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而不宣的高段識人術
用人識人的古今觀人大法
■論忠奸■論剛柔■論容貌■論情態■論鬚眉■論聲音■論氣色
人心比山川險惡,知人比知天艱難
要真正識人心,必須有敏銳洞察力
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
本書以古人的識人方法為基礎,闡述了識人用人的古今理論,並列舉了大量事例,深入研究古人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雖為一本識人學的良書,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更是一本隨身看人的工具書。
賢明的領導者都應做到知人善用,擇賢而任。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對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全書共分七章,識別忠與奸、論剛柔、論容貌、論情態、論鬚眉、論聲音、論氣色。以古人的識人方法為基礎,全面闡述了識人用人的古今理論,並列舉了事例,深入研究古人識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結合中國古今鑑別人才的經典案例。是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同時,充分考慮到讀者喜歡從具體事例中去提煉事物本質規律的閱讀習慣,儘量選擇蘊含豐富智慧的故事,使不同讀者讀出不同的思想,充分展現出微言大義的智慧特徵。
為方便閱讀,我們選取的古文譯成現代文,使其通俗易懂。根據文章內容寫了評述,使讀者能一目了然文章內容重點。
作者簡介:
李津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畢,一生從事教職多年,曾為專業翻譯,專門研究外國西洋文學,其翻譯過的作品有數百部之多,其翻譯的作品,曾刊於各大報章雜誌。現為一位自由作家、翻譯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識別忠正與奸邪
第一節 考察精神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論形骸
文人先觀神骨
【原典】
語云:「脫穀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謂也。「山騫③不崩,唯石為鎮④」,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⑤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⑥,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注釋】
①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以理解為「仍然,還」。
②神:與「精神」不相同,除了有精力旺盛之外,還包括一個人由知識、經歷、意志、毅力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是生命力、行動力、意志力和創造力的合成表現,可以從眼神裡看出來。
③騫:拔去,引申為損、虧,這裡可以理解為石頭的風化、損壞。
④鎮:這裡可以理解為依靠石頭的支撐而使山體保持牢固。
⑤具乎:集中在,表現在。
⑥形骸:指我們自己的身體。
【譯文】
俗話說:「去掉稻穀的外殼,就是沒有多大用途的穀糠,但稻穀的精華——米,仍然存在著,不會因外殼磨損而丟失。」這個精華,用在人身上,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狀態。俗話又說:「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硬如鋼鐵的岩石,不會受風吹雨打侵害。」這裡所說的「鎮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最堅硬的部分——骨骼。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隻眼睛裡;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張面孔上。像工人、農民、商人、軍士等各類人員,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形體神態。作為以文為主的讀書人,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察看人們的精神和骨骼,就相當於去打開兩扇大門。門打開之後,自然可以發現裡面的寶藏物品,測知人的氣質了。兩扇大門——精神和骨骼,是觀人的第一要訣。
【評述】
「神骨」為本卷之開篇,總領全卷,當為全卷總綱,同時也說明曾國藩品鑑人物以神為主,形神並重。
人的相貌雖然是父母賜予的,是天生的,但人的品性、人的修養、歲月的痕跡,卻會沉澱在一個人的形體之內,形成一種精髓、核心。這樣一種精髓、核心就如一粒潛藏在體內的珍珠一樣,使人煥發出獨具個性的熠熠光芒,並透過儀表、舉止、言談得到反映。這就是一個人內在的「神骨」。
這裡,曾國藩所說的「骨」,並不是現代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數量不多的幾塊頭骨。「骨」與「神」的關係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來理解,但「骨」與「神」之間,帶有讓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祕色彩。讀者一般往往很難把握住,只有在現實中自己去多加體會。對此古代醫書中記述道:骨節像金石,欲峻不欲橫,欲圓不欲粗。瘦者不欲露骨,肥者不欲露肉,骨與肉相稱,氣與血相應。
曾國藩所言的「神」,並非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廣闊得多的內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幹、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而這裡所論的「神」,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貌有美醜,膚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人外貌的軀幹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藝術家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髮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從這裡也可看出,「神」與日常所言的「精神」並不一樣。
