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主意。」
如果你的配偶建議你賣掉房子,將家具存放在倉庫,帶著三個稚齡的孩子去環遊世界,你會怎麼說? 蒂許說:「謝謝你先提出來。」
在這本親密的遊記中,蒂許分享了她的家庭如何以非凡的方式環遊世界,親眼目睹他們一直想探索的地方。她記錄了從中國到新加坡、澳大利亞、烏干達、法國、克羅埃西亞等地的全球旅程,此外,還有令人口水直流的美食、令人驚嘆的景點、火車時刻表、在世界各地帶孩子自學。世界意識也教導了我們這些居民認識了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
從在泰國放天燈到體驗辛巴威的異鄉人社區,蒂許邀請讀者與她一起在全球各地徒步旅行,而且無需支付門票。探索值得了解的人、地點和故事。歸屬於熟悉卻又離家的感覺。並找到旅行癖和滿足之間的平衡。「旅行教會了我平凡、紮根和安穩是一種祝福。」她寫道:「它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找到。」
佳評如潮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夢想:把繁瑣日常拋在後頭,到世界各角落旅遊一年。蒂許.奧森瑞德和夫婿卻真的選擇起而行逐大夢,還帶著三個小孩!在這本率直、風趣和刺激的旅遊記事裡,蒂許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結合冒險的熱血和家人的愛。」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和《比以前更好:掌握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Better Than Before)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
「蒂許做出完美的示範,在家庭落地生根的穩定性和到處探索冒險的旅行癖間達到平衡。這本書帶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告訴我們,她如何在這兩個世界裡找到最美的風景。」
——《紐約時報》暢銷書《就是該吃這行飯》(Born For This)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50位小資創業老闆的實戰成功術》(The $100 Startup)作者克里斯.古利博(Christ Guillebeau)
「這本書或許該貼上警告標示,像是『除非你想要藉旅行、冒險、家庭和愛的名義,把一切搞得天翻地覆,否則不要讀這本書。』因為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滿腦子想的就是這件事。我一向認為蒂許的文字溫暖、實際且激發人心,這本書就是一個明證。它提醒旅行如何形塑我們,告訴我們這世界的美麗,以及『養育孩子』並非冒險的終點。我喜愛這本書的每一字每一句。」
——《紐約時報》暢銷書《現在比完美重要》(Present Over Perfect)和《麵包與美酒》(Bread and Wine)作者蕭娜.涅奎斯特(Shauna Niequist)
「一家五口旅行世界,卻平淡又溫馨,蒂許.奧森瑞德是我認識的唯一一個。她筆下的美妙故事和價值觀清楚展現了,不管我們在任何地方,什麼才是『歸屬和良善』的真正意義。」
——《平常的星期二》(Simply Tuesday)和《一百萬個小方法》(A Million Little Ways)作者艾蜜莉.佛里曼(Emily P. Freeman)
「這本書在旅行回憶錄的類別中,算是『竭盡洪荒之力』那一派的愉悅對比。蒂許和先生、三名稚兒在環遊世界的一年裡,也沒忘了工作。我沒辦法把這本鼓舞人心的書放下來,不僅因為蒂許生動美麗的故事,也因為她『得到孩子和另一半的同意,去做活著真好的事情。』」
