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起,接連四天在台北、台南舉辦的百年小說研討會,分別以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座談會等形式接力上演,詮釋台灣百年小說的歷史與風華,各自表述關於小說創作與文學的想望。縱有不同聲浪,但在這多元自由的社會,不都是爭相說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人關注到台灣文學與文化的多樣與豐饒嗎?
本書收錄論文發表、議題討論、專題演講、座談會、側記等文章與紀錄,讓關心小說的讀者,重臨這場難得的文學盛宴。
作者簡介:
本書分為「論文發表」、「議題討論」、「專題演講紀錄」、「座談會紀錄」四大部分。
「論文發表」發表人有:呂正惠、許俊雅、陳建忠、彭瑞金、林芳玫、張恆豪、石曉楓、周芬伶。
「議題討論」發表人有:林文淇、小野、莊宜文、蘇偉貞、郭強生、阮慶岳、楊翠、鍾文音、藍建春、張啟疆、董恕明、瓦歷斯諾幹、高嘉謙、黃錦樹、紀大偉、陳雪。
「專題演講」講者有:王德威、王文興、陳思和、陳芳明、白先勇、黃春明、李喬、楊照。
「座談會」與談人有:聶華苓、向陽、李銳、林懷民、尉天驄、楊青矗、董啟章、管管、駱以軍、鄭清文、阿來、巴代、李昂、伊格言、吳明益、韓麗珠;王拓、陳若曦、林文義、吳鈞堯、甘耀明、林俊穎、凌煙、愛亞、藍博洲、蔡素芬、許正平。
章節試閱
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 / 小野
在1980年代,我參與了台灣新電影浪潮,和非常多作家談改編版權,把他們的小說買來拍成電影。我覺得文學與電影各成一個系統,為什麼文學會與電影相遇,和時代有關係。1960、1970年代,瓊瑤的小說大量改編,應歸功於當時台灣每年生產大約兩百部電影。只要馬來西亞、新加坡願意買電影版權,差不多就可以回收一半的製作經費,所以它生產的方式是倒過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願意投資的話,這部電影就拍得成,因此它必須很快地找到故事。小說就是一個非常快的方式,瓊瑤在這個年代剛好每一部小說都非常暢銷,所以她的小說大量改編除了本身的號召力外,也和電影的年生產量有關。可以說是互為因果。
上一輩的導演譬如李行、白景瑞、李翰祥、丁善璽,他們有沒有拍小說?有,李翰祥就拍過羅蘭的〈冬暖〉,白景瑞也拍過陳映真的〈將軍族》、《再見阿郎》,宋存壽導演拍過朱西甯的〈破曉時分〉、於梨華的〈親三十歲〉,也拍過第一部的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窗外》。可以看到凡是這些導演選擇拍的文學作品本身都相當精彩。李行導演也拍過瓊瑤的〈海鷗飛處〉,但是他在1980年代開始轉向,拍了鍾理和的小說〈原鄉人〉,這是非常特別的現象。因為在1980年代之前,不會有導演觸碰鄉土文學,也不會觸碰這一類的小說。李行在1980 年拍了〈原鄉人〉,是觸碰到鄉土文學的最早作品。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如果知道 1960、1970年代台灣的電檢尺度,不要說不能有妓 女,警察也不能是壞的,連天空都不能是灰的,社會充滿健康氣息。當時電影檢查的時候,會找各行各業的人來看電影,有哪一個行業會認為自己是壞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只剩下不食人間煙火愛情小說是健康的了。
當時有人形容台灣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電影是三廳電影 ——咖啡廳、餐廳、客廳——這個電影就拍完了,你不要笑它,因為現在要買三房兩廳都還買不起。曾經有位紀錄片導演想拍一部紀錄片叫 〈三房兩廳〉,那可真是個幸福的時代。就像林文洪教授所言,我們回頭去看瓊瑤電影的時候,你會想到:那個年代好幸福,每個人只要辛苦工作賺一點錢,就可以買到三房兩廳,30坪大小,那是另外一種時代,和整個解嚴前後是不同的時代,是一個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卻是很幸福的時代。當時很多導演當然不甘心,他們也很想拍嚴肅的文學作品,可是被電檢限制,他不是不認識白先勇、陳映真、張愛玲,而是都不能拍。這是就我剛剛講的第一階段:白景瑞、宋存壽、李行等人的時代。
