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學校圖書館雜誌 (School Library Journal):
「對這些曾經上山送書的圖書館員來說,這本書是一首衷心的讚歌,海瑟的敘事風格既口語又真實,給故事增添了身歷其境的氛圍。大衛司摩的插圖則完整描繪了一個簡樸的家庭和當時艱苦生活的樣貌。」
書單雜誌(Booklist):
「這本書充滿詩意,非常適合大聲朗讀。作者本身為肯塔基人,她所塑造出來的主角形象很具辨識度及可信度,繪者大衛司摩混合媒介的插圖(墨水、水彩、粉彩)與詩意的文字搭配流暢自然。」
號角雜誌 (Horn Book):
「大衛司摩靈巧的線條和嫻熟的水彩畫,傳達了這家人的感情和阿凱對閱讀的複雜情感。」
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Junior Library Guild)
「海瑟漢森和大衛司摩透過一個感人的故事和美麗的插圖,生動的將這段美國鄉村歷史帶進了我們的生活。」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一個艱困的時代 一群偉大的圖書館員
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推行了一系列振興經濟的新政,在貧困地區發展方面。他推行了「馬背上的圖書館」計畫,要讓偏遠山區的民眾有書可以念。
肯塔基州多山地,百姓們又分散居住,非常不利於辦學和知識傳播。肯塔基州有三成的居民是文盲,他們認為,平均教育程度低是導致經濟蕭條的原因,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山區居民們十分渴望學習新知。但由於邊遠地區的交通實在是不方便,往往上下山就耗費掉大半天,平日得要工作的居民皆難以負荷交通成本,也導致當地的圖書館借閱率極低,一人平均一年才借一本。
當這個計劃開始實行時,圖書館員會騎馬或者是騾上山送書,每個月至少送書2次,每趟旅程約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她們的薪水微薄,每月28元,相當於現在的495元。雖然聽起來是一份很艱辛的工作,但她們仍無畏風雨,堅持將書送到居民家中。當地的當時的男人離不開農牧工作,此項計畫招募到的送書人大多數都是女性。一開始,有些居民會抗拒,覺得她們是外來的入侵者,運送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為了取得居民的信任,圖書館員會帶著聖經,朗讀給居民聽,累積對彼此的信任感後,居民才會開始對其他的圖書感興趣。這段送書人和山區居民的歷史,正是那個時代,美國人民不屈不撓,渴望發展的歷史標誌之一。
本書以這段歷史作為故事靈感,從一個生活在肯塔基州高山上的貧苦家庭作為切入點,利用小男孩阿凱的角度來講述這段故事。小男孩阿凱不屑讀書,對送書的圖書館員感到不以為然,直到一個冬天的晚上,她勇敢的在大雪中送書,讓阿凱意識到她的工作一定很重要,所以他請姊姊教他讀書,對原本不感興趣的圖書,萌發了興趣,成為了一個小讀者。女圖書館員的到來,為阿凱帶來了外面的世界,透過閱讀,他看到了比這座大山更遼闊的世界。這段成長,無非是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送書的那位女士是故事主線的中心,但她從沒露過臉,始終背對著讀者,這點更能凸顯主角阿凱的表現,尤其是從一個鄙視書的人到愛書人的轉變。書裡一開頭,阿凱雖然堅稱自己對書不感興趣,但繪者大衛司摩的插畫卻表明並非如此。從他皺起的眉頭和下扁的嘴來看,無論是看著姊姊沉浸在書中,還是從房間的另一頭看著送書的那位女士,阿凱其實心裡很清楚他失去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阿凱最後自動自發的拿起書,決定開始閱讀,因為想要改變的驅動力是一步一步累積上來的,而非一朝一夕就能擁有的。
現在科技的發達,讓書的取得不再是難題,但也因為娛樂誘惑變多,讓人們逐漸忘了閱讀的好,透過這個故事,不僅希望孩子能夠了解這段偉大的歷史,更希望孩子能藉由小主角的成長,一起發現閱讀的樂趣,理解閱讀的意義,並找到閱讀的動力,把閱讀培養成習慣,陪伴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