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外作家/文學女人,是趙淑俠的作家身份中最重要的特質。
◆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又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同時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
◆ 本書為作者就讀廈門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焦點定位在趙淑俠創作中性別與文化的兩個維度上進行。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充分反映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是別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文學創作。本書為作者就讀廈門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焦點定位在趙淑俠創作中性別與文化的兩個維度上進行。
歐洲華文文學,是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區塊。在這個區塊中,趙淑俠是頗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又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同時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因此,本論文,試圖將從趙淑俠文學作品,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闡釋,突出趙淑俠文學創作的特點和文本策略,以實例說明趙淑俠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
作者簡介:
◆陳秀端
筆名沐思。
福建金門人。東吳大學中文系學士,台師大國研所碩士,廈門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曾任職國立金門高中教師,國立金門大學兼任講師。1993年起,多次榮獲教育部研究著作獎、優良教師與國內各項徵文獎。
作品散見於《國文天地》、《孔孟月刊》、《婦女雜誌》、《婦友》及《人間福報》等國內各報副刊。部分作品,收入萬卷樓出版《名家論高中國文續編》。著有《中文研究集》、《淺酌低唱》、《晶瑩的明珠》、《詩詞選》、《古曲今唱》、《丘葵詩選》、《旅遊文集》、《沐思散文集》等,短篇小說《藤壼之戀》收錄於金門縣政府出版之金門文學叢刊。學術論文,發表於廈門大學《人文國際》、包頭市職工大學《職大學報》、《廈門論壇》等期刋。
章節試閱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將從趙淑俠的文學作品,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闡釋,突出趙淑俠文學寫作的特點和文本策略,以實例說明趙淑俠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與性別意識。
趙淑俠(1931-)是歐洲瑞士分會代表團團員、瑞士作家協會及國際筆會會員,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創會會長。如今,她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榮譽會長。同時,曾應中國大陸學界之邀請,為人民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及南昌等六所大學客座教授。袁良駿指出,「趙淑俠女士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作家。七十年代初,當她的高中同學於梨華女士已經名滿天下的時候,她才剛剛邁出了創作的第一步,而當時的她已經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婦女。但是,坎坷崎嶇的人生經歷恰恰玉成了這位華文文壇的『遲桂花』,厚積而薄發,她出手不凡,她的十數篇短篇立即受到文壇的關注和讀者的歡迎。……如今,做為歐華文學優秀的代表的趙淑俠,已經是與遠在北美的於梨華相媲美的文壇雙星了。 」這就是趙淑俠,一朵華文文壇的遲桂花。厚積而薄發,出手就不凡。能以四十歲的中年女性作家,在歐洲華文文壇短短數年間,成為名揚海內外的華文作家,趙淑俠過人的才華與努力,於焉可見。
八○年代的文壇,趙淑俠曾以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的歌》,成為家喻戶曉的海外華文女性作家。《我們的歌》先在臺灣《中央日報》副刊連載,獲得熱烈反應。臺灣連載所造成的熱烈反應,也在香港引起轟動,甚至在海外華人世界刮起一股「趙淑俠旋風」。這股趙淑俠旋風,更在一九八三年刮進中國大陸。小說中強烈的愛國情操,當時就激發許多正在彷徨中的海外學子,回歸母土的熱忱,趙淑俠因而被譽為「海外華人的民族歌手」。由於作品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迴響,趙淑俠因此常應學人或留學生團體之邀,到英、法、德、意、奧,以及比利時、西班牙、美國紐約演講。德語作品出版後,更獲德語國家文學界認同,因此被譽為西方文學界盛開的一朵東方奇葩。一九八二年,她更以其文學成就被列名於英國劍橋大學版《世界婦女名人錄》。
