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航海的視角重新解讀世界貿易版圖變化,54張全彩地形圖,輕鬆了解世界航道與貿易路線!
‧英國大航海霸業竟由海盜開創?
‧臺灣在大航海時代處於戰略地位?
‧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何失去強者光環?
‧日本武士因大航海而免於失業?
‧葡萄牙的輝煌時刻在澳門?
‧加拿大的奠基者是法國人?
‧澳洲是文明社會的最後一塊版圖?
‧英國和荷蘭為何互相傷害?
‧戰鬥民族俄羅斯為何懼怕蒙古人?
東方一直是歐洲海上強權積極探索之地,特別是幅員廣闊的中國,彷彿是個未知的領域。各國積極探索世界和擴張殖民版圖時,心心念念著踏上中國的領土,開展商貿往來。大航海時代是世界貿易版圖的重劃時期,多數著眼點都放在歐洲探索的過程,對當時東方的政治因素、文化背景和客觀的地理條件卻鮮少提及。
本書透過地理講述大航海時代的東、西方國家之間連結,透過最直觀的地形與航海地圖,結合地理分析,讓讀者理解中國敗落的原因,重大戰役發生的地點,以及其中的地理要素如何對全世界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李不白
湖北黃岡人,知名作家。
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餘年,策劃、出版近百種地圖冊。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
主要作品有《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為何得天下?》、《用地理看歷史:荊州,為何兵家必爭?》,長篇小說《局》、《活見鬼》、《歸去來兮》,以及系列小說《麒麟臺》等。
其《用地理看歷史》系列作品圖文並茂,融地理、地圖、歷史、文化於一體,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Cheap 知名歷史YouTuber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廖振順 典範教師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Cheap 知名歷史YouTuber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廖振順 典範教師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第一章大航海時代中的日本】
葡萄牙人一邊與中國政府周旋,一邊與民間商人私相貿易,還在中國沿海一帶考察。有一次,他們的船隊北上探索時被風吹偏了航向,竟無意中發現日本。
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熟悉的是他們的文化和中國一脈相承,陌生的是民族性格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最早生活在日本列島的是蝦夷人(又稱阿伊努人),他們廣泛分布在九州、四國、本州一直到北海道這些島嶼上,一般認為蝦夷人源於東亞大陸。冰河時期,日本列島與東亞大陸連成一片,一些東亞的土著順著朝鮮半島和庫頁島,透過露出水面的大路橋來到日本列島。但蝦夷人的長相和印象中的東亞人差別很大,他們身材矮小,頭髮捲曲,體毛旺盛,長相更像高加索人種(歐羅巴人種),但皮膚不白,反而很黑,實際上是棕色人種。
冰河期過後,日本列島孤懸海外,蝦夷人從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發展緩慢。西元前二千年到前五世紀漫長的一千五百年裡,蝦夷人占據了日本列島的統治地位,只是他們的文化很落後,沒有國家,沒有文字,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但蝦夷人發明了陶器,可以把食物煮熟吃,大大提高了壽命,於是人口迅速發展,最多時達到二十五萬左右,在沒有鐵器的時代,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原因在於日本列島山地多,降水豐富,森林茂密,各種堅果、水果和漿果數量繁多,森林裡還有可提供肉食的動物,沿海地帶可以捕魚,而蝦夷人憑著陶器,就讓人口迅速繁衍。這種陶器外表有像繩子一樣的紋飾,史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繩紋時代。
