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的神、伊斯蘭教的神、神祕主義者的神、哲學家的神
「神」死了嗎?「神」有未來嗎?這是一本關於世界三大一神宗教歷史的書。作者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以她切身的宗教修持體驗和淵博的宗教史知識,試圖在對照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神觀念演變的基礎上,重新反省檢討西方這個代表終極真實與意義的符號,在過去四千年人類歷史中的功過得失,並喚起有識之士,共同思考它對當前普遍瀰漫著深沉無意義感的世俗社會,所能提供的撥亂反正之道。
全書以猶太人從巴比倫時期的異教偶像崇拜,逐漸轉型到史無前例的真正一神概念為開端,接著討論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如何在這個革命性觀念的基礎上,重新塑造適合他們自己社會和政治環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鋪陳過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與架構後,作者開始轉向三大宗教後期的發展情形,從古典哲學、中世紀神祕主義,到宗教改革、啟蒙時期,以至現代的懷疑主義,每一章節均兼顧三大宗教,在同一時期或方向的對比介紹。在書末結語討論到一神概念的未來時,更強調以史為鑑對創造二十一世紀新信仰的重要性。
作者客觀處理這個題材的寫作態度,兼容並蓄地照顧到現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次級團體的關懷,企圖以相對客觀的人文主義觀點,把絕對超越的一神概念,當成是人類歷史經驗來考察的構思。本書主題內容雖然以西方三大一神教為範圍,但在基本的精神上,卻是以整體人類文化的終極關懷為依歸的。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曾擔任天主教修女達七年之久。一九六九年離開她的教派後,到牛津大學修得學位,並教授當代文學。她是英國最負盛名的宗教議題評論家之一,在里歐貝克猶太教研究暨猶太教士與教師訓練學院(Leo Baeck College for the Study of Judaism and the Training of Rabbis and Teachers)授課。
她同時也是穆斯林社會科學協會(Association of Muslim Social Sciences)的榮譽會員。她的著作包括《穿越窄門》(Through the Narrow Gate)、《初創世界》(Beginning the World)、《聖戰》(Holy War)及《穆罕默德》(Muhammad)等。
譯者簡介:
譯者∥蔡昌雄
美國天普大學政治學碩士暨宗教學博士班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譯有《進步的演化》、《榮格: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
校訂∥沈清松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所專任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與東亞研究學系講座教授等,二○一八年十一月逝世。
校閱∥于士錚神父
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神學系畢業,長年從事翻譯工作,通曉中、英、法、義、拉丁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她不但能寫,而且寫得那麼好,材料又那麼豐富,是很少讀到的。本書的翻譯也同樣維持那麼高的水準,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神學博士.牧師 周聯華
她的書堪稱為宗教學不可或缺的導航書。她置放了三大一神教關於「神」的所有的重要資料,使三大一神教之神觀有極寬廣的幅度。
——輔大宗教創系系主任 陸達誠
認識外國文化,不能錯過其宗教部分,這是簡單清楚的道理。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成為熱愛求知的人所珍惜的寶貝。它像工具書一般使人信賴,又像歷史故事一般引人入勝,
同時也像哲學書一般激發思維。閱讀本書而毫無所獲,則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
——台大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
宗教不但要能寬容,也要能相互開放,進而相互交談,相互豐富。本書的一些觀念,也可以為此提供了一些基礎的認識。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與東亞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沈清松
