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檢討基督宗教大趨勢,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
.基督宗教已經處於瀕死?伊斯蘭教才是宗教的明日之星?宗教戰爭又將歷史重演?
.基督宗教以更傳統的面貌重新崛起,想要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就不能不對近日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有所了解。
基督宗教大變局
基督宗教已經處於瀕死?伊斯蘭教才是宗教的明日之星?宗教戰爭又將歷史重演?基督宗教大變局正在進行。
本書是任何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針對基督教人口的增加、遷移以及其與伊斯蘭教關係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討全球宗教史上驚天動地的大變動——基督宗教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爆炸性擴張,以及它可能帶來宗教、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大影響。
作者詹金斯質疑當代社會與世界觀察家杭廷頓,固然正確預見了穆斯林將會人丁興旺,卻沒有看出基督徒也會出現人口爆炸現象。並進一步指出,「宗教認同感」將為全球政治面貌帶來重大影響。目前政治鬥爭的前鋒並不是階級,而是對上帝持不同見解的人,且大規模的宗教衝突與競爭業已在進行中。
在這部鮮明、有挑釁性而研究詳盡的作品裡,詹金斯得到的結論是︰基督宗教正在崛起中,而且是以更傳統的面貌展現。想要全面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就不能不對今日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有所了解。本書是任何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
※原書名:下一個基督王國
(隨書附贈《自己拯救自己》一冊)
作者簡介:
菲立浦.詹金斯Philip Jenkins
美國賓州大學「歷史與宗教研究」傑出教授。撰有許多文章及專論,包括《隱密的福音書》(Hidden Gospels)、《戀童癖與教士》(Pedophiles and Priests)、《神祕主義者與彌賽亞》(Mystics and Messiahs)等。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章節試閱
1 基督宗教大變局
歐洲即信仰。──布洛克(Hilaire Belloc)
二十世紀末的一大特徵是熱中回顧過去,忙於評選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人和事。雄心更大的評論家更是眼光放遠到過去一千年。然而在所有的評選結果裡,宗教方面的人和事卻備受冷落。雖然有些宗教人物榜上有名,但通常多少與政治有牽連。路德.金恩博士就是明顯的例子。人們似乎是認為,這一百年來的宗教發展,其重要性要亞於一些世俗大趨勢──如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女性主義或環保運動。但我的看法卻與此相反。我認為,在當代世界,最重要甚至最具革命性的事件,恰好是宗教上的變遷。也許用不了多久,西方人就會發現,他們對宗教因素的忽視就如同十八世紀低估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性一樣,短視得教人發噱。
我們目前正身處在全球宗教史上一個大轉變的時刻。過去五世紀以來,基督宗教都與歐洲文明和其在海外(特別是北美)派生的文明緊密相連。直到近期,絕大多數的基督徒都住在白人國家裡,一些理論家因此夸夸而談所謂的「歐洲基督宗教」文明。相反地,激進作家則把基督宗教視為西方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武器。我們許多人都分享了同樣的刻板印象:基督宗教是一種「西方」宗教,是一種有錢人的宗教。借用一度形容一九七○年代日益保守化的美國選民的術語,基督宗教是非黑人的(un-Black)、非窮人的(un-poor)和非年輕人的(un-young)。如果這是事實,那西方日益世俗化的趨勢,意味的只能是基督宗教已經處於瀕死。伊斯蘭教才是宗教的明日之星。
