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如果要去中東找石油,可以跳過以色列;
但若要找人才,勢必得從以色列下手。」
-
8百萬人的小國,竟在20年誕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
這個「不體罰」、「快樂學習」的國家,
究竟如何讓孩子「贏在終點」?<給家有0-12歲孩子的你>
以色列認證幼教師、台灣媽媽 吳維寧,第一手觀察,台灣小孩和以色列小孩,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台灣現場】
表達能力不強的3歲小男孩,在公園一個人玩,一位小姐姐來逗他,想拿走他手上的東西。男孩媽媽心想:「書上說,要讓孩子自己與同儕互動,建立遊戲規則。」結果,男孩不懂如何表達氣憤,便將玩具丟向對方,女孩被砸中嚎啕大哭。
反應A:押著兒子~快跟人家說對不起!
反應B:保護孩子~妳先欺負我兒子的。
反應C:由大人表達歉意,引導兩個孩子消弭衝突。
→教育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聽懂孩子的話」,孩子未有充足的溝通能力時,大人要看懂狀態,介入並示範如何解決衝突。
【以色列現場】
4歲小女孩在餐廳裡丟球,隔壁桌大人上前阻止,告知這邊有熱食,玩球很危險,小女孩說:「你是誰?憑什麼叫我不可以在這裡玩?」
反應A:餐廳就是不可以玩球!妳媽媽在哪裡?
反應B:蹲下身,和小女孩一起討論不能玩的原因,還有哪裡可以玩。
→想要孩子理性溝通,就要透過身體力行的互動,讓小孩學習如何展開協商?如何找到雙贏之鑰?
-
什麼是虎刺巴?
虎刺巴(Chutzpah)是猶太人特有的「個性品牌」,代表勇敢、不畏權威、大膽。猶太人能在沙漠立國,並成為新創產業的天堂,便是靠「猶太文化」與「科學幼教」的融合,創造出「正向虎刺巴」精神。以色列父母相信,聽懂小孩的話、培養安全感,小孩就會聽懂大人的話,成為開啟雙贏局面的小小贏家。
<虎刺巴小孩溝通模式>
談判一:勇於表達觀點
談判二:理解對方思維
談判三:提出雙贏模式
-
「聽懂」孩子的話,為何重要?
從兩歲開始,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很多父母都會有「我的寶寶怎麼突然變壞了?」或「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驚嚇。其實,這是孩子學習溝通的第一步。
以色列教育揉合了腦神經學、幼兒發展理論、感官統合等學說,融入猶太人獨有的「虎刺巴文化」、「哈柏露塔學習法」,經過教改實戰,開發出獨一無二的「中介學習」對話模式。
先「聽懂」孩子的話,便能教出「聽懂話」的孩子,學會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解決衝突,對於未來的各種學習都將受益無窮。這就是以色列成功的祕密。
-
讓孩子「快樂」又「成功」,有可能發生嗎?
•沒有聯絡簿:在以色列,教育者相信需要從小讓孩子瞭解「完成學校、老師交待的事情」是學習的一部份,得要自行負責。
→重點不在「完成」,而是「自行完成」學校交待的事情。
•不看回家作業:導師不用檢查小孩是否抄寫到所有回家功課項目,家長也不用簽名。小孩有義務與責任完成功課,並且告知父母學校的要求。
→要小孩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投入,必須給予一定的自主權。
•沒有成績排行榜:老師會仔細地和父母談論小孩每一科的學習,然而,沒有分數、沒有排名。父母只能知道小孩的學習狀況好不好,而非在班上第幾名。
→不催促也不阻擋孩子的學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速度。
當你將「學齡前全科班」註冊好,
以色列幼教卻是將「孩子的身心」準備好。
【本書特色】
以色列強大的祕密,藏在教育裡!
【理論 ╳ 案例 ╳ 練習=三管齊下】
安全感→能力感→自主性→獨立感→冒險心→溝通力
通通GET!
你是否也有以下疑問?
→小孩哭不停,大人到底該不該介入?
→孩子不愛念書,怎麼辦?
→小孩講不聽怎麼辦?
→放手?不放手?怎麼做才對?
你還不知道嗎?讓以色列科學幼教告訴你:
.寶寶不哭,並非因為「變乖了」,而是「放棄與外界的溝通」!
.人都有天生的求知慾,大人過度干預才會捻熄它!
.「不聽話」正是理解孩子的良機!
.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準備好、再上路!
重點不是以色列有多好,而是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多好!
