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間的政治互信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化、永久化的政治保證。2008年5月以來,兩岸間的政治互信開始有所建立,但互信的基礎還是相當地的脆弱。因此,鞏固與增進兩岸之間,包括官方、民間等各層面的政治互信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向前的根本,既有利于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本書試著在達成兩岸互信發展上提出了一些研究論點,包含協商建立互信機制、深化兩岸基礎性互信的理論思考、增進政治互信的現狀與思考、兩岸互信的管控機制、民眾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治互信、兩岸政治互信的博弈詮釋、兩岸關係複雜性的簡化機制、民進黨的本土牌操作、臺海局勢觀察、新聞交流在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中的作用、後ECFA時代之變化蠡測等等,以進一步瞭解當前臺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前沿。
作者序
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研究所)成立30年來,先後在10週年慶典、20週年慶典、25週年慶典和30週年慶典之前出版《臺灣研究十年》、《臺灣研究論文集》、《臺灣研究25年精粹》和《臺灣研究新跨越》系列文集,在臺灣研究界產生了較好的反響。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為了繼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團隊精神,將研討會上較具學術創見的研究成果彙總起來,進行集中展示,以進一步瞭解當前臺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前沿;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此激勵全院師生在臺灣研究新的學術征程中確立新坐標,找到跨越研究難題新的著力點和方向。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相對來說比較明顯的優勢。2006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一行前來觀察,在向他做簡報時,我談到了自己在研究中的一點感想:「對於我們這些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者來說,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歷史,我們的研究是不會有深度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文學,我們的研究是缺少人文關懷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經濟,我們的研究是不能說有深度的;如果不知道臺灣的政治,我們的研究是很難有高度的。」這段話是個人在對臺交流交往和研究工作中比較強烈的感受,對於任何研究者來說,要跨越這麼多學科去認識臺灣問題實屬不易。
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變法圖強的堅定意志。100多年來,兩岸中國人為此不懈努力,經歷了無數的挫折,也走了許多彎路。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總結出許多經驗和教訓,其中知識的偏頗和缺乏系統性的思維可能是值得檢討的眾多問題之一。作為政治精英個體,兩岸的許多前輩先賢,他們各自都有對國家和民族問題極其深刻的洞察和體會,他們提出的主張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如何吸納其他人的觀點,在如何採納其他政黨的合理主張方面,我們太需要能夠調和鼎鼐、博採眾長的精英。學會欣賞對方的優點,真正做到有容乃大,其實並非易事,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外,更需要有全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一點對於從事臺灣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同樣是適用的,當我們的國家擁有一大批知識淵博且胸懷寬廣的兩岸關係研究精英群體時,我們就有可能實現100多年來的夢想。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有30位研究人員,分別隸屬5個研究所和政治、經濟、歷史、文學、法律、教育6個不同學科。雖然平時有不少機會一起工作和生活,但跨學科知識整合和合作研究的機會仍然很有限。兩岸簽署ECFA後,民間關係發展更加迅速,涉及兩岸人民生活的研究領域已擴展到法律、教育、宗教、社會等學科,進行跨越學科學研究究已不僅是尋找學術增長點的問題,更是臺灣研究工作者無可迴避的挑戰。期待這一套會議論文集的出版,將進一步促動全體師生研究觀念的變革和研究視野的跨越,或許不久的將來,多學科的知識整合將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新的收穫和喜悅。
感謝所有關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朋友們,同時也感謝全院教職工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奉獻!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
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研究所)成立30年來,先後在10週年慶典、20週年慶典、25週年慶典和30週年慶典之前出版《臺灣研究十年》、《臺灣研究論文集》、《臺灣研究25年精粹》和《臺灣研究新跨越》系列文集,在臺灣研究界產生了較好的反響。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為了繼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團隊精神,將研討會上較具學術創見的研究成果彙總起來,進行集中展示,以進一步瞭解當前臺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前沿;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此激勵全院師生在臺灣研究新的學術征程中確立新坐標,找到跨越研究難題新的著力點和方向。
多學科...