然而,過去一世紀以來,基督宗教世界的重心卻堅定地向南轉移,移到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社群也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如果我們要挑選「典型」基督徒的話,那理應選擇住在奈及利亞農村或巴西貧民窟的婦女。誠如肯亞學者姆比蒂(John Mbiti)所觀察到的,「教會的世界中心已不再在日內瓦、羅馬、雅典、巴黎、倫敦和紐約,而是在金夏沙、布宜諾斯艾利斯、阿迪斯阿貝巴和馬尼拉。」不管歐洲人或北美洲人怎樣想,基督宗教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表現就是非常優異──不但存活下來,而且繼續不斷膨脹。(譯註:「全球南方」基本上是指南半球,但還不只是個地理上的概念,也是經濟、文化上的概念,是相對於世俗、富裕的「北方」而言,與「第三世界」的概念近似。)
未來,這種趨勢將會以更快步伐邁進。世界人口成長得最快速的國家之中,很多都是以基督宗教為主流,不然就是擁有可觀的基督徒人口。只要奈及利亞、肯亞、墨西哥、衣索比亞、巴西和菲律賓等國的基督徒人口比例不變,那麼很快地,世界就會多出幾百萬基督徒。尤有進者,這些新增加的人口也會讓基督徒在世界人口中佔有更大的比例。目前,傳統基督宗教國家(即歐洲國家)的生育率正處於歷史新低,表示這些國家的人口未來不是會降低就是停滯不前。如果在一九五○年要列出人口最多的基督宗教國家,那英國、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都會上榜,但到了二○五○年,它們都要從榜上除名。
二十一世紀,基督宗教應該會相當繁榮興盛,但信徒的大多數將既非歐洲人,也非歐化的美國人。根據權威的《世界基督宗教百科全書》(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統計,現在的基督徒人數約為二十億,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一群(約五億六千萬)仍然住在歐洲。不過,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已以四億八千萬的人數直追其後。非洲的基督徒是三億六千萬,亞洲是三億一千三百萬,北美洲則聲稱有兩億六千萬信徒。如果我們以這些數據去推測二○五○年的情況(假定信徒的增加速率不變),全球將會有二十六億基督徒,其中六億三千三百萬在非洲、六億四千萬在拉丁美洲、四億六千萬在亞洲,歐洲則以五億五千五百萬信徒退居第三位。屆時,非洲和拉丁美洲將競逐最多基督徒大洲的頭銜。另一個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象也會在二○五○年出現,那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兩大洲的基督徒人口,將佔去世界基督徒人口的一半;三十億的基督徒中,將只有五分之一是非西班牙裔白人。不用多久,「白人基督徒」這樣的稱呼就會像「瑞典佛教徒」一樣,讓人覺得微微刺耳。
這種全球性的觀點讓我們在議論「基督徒相信什麼」或「教會正在如何改變」等問題前會先行三思。很多時候,有關「現代基督徒接受些什麼」或「天主教徒今天相信些什麼」的發言,代表的只是日益萎縮的西方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的意見。這一類的意見都是蠻橫的,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遠離現實。西方基督宗教的時代已在我們有生之年逝去了,南方基督宗教的時代正值黎明。這個變遷是不容否認的:它已經發生,而且會持續下去。人們對這個劃時代的變遷如此不知不覺,以致在媒體迎接世紀末的一片喧鬧中,幾乎沒有被提及。
南望
基督宗教正在「南移」(going South)的說法並不新鮮,至少在研究宗教的學者中間是如此。這個主題在歐洲早已耳熟能詳,而這部分是因為歐洲一向比美國關注非洲事務。早在一九七○年代,基督宗教人口分布的變遷已經在沃爾斯(Andrew Walls)、諾曼(Edward Norman)和柏爾曼(Walbert Buhlmann)等歐洲學者的知名作品中有所討論。初版於一九八二年的《世界基督宗教百科全書》收錄了基督宗教南移的條目,這等於給它行了祝聖之禮。「第三教會」(Third Church)一詞就是柏爾曼仿「第三世界」一詞創造的,以此強調南方已出現了一個可與歷史中「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抗頡的基督宗教新傳統。