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包括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住在自己國家,與同語言、同文化、同信仰的人相處,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主耶穌基督卻要我們跨出舒適圈,跨出本國、或本族群與本文化,去到外國、或另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文化,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向萬民傳福音,直達到地極的族群。
要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不論是短期、長期、兼職,或全職,都需要禱告、回應並預備。本書兩位作者皆是多年的宣教士,願意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書中提到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聯合推薦:
「湯姆‧史蒂芬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寫的書平易近人,有學者的深度、廣度,又有過來人親身經歷作為後盾,言之有物,很值得學習。……他跟另一位作者露易絲合寫這本教科書……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華人宣教的對象終究還是要跨出「福音出中華」的一步,向華民以外的萬族萬民傳福音,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經驗,應當是智慧的第一步。」
華神宣教學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 博士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曾是長期在前線服事的宣教士……所累積的經驗,是關於如何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這些經驗是寶貴的資源。」
Radius宣教訓練中心亞洲總幹事——陳維恩 牧師
作者簡介:
湯姆.史蒂芬 (Tom A. Steffen)
為加州拜歐拉(Biola)大學專研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並負責指導宣教學的博士研究計畫。除本書外,他也撰寫許多關於使命和跨文化事工的專書,包括《故事,祢我他:跨文化敘事的宣教》(華神)、《交棒》(Passing the Baton, 1997,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出版)、《大使命公司》(Great Commission Companies, 2011,中文暫譯)及《催化者時代》(The Facilitator Era, 2011,中文暫譯)、《根據世界觀說故事》(Worldview-based Storying: The Integration of Symbol, Story, and Ritual in the Orality Movement,2018,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出版)。他有二十年在新部落差會(New Tribe Mission)宣教的經驗,其中十五年主要在菲律賓的偏遠部落。
露易絲.麥金尼.道格拉斯 (Lois McKinney Douglas)
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宣教學榮譽教授。曾在保守浸信會國外宣教協會(Conservative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擔任宣教士達二十三年。
章節試閱
導論
下一幕
你上網、看新聞、讀頭條的時候,如同盯著晃個不停的萬花筒,形狀和顏色都瞬息萬變,你跟不上也搞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換個說法的話,你就像坐上雲霄飛車,速度越來越快,好怕重力會把你甩出去。
