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由本刊編委清大社會所陳瑞樺教授協助規劃和推動,從法國思想家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兩篇思想翻譯─〈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與〈製作不受歡迎者〉─出發,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從「不受歡迎者的製造」這個命題上展開他的當代民族誌觀察,從而在難民問題上重新開發與整合傅科(Michel Foucault)與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視野。為了讓讀者對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認識,我們邀請陳老師撰寫專題導言〈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並製作了一份阿吉耶著作目錄。
專題還包括了四篇學術論文與三篇評論。趙中麒聚焦在難民營內的物質與社會佈局,來探究克倫難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認同和維繫民族文化。潘美玲則討論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爾和印度的難民營區內透過毛衣與地毯的製作與貿易,建立自主自給的經濟收入,並藉之實踐西藏意識。洪伯邑和練聿修將我們的視野從難民和營區轉向「物」的跨界移動與變身,從而提供了另一個理解營區與邊界的方法。曾維龍藉著討論馬來亞西華人「動地吟」這個為期25年的詩歌朗誦活動,曾維龍指向了邊界性社群如何定義自身,介入當地社會的可能。三篇評論文章則為整個專題補充了更豐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謙的書評深入了阿吉耶的思想、朱元鴻介紹了另一位值得敬重與懷念的思想家包曼(Zygmunt Bauman),柯能源的影評討論2016年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金熊獎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
作者簡介:
趙中麒(Chung-Chi CHAO)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與民族主義、緬甸難民與國際援助、多元文化主義等。曾任《經典》雜誌撰述、浩然基金會海外NGO合作夥伴、《臺灣立報》新聞編譯、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緬邊境人道援助志工。
潘美玲(Mei-Lin PAN)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學術領域為經濟社會學與發展社會學,長期關注產業全球化與社會制度的關聯與社會後果,近年來進行有關移民與難民的求生策略與族群經濟研究與比較。
洪伯邑(Po-Yi HUN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地理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研究主要以食物與農業為視角,解讀自然與社會、邊境與領域、地景與地方的關係;研究地點包括臺灣、中國和東南亞。
練聿修(Yu-Hsiu LIENG)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曾維龍(Wen-Loong CHOU)
馬來亞大學文學碩士,中國廈門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專注領域有文學批評、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和文化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等。著有《批判與尋路:九十年代馬來西亞華社評論寫作》(2011)。
張錦忠(Kim Tong TEE)
1981年留學臺灣師範大學,後於國立臺灣大學取得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臺灣高雄,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與哲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東南亞英文與華文文學、離散論述、攝影哲學,早年著有小說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近年出版論述集包括《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另與黃錦樹合編有馬華文學小說選與論文集多種。
王志弘(Chih-Hung WANG)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治理、移動研究、自然治理和基礎設施研究等。
黃若慈( Jo-Tzu HUANG)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任臺大城鄉所科技部計畫專任助理,目前就讀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與規劃系博士班。研究領域為供水系統與水質爭議、都市政治生態學。
陳瑞樺( Jui-Hua CHEN)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索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由此進行「土地的文化政治」及「遷移的文化政治」兩方面的考察。
曾嘉琦(Chia-Chi TSENG)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
洪世謙(Shih-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318的概念〉、〈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朱元鴻(Yuan-Horng CHU)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院訪問學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烏干達馬克雷雷社會研究所訪問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都市民族誌、文化研究。著有《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以及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約五十篇。編有《孔恩:評論集》(與傅大為合編)、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與Alain Brossat, Rada Ivekovic, Joyce C. Liu合編);曾任《文化研究》創刊主編、麥田《理論與當代戰爭》書系主編。
柯能源(Neng-Yuan KO)
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業。紀錄片導演作品《海上情書》、《給雨季的歌》、《牛》等。多年電視台編導與口述歷史經歷,近年開始於南部幾所大學教學影片製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趙中麒、潘美玲、洪伯邑等