神是一種氣質性的東西,能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變化。神可能來自於磨練,也可能來自於陰陽的調和。讀書到相當程度,他外在的氣質與其他人有明顯的不同,彷彿有某種光,這是神的一種表現。在經歷世事中成長,歷經風雨事變的考驗,氣質神態又有不同,這也是神的一種表現。神是藏於形之內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與眼睛的關係就像光與太陽。神透過眼睛外觀出來,猶如光從太陽裡放射出來普照外物一樣,但神是藏於目之中的,猶如光本身就存在於太陽內部一樣。因此曾國藩用八個字來形容:「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總之,「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東西而存在,它必須有所依附,這就是說「神」為「形」之表,「形」為「神」之依,「神」是蘊含在「形」之中的。
我們觀察一個人,首先要看其「形」,因為這是「神骨」存在的基礎,是一個人天分與稟賦的反映。五官端正,三停勻稱,骨肉豐滿,氣色紅潤,說明其人精力旺盛、生性善而正,是天生美質、可造之材;獐頭鼠目,鼻眼歪斜,骨不附肉,氣濁神枯,說明其人氣蘊不足、生性乖張,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向歪門邪道。這一方面可反映出胎兒受孕環境、發育過程的好壞,更主要的則是來自父母稟性的遺傳。同時,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說法,它還是一個家族德行、德性的累積。擁有好的相貌基礎,就如同擁有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
當然,擁有好的材質,並不代表一定能成就好的人品;沒有好的材質,也不代表一定成不了國家的棟樑、社會的柱石。先天的稟賦,只是一個質樸的根基、橫豎的紋路,僅僅能說明雕琢的難度有多大、需要花費的氣力有多少。相對而言,後天的教育、修身、發展才是更為重要的。隨著一個人學識、修養、心態的不斷變化,相貌所能反映的智愚、邪正、剛柔也會有動態的改變。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個人衣冠楚楚、儀表堂堂,卻感覺渾身透著一股邪勁兒;也可以看到某個人衣衫襤褸、相貌醜陋,卻不能遮掩其逼人的英氣。所以,我們在看到一個人的相貌外表後,一定要留心其相貌所反映出的「神」。這才是識人之法真正的核心。
本卷開章明義這段話,講的就是形神關係。
「一身骨相」,即是指先天材質,而五官端正飽滿與否又是材質如何集中的反映,所以說「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一身精神」,即是指「形」所具有的「神」,而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又最能閃耀出靈性、善惡與邪正。所以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芸芸眾生中,普通材質者居多。隨便看一個人,也不一定強求別人擁有多高的學識、修養與智慧,所以不妨著重看其形骸,因為從其五官疏朗與否、氣色光華與否、骨骼肌肉飽滿與否、動作言談剛健與否,已然可以看出其精力如何、氣魄如何、品性如何,從而基本知其貧富貴賤之歸宿。然而,對於士人豪傑而言,就必須觀察其神骨,也就是既要看其材質,更要著重看其精神。因為你此時鑑人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別人指點迷津,而是在為國家選拔人才,不得不慎重考察。所以說「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曾國藩所講的「神」、「骨」是兩個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概念,它可以表現在個人表現的方方面面。在本卷的第一章裡,曾國藩對「神」、「骨」分別作了專門論述,論述的重點又集中在眼神、骨骼上。這樣做,思路是清晰、貫通的,但對一個人精神、骨氣的觀察應當融入每一個具體細節、具體過程中。眼神、骨骼固然可以集中反映「神骨」,但形體、舉止、言談甚至日常處事方式也都可以表現「神骨」,神的變化來自於磨練,來自於陰陽的調和,來自於修養的提高。神所傳遞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其他東西掩蓋不了的,就像雲層厚積中的陽光,區別僅在於會不會鑑別。精神狀態良好,能調節激發體內潛能,靈感與超水準發揮就有實現的可能。而氣沉不下來,就做不好事情。神與精神還不是一回事。神是一個人生命力、行動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綜合表現,是有質無形的東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面部,尤其是兩隻眼睛裡。人們看不到它的實體,卻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神是一種氣質的東西,是能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變化的。後天的磨練很重要,也是才能、信心、智慧增長的源泉,也可以說生命力是基礎,行動力是武器,意志力是動因,思考力是統帥。
由於修養深淺的變化,有的人神光內斂,是大才;有的人鋒芒畢露,是中才;如果無神無光,則不足為論。
在考察人的過程中,有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比較容易識別與自己性格相似、知識水準差不多、經歷差不多、能力差不多或比自己低的人才,而不同類型,比自己才高的人則判斷不準確了。加之受個人好惡的影響,很多人在觀察別人、鑑別人才的時候就犯了不少錯誤。這就要提醒人們在鑑別人才時不要以己觀人,即憑自己的主觀喜好去選人才!