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這些令人暈頭轉向的改變包括資訊爆炸、人口遷移、各種危機(貧窮、天然災害、流行疾病)、世界觀傾向於後現代,襲捲了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
五十年前,宣教士在甲板上揮手向親友道別的同時,也失去了即時溝通的管道。信件要六週以上才送達,報紙跟雜誌也差不多。收音機的訊號時有時無,有線電視跟衛星訊號都還沒發明,電動打字機也才剛上市不久。電腦、網路、電郵普及化則是三十年以後的事。
時至今日,除了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以外,即時溝通都不成問題。要聯絡朋友、交報告給宣教機構或教會的話,我們可以打電話、傳真、寫電郵、上網傳訊及通話。昨天的報紙或者上個月的專業期刊如果已經過時,可以上他們的網站找到今天的消息。想要別的族群、宗教運動、世界各區、宣教機構,只要按幾下滑鼠就能如願(例如www.mislinks.org)。
人口遷移
歐洲國家的人口從十五到十九世紀大舉遷移,他們定居且殖民了美洲、幾乎所有的非洲、大部分的亞洲。如今人口流向相反。亞洲跟非洲的人移向歐洲。拉丁美洲的人穩定地移向美國跟加拿大。遍及各處的華人提供我們宣教的機會,也藉由他們進行宣教(Wan 2003, 35-43)。此外,諸如戰爭、饑荒、天然災害都過於頻繁地造成遷移,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為何處於人類史上最混亂又複雜的遷移模式(Conn 2000, 626)。
於此同時,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大批人口由郊區移向都市。
1985年的都市人口是1800年全世界人口的兩倍。非洲都市化的腳步最快。1920年的都市人口是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到了1980年已經超過四倍。亞洲的都市人口到2000年可能會達到百分之四十,成長率比1920年多了665個百分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的人口到1997年有百分之七十四住在都會區域。
這波都市風潮的特色是偏好更大的聚集型都市。1900年全世界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有十八座;其中十三座在歐洲及北美。到了二十一世紀將超過354座城市,其中236座將位於發展中國家。1991年有十四座所謂的超級城市(居民超過一千萬人),預計2015年會有兩倍。(Conn 2000, 993)
人們偏好更大的聚集型都市,世界人口重心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這兩件事對宣教而言極為重要。南半球都市的非基督徒及反基督教人口逐漸增加,窮人則集中在都市周圍的貧民窟,這就是二十一世紀傳福音及社會外展事工所面對的情況(Conn 2000, 993-94)。
衝突與危機
在教會史上,宣教士跟其他信實的基督徒總是在貧窮、流行疾病、天然災害及暴力的威脅當中服事基督。今日的宣教士也不例外。他們被營養不足、飢餓、森林砍伐、汙染、水資源減少的危機籠罩,面臨海嘯、水災、颶風、地震、火山爆發及其他天然災害,還有愛滋、流感等流行疾病一再爆發。世上有各種暴力――從全球恐怖主義到強暴、謀殺、家庭暴力――宣教士也在那些地方見證及服事。宣教士每天要面對安全檢查哨、遠處的槍聲、打斷教會禮拜的政府當局、住家及辦公室遭到搜索,可能必須撤離、受到綁架甚至殺害。宣教士及其他基督教事奉者精疲力竭,或者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需要有人協助及支持才能面對。
後現代
我們的世界不僅外在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徹底改變。我們從「現代」進入「後現代」的典範。現代典範認為人類的理性是一切知識的源頭,著重科學客觀性、歸納法、掌控物質世界。現代典範以因果假設為主軸,傾向於決定論。科學知識被視為事實,不受價值觀影響。宗教――至少對深嵌於現代典範當中的文化來說——被貶為個人觀點,跟公共事務切割開來(Bosch 1991, 264-67)。
