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子.丸子.施奈華
定價:NT$ 450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專業推薦/
洪維揚 《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蔡亦竹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胡煒權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日本史學者
「賭徒、流氓、暴徒與極道,在日本政治與政治風格上留下重要的印記,施奈華把這個故事說得娓娓動聽。」──《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施奈華的重要論點──暴力是對日本民主本質發揮重大影響的一種系統性的、持續的政治特徵──在本書中的論述極具說服力。傾性強調日本近代史『光明面』的學派也許會發現這本書令他們困擾。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太平洋事務期刊》(Pacific Affairs)
「在這本重要著作中,施奈華極具說服力地主張,暴力,尤其是政治暴力,是日本德川時代至一九六○年代一股無所不在、極具影響力,而且幾乎是持續不間斷的勢力。」──《日本研究期刊》(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
「這則描述日本的政治暴力如何在近代實踐組織化的生動歷史,展現了『暴力專家』如何以某種掩護方式,融入政治表現。傾向視日本為一個求同社會的歷史學者與政治學者,將可從施奈華的相反觀點中獲益。」──斯蒂芬•弗拉斯托斯(Stephen Vlastos),《現代的鏡子:現代日本被發明的傳統》(Mirror of Modernity, Invented Tradition of Modern Japan)編輯
地下勢力如何與現實拉鉅打造出現代日本?
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
暴力與民主之間的協商,是今日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藉由將暴力放在日本政治史的中心,這本書試圖闡釋的是,「政治」往往比我們之前所理解的更危險、更暴力。日本的政治暴力這個籠統的主題,多年來鮮少被研究;當暴力這個主題被處理時,通常被放在社會或政治運動的框架裡,而且只被當成是其他政治現象的證據,不論是某種民主意識或右翼極端主義的浮現。長期以來,暴力極少被當成視為一種現象,加以檢視。
▍暴力的種類和意圖
一般人想像中的「暴力分子」可能是美國電影中的「黑幫」,甚至有點電影中對黑幫老大的浪漫想像。或是義大利「黑手黨」的組織犯罪。若提到日本的「極道」先想到的可能又是動漫裡刺青老大。每個人的想像不同,但本書想說明的是,暴力有這麼多種類和意圖,可能是追求民主草根運動中的暴力、可能是暗殺政治領袖;可能是一種形式,也可能是一種工具。都是本書所欲探討的主題。
▍將暴力合理化的志士
江戶幕府末期,為了打倒江戶幕府而發起倒幕運動。當時被稱為志士的「下級武士」,成分想當多元,包括愛國之人與仇外的恐怖分子,他們主張「愛國主義」、「尊皇攘夷」的信念。明治時期的「志士」意識到,必須拋棄重建武士特權的希望,還要培養進步的眼光。因此,他們在明治維新與接下來的的日本政界扮演重要角色。
▍博徒成為地方領袖
博徒是好賭之人,與志士不同的是,他們並非有關心國家社稷之心,而是被迫參與政治事務。因為其生活特性,大多是無宿之人。也因此沒有血緣關係的博徒們,常組成「一家」與地方打好關係,成為一方之霸。幕末時期,因為無力處理開國挑戰、加上財務困窘,幕府得與博徒合作、默許他們的暴力行為。甚至,開始成為幕府的武力提供者。
▍從活躍分子到流氓的壯士
「壯士」一開始是指參與政治的年輕人,為了擴大人民的權力,開始參與自由民權運動的暴力事件。後來參與者陸續被逮捕並判刑。但是,這樣反而滋長暴力行為。各種限制製造出一群想要參與國家政治,卻被隔絕於正式政治過程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因為無法正式參政而成為壯士,試圖利用暴力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
五○年代,當不祥的外國槍砲船出現在外海,近世的德川幕府政權受到威脅,國本開始動搖,而到了一八六○年代,更被來自對抗藩國的反抗刺客與軍隊擊潰。一八六八年德川幕府滅亡,被許多歷史學者描述成一個和平的過程,接著由明治天皇於一月宣布廢除舊秩序,最後一位德川征夷大將軍於也在四月讓出了首都。相較於腥風血雨的法國大革命,雖然日本在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相對不流血,但不應該忘記的是,德川幕府的頑抗分子與明治天皇效忠者之間的內戰,一直持續到一八六九年六月底,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從這個角度看來,新明治政府的建立,其實也是一種劇烈的斷裂。