嫁入以色列的台灣人~吳維寧,擁有12年以色列幼教經驗,帶領台灣家長進入「中介學習法」時,發現台灣父母缺的不是教養論,而是「看懂孩子」的信心。她相信,就算對孩子吼叫,也不會變成壞媽媽,別再被口號逼死自己,教養這條路,是孩子與父母共同走出的道路,放下焦慮,就能看到最真實的孩子。
作者簡介:
吳維寧
★以色列認證幼教師執業中
★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高中老師
★修畢以色列Kibbutzim College全希伯來文早教課程,獲頒「出生到三歲教育」課程證書
台灣雲林人,1972年出生。
2005年遠嫁以色列,重新學習新語言與新文化,並細心觀察以色列的教育哲學與風土人情。夫婿為猶太人,育有三女。目前為以色列幼教教師,教導四個月至大班學齡兒童,管理園內行政與帶領新教師等事務。
2005年起於台灣媒體平台撰寫有關以色列教育、文化、風土人情及政情文章。著有《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猶太媽媽這樣教出快樂的孩子》等書。為「人本札記」、「商業周刊」網站、「英語島」雜誌、「親子天下嚴選部落格」、SOSReader 、kidsplay親子就醬玩……等專欄作家。
2017年於台灣開辦兩場以色列特有教學法「中介學習教育(mediation education)」工作坊,大受歡迎。目前開設「中介學習教育」共學小組的遠距教學課程,以一個月一次遠距視訊方式為台灣父母進行教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Asher Yarden 游亞旭
◎兒童學習力專家 ▎張旭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黃瑽寧
◎到府育兒顧問 ▎趙崇甫(大樹老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Asher Yarden 游亞旭
◎兒童學習力專家 ▎張旭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黃瑽寧
◎到府育兒顧問 ▎趙崇甫(大樹老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虎刺巴的小孩
「虎刺巴(Chutzpah)」是猶太人的特有「個性品牌」,指的是「勇敢、不畏權威、大膽」,也可以是「厚顏無恥、公然冒犯」。這個字一體兩面,在行為上的呈現也是如此,在以色列這是個packege deal(套裝方案),需要整體收下,很難只挑戰單一面向。
這些年來,我常常被問到:「以色列教育和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以色列教育強調的自由,開放,尊重等等,其實和大部分歐美國家主流的教育原則相去不遠。若真要細究,我會說最大的不同在於「大人和小孩講話的方式」,以這種方式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不畏權威。
以色列人常說自己的孩子「虎刺巴」,這個字既是讚美也是責罵。但是,就算小孩有時會被養得沒大沒小、厚顏無恥,他們卻寧願繼續保持下去,畢竟小孩能「不畏困難與權威」、「勇於批判並面對問題」是猶太人極其重視的生存之道。
拿回自己的權力
我們家三個小孩都出生在以色列、養在以色列,家中父母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則是台灣人。生活周遭除了我之外,一個華人都沒有,成長在猶太人包圍的環境中,三個小孩一個比一個「虎刺巴」。
老三大約三歲半時,因為換新的幼兒園,安全感有些不足,接連幾天吃飯的要求很多:有一天煮義大利麵,她要我用筷子把麵條捲起來餵她;又有一天吃晚餐時,不肯用刀叉,硬要我把煎蛋、沙拉、雞肉全部切成小塊,裝進碗裡一口一口餵她。
以色列基本上是不主張餵小孩的,我們家老三也從八個月大就開始自己進食。我知道她的能力,所以不擔心發展有問題,就當她是撒嬌,餵她吃了幾餐。沒想到,隔了兩天,我認命地拿起湯匙要餵她,她突然用憐憫的眼神望著我:「伊媽,妳知道我已經很大了喔,不是小寶寶,很久以前就會自己吃飯,妳不用每天餵我啦......」邊說邊一手拿走湯匙,「伊媽,妳要認真吃自己的飯啦。」說完便自顧自地吃起飯來。
我哭笑不得地望著她,虎刺巴的孩子在需求獲得滿足後,會清楚確切地從大人手中拿回自己的權力,不讓父母侵犯自主性。
小孩可以這樣說話嗎?
再大一點,虎刺巴小孩的不畏權威,在大人給的壓力下仍能維持理性對話,更加展露無遺。
不久前,我被幼兒園小孩傳染了腸胃炎,在家臥病了幾天。終於有力氣起床後,發現整個客廳塞滿了玩具和雜物,我一邊收拾、一邊碎碎念,而且忍不住愈念愈大聲,開始抱怨小孩亂丟東西。在客廳玩Wii 的孩子,聽我吼了一分鐘之後,都用同情的眼神看著我。
老大:「伊媽,我們玩完遊戲就會去收拾了,妳大吼大叫東西也不會自動歸位,這是浪費力氣。」
老二:「伊媽,妳這樣發脾氣我們沒辦法跟妳講話。妳是不是肚子還在不舒服?要不要回去躺一下?等妳情緒好一點我們再談。」
