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完善體系建構、臨場例題演練一次搞定,貫徹一本書主義,就是這麼簡單!
•輔以圖表及表格方式說明,輕易理解深奧法律概念與複雜法令內容!
•從實務見解及時事議題出發,補充學理上說明,問題意識與論述內容夠接地氣不走鐘!
作者簡介:
游正曄律師
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
大尹法律事務所執業律師
作者序
序
這本書從開始有寫作動機到完成,應該也歷經了2到3年的時光,而且很衰尾的是,每次寫完一個段落後就有新的修法動態,在修法評析以及法令比對的作業上非常地耗時,再加上我的個性龜龜毛毛,相關文獻都會一再確認有沒有錯誤理解,以及思考如何撰寫才能讓讀者容易瞭解實務與學說的論述內容,因此本書才會延宕至今。之所以會想要出書完全是因為「可惜」兩字,前些年因應教書需求,依照自己學習勞社法的讀書心得編撰了教學講義,但後來因為律師工作繁忙中止了教學工作,這些講義也就從未付梓而石沈大海。為了不想浪費自己辛勞整理的資料,厚著臉皮透過臉書聯絡學長G哥,商討出書計畫。非常感謝G哥給了我這個機會,更要感謝讀享責任編輯婷雅及全體製作團隊,非常仔細地校對與編排本書,提出了諸多有建設性的建議,讓本書能夠更為完善精美。
律師高考從104年增列4科選考科目開始,我一直覺得勞社法是最容易入門,且最具實用性的科目。勞社法內容與民法及憲法具有高度連結性,尤其是個別勞動法領域幾乎是以勞動契約此一特別私法契約為主軸,對於大一就接觸民法的本科系學生而言,要理解勞動法令內容規範根本沒有障礙。再來,勞社法在實務的運作上也非常廣泛,無論是哪種型態公司行號(公開發行公司或非公開發行公司),也無論是站在資方或勞方之立場,必然有勞資爭議問題發生。再來,勞資爭議涉及金額不大,無論是訴訟或法律諮詢,往往是事務所會放給新進的菜鳥律師們單兵作戰的戰場,筆者甫當律師時,也大多都是處理勞資爭議案件。因此,若能夠在準備考試或就學階段就對勞社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對於未來從事律師工作的起步,可說是一大利多。尤其是將來勞動事件法施行後,為了達到迅速解決紛爭之立法目的,對於熟稔勞動法律師的需求應該是會逐步提高。
最後,感謝花了些時間翻閱以及購買本書的讀者,希望本書能夠對各位讀者的應試做出貢獻,也由衷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早日脫離考海,畢竟「考生是考試院心中最軟的一塊」,何時會有什麼變動根本無從預測,早日考上早日安心,祝福各位。
2019.2.24 @大尹法律事務所
序
這本書從開始有寫作動機到完成,應該也歷經了2到3年的時光,而且很衰尾的是,每次寫完一個段落後就有新的修法動態,在修法評析以及法令比對的作業上非常地耗時,再加上我的個性龜龜毛毛,相關文獻都會一再確認有沒有錯誤理解,以及思考如何撰寫才能讓讀者容易瞭解實務與學說的論述內容,因此本書才會延宕至今。之所以會想要出書完全是因為「可惜」兩字,前些年因應教書需求,依照自己學習勞社法的讀書心得編撰了教學講義,但後來因為律師工作繁忙中止了教學工作,這些講義也就從未付梓而石沈大海。為了不想浪費自己辛勞整理的資料,厚...