相形之下,後現代典範認為真理是相對且主觀的。你的信念跟我的信念一樣合理且有效。我們特有的情感及不同的觀點藉由關係跟經驗而具有價值,也藉以彼此交流。
後現代成為宣教的支持,同時也帶來挑戰。它著重全人的概念,鼓勵我們傳揚整全的福音,以及聖靈如何轉化生命與關係。宣教面對的挑戰則是必須回應「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多元主義、喪失真理的概念及目的性,這些都是後現代社會無所奠基的特色」(Van Engen 2000, 773-74)。
宣教正在改變
1949年秋天,有一間聖經學院的學生聚在禮拜堂參加肅穆的禮拜。中共佔領了全國,宣教士被迫撤離。這間學校有一大張世界地圖,用燈泡標示校友在哪裡擔任宣教士;中國領土上面的燈泡一一熄滅,學生也跟著落淚啜泣。宣教士離開了,教會將會死去。等到鼓舞人心的消息傳出來以後,宣教世界才開始明白,神在中國所做的工不僅倖存了下來,甚至在沒有外國宣教士的情況之下蓬勃發展。死去的其實是殖民、西方主導宣教的時代(McKinney Douglas 2002, 174)。
殖民主義消逝之後興起一波獨立運動,接著發展國家主義。宣教士開始培育國家領袖,訓練他們自食其力。我們只是提供暫時的支柱,宣教的未來則掌握在禾場的國家教會手中。露易絲憶起她參與巴西1974到1978年培育領袖及國家化的過程:
我1974年回到巴西,在聖保羅浸信會神學院(Faculdade Teológica Batista de São Paulo)規劃並教授碩士課程,指導巴西全國的神學延伸教育(TEE)協會,也為TEE的老師及作者開發一套研究生訓練課程。…
四年過後,我1978年又回去述職的時候發現碩士課程、TEE協會、實習課程都在國內人才的帶領之下運作得很好。這讓我有一種欣喜若狂的成就感。我禱告說,「天父啊,我已經準備好要回天家與祢相聚了。祢若讓我活得更久,有更多服事的機會,我會忠實於祢,但是祢已經賜給我這些,我不能再向祢祈求更多了。」(McKinney Douglas 2002, 175)
神的計畫確實不只如此。不到十年,國家化開始轉為全球化。宣教士從世界各地前往世界各地,禾場成為一股宣教的力量。
我在1987年以北美代表的身分回到聖保羅參加COMIBAM(伊比利—美國宣教士合作協會)。這場會議慶賀拉丁美洲及伊比利(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宣教進入成熟期,大會主題也指出這兩個地區「由宣教禾場成為宣教力量」。開幕之夜讚揚將福音帶到這些地區的外國宣教士,全場都起立鼓掌、歡呼。巴西的國家化事工曾經讓我有一種欣喜若狂的成就感,此刻則更上一層樓。神讓我爬上更高的山,看見也聽到這場全球化及夥伴宣教的慶典。彷彿天上萬軍都跟我們一同歡呼鼓掌。(McKinney Douglas 2002, 177)
全球化運動當然不限於拉丁美洲及伊比利半島,而是一場無國界的運動。補充資料1.1的數據指出,雖然主體世界的宣教運動大致上還是比西方世界小很多,不過成長得相當快速(Jaffarian 2004, 132)。
其他全球化的努力也正在進行。宣教機構締結跨國夥伴關係,人們動員起來接觸住在隔壁的移民,其中就有「10/40之窗」的不同族群,從前差派宣教士的國家也被視為有需要的禾場。「福音與文化網絡」(Gospel and Our Culture Network)聚焦於「翻轉宣教」,他們研究「福音與北美文化的對遇,鼓勵當地以行動轉化教會的生命及見證」(Hunsberger 2002, 402-3; 見www.gocn.org)。
儘管全球化帶來極大的正面影響,不過這本教科書的主要讀者――美國的宣教士――會發現其中有些附帶結果令人不安。世界上有許多地方不歡迎美國的宣教士,他們唯有發揮創意才進得去。即便在可以公開宣教的國家,他們也會遇到有人以憤怒跟敵意表明反對美國的政策及干預。這些心態透過媒體傳播,示威群眾也加以鼓吹,有時甚至使美國人成為眾矢之的。遺憾的是,美國跟其他國家之間的張力甚至會滲透到基督教群體,反映出刻板印象及偏見,宣教士跟當地的同事也關係不佳。美國宣教士要在這種情況之下成為信實的見證人,就必須具有聖靈啟發的謙卑心態及僕人心志。
補充資料I.1
1990跟2000年改革宗、獨立教派、聖公會的宣教士
來源:Johnstone (1993, 643); Johnstone and Mandryk (2001, 747)
地區 1990年的宣教士
2000年的宣教士
成長率(%)
非洲 1,669 3,126 87
亞洲 3,476 13,607 291
拉丁美洲 1,489 3,837 158