老三:「伊媽,我們姊妹們說好週六會收拾啦!妳先收好大人的東西就可以了。」
這三個小孩沒有人因為媽媽生氣了就害怕或惱怒,反而試著努力安撫我的情緒。虎刺巴小孩會理智分析大人的情緒,找出具同理心的解決之道;她們也不會在大人生氣時,覺得錯的都是自己,反倒是覺得大人情緒失很可憐。
我聽完她們說的話之後,氣也就消了,倒了杯熱水,回房間繼續休息。這種虎刺巴精神,正是以色列小孩長大之後的利器,他們能夠不被情緒影響、理性判斷,與別人展開談判、解決衝突,並為產業帶來創新力道。
雙贏談判這樣做
為什麼「虎刺巴精神」對於創新產業有幫助呢?我曾在演講時,以我家剛滿九歲的老二瑪雅為例,傳神表達了虎刺巴小孩的談判技巧。
故事是這樣的,瑪雅某天想要買某樣物品,做為金主的媽媽,我也同意給錢,但因為暫時有其他生意(老三的家長會)占據了我的時間與心思,對我而言,瑪雅要的東西不急,所以決定隔天再買給她。
談判1.→告知好處,以利誘人
瑪雅告訴我,今天如果先買了,她就可以做好預備,這和課業有關,早些開始自然有比較好的成果。我告訴她,我瞭解,但真的不急,而且實在排不出十五分鐘去做這件事。她點了點頭後離去。
談判2.→理解對方思維,尋求改變可能性
隔了幾分鐘後,她回來問我:「為什麼不能一個人去家長會就好了?為什麼要兩個人一起去?去年我的班級家長會也只有妳去啊?」
「因為老三今年升小學一年級,而且導師是新調校過來的,沒有人認識她。妳爸媽平常忙,最好一起去認識她,不然之後溝通上會有些誤差。」我向瑪雅解釋為什麼我們得一起去。她聽完再點點頭離去。
談判3.→獲得有效資訊,提出雙贏之道
過了一會兒,她不死心再來找我:「伊媽,你們去家長會時做些什麼?家長會是怎麼進行的?」
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她的意圖,一邊做晚餐一邊回答:「我們一到通常會先寫賀卡給妹妹,記得開學第一週時,妳不是也有收到我們的賀卡嗎?這就是家長會做的,寫些祝福的話、畫些小圖案等等,之後要在班級電腦中登錄通訊資料,這得由家長自己去做。兩件事大概要花半個鐘頭,然後導師才正式開會......」
講到這裡,瑪雅的眼睛突然一亮:「伊媽,如果是這樣,妳和阿爸可以一個人去寫賀卡和登錄,一個人帶我去買東西,然後再一起開會,什麼訊息都不會錯失啊!」
我聽到這裡就笑了,這小孩百分之百是以色列教育下養出來的「正向虎刺巴」小孩。最後,她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而且沒有人不開心。
當金主說「NO」,而且理由合理時,她不吵不鬧,只是設法從對方口中套出有利資訊,往合理方向變動金主的行程和想法,最終達成雙贏目標。
這種「不因為對方說NO 就畏懼退縮、勇於尋找不同解決方案」的精神,無論是開發新產品或為新事業籌資,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當一個國家養出許多這種特質的年輕人,並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做事,發展出來的潛能和創造力自然十分可觀。
當然,想養出「虎刺巴精神」的孩子,需要有堅強耐磨的父母。
如果我們總是如此玻璃心,擔心會被孩子挑戰,甚至連有些「盧」的大人都應付不來,又如何期待自己的孩子從與大人互動中,學到足夠的榜樣呢?
【Think About It 試試看!你會怎麼做?】
1,請試想你最近一次被小孩挑戰權威的對話,你的反應是什麼?
2,通常小孩會使用方法,促使你讓步?那方法有改進的空間嗎?
3,你怎麼看待以色列的「虎刺巴精神」?
▍怎麼讓小孩「聽話」?
在和孩童的互動過程中,如何讓自己的話打入幼嫩孩子的小小腦袋裡,總是讓大人覺得十分困惑與困難。而要學習並瞭解「如何和幼兒對話」的第一件事,需要先釐清我們對於「聽話」這件事的理解和期待。
在以色列養兒育女並從事幼教業後,常被台灣朋友和長輩問到這樣的問題:「以色列小孩有沒有乖?有沒有聽話?」
「有沒有乖很難定義啦,希伯來文並沒有『乖』這個字;但是,有啦,如果好好跟小孩講話,他們通常會聽話,至少有努力在學習聽懂大人講的話!」長輩聽到我這麼說便滿意了,而沒有更多的疑問,我也從不多解釋。
然而,自己家裡有小孩、又很瞭解我的平輩朋友們,可就沒那麼容易打發:「妳說以色列教育是要讓小孩做自己,又說要教會小孩聽話,這兩件事情是矛盾的啊!」
嗯,我知道在這件事上,我一直在玩「文字遊戲」。大家平常使用「聽話」兩字,跟我所定義的有些差別。
那我所謂的「聽話」是什麼意思?
聽不聽話,和安全感有關
解釋這件事之前,我要先繞開主題,來談談小孩安全感的由來(聽不聽話,真的和安全感有關)。
「讓小孩決定所有的事情」、「不給小孩任何限制」、「完全讓他們依自己喜好去做任何事」、「任小孩予取予求」──這樣的教育,能不能養出冒險犯難、有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
實務上的結果:不會!
首先,就算大人理念上想給予小孩完全自由,在實作上也不可能實現。大人不能放著兩歲大的孩子自己玩熱水、不可能讓九歲小孩把家裡的車子開出去。如果大人真的放手讓小孩做這些事,這不是給小孩自由,而是怠忽親職!