目錄
本書使用說明 Ⅰ
A 勞動法總論與個別勞動法
1 勞動法體系架構
【第一節】現代意義勞動法的起源 A-1-4
【第二節】勞動法的性質 A-1-6
第一項 第三法域 A-1-6
第二項 特別私法領域 A-1-6
【第三節】勞動法的體系架構 A-1-7
第一項 狹義個別勞動法 A-1-8
第二項 勞動保護法 A-1-9
第三項 集體勞動法 A-1-9
第四項 區別個別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之基本理念 A-1-10
【第四節】勞動法法源與適用 A-1-11
第一項 法源種類與位階 A-1-11
第二項 法源之適用順序 A-1-13
【第五節】勞動基準法之性質與特性 A-1-17
第一項 具有公法性質 A-1-17
第二項 具有強行性(半強行性、相對強制性) A-1-17
第三項 具有選擇性規範 A-1-18
【第六節】兼論勞動保護法令公法性質之私法轉化 A-1-19
【第七節】勞動基準法的適用範圍 A-1-21
2 勞動契約之定性
【第一節】從屬關係(從屬性)之判斷基準 A-2-4
【第二節】勞動契約與僱傭、委任、承攬契約間之區別 A-2-7
第一項 勞動契約與僱傭契約 A-2-7
第二項 勞動契約與委任契約 A-2-8
第三項 勞動契約與承攬契約 A-2-9
【第三節】保險業務員與保險公司間是否屬於勞動契約? A-2-11
第一項 肯定說 A-2-11
第二項 否定說 A-2-12
第三項 實務最新動態—釋字第740號解釋 A-2-14
【第四節】經理人與公司間是否屬於勞動契約? A-2-16
第一項 形式認定 A-2-16
第二項 實質認定—是否具有從屬性 A-2-16
第三項 先形式後實質之操作模式 A-2-17
第四項 附論:勞工升任經理人後之契約定性 A-2-18
【第五節】勞動契約之一般性質 A-2-20
第一項 私法契約 A-2-20
第二項 不要式契約 A-2-20
第三項 以勞務給付為目的之契約 A-2-20
第四項 有償契約 A-2-21
第五項 繼續性契約 A-2-21
3 勞動契約之給付義務群
【第一節】主給付義務與附隨義務 A-3-4
第一項 身分法因素說 A-3-4
第二項 人格法上的共同關係說 A-3-5
第三項 勞動契約與誠信原則說 A-3-5
第四項 衝突對立理論說 A-3-5
【第二節】雇主附隨義務 A-3-6
第一項 保護義務 A-3-6
第二項 安置職務義務(勞工之就勞請求權) A-3-7
第三項 平等原則遵守 A-3-9
第四項 契約終止後義務 A-3-9
【第三節】勞工附隨義務 A-3-10
第一項 不作為義務 A-3-11
第二項 作為義務 A-3-12
第三項 企業外行為義務 A-3-13
【第四節】區別與法律效果 A-3-14
第一項 區別實益 A-3-14
第二項 對於雇主違反保護義務,勞工得否拒絕給付勞務? A-3-14
4 工資
【第一節】工資給付原則 A-4-4
第一項 通貨給付原則 A-4-4
第二項 直接給付原則 A-4-4
第三項 定期給付原則 A-4-4
第四項 全額給付原則 A-4-5
【第二節】工資給付之危險負擔 A-4-7
第一項 實務與學說爭議 A-4-7
第二項 颱風假工資爭議 A-4-8
第三項 諾貝爾獎的無薪假 A-4-10
【第三節】工資定義 A-4-14
第一項 勞務對價性 A-4-14
第二項 經常性給與 A-4-15
第三項 勞務對價性之反面:恩惠性給與? A-4-16
第四項 實務上爭議 A-4-17
【第四節】平均工資 A-4-22
第一項 平均工資之定義 A-4-22
第二項 平均工資之計算 A-4-22
第三項 異常期間排除 A-4-23
【第五節】工資實際獲取之保護機制 A-4-25
第一項 勞動基準法第28條之修正 A-4-25
第二項 積欠工資之優先權 A-4-25
第三項 積欠工資墊償基金 A-4-26
第四項 勞工保險局墊償後向雇主求償之審判權 A-4-26
5 工作時間及休假
【第一節】法定正常工時規定 A-5-4
【第二節】工作時間定義與種類 A-5-5
第一項 定義 A-5-5
第二項 與工作時間相關之活動時間類型 A-5-5
第三項 工作時間之計算 A-5-6
第四項 休息時間 A-5-6
【第三節】變形工時 A-5-10
第一項 概論 A-5-10
第二項 要件 A-5-12
【第四節】工時記錄 A-5-14
【第五節】工作日延長工時(工作日加班) A-5-15
第一項 法定要件與類型 A-5-15
第二項 延長工時工資(加班費) A-5-18
【第六節】假日與請假 A-5-28
第一項 例假日與休息日(一例一休) A-5-28
第二項 休假日 A-5-32
第三項 假日出勤與工資 A-5-36
第四項 請假 A-5-46
【第七節】正常工時除外規定 A-5-49
第一項 前言 A-5-49
第二項 成立要件 A-5-49
第三項 除外適用之範圍 A-5-56
6 勞動契約內容之約定與變更
【第一節】定期契約條款 A-6-5
第一項 定期契約 A-6-6