阿姆斯壯女士超絕而智慧地站在岸邊,對那些在神聖大海中翻覆、掙扎甚至滅頂的人,賦予極為清晰的解釋。她寫出了一本可讀性極高的佳作……阿姆斯壯女士擁有令人耀眼的能力;她可以把冗長複雜的主題化約成基本的概念,而不至於過度簡化。
——《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在她動人的解說中,阿姆斯壯女士顯現出一種虔敬的好奇心和寬大包容的心靈……凡是對伊斯蘭所知甚微,或是對近來在伊斯蘭世界爆發的基教派事件感到震驚的人,都會從阿姆斯壯女士讚揚伊斯蘭教對神與社會本質的種種辯論中,得到特別的收穫。
——大主教魯恩西(Robert Runcie),《週末電訊》(Weekend Telegraph)
阿姆斯壯的書有許多可貴之處。這位曾為天主教修女、聰明得令人敬畏的女性,對於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知識多得足以令猶太及穆斯林學者敬重……每當她處理基督教神祕主義、不可知論和非正統教義等論題時,也都能提供極有價值的洞見。
——《泰晤士報》(The Times)
富權威性而出色之作……不凡地研究,是包羅萬象宗教史的精采之作……内容完整,充滿智慧,而且極為易讀。
——《克寇斯評論》(Kirkus Review)
除了提供許多宗教的歷史之外,阿姆斯壯也討論了與這些宗教有關的許多哲學家、神祕家和改革家……這是一本卓越而具教育意義的書。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這部嚴謹、深刻的比較歷史……無懼地呈現宗教概念生根、開花與轉變的政治社會基底。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名人推薦:她不但能寫,而且寫得那麼好,材料又那麼豐富,是很少讀到的。本書的翻譯也同樣維持那麼高的水準,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神學博士.牧師 周聯華
她的書堪稱為宗教學不可或缺的導航書。她置放了三大一神教關於「神」的所有的重要資料,使三大一神教之神觀有極寬廣的幅度。
——輔大宗教創系系主任 陸達誠
認識外國文化,不能錯過其宗教部分,這是簡單清楚的道理。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成為熱愛求知的人所珍惜的寶貝。它像工具書一般使人信賴,又像歷史故事一般引人入勝,
同時也像哲學書一般激發思維。閱讀本書而毫無所...
章節試閱
導論
我還是個孩子時,我虔信許多宗教,但卻不大信仰神。因為相信一套敘述命題和驅使我們去相信這些命題的信仰,是有區別的。我隱約相信神的存在;也相信聖餐禮中基督的臨在、各種聖事的效力、永恆地獄的光景以及靈魂淨化的客觀真實。然而我卻不能說,由於相信這些宗教對終極真實的看法,使我對塵世生活的美好或慈善產生太大的信心。童年時期的羅馬天主教,反而是令我感到相當驚駭的信仰。喬哀斯(James Joyce)在《青年藝術家的畫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書中說得好:「我傾聽自己受獄火之罰的佈道。」事實上,地獄似乎比神更有力而真實,因為我可以憑想像捕捉到它的影像。而神則好像一個陰影下的人物,是由抽象的思想而非具體的意象來定義。
大約八歲大時,我必須記誦要理問答中的答案,以回答下列問題:「神是什麼?」「神是至高無上的聖靈,他自己單獨存在,而且是完美、無限的。」這些說法對我一點影響也沒有,而且我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它還是讓我覺得冷冰冰的。這個定義似乎總是讓人覺得異常枯燥、誇大而傲慢。自從著手寫這本書後,我更相信它是不正確的。
隨著年齡漸長,我體會到宗教不只是恐懼而已。我閱讀聖徒的傳記、形上詩人,艾略特(T. S. Eliot)以及某些神祕主義者簡潔的作品。雖然神仍然和我有距離,但是我開始被禮拜儀式之美所感動。我覺得突破障礙接觸到他是可能的,而且此一神勢將改變全體受造的實在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進了一個修會,成為一個初學的年輕修女,學習到有關信仰的許多事。我鑽研護教學(apologetics)、《聖經》、神學和教會史,也考查修道生活的歷史,並且詳細討論修會的會規,這一切都必須背誦。
非常奇怪的是,神在這些學習中幾乎不佔任何重要地位。學習重點似乎都集中在宗教中次要的細節和周邊的層面上。我竭盡所能祈禱,試圖使自己的心和神契合,但他就像是個嚴厲的監工:不是監督我是否違犯清規,就是令人巴望得無影無蹤。我對有關聖徒的記載讀得愈多,愈覺得失敗挫折。我沮喪地發現,如果我的感覺和想像中,曾有任何宗教體驗的話,那真是渺小得微不足道。偶爾激起的奉獻感,是因為咏唱格里高里聖歌(the Gregorian Chant)和禮拜儀式的美感,所自然引起的共鳴。但是卻沒有任何來自超越自我的經驗發生。我從未瞥見過先知與神祕家口中所描述的神。我們談論耶稣遠超過談論「神」,但耶稣純粹是歷史人物,其出現與晚期的古代社會密不可分。
我也開始對教會某些教義產生重大疑問。怎麼可能有人確知耶穌是降生成人的神?這個信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新約聖經》中精細卻充滿內在矛盾的三位一體(the Trinity)教義是真實的,還是像其他許多宗教文獻一樣,只是神學家在基督死於耶路撒冷數世紀後所編造的呢?