再者,給予孩子超過他們心智年齡可以負擔的自由和責任,通常小孩的反應不是高興歡喜,反而是退縮害怕,他們沒有判準的能力,容易無所適從。
所以,以色列的幼教界相信,透過「良好的對話與說明」,給予小孩明確而適合身心發展的界限,可以提供小孩很大的安全感──包括1. 大人持續一致的態度、2. 及時確切的回應小孩的要求(包括心理與生理需求)、3. 適合小孩的自理能力與作息時間。
小孩在三歲前,對於抽象的道德概念並沒有理解能力,在行為準則上,只能瞭解什麼是「被允許」、什麼是「被禁止」的,無法瞭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因此,「大人對小孩行為的反應一致性」及「是否以身作責」,絕對會影響小孩對特定行為的理解和反應。例如:父母一天到晚說吃糖不好,甚至用了許多負面字眼責罵了想買糖的孩子,卻在隔天買一包軟糖來獎賞小孩的行為。這會讓小孩無所適從,也更弄不清楚父母的期許。在缺乏安全感的狀況下,容易表現出「不聽話」的行為。
而當小孩太累或身體不舒服時,父母對於常規要求太過嚴格,一樣會造成「不聽話的小孩」。試想,身為大人的我們,偶爾會在身體狀況不好時,先把常規事項丟在一旁(今天人太累了,先去睡覺明早再收衣服);因此,若父母無法察覺孩童的情緒與身體狀況(孩童不見得有能力說明清楚自己的狀況),硬是在孩同狀況不好時要求孩童完成常規,就會出現許多誤解和「不聽話」的狀況。
當然,相反過來,如果幼兒從小開始,就有很明確的常規和生活作息,我們反而會覺得幼兒「好聽話」,這是為什麼呢?
在以色列,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托嬰中心就提供明確的作息時間表。寶寶漸漸知道什麼時候要吃、什麼時候該睡、什麼時候可以玩。到了一歲半左右,小孩甚至已經不須幼師叮嚀,學會吃飯前去洗手檯前等老師幫忙洗手、知道下午睡醒吃完點心,父母就會來接他們回家───小孩對生活有預期,且預期總是實現之時,會讓小孩覺得自己對浩大無窮的世界,有一些控制的能力,這會帶給他們自信和安全感,也會較願意配合大人的期許。
「不聽話」是理解孩子的良機
在與小孩對話的過程中,小孩如何回應大人的話語,可以作為大人瞭解小孩「處在哪個發展位置、該給小孩什麼樣界限」的最佳判斷點。若今天大人說了一句話,聽力沒問題的小孩,卻做了相反或不完全一樣的事,例如:你要小孩把房間收拾好,小孩卻沒有把不同的玩具分別收好,而是全部玩具往同一個箱子倒。
這種「不聽話」,有可能是來自於「聽不懂」,小孩不瞭解大人話中確切的意思或是沒有能力做到;也有可能「有聽懂但不想照著做」,像是小孩知道要分別收好,卻因為沒心情/沒時間而採取了其他做法。
大人搞清楚這幾種「不聽話」是很重要的。如果小孩是因為「聽不懂」,大人必須改變說話方式、使用字彙及提供更多說明協助,例如說:「把房間收拾好的意思,是玩偶要收到放在地上紅色箱子裡,拼圖要收到拼圖的盒子裡,放到第二個抽屜裡……」
若是「有聽懂卻不想照著做」,那就該進一步跟小孩討論他的想法跟心情,如: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在生氣?是不是覺得現在不是收房間的時機?……雖然孩子的「不聽話」,常讓大人很火大,卻是瞭解孩子身心發展,向小孩進一步對話的最好契機。
要小孩聽話,大人該怎麼說才對?
話說回來,我所謂的「聽話」,指的是認真地把別人(包括小孩、大人)的話聽懂、聽進去,要做到這點對大人都不簡單了,對於理解力跟行為能力都尚未成熟的小孩來說,更是不容易。
因此,以色列幼教引入了「中介教育」學習法,教導大人(作為一個中介者)如何透過適當的對話方式,引導小孩認識,瞭解世界(包含人類與其他生物)。這套學習法就是教導大人用小孩聽得懂的方式對話,並且引導小孩學會傾聽,並且聽懂別人的話。
在這套對話學習法的原則中,大人與小孩每次對話時,要注意以下要點:要在一個小孩可以專注聽話的「環境」,要瞭解對話的「目的」,對話內容要能符合小孩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要能協助小孩歸納以及「擴展理解能力」,要能提升小孩的「自我能力感」。整體對大人的訓練,都是為了協助大人和小孩,聽得懂彼此的語言。
而學會「聽話」這件事,是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解決衝突跟問題的基石。孩子如果能在入小學之前學會,對於未來的各種學習都是受益無窮。
聽懂?還是乖乖聽話?