沃爾斯也認為,非洲基督宗教是一個特色鮮明的新傳統,足以與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相提並論,又說它是「當代基督宗教的標準,是基督宗教性格的一個模式。」一九九八年,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慶祝成立五十週年,選定辛巴威為會議地點,這等於公開肯定非洲在世界基督宗教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但出了學者與神職人員的圈子之外,很少有評論者對這些趨勢──我統稱為新「基督王國」(Christendom)的興起──投以嚴肅的關注。不管這種發展趨勢是好是壞,它都有可能會在世界事務上扮演關鍵角色。翻開北美洲宗教出版社的書目,你會發現研究亞非或來自亞非的書籍刊物鳳毛麟角。這不是說出版商居心不良,蓄意不讓讀者接觸到這方面的資訊,只是他們從經驗知道,讀者普遍對第三世界的題材興趣缺缺,賣這一類的書難以有利可圖。不管出於什麼理由,南方教會在北方觀察者眼中幾乎是隱形的。暢銷雜誌《基督宗教史》(Christian History)在二○○○年曾評選出「教會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百件大事」,但其中與非洲、亞洲或拉丁美洲有關的僅一件:英國廢除奴隸制度。絕對夠資格榮登一百大的大事──非洲教會的快速成長──卻沒有膺選(非洲的信徒從一九○○年的一千萬暴增到二○○○年的三億六千萬)。同一刊物所選出一百年來最重要的十位基督徒裡,也沒有任何南方人(但有兩個是美國黑人:金恩博士和五旬節派〔Pentecost〕的先驅人物西摩〔William Seymour〕)。在另一個評選活動「改變二十世紀的一百本基督宗教書籍」裡,三、四本有關亞、非傳教活動的書籍上榜,卻無一語提及拉丁美洲。唯一南方作家手筆的中選書籍是《哭泣吧,親愛的祖國》(Cry the Beloved Country),作者佩頓(Alan Paton)是南非白人。
同樣的偏頗也見於美國學術界。在研究第三世界宗教的學院著作裡,只有極少數是關於基督宗教的;另一方面,非洲和拉丁美洲本身有關基督宗教的研究,近年也因為大學經費不足而銳減。容我再次引用姆比蒂的話:「在第二和第三世紀,舊基督王國的學者對異端宗教運動的了解是如此之多,反觀今日的基督宗教學者,對發生於新興教會土地上的基督宗教運動所知卻寥寥無幾,這真是一件極丟臉的事。」無疑,從姆比蒂寫下這番話迄今,事情已經有所改變。現在,我們已能讀到一些很優秀的作品,特別是考克斯(Harvey Cox)的《天火》(Fire from Heaven),另外,也出現了一些拉丁美洲五旬節派的細緻研究。儘管如此,我們上述對西方宗教研究的學者的觀察,仍然是大體適用的。沃爾斯說得好:「任何希望認真研究今天基督宗教的人,都需要對非洲的情形有所了解。」這是個真知灼見,但卻不反映今天學術界的普遍心態。
如果說大部分學者都忽視基督宗教目前的真實狀況,他們對未來的展望就更失準了。至少在北美一地,大部分學者對二十一世紀的評估,都是以本國的現狀作為概推的根據。在他們的想像裡,基督宗教的未來就與美國的現狀一樣,也許唯一不同處只是西方自由主義的份量更加吃重。像是伍思洛(Robert Wuthnow)所著的《基督宗教在二十一世紀》(Christianity in the 21st Century),基本上對第三世界的現狀隻字未提。另一本書名讓人滿懷希望的作品《邁向二○一五年:一部教會的奧德賽》(Toward 2015: A Church Odyssey)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它的作者之一是美國聖公會的主教。就連英國聖公會與美國聖公會也沒有往南張望,儘管它們的聯盟之所以日益擴大,幾乎全都是拜南方信徒的增長所賜。
既然宗教界漠視這個劃時代的轉變,那世俗觀察家對它茫無所知,就不值得訝異了。例如,他們沒有一個人問到這個關鍵性的問題:如果西方文明的一大特徵就在基督宗教,那當基督宗教的主流移到「西方」之外,「西方文明」一詞要如何理解呢?在這股漠視基督宗教發展趨勢的潮流中,唯一重要的例外是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此書是分析全球大趨勢的著作中最廣為閱讀的一本,它也對變遷中的宗教模式作了認真的考察。不過,就連杭廷頓也低估了基督宗教的新興力量。他相信,在二十一世紀,基督徒在全球的相對人口數將會銳減,伊斯蘭教將會取而代之:「長遠來說……伊斯蘭教將會勝出。」但事實是,伊斯蘭教不但到了二○二○年還不會是世界最大的宗教,而且在可見的未來,基督宗教會一直保持領先。到了二○五○年,全世界每有兩個穆斯林,就會有三個左右的基督徒。屆時全世界約三四%的人口是基督徒,而這個比例與一九○○年歐洲的世界霸權處於頂點時約略相同。
