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專著,內容起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迄於清朝,對數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了抉微鈎沉的研究和探討,全書計有圖像810餘幅,近30萬字。撰述多發明創見,言前人所未言。對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服飾制度的發展、沿革,以及它和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種種關聯,做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諸多新問題、新見解。其所敍是服飾,但又不僅以服飾論之。從服飾這個載體,窺見中國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等等諸多風雲變遷之軌跡。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著名文學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1924年起,陸續發表、出版文學作品七十種餘,代表作有《邊城》等。1948年,沈從文開始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文物。1949年起,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主要從事物質文化史,特別是服裝史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在文物考古、物質文化史領域成為獨樹一幟的專家。1964年,沈從文着手編纂本書,直至1979年初才大功告成、付梓面世。而增訂工作亦隨即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因病停輟,後由弟子王㐨續筆,並經沈先生批閲,得以完成。終於1990年代初出版。
增訂者簡介
王㐨(1930—1997),山東萊州人,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任職,高級工程師。師從沈從文先生,長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兼及紡織技術史、服飾史的研究。曾主持、參與過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江陵楚墓以及陝西法門寺唐塔地宮的考古工作。著有《染纈集》。1980年代中期,沈從文先生患病後,由王㐨協助完成了本書的增訂工作。
作者序
序 言
工藝美術是測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標準,在這裏藝術和生活是密切結合着的。
古代服飾是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於此可以考見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和各兄弟民族間的相互影響。歷代生產方式、階級關係、風俗習慣、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絕好的史料。
遺品大率出自無名作家之手。歷代勞動人民,無分男女,他們的創造精神,他們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毅力,具有着強烈的生命脈搏,縱隔千萬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這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一九六四年六月廿五日 郭沫若
引 言
中國服飾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體問題差距大,純粹由文字出發而作出的說明和圖解,所得知識實難全面。如宋人作《三禮圖》,就是一個好例。但由於官刻影響大,此後千年卻容易訛謬相承。如和大量出土文物銅、玉、磚、石、木、漆、刻畫一加比證,就可知這部門工作研究方法,或值得重新着手。漢代以來各史雖多附有輿服志、儀衛志、郊祀志、五行志,無不有涉及輿服的記
載。內容重點多限於上層統治者朝會、郊祀、燕
享和一個龐大官僚集團的朝服官服,記載雖若十分詳盡,其實多輾轉沿襲,未必見於實用。私人著述不下百十種,如《西京雜記》、《古今註》、《拾遺記》、《酉陽雜俎》、《炙轂子》、《事物紀原》、《清異錄》 、《雲仙散錄》 等,又多近小說家言,或故神其說,或以意附會,即漢人敍漢事,唐人敍唐事,亦難於落實徵信。墓葬中出土陶、土、木、石、銅諸人形俑,時代雖若十分明確,其實亦不盡然,真實性也只能相對而言。因社會習慣相承,經常有從政治角度出發,把前一王朝官吏作為新王朝僕從差役事。因此新的探討,似乎還值得多方面去求理解,才可望得到應有的新認識。
本人因在博物館工作較久, 有機會接觸實物、圖像、壁畫、墓俑較多,雜文物經手過眼也較廣泛,因此試從常識出發,排比排比材料,採用一個以圖像為主結合文獻進行比較探索、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到些新的認識理解,根據它提出些新的問題。但出土文物以千百萬計,即和服飾有關部分,也宜以百十萬計。遺物既分散國內外各地,個人見聞接觸究竟有限,試探性工作中,自難免顧此失彼,得失互見,十分顯明。只是應用方法較實際,由此出發,日積月累,或許還是一條比較唯物、實事求是的新路。因此在本書付印之前,對於書中重點作此簡要介紹,求教於海內外學者專家。
本書中商代部分,輯錄了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體型的商代人形,文字說明卻較少。私意這些人形,不僅反映商王朝不同階層,可能還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當時與商王朝對立各部族,如在西北的人方、鬼方,在東南的徐、淮夷,在西南的荊、楚及巴、濮各族人民形象。在銅、玉、陶、石人形中,必兼而有之。特別是青銅兵器和其他器物上所反映形象,多來自異族勁敵,可能性更大。
西周和東周,材料比較貧乏,似可作兩種解釋。一、為立國重農而比較節儉,前期大型墓葬即較少。而銅玉器物制度,且多沿襲商代式樣。禮制用玉佔主要地位,賞玩玉物卻不多。(在湖南、雲南和其他地區出土大量商代玉器,和史稱分紂之寶玉重器於諸有功國事之大臣情形或相關。說是商代逃亡奴隸主遺物,似值得商討。)二、用土木俑殉葬制猶未形成。車乘重實用而少華靡,有一定制度。車上裝飾物作銅人形象亦僅見。領作矩式曲折而下,上承商代而下及戰國,十分重要。另一銅簋下座兩扇門間露出一個人
像,雖具體而微仍極重要。據江南出土東周殘匜細刻紋飾反映生活情形看來,製作也還簡質。在同時青銅器物紋飾中為僅見,直到春秋戰國,才成為一種常用主題裝飾圖案。
春秋戰國由於諸侯兼併,技術交流,周代往日“珠玉錦鏽不鬻於市”的法規制度已被突破,珠玉錦繡已成為市場上一類特殊的商品,因之陳留襄邑彩錦,齊魯細薄絲織品和彩繡,及金銀鑲嵌工藝品,價值連城之珠玉,製作精美使用輕便之彩繪漆器,均逐一出現於諸侯聘問禮物中,或成為新興市場特種商品。衣着服飾之紋彩繽紛、光輝燦爛,車乘裝飾之華美,經常反映於詩歌文傳記載中。又由於厚葬風氣盛行,保存技術也得到高度進展。因之在大量出土文物中,一一得到證實。三門峽虢墓出土物,和新鄭出土物,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物,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物,輝縣琉璃閣出土物,金村韓墓出土物以及湖北隨縣曾侯墓出土物,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物……文物數量之多,製作之精美,無一不令人眼目一新,為前所未聞。特別是在這一歷史階段中,運用各種不同器材,反映出人物生活形象之具體逼真,衣着服飾之多樣化,更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不少。前人千言萬語形容難以明確處,從新出土文物中,均可初步得到較正確理解。有的形象和史傳詩文可以互證,居多且可充實文獻所不足處。不過圖像反映雖多,材料既分散全國,有的又流傳國外,這方面知識因之依然有一定局限性。絲綢錦繡,且因時間經過二十四五個世紀,殘餘物難於保存本來面目。但由於出土數量多,分佈面積廣,依舊可以證明一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還保存得尚好於地下。今後隨同生產建設,有更新更多方面的發現,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綜合各部門的發現加以分別研究,所得的知識,也必然將比過去以文獻為主的史部學研究方法,開拓了無限廣闊的天地。“文物學”必將成為一種嶄新獨立科學,得到應有重視,值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進行分門別類研究,為技術發展史、美術史、美學史、文化史提供豐富且無可比擬的新材料。如善於應用,得到的新成就,是可以預料得到的。因為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條件保存那麼豐富完整的物質文化遺產於地下!
近人喜說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嚴格一點說來,目下治文史的,居多注重前面四個字,指的只是諸子百家各自著書立說而言。而對後面四個字,還缺少應有的關心,認識也就比較模糊。因為照習慣,對於百工藝業的成就,就興趣不多。其實若不把這個時期物質文化成就加以深入研究,並能會通運用,是不可能對於“百花齊放”真正有深刻體會的。因為就這個時代任何一工藝門類的成就而言,就令人有目迷五色、歎為觀止之感! 以衣着材料而言,從圖像方面還難得明確完整印象,但僅就河北出土中山王墓內青銅文物,和湖北隨縣曾侯墓出土棺槨器物彩漆紋飾,和當時詩文辭賦形容衣飾之華美,與事實必相差不多。由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先後近三個世紀。由於時間、空間、族別、習慣不同,文獻材料不足徵。目下實物圖像材料反映雖較具體,仍只能說是點點滴滴,但基本式樣,也可說已能把握得住。如衣袍寬博屬於社會上層;奴隸僕從則短衣緊袖口具一般性,又或與歷來說的胡服有些聯繫。比較可以肯定的,則花樣百出不拘一格,式樣突破體制是特徵。至於在採用同一形式加工於不同器物上,如金銀錯器反映生活、文武、男女有相近處。就我們目下知識,只能作如下推測: 即這類器物同出於一個地區,當時係作為特種禮品或商品而分佈各地,衣着反映因之近於一律,和真實情形必有一定差距。我們用它來說明,這是春秋戰國時工藝品反映當時人事生活作為主題的新產品。同時也反映部分社會現實,似不會錯誤。若一律肯定為出土地社會生活,衣着亦即反映某地區人民衣着特徵,證據還不夠充分。
秦代統一中國後,雖有“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記載,至於這一歷史時代的衣着,除了秦尚黑,囚徒衣赭,此外我們卻近於極端無知。直到從始皇陵前發現幾件大型婦女坐俑,得知衣袖緊小,梳銀錠式後垂髮髻,和輝縣出土戰國小銅人實相近,與楚帛畫婦女髮髻亦相差不多。最重要的發現,是衣着多繞襟盤旋而下。反映於銅器平面圖像上,尚不甚具
體,反映於木陶彩俑、銅玉人形等立體材料上,則十分明確。腰帶邊沿彩織裝飾物的花紋精緻處,多超過我們想象。由比較得知,這種制度一直相沿到漢代,且具全國性。證明《方言》說的“繞袊謂之帬”的正確含義。歷來從文字學角度出發,對於“袊”字解釋為“衣領”固不確,即解釋為“衣襟”,若不從圖像上明白當時衣襟制度,亦始終難得其解。因為這種衣服,原來從大襟至脅間即向後旋繞而下。其中一式至背後即直下,另一式則仍迴繞向前,和古稱“衣作繡,錦為緣”有密切聯繫。到馬王堆西漢初期古墓大量實物和彩繪木俑出土,才深一層明白如此使用材料,實用價值比藝術效果佔更重要意義。從大量圖像比較,又才明白這種衣着剪裁方式,實由戰國到兩漢,結束於晉代。《東宮舊事》和墓葬中殉葬鈆木簡櫝,都提到“單裙”、“複裙”。提到衣衫時,且常有某某衣及某某結纓字樣。結纓即繫衣時代替鈕釦的帶子,分段固定於襟下的。(衣裙分