可惜的是,我與許多朋友談到「聽話」這件事時。大部分人都只把小孩劃分為「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的聽話孩子」,以及「我說什麼、他就不做什麼的不聽話孩子」兩種。「聽話」的意涵被簡化為──「小孩聽從指示,並照著指示做」。而小孩懂不懂「為什麼指示是那樣?」、「為什麼要那樣做?」或「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做?」對大人似乎一點也不重要。
「聽話」就是「照著我的話做就對了」。背後的邏輯正清楚地教育小孩──「服從權威」比「學習」跟「理解」更重要。若大人以教出按照指示做事的小孩為榮,也就難免錯過利用小孩「不聽話」的時刻,理解小孩的身心發展狀況,給予小孩適當行為界限的機會。這樣一來,自然無法養得出有安全感、有判斷能力,能聽懂別人話語、能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的孩子了啊!
【Think About It 試試看!你會怎麼做?】
1. 在小孩「不聽話」的狀況裡,有沒有對方「聽不懂」的時刻?回想一下,當初自己使用了什麼字彙?是否孩子與你的理解不同?
2. 教小孩「聽懂你講的話」VS. 教小孩「聽大人的話」,兩者差異在哪裡?是否有矛盾點?這兩種對話方式,有何不同?
▍虎刺巴的小孩
「虎刺巴(Chutzpah)」是猶太人的特有「個性品牌」,指的是「勇敢、不畏權威、大膽」,也可以是「厚顏無恥、公然冒犯」。這個字一體兩面,在行為上的呈現也是如此,在以色列這是個packege deal(套裝方案),需要整體收下,很難只挑戰單一面向。
這些年來,我常常被問到:「以色列教育和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以色列教育強調的自由,開放,尊重等等,其實和大部分歐美國家主流的教育原則相去不遠。若真要細究,我會說最大的不同在於「大人和小孩講話的方式」,以這種方式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不畏權威。
以色列人...
推薦序
以色列的文化特色:勇於冒險、不怕失敗、挑戰權威
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Asher Yarden游亞旭
謝謝出版社給我機會為《聽懂孩子的話: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虎刺巴小孩》寫推薦序,我雖然沒有教育專業的相關認證,但在以色列這個特別的國家出生,度過童年,長大成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教育系統中長大。
為什麼以色列孩子在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會有特別的表現呢?為什麼他們跟其他地方同年紀的人如此不同?提出這類疑問的人也許跟回答的人一樣多,不過我想如果你曾經跟以色列人接觸過,都會同意以下的看法:
首先,以色列小孩年紀尚輕時,就知道生活、行為教育對他們非常重要,他們體認到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關鍵。這可能跟歷代猶太家庭都會把幼小兒童送至猶太兒童宗教學校(Cheder) 或塔木德妥拉學校(Talmud Torah)有關,這個教授猶太教義跟希伯來文的傳統初級學校,對於奠基猶太文化很重要。猶太男孩三歲起就開始學習希伯來文,五歲進入這個學校。除了學習,這個行為也傳達了微小但具有影響力的資訊:學習很重要,是全體責任且沒有人可以被排除在這個任務之外;當你是小孩,更要開始努力學習,因此猶太人識字率非常高。
另一個瞭解以色列教育成就的關鍵字就是「虎刺巴(Chutzpah)」。如果你查字典,會看到負面的意涵:厚顏無恥、無禮的,但在現代的希伯來文中,它有正面訊息:打破既有規則、用不拘泥成規的方式來獲取成功。以色列的幼童從小就被鼓勵要「虎刺巴」,當面對困難阻礙時,用他們想得到方式來達到目標。「虎刺巴」的合理性跟越界之間通常只是一線之隔,但一般來說當幼童展現「虎刺巴」的特性時,通常都可以被接受。
「冒險」和「不怕失敗」是兩個以色列文化的重要元素,且直接跟教育有關。對於以色列幼童來說,在「吃冰淇淋」或是「攀爬可能會跌落、受傷的梯子」中二選一,是很簡單的選項,但如果是「爬到梯子最上方,然後吃冰淇淋」呢?多數以色列父母會情願他們的孩子嘗試並勇於達到有意義的目標。他們也理解嘗試跟冒險有時伴隨失敗,但這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我們理解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經驗學習。哪個學步兒不是在跌倒多次以後才學會走路?反覆試驗永遠是獲得知識跟經驗的有用途徑。人在失敗後便能學會什麼不該做,要如何不造成這樣的後果,對學習者來說,不就是很有價值的資產嗎?
最後,以色列不同於東亞文化的特色是──鼓勵小孩、學生問問題,以及挑戰權威:家長、老師,未來生活中的指揮官、教授,甚至是老闆。這雖然聽起來很怪,但實際上在多次經驗中,我們意識到小孩提出了較佳的創意、方法、解決方式。不只我們得到了更好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也增進了孩子的自信,不論男孩或女孩都會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認真聽見。
這本書著重上述的要點,並提供更豐富的資訊。我很確定讀者在閱讀過後,可以從這位對台灣與以色列有深刻認識、專業經驗充足的吳維寧身上,同時得到理論與實務上面的知識。
以色列的文化特色:勇於冒險、不怕失敗、挑戰權威
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Asher Yarden游亞旭
謝謝出版社給我機會為《聽懂孩子的話: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虎刺巴小孩》寫推薦序,我雖然沒有教育專業的相關認證,但在以色列這個特別的國家出生,度過童年,長大成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教育系統中長大。
為什麼以色列孩子在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會有特別的表現呢?為什麼他們跟其他地方同年紀的人如此不同?提出這類疑問的人也許跟回答的人一樣多,不過我想如果你曾經跟以色列人接觸過,都會同意以下的看法:
...