杭廷頓分析資料時有一個關鍵性失誤。雖然他正確指出伊斯蘭國家高生育率的事實,卻忽略了同樣高的生育率也見於一些人口本來就眾多、信仰基督宗教的國家,特別是非洲的國家。杭廷頓固然正確預見了穆斯林將會人丁興旺,卻沒有看出基督徒也會出現人口爆炸現象,而且往往是出現在同一個國家或毗鄰國家。如果我們望向那些生育率最高和人口最年輕的國家,就會發現,其中以基督宗教為主流的國家和以伊斯蘭教為主流的國家各佔一半。我反對杭廷頓所說的「基督宗教的成長主要來自皈信,而伊斯蘭教則是來自皈信與生育。」杭廷頓會忽視基督徒在非洲的快速成長是頗為奇怪的,因為在別的地方,他對非洲基督宗教的狀況看來相當熟稔,像他對天主教在促進非洲民主運動上扮演的角色就知之甚詳。《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全書在提到基督宗教的時候,一逕稱為「西方基督宗教」,就像是基督宗教僅此一家,別無分號。類似的狹隘見解也見於近期另一本分析全球大趨勢的著作:巴伯(Benjamin Barber)的《聖戰vs.麥當勞世界》(Jihad vs. McWorld;譯註:書名中的「聖戰」借指伊斯蘭文化,「麥當勞世界」借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巴伯書中所談的第三世界宗教,主要是談伊斯蘭教,而他所說的基督宗教,則僅指北美的基本教義派。他看不出來,對「麥當勞世界」的最大挑戰也許不是來自聖戰,而是來自十字軍,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基督徒。
回到未來
基督徒人數上的成長已經夠驚人了,但這件事不只會改變基督宗教的人口分布,還會帶來數不勝數神學與宗教實踐上的後果。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做個歷史類比。基督宗教創立於猶太教和希臘世界的脈絡,但它卻在中世紀早期被引進西歐的日耳曼土壤裡,而這一歷史性的宗教運動也讓基督宗教產生徹頭徹尾的改變。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些宗教用語,像是「教會」與「主教」,都是來自希臘文,儘管拼法已截然不同。「教會」是衍生自kyriakos oikos(意指「主的家」),「主教」衍生自episkopos(意指「監督者」或「一個團體的看守者」)。不難想像,當羅馬和希臘的傳教士聽到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們優美的宗教辭彙唸得佶屈聱牙時,內心有何感受。
不過,在這個例子中,字詞的外形雖然變了,至少其實質仍在文化的轉換中維持下來。但在其他方面,原本主要是地中海地區城市人信仰的基督宗教,傳入歐洲北方的森林後,卻很難不發生深刻的改變。不管是在繪畫還是在一般大眾的想像裡,耶穌都變成金髮碧眼的亞利安人,而且往往有著一股戰士的英氣,而基督宗教的神學也受到西方對法律和封建制度的重新形塑。西歐基督徒用自己一套社會和兩性關係觀念對基督信仰重新詮釋,然後又認為這種有獨特文化色彩的宗教合成是唯一的真理。但事實上,這種詮釋與其源頭的差異,一點也不亞於英語的「教會」一詞在外形上與希臘文原文的差異。現在,隨著基督宗教的南移,類似的宗教變遷勢必會發生。
但這個新的基督宗教合成,最後會以什麼面貌出現呢?其中一件顯見的事實就是,在可預見的將來,南方教會的成員主要是窮人,而這是與西方教會形成強烈對比的。基於這個理由,有些西方基督徒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就預期著他們第三世界的弟兄會變成自由主義者、政治激進主義者,甚至革命份子──一種自由派神學的理想模式。在這種觀點裡,新基督宗教的主要關心將是透過政治行動或武裝鬥爭把當權者拉下來。但是,這樣的願望卻往往落空。我們在第三世界固然會聽到一些要求自由的呼聲,但那往往只是發自在歐洲或美國受過訓練的神職人員,而他們這種呼聲對當地基督徒的吸引力甚少。南半球的基督徒不是要迴避政治,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方面的問題。
就目前來說,西方舊教會與南方新教會最明顯的分野,在於後者的信仰與道德觀要遠比前者保守。以經濟先進國家的標準來說,那些在南方取得極大成功的宗派,都是非常傳統的,甚至是反動的。迄今在南方取得最驚人成功的教會,要不是羅馬天主教,就是新教中的基進派別,如福音教派或五旬節派。這種保守主義的傾向,可以部分解釋美國人和歐洲人為什麼會如此忽視南方的基督宗教。南方新教會的意識形態基調很少是符合西方觀察家的口味的。