近代日本的萌生,並未轉型成一個和平時代與紳士政治;相反地,它催生了某種政治動盪,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延續下來。抗爭者在政治運動中轉向暴力,最早是一八七○與八○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當時的參與運動者向明治藩閥施壓,要求制憲、成立議會,並且擴大政治參與。之後,在一九○五年簽署《樸茨茅斯條約》與一九一八年所謂「米騷動」的數年之間,成千上萬的民眾用實際攻擊國家象徵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某些政府政策的不滿。暴力在意識形態戰爭上,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在俄國革命後的數十年,當不同旗幟的左翼──從無政府主義者到工會分子──與國家主義組織和一個緊張的國家產生衝撞的時候。自一八六○年代到一九二○年代期間,政治人物遭暗殺的事件時有所聞,但也許最著名的,是一九三○年代企圖政變當中,當時軍中的年輕軍官雖然本身未能成功接管政府,但確實打通了軍人晉升、獲得政治權力的管道。
而穿插在這些暴力政治活動中間的,就是這本書的中心人物──流氓、極道,以及他們的族類。簡言之,他們是那些運用武力(或「肢體暴力」)的人,而且以他們的主要目的著稱:逞兇鬥狠。這些暴力專家(violence specialists),不只與讀日本史的學生熟悉的民眾抗議、暗殺、政變緊密相關;他們還施展一種較不為人知的暴力,超越這些事件爆發的時刻。他們的暴力行為──經常伴隨破壞行為、威脅、恐嚇的鬥毆與肉搏──與政治融合,顯現暴力並非單一事件現象,而是一種系統性的,而且是近代日本政治風貌根深蒂固的元素。
本書也比較各國相似案例,也許最有意義的比較是日本與義大利之間的,因為這兩個國家都面臨過相似的歷史挑戰,而且後來繼續擁有相同的政治特點。如政治史學者理查•山謬爾斯(Richard Samuels)所評論的,這兩個國家自一八六○年代以來,都進行了「迎頭趕上」的運動,而且當他們都成為富裕的民主國家,享受法治與健康文明社會時,還繼續尋求「正常化」。 與我們關心的點更直接相關的是,日本與義大利都遭遇過法西斯主義,見證黑社會嚴重侵入他們的政治生活。同時也討論了美國與英國的政治暴力,這兩個國家經常被公認為民主模範。陳述這兩個國家也與暴力糾結,是為了重申,沒有一個民主國家能夠自暴力政治免疫,而且日本不是單一或特別暴力的國家。
暴力與民主也許看似根本不相容,但這兩者往往緊密且不可避免地連結起來。在本書中,作者主張暴力早自日本開始實驗民主之初,就融入了近代日本政治的實踐中。當議會自一八九○年代開啟,衝突、鬥毆、破壞、威脅與恐嚇,很快成為日本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往後的數十年間,由施奈華稱之為「暴力專家」所施展的肢體暴力,一直存在著──在街頭、在議事廳、在民眾抗議、在罷工行動中。這種系統性的暴力,最後與日本的民主政治達成妥協,導致一九三○年代軍國主義的興起。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者論述金錢如何勝出暴力,成為政治工具的新選擇。
總而言之,這是一段被歷史學者忽略的政治角色之歷史。藉由將暴力專家從史學的黑暗角落拉出來,這本書揭露在很長的日本近代史中,暴力扮演一種系統化而且與政治勾結很深的角色。而我們也將發現一個既井然有序又狂暴粗野、既令人激動又令人驚恐,既高貴又殘酷的政治世界。
作者簡介:
英子.丸子.施奈華Eiko Maruko Sinawer
哈佛大學和威廉姆斯學院歷史學博士,歷史教授,鑽研現代日本的歷史,講授日本歷史、現在日本調查、日本帝國史、美日關係、日韓歷史。
另著有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
譯者簡介:
游淑峰
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大吉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超馬跑者的崛起》、《生來已逝的愛德華•高栗》、《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性、謊言、吹哨者》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生活與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英子.丸子.施奈華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專業推薦/