作者序
幼兒是未完成的「人工智能」?
我在台灣念的是社會學,碩士則考上了台大教育學程,拿到「中等教育教師證」。來以色列之前,對幼兒教育完全沒有概念;來以色列後,開始學習新語言,並進入了幼教行列,雖然上過地方教育局的短期幼托課程,當時重點仍在幼兒照顧和健康,對於幼嬰身心發展懂得並不多。
而嫁來沒有多久,老大小雅就出生了。
我和老公「雅爸」就像所有新手父母一樣,既興奮又緊張,花了大把銀子準備嬰兒房和玩具。
產假過了三分之二(以色列的產假為十六週),小雅偶爾會躺在以色列稱之為「大學」的嬰兒遊戲墊上玩耍,遊戲墊上方掛著兩、三個顏色繽紛的玩偶,吸引寶寶視線,寶寶常常伸手揮打懸掛眼前的布偶。
有一天,雅爸坐在遊戲墊旁跟小雅玩耍,看到小雅努力地想要伸手打玩具,成功率不高卻百試不厭,雅爸突然對我說:
「妳看寶寶多像是『人工智能』中,有自學功能、但尚未寫完的程式啊?」
「啊?什麼意思?」電腦工程師的雅爸天外來的一筆,我卻是一頭霧水。
「妳看,人類嬰兒的身體和腦子,並沒有發展完全就出生了,像是沒有寫完的程式,不像大部分的動物出生幾個鐘頭或幾天,就可以行走奔跑。嬰兒卻至少得依賴父母到兩歲,才有初步的自主能力,距離養活自己、生育下一代又更晚了。」
雅爸進一步解釋:「但這個程式是有自學能力的,嬰兒出生後並不知道自己有手、腳、身體。腦子沒辦法好好控制身體,而是經由嬰兒每次的不自主運動打到或觸碰物品,觸碰點的肢體透過神經傳訊給大腦,告訴大腦碰到了東西,大腦再透過神經回覆手腳要怎麼反應。寶寶腦子就是透過這種過程,逐漸學習身體的界限和各部位在哪裡,以及如何控制身體去進行大腦要它做的事。」
哇!我這個念教育學的人,突然被讀電腦的工程師上了一堂「幼兒神經學」。這種解讀令我覺得有趣極了,開始對這門學科充滿興趣。
「發展過程中偶爾會展生『bug』,例如寶寶神經接受訊息的能力,可能比一般人敏感或脆弱,對於光線或聲音的反應會不太一樣。這時可能要透過物理或職能治療來『debug』。」雅爸繼續說:「看懂寶寶的程式碼,並且給予正確的刺激與輸入,對於寶寶的發展一定會有很多幫助,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樂而聰明,以色列幼教很強調這個部分,這應該也是妳學幼教的重點吧?」
是的,以色列的幼教強調早療,職能治療師、幼兒心理師和語言治療師經常在幼兒園裡穿梭。而且不只針對高風險或發展有問題的幼兒,而是觀察全體孩子及「點狀治療」。用雅爸的話來說,每個人的感官統合發展本來就有差異性,幾乎人人身上多少都有一點「bug」,連大人也一樣,例如有人距離感不佳,容易跌倒、平衡感極差,無法走直線、對聲音或衣服質料極為過敏......而許多小問題,若是幼師提早發現,常常只要短期治療,就可以處理。
雅爸當時的一席話,完全點燃了我對幼教的熱情,給了我全新觀點看待幼兒教育這件事。當下突然瞭解,養育幼兒不該只是回應生理和心理需求(白話一點就是:吃喝拉撒睡抱玩),而是站在「科學角度」,透過腦神經學、認知發展,心理發展,行為發展來瞭解「寶寶是如何從一個『未完成品』長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類」。
所以,寶寶不再只是觸動母愛情懷的柔軟小可愛,而是會根據本能和特質,透過環境刺激而學習成長的人類,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寶寶是「可寫入的」,而學齡前寶寶的「可寫入性」又比學齡後高上許多。和寶寶的相處,觸動了我的人類學研究興趣。每個寶寶有什麼不同的個性和特質?為什麼對同樣刺激有如此不同的反應?為什麼有寶寶特別愛哭?為什麼有寶寶喜歡打人?如何讓寶寶更有安全感,更能學習?……等問題都渴望深入研究。
同時我也好奇,以色列這個國家,自從西元2000年由最高法院判定「父母體罰違法」,教師和父母被逼著放下鞭子之後,各級教育體系,父母和社會,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有多少理解和解決能力?如今,我在幼教現場待了超過十年,這仍然是讓我覺得充滿趣味和挑戰的部分。
這幾年來「人工智能(AI)」發展快速,全球電腦工程師都在努力寫出能夠自我學習 、糾正錯誤、分辨事物、精確分析資料的「人工智能」。而大家也漸漸瞭解,與其寫出一個像大人腦袋的程式,不如設法寫出一個像三歲幼兒腦袋的程式。因為幼兒的腦袋更加靈活,對於新資訊有適應力和解決力,不像大人腦袋已被既有的知識所侷限。
然而幼兒和「人工智能」還是非常的不一樣。到目前為止,雖然科學家知道人這個有機體,由神經,肌肉,水,細胞,血液所組成,但仍搞不清楚人類的「意識(sense)」如何發展起來。人類嬰兒的天分不只是從環境中學習(這也有其他動物可以做到),嬰兒還能感受到周圍人的情緒,並解釋他們的意圖。在情緒表達和需求上,「人工智能」完全無法與人類嬰兒匹敵,在可見的未來,瞭解幼兒的情緒和學習能力,仍有一條極為漫長的路程。