別存在,雖在北京琉璃河出一西漢雕玉舞女上即反映分明,但直到東漢末三國時期才流行。圖像則從《女史箴》臨鏡化妝部分進一步得到證實。)
秦代出土人形,主要為戰車和騎士,數量達八千餘人。人物面目既高度寫實,衣甲器物亦一切如真。惟戰士頭髻處理繁瑣到無從設想。當時如何加工,又如何能持久保持原有狀態? 髻偏於一側,有無等級區別 ,是一個無從索解的問題,實有待更新的發現。
兩漢時間長,變化大,而史部書又特列輿服志,冠綬二物且和官爵等第密切相關,記載十分詳盡。但試和大量石刻彩繪校核,都不易符合。主要因文獻記載中冠制,多是朝會燕享、郊天祀地等高級統治者的禮儀上服用制度;而石刻反映,卻多平時燕居生活和奴僕勞動情況。且東漢人敍西漢事已隔一層,組綬織作技術即因戰亂而失傳,懸重賞徵求才告恢復,可知加工技術必相當複雜。近半個世紀以來,出土石刻彩繪圖像雖多,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惟綬的製作,仍少具體知識。又如東漢石刻壁畫的梁冠,照記載梁數和爵位密切相關,帝王必九梁。而石刻反映,則一般只一梁至三梁,也難和記載一一印證。且主要區別,西漢冠巾約髮而不裹額。裹額之巾幘,東漢始出現。袍服東漢具有一定形制,西漢不甚嚴格統一。從長沙馬王堆出土大量保存完整實物,更易明確問題。又帝王及其親屬,禮制中最重要的為“東園秘器廿八種”中的金銀縷玉衣。照漢志記載,這種玉衣全部重疊如魚鱗,足頸用長及尺許玉札纏裹。從較多出土實物看來,則全身均用長方玉片聯綴而成,惟用大玉片作足底。王侯喪葬禮儀,史志正式記載,尚如此不易符合事實,其餘難徵信處可想而知。又漢代叔孫通雖訂下車輿等級制度,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制度,早即為商人所破壞,不受法律約束。正如賈誼說的帝王所衣黼繡,商人則用以被牆壁,童奴且穿絲履。
從東漢社會上層看來,袍服轉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漢較統一。武氏石刻全部雖如用圖案化加以表現,交代制度即相當具體。特別是象徵官爵等級的綬,制度區別嚴格,由色彩、長短和緒頭粗細區別官品地位。武氏石刻綬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還是比較清楚。直到梁冠去梁之平巾幘,漢末也經過統一,不分貴賤,一律使用。到三國,則因軍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風流,主持軍事的將帥,如袁紹、崔鈞之徒,亦均以幅巾為雅。諸葛亮亦有綸巾羽扇指揮戰事,故事且流傳千載。當時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等名目,張角起義則着黃巾。可知形狀、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風氣且影響到晉南北朝。至於巾子式樣,如不聯繫當時或稍後圖像,則知識並不落實。其實仿古弁形制如合掌的,似應為“帢”,如波浪皺摺的,應名為“幍”。時代稍後,或出於晉人戴逵作《列女仁智圖》,及南京出土《竹林七賢圖》,齊梁時人作《斵琴圖》,均有較明確反映。
至兩晉衣着特徵,男子在官職的,頭上流行小冠子,實即平巾幘縮小,轉回到“約髮而不裹額”式樣。一般平民侍僕,男的頭上則為後部尖聳略偏一側之“帩頭”,到後轉成尖頂氈帽。南北且有同一趨勢。婦女則如干寶《晉紀》和《晉書.五行志》說的衣着上儉而下豐( 即上短小,下寬大),髻用假髮相襯,見時代特徵。因髮髻過大過重,不能常戴,平時必擱置架上。從墓俑反映,西晉作十字式,尚不過大。到東晉,則兩鬢抱面,直到遮蔽眉額。到東晉末齊梁間改為急束其髮上聳成雙環,名“飛天紒”,鄧縣出土南朝畫像磚上所見婦女有典型性,顯然受佛教影響。北方石刻作梁鴻孟光舉案齊眉故事,天龍山石刻供養人,頭上均有這種髮式出現,且作種種不同發展。但北朝男子官服定型有異於南朝,則為在晉式小冠子外加一筩子式平頂漆紗籠冠。因此得知,傳世《洛神賦圖》產生時代,決不會早於元魏定都洛陽以前。歷來相傳為顧愷之筆墨,由服飾看來,時代即晚。
隋統一中國後,文帝一朝社會生活比較簡樸。從敦煌壁畫貴族進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衣着式樣均相差不多。特徵為小袖長裙,裙上繫及胸。
談唐代服飾的,因文獻詳明具體,材料又特別豐富,論述亦多。因此本書只就前人所未及處,略加引申。一為從唐初李壽墓中出土物,伎樂石刻繪畫,及傳世《步輦圖》中宮女看來,可得如下較新知識: 初唐衣着還多沿隋代舊制,變化不大。而伎樂已分坐部和立部。二、由新疆出土墓俑,及長安出土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諸陵壁畫所見,得知唐代“胡服”似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則出於波斯影響,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穿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捲口褲,透空軟底錦靿靴。出行騎馬必着帷帽。和文獻所稱,盛行於開天間實早百十年。後期則如白居易“新樂府”所詠“時世裝”形容,特徵為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黃粉,唇注烏膏,影響實出自吐蕃。圖像反映有傳世《宮樂圖》、《倦繡圖》均具代表性,實元和間產物。至於開元天寶間,則畫跡傳世甚多,和胡服關係不大。敍發展談衍變,影響後世較大,特別值得一提的,即帷帽。歷來相傳於北齊“ ”,或稱 ,以為原遮蔽全身,至今無圖像可證。帷帽廢除於開元天寶間,是事實亦不盡合事實,因為宮廷貴族雖已廢除,以後還流行於民間,宋元畫跡中均可發現。在社會上層,也還留下部分殘餘痕跡,即在額前露出一小方馬尾羅,名“透額羅”。反映於圖像中,只敦煌開元間《樂廷瓌夫人行香圖》中進香青年眷屬或侍女三人額間,尚可明白位置和式樣。透額羅雖後世無聞,但轉至宋代則成為漁婆勒子、帽勒,且盛行於明清。帷帽上層婦女雖不使用,代替它的是在頭頂上披一薄紗,稱“蓋頭”。宋代用紫羅,稱“紫羅蓋頭”。反映於北宋上層婦女頭上,《花石仕女圖》具有代表性。反映於農村婦女,則南宋名畫家李嵩《貨郎圖》中幾個農村婦女頭上,均罩有同式薄質紗羅。就一般說,既有裝飾美觀作用,亦有實用價值,才因此繼續使用。
婦女花冠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名稱雖同,着法式樣迥異。唐代花冠如一頂帽子套在頭上,直到髮際。《宮樂圖》、《倦繡圖》反映都極具體。至於宋代花冠,則係用羅帛仿照真花作成。宋人尚高髻,向上直聳高及三尺,以至朝廷在皇祐中不得不用法律禁止。原因是當時花冠多仿擬真花。宋代尚牡丹芍藥,據《洛陽花木記》記載,由於栽培得法,花朵重台有高及二尺的,稱“重樓子”,在瓷州窯墨繪瓷枕上即常有反映。此外《洛
陽花木記》、《牡丹譜》、《勾藥譜》稱“樓子”、“冠子”的多不勝數。宋人作《花石仕女圖》中所見,應即重樓子花冠。且由此得知,傳世《簪花仕女圖》,從人形衣着言,原稿必成於開元天寶間,即在蓬鬆髮際加一點翠金步搖釵,實純粹當時標準式樣。如再加一像生花朵,則近於“畫蛇添足”、不倫不類矣。這種插戴在唐代為稀有少見,在宋則近一般性。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
不例外。花朵式樣和使用材料均有記載,區別明確。圖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證。又唐代官服彩綾花紋分六種。除“地黃交枝”屬植物,其餘均為鳥類啣花,在銅鏡和帶板上,均有形象可證,惟圖像和實物缺少證據,是一待解決問題。
宋人衣着特別值得一提的,即除婦女高髻大梳見時代特徵,還有北宋一時曾流行來自契丹的,上部着宋式對襟加領抹(花邊)旋襖,下身不着裙只着長統襪褲的“吊墪服”,即後來的“解馬裝”,影響流行於社會上層,至用嚴格法律禁止。但伎樂人衣着,照例不受法令限制,所以在雜劇人圖畫中,還經常可見到這種外來衣着形象。男子朝服大袖寬衫,官服仍流行唐式圓領服制度,和唐式截然不同處,為圓領內必加襯領。起於五代,敦煌壁畫反映明確。而宋人侍僕和子姪晚輩,閒散無事時,必“扠手示敬”。在大量出土壁畫上所見,及遼、金墓壁畫上的南官及漢人部從,亦無例外,隨處可以發現這種示敬形象。宋元間刻的《事林廣記》中,且用圖說加以解釋。試從制度出發,即可發現有些傳世名畫的產生年代或值得重新研究。例如傳世韓滉《文苑圖》,或應成於宋代畫家之手,問題即在圓領服出現襯領,不可能早於五代十國。《韓熙載夜宴圖》,其中扠手示敬的人且兼及一和尚,也必成於南唐降宋以後,卻早於淳化二年以前,畫中人多服綠。《宋大詔令集》中曾載有淳化二年詔令,提及“南唐降官一律服綠,今可照原官服朱紫”。可知《夜宴圖》產生時代必在南唐政權傾覆以後,太宗淳化二年以前。尚有傳為李煜與周文矩合作的《重屏會棋圖》,內中一披髮書童,亦不忘扠手示敬。歷來鑒定畫跡時代的專家,多習慣於以帝王題跋、流傳有緒、名家收藏三大原則作為尺度,當然未可厚非。可最易忽略事物制度的時代特徵。傳世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人無間言,殊不知圖中燒茶部分,有一荷葉形小小茶葉罐蓋,只宋元銀瓷器上常見,哪會出現於唐初? 古人說“談言微中,或可以排難解紛。”但從畫跡本身和其他材料互證,或其他器物作旁證的研究方法,能得專家通人點頭認可,或當有待於他日。
蒙元王朝統治,不足一世紀,影響世界卻極大。大事情專門著作多,而本書卻在統治範圍內的小事,為前人所忽略,或史志不具備部分,提出些問題,試作些敍述解釋。一如理髮的法令歌訣,二如元代男女貴族衣上多着四合如意雲肩,每年集中殿廷上萬人舉行“只孫讌”製作精麗只孫服上的雲肩式樣。三如全國大量織造納石矢織金錦,是否已完全失傳。四如女人頭上的罟罟冠應用情況等等,進行些比較探討。是否能夠得到些新知?
至於明清二代,時間過近,材料過多,因此只能就一時一地引用部分圖像材料結合部分朝野雜記,試作說明。又由於個人對絲綢錦繡略有常識,因此每一段落必就這一歷史時期的紡織品輝煌成就也略作介紹。惟實物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以十萬計,書中舉例則不過手邊所有劫餘點滴殘物,略見一斑而已。
總的說來,這份工作和個人前半生搞的文學創作方法態度或仍有相通處,由於具體時間不及一年,只是由個人認識角度出發,據實物圖像為主,試用不同方式,比較有系統進行探討綜合的第一部分工作。內容材料雖有連續性,解釋說明卻缺少統一性。給人印象,總的看來雖具有一個長篇小說的規模,內容卻近似風格不一分章敍事的散文。並且這只是從客觀材料出發工作的一次開端,可能成為一種良好的開端,也可能還得改變方法另闢蹊徑,才可望取得應有的進展,工作方法和結論,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好在國內對服裝問題,正有許多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工作,且各有顯著成就。有的專從文獻着手,具有無比豐富知識,有的又專從圖像出發,作的十分仔細。據個人私見,這部門工作,實值得有更多專家學者來從事,萬壑爭流,齊頭並進,必然會取得“百花齊放”的嶄新突破。至於我個人進行的工作,可能達到的目標,始終不會超過一個探路打前站小卒所能完成的任務,是預料得到的。
一九八○年四月,於北京
序 言
工藝美術是測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標準,在這裏藝術和生活是密切結合着的。
古代服飾是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於此可以考見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和各兄弟民族間的相互影響。歷代生產方式、階級關係、風俗習慣、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絕好的史料。
遺品大率出自無名作家之手。歷代勞動人民,無分男女,他們的創造精神,他們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毅力,具有着強烈的生命脈搏,縱隔千萬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這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一九六四年六月廿五日 郭沫若
引 言
中國服飾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體問題差...