洪維揚 《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蔡亦竹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胡煒權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日本史學者
「賭徒、流氓、暴徒與極道,在日本政治與政治風格上留下重要的印記,施奈華把這個故事說得娓娓動聽。」──《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施奈華的重要論點──暴力是對日本民主本質發揮重大影響的一種系統性的、持續的政治特徵──在本書中的論述極具說服力。傾性強調日本近代史『光明面』的學派也許會發現這本書令他們困擾。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太平洋事務期刊》(Pacific Affairs)
「在這本重要著作中,施奈華極具說服力地主張,暴力,尤其是政治暴力,是日本德川時代至一九六○年代一股無所不在、極具影響力,而且幾乎是持續不間斷的勢力。」──《日本研究期刊》(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
「這則描述日本的政治暴力如何在近代實踐組織化的生動歷史,展現了『暴力專家』如何以某種掩護方式,融入政治表現。傾向視日本為一個求同社會的歷史學者與政治學者,將可從施奈華的相反觀點中獲益。」──斯蒂芬•弗拉斯托斯(Stephen Vlastos),《現代的鏡子:現代日本被發明的傳統》(Mirror of Modernity, Invented Tradition of Modern Japan)編輯
地下勢力如何與現實拉鉅打造出現代日本?
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
暴力與民主之間的協商,是今日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藉由將暴力放在日本政治史的中心,這本書試圖闡釋的是,「政治」往往比我們之前所理解的更危險、更暴力。日本的政治暴力這個籠統的主題,多年來鮮少被研究;當暴力這個主題被處理時,通常被放在社會或政治運動的框架裡,而且只被當成是其他政治現象的證據,不論是某種民主意識或右翼極端主義的浮現。長期以來,暴力極少被當成視為一種現象,加以檢視。
▍暴力的種類和意圖
一般人想像中的「暴力分子」可能是美國電影中的「黑幫」,甚至有點電影中對黑幫老大的浪漫想像。或是義大利「黑手黨」的組織犯罪。若提到日本的「極道」先想到的可能又是動漫裡刺青老大。每個人的想像不同,但本書想說明的是,暴力有這麼多種類和意圖,可能是追求民主草根運動中的暴力、可能是暗殺政治領袖;可能是一種形式,也可能是一種工具。都是本書所欲探討的主題。
▍將暴力合理化的志士
江戶幕府末期,為了打倒江戶幕府而發起倒幕運動。當時被稱為志士的「下級武士」,成分想當多元,包括愛國之人與仇外的恐怖分子,他們主張「愛國主義」、「尊皇攘夷」的信念。明治時期的「志士」意識到,必須拋棄重建武士特權的希望,還要培養進步的眼光。因此,他們在明治維新與接下來的的日本政界扮演重要角色。
▍博徒成為地方領袖
博徒是好賭之人,與志士不同的是,他們並非有關心國家社稷之心,而是被迫參與政治事務。因為其生活特性,大多是無宿之人。也因此沒有血緣關係的博徒們,常組成「一家」與地方打好關係,成為一方之霸。幕末時期,因為無力處理開國挑戰、加上財務困窘,幕府得與博徒合作、默許他們的暴力行為。甚至,開始成為幕府的武力提供者。
▍從活躍分子到流氓的壯士
「壯士」一開始是指參與政治的年輕人,為了擴大人民的權力,開始參與自由民權運動的暴力事件。後來參與者陸續被逮捕並判刑。但是,這樣反而滋長暴力行為。各種限制製造出一群想要參與國家政治,卻被隔絕於正式政治過程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因為無法正式參政而成為壯士,試圖利用暴力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
五○年代,當不祥的外國槍砲船出現在外海,近世的德川幕府政權受到威脅,國本開始動搖,而到了一八六○年代,更被來自對抗藩國的反抗刺客與軍隊擊潰。一八六八年德川幕府滅亡,被許多歷史學者描述成一個和平的過程,接著由明治天皇於一月宣布廢除舊秩序,最後一位德川征夷大將軍於也在四月讓出了首都。相較於腥風血雨的法國大革命,雖然日本在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相對不流血,但不應該忘記的是,德川幕府的頑抗分子與明治天皇效忠者之間的內戰,一直持續到一八六九年六月底,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從這個角度看來,新明治政府的建立,其實也是一種劇烈的斷裂。