從這一點開始,人類嬰兒和一般人工智能能完全分離。
科學家發現,寶寶在十五個月大之後,「共同分享」和「共同關注」是人類有意識學習的出發點。而寶寶對於大人情感和注意力的要求是一種生存本能。這從五○年代開始,英國心理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他假設嬰兒不能調節自己的感覺,所以當他們飢餓,悲傷或孤獨時容易感到不安,需要照顧者幫助「共同調節」自身感受。在早期關係能妥適回應孩子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安全感的小孩。這種小孩長大後,就算再度面對飢餓,悲傷或孤獨,早期父母的支持經驗會讓小孩習得「自我協調」的能力。這類小孩將更能面對人生中的重大困難,並且有自信能克服挑戰,相信自己終有機會再次獲得幸福和滿足。
相對的,如果大人沒有做到這點,寶寶的心思和注意力就會全放在害怕、追求情感關注,變得退縮且缺乏探索世界的自信,長大後則相應產生情緒困擾、人際關係低落等問題,並且較沒有餘力去學習、創造和好奇。
慶幸的是,近十幾年來以色列心理學者在研究幼兒到成人階段的「安全依附」時提出,雖然早年的幼兒經驗十分重要,但在每個階段人類都有再學習和補救的能力。我們的「安全依附機制」也會促使我們繼續尋找可以給我們安全依附的人、事、物。如果不是父母,可能是祖父母、鄰居、學校老師……甚至是床上的布偶小熊。只要能夠注意到自己的安全依附類型,並且加以學習,仍有很大機會可以從早期親子關係中脫離出來,重新建立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
這幾年以色列的幼師研討會,也討論了幼師如何協助那些無法和幼兒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父母。畢竟,沒有什麼是來不及,一旦父母察覺到了自己與幼兒的互動問題,通常互動就會開始改善!而我們也提到,幼兒是「未完成又有自學能力的人工智能」,只要「輪入」開始改變,「輪出」也會跟著變化。
由於以色列早教(出生到三歲)系統成熟,2010年後甚至把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到三歲(幼兒園小班)。寶寶四個月大後,父母和幼師會有非常多的聯繫和討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教養諮商和幼兒發展問題上投注經費、引入專業。加上猶太的傳統文化,因而我們看到以色列養出來的孩子非常「虎刺巴(Chutzpah)」:不怕權威、厚臉皮、不怕犯上,有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有創新能力,對於自己想要和覺得對的事情非常堅持,勇於面對困難和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按照科學角度來教養小孩,如果希望「輸出(output)」的是:聰明,有彈性,學習力,創造力的小孩,那正確的「程式輸入(input)」必須是:給予小孩安全感、幸福感、快樂感!
顛覆一般「痛苦學習才能換來競爭力」的既定印象,讓以色列在烽火蔓延且環境困難的狀況下,仍然可以養出既快樂有安全感,又充滿活力和新創能力的下一代。
換言之,你要一個未來較聰明,情緒穩定也有競爭力的孩子?那給予孩子充滿安全感的幸福快樂童年,是最事半功倍的方式!而不管你之前的教養方式是什麼,從今天起,隨時都可以改變,也一定都來得及。
幼兒是未完成的「人工智能」?
我在台灣念的是社會學,碩士則考上了台大教育學程,拿到「中等教育教師證」。來以色列之前,對幼兒教育完全沒有概念;來以色列後,開始學習新語言,並進入了幼教行列,雖然上過地方教育局的短期幼托課程,當時重點仍在幼兒照顧和健康,對於幼嬰身心發展懂得並不多。
而嫁來沒有多久,老大小雅就出生了。
我和老公「雅爸」就像所有新手父母一樣,既興奮又緊張,花了大把銀子準備嬰兒房和玩具。
產假過了三分之二(以色列的產假為十六週),小雅偶爾會躺在以色列稱之為「大學」的嬰兒遊戲墊上玩耍...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幼兒是未完成的「人工智能」?
Chapter 1. 看懂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想像中的孩子
▍幼兒身體裡,裝了什麼樣的靈魂?