目錄
目 錄
序 言 — 郭沫若/i
引 言 — 沈從文/iv
一 舊石器時代出現的縫紉和裝飾品/2
圖一 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和裝飾品
❶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骨針 ❷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項飾
❸ 雲南傈僳族以前使用的皮甲
二 新石器時代的繪塑人形和服飾資料/5
圖二 仰韶文化人面紋
❶ 人面紋、網紋彩陶盆(西安半坡出土)
❷、❸ 半坡彩陶人面紋兩種 ❹ 姜寨彩陶人面紋(臨潼姜寨出土)
圖三 馬家窰文化辮髮、飾尾人形舞蹈紋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圖四 ❶ - ❹ 馬家窰文化(半山)彩陶人形器蓋(甘肅廣河出土)
圖五 髮式、紋面與裝飾
❶、❷ 披短髮人頭器口彩陶瓶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
❸ 披短髮人面紋彩陶盆殘片(甘肅東鄉東塬林家出土)
❹ 披短髮、紋面彩陶人面紋(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
❺ 有髮飾陶塑人頭(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
❻ 紋面人頭器口彩陶罐(青海樂都柳灣出土)
❼ 有項飾人頭器口彩陶罐(青海樂都出土)
圖六 笄和裝飾品
❶ ‧圓箸式與 B 柳葉式骨笄(河北磁山出土)
❷ ‧棒式, B 兩頭尖式與 C 、D“丁”字式石、骨、陶笄(西安半坡出土)
❸ 環飾、墜飾和笄(西安半坡出土)
❹ 鑲嵌骨笄(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
圖七 象牙梳(山東大汶口出土)
圖八 獐牙頭飾(山東大汶口出土)
圖九 大汶口文化頭飾和臂飾(大汶口出土)
圖一〇 玉飾
❶ 紅山文化 A. 玉冠, B. 玉龍佩, C. 勾雲玉佩及玉鐲
❷ 良渚文化 A. 冠狀玉飾, B. 龍首玉鐲, C. 玉帶鈎
圖一一 帽與靴鞋
❶ 紅山文化着靴陶人殘像(遼寧凌源牛河梁出土、遼寧考古所藏)
❷ 陶塑人像(臨潼鄧家莊出土) ❸ 新石器時代着翹頭靴人形彩陶罐(甘肅玉門市出土)
❹ 彩陶靴(青海樂都出土) ❺ 紅山文化 陶塑衣飾殘部(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
圖一二 辛店文化陶器上繪飾的人形圖像
圖一三 岩畫中反映的原始服飾
❶ - ⓭ 散見於內蒙陰山、甘肅黑山、雲南滄源等地的岩畫人像
⓮ 內蒙陰山岩畫人像 ⓯ 雲南滄源岩畫人像
圖一四 “披圍式長衣”示意圖
❶ 單被式袒左披圍衣 ❷ 四幅布橫連單被衣形制
圖一五 貫頭衣
❶ 頭衣(長式)A 、B 兩種形制,以B式為典型,均由兩幅布縫合留口
❷ 台灣蘭嶼達悟人(雅美人)貫頭式“塔利利”男衣
❸ 女子着貫頭長衣,束腰,並加臂飾、腳筒(脛夾)及男子着短衣示意圖
三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19
圖一六 新石器時代的紡具和織具
❶ 陶、石紡輪(西安半坡出土)
❷ 宋兆麟復原的河姆渡“踞織機”(引自《中國原始社會史》170 頁)
❸ 木筒(筒式後綜‧河姆渡出土)
圖一七 河姆渡織機的再認識
❶ 河姆渡織機和開口運動復原圖(引自王予予《八角星紋與史前織機》‧< 中國文化>2 期)
❷ 雲南文山苗族的“梯架織機”
圖一八 紡輪上的八角榺紋
❶ 刻有八角榺紋的陶紡輪(江蘇武進潘家塘出土)
❷ 刻有榺紋的陶紡輪(浙江河姆渡出土)
❸ 刻有八角榺紋的陶紡輪(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
圖一九 後世所見八角榺紋(捲經軸的端面)形象
❶ 北齊孝子棺石刻董永故事中織女手持榺杖(經軸)形象
❷ 南北朝石刻織機上的榺杖(經軸)形象
❸ 沂南漢墓石刻西王母畫像頭戴榺杖為首飾形象
❹ 清代蜀錦織機經軸(榺杖)左右的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
圖二〇 織物與編織物印痕
❶ 織物殘片(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
❷ 陶缽底部織物印痕(西安半坡出土)
❸ 陶器上的編織物印痕(西安半坡出土)
❹ 原始紡織物花紋示意舉例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銅人形/26
圖二一 商 盤髮、帶手梏奴隸陶俑(安陽小屯出土)
商 高巾帽、佩黻貴族玉人(安陽出土)
商 織紋衣、束腰帶貴族白石雕像(安陽侯家莊出土)
商 織紋衣貴族白石雕像(安陽小屯出土)
商 高冠人形玉佩(安陽小屯出土)
商 高冠人形玉佩(安陽侯家莊出土)
商 平頂帽、翻領繡紋衣貴族白石雕像(安陽四盤磨村出土)
插圖一‧ 安陽殷墟五號墓人形雕像
❶、❸ 石人 ❷ 玉人
插圖二‧ 殷代玉雕頭像
❶ 高冠人首玉柄 ❷ 青玉女佩(故宮博物院藏)
❸ 黃玉鷹攫人首佩(故宮博物院藏)
插圖三‧ 乳虎卣上的人形
插圖四‧ 殷代人形種種
❶、❷、❸、❹、❺、❿ 人面形玉飾
❻ 銅刀上所見人形 ❼、❽、❾ 人形玉飾
五 周代雕玉人形/33
圖二二 西周 雙笄、佩黻、方領曲裾衣玉人(洛陽東郊出土)
西周 雙笄、佩黻、大袖衣玉人(天津歷史博物館藏)
插圖五‧ 骨笄(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插圖六‧ 人形銅車轄(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出土)
插圖七‧ 黻紋
❶ 彩繪漆棺花紋(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
❷ 黻紋瓦(河北易縣出土)
插圖八‧ 西周人形種種
❶、❷ 玉人(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
❸ 青銅戟上人頭飾(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
❹ 人頭銎鉞(採自《中國兵器史稿》)
❺、❻ 玉人
插圖九‧ 春秋戰國之際人形雕像
❶ 白玉雕像(故宮博物院藏) ❷、❸ 玉人(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
❹、❺ 玉雕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範/39
圖二三 春秋 絲縧束腰、齊膝直裾短衣男子陶範(山西侯馬牛村出土)
戰國 絲縧束腰、繡紋短衣、佩短劍青銅武士(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
插圖一〇‧傳洛陽金村韓墓出土銀人
插圖一一‧楚墓彩繪木俑( 信陽,江陵出土)
七 戰國楚墓漆瑟上彩繪獵戶、樂部和貴族/46
圖二四 春秋戰國間 漆瑟上彩繪獵人、樂師、巫師和貴族(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
插圖一二‧沂南漢墓石刻建鼓
插圖一三‧集安高句麗墓壁畫
❶ 仙人跨鶴 ❷ 仙人天鹿
八 戰國帛畫婦女/49
圖二五 戰國 雲紋繡衣、梳髻貴族婦女帛畫(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插圖一四‧長沙子彈庫楚墓帛畫
插圖一五‧戰國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帛畫(據郭沫若《文史論集》圖版一)
九 戰國楚墓彩繪木俑/52
圖二六 戰國 繡雲紋、錦沿曲裾衣婦女彩繪俑(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
插圖一六‧戰國楚墓彩繪俑(據蔣玄佁《長沙》)
❶、❷ 男俑 ❸、❹ 女俑
❺ 木俑
插圖一七‧雲夢西漢墓彩繪木俑兩件
插圖一八‧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俑髮式
❶ 着衣女侍俑 ❷ 吹竽俑
❸ 歌俑 ❹ 着衣女侍俑
一〇 戰國彩繪漆卮上婦女羣像/56
圖二七 戰國 着帽結纓、白狐出鋒衣人物羣相(長沙楚墓出土彩繪漆卮)
插圖一九‧戰國冬裝乘馬人物(長沙楚墓出土車馬卮部分彩繪紋)
一一 戰國雕玉舞女/59
圖二八 戰國 長袖曲裾衣舞女玉雕(傳洛陽金村韓墓出土)
插圖二〇‧髮式示意
❶ 金村玉舞女 ❷ 楚俑長辮中部結雙鬟
❸ 西漢彩繪陶舞俑雙鬟 ❹ 《女史箴圖》宮女雙鬟
一二 戰國雕玉小孩和青銅弄雀女孩/61
圖二九 戰國 梳雙辮弄雀青銅女孩(傳洛陽金村韓墓出土)
戰國 梳雙丫角雕玉小孩(洛陽西郊出土)
插圖二一‧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兩面玉人
插圖二二‧雙丫髻
❶ 東晉《女史箴圖》彀弩人 ❷ 南朝竹林七賢圖王戎
❸ 南朝鄧縣畫像磚侍從 ❹ 北魏曹望憘造像馬童
❺ 北齊《校書圖》侍女
插圖二三‧螺髻雙丫雙鬟
❶ 麥積山石窟北魏比丘 ❷ 咸陽底張灣薛宇墓壁畫仕女
一三 戰國銅鑑上水陸攻戰紋/64
圖三〇 戰國 水陸攻戰紋銅鑑上武士及戰具(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
插圖二四‧丁寧
❶、❷ 見於水陸攻戰紋鑑 ❸ 見於宴樂漁獵攻戰紋壺
❹ 見於成都百花潭出土嵌錯銅壺 ❺ 見於南陽漢墓畫像石
插圖二五‧侯馬背劍跪人陶範鑄像
插圖二六‧隨縣擂鼓墩大墓編鐘座承
插圖二七‧西漢磚持長劍人物
一四 戰國青銅壺上採桑、習射、宴樂、弋獵紋/70
圖三一 戰國 青銅壺上採桑婦女、射手、樂人(故宮博物院藏)
插圖二八‧宴樂、弋射紋樣
❶ 成都百花潭錯銀壺宴樂部分 ❷ 湖北曾侯乙墓漆匫(衣箱)弋射部分
❸ 百花潭錯銀壺弋射部分
一五 戰國鶡尾冠被練甲騎士/74
圖三二 戰國 錯金銀刺虎鏡上鶡尾冠、練甲、執短劍騎士(傳洛陽金村古墓出土)
插圖二九‧鶡尾冠
❶ 刺虎鏡騎士 ❷ 西漢磚騎士
❸ 寧萬壽石棺門衛 ❹ 石寨山出土銅鼓花紋
