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希望透過數位治理學界與實務界的協力合作,共同創造出屬於政府數位轉型的科普專書。全書分為五大主題篇,從數位民主、數位服務、數位行政、數位建設、到數位社會等方面,共邀請三十三位國內外專業人士共同執筆,創造出一本二十五個章節,超過二十萬字規模的科普專書;本書不但是政府數位轉型的知識網絡地圖,它也是一本推動社會數位素養的基礎教科書,從高中、大學、到公務體系中高階的教育訓練課程中,本書提供有志深入瞭解政府數位轉型議題的讀者與學子,一本課堂研讀與自修學習的最佳材料。期待本書的岀版,可以激起社會大眾對於政府數位轉型的興趣,也可以帶動公共行政相關領域,一起走出學術象牙塔並走向社會教育領域,藉著科普的語言,一起提升臺灣社會及政府管理知識擴散的廣度與深度,並且打造政府持續推動數位轉型的良好社會基礎。
作者簡介:
編者群簡介
陳敦源、朱斌妤、蕭乃沂、黃東益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廖洲棚 副教授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曾憲立 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主編簡介 台灣電子治理研究中心簡介
2008年,台灣電子治理研究中心(Taiwan E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TEG)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研考會前身)委辦電子治理委外服務計畫〉資助成立,由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受託營運,這十餘年來中心主要提供一個連接學界與實務界、國內與國外、本領域與跨領域知識分享的平台,並且從政策研究、國際接軌、與教育訓練等組織任務來協助政府推動數位轉型的終極目標。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行政院政務委員 唐鳳
行政院常務副秘書長 宋餘俠
名人推薦:行政院政務委員 唐鳳
行政院常務副秘書長 宋餘俠
推薦序
推薦序
數位民主,創新服務
行政院政務委員 唐鳳
在許多演講場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AI對我來說,是「Assistive Intelligence」,也就是輔助人類的智慧。AI取代的是我們不適合做、不想去做的事情,讓人類可以從事更有創意的工作、獲得心靈的滿足。
我們發展科技,是為了滿足眾人的需求。就算有件事既規律、機器又做得更好,只要人們能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樂趣,當然就不會讓機器取代。好比說,喜愛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不會讓機器代替我們跑步、登山,即使機器跑得更快、爬得更高。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公共數位創新的空間,也來自於人性。人性與科技之間,如何求取平衡、相互對話?這是 TEG(電子治理研究中心)多年深耕的議題,在《政府數位轉型》這本必讀的入門書裡,提供了完整而有系統的回應。我認為,本書以〈數位民主〉作為領頭篇章,確實深具見地、探驪得珠,因為現行「服務型智慧政府」所蘊含的「數位轉型」核心理念,正是在此。
2016年前,各階段的「電子化政府計畫」在建構資通訊設備、發展創新施政時,仍是以「政府如何優化服務」為主軸。而2017年起的嶄新階段,首次標舉「資料治理、開放協作、公民參與」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跨部門的多元協作環境。至此,數位服務不但來自於人性,更來自於民主的具體實踐。
「數位民主」的意義,不僅在運用社群媒體、線上連署、電子投票等工具來反映民意、行使公民權利;更在於政府提供的數位服務,從開發到布署,都需要以民主為前提。換句話說,政府數位服務必須「以公民為中心」,也就是「開門造車」,找民眾一起來設計。
然而在這個「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年代,數位服務要講求民主,難道不會太理想化?而且民意如水,哪裡去找共識,難道不會陷入父子騎驢的困境?