近代日本的萌生,並未轉型成一個和平時代與紳士政治;相反地,它催生了某種政治動盪,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延續下來。抗爭者在政治運動中轉向暴力,最早是一八七○與八○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當時的參與運動者向明治藩閥施壓,要求制憲、成立議會,並且擴大政治參與。之後,在一九○五年簽署《樸茨茅斯條約》與一九一八年所謂「米騷動」的數年之間,成千上萬的民眾用實際攻擊國家象徵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某些政府政策的不滿。暴力在意識形態戰爭上,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在俄國革命後的數十年,當不同旗幟的左翼──從無政府主義者到工會分子──與國家主義組織和一個緊張的國家產生衝撞的時候。自一八六○年代到一九二○年代期間,政治人物遭暗殺的事件時有所聞,但也許最著名的,是一九三○年代企圖政變當中,當時軍中的年輕軍官雖然本身未能成功接管政府,但確實打通了軍人晉升、獲得政治權力的管道。
而穿插在這些暴力政治活動中間的,就是這本書的中心人物──流氓、極道,以及他們的族類。簡言之,他們是那些運用武力(或「肢體暴力」)的人,而且以他們的主要目的著稱:逞兇鬥狠。這些暴力專家(violence specialists),不只與讀日本史的學生熟悉的民眾抗議、暗殺、政變緊密相關;他們還施展一種較不為人知的暴力,超越這些事件爆發的時刻。他們的暴力行為──經常伴隨破壞行為、威脅、恐嚇的鬥毆與肉搏──與政治融合,顯現暴力並非單一事件現象,而是一種系統性的,而且是近代日本政治風貌根深蒂固的元素。
本書也比較各國相似案例,也許最有意義的比較是日本與義大利之間的,因為這兩個國家都面臨過相似的歷史挑戰,而且後來繼續擁有相同的政治特點。如政治史學者理查•山謬爾斯(Richard Samuels)所評論的,這兩個國家自一八六○年代以來,都進行了「迎頭趕上」的運動,而且當他們都成為富裕的民主國家,享受法治與健康文明社會時,還繼續尋求「正常化」。 與我們關心的點更直接相關的是,日本與義大利都遭遇過法西斯主義,見證黑社會嚴重侵入他們的政治生活。同時也討論了美國與英國的政治暴力,這兩個國家經常被公認為民主模範。陳述這兩個國家也與暴力糾結,是為了重申,沒有一個民主國家能夠自暴力政治免疫,而且日本不是單一或特別暴力的國家。
暴力與民主也許看似根本不相容,但這兩者往往緊密且不可避免地連結起來。在本書中,作者主張暴力早自日本開始實驗民主之初,就融入了近代日本政治的實踐中。當議會自一八九○年代開啟,衝突、鬥毆、破壞、威脅與恐嚇,很快成為日本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往後的數十年間,由施奈華稱之為「暴力專家」所施展的肢體暴力,一直存在著──在街頭、在議事廳、在民眾抗議、在罷工行動中。這種系統性的暴力,最後與日本的民主政治達成妥協,導致一九三○年代軍國主義的興起。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者論述金錢如何勝出暴力,成為政治工具的新選擇。
總而言之,這是一段被歷史學者忽略的政治角色之歷史。藉由將暴力專家從史學的黑暗角落拉出來,這本書揭露在很長的日本近代史中,暴力扮演一種系統化而且與政治勾結很深的角色。而我們也將發現一個既井然有序又狂暴粗野、既令人激動又令人驚恐,既高貴又殘酷的政治世界。
作者簡介:
英子.丸子.施奈華Eiko Maruko Sinawer
哈佛大學和威廉姆斯學院歷史學博士,歷史教授,鑽研現代日本的歷史,講授日本歷史、現在日本調查、日本帝國史、美日關係、日韓歷史。
另著有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
譯者簡介:
游淑峰
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大吉嶺》、《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超馬跑者的崛起》、《生來已逝的愛德華•高栗》、《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性、謊言、吹哨者》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生活與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