❺ 安陽侯家莊1004 殷墓銅盔兩件
插圖三〇‧秦蹲跪式步兵俑(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
插圖三一‧秦兵俑中所見髮式(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
一六 戰國佩玉彩琉璃珠和帶鈎/80
圖三三 戰國 玉璜(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戰國 銀鍍金、鑲玉塊、嵌彩琉璃、玉龍頭帶鈎(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戰國 琉璃珠
插圖三二‧組列玉飾(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出土)
插圖三三‧帶鈎
❶ 戰國佩帶鈎青銅燭奴(河北易縣出土)
❷ 漢代佩帶鈎青銅燭奴(山東諸城出土)
❸、❹、❺ 侯馬戰國墓出土錯金銀銅帶鈎和鐵帶鈎
❻ 錯金鐵帶鈎(江陵出土)
一七 江陵馬山楚墓發現的衣服和衾被/85
圖三四 素紗綿衣(N-1)
圖三五 串花鳳紋繡絹綿衣(N-10)
圖三六 ❶ 對龍鳳紋大串花繡絹綿衣(N-14)
❷ 對龍鳳紋大串花繡絹綿衣(N-14)結構圖
圖三七 長信宮燈女像(滿城漢墓出土)
圖三八 小菱紋絳地錦綿衣剪裁圖
圖三九 小菱紋絳地錦綿衣(N-15)
圖四〇 小菱紋絳地錦綿衣腋部嵌小腰立體效果模型
圖四一 諸家考證深衣圖舉例
❶ 清 江永《深衣考誤》深衣復原圖(正面及背面)
❷ 日本 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採用深衣圖
圖四二 衣(8-3A)
圖四三 衣
—衣片剪裁示意圖
—縫合示意圖
圖四四 深黃絹單裙(N-17-3)分幅結構圖
圖四五 繡絹綿袴(N-25)
圖四六 繡絹綿袴結構圖
圖四七 南宋開襠女褲(福州黃昇墓出土)及結構圖
圖四八 錦緣絹帽(8 - 5B)
圖四九 錦緣絹帽結構圖
圖五〇 有齒結漆履底殘片(臨淄東周墓出土)
圖五一 錦面漆履(8-l)(馬山楚墓出土)
圖五二 鈎履底(河南光山春秋黃國墓出土)
圖五三 繡龍鳳大花紋絹被(N-2)
一八 馬山楚墓出土的錦、繡/98
圖五四 幾何紋錦紋樣兩例(馬山楚墓出土)
❶ D 型錦 ❷ E 型錦
圖五五 朱砂染經織錦
❶ 鳳鳥鳧鴨紋間道錦(N-5)(馬山楚墓出土)
❷ 朱經間道錦(長沙左家塘戰國墓出土)
圖五六 通幅雙人對舞鳥獸紋經錦紋樣(N-4)
❶ 單位紋樣 ❷ 雙人對舞局部紋樣
圖五七 緯花織物兩種(N-12)
圖五八 龍鳳大花紋彩繡紋樣(N-2)
❶ N-2 衾被繡紋 ❷ N-2 衾被完整紋樣及單位組合(王亞蓉研究複製)
圖五九 龍鳳虎紋彩繡紋樣(N-9)
❶ 龍鳳虎紋繡羅衣局部 ❷ 龍鳳虎紋繡紋複製圖(王亞蓉研究複製)
圖六〇 鳳鳥紋彩繡紋樣(N-10)
❶ 鳳鳥彩繡衣局部 ❷ 單位紋樣(王亞蓉研究複製)
圖六一 對龍鳳大串枝彩繡紋樣(N-7)
❶ 對龍鳳大串枝彩繡局部花紋兩例
❷ 對龍鳳大串枝彩繡絹面衾被 ❸ 單位紋樣(王亞蓉研究復原)
圖六二 納繡紋樣(N-10 領)
❶ 車馬田獵紋納繡
❷ 車馬田獵紋單位紋樣(王、王亞蓉研究複製)
圖六三 車馬田獵紋納繡針法示意圖
緯向刺繡針跡(❷、❹、❻、❽)
繡絲繞經示意斷面
一九 西漢墓壁畫二桃殺三士部分/107
圖六四 西漢 椎髻、短袍執劍武士;高冠、袍服、持節使者;漆紗冠、大袍、持兵杖從官和
不同巾
冠袍服平民(洛陽西漢空心磚墓壁畫)
插圖三四‧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石荊軻刺秦王故事
插圖三五‧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帛畫武士
二〇 漢空心磚持戟門卒/109
圖六五 漢 戴不同冠,束腰大袖衣,執戟佩劍門衛(洛陽出土空心磚模印畫)
插圖三六‧馬王堆一號漢墓戴冠男俑
插圖三七‧漢代磚刻亭長人物三式
二一 漢貯貝器上滇人奴隸和奴隸主/112
圖六六 漢 乘肩輿奴隸主(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貯貝器蓋 雲南省博物館藏)
二二 高冠盛裝樂舞滇人/114
圖六七 漢 高冠盛裝樂舞滇人鎏金銅像(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漢 大耳環、梳銀錠髻、戴釧鐲、穿對襟長衣滇人女奴銅像(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漢 纏頭滇人騎士銅像(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插圖三八‧西漢滇人舞女(雲南石寨山出土)
❶ 青銅滇人舞女 ❷ 青銅滇人舞女摹本
插圖三九‧石寨山樂舞銅飾
❶ 雙人盤舞銅飾 ❷ 石寨山銅鼓形貯貝器面上紋飾拓片
插圖四〇‧石寨山八人樂舞鎏金銅飾
插圖四一‧廣南銅鼓舞蹈圖拓片
插圖四二‧石寨山銅鼓形雙蓋貯貝器舞蹈紋
插圖四三‧石寨山銅鼓上執干戚舞人
二三 西漢畫像磚/123
圖六八 漢 彩繪人物磚上戴巾子文人(洛陽八里台出土)
漢 彩繪人物磚上簪花釵、對襟上襦婦女和佩長劍武士(洛陽八里台出土)
二四 漢石刻垂綬佩劍武士/124
圖六九 漢 戴漆紗冠、大袖衣、大口袴、佩虎頭鞶囊、繫綬、佩劍武士石刻畫像(山東沂南
漢墓出土)
漢 戴高冠、大袖衣、大口袴、繫綬、執劍武士石刻畫像(山東沂南漢墓出土)
插圖四四‧敦煌壁畫唐人作古代朝服垂綬圖
❶、❷ 雙綬 ❸、❹、❺ 單綬
二五 漢代陶俑磚刻所見農民/127
圖七〇 漢 笠帽、束腰、短衣農民陶俑(寶成鐵路沿線出土)
漢 着幘、束腰、短衣農民陶俑(寶成鐵路沿線出土)
漢 着巾、短衣、赤腳農民陶俑(四川大學藏)
圖七一 漢 椎髻、用矰繳弋鴻雁的獵人和椎髻、齊腰短衣、用長鐮收穫的農民磚刻畫像
(成都揚子山出土)
插圖四五‧四川彭山漢畫像石舂米圖
二六 戴花釵三女僕/130
圖七二 漢 戴花釵、獻食女婢陶俑(重慶化龍橋出土)
漢 戴花釵、持瓶女婢陶俑(重慶化龍橋出土)
漢 戴花釵、杵舂女婢陶俑(重慶化龍橋出土)
二七 漢望都壁畫伍佰八人/131
圖七三 漢 門下小吏和赤幘、行縢伍佰(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二八 漢代舞女/133
圖七四 漢 戴花冠、長袖衣舞女彩繪陶俑(廣州東漢墓出土)
漢 長袖衣、細裙舞女(浙江紹興出土銅鏡紋飾)
插圖四六‧漢代舞女
❶ 南昌東郊西漢墓象牙飾舞人 ❷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玉舞人
❸、❹、❺ 銅山西漢崖墓玉片舞人
❻、❼ 玉舞人 ❽ 武威磨咀子漢墓漆樽圖案舞蹈部分
二九 漢畫刻中所見幾種騎士/136
圖七五 漢 渾脫帽、持刀盾北方民族騎士石刻畫像(山東沂南漢墓出土)
漢 鶡尾冠、引弓騎士(洛陽出土空心磚模印畫)
漢 執刀盾騎士(浙江紹興出土銅鏡紋飾)
插圖四七‧楊家灣漢墓彩繪陶俑
❶ 戰騎 ❷、❸ 步卒
插圖四八‧漢代獵騎三種
❶ 見於漢代空心磚 ❷、❸ 見於漢代金銀錯車飾
插圖四九‧石寨山出土銅騎
三〇 漢朱鮪墓石刻/141
圖七六 漢 戴花釵貴族婦女和着巾幘侍從石刻畫像(山東金鄉朱鮪墓出土)
三一 漢、魏晉墓壁畫男女像/143
圖七七 魏晉 短衣取水奴婢(遼陽三道壕古墓壁畫)
魏晉 戴平巾幘、短衣、執刀盾門衛(遼陽棒台子屯古墓壁畫)
魏晉 三騎吏和穿繡紋衣、着巾幗、盛裝貴族婦女,戴平巾幘年輕貴族(遼陽三道壕古墓壁畫)
魏晉 戴梁冠貴族男子和二着步搖貴族家屬(遼陽三道壕古墓壁畫)
三二 漢石刻簪筆奏事官吏/145
圖七八 漢 戴梁冠、袍服、簪筆奏事官吏石刻畫像(山東沂南漢墓出土)
插圖五〇‧筩子形氈帽(嘉峪關魏晉間墓出土畫像磚)
插圖五一‧筩子形氈帽(敦煌莫高窟出土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部分)
三三 東漢墓彩繪壁畫和石刻/148
圖七九 東漢 宴樂百戲壁畫和石刻(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
插圖五二‧密縣打虎亭一號漢墓人物畫像石摹本
❶ 墓門內甬道西壁畫像石 ❷、❸ 前室西壁畫像石
❹ 前室北甬道西壁畫像石 ❺ 北耳室西壁宴飲畫像石
三四 漢講學圖畫像磚/150
圖八〇 漢 戴梁冠、持簡牘、佩書刀儒士(成都青槓坡出土講學圖畫像磚)
插圖五三‧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對坐校書青釉陶俑
三五 漢武氏石刻貴族梁冠和花釵/152
圖八一 漢 梁冠、佩綬貴族和花釵大髻婦女(山東嘉祥武梁祠石刻畫像)
三六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幾件衣服/155
圖八二 漢 信期繡錦緣綿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漢 印花敷彩紗綿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插圖五四‧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部墓主人及侍從像
插圖五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袍服
❶ 印花敷彩紗綿袍(329 - 13)表面結構示意
❷、❸、❹ 信期繡綿袍(329 - 10)表裏結構示意
插圖五六‧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衣物
❶ 單裙 ❷ 手套
❸ 青絲履 ❹ 夾襪
三七 漢代錦繡/160
圖八三 西漢 規矩紋起毛錦(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東漢 “萬世如意”錦袍(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出土)
圖八四 西漢 “長壽繡”絹(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西漢 “乘雲繡”紋綺(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插圖五七‧漢代織繡花紋