最後我懊悔地離開了修道生活。然而一旦卸下失敗與挫折的重擔,我卻發現自己對神的信仰已悄悄溜走。雖然我已盡最大努力使他影響我,但是他從未對我的生命真正造成衝擊,既然我不再對他感到罪惡和不安,他便因為距離的遙遠而變得不真實了。
但是我對宗教的興趣仍然持續不斷,而且還製作了許多有關早期基督教歷史,以及宗教輕驗本質的電視節目。我對宗教史的了解愈多,早年的不安與懷疑就愈得到證實。我在孩童時期毫無疑問接受的教義,確實是長期人為建構而成。科學似已揚棄神是造物者的說法,而研究《聖經》的神學家也已證明,耶穌從未自稱是神聖的神之子。
身為一位癲癇患者,我知道自己某些瞬間的間的心象只是神經失常造成的。那麼聖徒的心象與狂喜的忘我境界,會不會也只是精神錯亂的奇想呢?神似乎是異常的精神迷亂,是某種由人類自己創造的產物。
儘管曾擔任修女多年,我不認為自己對神的體驗是獨特的。我對神的概念是在孩童時期形成的,卻沒有像其他領域的知識一樣持續成長。雖然我已修正童稚時對聖誕老人的單純觀點,而且也比幼稚園時期更能成熟地了解人類困境的複雜性,但是早期對神混淆不清的概念,卻沒有得到更進一步的修正和發展。沒有我這種特殊宗教背景的人,也許會發現他們對神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孩提時期。因為多年來我們不僅把幼稚的事抛到一邊,同時也把早年的神揚棄了。
宗教世俗化仰
然而我對宗教史的研究顯示,人類是精神性的動物。事實上,靈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宗教人(Homo religious)這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自有人類以來,便有崇拜神祇的活動;當他們創造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創造了宗教。這並非只因為他們要安撫強大的自然力量,這些早期的信仰所表達的驚奇與奧祕,似乎一直是人類在這個美妙而又可怕的世界中,所具有的重要經驗内涵。儘管血肉之軀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宗教就像藝術一樣,試圖要找出我們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也像人類其他的活動一樣,宗教有可能被濫用,但它似乎一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並沒有被擅於操縱的國王與神職人員附加上世俗的性質,它完全是出於人性的自然。事實上,當前的宗教世俗化乃是一項全新的實驗,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現在還看不出它如何能行得通。
我們也可以說西方的自由人文主義,並不是自然產生,而是像藝術或詩文的賞析一樣,必須靠學習才能開發得到。人文主義本身乃是一種無神的宗教——當然並非所有的宗教都是崇拜神祇的。我們的世俗倫理理想,有它自己一套對心性的規範和訓練,並且扮演了原本由比較傳統的宗教所擔負的角色:賦予人們尋找生命終極意義信仰的手段。
神是創造性想像的產物
當我開始究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這三個一神教信仰對神體驗與概念的歷史時,原以為會找出神不過是人類需要與欲望投射的結論。我認為「他」會反映出每個社會發展階段的恐懼與渴望。我的臆測並非完全沒有根據,但是我對某些研究發現感到十分震驚,要是我能早在三十年前宗教生活開始時就學習到這些觀點就好了。
假如我能從三大一神教信仰中學習到,不要寄望神從天而降,而應小心翼翼在自己心中創造出他的意義來,那麼我或許不至於那樣焦慮不安。其他的猶太教士,基督教牧師和伊斯蘭教的索菲神祕家,可能會指正我不可把神當成是某種「客觀存在」的真實;他們也可能會警告我,不要把它當成可由一般理性思考過程經驗到的客觀事實。他們可能會告訴我,從某個重要的觀點而言,神就像富含啟發能力的詩詞和音樂一樣,乃是創造性想像的産物。某些受人敬重的一神教人物或許會悄然而堅定地告訴我,神並非真正存在,但「他」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真實。