民主的意涵,當然不是說事事都要投票決定,只能求同、不能存異。重要的是,經由對話營造共創的空間,讓各方的權益關係人即使有不同的目標,也能一起做點事,結果雖然不是大家都滿意,但大家也都過得去。
舉例來說,登山山友百百種,需求也各式各樣,但對於書中提到的「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在2019年「向山致敬」的討論過程中,大家都同意:三個機關、四種不同的線上申請系統,登一次山要分別上線登記,太麻煩了。
而解決的方式,也不是打掉重練。不同機關各有職掌,管理目的並不相同,所以在現有服務不中斷的前提下,PDIS(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與相關主管機關的同仁,和幾位有志於改善政府網站設計的青年朋友,採取了「前台一致、後台整合」方法,打造了新的數位服務。而在協作會議中發表過不同意見的朋友,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參與前期使用測試的最佳人選。
由此可知,「父子騎驢」也不一定無解。如果各方能有共同的價值,也就是「平安走完旅程最重要」,那要如何輪流騎驢,就不見得非怎樣不可,說不定還有路人願意提供共乘、搭便車呢。重點在於,「民主」並不是追求大家都必須同意的單一解方。與其要一個粗暴的共識,不如有粗略的共識,大家更能一起走下去;與其政府「作之君、作之師」,硬要大家接受所謂先進科技,不如找出現在到底缺什麼?在政府做得到,人民能接受之下,一點一滴讓數位服務實現。
我也常被公務同仁問到,這樣會不會沒有效率?以我在矽谷工作的經驗,打造生態系的第一步,就是大方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這對公共服務尤其重要:所謂的「協力」,並不是要事事政府主導。如果有更適合的社會創新組織,何不讓他們去做?政府只要全力支持就好。
例如2020年初的「口罩實名制」,在藥師協助下,以健保卡來定量購買口罩,民眾最想知道的是「健保藥局哪裡有?口罩數量剩多少?」為此,健保署同仁採取了「開門造車」的策略,將口罩存量公佈在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並且聯繫原先寫「超商口罩地圖」的朋友協力開發。
在 g0v(零時政府)社群夥伴的貢獻下,不到72小時,就已經有多種地圖、聊天機器人等應用。政策上路一個星期,「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已有上百個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絕對比過去「閉門造車」的效率高多了。
由此可知,政府數位服務,不僅可以從「for the people」進化到「with the people」,更可以達到「after the people」的理想——這正是我在行政院擔任數位政委的初衷:推動公民參與、增幅社會創新。
在此,期待各位《政府數位轉型:一本必讀的入門書》的讀者,都能發揮「眾人之事,眾人助之」的社創精神,一同實踐數位民主。是為序。
推薦序
數位民主,創新服務
行政院政務委員 唐鳳
在許多演講場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AI對我來說,是「Assistive Intelligence」,也就是輔助人類的智慧。AI取代的是我們不適合做、不想去做的事情,讓人類可以從事更有創意的工作、獲得心靈的滿足。
我們發展科技,是為了滿足眾人的需求。就算有件事既規律、機器又做得更好,只要人們能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樂趣,當然就不會讓機器取代。好比說,喜愛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不會讓機器代替我們跑步、登山,即使機器跑得更快、爬得更高。
「科...
目錄
第一篇 數位民主 (e-Democracy)
第一章 政府資訊公開與資料開放(e-information)
第二章 網路時代的民意調查
第三章 鄉民在說什麼?漫談網路輿情分析
第四章 從民間包圍中央:翻轉政策制定過程的線上提案連署(e-petition)
第五章 選舉公投採用電子投票行不行?
第二篇 數位服務 (e-Service)
第六章 如何以數位服務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第七章 民眾需求與數位政府創新服務:發展與限制
第八章 e化服務流程再造:電子支付及電子發票
第九章 政府對個人資料的處理:以MyDATA為例
第十章 數位跨域治理服務
第三篇 E化行政(e-administration)
第十一章 政府數位轉骨的幕後英雄:資訊部門與資訊人力
第十二章 數位轉型下的政府預算與採購
第十三章 SMART WORK-以韓國電子化政府為例
第十四章 數位政府的公私協作
第十五章 看不見的幕後英雄:淺談資料治理
第四篇 數位建設(e-Architecture)
第十六章 大數據與公共政策分析:以臺北市1999市民熱線為例
第十七章 臺灣老年人長照巷弄照護站之空間可近性評估
第十八章 區塊鏈與政府治理
第十九章 AI能讓政府變聰明嗎?
第二十章 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的應用
第五篇 數位社會(e-society)
第二十一章 數位科技發展與公共價值
第二十二章 真的?假的?爭議訊息怎麼看?
第二十三章 可以幫活人寫傳記嗎?:淺談個人資料的保護與尊重
第二十四章 網路安全防護
第二十五章 看不見的幕後黑手:淺談網路成癮、網路霸凌與網路色情
第一篇 數位民主 (e-Democracy)
第一章 政府資訊公開與資料開放(e-information)
第二章 網路時代的民意調查
第三章 鄉民在說什麼?漫談網路輿情分析
第四章 從民間包圍中央:翻轉政策制定過程的線上提案連署(e-petition)
第五章 選舉公投採用電子投票行不行?
第二篇 數位服務 (e-Service)
第六章 如何以數位服務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第七章 民眾需求與數位政府創新服務:發展與限制
第八章 e化服務流程再造:電子支付及電子發票
第九章 政府對個人資料的處理:以MyDATA為例
第十章 數位跨域治理服務
第三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