自由的人
第13章:人學與神學
第14章:罪
第三部:認識上帝
第15章:導論
第16章:三一論
第17章:近代三一神學
第18章:神學的關係思 維
第19章:創造
第20章:天、地、人
第21章:護佑
第22章:啟示
第23章:苦難
第24章:天使/魔鬼
第四部:認識基督
第25章:導論
第26章:耶穌基督
第27章:基督論傳承
第28章:基督的工作:十架功效
第29章:復活:第一位使徒
第30章:天路
第31章:禱告
第32章:拯救主權
第33章:聖約
第34章:宗教神學
第35章:倫理神學
第五部:認識聖靈
第36章:導論
第37章:聖靈是誰?
第38章:聖靈的工作
第39章:教會是什麼?
第40章:俗世中的教會
第41章:敬拜
第42章:講道
第43章:上帝國
第44章:死亡
第45章:終末I
第46章:終末II
第六部:總 結
第47章:異象
第48章:神學方法
第49章:遺忘與被遺忘
第50章:結論
推薦序一:謝木水 院長
第一部:緒 論
第1章:導論
第2章:愛
第3章:信
第4章:望
第二部:認識人
第5章:導論
第6章:上帝形像
第7章:人是什麼?
第8章:關係中的性別
第9章:點與線:神學家的生命故事
第10章:主體與主題
第11章:發展中的人
第12章:自由的人
第13章:人學與神學
第14章:罪
第三部:認識上帝
第15章:導論
第16章:三一論
第17章:近代三一神學
第18章:神學的關係思 維
第19章:創造
第20章:天、地、人
第21章:護佑
第22章:啟示
第23章:苦難
第24章:天使/魔鬼
第四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