第二項 不定期契約 A-6-7
第三項 區分不定期與定期契約之實益 A-6-8
第四項 定期契約之轉換(僅臨時性、短期性工作有適用) A-6-9
【第二節】試用期間條款 A-6-11
第一項 定義 A-6-11
第二項 試用期間之目的及允許性 A-6-11
第三項 性質 A-6-11
第四項 試用期間之勞資權義關係 A-6-12
第五項 試用期間「屆滿後」之評價結果 A-6-14
第六項 試用期間之解僱 A-6-15
【第三節】調職條款 A-6-19
第一項 調職之定義 A-6-19
第二項 調職命令之法律性質 A-6-19
第三項 調職合法性之判斷標準 A-6-20
第四項 迴避解僱之調職 A-6-23
第五項 調職之法律效果 A-6-25
【第四節】最低服務年限條款 A-6-30
第一項 定義 A-6-30
第二項 最低服務年限條款效力之判斷標準 A-6-31
第三項 費用償還或違約金約定之酌減 A-6-33
【第五節】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 A-6-36
第一項 定義 A-6-36
第二項 約定效力之判斷標準 A-6-37
第三項 離職勞工違約之法律效果與救濟方式 A-6-41
【第六節】工作規則 A-6-48
第一項 意義及機能 A-6-48
第二項 訂立、內容及公開揭示 A-6-48
第三項 核備 A-6-49
第四項 法律性質 A-6-51
第五項 工作規則之變更 A-6-53
【第七節】懲戒 A-6-55
第一項 法律依據 A-6-55
第二項 懲戒制度之審查 A-6-56
【第八節】績效考績 A-6-60
第一項 意義 A-6-60
第二項 績效考核之司法審查的實務見解 A-6-60
第三項 績效考核之司法審查的學說見解 A-6-62
7 個別勞動關係之主體
【第一節】雇主 A-7-4
第一項 勞動契約之雇主 A-7-4
第二項 勞動基準法上之雇主 A-7-4
【第二節】女工 A-7-6
第一項 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 A-7-6
第二項 女性勞工工作種類的限制 A-7-6
第三項 女性夜間工作禁止 A-7-6
第四項 母性保護措施 A-7-7
【第三節】童工 A-7-11
第一項 定義與保護目的 A-7-11
第二項 童工及未滿18歲者工作種類之限制 A-7-11
第三項 未滿15歲者僱用之禁止 A-7-11
第四項 證明文件之備置 A-7-12
第五項 童工工作時間之限制 A-7-12
【第四節】附論:職場性騷擾 A-7-13
第一項 職場性騷擾類型與認定 A-7-13
第二項 雇主責任 A-7-14
【第五節】附論:就業歧視之禁止 A-7-16
第一項 禁止歧視之法律依據 A-7-16
第二項 就業歧視樣態 A-7-17
第三項 遭歧視之救濟管道 A-7-17
第四項 雇主之合法答辯 A-7-18
8 非典型勞動關係
【第一節】概說 A-8-4
【第二節】派遣 A-8-5
第一項 概說 A-8-5
第二項 派遣關係下「僱用」與「使用」分離之允許性 A-8-5
第三項 虛偽派遣(轉掛)之爭議 A-8-7
第四項 派遣單位得否與派遣勞工訂定定期契約 A-8-9
第五項 派遣勞工是否應受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拘束 A-8-10
【第三節】部分工時勞工 A-8-13
第一項 定義 A-8-13
第二項 部分工時勞工與均等待遇原則之適用 A-8-14
9 勞動契約終止
【第一節】總論 A-9-4
第一項 依照民法規定終止 A-9-4
第二項 依照勞動基準法規定終止 A-9-6
【第二節】解僱 A-9-8
第一項 最後手段性原則 A-9-8
第二項 解僱事由法定與確定 A-9-9
第三項 經濟性解僱 A-9-10
第四項 懲戒性解僱 A-9-20
第五項 解僱禁止期間 A-9-30
第六項 非法解僱期間之工資 A-9-31
【第三節】辭職 A-9-33
第一項 自請辭職 A-9-33
第二項 被迫辭職 A-9-33
【第四節】預告期間 A-9-37
第一項 立法目的 A-9-37
第二項 預告期間之強制性 A-9-37
第三項 預告期間所涉及相關問題 A-9-38
【第五節】資遣費 A-9-42
第一項 法律依據 A-9-42
第二項 法律性質 A-9-44
第三項 資遣費給付時點 A-9-44
第四項 資遣費請求權時效 A-9-45
B 勞資爭議與集體勞動法
1 勞動基本權
【第一節】學界用語及分類差異 B-1-4
第一項 勞動基本權(勞動三權) B-1-4
第二項 同盟自由基本權 B-1-5
【第二節】勞動基本權之內容 B-1-6
第一項 團結權 B-1-6
第二項 團體交涉權 B-1-6
第三項 團體行動權 B-1-7
【第三節】勞動基本權之憲法依據 B-1-8
【第四節】附論:工會組織與工會法 B-1-11
第一項 工會組織結構 B-1-11