本書不是神這個不可名狀且超越時間變化真實的歷史,而是人類從亞伯拉罕迄今對他感受方式的記載。人類對神的概念有時空局限的歷史性,因為不同族群在不同時期使用此同一概念所表達的意義皆略有差別。某一族群人類在某一代形成的一神概念,可能對其他族群的人毫無意義。事實上,「我相信神」一語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意義,它就像由某個社群公告的宣言一樣,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因此「神」一詞並未包含任何不變的概念在內;相反地,這個詞彙涵蓋了一系列不同的意義,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或排斥的。假如神這個概念不具有這樣的彈性,它便不可能存在迄今,並成為人類最偉大的概念之一。當神的某個概念失去它原有的意義與關聯時,新神學便會悄悄揚棄它,且取而代之。基教派信徒會加以否認,因為基教派是反歷史的:亦即它相信亞伯拉罕、摩西與後期的先知經驗神的方式,與今日的人們完全一樣。但如果我們看看三大一神宗教,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客觀的「神」觀點並不存在:每一代人必須創造適於他們自己的神意象。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無神論。「我不相信神」一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意義皆略有不同。歷史上被稱作「無神論者」的人,總是否定某些神聖的概念。
今日無神論者否定的「神」,是否就是先知的神、哲學家的神、神祕家的神,或是十八世紀自然神教信仰者的神呢?這些神祇都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猶太教徒、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的《聖經》與《古蘭經》尊奉為神。本文將使我們了解,它們彼此間是極不相同的。無神論往往是一個轉型的過程:猶太教徒、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都被他們同時代的異教徒稱作「無神論者」,因為他們接受了一套對神聖與神的超然存在的嶄新概念。現代無神論者對「神」類似的否定,是否也反映出我們對「神」的概念,已不再適於當代的問題了呢?
一神概念的落實與活用
儘管宗教有它的「彼岸」(otherworldliness)色彩,但卻是十分實際的。我們在下文將可了解到,神的概念能否「落實活用」,比它能否符合邏輯或科學更重要。一旦不再有效,它便會改變——有的時候會出現極端不同的東西。這個現象並未困擾大多數的一神論者,因為他們很明白,他們對神的概念只是過渡的,並非神聖不可侵犯。這些概念純粹是人造的——它們不可能不是如此——而且它們與其象徵的無可名狀的終極真實,有相當的距離。某些人發展出相當大膽的論調,以強調概念與真實間的差異。某位中古時期的神祕家甚至激進地說,這個被誤稱為「神」的終極真實,《聖經》甚至沒有提到過。在人類的整個歷史中,我們都曾經驗到出世精神的某一面向。事實上,能以這種方式構想超越的概念,乃是人類心靈的主要特質之一。
不論我們如何詮釋它,人類此一超越的經驗一直是生活中的事實。並非所有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聖的:後面我們會提到,佛教徒便否認他們的心象與靈感是來自一個超自然的神;他們把這一切視為人性的自然。不過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同意,此一超越的經驗絕非普通得言語概念所能表達。一神論者稱此超越經驗為「神」,但他們卻對此預留重要的但書。例如,猶太教徒被禁止直接稱呼神的聖名,伊斯蘭教徒絕不可試圖以視覺意象描繪聖靈。這些規定都是為了提醒教徒,我們稱為「神」的真實遠超過所有人類的表達方式。
宗教史不是尋常意義的歷史,神的概念並非以線性的型式,從某一點演化出最後的概念來。科學的概念是以這種方式運作,但譯術語宗教的概念並非如此。誠如愛情詩歌中既定的主題一般,人們談論神的主題也一再重複。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神的概念極為相似。儘管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都認為,基督教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教義幾近褻瀆,他們也對這些具爭議性的神學議題,提出自己的一套看法。然而,每種對普遍性議題的解釋都略有差異的事實顯示出,試圖表達「神」的意義的人類想像力,是人為而不實的。
因為這是個非常龐大的主題,所以我謹慎地把討論的範圍限定在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所崇拜的神,儘管偶爾我會提及異教徒、印度教和佛教的終極真實概念,以凸顯一神教的觀點。神的概念似乎與許多獨立發展的宗教概念非常接近。不論我們對神的結論為何,這個概念的演化史必能讓我們了解人類心靈的某些重要質素以及靈感的本質。儘管目前西方社會的基調乃是傾向世俗的,但是神的觀念仍然影響著數以百萬計人們的生活。最近的調査顯示,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國人說他們相信神:問題是在既有的許多神中,他們相信哪一個?
