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祥賓、張釋、陳郁婷等
定價:NT$ 350
優惠價: 95 折, NT$ 333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藝術實踐與博物館的「轉身」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藝術實踐與博物館的『轉身』」為首的兩篇論文分別從藝術史書寫與博物館轉型的角度思考「轉身」的意涵與可能。吳祥賓從「剩餘」的概念出發,追問藝術實踐如何得以「在藝術與非藝術之間、在抗爭與收編之間、或者在不同感性經驗之間」位移、遊走和逃逸,既創造一個可以互通的「感性社群」,又不致被收納進一種「共同體」的約束。張釋與陳郁婷的論文將焦點放在博物館從研究收藏向教育服務的轉型過程裡,思考逸離「視覺主義」轉向身體感知為重心的策展行動,將如何重新構造我們對博物館和美術館這樣的藝術框座的認識。
思想論壇的五篇文章則以近來備受關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焦點,討論其歷史與轉型中所面對的政治與社會。本期同時收錄了大陸學者王琛和臺灣學者周麗卿,針對如何解釋《新青年》的政治與文化意涵,而展開的一場書評對話。
編輯期間,新冠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刻正在世界各地肆虐,因此我們特別圍繞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組織了一場書評論壇。陳嘉新、陳重仁、傅向紅與曾金燕等四位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學者,分別從照護與控制的雙重性,疾病隱喻與底層之聲,集體生命史以及「後帝國」中國等面向,展開了討論。他們的觀察與分析也為我們理解當前的疫情,提供了敏銳和重要的視角。
作者簡介:
吳祥賓(Hsiang-Pin WU)
現為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博士候選人。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西歐與北美前衛藝術、臺灣前衛藝術、藝術抗爭、當代美學論述以及東亞社會參與式的創作實踐。
張釋(Shih CHANG)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文化學程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新加坡文化政策、博物館與跨境移動與感知博物館理論。
陳郁婷(Yu-Ting CHEN)
現任職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曾於《博物館與文化》發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展示中的女性意象〉。研究聚焦於博物館與性別、身體感知及臺灣博物館發展。
王舒俐(Shu-Li WANG)
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博士後探討墨西哥Oaxaca地區的原住民地方博物館,近年關注歐洲與中國博物館的去殖民運動與轉型。曾策展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全館展示規劃。
許雅惠(Ya-hwei HSU)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與印刷文化,關注宋代以降對「三代」因素之挪用,以及印刷圖籍在知識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近年也從事數位人文相關研究。
施靜菲(Ching-Fei SHIH)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9-)。研究範圍主要是亞洲工藝美術史及東亞紋飾發展史,著重東西文化交流的觀察;出版有《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專書(2012)及其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
曾柏文(Albert Tzeng)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知識生態設計者,參與過多項媒體新創與政策規劃。曾任新北市府參議、《端傳媒》評論總監、CNEX紀實頻道編輯總召;現任影想藝術文化基金會策略總監、臺灣設計研究院專案顧問。
黃舒楣(Shu-Mei HUANG)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城鄉環境規劃設計、依存地景、暗黑襲產保存與記憶研究、原住民社區災後動遷與重建等。專書著作有Carescapes of Hong Kong : Two System, One City (2015,
Lexington)及Heritage, Memory, and Punishment: Remembering Colonial Prisons in East Asia(2019, Routledge)。
黃宗潔(Tsung-Chieh HUANG)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等。
唐慧宇(Hui-Yu TANG)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目前研究關注於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與亞際藝術史書寫。研究論文與評論散見《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與《電影欣賞》。
陳嘉新(Jia-shin CHEN)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集中於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含成癮醫療)與當代社會的交引纏繞,目前進行一系列神經文化研究,包括嬰幼兒黑白卡、自律神經失調和多汗症的醫療化與生物社會性。
陳重仁(Chung-Jen CHEN)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十九世紀英國小說、文學與醫學跨領域研究、當代英國小說。專書《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2013)與Victorian Contagion: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2019)均為醫學與文學的跨領域研究,目前持續進行感染想像研究。
傅向紅(Hoeng-Hong POR)
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社會科學院講師。從後殖民視角和文化研究方法探討跟醫藥、衛生、疾病、身體與現代性相關之議題,近年也開始探討記憶政治和文化遺產政治。
曾金燕(Jinyan ZENG)
香港大學博士(2017),美國科爾比學院橡木學人(2017),以色列海法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20)。研究與電影創作聚焦中國社會行動(身分、實踐與生存美學),社會性別與性,文化與政治。
王琛(Chen WANG)
先後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大陸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代思想史。
周麗卿(Li-Ching CHOU)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著力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博士論文主要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探索現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新青年〉與民初政治社會思潮》為作者在學術領域的第一本專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吳祥賓、張釋、陳郁婷等