主體世界總數 6,634 20,570 210
歐洲 15,701 16,077 2
北美 43,554 50,720 16
太平洋 3,672 3,526 -4
西方世界總數 62,927 70,323 12
總和 69,561 90,893 31
宣教士正在改變
一百年前,北美或北歐的白人男性宣教士在碼頭向親友道別,帶著妻小坐船航向遙遠的土地,知道自己不會再回到家鄉。他們當中許多人一生戴著帽子在烈日下走過叢林小徑,到遙遠的村莊傳福音。今日的宣教士男女老少都有,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出身許多國家、種族、基督教傳統,在廣大的服事領域中各司其職。
長期投入的宣教士仍是全球宣教士人力的骨幹。他們從各國到各國,宣揚聖道、開拓教會、培育靈命、訓練領袖。醫療宣教、學校、社區發展也都是他們見證及外展的重心。這些長期宣教士不再孤單,有短期宣教士、專業人士、退休人士、帶職者、其他的新人一同發揮創意來參與全球宣教。
目前短期宣教士的數量多得驚人。他們通常集體行動,參與救災援助、體育運動傳道、音樂小組、研習與異象之旅等等。2004年的《宣教手冊》(Missions Handbook)指出,北美宣教機構於2001年差派346,225名短期事奉者。這可能只是整體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當地教會直接差派或自行前往的人沒有列入(Moreau 2004, 33)。
另一群重要的宣教士是專業人士,他們請事假或學假來參與宣教事工。圖書館員幫忙神學院設立圖書館,心理諮商師當場協助受傷的宣教士,高中老師請學假到宣教學校教書。這些及其他專業技能對於宣教事工相當有益,也有所需要。
現代人更早退休也活得更久,他們在海外宣教事工找到成就感。這些年長的宣教士負責各種職務及活動,他們的成熟度、見解、經驗及技能都對宣教團隊帶來重大貢獻。
世界上有許多地方不再歡迎基督教宣教士,於是雙職者或帶職者成為世界宣教的重要人力。他們是英文老師、大學教授、醫院及診所的醫療人員、跨國企業的員工、當地公司的開發商等等,能夠進入難以觸及的地區。有時候他們得以個別跟當地的信徒小組一起同工。有時候直接接觸則對小組帶來傷害,甚至導致宣教士被驅離該國。無論禾場的接受度如何,這些帶職者貢獻專業、跟工作夥伴建立友誼,並在對方油生信任以後分享自己對於耶穌基督的信仰。
今日的宣教士也不只以上幾種,他們發揮創意、因應情勢擔任各種角色。
本書大綱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探討回應呼召去傳揚基督的宣教士所面對的事情,附錄也針對本書主題列出不少實用的網站。
換幕
我們在第一篇呈現過往的重要宣教人物,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在今日從事跨文化宣教。我們也探討關鍵概念及重要用語,藉以了解二十一世紀的宣教。
進入禾場之前的準備
第二篇是宣教士得以健全從事跨文化宣教的必要準備,包括了解神的旨意及呼召、宣教士的靈性塑造、個人及服事得以發揮功效的必要能力、在全球化世界中通往跨文化宣教的途徑、如何在神國度的整體事工中找到你的定位、構思個人的旅程計畫來呈現神如何帶領你,並且藉此走上正軌。
禾場上的準備
我們在第三篇探討學習如何活在全新文化當中的實況。基石在於了解文化本身――形塑文化的因素為何、文化如何成長及改變――也要了解各人如何在特定的文化中成長發展。了解文化能讓你更容易適應新的文化,這必然包含學習語言與文化,以及跟成長於該文化當中的人們建立連結。我們從文化互動溝通、關係發展的角度探討這種連結,也檢視在調適當中面對的阻礙,例如文化衝擊、文化壓力。
宣教士及其生活
第四篇是今日宣教士及其他跨文化事奉者適應新家及開始參與事工以後所面對的議題。
整體宣教人力至少有三分之二為女性,保守基督徒卻往往只讓她們扮演配角,這件事情值得我們關注。我們要了解聖經及文化關於女性地位與角色的觀點,這是完成大使命的關鍵。
已婚的宣教士不僅帶著配偶,也帶著孩子同行。宣教士的家庭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主題,因為宣教士的成敗在於照顧孩子(近來也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我們探討孩子的教育、協助全家面對文化及調適、一同面對回國述職。