(全文未完)
導論
我還是個孩子時,我虔信許多宗教,但卻不大信仰神。因為相信一套敘述命題和驅使我們去相信這些命題的信仰,是有區別的。我隱約相信神的存在;也相信聖餐禮中基督的臨在、各種聖事的效力、永恆地獄的光景以及靈魂淨化的客觀真實。然而我卻不能說,由於相信這些宗教對終極真實的看法,使我對塵世生活的美好或慈善產生太大的信心。童年時期的羅馬天主教,反而是令我感到相當驚駭的信仰。喬哀斯(James Joyce)在《青年藝術家的畫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書中說得好:「我傾聽自己受獄火之罰的佈道。」事實上,...
推薦序
從永恒到變遷╱沈清松
《神的歷史》是由出自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女士,一位還俗修女,也是一位宗教思想史家之手的名著。本書曾連續一年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者從自己多愁善感、多變的一生中體會到,「神」的概念是隨著人在歷史中的變遷而形構的,與其強調上帝本身客觀無私的存在,不如敘述人們如何隨著自己的變化與需要來構想「神」,更來得有趣。
因此,本書寫的不是神本身的歷史,而是人如何在歷史中因應自己的需要而形構「神」的概念。因此,本書的主旨在呈現「神」概念的歷史性、相對性和實用性,並在其中揭露「神」概念的演進。與其說它寫的是神本身的歷史,不如說它寫的是「神」概念的歷史。正如作者在導論中說的,「本書不是神這個不可名狀超越時間變化真實的歷史,而是人類從亞伯拉罕迄今對祂感受方式的記載。」。
然而,我們必須區別「真實的本身」(Reality Itself)與「構成的真實」(Constructed Reality)。本書作者也注意及此,也因此她在本書導論中指出,她在孩童時代毫無疑問接受的教義,確是經由人「長期建構的」,可是,此一建構物卻非神本身。就如同梅瑟請求見耶和華一面,耶和華卻回答他說,「你不能見到我的面,因為沒有人能見到我還活著」,「人類只能在神靈顯現之後捕捉被稱為耶和華榮光的餘光」,這揭示了人所創造的有限的神的影象與神本身的差異。然而,在此差異中,作者更強調神概念的歷史面,特別強調其人性面、實用面,能有效地防止絕望並激發希望。然而,她並不去碰觸神本身。
作者在本書中採取歷史的、比較的角度,重視語意分析,以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筆法,清楚地敘述猶太教、基督宗教、回教,這三個一神論傳統的歷史演變。其中精要地討論了猶太教自亞伯拉罕至《舊約聖經》的每一重要階段,基督宗教自初期基督徒經中世紀,回教自穆罕默德至中世紀的哲學反省,並接上十三世紀基督宗教哲學神學高峰,以及其後神的概念在近代經由哲學家、啟蒙運動,直至「上帝死亡」思想,甚至進而追問神的概念有否未來。作者特別重視其中不同族群的人們對於神的内在與超越、位格與非位格、神自身及其現身的關係的想法的義理及其流變。
作者不但認為神的概念有其歷史性,而且有其空間性。例如她對於雅各夢見天梯的解讀,是認為雅各因為睡在一間通往神界的石頭上,因而夢見天梯。這是以特定地點為通神之門,可稱為空間性神聖顯現的說法。我曾與英國劍橋大學的《聖經》學者溫特教授(Prof. Winter)討論此事,他卻提出另一種心理學的解釋,認為當時雅各正面臨在家庭中與兄長衝突,且有殺身之禍,因而夢見天梯正是一種心理上找尋出路的表現。我個人認為,無論是空間性顯聖或個人心理性的解釋,都無法闡明此類敘述文的普遍意義。其實,在各種宗教經驗的敘述文、神話、童話故事中,皆有類似雅各夢見天梯那種「上去—下來」,或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所謂「上去—取得某物—下來」的普遍結構。我提出這點,旨在說明宗教理論的多元性,並不一定限制於阿姆斯壯女士所言空間性神聖顯現的解釋。