——《女權主義的耶穌》(Jesus Feminist)和《有那麼丁點的不愉快》(Out Of Sorts)作者莎拉.貝西(Sarah Bessey)
「有一種中規中矩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很容易就相信、依循:以好成績自中學畢業,進到大學,再以好成績畢業,進入研究所或是投入職場工作,直到我們升遷、買房⋯⋯如此往前推進。這本書冒著風險,讓我們勇敢跨出舒適圈,找出人生完滿的路徑。讀完這本書,在世界趴趴走的人會喜歡賴在家裡,而宅男宅女卻想揹上背包走向花花世界。」
——歌手麗莎.甘格(Lisa Gungor)
「這本書絕無僅有,非讀不可。它跟一般個人踏上旅程『尋找自我』而寫成的刻板旅行回憶錄大不相同,而是一個家庭去探索他們原本就已擁有的東西,這讓我再思考關於歸屬感、家庭、家人和對新事物的接受力等概念。讀這本書吧,然後再買五本送給你的好友們;至少,我就是這麼做的。」
——《紐約時報》暢銷書《這跟你想的不一樣》(It’s Not What You Think)和《耶穌大於宗教》(Jesus > Religion)作者傑佛森.貝斯克(Jefferson Bethke)
「警告:這本書可能會製造出很多旅行癖。這一家子勇於挑戰貨真價實的全球公路旅行。這是一家人在世界找安身之所的動人故事,一個我會珍惜的故事。」
——企業家、前推特(Twitter)員工以及《量身訂作這一天》(Design Your Day)和《更好的生活》(The Better Life)作者克萊兒.迪亞奧蒂茲(Claire Diaz-Ortiz)
「身為有著健康流浪因子的宅女,我初次聽說蒂許環遊世界的冒險故事時就被迷住了,喜歡到標記著這一家人,跟著一路遊逛全球;體會到的跟自己期望的完全不一樣:比我想像更加奇特也更加熟悉。」
——《閱讀人心》(Reading People)作者安.鮑吉爾(Anne Bogel)
「身為死忠派的宅女,我已經習慣被各種旅遊書作為大肆嘲弄的對象。不過這一次不一樣了,蒂許筆下的《環遊世界我們這一家》讓你即使坐在自己最喜愛的椅子上,仍渴望有個家,讓我對家的想法有了美好的轉變。我沒辦法不去想著這本書。」
——《巢居》(The Nesting Place)和《終極宅女》(Homebody Extraordinaire)作者梅奎倫.史密斯(MyQuillyn Smith)
「沒有人比蒂許更能詮釋冒險與家庭之間的關係!這難得的故事,充滿了人們、地點、存在與膽識,讓人欲罷不能。她所進行的冒險,是我夢寐以求的,卻不知其可能。你會愛死這本書。掩卷之後,好好擁抱你的家人,打電話給旅行社。」
——《紐約時報》暢銷書《為了愛》(For The Love)作者珍.黑梅克(Jen Hatmaker)
作者簡介:
蒂許.奧森瑞德
(Tsh Oxenreider)
著有《來自藍色腳踏車的筆記》(Notes from a Blue Bike)與《有組織的簡單》(Organized Simplicity),她的文章散見於《華盛頓郵報》、CNN、《真簡單》(Real Simple)雜誌以及其他。畢業自德州大學的蒂許,主修英文和人類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德州喬治城(Georgetown),全家每週都會吃上好幾餐的墨西哥捲餅。
譯者簡介 劉嘉路,認為譯者如同詩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在限制和規範中翻新出奇就是樂趣所在。翻譯著作二十餘本,近作包括:《終極環遊世界:種子深埋》、《終極環遊世界:海角天涯》、《終極環遊世界:回到未來》、《高年級背包客環遊世界》、《拖延有理》、《恐懼遊戲》和《寬宥之南》等。
章節試閱
1出發