起伏動盪乃是宣教士典型的生活,此外也必須做好面對危機的準備。這些危機包括健康(身體或心理)、創傷事件(戰爭、不安全感)、跟其他文化的人建立連結所產生的壓力、甚至與其他宣教士意見不合。我們活在墮落的世界,沒有人過著不受危機影響的生活,但是少了家鄉的支持體系會令人感到畏懼。我們提出有益的思考及預備方式,幫助宣教士面對這些實況。
當你成功從家鄉的文化過渡到全新的文化,就再也不會覺得家跟以前一樣了。我們探討回國以後如何面對壓力及衝擊,前往宣教幾個月的人所面對的創傷比較輕微,出國宣教了一年的人是我們討論這方面壓力的代表,結束宣教生涯返鄉的人則在調適上面對更大的挑戰。調適的關鍵在於了解這是宣教士人生當中正常的過程,我們會幫助你為實況做好準備。
我們在最後一章提到宣教的幾種走向,及其對於跨文化宣教者的意涵。我們期待你們當中有許多人跟以斯帖一樣,發現自己處在「現今的機會」(4:14),面對空前無比的服事可能性。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以榮耀神的方式面對挑戰,讓你周圍的人清楚看見基督在你身上活出來。
導論
下一幕
你上網、看新聞、讀頭條的時候,如同盯著晃個不停的萬花筒,形狀和顏色都瞬息萬變,你跟不上也搞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換個說法的話,你就像坐上雲霄飛車,速度越來越快,好怕重力會把你甩出去。
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這些令人暈頭轉向的改變包括資訊爆炸、人口遷移、各種危機(貧窮、天然災害、流行疾病)、世界觀傾向於後現代,襲捲了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
五十年前,宣教士在甲板上揮手向親友道別的同時,也失去了即時溝通的管道。信件要六週以上才送達,報紙跟雜誌也差不多。收音機的訊號時有時無,有線電視跟衛星訊...
作者序
推薦序 1
台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1997年,我從華神道學碩士畢業,牧會三年後,主後2000年,跟妻子金克宜帶著兩歲半的兒子慕迪,還有四個月大的女兒慕言,踏上跨文化宣教的道路,後來又生了老三慕川,一家五口從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開始我們的宣教旅程。在那之前,其實無論教會或神學院課堂上都很少提到海外宣教的預備,華神基本上以培養牧會、神學教育的人才為主,海外宣教並非主流。想走跨文化宣教道路的人,只能自求多福。然而靠主恩典,到了2018年的統計,華神2800位左右的校友當中,約有7%投入海外宣教的行列,差強人意。台灣因為1989年才解除戒嚴,很多海外宣教的投入都是從90年代之後,才慢慢起飛。
還好,我和克宜都有過海外留學、跨文化生活的經驗,我們加入的差會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歷史悠久、有相當周全的行前訓練、工場訓練、支持的系統也很健全,讓我少了孤單摸索、求助無門的窘境。有些台灣的宣教前輩,憑著堅強的毅力,在工場上事奉超過三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值得敬佩。然而,其他的人就不見得那麼幸運;有些人上工場不到一個任期,就打包回家,留下受傷的內心,覺得自己很失敗,相當可惜,其實未必全都是他們個人的軟弱問題。因為跨文化宣教要動員的系統很龐大,遠超想像。有些教會,連什麼叫差會都不知道,憑著一腔熱血,就差人上陣;這種現象在中國大陸,更是普遍。缺乏裝備與後援部隊,傷亡率自然高得嚇人。
我自己剛上工場的時候,只有兩個獨立小教會、還有些個人有限的財務支持,我的父母兄弟都未信主,不但不能支持我,反而是我很大的心理負擔,要背負他們的誤解與背後的責難,誰來向他們傳福音?隨著忠心事奉的年日多起來,有更多工場上的故事可以講,有更多人認識我們,包括母會、友會、校園同工、華神校友、宣教中心等等的支持,才能堅持走到今天,這些都是神數算不盡的恩典。而現在台灣的宣教環境、資訊的取得,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少宣教前輩回來設立差會的台灣辦公室,大大提昇宣教類型的多樣性;教會內的宣教意識,也愈來愈蓬勃。