南方基督徒保留著非常強烈的超自然取向,而且對於個人救贖的關心遠大於對政治的改革。正如考克斯在《天火》一書裡顯示的,五旬節派在整個南半球的擴張步伐如此驚人,以至於說已經出現了一次新的宗教改革亦不為過。另外,成長得最快速的教會又通常是那些把基督宗教融合於在地文化的非傳統宗派,往往冠以「非洲本土教會」之類的名稱。它們擁有多少教徒並不是太清楚,因為這些教會連為信徒受洗都幾乎來不及,更遑論去清點人數。但根據大多數猜測,五旬節派與獨立教會的人數加起來已有數千萬,而它們的會眾又正好集中在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幾十年之內,這些宗派的信徒人數在全球基督宗教裡會佔有一個遠比現在大的比例。這些新加入的教會宣揚的是深度的個人信仰和集體正統、神祕主義和清教徒主義,而這一切都是有《聖經》的權威為後盾。聽在西方人的耳裡,這些教義顯得太簡化、太強調神授能力、異象和末世論。但對新教會而言,預言只是一種尋常的真實,而信仰治病、驅邪和夢兆或異象全都是宗教的基本成分。不管是好是壞,未來的主流教會很有可能與中世紀或歐洲現代早期的教會多有共通之處。以現有的證據推斷,南方化基督宗教的未來將是保守色彩鮮明的。
大部分新興教會的神學色彩再次提醒我們,西方人在評選過去百年來的大事時,雖然正確選擇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但卻忽略五旬節派之類教派的旺盛生命力。今天,法西斯主義者或納粹主義者已不易找到,共產主義者則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但五旬節派教徒卻仍然在全球繁榮茁壯。既然五旬節派教徒在一九○○年屈指可數,但今天人數卻有好幾千萬,那麼我們是不是有理由認定,它說不定才是過去一百年來最成功的社會運動呢?以現在的數據推斷,五旬節派教徒的人數應該可以在二○五○年前突破十億。這表示屆時五旬節派信徒的人數將大略相當於印度教徒,並兩倍於佛教徒。而五旬節派不過是興起中新基督宗教其中一支:像是天主教徒的數目就會比五旬節派還多。
(全文未完)
1 基督宗教大變局
歐洲即信仰。──布洛克(Hilaire Belloc)
二十世紀末的一大特徵是熱中回顧過去,忙於評選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人和事。雄心更大的評論家更是眼光放遠到過去一千年。然而在所有的評選結果裡,宗教方面的人和事卻備受冷落。雖然有些宗教人物榜上有名,但通常多少與政治有牽連。路德.金恩博士就是明顯的例子。人們似乎是認為,這一百年來的宗教發展,其重要性要亞於一些世俗大趨勢──如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女性主義或環保運動。但我的看法卻與此相反。我認為,在當代世界,最重要甚至最具革命性的事件,恰好是宗教...
推薦序
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蔡彥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在已邁入新世紀第三個年頭的今天,對於許多重要的事實與議題,我們許多人仍然受制於傳統的見識,仍然拘泥於以往的觀念或偏見,未能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並做必要的反省,對於「基督宗教」的迷思,應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了。
一談起基督宗教,一般人的理解總是:她是歐、美白人的宗教,屬於先進國家白人的宗教信仰,但在現代化與世俗化潮流的衝擊之下已經慢慢式微,失去了以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中國與台灣的歷史角度而言,她是外來的洋教,是百多年前隨著帝國主義的船堅砲利強迫進入本土,因為與中國民情不符,曾經與中國和台灣的社會發生過激烈的衝突。現在是民主時代,個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在這一片土地上,我們可以容忍此一少數人的宗教。
沒錯,此一普遍印象有它的歷史根據,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對基督宗教僅存這種認知,恐怕是太有限、太落伍了。詹金斯教授(Philip Jenkins)的大作《下一個基督王國》,即是要導正我們的偏見,以他蒐羅的豐富資訊,提供不同的、嶄新的角度,促使我們重新認識真正的「基督宗教」。