人性本善 VS. 人性本惡?/從科學來看人之初/換一個角度,重新解讀孩子/以色列幼教,允許孩子亂丟東西?
▍先看到你的孩子
用一種方法養百種小孩,對嗎?/「客製化」適合寶寶的作息表
▍從感官統合開始,讀懂寶寶的狀態
給予足夠刺激,孩子就能自我學習/好處1. 避免環境刺激過度或不足/好處2. 協助大人看懂孩子的「壞行為」/好處3. 協助幼兒平衡發展,贏在起跑點
▍孩子的「原有程式碼」~天生氣質
九大氣質,判斷孩子原始碼 /需要花力氣養的小孩?/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
▍世界在孩子眼中的模樣
幼兒到底聽不聽得懂人話?/出生到兩歲──感覺動作期/兩歲到七歲──前運思期
▍不用當完美媽媽
媽媽犯錯,才能讓孩子適應真實世界/安全依附寶寶/非安全型依附寶寶/為什麼安全依附很重要?
Chapter 2. 沒有壞小孩,只有需要幫助的小孩
▍寶寶,你為什麼哭不停
聽懂哭鬧背後的需求/神奇的感統處方箋/當能力跟不上發展
▍是尊重,還是放縱?
直升機父母 VS. 放任派父母/觀察1. 是累了?還是使壞?/觀察2. 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觀察3. 孩子聽得懂你的話嗎?
▍處罰,行不行?
比處罰更好的方法/重點不是處罰,而是冷靜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
情緒該被控制嗎?/四步驟,讓情緒自然流通
▍給小孩「暴走」與「排毒」的空間
孩子在課本上罵老師!怎麼辦?/小孩的負面情緒,不用禁止嗎?/情緒發洩,讓大人看懂小孩痛點所在
▍離不開媽媽的小孩
看見陌生人就狂哭/相信孩子,他已經建立「安全依附」/哭,是因為大人的期待
▍乖小孩隱藏的大問題
觸覺敏感造成父母誤解/乖巧是一種退縮
Chapter 3. 克服挫折,讓孩子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
▍跌倒,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不走樓梯,發揮創意下樓
▍當孩子跌倒時,父母該做的事
從小鼓勵冒險的以色列教育/學會面對危險與害怕/在旅行中學會互助合作/你會鼓勵小孩走不同的路嗎?
▍同儕團體中的求生之道
別人皮,為何我小孩要遭殃?/五方法,讓孩子發展生存之道
▍慢慢來比較快
幼稚園的留級制度/分班不抽籤,不關說/小孩準備好了嗎?/準備好,再上路/家長心態是關鍵
▍放手,讓小孩自己去學
小孩有自己的時間表/孩子只想玩,可以嗎?/資優班,學什麼?/大人適時推一把
▍沒有成績單,可以嗎?
沒有家庭聯絡簿,可以嗎?/想像力比零錯字重要/給小孩魚,不如給魚竿/沒有分數的成績單
Chapter 4. 聽懂孩子的話,開啟正向未來
▍怎麼讓小孩「聽話」?
聽不懂話,和安全感有關/「不聽話」是理解孩子的良機/要小孩聽話,大人該怎麼說才對?/聽懂?還是乖乖聽話?
▍學會和小孩講話
二戰後,以色列的教育突破/ 什麼是「中介學習」對話模式?/創造一個可以溝通學習的環境/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從日常生活拓展知識/讓孩子感受「自己做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些講不聽的孩子
講了沒用,怎麼辦?/聽不進話的小孩,正在求救/創造「聽得進去」的環境
▍難以處理的老大情結~手足糾紛
永遠達不到的「公平」/誰讓誰,與年紀無關/讓老大成為神隊友
▍讓孩子相信「我可以」
讓小孩看到自己的能力/比耍賴更好的理由/放手,同時也要守護
▍養出虎刺巴的小孩
拿回自己的權利/小孩可以這樣說話嗎?/雙贏談判這樣做
▍鼓勵吵架,反而學會「正向溝通」
大人不要當法官/五步驟,帶孩子正向溝通/面對衝突,大人該不該介入?
▍思辨是創新的開始~從「聽懂話」到「哈柏露塔」
「哈柏露塔」,從挑戰「經典」開始/去除威權關係,才能啟發思辯/「哈柏露塔」與創新
推薦序
自序 幼兒是未完成的「人工智能」?
Chapter 1. 看懂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想像中的孩子
▍幼兒身體裡,裝了什麼樣的靈魂?
人性本善 VS. 人性本惡?/從科學來看人之初/換一個角度,重新解讀孩子/以色列幼教,允許孩子亂丟東西?
▍先看到你的孩子
用一種方法養百種小孩,對嗎?/「客製化」適合寶寶的作息表
▍從感官統合開始,讀懂寶寶的狀態
給予足夠刺激,孩子就能自我學習/好處1. 避免環境刺激過度或不足/好處2. 協助大人看懂孩子的「壞行為」/好處3. 協助幼兒平衡發展,贏在起跑點
▍孩子的「原有程式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