2017年回來華神任教,想寫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本就是想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寫一個台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呼召與異象、宣教士的工作與生活、在離家萬里外的工場上如何維持屬靈活力、語言文化學習的途徑、宣教士家人的關顧等等論及跨文化事奉的書。但是教學、研究、會議、輔導學生、週末講道、差傳年會、參與華人宣教運動等,讓我提筆寫書的時間一再延後,我就著手選定一些跟宣教教育有關的書籍,跟橄欖華宣合作,一本一本的出。從翻譯開始,先解決宣教教科書缺乏的問題,再進一步邀請華人宣教同道提筆寫作合乎國情、文化處境的中文教科書。
湯姆‧史蒂芬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寫的書平易近人,有學者的深度、廣度,又有過來人親身經歷作為後盾,言之有物,很值得學習。美中不足的是,他舉的例子主要是美國人的處境與考量。然而,他跟另一位作者露易絲合寫這本教科書卻是個絕配。序言中說道:「他們兩人的個性、觀點及經驗都不一樣。湯姆是德國後代;露易絲的祖先是愛爾蘭人。湯姆的實地經驗主要跟菲律賓的部落有關;露易絲大多在葡萄牙及巴西的城鎮服事……露易絲在神學及宣教教育活躍了五十年之久。湯姆奠基於南加州宣教文化,露易絲則沈浸在中西部的宣教文化。」 光是這樣的組合,就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華人宣教的對象終究還是要跨出「福音出中華」的一步,向華民以外的萬族萬民傳福音,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經驗,應當是智慧的第一步。
華神宣教學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
邱顯正博士
推薦序 1
台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1997年,我從華神道學碩士畢業,牧會三年後,主後2000年,跟妻子金克宜帶著兩歲半的兒子慕迪,還有四個月大的女兒慕言,踏上跨文化宣教的道路,後來又生了老三慕川,一家五口從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開始我們的宣教旅程。在那之前,其實無論教會或神學院課堂上都很少提到海外宣教的預備,華神基本上以培養牧會、神學教育的人才為主,海外宣教並非主流。想走跨文化宣教道路的人,只能自求多福。然而靠主恩典,到了2018年的統計,華神2800位左右的校友當中,約有7%投入海外宣教的行列,差強人意。台灣因...
目錄
推薦序1 台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邱顯正
推薦序2 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 陳維恩
序
導論
第一篇 換幕
第1 章 銘記過往
第2 章 關鍵概念及用語
第二篇 進入禾場之前的準備
第3 章 作決定與神的旨意
第4 章 靈性塑造
第5 章 個人的準備
第6 章 服事的準備
第7 章 通往跨文化宣教的途徑
第8 章 尋找你的位置
第9 章 準備出發
第三篇 禾場上的準備
第10 章 文化為何
第11 章 在文化中悠然自得
第12 章 學習文化及語言
第四篇 宣教士及其生活
第13 章 女性宣教士
第14 章 宣教士家庭
第15 章 宣教的危機
第16 章 返國
第17 章 下一步?
附錄
參考書目列表
推薦序1 台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邱顯正
推薦序2 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 陳維恩
序
導論
第一篇 換幕
第1 章 銘記過往
第2 章 關鍵概念及用語
第二篇 進入禾場之前的準備
第3 章 作決定與神的旨意
第4 章 靈性塑造
第5 章 個人的準備
第6 章 服事的準備
第7 章 通往跨文化宣教的途徑
第8 章 尋找你的位置
第9 章 準備出發
第三篇 禾場上的準備
第10 章 文化為何
第11 章 在文化中悠然自得
第12 章 學習文化及語言
第四篇 宣教士及其生活
第13 章 女性宣教士
第14 章 宣教士家庭
第15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