優惠價: 95 折, NT$ 333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藝術實踐與博物館的「轉身」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藝術實踐與博物館的『轉身』」為首的兩篇論文分別從藝術史書寫與博物館轉型的角度思考「轉身」的意涵與可能。吳祥賓從「剩餘」的概念出發,追問藝術實踐如何得以「在藝術與非藝術之間、在抗爭與收編之間、或者在不同感性經驗之間」位移、遊走和逃逸,既創造一個可以互通的「感性社群」,又不致被收納進一種「共同體」的約束。張釋與陳郁婷的論文將焦點放在博物館從研究收藏向教育服務的轉型過程裡,思考逸離「視覺主義」轉向身體感知為重心的策展行動,將如何重新構造我們對博物館和美術館這樣的藝術框座的認識。
思想論壇的五篇文章則以近來備受關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焦點,討論其歷史與轉型中所面對的政治與社會。本期同時收錄了大陸學者王琛和臺灣學者周麗卿,針對如何解釋《新青年》的政治與文化意涵,而展開的一場書評對話。
編輯期間,新冠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刻正在世界各地肆虐,因此我們特別圍繞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組織了一場書評論壇。陳嘉新、陳重仁、傅向紅與曾金燕等四位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學者,分別從照護與控制的雙重性,疾病隱喻與底層之聲,集體生命史以及「後帝國」中國等面向,展開了討論。他們的觀察與分析也為我們理解當前的疫情,提供了敏銳和重要的視角。
作者簡介:
吳祥賓(Hsiang-Pin WU)
現為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博士候選人。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西歐與北美前衛藝術、臺灣前衛藝術、藝術抗爭、當代美學論述以及東亞社會參與式的創作實踐。
張釋(Shih CHANG)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文化學程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為新加坡文化政策、博物館與跨境移動與感知博物館理論。
陳郁婷(Yu-Ting CHEN)
現任職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曾於《博物館與文化》發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展示中的女性意象〉。研究聚焦於博物館與性別、身體感知及臺灣博物館發展。
王舒俐(Shu-Li WANG)
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博士後探討墨西哥Oaxaca地區的原住民地方博物館,近年關注歐洲與中國博物館的去殖民運動與轉型。曾策展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全館展示規劃。
許雅惠(Ya-hwei HSU)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與印刷文化,關注宋代以降對「三代」因素之挪用,以及印刷圖籍在知識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近年也從事數位人文相關研究。
施靜菲(Ching-Fei SHIH)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9-)。研究範圍主要是亞洲工藝美術史及東亞紋飾發展史,著重東西文化交流的觀察;出版有《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專書(2012)及其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
曾柏文(Albert Tzeng)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知識生態設計者,參與過多項媒體新創與政策規劃。曾任新北市府參議、《端傳媒》評論總監、CNEX紀實頻道編輯總召;現任影想藝術文化基金會策略總監、臺灣設計研究院專案顧問。
黃舒楣(Shu-Mei HUANG)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城鄉環境規劃設計、依存地景、暗黑襲產保存與記憶研究、原住民社區災後動遷與重建等。專書著作有Carescapes of Hong Kong : Two System, One City (2015,
Lexington)及Heritage, Memory, and Punishment: Remembering Colonial Prisons in East Asia(2019, Routledge)。
黃宗潔(Tsung-Chieh HUANG)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等。
唐慧宇(Hui-Yu TANG)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目前研究關注於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與亞際藝術史書寫。研究論文與評論散見《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與《電影欣賞》。
陳嘉新(Jia-shin CHEN)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集中於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含成癮醫療)與當代社會的交引纏繞,目前進行一系列神經文化研究,包括嬰幼兒黑白卡、自律神經失調和多汗症的醫療化與生物社會性。
陳重仁(Chung-Jen CHEN)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十九世紀英國小說、文學與醫學跨領域研究、當代英國小說。專書《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2013)與Victorian Contagion: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2019)均為醫學與文學的跨領域研究,目前持續進行感染想像研究。
傅向紅(Hoeng-Hong POR)
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社會科學院講師。從後殖民視角和文化研究方法探討跟醫藥、衛生、疾病、身體與現代性相關之議題,近年也開始探討記憶政治和文化遺產政治。
曾金燕(Jinyan ZENG)
香港大學博士(2017),美國科爾比學院橡木學人(2017),以色列海法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20)。研究與電影創作聚焦中國社會行動(身分、實踐與生存美學),社會性別與性,文化與政治。
王琛(Chen WANG)
先後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大陸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代思想史。
周麗卿(Li-Ching CHOU)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著力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博士論文主要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探索現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新青年〉與民初政治社會思潮》為作者在學術領域的第一本專著。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