第二項 工會類型 B-1-11
第三項 入會原則 B-1-12
2 勞資爭議處理:總論、調解與仲裁
【第一節】勞資爭議處理法適用主體 B-2-4
第一項 資方(雇主或雇主團體) B-2-4
第二項 勞方(勞工或工會) B-2-4
第三項 教師? B-2-5
【第二節】勞資爭議類型 B-2-6
第一項 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 B-2-6
第二項 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 B-2-7
第三項 區別實益 B-2-8
【第三節】勞資爭議處理期間之行為禁止義務 B-2-12
第一項 立法目的 B-2-12
第二項 勞資爭議事件之範圍 B-2-12
第三項 勞資爭議處理期間之起迄範圍 B-2-14
第四項 禁止行為之類型 B-2-14
第五項 違反效果 B-2-15
【第四節】調解 B-2-17
第一項 調解之啟動 B-2-17
第二項 調解方式 B-2-17
第三項 調解程序 B-2-18
第四項 調解效力 B-2-19
【第五節】仲裁 B-2-21
第一項 仲裁之啟動 B-2-21
第二項 仲裁方式 B-2-22
第三項 仲裁程序 B-2-23
第四項 仲裁效力 B-2-24
第五項 強制調解與強制仲裁對勞工爭議權之限制 B-2-26
3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
【第一節】不當勞動行為雇主之認定 B-3-5
第一項 雇主的判斷不以勞動契約為限 B-3-5
第二項 雇主概念內延性 B-3-6
第三項 雇主概念外延性 B-3-7
【第二節】不當勞動行為類型 B-3-9
第一項 不利益待遇 B-3-10
第二項 不當影響、妨礙或限制工會(支配介入) B-3-18
第三項 違反誠信協商 B-3-39
【第三節】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程序 B-3-52
第一項 得申請裁決之主體 B-3-52
第二項 提起之期限 B-3-53
第三項 裁決之程序與調查權 B-3-55
第四項 裁決決定之效力與救濟 B-3-57
第五項 處罰 B-3-63
第六項 裁決雙軌制與法院審判權關係 B-3-64
【第四節】專題:簡介勞動事件法 B-3-70
第一項 總則 B-3-70
第二項 勞動調解程序 B-3-71
第三項 訴訟程序 B-3-73
第四項 保全程序 B-3-74
4 爭議行為與工會行動
【第一節】爭議行為 B-4-4
第一項 爭議行為種類 B-4-4
第二項 爭議行為合法要件 B-4-7
第三項 合法爭議行為的保障 B-4-12
第四項 合法爭議行為之契約法上效果 B-4-13
【第二節】團體行動權再建構 B-4-16
第一項 團體行動權總論與類型化 B-4-16
第二項 狹義工會行為 B-4-17
C 社會法與企業之社會給付
1 社會法總論
【第一節】社會法概念與定義 C-1-4
第一項 廣義—社會政策法 C-1-4
第二項 狹義—社會安全法 C-1-4
【第二節】社會法體系與分類 C-1-6
第一項 概說 C-1-6
第二項 以四分說建立我國社會法體系 C-1-6
2 社會法與憲法
【第一節】社會憲法 C-2-4
【第二節】憲法的社會國原則 C-2-6
第一項 意義 C-2-6
第二項 憲法中社會憲法條款效力 C-2-7
第三項 建構社會基本權之必要性 C-2-8
【第三節】社會法與基本權 C-2-10
第一項 生存權 C-2-10
第二項 健康權 C-2-11
第三項 平等權(平等原則) C-2-12
第四項 財產權 C-2-14
第五項 一般自由權 C-2-18
第六項 工作權 C-2-18
3 社會保險概論
【第一節】社會保險之起源與目標 C-3-4
第一項 起源 C-3-4
第二項 目標 C-3-4
【第二節】社會保險基本原則 C-3-5
第一項 釋字第609號解釋 C-3-5
第二項 強制保險原則 C-3-6
第三項 基本生活保障 C-3-7
第四項 保險原則 C-3-8
第五項 社會適當性原則 C-3-8
第六項 財務自給自足原則 C-3-8
【第三節】社會保險財務 C-3-9
第一項 社會保險財源 C-3-9
第二項 社會保險之財務運作原則 C-3-11
4 勞工保險制度
【第一節】勞工保險之關係人 C-4-4
第一項 保險人 C-4-5
第二項 被保險人 C-4-6
第三項 投保單位 C-4-14
第四項 勞工保險法律關係定性 C-4-16
【第二節】保險效力期間 C-4-18
第一項 申報主義 C-4-18
第二項 保險效力之終止與停止 C-4-22
【第三節】保險費用及分擔 C-4-23
第一項 投保薪資 C-4-23
第二項 保險費率及分擔比例 C-4-26
第三項 投保薪資不實與逕行調整 C-4-28
第四項 欠費處理(勞保條例§17) C-4-29
【第四節】給付制度通則 C-4-31
第一項 給付請求權成立 C-4-31