目錄
試論海峽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及政策建議
一、互信與政治互信的概念界定
二、兩岸間基本的政治互信初步建立
三、兩岸政治互信對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十分重要
四、兩岸間的政治互信依然比較脆弱
五、對鞏固與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思考與建議
兩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一、協商「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
二、協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
三、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現狀與近期目標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理論思考
一、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階段性
二、深化兩岸基礎性互信的理論思考
三、新視野下的兩岸政治難題解讀
四、結語
海峽兩岸增進政治互信的現狀與思考
一、當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現狀
二、影響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主要因素
三、對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幾點思考
兩岸政治互信:概念、路徑與管控機制
一、信任與政治互信
二、兩岸政治互信構建路徑
三、兩岸政治互信的維持與延續機制
四、結語
兩岸政治互信與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
一、兩岸政治互信的概念分析
二、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與兩岸政治互信
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臺灣民眾政治認同的影響
四、重構兩岸政治認同是鞏固兩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徑
五、結語
主觀博弈論視角下的兩岸政治互信初探
一、兩岸政治互信的博弈詮釋
二、兩岸政治互信的演進軌跡
三、關於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思考
論兩岸的政治互信——一種兩岸關係複雜性的簡化機制
一、兩岸關係的複雜性
二、政治互信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三、政治互信與兩岸的互動
四、結語
試析民進黨政治運作中的「本土牌」
一、導言
二、民進黨「本土牌」運用及操弄的脈絡分析
三、「本土牌」的操弄的效果及未來的走向
對當前臺海局勢的幾點觀察
一、島內因素的發展趨勢
二、美國等外力因素的角色
三、大陸因素的影響
四、兩岸關係發展的內驅力
五、未來的努力方向
論臺灣政治市場的形成及特點186
一、政治市場的基本原理簡析
二、臺灣政治市場的形成
三、臺灣政治市場的特點:「臺獨」與「獨臺」
民進黨「十年政綱」評述
一、「十年政綱」的性質
二、「十年政綱」的政策取向
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四、結論
國際法的國家同一性理論與兩岸國家認同
一、國家同一性理論
二、建立在國家同一性理論基礎上的國家認同
三、中國的國家同一性是兩岸國家認同的基礎
四、國家同一性理論不支持「整個中國認同」論和「中華民族認同」論
五、結論
新聞交流在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中的作用
一、兩岸新聞交流對建立政治互信的影響
二、兩岸新聞交流在增進政治互信中的困境和對策
對兩岸政治協商起點的再思考——基於以人為本理念的視角
一、問題的提出
二、問題的癥結:一種人本主義哲學詮釋學的解釋
三、解開問題的癥結:尋求「視域融合」與「重疊共識」
四、結論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一、前言
二、近期有關兩岸政治互信的文獻探討
三、增進政治互信的學術研究
四、代結論
認識爭點,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一、「一中各表」vs.「一中原則」
二、「中華民國定位」vs.「結束政治對立」
三、「擱置統一」vs.「復歸統一」
四、「威脅論」vs.「不允許他國干涉內政」
五、結語
「一中三憲,兩岸統合」與兩岸互信之道
一、前言
二、維持目前兩岸交流狀態的互信基礎
三、對目前兩岸互信基礎的評價
四、兩岸現階段互信基礎中的隱憂
五、「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主張與兩岸互信
六、結語
後ECFA時代之變化蠡測
一、三大作為
二、對臺政策之調整
三、結論
當前兩岸關係若干重大問題的探討
一、兩岸ECFA桃園協商獲多項共識
二、「雙英辯」ECFA的意涵
三、上海世博會再創兩岸互利雙贏
四、正面看待陸生來臺的意涵
五、馬英九主政兩年來的兩岸關係與經濟發展
兩岸和平協定:臺灣可能的觀點與爭點(節選)378
一、前言: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中華民國憲法框架(略)
二、兩岸和平協定雙方當事人的臺灣定位(略)
三、臺灣方面提議「簽署和平協定」的過程
四、兩岸和平協定應以「信心建立措施」為核心
五、結論(略)
南臺灣大學生對兩岸關係認知態度之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方法與限制
四、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伍、結論
兩岸關係發展的現況與展望——兼論兩岸政治協商
一、兩岸關係發展重要事件的影響分析:以高雄世運、88水災、達賴訪臺、以及拒絕熱比婭入境為例
二、兩岸政治協商的未來可能發展
三、未來兩岸關係互動之展望
四、結論——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思維
臺灣「立法院國會助理」政治公關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框架
四、選民服務
五、政治公關
六、選舉制度之改變
七、國會助理制度建立
八、小結
戰後日本共產黨的民族論述——一個葛蘭西學派的觀點
一、前言
二、戰後日本的社會基礎
三、一九四五年的戰敗
四、一九四六年對新憲法的戰爭觀
五、當時知識份子民族主義論述下的民眾觀
六、國際文化與帝國主義的影響
七、所感派與國際派的分裂及其結束
八、經濟層面的民族論述
九、理論層面的近代觀民族論述
十、一九五〇年代國民的歷史學運動
十一、一九五〇年國際共產路線影響下的新民族觀
十二、一九五五年的合唱穩健路線
十三、結論
兩岸應開展各項交流以增進政治互信——以中國文化軟實力之運作為例
一、前言
二、中國軟實力的建構
三、中國文化軟實力概覽
四、中國賡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增國家軟實力
五、「中國軟實力」文化面向的運作
六、未來展望
解析「臺灣意識」的政治光譜——兼論其對兩岸政治互信的影響
一、前言
二、「臺灣意識」的幾大類型
三、「臺灣意識」在臺北大陸政策中的作用
四、「臺灣意識」對兩岸政治互信的影響
五、結論
試論海峽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及政策建議
一、互信與政治互信的概念界定
二、兩岸間基本的政治互信初步建立
三、兩岸政治互信對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十分重要
四、兩岸間的政治互信依然比較脆弱
五、對鞏固與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思考與建議
兩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一、協商「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
二、協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
三、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現狀與近期目標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理論思考
一、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階段性
二、深化兩岸基礎性互信的理論思考
三、新視野下的兩岸政治難題解讀
四、結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