精神狀態有不足與有餘之分。從外部察人,主要觀察人的精神狀態。神表現為灑然而清,或者為凝然而重,這都是好的,皆來自於內心的清明厚重。內心清明厚重,決定著他的思維正確、大腦清醒、判斷正確,以這樣的條件去領導他人和處理問題,自然得心應手。神清是內心聰明智慧的表現,如果一清到底,光明透徹,這樣人的命運、事功也就是好的。如果神渾濁不明,內心的聰明智慧也沒有多少。或許可以製造一點無聊的笑料,卻不足以堪用。這樣的人就不足為論了。
神有餘的表現是,眼光清瑩流轉,目不斜視,眉毛清秀尾長,容色澄澈如冰泉,清如一泓秋水。處理事情時果斷剛毅,鎮定沉穩,臨危不亂。與眾人相處和和融融,卻又不為眾人所淹沒。沉著靜養,氣定神閑,言不妄發,性不妄躁,喜怒不動心,榮辱不變節。
神不足的表現是,似醉非醉,似醒非醒,頭腦渾濁不清。不愁似愁,經常憂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驚醒。不哭似哭,經常哭喪著一張臉。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驚似驚,不畏似畏。神色混亂不定,容儀濁雜不清,言語瑟縮寒滯,閃爍隱藏不定。面色初時花豔,繼而暗淡無光。
察神也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除了觀察眼光清瑩渾濁外,還要結合他的舉止言談,才不會有偏失。神有餘就有足夠充沛的精力來從事比他人更多的工作和學習。因此,能做出超過常人的成就來。
神情而足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上等人才。觀神時還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先清後濁的人,也就是天資聰穎,但後天因為懶惰和驕傲而慢慢地變成了普通人;二是先濁後清的,也就是天資愚鈍但經過後天的努力,以勤補拙的人。曾文正即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
科舉出身的曾國藩在領軍行兵打仗時多從文人中選拔將領,因而一生結識的讀書人無數。「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這句話簡單、平實,卻是他一生經歷的結晶。後世文人推崇曾國藩,僅此就足以理解一些文人對他的敬佩之心了。
第一章識別忠正與奸邪
第一節 考察精神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論形骸
文人先觀神骨
【原典】
語云:「脫穀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謂也。「山騫③不崩,唯石為鎮④」,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⑤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⑥,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注釋】
①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以理解為「仍然,還」。
②神:與「精神」不相同,除了有精力旺盛之外,還包括一個人由知識、經歷、意志、毅力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是生命力、行動力、意志力和創造力的合成...
作者序
前言
祕而不宣的高段識人術
古往今來,大凡要成就一番事業的統御者,無不深知「一人耳目,思慮難周」的道理,為能求得「賢臣、良臣」而煞費苦心。但識別人才並非易事。白居易一詩中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太宗李世民說:「人才難得更難知。」宋代陸九洲也說:「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可見識人之難。
先賢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要艱難。」這話固然有些偏頗,但它從側面上則說明了人心的隱蔽性。表面看上去,每個人都好像一樣,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根柢呢?每個的人內心世界常常是複雜、甚至是矛盾的統一體。因此,要真正識人於內心,必須有敏銳的洞察力。
而國之興亡,務在得人。得其人任用之則存,失其人未任用則亡。何世無才,患在不識。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瞭解得越深刻,便用起來就越得當。
識人是為了用人。在這方面,三國時的孫權慧眼獨具。孫策子承父業後,任用呂範主管東吳的財政。孫策的弟弟孫權經常背著哥哥向呂範要錢花。呂範雖有財權,從來沒有自作主張給孫權支付過銀兩,惹得孫權非常生氣。可是到孫權即位後,反倒重用呂範。正是孫權這種「親賢臣,遠小人」的識人用人觀,使得東吳在他執政時期成為三足鼎立中的一方。
賢明的領導都應做到知人善用,擇賢而任。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對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全書共分七章,識別忠與奸、論剛柔、論容貌、論情態、論鬚眉、論聲音、論氣色。以古人的識人方法為基礎,全面闡述了識人用人的古今理論,並列舉了事例,深入研究和總結古人識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雖為一本《識人學》的良書,卻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希望讀者看後能獲益匪淺。
編者謹識
前言
祕而不宣的高段識人術
古往今來,大凡要成就一番事業的統御者,無不深知「一人耳目,思慮難周」的道理,為能求得「賢臣、良臣」而煞費苦心。但識別人才並非易事。白居易一詩中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太宗李世民說:「人才難得更難知。」宋代陸九洲也說:「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矣。」可見識人之難。
先賢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要艱難。」這話固然有些偏頗,但它從側面上則說明了人心的隱蔽性。表面看上去,每個人都好像一樣,但內心世界卻包...
目錄
第一章識別忠正與奸邪
第一節 考察精神
第二節 神之邪正
第三節 神存於心
第四節 論骨
第五節 論骨色
第二章論剛柔
第一節 總論剛柔
第二節 考察外形
第三節 考察內心
第三章論容貌
第一節 總論容貌
第二節 考察儀容
第三節 考察外貌
第四節 容貌其他
第四章論情態
第一節 總論情態
第二節 論恒態
第三節 論時態
第五章論鬚眉
第一節 總論鬚眉
第二節 早慧
第三節 晚成
第六章論聲音
第一節 總論聲音
第二節 論聲
第三節 論音
第七章論氣色
第一節 總論氣色
第二節 人以氣為主
第三節 論文人氣色
第四節 論青白兩色
第一章識別忠正與奸邪
第一節 考察精神
第二節 神之邪正
第三節 神存於心
第四節 論骨
第五節 論骨色
第二章論剛柔
第一節 總論剛柔
第二節 考察外形
第三節 考察內心
第三章論容貌
第一節 總論容貌
第二節 考察儀容
第三節 考察外貌
第四節 容貌其他
第四章論情態
第一節 總論情態
第二節 論恒態
第三節 論時態
第五章論鬚眉
第一節 總論鬚眉
第二節 早慧
第三節 晚成
第六章論聲音
第一節 總論聲音
第二節 論聲
第三節 論音
第七章論氣色
第一節 總論氣色
第二節 人以氣為主
第三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