祈禱迷宮在兩百呎外,孩子們在嘩啦拉小溪旁的遊樂場上爬著繩網。在這樣的春日,一定要光著腳丫穿過社區公園;啁啾的鳥兒、發芽的新葉,簡直就是教科書等級的美景。在車裡待了幾個小時後,我的兩條腿需要好好伸展一會。我老公凱爾(Kyle)走完一圈健行步道,跟我換班,他坐上遊樂場的長椅看顧小孩,輪到我體會走在泥土上的滋味。遠處,孩子們和當地小孩輪流溜滑梯,尖叫聲和挑戰像旋轉門,循環不斷;就跟歐洲多數優質的遊樂場設施一樣,這座金屬滑梯比美國常見的滑梯更高更陡,多了些風險,也多了些刺激。
一簇簇綠草在春天的微風中搖曳,呈現一抹抹的孟加拉綠和彩虹色。我穿過鋪滿碎石的小徑,走上草地,脫下涼鞋,彷彿這裡是聖地。泥土冷涼,四月春陽仍無法驅散夾著一絲寒冽的冷空氣。我不曉得自己置身的準確位置,只知道在德國。我們要向這國家道別了,進入幾公里外的法國。我走向了祈禱迷宮。
這裡平淡無奇,看起來該有十年沒有足跡。迂迴小徑通向祈禱迷宮,是座圓形水泥建築,矗立在一方草地上,接著再一段迂迴小徑通往公園另一端的臨時寵物園區。車輛從旁而過,朝雜貨店和舞蹈室前進;另一邊的公園長椅上,青少年相互依偎,用舌頭檢察彼此的扁桃腺,無視這裡是某種聖地。尋常生活在這尋常小鎮裡嗡嗡行進著,我隻身站在德國黑森林地區祈禱迷宮的入口。
我抬起光腳丫,一腳踏進祈禱迷宮,然後左轉,開始順著曲折小徑,以和諧的步伐繞著迷宮行進。六個月以前,我在泰國清邁的伊格納修道院(Ignatian monastery)開始了修行祈禱;在那裡,一個叫諾拉(Nora)的女子教導我,「放手」對我很有助益:基督在我身旁,基督在我心裡,基督在我身後,基督在我身前。如此反覆誦唸。
我們這趟環遊世界之旅還剩下兩週的時間,下飛機前必須經歷的朦朧恍惚就要來臨,在祈禱迷宮裡祈禱一會兒會帶來好處。
我順著圓圈的窄徑一路禱告,抵達中心的時候停下來,感激地抬起頭看著天空,然後隨意地把手裡的涼鞋甩落下來,開始走回孩子的方向。他們待在公園另一頭的德國寵物園區裡會很開心,但我現在就需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很快就要駛離這小鎮,抵達法國吃晚餐。
——
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我已住過二十二個家;兩歲到十八歲之前住在同一間屋子裡頭,成年之後的「家」各有不同面貌。唸大學期間,朋友們開玩笑說,如果有誰想要結婚,就該搬來跟我住;因為我每一個室友搬進來之後的隔年夏天幾乎都結婚了。我大學的目標並不是要隨時把紙箱準備好,以備自己需要新的居住空間,但這卻真是我學會獨立之前的摸索期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最終總會在一間公寓或房子裡的角落安頓下來,然後就聽到室友結束重要的約會之後,隔著門爆出尖銳的喜悅叫聲:「他開口了!我答應了!」幾個月之後,我會拖著箱子來到郵局,再一次變更自己的地址。
若要說到後見之明,這其實是好事一樁:我現在知道,自己在改變中更為茁壯,就讀大學的五年裡,待過五個不同住所,也讓我在通宵唸書和在餐館輪班當服務生的擺盪之間,仍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儘管極度忙碌,在燈滅之後,獨自躺在單人床上,聽著鄰近熟睡的室友打呼之際,我會納悶一個問題:自己到底喝下了哪種倒楣室友的飲料。這已經成為我一年一度的推論。每當五月來臨,我就得尋找願意分攤房租的新室友,找個新地方好擺放數量日增且些微褪色的伴娘禮服。
我為朋友在這麼年輕的年紀就能找到這輩子的摯愛感到開心,但也為自己感到安慰。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這大千世界中等待著我,但在二十出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相當年輕。我算過,就算真等了結結實實的十年才出嫁,還是有時間可以享受當「人妻」的滋味。一直到畢業,感謝老天,我身邊並沒有出現追求者。