到了1980年代,整個時代開始改變,新的觀眾產生了,他們突然開始支持某一種有文學氣質的電影,也就是這篇論文裡的兩大系統,一個是現代文學,一個是鄉土文學。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是由三個導演:侯孝賢、會壯祥與萬仁拍的,,那個時候,王童導演同時在拍〈看海的日子〉。那時的競爭非常激烈,,去拿版權還要用搶的,我和吳念真兩人開著車子到宜蘭龍潭去找黃春明的時候,他說他的小說已經全部賣給另一家民間的電影公司了,我們為了買到三部黃春明的小說,過程還很刺激呢。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家中,黃春明的作品算是改編最多的:〈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 日子〉、〈莎呦哪娜啦‧再見〉、〈我愛瑪莉〉。在那個年代,作家似乎是非常幸福的,電影公司搶著要改拍你的作品。
比較不幸的是王禎和。黃春明的小說改編賣座之後,民間很多人找王禎和的小說來拍,譬如〈嫁妝一牛車〉、〈玫瑰玫瑰我愛你》,有些還是啟用王禎和自己的劇本。偏偏王禎和在台灣作家中是最懂電影電視的一位,他自己非常投入的編寫劇本,可是很不幸的,拍出來的結果他非常不滿意,好像還在報上抗議電影把他小說裡一些小人物的黑色幽默拍成非常不堪。2000年我去台視上班的時候,王禎和已經過世十年了,說起來蠻感傷的,同事們描述著十年前他如何倒在辦公室的地上。我看到他的座位擺在那邊,那時候,我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重拍他的小說。後來在我任內重拍了〈兩隻老虎〉、〈香格里拉〉和 〈嫁妝一牛車〉成為迷你連續劇,這三部都拍得非常好,後來參加金鐘獎和亞洲影展都得了獎。換句話說,一個作家的作品被拍壞了沒關係,再等十年遇到另外一個人還是有機會的。後來我也試著繼續改編黃春明的小說,就沒有像 1980年代〈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 那麼成功了。
這些改編文學作品在票房上成功之後,很多導演開始去選擇鄉土文學作家的作品,譬如說王拓的〈金水嬸〉、楊青矗的〈在室男〉等,那個時候的導演與製片看重市場,覺得這裡面寫的東西可以搞笑,事實上拍得很成功的並不多。誠如林文淇老師所言,藝術成就高的作品不全然是文學作品改編的,事實證明有很多導演他也沒有從文學作品改編,拍得非常好、充滿文學特質。林文淇老師舉了兩例子,楊德昌與侯孝賢,楊德昌從頭到尾沒有改編過一部文學作品,他是個創作獨立而有個性的人,無法改編別人的作品。侯孝賢倒是剛開始有一個編劇作品朱天文的〈小畢的故事》,導演是陳坤厚,也因為如此,朱天文進入了電影圈,可是她只幫一個人編劇,就是侯孝賢。〈小畢的故事〉是一篇散文,故事非常完整,所以改編成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 也開啟了我們那個年代很多人相信文學改編是可以賣座的。蘇偉貞有一篇小說,也不是她小說裡的代表作,寫得短短的,叫作〈來不及長 大〉,後來我看這故事不錯,取得版權,請剪接大師廖慶松擔任導演,許多人都認為廖慶松是剪接師,他其實拍過兩部電影,其中一部就是改編蘇偉貞的小說。為什麼改編?很簡單,就是這個故事很好,很完 整。
下一個電影世代會不會改編文學作品呢?或許九把刀的電影創下了極高的票房已經預告了一些可能,我們且拭目以待吧。
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 / 小野
在1980年代,我參與了台灣新電影浪潮,和非常多作家談改編版權,把他們的小說買來拍成電影。我覺得文學與電影各成一個系統,為什麼文學會與電影相遇,和時代有關係。1960、1970年代,瓊瑤的小說大量改編,應歸功於當時台灣每年生產大約兩百部電影。只要馬來西亞、新加坡願意買電影版權,差不多就可以回收一半的製作經費,所以它生產的方式是倒過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願意投資的話,這部電影就拍得成,因此它必須很快地找到故事。小說就是一個非常快的方式,瓊瑤在這個年代剛好每一部小說都非常暢銷,所...