根據詹金斯的觀察,今天的基督宗教已非昔日我們所熟悉以歐、美白人為主體的宗教,最大的差異是,就在最近幾年以來,她席捲了各個種族、地域、文化,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雖然在英、德、法、西、義等老牌基督化國家中,已經很少人上教堂,年輕一輩更是以無神論自居者為多,但是這不能表示基督宗教已漸趨死亡,或者如不少學者所主張的,未來的宗教世界,將由伊斯蘭或「新時代」(New Age)宗教掛帥。詹金斯提醒我們,今天的基督宗教,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區大行其道,風靡許多包括年輕一輩的信眾。就人數而論,基督宗教在今天仍佔世界上宗教人口的最大比率,如果以她成長的數字估算,到了公元二○五○年,她仍將是壓倒性的世界大宗教。這種轉變的大趨勢,可以看出是由北半球往南半球傾移,因此伴隨著經濟、人口、文化的急遽變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也就是傳統所謂的南半球或廣義的「第三世界」,將會是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
詹金斯的《下一個基督王國》告訴我們,此一波的基督宗教確實呈現新的面貌。正當歐洲的基督宗教在歷經現代化與世俗化的洗禮而失去方向之後,新的基督宗教似乎反其道而行,以回歸「正統」基督宗教為鵠的,並且力求經驗「真正」基督宗教的本質。因此,在此刻流行的基督宗教風潮中,我們聽到的不是一些自由主義的懷疑論調,也不是以個人為主軸的存在神學,反而是強調傳統價值、注重宣教與救人靈魂的福音神學。這一類的基督宗教信息奠基於「末世論」(eschatology)的信仰,以二元對立的觀點看待世界,認為人類生存的期限將至,唯有戮力傳揚福音,召喚世人趕緊進入基督的羊圈,方是免除最後審判的不二門路。
更有甚者,「下一個基督王國」更是深染本土化(inculturation或indigenization)的種種特徵。基督宗教能夠快速地傳揚於「全球南方」或第三世界,在相當程度上即拜本土化之賜,也就是她能不固執於傳統的神學與教會條規,而是採用彈性變通的原則,依傳教所在地的文化或宗教特色而作出必要的調整,技巧性地將福音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脈絡。職是之故,新一波的基督宗教,難免雜糅許多「異教」的色彩,歐、美基督宗教在歷經啟蒙時代之後所揚棄的超自然現象,諸如神祕經驗、預言、信心醫治、異夢、異象等,如今全部回籠,成為塑造新基督宗教的重要元素。詹金斯深信此一新的基督宗教發展,將是沛然莫之能禦,其潮流將衝破國家與民族主義的界圍,成為一個「第三教會」(The Third Church)的大局面。
詹金斯的「預言」乍聽之下令人愕然,但是他的論述是有事實根據的。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基督宗教自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一五一七年改教以來,即打破了以教皇為首的中央一統局面,掙脫了凡是以教會為終極權威的僵化體制。自此之後,由新教(Protestantism)所衍生而出的各類教派不勝枚舉,各依自家的神學見解與行政組織,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各類教派更是分歧複雜,尤其是屬於「五旬節」教派或靈恩運動之下的團體,急速滋生蔓衍,其速度之快與內容之雜糅,常常超出學者的把握與歸類。就是在天主教的藩籬裡,多年來各地的發展狀況不一,神學規範鬆緊有別,而梵蒂岡為了維持統一的龐大體制,往往允許差異性的存在,更加造成地方性小傳統的出現,本書所提到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諸多例子,即是最好的說明。
從基督宗教的《聖經》本身觀察,也可發現「下一個基督王國」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基督宗教的信仰核心在於耶穌的「話語」(the Word),而宣教的最主要工作即是把此「話語」傳揚到世界各角落,因此翻譯承載此「話語」的《聖經》,使得不同種族擁有他們的《聖經》以及讀懂他們的《聖經》,成為「決志」基督徒的最大使命。因為翻譯即牽涉轉換與詮釋,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脈絡下,自然產生不同的《聖經》翻譯,也就是產生多種版本的《聖經》。如果基督新教強調每一位信徒直接從《聖經》領受耶穌的「話語」的重要性,其結果必然是使用各地方言的基督徒,各依自己的理解開創出自己的基督宗教,因此教派或團體的不斷分裂、歧出、增衍等現象自然是可以預期的。