❶ 印花敷彩紗紋樣 ❷ 金銀色印花紗紋樣
❸ 雙鶴菱紋綺紋樣 ❹ 豹首紋錦
❺ 雞翹紋錦 ❻ 鳧翁紋錦(據馬王堆一號漢墓復原)
❼ 鬱金紋繡 ❽ “ 長樂明光” 錦
(採自《馬王堆一號漢墓》、《蒙古諾因烏拉發現的遺物》、《亞洲腹地》、《文
物精華‧2》)
三八 東晉竹林七賢圖磚刻/166
圖八五 東晉 着衫子、巾幍、螺髻或散髮、弄樂器隱士(南京西善橋出土竹林七賢和榮啟期
磚刻畫)
三九 晉女史箴圖中八輿夫/170
圖八六 晉 籠巾、大袖衣輿夫和八輞輿上貴族(傳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插圖五八‧輿
❶ 平肩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朱漆彩繪屏風)
❷ 平肩輿(鄧縣南北朝墓模印彩繪畫像磚)
❸ 板輿(北朝寧萬壽孝子棺石刻)
❹ 舁牀(唐《過去現在因果經》插圖)
❺ 平肩輿(唐敦煌畫)
四〇 晉女史箴圖臨鏡部分/173
圖八七 晉 簪金雀釵、上襦、長裙女婢和大袖長衣貴族婦女(傳顧愷之《女史箴圖》臨鏡化
妝部分)
插圖五九‧西漢奩具及鏡台
❶ 九子奩(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❷、❸ 沂南漢墓石刻戴花釵女婢及鏡台
插圖六〇‧垂髾髮式
❶、❷ 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婦女
❸ 嘉峪關魏晉間墓彩繪畫像磚婦女
四一 南朝斵琴圖部分/176
圖八八 晉 着巾子或小冠、褒衣博帶、高齒屐隱士和大袖衣、袴褶、執羽扇、方褥、書卷、
如意侍
從(南朝人繪《斵琴圖》部分)
四二 晉六朝男女俑/178
圖八九 東晉 小冠子男侍陶俑(南京石子岡出土)
東晉 大髻、着上襦、複裙侍女陶倆(南京石子岡出土)
南朝 大髻、着上襦、複裙侍女陶俑(南京幕府山出土)
南朝 平巾幘男侍陶俑(南京小洪山出土)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宮女/180
圖九〇 南朝 着菱角巾、披鹿皮裘、執如意、坐高榻帝王和雙鬟髻、方心曲領大袖衫子、高
齒屐宮
女(傳唐閻立本繪《列帝圖》中陳文帝)
四四 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婦女和部曲鼓吹/181
圖九一 南北朝 雙鬟髻、兩當衫、笏頭履貴族和雙鬟髻侍女磚刻畫像(河南鄧縣出土)
南北朝 着小冠、梳雙丫角、袴褶、挾棋子方褥、執大型麈尾侍從磚刻畫像(河南鄧縣出土)
南北朝 荷葉帽、袴褶、鼓吹部曲磚刻畫像(河南鄧縣出土)
插圖六一‧履
❶ 歧頭履(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❷ 笏頭履(鄧縣南北朝墓模印彩繪磚)
❸ 高齒履(閻立本《列帝圖》中隋文帝侍臣)
❹ 重台履(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唐仕女圖)
四五 南北朝着兩當鎧擁儀劍門官/184
圖九二 南北朝 小冠(平巾幘)、兩當鎧、袴褶、執儀劍門官(河南鄧縣畫像磚墓墓門壁畫)
四六 北朝景縣封氏墓着袴褶俑/186
圖九三 北朝 穿兩當鎧、袴褶服官吏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北朝 甲冑、袴褶、執盾武士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北朝 袴褶服僕從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插圖六二‧丹陽南朝墓磚畫具裝馬
四七 北朝景縣封氏墓出土男女俑/188
圖九四 北朝 着披風、袴褶從官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北朝 小冠子、袴褶文官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北朝 戴漆紗籠冠女官陶俑(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
四八 北朝敦煌壁畫甲騎和步卒/190
圖九五 西魏 兩當鎧、甲騎武士(敦煌二八五窟壁畫)
西魏 巾子束髮、圓領衣步卒(敦煌二八五窟壁畫)
四九 北朝着帔子伎樂俑/192
圖九六 北魏 大十字髻、餘髮抱面、交領、花帔、上襦、長裙婦女彩繪俑(西安草場坡出土)
北魏 十字髻、餘髮抱面、交領有條紋上襦、有花紋長襦樂伎彩繪俑(西安草場坡出
土)
五〇 南北朝寧懋石棺線刻各階層人物/194
圖九七 北魏 着巾子、短衣農民和各式丫髻、大袖衣貴族及僕從石刻畫(洛陽寧懋石室出土)
插圖六三‧敦煌壁畫《剃度圖》所見帷帳
插圖六四‧寧懋石室石刻所見帷帳
五一 南北朝寧懋石室石刻武衛和貴族/197
圖九八 北魏 鶡尾冠、魚鱗甲、執戟盾武士石刻畫(洛陽寧懋石室出土)
北魏 漆紗籠冠、方心曲領袍服、笏頭履貴族和雙丫髻、大袖衣侍女石刻畫(洛陽寧 懋石室出土)
五二 北齊校書圖/198
圖九九 北齊 巾子、披紗、衫子文人和雙螺髻、小袖衣、長裙、執器物侍女(北齊《校書圖》)
插圖六五‧龍門賓陽洞北魏造像病維摩
五三 北齊張肅俗墓出土男女陶俑/200
圖一〇〇 北齊 雙髻、短衣、袴褶侍女彩繪陶俑(太原壙坡張肅俗墓出土)
北齊 雙髻、上襦、腰長裙侍女彩繪陶俑(太原壙坡張肅俗墓出土)
北齊 戴巾子、袒臂、袴褶男侍彩繪陶俑(太原壙坡張肅俗墓出土)
五四 隋青褐釉陶舞俑/202
圖一〇一 隋 小袖、長裙舞女青釉陶俑(故宮博物院藏)
五五 隋敦煌壁畫進香婦女/204
圖一〇二 隋 小袖衣、長裙、披帛伎樂供養人(敦煌三九〇窟壁畫)
圖一〇三 隋 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領小袖帔子貴族和丱角、披帛、執長柄扇女婢
(敦煌三九〇窟壁畫)
五六 隋李靜訓墓出土男女陶俑/206
圖一〇四 隋 男女文武侍從陶俑(西安西郊李靜訓墓出土)
五七 隋灰陶纏鬚着袴褶兩當武官俑/207
圖一〇五 隋 介幘、纏鬚、着袴褶、虎皮兩當鎧、執環刀武官青釉陶俑(武昌周家大灣出土)
插圖六六‧隋 黃釉陶俑
五八 隋青釉陶甲士俑/210
圖一〇六 隋 袴褶服甲士青釉陶俑(故宮博物院藏)
五九 隋青瓷執步盾甲士俑/211
圖一〇七 隋 執步盾甲士青瓷俑(武漢隋墓出土)
六〇 隋青釉陶袍服平巾幘文官俑/212
圖一〇八 隋 小冠子(或介幘)袍服文官青釉陶俑(故宮博物院藏)
插圖六七‧麥積山牛兒堂隋塑天王
六一 隋文帝和二侍臣/214
圖一〇九 隋 冕服帝王和漆紗籠冠、朝服侍臣(閻立本《列帝圖》中隋文帝)
插圖六八‧冕服
❶ 濟南無影山西漢彩繪百戲俑冕式冠
❷ 朱鮪墓畫像冕服 ❸ 沂南漢墓畫像冕服
❹ 司馬金龍墓屏風畫楚王冕服 ❺ 集安高句麗壁畫仙人冕服
插圖六九‧紗冠
❶ 馬王堆三號墓漆紗冠 ❷ 武威磨咀子漢墓漆紗冠
❸ 西漢亭長磚刻紗冠 ❹ 沂南漢墓石刻紗冠
❺ 《洛神賦圖》侍從紗冠 ❻ 寧懋石室北朝漆紗籠冠
❼ 北朝漢化貴族白漆紗冠 ❽ 《女史箴圖》輿夫漢式紗冠
❾ 唐鴻臚寺官員烏紗帽(唐李賢墓壁畫)
❿ 《十八學士圖》紗冠 ⓫ 宋《名臣圖》韓琦籠巾
⓬ 明臨淮侯李宗城籠巾
六二 隋李靜訓墓出土首飾/219
圖一一〇 隋 李靜訓墓出土首飾
六三 唐代農民/221
圖一一一 唐 笠子帽、雨中耕作農民(敦煌二二窟唐壁畫)
六四 唐代船夫/223
圖一一二 唐 斗笠、小袖短人、半臂、束腰帶、長褲、草或麻鞋縴夫
(敦煌三二三窟唐壁畫)
插圖七〇A《巴船出峽圖》局部
六五 唐代獵戶/225
圖一一三 唐 尖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獵人(敦煌八五窟唐壁畫)
圖一一四 唐 裹順風頭、齊膝衣、麻練鞋、臂鷹、牽犬、帶獵具獵人
(宋人摹唐《西岳降靈圖》)
插圖七一‧ 唐敦煌壁畫戴氈帽民間樂人部分(音樂研究所藏摹本)
插圖七二‧ 臂鷹圖(唐李重潤墓壁畫)
六六 步輦圖/229
圖一一五 唐 圓領小袖花蕃客錦袍吐蕃使者,幞頭、圓領衣、佩帛魚、
執笏贊禮官和幞頭、圓領便服、坐腰輿帝王唐太宗
(閻立本《步輦圖》)
插圖七三‧傳五代周文矩《宮中圖》鳳輦部分
插圖七四‧唐 贊禮官(李賢墓墓道東壁壁畫局部)
六七 唐貞觀敦煌壁畫帝王和從臣/234
圖一一六 唐 冕服帝王,朝服從官和介幘、兩當袴褶服掌扇人
(敦煌二二〇窟貞觀時壁畫“維摩變”下部)
六八 唐人遊騎圖部分/236
圖一一七 唐 着幞頭、圓領衫、烏皮六縫靴、騎馬文人和隨行僕從
(《唐人遊騎圖》)
插圖七五‧唐代幞頭
❶ 隋敦煌壁畫戴幞頭進香人
❷ 唐永泰公主墓石刻人物所戴幞頭
❸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着順風幞頭馬夫
❹ 唐韋泂墓壁畫着順風幞頭侍從
❺ 唐鮮于庭誨墓西域人俑幞頭
❻ 唐楊思勗墓壁畫長腳幞頭樂人
❼ 唐敦煌壁畫長腳幞頭進香人
❽ 傳唐張萱繪《唐后行從圖》長腳幞頭
❾ 宋人摹唐《醴泉清暑圖》長腳幞頭宮監
❿ 敦煌壁畫折上巾農民
⓫ 宋元人繪《望賢迎駕圖》折上巾王公
六九 唐凌煙閣功臣圖部分/240
圖一一八 唐 漆紗籠冠、方心曲領朝服大臣石刻線畫
(西安石刻《凌煙閣功臣圖》)
唐 幞頭、圓領、六縫靴、腰繫帛魚、官服大臣石刻線畫
(西安石刻《凌煙閣功臣圖》)
唐 進德冠、圓領、六縫靴、腰繫帛魚、官服大臣石刻線畫
(西安石刻《凌煙閣功臣圖》)
插圖七六‧金博山(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
七〇 唐畫塑中所見戴帷帽婦女/242
圖一一九 唐 戴帷帽、騎馬出行婦女(唐畫《明皇幸蜀圖》)
唐 戴帷帽、騎馬出行婦女俑(取自《中國古代陶瓷藝術》)
插圖七七‧帷帽
❶ 唐初戴帷帽騎馬女俑(鄭仁泰墓出土)
❷、❸ 唐戴帷帽騎馬泥女俑(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❹ 敦煌五代時繪《五台山圖》中戴帷帽婦女
❺宋人繪《胡笳十八拍圖》中戴帷帽的蔡文姬
❻元永樂宮壁畫中戴帷帽的婦女
七一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婦女/245
圖一二〇 唐 高髻、披帛、着半臂、長裙、重台履貴族婦女和捧持生活用具侍女