目錄
論文發表
呂正惠 現代中國新小說的誕生
倪 偉 【評論】
許俊雅 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生成與發展
朱惠足 【評論】
陳建忠 轉折與再轉折的文學年代(1940~50)——台灣當代小說傳統的形構
梅家玲 【評論】
彭瑞金 鄉土文學不是一種主義
黎湘萍 【評論】
林芳玫 感性書寫的極致:瓊瑤與三毛
楊 照 【評論】
張恆豪 解嚴前後的台灣小說——一個文學現象的觀察
蕭義玲 【評論】
石曉楓 多元身分的流動與重構——1990年代台灣小說發展面貌
郝譽翔 【評論】
周芬伶 後退與拾遺——小說世紀初
許琇禎 【評論】
議題討論
林文淇 小說改編影視
小 野 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
莊宜文 台灣張派小說
蘇偉貞 小論台灣女性書寫的路線與張愛玲的晚期風格
郭強生 都市、空間、小說創作
阮慶岳 台北城市九記
楊 翠 裂變的地圖——百年小說中的家/國敘事
鍾文音 從家族史書寫中發現「我」
藍建春 研究的想像:政治小說類型芻議
張啟疆 回望過去、昧惑現在、恐懼未來——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的故事時空 董恕明 在輕與重之間——台灣當代原住民作家漢語小說概觀
瓦歷斯‧諾幹 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再思考
高嘉謙 馬華小說與台灣文學
黃錦樹 民國與本土
紀大偉 台灣同志小說觀察
陳 雪 走向小說創作的核心
專題演講紀錄
曾秀萍 王德威:喧嘩與孤寂——小說百年的省思
馮子純 王文興:魯迅《古小說鉤沉》的啟示
馮子純 陳思和:兩個新世紀的科幻小說
馮子純 陳芳明:小說的百年盛世
張俐璇 白先勇:從《現代文學》的小說談起
張俐璇 黃春明: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
張俐璇 李喬:小說形式的追求
張俐璇 楊照:在土與洋之間的風景
座談會紀錄
馬翊航 聶華苓與愛荷華寫作計畫
許劍橋 時代與書寫——各世代小說家交鋒(一)
許劍橋 時代與書寫——各世代小說家交鋒(二)
高鈺昌 我的小說創作原鄉——小說家對話(一)
高鈺昌 小說身世——小說家對話(二)
高鈺昌 虛構與真實的交融——小說家對話(三)
附錄
盛浩偉 秒速五小時——百年小說研討會台北場側記
議程表
與會者簡介
百年小說研討會大會組織表
論文發表
呂正惠 現代中國新小說的誕生
倪 偉 【評論】
許俊雅 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生成與發展
朱惠足 【評論】
陳建忠 轉折與再轉折的文學年代(1940~50)——台灣當代小說傳統的形構
梅家玲 【評論】
彭瑞金 鄉土文學不是一種主義
黎湘萍 【評論】
林芳玫 感性書寫的極致:瓊瑤與三毛
楊 照 【評論】
張恆豪 解嚴前後的台灣小說——一個文學現象的觀察
蕭義玲 【評論】
石曉楓 多元身分的流動與重構——1990年代台灣小說發展面貌
郝譽翔 【評論】
周芬伶 後退與拾遺——小說世紀初
許琇禎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