我不僅沒有朝家庭生活的方向安頓下來,反而申請了一份到前南斯拉夫飽受戰火摧殘的科索沃(Kosovo)的教職;這國家剛從獨裁者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發起的種族滅絕戰爭中重生。這是我抗拒走入茶巾、醬汁碟和豎起籬笆的郊區房子生活的宣言。
——
教授阿爾巴尼亞年輕人英語、一週洗一次澡節省水資源、窩在阿爾巴尼亞小村落詛咒發電機供電的不穩定網路,我的研究生生活,不知怎的,感覺很夢幻。我住在人口約上千的村落中一條無名街道上的二樓公寓,這裡的人看起來停格在時間當中。汽車二十年前才駛進這村子,同一批老車現在仍在村裡街上馳騁。我的房東兼老闆是個美國家庭,幫忙修復這塊滿目瘡痍的土地,我則從他們身上尋找社會文化的相關線索。那一年,我學到如何整理思緒,以及跟不會說英文的同齡夥伴出去玩(這跟幾個月之前的大學生活相差甚遠)。我學到如何燒柴讓爐火旺起來,感覺自己就像穿了肚臍環的瑪.英格斯(Ma Ingalls,編按:美國作家)。我也學到在沒有烘乾機時弄乾衣服;跟這世界大部份的人一樣,我也學到如何燒掉垃圾,而不是在收垃圾的日子裡拿出來擺在人行道邊上。
我體會到家對自己的意義,竟然比原先以為得還重要。我整個童年待在同一間屋子,可大學的雜燴生活經驗卻大幅成長,因此確信正常的東西(就像推算浴室洗臉盆的龍頭可以流出多少水)不是我的優先選項。我要當「冒險家」,一個憑著感覺行動的人,渴望下一件新鮮事物(不會安定下來)。我在當地不起眼的餐廳(牆上都是洞)找到實驗性食物:連著頭的整條魚、燉兔肉鍋,同時避開單看菜名就不想吃的食物。
我在科索沃生活六個月,每天辛勤在村裡工作、一個月搭一次公車到首都去打國際電話給家人,睡在借來(自己絕不會買)的毛毯底下,突然發現一個小小的純真的事實:我想「有個家」。我對牆壁顏色和蠟燭等事在意的程度,比我原先猜想得還要強烈,而承認這一點是一種解脫。我想要生活中有各種不可預測的文化交錯,也想要一個真正的家。這是一個提煉自我的季節,一個承認自己有多種真實樣貌的季節。
我感染了一種無可治癒的浪遊症,但同時也是愛家一族。
我承認這項事實的時候,也表示自己已成熟地邁入成年期。
——
我們這輩子可能遇不到心靈伴侶,但我們多數人卻能找到「老天,如果我不跟這個人一起過下半輩子,我就是個白癡」的伴侶。凱爾是個跟我想法相近的美國人,住在幾個村子外;他幫在米洛塞維奇挑起的恐怖種族大滅絕中失去一切的寡婦們,重新把房子蓋起來。我們迅速陷入熱戀。這世界上還有另一個人願意做薪水少到可憐的工作,扮演一個小角色,只為了幫助遭到摧殘的國家重新復原,好回復這國家昔日的光彩。我沒有刻意尋找他。但是當你發現,有這麼一個特殊的人,明知道和阿爾巴尼亞青少年一起跳下湖裡游泳可能感染肝炎,仍義無反顧,你不可能轉身離開不加理會。
我們是要好的朋友,一起做任何事情。我們一起幫助寡婦和窮人,一起發現了首都城內煙霧瀰漫的破舊爵士酒吧,一起搭乘搖搖晃晃的巴士到泰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在海邊找到便宜的青年旅社。當我們不在彼此身邊時,我在自己安靜的公寓裡,好奇想著凱爾思念我的程度是否如自己想念他一樣濃烈。
我們兩年後結婚,發誓後半生都要冒險,這夢想若能在海外實現就太棒了。
——
上帝也有幽默感。
十年後,我哄最小的兒子入睡之後,躡手躡腳地回到樓下,繼續煮晚餐。凱爾則把玩具放回籃子裡。當安靜時刻被夜晚的親吻封住、白晝的辛苦也被驅散時,兩人為一天中的這一刻感到知足。我們的家屬於典型的郊區房屋,才剛親手重新翻修過。我切胡蘿蔔時,站在時髦的仿舊木板條上;當我清空洗碗機,把純銀餐具擺回抽屜裡後,抽屜會順著滑軌安靜地滑回去闔起來,簡直有如現代奇蹟。我們不像一般美國人在家裡塞了爆量的東西,但心裡仍被「櫥櫃太滿了」的想法給碎唸著。我很高興自己有碗盤可洗,因為這表示我的家人吃得好;哄小孩入睡的儀式,表示我的孩子有舒適的地方可睡。我從多年的海外生活經驗知道,這些事對許多父母和他們的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和凱爾仍然是那兩個當初在科索沃相識的人,後來結為夫妻,帶著稚子到土耳其住了三年。我在土耳其醫院生下了我們第二個孩子,那時候的我根本不會說當地的語言,差一點就在背脊上還插著一根針的情況下出院。