繩紋時代末期,即西元前五世紀中期,中國已經進入戰國時期,華夏文化基本上定型,農耕文明剛開始傳入日本列島。最早出現在九州北部,今福岡、北九州一帶。毫無疑問,一些人從朝鮮半島渡過海峽,不僅帶來新的人種,也帶來先進文化,包括鐵器和水稻種植技術。如果這麼說,好像韓國人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其實大可不必,這時半島上還沒有韓國,半島北部有個箕子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周滅商後,箕子不願奉周,東渡大海到今平壤一帶建國,史稱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在半島半部發展壯大,無疑會擠壓南部土著的生存空間,一些人為了謀生,南渡海峽到九州開荒也是很正常的事。這些土著並非是今天韓國人的祖先,韓國人的直系祖先是新羅人,具體情況稍後討論。
更主要的是,透過朝鮮半島渡海而來的不僅是半島的土著,也有遼東的、外東北的,包括為躲避戰亂的中原人,朝鮮半島只不過是必經之地而已,甚至還有吳越人。比較明顯的例子是,農耕文明一進入九州,這裡很快就會種植水稻,眾所周知,中國南方才種植水稻,戰國時期北方種植的是小米。水稻種植技術很有可能是吳越之地為躲避戰亂的農民帶來的。
總之,最早在九州北部出現的農耕文明,不是由原來的蝦夷人逐漸發展出來,而是一些外來人帶來的,這些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也包括一些東北亞的游牧民族和南洋群島的島民。但農耕文明無疑是從中國來的,因為此時除了中國具有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外,放眼望去,四周都是一片蠻荒。這時日本列島上有自己的陶器,和繩紋陶器相比,紋飾相對簡單,器身細薄,但更堅固,這種代表性陶器最早發掘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後人把這一歷史時期稱為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是日本農業社會發展的時代,農耕文明一在日本立足,立即顯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最早出現在九州,然後擴展到本州南部和四國島,之後繼續往本州北部擴散,但到達本州最北端時又退回,因為這裡已經是北緯四十度,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到達農耕文明的極限了。隨著彌生人的擴張,蝦夷人要嘛被同化,要嘛被驅逐,最後退至本州的北端和北海道島。由於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他們開始向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和堪察加半島遷移。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蝦夷人是歷史上日本主體民族對他們的稱呼,其中的「夷」就是蠻夷的意思,他們更願意被稱為阿伊努人。
有了農業,有了剩餘糧食,一些人可以不再從事生產,於是國家誕生了。約西元前一世紀(西漢初年),日本開始出現一些國家,例如大和(今奈良)地區的邪馬臺國,九州的奴國。這時日本列島上會種植水稻、苧麻,還會養蠶,製作絲錦。奴國還向漢朝稱臣納貢,漢光武帝給奴國(中國史書稱倭奴國)國王賜金印。但總體上,日本還是小國林立,各自為政,沒有建立統一政權,中國統稱為倭國。直到三世紀中葉,出現了一個大和國,從這時,日本歷史進入大和時代,做為日本主體民族的大和民族開始形成。這一時期又稱古墳時代。
大和民族到底來自哪裡?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源於中國,有的說源於韓國,這裡簡單討論一下。如前所述,大和民族的來源是彌生人,彌生人的來源有多個。如果說來源是中國,當時中國處於戰國時期,文化已經成熟,那麼彌生人說的應該是漢語,就算分隔日久,也不至於像今天這樣差別巨大。但從語法結構看,日語和漢語沒有什麼關係,除了從古漢語裡吸收了大量詞彙外。目前有許多學者認為日語和朝鮮語是近親,和中國歷史上的高句麗語也有關係,我們沿著這一思路探討。
從西元前五世紀到西元三世紀,是日本民族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正是中國從戰國到秦、漢時期,也是戰亂不斷、人口大量流失的時期。而這時,朝鮮半島上的情況是:北部屬中國,先是箕子朝鮮,接著是衛滿朝鮮,而後是漢四郡;而南部始終存在三個小部落,馬韓、辰韓和弁韓,合稱三韓。三韓中馬韓最大,占領西部;辰韓和弁韓平分東部,其中辰韓靠北,弁韓靠南。