(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壁畫)
插圖七八‧唐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畫
插圖七九‧唐李重潤墓石槨線刻宮裝婦女及復原圖(王亞蓉敷色)
插圖八〇‧唐李壽墓線刻舞伎
插圖八一‧唐李壽墓線刻坐部樂伎
插圖八二‧唐李壽墓線刻立部樂伎
插圖八三‧唐李爽墓壁畫執小扇婦女
七二 唐着半臂婦女/254
圖一二一 唐 高髻、披帛、着半臂、長裙、重台履婦女石刻線畫(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圖一二二 唐 高髻、披帛、着半臂、長裙、重台履婦女(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石刻)
唐 金錦渾脫帽、簪步搖、帶項鏈、着半臂、長裙、披帛婦女
(陝西西安韋頊墓出土石刻)
唐 高髻、披帛、着半臂、長裙、重台履婦女(西安開元四年墓出土石刻墓門裝飾畫)
七三 唐胡服婦女/257
圖一二三 唐 高髻、團花錦翻領小袖胡服、額頰間貼靨子婦女殘絹畫(新疆吐峪溝出土)
插圖八四‧回鶻髻
❶ 麥積山北魏壁畫伎樂天頭部 ❷ 唐永泰公主墓線刻婦女頭部
❸、❹、❺、❻ 喀喇和卓高昌出土泥俑頭部
七四 唐胡服婦女/260
圖一二四 唐 高髻、圓領小袖長衣、佩承露囊侍女石刻線畫(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出土)
唐 裹巾子、圓領小袖長衣、佩承露囊侍女石刻線畫(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出土)
唐 高髻、翻領小袖長衣、佩承露囊侍女石刻線畫(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出土)
圖一二五 唐 高髻、圓領小袖長衣侍女(西安開元四年墓出土石刻墓門裝飾畫)
唐 高髻、圓領小袖長衣、佩鞢躞帶侍女石刻線畫(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唐 高髻、翻領小袖長衣、佩鞢躞帶侍女石刻線畫(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圖一二六 唐 渾脫金錦帽、翻領小袖長衣、着革占鞢帶、胡服女侍石刻線畫(西安韋頊墓出土)
唐 渾脫金錦帽、翻領小袖長衣、着革占鞢帶、條紋褲、錦靿靴、胡服女侍石刻線畫(西安韋頊墓出土)
唐 高髻、翻領小袖長衣、着革占鞢帶、條紋褲、錦靿靴、胡服女侍石刻線畫
(西安韋頊墓出土)
七五 唐着半臂坐薰籠婦女及大髻小袖衣婦女/263
圖一二七 唐 高髻、着錦半臂、小袖衣、柿蒂綾長裙、坐薰籠婦女三彩釉陶俑
(西安王家墳村出土)
唐 高髻、着半臂、小袖衣、戴項鏈、披帛、穿十二破長錦裙婦女三彩釉陶坐俑
(西安王家墳村出土)
圖一二八 唐 大髻、小袖衣、披帛、長裙婦女三彩陶俑(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
插圖八五‧坐具
❶ 筌台(薰籠) ❷ 《唐人玩雙陸圖》中的月牙几子
❸ 成都王建墓石雕所見月牙几子
七六 唐敦煌壁畫樂廷瓌夫人行香圖/267
圖一二九 唐 樂廷瓌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敦煌一〇三窟,范文藻摹)
插圖八六‧唐 敦煌壁畫樂廷瓌夫人行香圖家屬部分(范文藻摹)
插圖八七‧唐 敦煌壁畫樂廷瓌行香圖(范文藻摹)
七七 唐虢國夫人遊春圖/270
圖一三〇 唐 開元天寶時期騎鬧裝鞍馬貴族婦女和婢僕(傳宋徽宗摹張萱繪《虢國夫人遊春圖》)
圖一三一 唐 開元天寶時期騎鬧裝鞍馬貴族婦女和婢僕(傳宋徽宗摹張萱繪《虢國夫人遊春圖》)
七八 唐張萱搗練圖部分/272
圖一三二 唐 高髻、披帛、小袖上襦、長裙、熨帛宮廷婦女(傳宋徽宗摹張萱繪《搗練圖》)
七九 唐高髻盛裝婦女/274
圖一三三 唐 高髻、盛裝婦女彩繪陶俑(取自《世界陶瓷全集》)
插圖八八‧《朝元仙仗圖》樂部
八〇 簪花仕女圖/278
圖一三四 唐 高髻、花冠、金步搖、蛾翅眉、披帛、薄紗衣、長裙貴族婦女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部分)
插圖八九‧花冠
❶ 麥積山五代壁畫進香婦女花冠復原圖
❷ 《宮樂圖》中婦女花冠 ❸ 《女孝經圖》中婦女花冠
❹ 宋人雜劇中婦女花冠 ❺ 宋磚刻雜劇人丁都賽所戴花冠
❻ 宋人繪《花石仕女》中戴重樓子花冠
八一 宮樂圖/282
圖一三五 唐 花冠、椎髻、披帛、元和時裝貴族婦女(《宮樂圖》郭慕熙摹)
八二 文苑圖/284
圖一三六 唐 圓翅幞頭、圓領衣、紅鞓玉帶、絲鞋在職文人(傳韓滉《文苑圖》)
插圖九〇‧平翅幞頭(敦煌石室發現宋初絹本《觀世音菩薩圖》供養人像)
八三 唐代幾種甲士/286
圖一三七 唐 甲士彩塑(敦煌三二二窟)
唐 甲士陶俑(西安韓森寨段伯陽妻高氏墓出土)
唐 甲士陶俑(西安羊頭鎮李爽墓出土)
唐 甲土陶俑(西安紅慶村獨孤君妻元氏墓出土)
圖一三八 唐 甲士與騎士(敦煌一三〇窟唐壁畫)
唐 着甲引弓射手(敦煌唐壁畫)
唐 步騎甲士彩繪泥俑(喀喇和卓出土)
八四 唐代壁畫分舍利圖騎士/289
圖一三九 唐 着甲、挎箭囊騎士(高昌赫色勒摩耶洞壁畫《分舍利圖》)
八五 唐敦煌壁畫甲騎鼓吹/291
圖一四〇 唐 甲士、團衫騎士和舞樂儀仗隊(敦煌一五六窟晚唐壁畫《張議潮出行圖》部分)
插圖九一‧唐敦煌壁畫《張議潮出行圖》甲騎鼓吹部分(吳作人1943 年摹)
插圖九二‧金銀具裝甲騎
插圖九三‧北宋李公麟《免冑圖》甲騎部分
八六 唐白石雕像執弓刀武弁/294
圖一四一 唐 着軟幞頭、戴牛角簪、圓領開衩衣、烏皮六縫靴、執弓刀箭囊武弁加金彩白石立
雕像(西安南郊楊思勗墓出土)
八七 唐代行腳僧/296
圖一四二 唐 負笈、執拂子行腳僧石刻線畫(西安慈恩寺大雁塔玄奘法師像)
唐 笠子帽、負笈、執拂子行腳僧(敦煌唐代壁畫達摩多羅尊者)
插圖九四‧敦煌畫跡中所見行腳僧
插圖九五‧便面和麈尾
❶ 馬王堆一號漢墓便面 ❷ 漢畫像磚便面
❸ 沂南漢墓便面 ❹ 西王母銅鏡便面
❺ 棒台子壁畫便面 ❻ 嘉峪關壁畫便面
❼ 漢畫像磚 ❽ 冬壽墓麈尾
❾ 河南鄧縣彩色模印磚墓麈尾 ❿ 敦煌《維摩變》壁畫麈尾
⓫、⓬ 敦煌壁畫行腳拂子
八八 唐壁畫中的古人衣着形象/298
圖一四三 唐 巾子、曲領逢掖大袖衣、高牆履隱士(西安南郊楊思勗墓壁畫)
八九 唐代彩繪陶俑和三彩陶俑/300
圖一四四 唐 介幘、兩當鎧、袍服、雲頭履侍從武官三彩陶俑(故宮博物院藏)
圖一四五 唐 介幘、袍服、兩歧履文吏陶俑(咸陽底張灣豆盧建墓出土)
唐 介幘、兩當鎧、袴褶武官陶俑(咸陽底張灣豆盧建墓出土)
九〇 唐末五代回鶻進香人/302
圖一四六 唐末五代 金花冠、辮髮、圓領、小袖花錦長袍、佩革占鞢帶回鶻貴族進香人
(高昌壁畫)
插圖九六‧唐人畫塑中所見革占鞢帶
❶、❷ 永泰公主墓線刻宮女 ❸ 戴于闐式花帽子唐俑
❹ 永泰公主墓彩繪陶俑 ❺ 韋頊墓線刻繫帛魚侍從
❻ 敦煌壁畫具革占鞢七事西夏進香貴族
九一 唐代絲綢/306
圖一四七 唐 紅地花鳥紋錦(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三八一號墓出土)
圖一四八 唐 寶藍地小花瑞錦(取自《中國絲綢圖案》)
唐 花樹對鹿紋綾(取自《中國絲綢圖案》)
插圖九七‧唐代絲綢紋樣(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❶ 小團窠蜀錦 ❷ 聯珠鹿紋錦
❸ 方勝格子紋纈 ❹ 狩獵紋印花絹
❺ 狩獵紋脫膠印花紗
九二 麥積山壁畫中幾個青年婦女/311
圖一四九 五代 麥積山壁畫中幾個青年婦女
九三 五代南唐男女陶俑/313
圖一五〇 五代 高髻、披雲肩、長袖上襦、長裙女舞伎陶俑(南京牛首山南唐李昪墓出土)
五代 幞頭、圓領長袖衣男舞伎陶俑(南京牛首山南唐李昪墓出土)
九四 五代甲士/315
圖一五一 五代 着兩當甲、繫披肩、執盾武士陶俑(南京牛首山南唐李昪墓出土)
圖一五二 五代 着魚鱗甲、繫披肩、執劍武士(南京牛首山南唐李昪墓彩繪門衛)
五代 甲士(成都撫琴台前蜀王建墓出土朱漆哀冊匣子上搥銀鑲嵌畫)
插圖九八‧甲冑分解圖
❶ 秦始皇陵陶俑的鎧甲(據楊泓《中國古代甲冑》)
❷ 宋刻本《武經總要》甲冑圖
九五 五代南唐重屏會棋圖/318
圖一五三 五代 幞頭、絲鞋、交領便服文臣和着輕紗特種巾子、交領便服帝王南唐李璟
(傳南唐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九六 五代十國前蜀石棺座浮雕樂部/320
圖一五四 五代 着半臂或雲肩、大袖衣、披帛、盛裝坐部伎
(成都撫琴台前蜀王建墓石棺座四周浮雕舞樂)
插圖九九‧唐五代樂舞石刻
九七 五代宮中圖的宮廷婦女/322
圖一五五 五代 高髻、大梳、披帛、上襦、長裙、坐栲栳圈椅宮廷婦女
(傳南唐周文矩《宮中圖》)
插圖一〇〇‧《宮中圖》中婦女和小孩
九八 五代夜宴圖中幾個樂伎/324
圖一五六 五代 高髻、上襦、小簇團花長裙、披帛盛裝、坐繡墩樂伎
(傳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樂伎部分 榮寶齋木版水印本)
插圖一〇一‧宋人繪《半閒秋興圖》婦女髮飾
九九 五代夜宴圖宴席部分/328
圖一五七 五代 着唐式幞頭、圓領長衫、烏皮靴文人和侍從
(傳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宴樂部分 榮寶齋木版水印本)
圖一五八 五代 戴高裝巾子、練鞋、交領便服、袒腹揮扇的閒居官僚文人韓熙載和團花長衫、
腰袱、執宮扇侍女及家中歌伎(傳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休息部分 榮寶齋木
版水印本)
插圖一〇二‧扠手示敬
❶ 《韓熙載夜宴圖》中人扠手示敬
❷ 《事林廣記》習扠手圖
一〇〇 五代壁畫曹義金像/332
圖一五九 五代 展翅幞頭、圓領袍服、佩魚袋、持香爐和牙笏文官
(陝西安西榆林窟壁畫《曹義金行香像》,范文藻摹)
插圖一〇三‧五代曹義金像白描
插圖一〇四‧榆林窟壁畫五代女供養人(范文藻摹)
一〇一 女孝經圖/336
圖一六〇 宋或五代 高髻、滿頭插小梳、上襦、披帛、長裙、坐繡墩貴族婦女
(宋人繪《女孝經圖》部分)