如今距離我們在科索沃相識已經過了十年,從土耳其搬回美國也已兩年,但是我們還缺了一樣東西。我們潛在內心的探險家如影子般佔據牆面,被父母親的身份和文化所期待、賦予的責任所侵蝕。我仍把自己視為一個流浪者,但這些日子來只能為工作出差旅行。我是作家,凱爾則為一家小公司在家工作,日常生活逐漸凝重起來。這重量其實還合理,我們沒有被壓得喘不過氣,也感激終於不再漂泊。不過,中年的我們仍因諸多期望感到沉重:償付房貸、帶著孩子上空手道課和體操課,以及清理水溝。
今晚,濃烈的溫馨氣氛確定了自己沒有理由不快樂。我們兩人二十年少的青春多在旅行,三十來歲時做著各自喜歡的工作,也終於安定下來,成為我們多數朋友十年前就已經成為的「正常人」。在清理廚房和把玩具歸位的家務中,我終於承認了:「我想念那兩個冒險家。我想重出江湖了。」
凱爾知道我在說什麼。眼前看起來是個好機會,不再只是停在過去幾年來默默滋養著夢想和規劃各種點子的階段。孩子們都會用馬桶,也是觀察敏銳的小旅人,小到可以接受漂泊的不安定。
「說做就做。」凱爾說道。我拿起毛巾擦乾雙手,找出了日曆。
——
我們的偉大計畫是這樣子的:我們要利用一整年的時間,帶著孩子繞著這世界走一圈。我們要讓他們體會在這大千世界中迷路的滋味。凱爾幾年前就懷抱著這夢想,但一直擱置著。我那時正在給最小的孩子餵奶。凱爾蹦蹦跳跳地下樓,撲通地在我旁邊的沙發上坐下來,以實事求是的口吻說:「我有個想法。」這想法既瘋狂也不負責任,沒有哪一個腦袋清楚的父母親會想得出這種點子。但同時,這點子實在妙不可言,因此我說:「謝謝你先把它提出來。」
兩年後,在我們坐落於美國西北地區臨太平洋的廚房裡,我們在日曆上的一個日期劃了圈。我喜歡印有我名字的飛機票在不遠的將來等著我的感覺,而這日期已經很接近了:我們不再只是腦力激盪、讓這點子更好,而是真的付出行動了。我們這幾年來一直存些錢作為旅遊基金。儘管尚未達到設定的經濟目標,我們計算過自己需要多少錢,讓這計畫真正上路。這在財務上是可行的。我研究飛機航班、旅行裝備,並寫下了落落長的待辦清單。我們會持續孩子的自學教育,而他們則要在背包裡放進各自的單字拼寫本,並在平板電腦裡輸入課程表。
我婉謝接下來一年的各種演講邀約,開玩笑地加了一句:「除非你的演講地點在印度洋某個小島或是冰島某個火山上。」凱爾隔天和同事碰面,詢問他們對於他在可預見的未來遠端工作的想法。我們列出開始一年的遠行之前,需要在奧勒岡這裡完成的事項。
我們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做著各種準備。當然,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誰知到底要準備到什麼地步,才能放心地帶著三個孩子上路環遊世界呢?
——
兩件對立的事情可能同樣的真實。數著聖誕節何時到來時,不代表我們討厭萬聖節。我週日上教堂,也習慣週六夜晚到酒吧小酌。我不知恥地持續播放八〇年的流行音樂,也衷愛蕭邦。而最關鍵的是,我愛旅行,也愛家。
這始終是這次旅行的難題。這些年以來,我一直渴望繼續探索這世界,同時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踡在扶手椅上,讀一本好書。我幻想著那些不知名的地方,同時買了抱枕放在沙發上,琢磨著主臥室的牆壁該漆什麼顏色。我希望洗手台上方的瓷磚是海水綠,幻想我在船上。
我在書店旅遊區草草瀏覽的那些回憶錄都告訴我,人們可以在鄉間小路上找到自己的故事。通常,這些人不僅年經而且單身。偶爾,會發現某本資深旅人的書,往往是尋求療癒的故事。這些人旅行的前奏是「還過得去,但最糟時渾渾噩噩」。很少人航向偉大的航道前,原本的生活已經充滿了意義。