優惠價: 95 折, NT$ 332 NT$ 350
已售完,補貨中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由本刊編委清大社會所陳瑞樺教授協助規劃和推動,從法國思想家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兩篇思想翻譯─〈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與〈製作不受歡迎者〉─出發,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從「不受歡迎者的製造」這個命題上展開他的當代民族誌觀察,從而在難民問題上重新開發與整合傅科(Michel Foucault)與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視野。為了讓讀者對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認識,我們邀請陳老師撰寫專題導言〈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並製作了一份阿吉耶著作目錄。
專題還包括了四篇學術論文與三篇評論。趙中麒聚焦在難民營內的物質與社會佈局,來探究克倫難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認同和維繫民族文化。潘美玲則討論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爾和印度的難民營區內透過毛衣與地毯的製作與貿易,建立自主自給的經濟收入,並藉之實踐西藏意識。洪伯邑和練聿修將我們的視野從難民和營區轉向「物」的跨界移動與變身,從而提供了另一個理解營區與邊界的方法。曾維龍藉著討論馬來亞西華人「動地吟」這個為期25年的詩歌朗誦活動,曾維龍指向了邊界性社群如何定義自身,介入當地社會的可能。三篇評論文章則為整個專題補充了更豐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謙的書評深入了阿吉耶的思想、朱元鴻介紹了另一位值得敬重與懷念的思想家包曼(Zygmunt Bauman),柯能源的影評討論2016年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金熊獎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
作者簡介:
趙中麒(Chung-Chi CHAO)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與民族主義、緬甸難民與國際援助、多元文化主義等。曾任《經典》雜誌撰述、浩然基金會海外NGO合作夥伴、《臺灣立報》新聞編譯、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緬邊境人道援助志工。
潘美玲(Mei-Lin PAN)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學術領域為經濟社會學與發展社會學,長期關注產業全球化與社會制度的關聯與社會後果,近年來進行有關移民與難民的求生策略與族群經濟研究與比較。
洪伯邑(Po-Yi HUN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地理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研究主要以食物與農業為視角,解讀自然與社會、邊境與領域、地景與地方的關係;研究地點包括臺灣、中國和東南亞。
練聿修(Yu-Hsiu LIENG)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曾維龍(Wen-Loong CHOU)
馬來亞大學文學碩士,中國廈門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專注領域有文學批評、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和文化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等。著有《批判與尋路:九十年代馬來西亞華社評論寫作》(2011)。
張錦忠(Kim Tong TEE)
1981年留學臺灣師範大學,後於國立臺灣大學取得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臺灣高雄,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與哲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東南亞英文與華文文學、離散論述、攝影哲學,早年著有小說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近年出版論述集包括《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另與黃錦樹合編有馬華文學小說選與論文集多種。
王志弘(Chih-Hung WANG)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治理、移動研究、自然治理和基礎設施研究等。
黃若慈( Jo-Tzu HUANG)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任臺大城鄉所科技部計畫專任助理,目前就讀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與規劃系博士班。研究領域為供水系統與水質爭議、都市政治生態學。
陳瑞樺( Jui-Hua CHEN)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索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由此進行「土地的文化政治」及「遷移的文化政治」兩方面的考察。
曾嘉琦(Chia-Chi TSENG)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
洪世謙(Shih-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318的概念〉、〈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朱元鴻(Yuan-Horng CHU)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院訪問學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烏干達馬克雷雷社會研究所訪問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都市民族誌、文化研究。著有《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以及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約五十篇。編有《孔恩:評論集》(與傅大為合編)、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與Alain Brossat, Rada Ivekovic, Joyce C. Liu合編);曾任《文化研究》創刊主編、麥田《理論與當代戰爭》書系主編。
柯能源(Neng-Yuan KO)
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業。紀錄片導演作品《海上情書》、《給雨季的歌》、《牛》等。多年電視台編導與口述歷史經歷,近年開始於南部幾所大學教學影片製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