再者,宗教不是哲學理論,不能光憑「理解」即可成事,她最吸引人之處即在於她的實踐層面,尤其是能悸動人心的超自然經驗最能召聚一般的信眾。《聖經》固然是基督徒的最高權威依據,但是這本經典裡面所記載的神蹟、聖靈、屬靈「恩賜」(charismata)、預言、異夢等經驗,卻又是印證上帝同在與信仰純度的準繩。從基督宗教肇始至今,舉凡靈恩運動風潮下的各類教派,無不強調自己「靈恩」經驗的真實性,以此證成己身「正統」的合法與合理性。由此看來,詹金斯的「下一個基督王國」裡充斥此類宗教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篇幅所限,我們在此無法提出更多的原因,解釋詹金斯所觀察到的「第三教會」大趨勢,讀者親自閱讀本書,即能領略個中原委。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個人一開始即深深地為其主題所吸引,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當中,作者流暢的筆調、豐富的資料、寬廣的視野,以及具有前瞻性的論證,增益了我對基督宗教的看法。同樣身為基督宗教學術的工作者,我認為他在此時出版《下一個基督王國》,確實意義重大,而立緒文化能夠及時將其翻譯成中文,對於本國的讀者而言,也是另外一種「福音」。
※註:本書原書名為《下一個基督王國》
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蔡彥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在已邁入新世紀第三個年頭的今天,對於許多重要的事實與議題,我們許多人仍然受制於傳統的見識,仍然拘泥於以往的觀念或偏見,未能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並做必要的反省,對於「基督宗教」的迷思,應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了。
一談起基督宗教,一般人的理解總是:她是歐、美白人的宗教,屬於先進國家白人的宗教信仰,但在現代化與世俗化潮流的衝擊之下已經慢慢式微,失去了以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中國與台灣的歷史角度而言,她是外來的洋教,是百多年前隨著帝國主義的船堅...
目錄
〈導讀〉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 ◎蔡彥仁
1基督宗教大變局
南望
回到未來
基督宗敦之死?
基督王國的興起
利用未來
2萬邦的信徒
所謂的「西方」基督宗教
東方眾教會
存續
人數
天主教的海外傳教
越過邊界
絲綢策略
傳教大世紀
3傳教士與先知
「歐洲的信仰」
淪肌浹髓
渡河
源出非洲
非洲與獨立教會
4孑身屹立
傳救士的教會
脫離
五旬節派的大日子
天主教對挑戰的回應
非洲的獨立教會
基督宗教在亞洲的黎明
基督宗敎成功的理由
激進團體
領受你的奇蹟
5新基督宗教的崛起
人口下降中的歐洲
南方的興隆
謊言與不可靠的統計數字
未來的宗教人口分布
不世俗的城市
歐洲
新歐洲人
美國
基督宗敎的美國?
6調和
誰的文化?
禮儀和語言
信仰的法則
南方之后的興起
越出基督宗敦之外?
福音的準備階段
醫治
最古老的基督宗教
屬靈的爭戰
《新約》與《舊約》
過去和未來的教會
新人
教會與教派
7上帝與世界
走出殖民
拉丁美洲與解放運動
非洲的革命
亞洲的局面
基督宗敎國家
基督徒鬥基督徒
比飛機大砲有用?
西方人的偏頗
8下一波十字軍
了解數字
二分的巨人
十字架與新月
戰爭最前沿
奈及利亞的困境
亞洲面對的威脅
暴力的循環
歐洲
基督徒、穆斯林、猶太人
伊斯蘭教之外
跨界
世界末日之戰?
9回家
對一個黑色地球的恐懼
天主教
性别與性
南方的戰友
傳福音給北方
南方的鏡子
10再次首度認識基督宗教
再次認識基督宗敎
南方的《聖經》
〈導讀〉未來基督宗教的大舞台 ◎蔡彥仁
1基督宗教大變局
南望
回到未來
基督宗敦之死?
基督王國的興起
利用未來
2萬邦的信徒
所謂的「西方」基督宗教
東方眾教會
存續
人數
天主教的海外傳教
越過邊界
絲綢策略
傳教大世紀
3傳教士與先知
「歐洲的信仰」
淪肌浹髓
渡河
源出非洲
非洲與獨立教會
4孑身屹立
傳救士的教會
脫離
五旬節派的大日子
天主教對挑戰的回應
非洲的獨立教會
基督宗教在亞洲的黎明
基督宗敎成功的理由
激進團體
領受你的奇蹟
5新基督宗教的崛起
人口下降中的歐洲
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