我眺望峭壁之後即將浪跡世界的一年,一股罪惡感襲上心頭:我懷疑,以「雙腳蠢蠢欲動」為名,而讓一家人東飄西蕩算不算自私。
當然了,我好運氣,凱爾也想流浪。這可不是件小事。我認識許多心境不同的伴侶,一方渴望跳上飛機,而另一方毫無興趣。旅行的狂熱也灑進了我們孩子的心,大概是被我們的基因給弄糊塗了。我們上幼稚園的孩子菲恩還搞不清楚國家跟大陸的分別,滿心聽從我們其他人做的任何旅遊安排。瑞德儘管對自己的出生地土耳其只有模糊的記憶,還是有著高度的興趣;而黛特想念自己的金髮在一片烏壓壓的黑髮之中異常耀眼的生活,她護照上蓋過的章要比奧勒岡州內的郡總數還多。我們這整個小群體想念這世界,這可就有意義了。
我想,這是讓我願意在前院草地插起「出售」立牌的關鍵原因。如果我們把俗世的東西擺在倉庫一年,對我們一家五口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我們用鉛筆圈出了明確的日期。
我們的房子以近乎荒謬的速度賣了出去。
——
賣掉房子只是難題的一部分,我們還必須決定什麼該留下來、存在什麼地方、哪些東西該跟著我們旅行一年,以及哪些旅行計畫需要事先預訂下來。我們推演著,如果不把太多東西帶在身邊,我們繞著地球跑的旅程會更加怡人,因此我們把攜帶物品縮減到可以裝進後背包。我們也需要買上面提到的後背包,以及我們付得起並能讓我們的旅途輕鬆許多的(最小尺吋)小物件。
在這一團忙亂之中,各種問題不時翻攪而出。我們要攜帶足夠我們用一整年的牙膏嗎?需要多帶一條筆記電腦的電源線,以防我這一條遺落在某個鳥不生蛋地方的塵土裡?孩子們還要做家事嗎?他們有機會賺零用錢嗎?所有答案都只能等著瞧了。
我們站在無家可歸的交點上,不可能回頭了。
我們去了幾趟本地的旅行用品店,試揹我們身體一半大小的後背包,再裝填豆袋進去,模擬背包實際裝滿的情況。六歲的瑞德搖晃走在走道上的樣子像喝醉了,把指南針和水瓶全弄倒下來。我擔心他能不能把自己這一年需要的東西揹在肩上,他的肌肉不夠發達,對於生理上的挑戰也習慣向疲累投降。唯一適合我們四歲男孩菲恩的背包,只有學校書包大小:剛好裝進他的衣服、一把牙刷和一本筆記本。如果我們硬塞的話,可能還可以塞進一隻填充玩偶。
三個孩子都決意要帶自己珍愛的小毯子,這是他們自嬰兒期以來的情緒慰藉物,這又導向一個簡單的經濟課題:我們的背包和生命一樣,擁有的空間有限。如果某樣東西要擺進來,其他的就必須割捨掉。
某些我們堅持要攜帶的物品可能令人驚訝:需要電池的電動牙刷、昂貴的快乾內衣、一整年的虛擬私人網路帳號(VPN),讓我們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觀看網飛(Netflix)。小孩的衣物相對容易,我們選擇輕薄的短褲和T恤、幾套內衣褲和襪子,以及一件薄夾克,心裡盤算著我們可以在沿路上買任何需要的衣物(畢竟,每種文化都有衣服啊)。我在決定自己接下來九個月要穿什麼衣服時碰到了難題,找遍網路上有無任何膠囊衣櫃的設計發想;我不想要當一個永遠踩著一雙跑鞋或夾腳拖闖天下的「醜陋的美國人」。我想要融入自己置身的環境,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要融入雪梨海灘的裝扮,看起來,跟要融入慕尼黑市集廣場的樣貌大不相同。
我們會去我婆家住上一星期,好好道別,在離開這國家之前再繞到德州去看我爸媽。這是我們練習打包的機會,我把數件短袖和長袖T恤、三件長褲、短褲、一件裙子、兩件開襟外套、一件夾克和一件刷毛套頭衫裝進行李。除了我以外,每個人都帶了兩雙鞋——我在背包裡多放了一雙,以免從九月到六月之間會有需要打扮的場合。大夥全帶了泳衣,男生再多帶一件短褲備用。
我們的任務是要輕量便攜,需要的不會超過筆記電腦、相機和一本日誌。我也丟了一枝筆到背包裡,好奇它可以穩當地存在多久。凱爾把他的水彩和素描本加進去。我掙扎著要不要帶瑜伽墊,但它並非必要之物。到最後,它跟檯燈、腳踏車、聖誕節包裝紙、足球和冬天的衣服一起擺到倉庫裡去。我們趁牙膏拍賣的機會,擺了三條到背包裡。