圖一六一 宋或五代 戴等肩冠袍服皇后,捲梁通天冠、宋式方心曲領帝王和裹幞頭、圓領衣侍
從(宋人繪《女孝經圖》部分)
一〇二 宋初敦煌壁畫農民/338
圖一六二 宋 折上巾或笠子帽、圓領缺胯衫子農民和短襦、長裙農婦
(敦煌六一窟壁畫耕地、收割、揚場)
一〇三 南宋耕織圖中農民/339
圖一六三 南宋 着蓋頭農婦和裹巾子、對襟短衣或背心農民(南宋《耕織圖》)
一〇四 清明上河圖中勞動人民和市民/341
圖一六四 宋 裹巾子、交領或對襟短衣、束腰帶、小口褲車夫和船夫
(傳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部分)
圖一六五 宋 裹巾子、小袖長衣市民,小冠子、大袖袍服道士,笠子帽短衣勞動人民和帷帽婦
女(傳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部分)
一〇五 南宋中興禎應圖中吏卒和市民/344
圖一六六 南宋 戴曲翅幞頭、着圓領缺胯衫子、纏行滕差吏,裹巾子、短衣市民、商販和弄傀
儡藝人(蕭照《中興禎應圖》部分)
一〇六 宋百馬圖中馬夫/346
圖一六七 宋 幞頭、圓領短衣、皮扎革翁、戴“襻膊兒”、鍘草料的馬夫(宋人繪《百馬圖》)
一〇七 宋四川大足石刻老幼平民/348
圖一六八 宋 梳髻、交領衣、長裙養雞婦女和裹巾子、大袖長衣平民(大足宋代石刻)
一〇八 南宋李嵩貨郎圖/350
圖一六九 南宋 裹巾子、短衣、麻鞋貨郎,戴蓋頭、長裙村婦和留鵓角兒髮式兒童
(南宋李嵩《貨郎圖》)
插圖一〇五‧傳宋蘇漢臣《貨郎圖》
一〇九 宋村童鬧學圖/353
圖一七〇 宋 椎髮、東坡巾、長衫子、伏案打盹的村學先生,披髮或鵓角兒、對襟或交領短衣
小頑童(宋人繪《村童鬧學圖》)
插圖一〇六‧永樂宮壁畫之《村學圖》
一一〇 宋雜劇圖/355
圖一七一 宋 高冠子、大袖長袍、賣眼藥郎中,諢裹、圓領小袖長衣、束腰帶、練鞋、手臂
“點青”市民(宋人繪《雜劇人物圖》)
圖一七二 宋 諢裹、對襟旋襖、“釣墪”襪袴、彎頭短統靴戲裝婦女和花冠、對襟旋襖、加腰
袱戲裝婦女(宋人畫《雜劇人物圖》)
插圖一〇七‧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第五十七(上部)
一一一 宋磚刻雜劇人丁都賽/359
圖一七三 宋 花冠、圓領、小袖開衩衫子、束腰帶、短統靴婦女丁都賽
(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雜劇人磚刻)
宋 諢裹巾、袒胸、束腰裹腿和花冠雜劇人(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雜劇人磚刻)
宋 花冠、圓領袍服、束腰帶雜劇人(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雜劇人磚刻)
宋 展翅烏紗帽、圓領袍服、持笏戲裝官僚和幞頭、掌印戲裝小官吏
(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雜劇人磚刻)
一一二 宋磚刻廚娘/361
圖一七四 宋 高冠髻、小袖對襟旋襖、長裙溫酒廚娘(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廚娘磚)
宋 高冠髻、小袖對襟旋襖、圍腰、長裙婦女(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磚刻畫)
宋 高冠髻、交領衣、圍腰、長裙、戴釧鐲廚娘(河南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廚娘磚)
插圖一〇八‧遵義宋趙王墳石室墓雕刻宴會婢僕
插圖一〇九‧遵義宋趙王墳石室墓雕刻女樂
一一三 宋瑤台步月圖/364
圖一七五 宋 高冠髻、小袖對襟旋襖、長裙婦女(宋人繪《瑤台步月圖》)
一一四 宋太原晉祠彩塑/366
圖一七六 宋 高髻、金花鈿飾、上襦、長裙、披帛、結玉環綬宮女(太原晉祠彩塑)
插圖一一〇•北宋 戴重樓子花冠婦女(見於《中國歷代名畫集》)
插圖一一一•北宋 戴花冠婦女(柿莊四號墓門上平台及陶俑)
一一五 宋墓壁畫樂舞/369
圖一七七 宋 高花冠(孝冠)、對襟旋襖、長裙女伎樂和曲翅幞頭、圓領大袖長衣男女伎樂
(河南禹縣白沙北宋元符三年趙大翁墓壁畫)
插圖一一二.《春遊晚歸圖》部分
插圖一一三.《散樂圖》(河北宣化遼天慶六年墓壁畫)
插圖一一四‧宣化遼墓壁畫所見漢人僕從
一一六 宋墓壁畫梳妝和宴飲/372
圖一七八 宋 高花冠(孝冠)、對襟旋襖、梳妝宗室地主家屬婦女
(河南禹縣白沙北宋元符三年趙大翁墓壁畫)
宋 幞頭、圓領衣和高髻、交領衣宗室地主夫婦和孝子或家屬
(河南禹縣白沙北宋元符三年趙大翁墓壁畫)
一一七 宋會昌九老圖/374
圖一七九 宋 高裝巾子、交領襴衫退職文人(宋人繪《會昌九老圖》)
插圖一一五‧高士巾、東坡巾
❶ 《韓熙載夜宴圖》所見巾子 ❷ 故宮舊藏無款《蘇軾像》所見巾子
一一八 趙匡胤踢球圖/376
圖一八〇 宋 趙匡胤踢球圖
插圖一一六.《事林廣記》中踢球圖
一一九 宋太祖趙匡胤像/378
圖一八一 宋 展翅幞頭、圓領黃袍、玉裝紅束帶、皂靴宋太祖像(南薰殿舊藏)
一二〇 宋皇后和宮女/380
圖一八二 宋 “一年景”花釵冠、圓領小簇花錦衣、白玉裝腰帶、彎頭鞋宮女和龍鳳花釵冠、
交領大袖花錦袍服宋仁宗皇后像(南薰殿舊藏)
宋 龍鳳花釵等肩冠、交領大袖花錦袍服宋神宗皇后像(南薰殿舊藏)
一二一 宋大駕鹵簿圖中甲騎與鼓吹/383
圖一八三 宋 裹巾子或漆紗籠巾、圓領長袍、大口袴袍服樂部和平巾幘、甲騎具裝武衛
(元人繪宋《大駕鹵簿圖》中道段部分)
插圖一一七‧甲騎
❶ 鄧縣南北朝墓模印彩繪畫像磚具裝甲馬和馬夫
❷ 北朝景縣封氏墓甲騎俑 ❸ 敦煌北魏壁畫甲馬
❹ 宋人繪《免冑圖》甲馬和騎土 ❺ 《胡笳十八拍圖》宋式甲馬
一二二 宋中興四將圖中岳飛韓世忠及隨從武將/386
圖一八四 南宋 裹四帶巾、圓領衣、長靿靴武將岳飛、韓世忠和兩旁加捍腰、佩劍與弓箭武官
(南宋人繪《中興四將圖》局部)
插圖一一八‧宋岳飛像(南薰殿《歷代名臣像》局部)
一二三 遼慶陵壁畫契丹人/388
圖一八五 遼 髡頂披髮、圓領小袖長袍、執“骨朵”契丹儀衛(遼慶陵壁畫)
插圖一一九‧慶陵壁畫局部(南宮局部)
插圖一二〇‧庫倫遼墓壁畫
❶、❷ 一號墓壁畫局部 ❸ 二號墓壁畫局部
插圖一二一‧契丹人男子髮式
❶、❷、❸、❹ 庫倫一號遼墓壁畫人物
❺ 庫倫二號遼墓壁畫男子
一二四 卓歇圖/392
圖一八六 遼 裹巾子、圓領長袍或高冠、交領長袍、佩豹皮弓弢契丹貴族與官吏和髡髮契丹或
女真樂舞侍從(胡瓌《卓歇圖》)
插圖一二二‧契丹人《狩獵圖》部分
插圖一二三.《卓歇圖》鞍後懸天鵝部分
插圖一二四‧契丹或女真《臂鷹出獵圖》
插圖一二五‧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辭行部分
一二五 便橋會盟圖/396
圖一八七 宋 髡髮、圓領或皮領小袖袍、長靿靴契丹將士(南宋人繪《便橋會盟圖》部分)
插圖一二六‧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馬技部分
插圖一二七‧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馬技部分
插圖一二八‧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馬技部分
一二六 胡笳十八拍圖/400
圖一八八 宋 具裝甲騎,辮髮或裹巾子、圓領窄袖長袍、烏皮靴女真貴族和僕從
(明人摹宋繪《胡笳十八拍圖》)
插圖一二九‧明人摹宋《文姬歸漢圖》歸家部分
一二七 宋免冑圖中甲騎/403
圖一八九 宋 回鶻甲騎和弓手(宋李公麟《免冑圖》部分)
圖一九〇 宋 回鶻人武將甲騎和鼓吹(宋李公麟《免冑圖》部分)
一二八 射獵圖/405
圖一九一 宋 戴皮帽、着貉袖、佩豹皮箭囊北方民族騎士(宋人繪《射獵圖》)
插圖一三〇‧元釉陶騎馬俑
一二九 西夏敦煌壁畫男女進香人/407
圖一九二 西夏 有後披冠子、圓領小袖錦繡衣、佩革占鞢帶西夏貴族供養人
(敦煌四一八窟壁畫)
西夏 交領長袍、革占鞢帶、加腰袱西夏貴族供養人(安西榆林窟壁畫)
西夏 金花冠、金步搖、交領長衣、百褶裙、佩綬西夏貴族婦女供養人
(安西榆林窟壁畫)
一三〇 煮鹽圖/409
圖一九三 宋 裹巾子、圓領或交領齊膝短衣製鹽工人(《重修政和證類備用本草》插圖)
插圖一三一‧解鹽圖之一(《重修政和證類備用本草》插圖)
插圖一三二‧解鹽圖之二(《重修政和證類備用本草》插圖)
一三一 宋代絲綢/411
圖一九四 宋 盤縧錦
宋 紫地鸞鵲穿花緙絲(遼寧省博物館藏)
一三二 元代農民工人和官兵/414
圖一九五 元 椎髻或戴斗笠、短衣或披蓑衣、赤足或裹腿勞動人民
(元至治刻本《全相五種平話》插圖)
圖一九六 元 甲士、軍官和侍衛(元至治刻本《全相五種平話》插圖)
一三三 元代百工百業/417
圖一九七 元 長衣的儒流醫卜星相和短衣的百工百業人(右玉寶寧寺水陸畫)
一三四 元代幾個儒流賢士/419
圖一九八 元 着唐宋式巾裹、袍服的文人儒流(右玉寶寧寺水陸畫)
插圖一三三‧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第五十八《往古顧典婢奴棄離妻子孤魂眾》(下部)
插圖一三四‧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
❶ 第五十一《兵戈盜賊諸孤魂眾》(下部)
❷ 第五十七《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下部)
一三五 元代幾個奏樂道童/422
圖一九九 元 裹各式巾子、交領衣、奏樂道童(永樂宮壁畫)
一三六 元代衣唐巾圓領服男子和齊膝短衣賣魚人/424
圖二〇〇 元 唐巾、圓領衣貴族僕從和齊膝衣賣魚人(山西洪趙縣廣勝寺壁畫)
一三七 元裹巾子短衣草鞋漁民/426
圖二〇一 元 裹巾子、短衣褲、草履漁民(元唐棣《秋浦歸漁圖》)
一三八 元鬥漿圖/427
圖二〇二 元 裹巾子、齊膝短衣、賣茶湯小商販(元趙孟頫《鬥漿圖》)
一三九 一組蒙古人樂舞俑/429
圖二〇三 元 頭上尖頂笠子帽、身穿小袖短袍二奏樂蒙古族青年(河南焦作金墓出土)
元 衣着似漢人唐式幞頭、圓領服蒙古族男子(河南焦作金墓出土)
一四〇 元男女俑/430
圖二〇四 元 笠子帽、交領小袖長袍蒙古族男僕陶俑(西安湖廣義園出土)