年少時期,趙淑俠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動盪不安的歷史。日本侵華、政局動盪。中國大陸的顛沛流離與西方世界三、四十年的海外生活,帶給趙淑俠一段坎坷崎嶇的人生歷程,卻也造就了趙淑俠不一樣的人生經驗與豐富的創作題材。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史》論述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時,認為趙淑俠:「她以博大的胸懷,廣納八面來風;以漢唐盛世的胸襟,促使東西文化的溝通融合,給中國文化注入生機,使中國文化又以其輝煌的光焰照耀世界。從這一角度來說,趙淑俠正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呼喚著中國世紀的來臨。在小說藝術上,趙淑俠的浪漫寫實的創作風格,清麗典雅的語言特色,使她的小說獨樹一幟,也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 」我認為,就是因為能以博大胸懷,廣納八面來風,趙淑俠的文學創作才得以有豐富的內涵與多彩的藝術特色。同時,也因為能以漢唐盛世的胸襟,促使東西文化的溝通與融合,趙淑俠的文學作品才更具時代意義與文學價值。
生於大陸、長在臺灣,留學歐洲,定居瑞士三十幾年,目前則住在美國。這些特殊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豐富了趙淑俠的寫作題材,也孕育她不同於中國本土作家及一般歐洲作家的創作風格。因此,她的作品既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又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由於長期生活在西方異質文化語境下,趙淑俠的文學作品,更充分反映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與性別意識。我個人對趙淑俠的文學作品,從喜愛閱讀到投入研究,正是居於其作品獨特而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深具社會與時代意義的書寫策略。
§第一節關於文化與性別
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身分、性別與文化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性別、族裔與文化等問題,是多年海外生活的華人女性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不同歷史、不同社會與文化背景的西方異域,身為華人在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個人處境,所遭遇到的困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文化、族裔與性別」等問題的陸續到來時,心中所激起的本土文化、種族意識與女性自覺,逐漸影響著、甚至左右著海外華人,特別是海外華人女性的生活,以及他/她們對身分認同的種種困惑。所謂「認同」,戴國輝指出:「社會科學領域裏的『認同』概念是Erikson 所提的。『認同』二字有它正負兩面的意義。若當名詞來用則其意義類似於『自我同定』的。而Erikson的identity的內涵是辯證的、是動態的、是歷史連續的、是環境及社會變動所制約的,甚至包括人性心靈從幼年到老年心靈變動的總合性過程。所以在心理學上而言,可稱之為人的自我同定;在社會學上可稱為人的自我存在證明;在哲學上則可稱為人的主體性。 」我認為,「身分認同」其實就是一種主體性的堅持。身分認同的確定,有生理和地域的因素,還有外在的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是海外新移民,在新的國家都會產生的某種陌生感和疏離感。因此,無根的漂泊之感、邊緣人的聚散心態,往往帶來海外華文作家所處雙重身分的矛盾,也讓他們在身分認同上產生前所未有的困惑與彷徨。這種在身分認同上所產生的困惑與彷徨,絕非加入國籍一事就可以化解。因為,移民者的身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認同所決定。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將從趙淑俠的文學作品,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闡釋,突出趙淑俠文學寫作的特點和文本策略,以實例說明趙淑俠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與性別意識。
趙淑俠(1931-)是歐洲瑞士分會代表團團員、瑞士作家協會及國際筆會會員,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創會會長。如今,她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榮譽會長。同時,曾應中國大陸學界之邀請,為人民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及南昌等六所大學客座教授。袁良駿指出,「趙淑俠女士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作家。七十年代初,當她的高...
作者序
◆我在廈大的日子
大學四年,穿梭於臺北外雙溪與南海路之間,在故宮附屬圖書館及中央圖書館的書海中悠遊。幸運的是,遇到當時在東吳任教的名師──教元曲的盧元駿老師、教詩經的裴普賢老師、教李杜詩的吳宏一老師、教元雜劇的曾永義老師,以及教現代文學的王慶麟(瘂弦)老師、教比較文學的金榮華老師、教現代小說與戲劇的張曉風老師。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及新文藝的創作,我同時奠下了深厚的基礎。特別是大一時,余光中老師的一場演講,讓我從此和新文藝結了緣。後來,陸續選了張曉風老師的小說與戲劇兩門課程,從而開始了現代小說與戲劇的認識及文學創作之路。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兩年的課程,由於選擇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方向,從此古典文學研究及論文寫作,幾乎和文藝創作平分了我教學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