學校作業就比較困難。孩子的教育大半會取決於我們做的事和看到的事,多數要等到上飛機才計劃。我不想要笨重的教科書干擾到孩子們第一手的學習。站在中國長城上,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教導我們關於各朝代的事,會比書本裡任何一張地圖還來得多。我們決定讓兩個識字的小孩使用電子閱讀器、最小的則使用學習閱讀的簡單練習本;當他想要像哥哥姊姊一樣做功課時,手邊有東西可以派上用場。每個人都有一本筆記本和一枝筆記下旅行的見聞,這可以讓他們練習寫字和文法,成為親手寫出來的紀念品。我們在電子閱讀器下載了歷史有聲書和數學課程的應用程式,也帶了一盒Uno卡作為娛樂和阿拉伯數字的練習。五個人使用一盒色鉛筆、蠟筆和麥克筆。
我們出發到公婆家去,在一星期內我清出了背包裡一半的東西。
——
法國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寫到:「旅行使人謙虛,讓你看見自己所佔據的角落竟然如此渺小。 」我們很容易就能推論,地球非常非常遼闊,而我們人類非常非常渺小:但是這理論從我們在土耳其郊區擁擠市集攤位上方的客廳、或是從印度的客滿巴士裡望出去,並非如此明顯。
我在四年級的時候做了一組太陽系的行星模型,注意到地球跟太陽比較之下的大小。我想到澳洲,想到它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紐約州還小,但是一個人站在廣闊的澳洲內陸時,一定會感受到自身何其微小。
我們每一個人佔據極小的空間,這可說是好事一樁,因為地球上有超過七十億的人口。但是我們很容易自我膨脹,在自己的認知中感覺自己很重要,而認為自己在宇宙宏偉的計畫中有深遠的影響。當然,我的生活很重要,我其他四個家人的生活也一樣。因此,其他七十億個一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兩萬次的人的生活也很重要。所有人都很重要。然而,比起我們日常作息引領我們相信的,我們卻又如此微小。小到微不足道。
我在這世界佔據的位置何其渺小啊。
我想要看看一千個小地方,聞聞那些地方的花朵,嚐嚐那些地方的人做出來的醬汁。我想要感覺斯里蘭卡和摩洛哥兩地沙礫質感的差異。我想要認識那個住在紐西蘭最小的城鎮裡卻做出最好吃的麵包的女人。我想要發現從克羅埃西亞(Croatia)哪個地理位置,可以好好眺望波斯尼亞(Bosnia)。盧昂(Rouen,編按:法國北部大城)的金萬利可麗餅(Grand Marnier crěpes)嚐起來如何?巴黎的呢?這世上有數不清的小地方,以及站在這些地方之上的了不起人民。我們或許會看見上百個這種地方和這些人。
我們把衣服捲起來放進後背包,試著把洗衣皂包進可溶解的紙,帶男孩們去剪髮,在飛往德州的飛機上察看準備帶到非洲的背包,又覺得這舉動實在傻氣。我們吃烤肉和德州墨西哥式(Tex-Mex)菜餚,在教會裡領取聖餐,和孩子的外公與外婆道別,往機場去。
九月初一個熱烘烘的傍晚,我們登上往西的飛機,再過二十九個小時之後,我們就會登上中國的土地。當飛機轟隆隆地在跑道加速,飛機鼻翼往上揚起、升空時,我已經開始思念家裡沙發旁落地燈的光暈。我渴望坐在那裡,四周擺滿了我的書。
1出發
祈禱迷宮在兩百呎外,孩子們在嘩啦拉小溪旁的遊樂場上爬著繩網。在這樣的春日,一定要光著腳丫穿過社區公園;啁啾的鳥兒、發芽的新葉,簡直就是教科書等級的美景。在車裡待了幾個小時後,我的兩條腿需要好好伸展一會。我老公凱爾(Kyle)走完一圈健行步道,跟我換班,他坐上遊樂場的長椅看顧小孩,輪到我體會走在泥土上的滋味。遠處,孩子們和當地小孩輪流溜滑梯,尖叫聲和挑戰像旋轉門,循環不斷;就跟歐洲多數優質的遊樂場設施一樣,這座金屬滑梯比美國常見的滑梯更高更陡,多了些風險,也多了些刺激。
一簇簇綠草在春天的微...