元 蒙古族男僕和結髮、左衽上衣、長裙女僕陶俑(西安湖廣義園出土)
一四一 元墓壁畫/432
圖二〇五 元 圓領衣、花圍腰、用“攀膊”廚師(平定東回村元墓壁畫)
元 圓領長袍和高髻、短衣、長裙對坐地主夫婦及家屬或僕從(平定東回村元墓壁畫)
一四二 元人演戲壁畫/434
圖二〇六 元 雜劇人和奏樂人戲裝(洪趙縣廣勝寺壁畫《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一四三 元代帝后像/436
圖二〇七 元 戴暖帽、垂辮環、着一色服(質孫服)元世祖忽必烈像(南薰殿舊藏)
元 戴珍珠飾罟罟冠、納失石金錦衣緣元世祖皇后徹伯爾像(南薰殿舊藏)
插圖一三五‧敦煌壁畫 元代戴姑姑冠供養人
一四四 元代行獵貴族/439
圖二〇八 元 着紫貂緣領銀鼠裘皇帝和引弓、臂鷹、執矟行獵隨從(《元世祖出獵圖》)
插圖一三六.《事林廣記》中元人馬射圖和步射圖
一四五 元敦煌壁畫行香人/442
圖二〇九 元 垂辮環、交領小袖長袍行香蒙古貴族(安西榆林窟壁畫)
元 罟罟冠、交領長袍行香蒙古貴族婦女(安西榆林窟壁畫)
元 笠子帽、雲肩、交領長袍二行香蒙古貴族(敦煌三三二窟壁畫)
一四六 元代玩雙陸圖中官僚和僕從/444
圖二一〇 元 露頂、垂髮辮、圓領或交領長袍、玩雙陸蒙古族官吏和戴笠子帽僕從
(元至順刻本《事林廣記》插圖)
插圖一三七‧元代帝王像髮式
❶ 元太宗像 ❷ 元成宗像
❸ 元仁宗像
一四七 元飲宴圖中官僚和僕從/447
圖二一一 元 四方瓦楞帽、披肩、交領長袍、坐栲栳圈交椅蒙古族官吏和敬酒、奏樂僕人
(元至順刻本《事林廣記》插圖)
一四八 明代農民牧童和工人/449
圖二一二 明 斗笠、短衣、短褲農民和披蓑衣牧童(明刻版畫《孔子聖跡圖》)
圖二一三 明 裹巾子或束髮、短衣、短褲挑土、打井、伐木工人和獵戶
(明刻版畫《孔子聖跡圖》)
一四九 明皇都積勝圖所見各階層人物/452
圖二一四 明 裹巾子或束髮或戴斗笠的勞動人民和騎馬背負聖旨的官吏(明人繪《皇都積勝圖》)
一五〇 水滸圖部分/455
圖二一五 明 裹巾子的農民、市民和差吏(明萬曆刻本《水滸全傳》插圖)
一五一 明代巾帽/456
圖二一六 明 戴六合一統帽或四方平定巾的各階層人物(明萬曆刻《御世仁風》等插圖)
插圖一三八‧傳元人繪《九九消寒圖》
一五二 明戴網巾的農民和工人/459
圖二一七 明 戴網巾、穿交領短衣的農民、榨油工人、鑄工和紡織工
(明崇禎刻本《天工開物》插圖)
一五三 明初製墨工人/461
圖二一八 明 戴元式瓦楞帽、穿長袍或短衣的伐木、製墨工人(明刻本李孝美《墨譜》插圖)
一五四 明男女樂部/462
圖二一九 明 梳髻、交領衣、長裙女樂伎(明萬曆刻本《琵琶記》插圖)
明 笠子帽加紅纓鼓樂和烏紗帽、補服官僚(明萬曆刻本《玉杵記》插圖)
插圖一三九‧明刻本《唐詩艷逸品》樂舞圖
一五五 明婦女時裝與首飾/464
圖二二〇 明 戴遮眉勒、戴卧兔、披雲肩、穿比甲婦女(取自《皕美圖》)
一五六 明代暖耳和罩甲/466
圖二二一 明 穿罩甲將士(明萬曆刻本《元曲選》插圖)
明 穿罩甲兵士(明萬曆刻本《水滸全傳》插圖)
明 穿罩甲吏卒(明刻本《義烈傳》插圖)
明 穿罩甲提督(明人繪《王瓊事跡圖》)
明 戴暖耳、補服官僚(明萬曆刻本《御世仁風》插圖)
一五七 明貴族男女/469
圖二二二 明 《歧陽王世家三世曹國夫人袁氏像》‧李邦鎮畫像
一五八 明憲宗行樂圖中雜劇人內監宮女和帝王/471
圖二二三 明 宮廷過年雜技人(《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部分)
圖二二四 明 宮廷雜技人、宮女、太監和戴寶石頂大簷笠子帽皇帝(《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插圖一四〇‧明木刻元宵燈景
一五九 明帝后金冠/475
圖二二五 明 金冠(定陵出土)
明 嵌珠寶金鳳冠(定陵出土)
明 明益莊王金釵
一六〇 明代絲綢/478
圖二二六 明 青地牡丹加金錦(取自《中國絲綢圖案》)
圖二二七 明 紅地樗蒲錦(故宮博物院藏)
明 綠地牡丹花綢(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插圖一四一‧明代絲綢紋樣
❶ 落花流水花綾 ❷ 球路紋錦
❸ 燈籠緞子 ❹ 龍鳳穿花織金緞
插圖一四二‧明代織錦
❶ 藍地雜花錦 ❷ 藍地蓮花錦
插圖一四三‧明代織金錦
❶、❷ 葫蘆景織金錦 ❸ 五湖四海織金錦
一六一 清初刻耕織圖/484
圖二二八 清 戴斗笠或椎髻、着短衣短褲或蓑衣農民(清初刻《康熙耕織圖》)
圖二二九 清 裹巾子或椎髻、對襟短衣或齊膝長衣、長褲或裹腿農民( 清初刻《康熙耕織圖》)
圖二三〇 清 裹巾子或加遮眉勒、衣衫、長裙農婦(清初刻《康熙耕織圖》)
圖二三一 清 裹巾子、對襟或交領衣、長裙農婦(清初刻《康熙耕織圖》)
一六二 清初婦女裝束/489
圖二三二 清 高髻、花釵、對襟外衣或水田衣、長裙,或加雲肩中上層婦女(《燕寢怡情圖冊》)
插圖一四四‧氆氌(廣東省博物館藏)
一六三 清初回族男女/492
圖二三三 清 紅頂貂皮沿邊帽、交領小袖長衣回族男女(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四 清初藏族男女/494
圖二三四 清 笠子帽、毛織交領長褐衣、掛串珠和紅氈涼帽、披髮、長衣藏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五 清初維族男女/496
圖二三五 清 氈帽、交領小袖皮袍和瓜皮小帽、披髮維吾爾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六 清初苗族男女/497
圖二三六 清 短衣、短褲、吹蘆笙和短衣、短裙、裹腿的苗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七 清初彝族男女/499
圖二三七 清 斗笠、披風、長衣和花帽、披風彝族男女(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八 清初壯族男女/500
圖二三八 清 巾子、交領齊膝長衣、長褲和螺髻、着銀項圈、對襟短衣、長裙的壯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六九 清初瑤族男女/501
圖二三九 清 束髮、齊膝長衣、執笙和帷帽、短衣、短裙、裹腿瑤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〇 清初哈薩克族男女/502
圖二四〇 清 方形高頂皮邊帽、交領小袖長袍哈薩克族男女(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一 清初白族男女/504
圖二四一 清 斗笠、交領短衣、短褲和裹巾子、對襟短衣、短褲白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二 清初傣族男女/505
圖二四二 清 竹笠、齊膝短衣、短褲、裹腿和盤髮、裹紗巾垂纓、筒裙傣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三 清初黎族婦女/506
圖二四三 清 蒙頭巾、短衣、短裙黎族婦女(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四 清初高山族男女/508
圖二四四 清 對襟短衣、戴手鐲和對襟短衣、戴串珠項鏈、手鐲高山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五 清初赫哲族男女/509
圖二四五 清 貂帽、狐裘和戴兜鍪形皮帽、穿魚皮衣、坐狗拉冰橇的赫哲族男女
(清乾隆時彩繪《皇清職貢圖》)
一七六 清代大宴蒙古王公圖/510
圖二四六 清 《熱河萬樹園賜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一七七 清代幾種帝王袍服/511
圖二四七 清 皇貴妃朝服(《慧賢皇貴妃朝服像》)(胡錘攝影)
清 皇帝朝服(《清乾隆像》)(胡錘攝影)
清 皇帝朝服(《清康熙像》)(胡錘攝影)
一七八 清代雍正四妃子便服/513
圖二四八 清 着旗袍皇妃(《雍正行樂圖》中四妃子部分)
清 比甲、長百褶裙、加領釦、雲肩、垂耳環皇妃(《雍正行樂圖》中四妃子部分)
插圖一四五•雍正皇妃
❶ 《雍正十二妃子圖》之一(故宮博物院藏)(胡錘攝影)
❷ 《雍正十二妃子圖》之二(故宮博物院藏)(胡錘攝影)
一七九 清代絲綢/517
圖二四九 清 黃地瑣窗格子團龍加金錦
清 深藍地兩色金雲紋蟒緞
圖二五〇 清 深藍地繡花雲肩
插圖一四六•清代幾件民族服裝
❶ 維吾爾族藍綢彩繡連衣裙 ❷ 苗族繡花蠟染衣裙
❸ 哈薩克族繡花長袍 ❹ 彝族彩漆皮甲
❺ 鄂倫春族長袍 ❻ 黎族婦女結婚衣服(均中國歴史博物館藏)
插圖一四七‧清初織錦紋樣
❶ 番蓮紋錦 ❷ 三多龜背錦
❸ 龜背如意錦 ❹ 棋盤格子納錦
插圖一四八‧清初小花格子錦
插圖一四九‧清初深青地如意雲兩色金蟒緞
插圖一五〇‧清初“壽”字錦
插圖一五一‧清初納錦
後 記/526
再版後記/528
附錄一:引書、畫目錄/529
附錄二:名詞分類索引(按筆畫序)/536
目 錄
序 言 — 郭沫若/i
引 言 — 沈從文/iv
一 舊石器時代出現的縫紉和裝飾品/2
圖一 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和裝飾品
❶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骨針 ❷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項飾
❸ 雲南傈僳族以前使用的皮甲
二 新石器時代的繪塑人形和服飾資料/5
圖二 仰韶文化人面紋
❶ 人面紋、網紋彩陶盆(西安半坡出土)
❷、❸ 半坡彩陶人面紋兩種 ❹ 姜寨彩陶人面紋(臨潼姜寨出土)
圖三 馬家窰文化辮髮、飾尾人形舞蹈紋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圖四 ❶ - ❹ 馬家窰文化(半山)彩陶人形器蓋(甘肅廣河出土)
圖五 髮式、紋面與裝飾
❶、❷ 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