西元前一世紀,來自東北的扶餘人占領了半島北部,建立高句麗國,另一支扶餘人南下征服馬韓部落,建立百濟國。東部的辰韓也建立一個國家,叫新羅。先不說這三國混戰的事,單說從西元前一世紀到三世紀這段時間,我認為百濟和日本語的來源有很大關係。百濟的上層是扶餘人,下層是馬韓人,在這四百年時間裡,百濟足以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而百濟是個海洋國家,海洋國家的特點是喜歡從海路擴散,在這段時間,有大量百濟人移居到九州上一點也不奇怪,日本列島上的彌生人可能主要來自百濟。當然,這段期間也有中國人透過朝鮮半島來到日本,但這種移民不是一蹴而就,很可能先到半島定居,幾代之後再移居日本。另外,離日本最近的弁韓也是日本民族人口一大來源。這兩個族群所占的數量最大,最終影響了日語的發展。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口數量最終決定了口語的主流方向。
當然,彌生人形成於西元前五世紀,百濟形成於西元前一世紀,前後差了四百年,最早的彌生人和百濟無關,他們的成分複雜,但後續大量的百濟人移入卻影響了日語發展。這解釋了為什麼日語和韓語是近親,又和高句麗語有關。三韓原本就是近親,而百濟的上層和高句麗人講的都是扶餘語。再說後來,新羅聯合唐王朝先滅百濟,再滅高句麗,最後吞併弁韓,統一朝鮮半島,就是現今朝鮮人和韓國人的祖先。所以說,韓國(包括朝鮮)人不是日本的祖先,只不過他們的祖先是近親,當然日本人的來源更複雜一些,包括來自中國的漢人,還有一部分來自當時不屬於中國的越人,這些越人和吳越地區的越人一樣,會種水稻,但不講漢語,所以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很小(主要是語法結構,詞彙的影響在唐、宋之後)。
高句麗和百濟被滅亡後,他們的遺民哪裡去了?如果不甘心為奴,最好的出路就是渡海逃亡,大量的新移民湧入,又會進一步影響日語發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推測,僅供參考,還是說回大和。
大和原本是個地名,是指京都、大阪、奈良之間的一塊盆地。這是日本列島上為數不多的肥沃土地之一,原本豪強林立,經過一番爭鬥後,最後統一成大和國,國君稱大王。
【第一章大航海時代中的日本】
葡萄牙人一邊與中國政府周旋,一邊與民間商人私相貿易,還在中國沿海一帶考察。有一次,他們的船隊北上探索時被風吹偏了航向,竟無意中發現日本。
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熟悉的是他們的文化和中國一脈相承,陌生的是民族性格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最早生活在日本列島的是蝦夷人(又稱阿伊努人),他們廣泛分布在九州、四國、本州一直到北海道這些島嶼上,一般認為蝦夷人源於東亞大陸。冰河時期,日本列島與東亞大陸連成一片,一些東亞的土著順著朝鮮半島和庫頁島,透過露出水面...
目錄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中的日本
第二章 葡萄牙的輝煌時刻
第三章 航海家的守護者——麥卡托投影法
第四章 英格蘭海上爭奪戰的轉捩點——海盜德瑞克
第五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殞落——英國崛起
第六章 荷蘭的航海貿易——海上馬車夫
第七章 實現從西北航道通往亞洲——亨利•哈德遜
第八章 加拿大奠基者——來自新法蘭西的「尚普蘭」
第九章 為何澳洲的文明社會發展最慢?
第十章 荷蘭用武力搶占臺灣?
第十一章 從海盜變官軍——鄭芝龍的崛起
第十二章 鄭芝龍火燒荷蘭戰船——崇禎明荷海戰
第十三章 鄭成功犯的三個致命錯誤
第十四章 鄭成功攻取臺灣
第十五章 英國三戰荷蘭
第十六章 戰鬥民族的開端——基輔羅斯
第十七章 擺脫金帳汗國的陰影——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第十八章 從沙皇俄國到俄羅斯帝國
第十九章 征服西伯利亞和國的帷幕
第二十章 中國北方的「三國殺」——通古斯人
第二十一章 俄羅斯的探索之路——中俄戰爭的序章
第二十二章 尼布楚條約
後記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中的日本
第二章 葡萄牙的輝煌時刻
第三章 航海家的守護者——麥卡托投影法
第四章 英格蘭海上爭奪戰的轉捩點——海盜德瑞克
第五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殞落——英國崛起
第六章 荷蘭的航海貿易——海上馬車夫
第七章 實現從西北航道通往亞洲——亨利•哈德遜
第八章 加拿大奠基者——來自新法蘭西的「尚普蘭」
第九章 為何澳洲的文明社會發展最慢?
第十章 荷蘭用武力搶占臺灣?
第十一章 從海盜變官軍——鄭芝龍的崛起
第十二章 鄭芝龍火燒荷蘭戰船——崇禎明荷海戰
第十三章 鄭成功犯的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