教學、讀書,寫作;寫作、讀書、教學。我的生活就是如此簡單、卻也如此充實。五年前,在排除萬難的情況下,我毅然決定重返校園、重溫學生生活,正是這股熱愛讀書的毅力所使然。廈大的第一年,是我學習上最辛苦的一年。雖然隔周才到校上課一回,但每一回從晚間的三堂課到第二天早上的連續四堂課,是體力與耐力的大考驗。何況,往返還得忍受一來一往的車船之累。每回,上完晚上的課回蔡清潔樓休息時,有時獨對夜空下海面上閃纅的點點漁火,有時獨對校園中幾盞明亮燈光下的芙蓉湖與高高矗立的嘉庚樓群時,從來也沒想到一向看到船就頭暈的我,居然還可以在忙碌工作的同時,經得起如此大的體能考驗。還好,辛苦總有過去的時候。如今,五年時光竟也匆匆而逝。而我,在來去匆匆的時光裏,似乎也錯過了廈大校園的許多美景。
五年來,要感謝的人實在不少。感謝導師丹婭教授。蒙她的不棄,願意耐心指導我這個對女性文學批評全然陌生的學生,讓我紮下許多與女性文學批評相關的理論基礎。在論文寫作期間,還不時指導我論文的方向與修改的意見。老師的嚴謹教學、老師的真誠待人,都讓我在做學問的同時更多了一項學習的典範。感謝楊春時老師,讓我對當代美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與理解。感謝俞兆平老師,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又多了一層更深入的瞭解。感謝Michael Oviedo老師的Public Speaking課程,帶我重溫多年前上英文課的快樂。
在論文開題報告會上,感謝楊春時老師、俞兆平老師、朱水湧老師、王玫老師與馮壽農老師。因為他們所提的寶貴意見,使我能以更清晰的思路、更明確的方向,也更有信心地展開論文寫作的每一個章節。感謝林惠玲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五年來,任何一個不瞭解的環節,都是經由她的協助才得以順利。特別是在我偶有挫折感時,更是她從旁為我打氣、鼓勵我不要半途而廢。在論文所需文獻資料的搜集過程中,最感謝的是廈大與我師出同門的朱郁文同學,給予我的莫大幫助。感謝黃釧、劉超、楊晨、劉旭東等同窗好友,以及與我同年答辯的外文學院法語系魯京明、翁冰瑩兩位老師的相互勉勵與幫忙。感謝郭焱、周師師兩位小學妹,在她們擔任答辯秘書時,盡心盡力地協助我完成每個答辯的必經歷程。要感謝的,還有金門高中的蔡錦杉校長。感謝他的全力支援,讓我在教學工作的同時,也能專心於學術的研究。當然,更要感謝的是外子李懷寧與孩子們的支持。由於他們,我才能放開步伐、有了繼續前往學問更高殿堂的勇氣。
學海無涯。生命雖有限,未來不管在哪里,相信“學習”二字仍是我人生的座右銘。
陳秀端
2014年11月記於廈門大學
◆我在廈大的日子
大學四年,穿梭於臺北外雙溪與南海路之間,在故宮附屬圖書館及中央圖書館的書海中悠遊。幸運的是,遇到當時在東吳任教的名師──教元曲的盧元駿老師、教詩經的裴普賢老師、教李杜詩的吳宏一老師、教元雜劇的曾永義老師,以及教現代文學的王慶麟(瘂弦)老師、教比較文學的金榮華老師、教現代小說與戲劇的張曉風老師。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及新文藝的創作,我同時奠下了深厚的基礎。特別是大一時,余光中老師的一場演講,讓我從此和新文藝結了緣。後來,陸續選了張曉風老師的小說與戲劇兩門課程,從而開始了現代小說與戲...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關於文化與性別
一、文化的定義
二、文化與性別關係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結構
第二章 趙淑俠的文學創作觀
第一節 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
一、中西文化底蘊的文學歷程
二、強調文學的真善美
第二節 我手寫我心的創作觀
一、我手(筆)寫我心
二、寫什麼比怎麼寫來得重要
第三節 兼傳統與現代的敘事觀
一、雅俗共賞的敘事結構
二、剛柔並濟的敘事視角
三、中西文學技巧的象徵手法
第三章 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
第一節 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
一、失根的離散書寫
二、身分認同的困境
第二節 西方異域的浪子悲歌
一、雙重文化意識下的歷史感
二、西方異質文化下的流浪感
第三節 東方新形象的建立
一、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
二、平和理性的東方形象
第四節 鄉愁與民族意識的尋根主題
一、中國情結凝聚的尋根意識
二、無家感的失鄉人書寫
第四章 中西文化衝突下的性別意識
第一節 華人女性的社會困境
一、東方與西方
二、殖民與被殖民
三、中心與邊緣
第二節 雙重身分的女性書寫
一、女性話語權的尋回
二、女性與男性氣質的置換
三、二元對立的顛覆與融解
第三節 邊緣身分的女性書寫
一、男性文化霸權的顛覆
二、娼妓與納妾制度的抨擊
第四節 社會意識與自我角色意識
一、社會意識的性別觀
二、自我角色意識的婚戀觀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關於文化與性別
一、文化的定義
二、文化與性別關係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結構
第二章 趙淑俠的文學創作觀
第一節 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
一、中西文化底蘊的文學歷程
二、強調文學的真善美
第二節 我手寫我心的創作觀
一、我手(筆)寫我心
二、寫什麼比怎麼寫來得重要
第三節 兼傳統與現代的敘事觀
一、雅俗共賞的敘事結構
二、剛柔並濟的敘事視角
三、中西文學技巧的象徵手法
第三章 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
第一節 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