然而,作者並不局限於時空視野,她也採取比較的方法。本書雖以回教、猶太教、基督宗教等三大一神信仰為主,但作者在論及源起時,取之與馬杜克神崇拜相比較;在軸心時期,取之與印度教、佛教、希臘哲學相互比較。在比較過程中,作者尤其要指出,東方宗教,如佛教,對内在原則之重視;而異教徒的宗教寬容精神遠勝一神信仰。在這樣的比較視野之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同情對神的内在性與非位格性的重視,並提倡宗教寬容。此外,作者並重視性別均衡,一方面同情女性神明,推崇男性神、女性神均衡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接受神本身應超越男女性別區外的看法。在穩健之中,作者多少加進了目前一些女性主義者的反省。
作者對於宗教應具備寬容精神,及其所謂神本身應超越性別區分的看法,我頗能表贊同。不過,關於內在與超越,位格與非位格的問題,作者似乎受東方宗教(如佛教)的影響,傾向於同情内在與非位格的想法。這點是可以再細緻一些加以思考的。即使佛教一方面主張内在的原則,所謂覺悟就是自證其内在佛性。但另外一方面,自大眾部起,也有以佛為全知、全能、無所不在,而且是永恆之神的想法。正如《異部宗輪論》所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這點也顯示,從宗教心理看來,人内心終究有與超越的神交談的傾向。也因此,當一個佛教徒進入佛殿,敬禮佛像,其本意應在於以佛之光明,映照我内本有佛性之光明,而不在於敬禮一超越的神明。然而,在佛教徒内心,應仍存在著與一超越的神明的關係,以及與之交談的傾向。
其實,宗教經驗正隱含此一與超越界交談的需要。猶太教與基督宗教的《聖經》中所謂盟約,也是交談的形式之一。如果宗教本質就在於此一交談,則對於神的位格與非位格問題,也必須再加思考。我們可以說,神是位格的,這個意義在於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的,他既能夠認識,也能夠愛。但我們也可以說神不是位格的,這個意義是說,神並不是像我們人類的意識和精神那樣的位格之意。神認知一切,但他的認知並不像我們的認知。神愛一切生命,但他的愛並不像我們的愛這般。因此,根據肯定之路,可以說神是存有,是位格。然而按照否定之路,我們也應該說,神是無,是非位格,因他不像我們所設想的那般地存有或位格。神既内在於人與萬物,但又超越人與萬物,如果缺少此一超越向度,人容易自我膨脹,甚至自我封限。
以上這些想法是可以再思考和討論的。阿姆斯壯女士在本書中所採取的歷史的、比較的進路,頗有益於鼓舞宗教間的交談。我認為,宗教不但要能寬容,也要能相互開放,進而相互交談,相互豐富。我想本書的一些觀念,也可以為此提供了一些基礎的認識。相信讀者閱讀本書,當能獲益非淺。
從永恒到變遷╱沈清松
《神的歷史》是由出自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女士,一位還俗修女,也是一位宗教思想史家之手的名著。本書曾連續一年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者從自己多愁善感、多變的一生中體會到,「神」的概念是隨著人在歷史中的變遷而形構的,與其強調上帝本身客觀無私的存在,不如敘述人們如何隨著自己的變化與需要來構想「神」,更來得有趣。
因此,本書寫的不是神本身的歷史,而是人如何在歷史中因應自己的需要而形構「神」的概念。因此,本書的主旨在呈現「神」概念的歷史性、相對性和實用性,並在其中揭露「神」...
目錄
本書相關評論
〈序〉每一代人必須體驗「神」成為他們自己的「神」◎周聯華
〈序〉宗教學不可或缺的導航書◎陸達誠
〈序〉人神交流關係的歷史◎傅佩榮
〈序〉從永恆到變遷◎沈清松
〈譯者序〉以史為鑑,創造二十一世紀新信仰◎蔡昌雄
導論
太初
一神
照射異邦人之光
三位一體:基督宗教的「神」
唯一真主:伊斯蘭教的「神」
哲學家的「神」
神祕家的「神」
改革家的「神」
啟蒙時代
「神」死了嗎?
「神」有未來嗎?
本書相關評論
〈序〉每一代人必須體驗「神」成為他們自己的「神」◎周聯華
〈序〉宗教學不可或缺的導航書◎陸達誠
〈序〉人神交流關係的歷史◎傅佩榮
〈序〉從永恆到變遷◎沈清松
〈譯者序〉以史為鑑,創造二十一世紀新信仰◎蔡昌雄
導論
太初
一神
照射異邦人之光
三位一體:基督宗教的「神」
唯一真主:伊斯蘭教的「神」
哲學家的「神」
神祕家的「神」
改革家的「神」
啟蒙時代
「神」死了嗎?
「神」有未來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