第二項 請領之限制 C-4-35
第三項 其他不予給付原因 C-4-36
第四項 保險請求權之時效 C-4-37
【第五節】普通事故保險給付內容 C-4-38
第一項 生育給付 C-4-39
第二項 普通傷病給付 C-4-39
第三項 普通失能給付 C-4-40
第四項 老年給付 C-4-42
第五項 普通死亡給付 C-4-45
5 職業災害補償與勞工保險給付
【第一節】緒論—勞動法下之企業社會給付 C-5-5
第一項 從工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遷與社會保障需求 C-5-5
第二項 企業社會給付的概念 C-5-5
【第二節】職業災害「損害填補」系統 C-5-7
【第三節】職業災害之定義 C-5-9
第一項 職業安全衛生法 C-5-9
第二項 傷病審查準則 C-5-9
第三項 勞動基準法上職業災害與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
保險給付事由是否同一 C-5-10
【第四節】職業災害補償的對象及成立要件 C-5-11
第一項 職業災害認定基準 C-5-11
第二項 職業病之認定基準 C-5-12
第三項 附論:通勤災害 C-5-12
【第五節】職業災害之民事賠償 C-5-16
第一項 概說 C-5-16
第二項 須雇主有過失 C-5-16
第三項 可主張與有過失 C-5-16
【第六節】勞動基準法上職業災害補償 C-5-18
第一項 無過失補償責任 C-5-18
第二項 得否主張過失相抵 C-5-18
第三項 補償給付項目 C-5-20
第四項 承攬關係之補償責任 C-5-22
第五項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請求權時效與確保 C-5-26
【第七節】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保險給付 C-5-27
第一項 職業災害醫療給付 C-5-27
第二項 職業災害傷病給付 C-5-27
第三項 職業災害失能給付 C-5-27
第四項 職業災害死亡給付 C-5-28
【第八節】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補助與津貼 C-5-30
第一項 基本理論 C-5-30
第二項 非屬勞動基準法適用之勞工得否適用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C-5-31
【第九節】職業災害補償、賠償之抵充關係 C-5-35
第一項 雇主補償責任之抵充 C-5-35
第二項 雇主賠償責任之抵充 C-5-36
【第十節】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賠償及補償 C-5-39
第一項 否定說 C-5-39
第二項 肯定說 C-5-40
6 勞工退休制度
【第一節】勞工退休保障之理論 C-6-4
第一項 人事機能說 C-6-4
第二項 永久所得說 C-6-4
第三項 人生過程儲蓄說 C-6-4
第四項 恩給說 C-6-4
第五項 人力折舊說 C-6-5
第六項 生活保障說 C-6-5
第七項 遞延工資說 C-6-5
【第二節】勞動基準法之退休金制度 C-6-6
第一項 退休方式 C-6-6
第二項 工作年資與退休金給付 C-6-8
第三項 退休與解僱、離職 C-6-9
第四項 退休金請求權得否拋棄 C-6-12
第五項 勞工退休準備金 C-6-13
【第三節】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制度 C-6-15
第一項 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 C-6-15
第二項 年金保險制度 C-6-16
第三項 新舊制銜接 C-6-16
第四項 年資保留與結算 C-6-17
第五項 新舊勞工退休金制度比較 C-6-18
歷屆試題索引 i
本書使用說明 Ⅰ
A 勞動法總論與個別勞動法
1 勞動法體系架構
【第一節】現代意義勞動法的起源 A-1-4
【第二節】勞動法的性質 A-1-6
第一項 第三法域 A-1-6
第二項 特別私法領域 A-1-6
【第三節】勞動法的體系架構 A-1-7
第一項 狹義個別勞動法 A-1-8
第二項 勞動保護法 A-1-9
第三項 集體勞動法 A-1-9
第四項 區別個別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之基本理念 A-1-10
【第四節】勞動法法源與適用 A-1-11
第一項 法源種類與位階 A-1-11
第二項 法源之適用順序 A-1-13
【第五節】勞動基準法之性質與特性 A-1-17
第一項 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