推薦序
引言
在書局的旅遊書區裡,我們常見到錯誤的二分法:你要嘛非常喜愛旅遊,因此任所有的建議勸告隨風飄逝,任性地離婚或是休學,好在國外市集裡的特賣會上去尋找「自我」;再不然,就是你的家庭婚姻幸福美滿,這意味著你完全不想脫離住在郊區和到學校接送小孩的生活。攤在我書桌上的是另一本剛出版的回憶錄(這是本剛上市的書,我卻怎麼也讀不完),關於一個人為了逃開任何形式的責任,浪跡天涯去探索寬闊的人生道路。婚姻?只留給喜歡擁有大賣場會員卡的傳統派人士。傳宗接代?這更糟糕,我們都知道,這表示我們得對任何形式的自主說再見了。
這讓我感到很難過。
我要消除這種迷思。我要站在屋頂上大喊,我們可以同時喜愛旅遊並且和孩子一起幸福生活。我們不需要害怕套上婚戒之後,再也不能上歐洲酒館或是去非洲來趟狩獵之旅,因而延遲了對家庭的承諾。迎接新生命不表示我們得從此把護照束之高閣,孩子是很了不起的旅人,比起一人獨自旅行,他們能幫助我們打開更多扇門,體驗不同文化。
別去理會那些告訴你,家庭生活妨礙旅行的書。對我來說,「家庭」和「旅行」完全可以攜手並進。它們並肩站在一輛擁擠的城市公車裡,當公車輪胎駛過坑洞時,彼此扶持,就像相互照應的手足。這並不容易。你可以在伊斯坦堡的大市集裡以番紅花當賭注,一個人整理行李打包絕對容易多了,而且毫無疑問地,一個人住宿肯定要便宜許多。但是,跟家人一起旅行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熱愛旅行、熱愛探索陌生地方、陌生食物和陌生文化,以便宜的價格在世上最了不起的城市入睡⋯⋯不表示你不能成家立業。只表示你是那些排隊等待共乘車輛的父母中,較為誠實的那個。
拿起這本書,如果你仍執著「小孩和旅行就是不搭嘎」的想法,你可能會放下這本,另做選擇。或者,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在害怕再也不可能自助旅行,只能拒絕求婚前,買下這本書。一樁美滿的婚姻、有教養的小孩,再加上旅行?都是圓滿生命的養分。
如果你拿起這本書,是因為你已經厭倦了再當一天父母,我可以提供讓你振作起來的另一種希望:準確來說,我無法告訴你該如何跟你的孩子一起旅行,但是我可以讓你看見我和自己的孩子旅行的狀況。這本書記錄了三十好幾的我,在賢妻良母的身分之外,從來沒放棄我的旅行癖。大學畢業之後的背包客經歷養大了我的旅遊胃口,生了三個孩子後,我發現自己好幸運:我把對旅行的熱愛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傳遞給三個新人。一旦他們踏上旅行之路,就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再也回不了頭。在他們離家獨立之前,這是一份多麼美麗的禮物啊。
邊養育孩子邊環遊世界,是最棒的組合了。
這是我們這一家的故事,我們以很不尋常的方式,度過尋常歲月的故事。
引言
在書局的旅遊書區裡,我們常見到錯誤的二分法:你要嘛非常喜愛旅遊,因此任所有的建議勸告隨風飄逝,任性地離婚或是休學,好在國外市集裡的特賣會上去尋找「自我」;再不然,就是你的家庭婚姻幸福美滿,這意味著你完全不想脫離住在郊區和到學校接送小孩的生活。攤在我書桌上的是另一本剛出版的回憶錄(這是本剛上市的書,我卻怎麼也讀不完),關於一個人為了逃開任何形式的責任,浪跡天涯去探索寬闊的人生道路。婚姻?只留給喜歡擁有大賣場會員卡的傳統派人士。傳宗接代?這更糟糕,我們都知道,這表示我們得對任何形式的自主說...
目錄
引言XIII
第一部 美洲
1出發003
第二部 亞洲
2中國019
3香港039
4泰國043
5新加坡063
第三部 大洋洲
6澳洲071
7紐西蘭089
8回到澳洲099
中場
9斯里蘭卡115
第四部 非洲
10烏干達131
11衣索比亞147
12辛巴威157
13肯亞165
14摩洛哥177
第五部 歐洲
15法國189
16義大利205
17克羅埃西亞221
18科索沃229
19土耳其235
20德國247
21英國259
第六部 回到美洲
22歸途269
尾聲277
致謝281
引言XIII
第一部 美洲
1出發003
第二部 亞洲
2中國019
3香港039
4泰國043
5新加坡063
第三部 大洋洲
6澳洲071
7紐西蘭089
8回到澳洲099
中場
9斯里蘭卡115
第四部 非洲
10烏干達131
11衣索比亞147
12辛巴威157
13肯亞165
14摩洛哥177
第五部 歐洲
15法國189
16義大利205
17克羅埃西亞221
18科索沃229
19土耳其235
20德國247
21英國259
第六部 回到美洲
22歸途269
尾聲277
致謝28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